第一篇:读《幼儿工作者的视野》有感
读《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一、内容及注意观点
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成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也被允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活,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津守真
作为一个将要成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拿到这本书无疑是给了我们一把可以如何打开孩子心门的万能钥匙。
这本书是津守真老师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2年工作历程的记录,一段他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回顾与总结。没有想象中的说教没有通篇的教条主义,有的是满满的对孩子爱意以及对孩子的无尽的思考。
12年来,津守真老师和孩子一起奔跑、一起游戏、一起生活,在最本真的状态下观察孩子表现出的对常人来说难以理解的古怪、偏执、极端的行为,凭借高度的专业造诣,融合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等,去思考、解读孩子行为的意义。津守真深信,“成人这种设身处地的想象绝非妄加解释,而是在和孩子的连续行动中必然产生的人的智慧……孩子身边的成人设身处地考虑孩子行动的深层意义时,就会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回应者。”这是儿童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这是用爱心、耐心、恒心以及深厚的专业功底才能构筑的境界,这是杜绝了喧嚣与浮躁,让教育常态回归原点的境界。
书中无处不凸显着津守真老师的教育观点,其中引人深思,感触颇多。
(一)、孩子的行为是有其意义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不理解孩子,强迫孩子们听从大人的劝导,可是,我们是否真的做到关注到了孩子的内心,从关爱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还是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仅仅把我们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们?
之所以会这样,正因为我们不能够很好的知道孩子的每一个做法背后有着他自身的某种意义,而作为成人就要去发现孩子行为的意义,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更深入的互动。
(二)、和每一个孩子活在“现在”。
“如果出于完成任务的动机,在和孩子接触时是不可能从心里感到快乐的。只有轻松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即使时间很短,也能和孩子的心沟通。”生活里,成人看到孩子,不是逗他们,就是打断他们。很少会有停留在孩子“现在”的状态。当成人开口与孩子说话,成人并没有与孩子连接,孩子心里是不喜欢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人发现,自己并不会与孩子交流的真正原因。
所以,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现在 ”都是成人和幼儿沟通的时刻,也是双方看到彼此内心世界的最好方式。
(三)、孩子是通过身体来探究世界的哲学家。
“孩子T和F老师一起把塑料胶带拉长成一个斜面,并用手指上下移动做着下滑的动作。前几天F老师在旁边看到过T玩滑梯,所以当T拿塑料胶带玩的时候,F老师就想到T的心里是在想着滑滑梯时的感觉,并马上把T的游戏提升到象征性游戏的层次。” 教育工作与观察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保育者在和孩子接触,以身体动作进行互动的同时,也在解读孩子的行动,并对孩子做出回应。作为教育工作者,每天都是要重复着怀疑、尝试、感受和思考,当疑问解开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时候。而这些疑问的解开就是要教师知道孩子是通过身体来探究世界的哲学家,这样,你便会很欣慰的看待每个孩子制造出来的各种状况了。
……
从津守真老师的书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我们应该先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作为一名“保育员”,津守真老师记载了12年时间里的许多生活场景和对它的思考。该书的最大价值也正在于:“放弃”自己的立场,从孩子的本真中去理解他们,也许这正是教育工作者真正的使命。
二、有新意的内容及观点
(一)、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本真
津守真教授的这本书中有很多有新意的内容,在我看来,其中最让人值得深思的,就是他那种放弃了主观的臆断,而转为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观察方式。正如我们本文开始看到的,可以说津守真教授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视角,而转为一个中立的旁观者,甚至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尝试着理解他们的思维和他们内心的动机。的确,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思维已经深深地烙下了生活的印迹,当我们再用这种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时候,就如同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很难再理解到孩子的本真。但是当我们跟随这位老者放下了自身的思维定式,随着孩子们简单的行为,去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内心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想想在生活中,我们不是常常因为不理解孩子,强迫孩子们听从我们的劝导,而与孩子发生对抗吗?我们是否真的做到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从关爱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还是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仅仅把我们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在这本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文字。我是从相反的方向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拉住我的手的是孩子,我的手被拉住,我被带去预想不到的地方。我背着孩子的时候,孩子贴在我的背上很安乐,我却感到背上越来越重,通过指尖,我感觉到孩子微妙的意志,通过背负孩子的重量,我洞察到那一天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的世界不是通过神秘的方式向成人传递的,它是通过对孩子的回应,通过一起度过的一点一滴,由成人体会出来。”从津守真教授的书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我们应该先学会去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这样我们才能够完成作为一名儿童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保育员”,津守真教授记载了在12年的时间罩的许多生活场景和对它的思考。尽管这种思考有 些是不定向的,但也正是它的不定向,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的空间。“放 弃”自己的立场,从孩子的本真中去理解他们,也许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的使命。
(二).“信任、期望、爱”。
在这本书里,提到的教育原点就是“信任、期望、爱”。基于对儿童毫不怀疑的信任,毫无保留的爱,津守真老师给读者展现的是如何真诚的观望儿童的世界,用行动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声。每一位父母,都从内心渴望没有功利、真诚的爱的教育。如何用信任、爱,全身心的奉献给孩子,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但作为一个孩子,从他的出生到今后他渐渐的成长,更需要父母用信任去保护,去感化孩子心底的那块净土。
(三).“教育实践就是在孩子们尚未成型的世界里和他们共同生活。”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感动,学到新东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细节和由此体现的教育新理念。这些想法,有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而更多地让人耳目一新,直入心灵深处。一对多的学校教育,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有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者应秉持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因为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如书中所讲“教育实践就是在孩子们尚未成型的世界里和他们共同生活。”
(四).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
这本书记录了津守真教授,这位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儿童教育专家毅然放弃大学教授的工作而选择和残疾智障儿童生活12年的工作历程。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他说感动,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从内心里热爱保育生活,真正走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他认为“不深入到孩子和教师面临的问题中去,只注重恢复表面秩序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够“和孩子们一同生活的成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也被允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活,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三、启示
四、评价
这样一本书,读了之后让人热泪盈眶。什么是学前教育,什么是给孩子的教育,这是每个父母和教师都反复自问的话。在这本书里,提到的教育原点就是“信任、期望、爱”。基于对儿童毫不怀疑的信任,毫无保留的爱,津守真老师给读者展现的是如何真诚的观望儿童的世界,用行动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声。越往后看越佩服作者津守真老师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每一位父母,都从内心渴望没有功利、真诚的爱的教育。如何用信任、爱,全身心的奉献给孩子,难道不值得每位家长学习吗?
首先,我们应该向这位“热爱幼儿教育,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的作者致敬!
这本书记录了津守真教授,这位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儿童教育专家毅然放弃大学教授的工作而选择和残疾智障儿童生活12年的工作历程。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他说感动,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从内心里热爱保育生活,真正走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他认为“不深入到孩子和教师面临的问题中去,只注重恢复表面秩序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够“和孩子们一同生活的成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也被允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活,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其次,我想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因为,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能够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所以,幼儿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这些孩子,让他感觉到老师们父母般的爱,那么,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在幼儿园的每一天他都是放松的、惬意的,在老师们“爱”的沐浴下,他就会像一棵生长在阳光雨露中的小草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而幼儿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走近幼儿,蹲下来与每一个孩子接触,而且“如果教师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能够边思考边行动的话,孩子也会一起边思考边进步的。”这就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津守真教授说过,“我的梦想是进入孩子本身的存在和人本身的存在之中去。不是以孩子为对象要他们干什么,就只是融入到孩子本身的存在中去。”因为,“如果抱着和孩子深入接触的愿望而待在孩子身边时,就会看到走马观花时看不到的东西。”“儿童教育是让孩子喷涌出他们自己的想法的工作。”如果通过自己的真心付出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同时通过自己的应变,让孩子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认可每一个孩子的本真态,触及孩子的本真态。即使不同于成人的期待和价值标准,也要认可孩子,和孩子互动,让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否定或者肯定孩子的本真态,保育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截然不。只有孩子个性的行为被认可的时候,他才会让保育者看到他心灵的深处。保育者首先要尊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孩子的本真态,再下功夫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最后,我们强烈推荐,因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时我只想到自己。如果只想到自己,即使身体和孩子很近,心离孩子也是很远的。”这是津守真教授在与孩子12年的生活后得出的结论,“把孩子当作一个人去培养的实践和相关研究应当坚持下去,这是社会的共同课题。”
这本书让我们很感动,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感动,学到新东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细节和由此体现的教育新理念。这些想法,有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而更多地让人耳目一新,直入心灵深处。
一对多的学校教育,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有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者应秉持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因为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如书中所讲“教育实践就是在孩子们尚未成型的世界里和他们共同生活。”
第二篇: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读后感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读后感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读后感
(一):信任和爱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幼儿的作品,较为凌乱的线条、涂抹不均的颜色,让我不禁疑惑,为什么会用这样的作品作为封面呢然而,在封面的另一处,一个爆炸式的图标里的五个字让我又一次悸动'信任、期望、爱'.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本充满了情感的书。
仔细阅读封面上的一段话:对儿童毫不怀疑的信任,对儿童毫无保留的爱,对充满矛盾的教育现场第一手的记录和思考。这正是作为一名教师做应该做到的,一直说师爱有多么的伟大,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爱还是偏心的,偏心于一些能力强的、乖巧听话的、可爱懂事的孩子,而一些调皮捣蛋、不注重个人卫生的孩子教师就会不太情愿付出这份爱。而看完了这本书,正像封面上的这段话一样,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对孩子信任、爱孩子,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但是'毫不怀疑'、'毫无保留'这两个词却并不是每个教师能够做到的。想想自己经历的一些点点滴滴,不禁也感到惭愧,那是我工作第二年的时候,带的是一个中班,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老师,我的图书放在抽屉里的,怎么撕坏了'当孩子们拿出玩具开心地玩着的时候,薇薇委屈的来到我身边。只见她的图书封面撕坏了,我一下子有点生气,今天没有让他们玩过玩具啊,是谁弄坏了她的图书呢
于是,我让孩子们放下自己手中的玩具,'是谁弄坏了薇薇的图书'我一脸生气,用锐利的目光一一扫视所有孩子的表情。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出声。我意识到自己好像严肃了点,于是我放低声音:'你们谁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如果是不小心的,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只要你承认就好。'当时的我有点得意,心想:这样总不怕了,做错了事应该会承认吧!可是还是没人应声。两次的询问都失败了,我想要那个孩子自己承认总不可能了,于是我问:'谁看到是谁弄坏的,告诉老师,不然谁也不许玩了。'我话音刚落,好几个乖巧的女生,举起了手,指向了凡凡,'是他,一定是他。他一直偷玩小朋友的玩具的。'
凡凡是我们班比较调皮的孩子,我也曾几次发现这个问题,但是每次教育的成果都并不显著,孩子们一说,我就生气了:'凡凡,过来!''不是我。'凡凡有点倔强的不理会我,还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他的倔强让我更加生气,'你们去玩吧!凡凡,我再说一次,过来,我们好好谈谈。'看到我的表情真的非常生气了,凡凡慢慢的走了过来。'我说了,不是我。'他头转向了一边,一脸的理直气壮。
我不放弃查出真相的机会,一再的询问,最后凡凡倔强的昂着头,就是不承认,眼里却有泪珠在打转。我心里一惊,难道真的是我误会他了我把刚才指证他的几个女孩叫过来,'你们看到是凡凡弄坏了薇薇的图书''肯定是他。'女孩们没有半点怀疑。'那你们看到吗'我对她们的话开始怀疑了。女孩们低着头许久,轻轻地说'没有!'而凡凡这时,一昂头,轻轻地'哼!'了一下,而他的目光对上了我的,我看到的好像再告诉我:'老师,我已经说了不是我,你为什么不相信呢!'……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也许有的教师处理的会比我好些,但是有几个不会因为一些'好孩子的指控',而怀疑一些调皮的孩子呢
这件事在那时给我了很大的震撼,虽然我当场和凡凡说了对不起,凡凡也在第二天就没有什么情绪了,但是我心中的愧疚并没有减少。曾记得自己工作前的雄心壮志,工作前自己对自己的承诺——爱每一个孩子!可是我没有做到。
就那次以后,我让自己学着相信每一个孩子,更让我懂得了在事情没有清楚之前,不该怀疑任何一个孩子,包括那些在你看来很有可能犯错的孩子。时间一久,这件事已经在我的记忆深处了,而看到这本书上的这段话,让我又不禁想到了这件事。
什么是信任难以相信的时候仍然毫不怀疑地相信,才是信任。什么时候去爱在似乎难以产生爱的情况下也要尽量去爱。我们教师不是圣人,不能做到丝毫不偏心,但是你只要有过那么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你就会学会信任、学会爱。孩子在你的信任和爱中茁壮的成长,你也在自己的一次次经历中不断的成长。
经过了那件事,我对凡凡多了很多的爱,我想用自己的行动让凡凡感受到我对他的爱。其实调皮的孩子往往也很感性,凡凡对于我的付出也给予了很大的回报——他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乖巧。虽然他还是好动、好玩,但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有了规则意识,凡凡各方面都进步了。而毕业以后的他,每回和我遇上,都会很亲切地和我打招呼。
爱的回报是让人惊喜的,那么让我们也试着'对儿童毫不怀疑的信任,对儿童毫无保留的爱。'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不只是来自于孩子的尊敬,更多的是来自你自身心灵的变化。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读后感
(二)一、内容及注意观点
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成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也被允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活,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津守真
作为一个将要成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拿到这本书无疑是给了我们一把可以如何打开孩子心门的万能钥匙。
这本书是津守真老师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2年工作历程的记录,一段他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回顾与总结。没有想象中的说教没有通篇的教条主义,有的是满满的对孩子爱意以及对孩子的无尽的思考。
12年来,津守真老师和孩子一起奔跑、一起游戏、一起生活,在最本真的状态下观察孩子表现出的对常人来说难以理解的古怪、偏执、极端的行为,凭借高度的专业造诣,融合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等,去思考、解读孩子行为的意义。津守真深信,'成人这种设身处地的想象绝非妄加解释,而是在和孩子的连续行动中必然产生的人的智慧……孩子身边的成人设身处地考虑孩子行动的深层意义时,就会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回应者。'这是儿童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这是用爱心、耐心、恒心以及深厚的专业功底才能构筑的境界,这是杜绝了喧嚣与浮躁,让教育常态回归原点的境界。
书中无处不凸显着津守真老师的教育观点,其中引人深思,感触颇多。
(一)、孩子的行为是有其意义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不理解孩子,强迫孩子们听从大人的劝导,可是,我们是否真的做到关注到了孩子的内心,从关爱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还是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仅仅把我们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们
之所以会这样,正因为我们不能够很好的知道孩子的每一个做法背后有着他自身的某种意义,而作为成人就要去发现孩子行为的意义,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更深入的互动。
(二)、和每一个孩子活在'现在'.'如果出于完成任务的动机,在和孩子接触时是不可能从心里感到快乐的。只有轻松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即使时间很短,也能和孩子的心沟通。'生活里,成人看到孩子,不是逗他们,就是打断他们。很少会有停留在孩子'现在'的状态。当成人开口与孩子说话,成人并没有与孩子连接,孩子心里是不喜欢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人发现,自己并不会与孩子交流的真正原因。
所以,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现在'都是成人和幼儿沟通的时刻,也是双方看到彼此内心世界的最好方式。
(三)、孩子是通过身体来探究世界的哲学家。
'孩子T和F老师一起把塑料胶带拉长成一个斜面,并用手指上下移动做着下滑的动作。前几天F老师在旁边看到过T玩滑梯,所以当T拿塑料胶带玩的时候,F老师就想到T的心里是在想着滑滑梯时的感觉,并马上把T的游戏提升到象征性游戏的层次。'教育工作与观察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保育者在和孩子接触,以身体动作进行互动的同时,也在解读孩子的行动,并对孩子做出回应。
作为教育工作者,每天都是要重复着怀疑、尝试、感受和思考,当疑问解开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时候。而这些疑问的解开就是要教师知道孩子是通过身体来探究世界的哲学家,这样,你便会很欣慰的看待每个孩子制造出来的各种状况了。……
从津守真老师的书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我们应该先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作为一名'保育员',津守真老师记载了12年时间里的许多生活场景和对它的思考。该书的最大价值也正在于:'放弃'自己的立场,从孩子的本真中去理解他们,也许这正是教育工作者真正的使命。
二、有新意的内容及观点
(一)、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本真
津守真教授的这本书中有很多有新意的内容,在我看来,其中最让人值得深思的,就是他那种放弃了主观的臆断,而转为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观察方式。正如我们本文开始看到的,可以说津守真教授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视角,而转为一个中立的旁观者,甚至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尝试着理解他们的思维和他们内心的动机。的确,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思维已经深深地烙下了生活的印迹,当我们再用这种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时候,就如同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很难再理解到孩子的本真。但是当我们跟随这位老者放下了自身的思维定式,随着孩子们简单的行为,去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内心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想想在生活中,我们不是常常因为不理解孩子,强迫孩子们听从我们的劝导,而与孩子发生对抗吗我们是否真的做到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从关爱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还是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仅仅把我们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在这本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文字。我是从相反的方向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拉住我的手的是孩子,我的手被拉住,我被带去预想不到的地方。我背着孩子的时候,孩子贴在我的背上很安乐,我却感到背上越来越重,通过指尖,我感觉到孩子微妙的意志,通过背负孩子的重量,我洞察到那一天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的世界不是通过神秘的方式向成人传递的,它是通过对孩子的回应,通过一起度过的一点一滴,由成人体会出来。'从津守真教授的书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我们应该先学会去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这样我们才能够完成作为一名儿童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保育员',津守真教授记载了在12年的时间罩的许多生活场景和对它的思考。尽管这种思考有些是不定向的,但也正是它的不定向,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的空间。'放弃'自己的立场,从孩子的本真中去理解他们,也许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的使命。
(二)。'信任、期望、爱'.在这本书里,提到的教育原点就是'信任、期望、爱'.基于对儿童毫不怀疑的信任,毫无保留的爱,津守真老师给读者展现的是如何真诚的观望儿童的世界,用行动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声。每一位父母,都从内心渴望没有功利、真诚的爱的教育。如何用信任、爱,全身心的奉献给孩子,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但作为一个孩子,从他的出生到今后他渐渐的成长,更需要父母用信任去保护,去感化孩子心底的那块净土。
(三)。'教育实践就是在孩子们尚未成型的世界里和他们共同生活。'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感动,学到新东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细节和由此体现的教育新理念。这些想法,有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而更多地让人耳目一新,直入心灵深处。一对多的学校教育,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有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者应秉持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因为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如书中所讲'教育实践就是在孩子们尚未成型的世界里和他们共同生活。'
(四)。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
这本书记录了津守真教授,这位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儿童教育专家毅然放弃大学教授的工作而选择和残疾智障儿童生活12年的工作历程。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他说感动,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从内心里热爱保育生活,真正走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他认为'不深入到孩子和教师面临的问题中去,只注重恢复表面秩序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够'和孩子们一同生活的成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也被允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活,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三、启示
四、评价
这样一本书,读了之后让人热泪盈眶。什么是学前教育,什么是给孩子的教育,这是每个父母和教师都反复自问的话。在这本书里,提到的教育原点就是'信任、期望、爱'.基于对儿童毫不怀疑的信任,毫无保留的爱,津守真老师给读者展现的是如何真诚的观望儿童的世界,用行动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声。越往后看越佩服作者津守真老师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每一位父母,都从内心渴望没有功利、真诚的爱的教育。如何用信任、爱,全身心的奉献给孩子,难道不值得每位家长学习吗
首先,我们应该向这位'热爱幼儿教育,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的作者致敬!
这本书记录了津守真教授,这位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儿童教育专家毅然放弃大学教授的工作而选择和残疾智障儿童生活12年的工作历程。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他说感动,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从内心里热爱保育生活,真正走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他认为'不深入到孩子和教师面临的问题中去,只注重恢复表面秩序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够'和孩子们一同生活的成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也被允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活,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其次,我想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因为,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能够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所以,幼儿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这些孩子,让他感觉到老师们父母般的爱,那么,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在幼儿园的每一天他都是放松的、惬意的,在老师们'爱'的沐浴下,他就会像一棵生长在阳光雨露中的小草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而幼儿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走近幼儿,蹲下来与每一个孩子接触,而且'如果教师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能够边思考边行动的话,孩子也会一起边思考边进步的。'这就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津守真教授说过,'我的梦想是进入孩子本身的存在和人本身的存在之中去。不是以孩子为对象要他们干什么,就只是融入到孩子本身的存在中去。'因为,'如果抱着和孩子深入接触的愿望而待在孩子身边时,就会看到走马观花时看不到的东西。''儿童教育是让孩子喷涌出他们自己的想法的工作。'如果通过自己的真心付出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同时通过自己的应变,让孩子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认可每一个孩子的本真态,触及孩子的本真态。即使不同于成人的期待和价值标准,也要认可孩子,和孩子互动,让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否定或者肯定孩子的本真态,保育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截然不。只有孩子个性的行为被认可的时候,他才会让保育者看到他心灵的深处。保育者首先要尊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孩子的本真态,再下功夫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最后,我们强烈推荐,因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时我只想到自己。如果只想到自己,即使身体和孩子很近,心离孩子也是很远的。'这是津守真教授在与孩子12年的生活后得出的结论,'把孩子当作一个人去培养的实践和相关研究应当坚持下去,这是社会的共同课题。'
这本书让我们很感动,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感动,学到新东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细节和由此体现的教育新理念。这些想法,有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而更多地让人耳目一新,直入心灵深处。
一对多的学校教育,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有些方法上的不同,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者应秉持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因为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如书中所讲'教育实践就是在孩子们尚未成型的世界里和他们共同生活。'
第三篇: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本的学习及体会吧!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如今自己也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以前是简单的教学,现在则多了一重身份,以前把园里班里的孩子看成学生,现在再看班级里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得将他们和我自己的孩子做对比。
孩子的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为人父母和我们幼儿教师共同的愿望,实现这个愿望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一起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特有的心理特点,多多理解他们,掌握他们心中的想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那么,要如何去理解孩子并且能够掌握他们心中的想法呢?我在这本《幼儿心理学》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尽管是上世纪写作完成的,但是作者让保罗皮亚杰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调研,最终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下面我就来说说读过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想。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大多在3——6岁,按照伟大的幼儿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这时候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发展成熟起来,情绪情感逐渐建立,气质类型渐渐显现。在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任务是游戏,他们通过游戏去学习知识和一些简单的社会行为规范,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形式。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幼儿园中的教学,应该区别于小学阶
段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给与每个孩子以自由,并注重思考怎么样将教学内容用适当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
我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很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比如今天学会了一首唐诗么?或者学会了10以内加减乘除了么?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很理解他们,现在就学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家家又都是独生子女,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呢?做了母亲之后,我更加能够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但是,仔细阅读《幼儿心理学》之后,我掩卷沉思,过早地教育孩子学习超阶段的知识是不是拔苗助长?
首先,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我们都应该弄清楚这时期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特点。小学阶段的课程安排是针对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特点的,具体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是此时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解脱出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其认知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也逐渐学会从他人角度去看问题,即去自我中心主义。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本标志。表现为逻辑的适当使用。通过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3——6岁的幼儿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内容适不适合幼儿园孩子学习的,有些内容的知识是超出幼儿接受和领悟水平的。强势的灌输教育,一是会增加幼儿对于学习的厌恶感,二是即使学习也会在短时间内
遗忘。
在皮亚杰的这本著作中中,详细表述了3——6岁幼儿的特点,这时期是所谓的“前运算阶段”,即儿童对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幼儿这时候还不会概括等逻辑技巧,因此,表象的意义就凸现出来,教学中加大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和生动的游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我们要弄清楚这一时期孩子行为发展的特点。所有家长都无一例外的知道孩子要健康成长,就要加强营养。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独生子女是一家之宝,家长们精心呵护,在家里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殊不知,这样一手包办的抚育,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按照华生经典行为主义的观点,人的行为反映着他的心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即可改变他的心理。同样的,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也能一定程度上塑造他的心理。
家长们这样“代劳”的行为,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依赖,当然幼儿阶段这种依赖显现得不是十分明显,但是教师和家长绝不能掉以轻心。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我们不能做出这样的假设: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以
后长大了我再加强教育,是能改过来的。其实,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他懂得已经不少了。我们作为家长的一言一行,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每一句指导,都是孩子们行为的标尺。严格的教育会造就孩子坚韧的性格和高度的自尊,放任的教育则会养成孩子的较低的自尊和懒散的习惯。带着不好的习惯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那么直接会影响他们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考试。所以,我们看似宠爱的“代劳”,却是到后来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机会。
最后,我觉得多学习有关幼儿的心理发展知识是有助于作为教师的教学和作为家长的教育的。在教学实践中,我现在也常常向我的班级的孩子家长们推荐一些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当然不能希望每个家长都成为幼儿心理学教育学专家,但是通过阅读却可以让他们知道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比如这本《幼儿心理学》就涵盖了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也介绍了孩子认知特点和一些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方面,有新的家长是能在中间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就拿我自己来说,通过把孩子和书中描述对比,才感到自己以前对孩子的教育有不适当的地方。
总之,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教育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这时期好的习惯养成之后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仔细研读类似《幼儿心理学》这种理论书
籍,深刻领会其中的内容,并将之灵活地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去。孩子的心理难以捉摸,就好像俗话说的“孩子的脸,六月的天”,但是通过学习我们是可以掌握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我相信学《幼儿心理学》,用《幼儿心理学》,一定会提升我的教学技巧和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第五篇: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
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
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听话懂事,那么首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孩子。就像我平时常说儿子的一句话:顺着毛摸是既懂事又省心的!同样的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班里的其他孩子,如果想更好的和孩子心贴心的交流,让孩子对我们既爱又敬,我想那和我们能够很好的透视孩子的心里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孩子的各种所作所为所展现的心里世界,那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顺着毛摸!
利用寒假小长假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了这本《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这本书从幼儿怎样认识世界、怎样感受世界、怎样应对世界这三个方面,精选了36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详细地向幼儿教师和家长介绍了幼儿的心理世界。书中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它能够引导读者了解和观察幼儿的心理状况,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每个问题都那么切合实际,分析孩子的做法想法。其中幼儿是怎样感受世界的这部分体现的尤甚。孩子对世界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接下来就会产生简单的价值判断用心感受世界。本章中,通过几个小故事后的幼儿心理透视和专家分析,让我学会从幼儿的眼中看世界,了解幼儿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感受他们世界的视角独特。
“父母的爱是孩子安全的来源”这一节中述说了关于独行侠——子泉的故事,看了他的故事,我就想起来我们班的独行侠——小麦。小麦是一个聪明可爱的男孩,可是没几天就惹了一堆事。不是和小朋友抢东西就是咬着别人,有时一天会接二连三的咬人,十分令人头疼。小麦基本上都是妈妈来接的,妈妈对于小麦比较溺爱,什么事情都会顺着孩子。不仅如此家中的爷爷奶奶也都非常的溺爱。偶尔爸爸来接,爸爸对小麦看起来比较“严厉”,一下责怪他动作慢,一下就是嫌他不收拾玩具。在一次“咬人”事件后,我也尝试和家长交流小麦在幼儿园表现的情况,他妈妈只是敷衍的批评了两句,对于小麦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不重视,认为男孩子调皮是正常的事情。只要自己不吃亏就行。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也尝试了许多办法,表扬法、榜样法等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本节中专家给教师的建议里我豁然开朗。对于孩子的教育光靠老师是不够的,家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应该找到小麦的妈妈做一次有针对性的交流,改变家人对小麦的相处方式,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沟通,不能过于委婉,要让小麦的妈妈重视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发展对孩子健康人格建立的重要性。
“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这一节中让我意识到言传不如身教,对幼儿的教育要以身作则,不仅是父母,老师也应该如此节制自己的权威,不要滥用,平等对待幼儿。幼儿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敏感,不要和幼儿开一些我们大人认为玩笑的“玩笑”,很有可能我们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伤害了孩子的心......通过本书让我了解孩子是怎么样尝试独立应对世界,适应环境的变化,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通过专家对教师的建议,提高了我对幼儿感受世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幼儿解决的能力,使我更加了解幼儿的世界,增强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对于身为妈妈的我和自家的孩子沟通起来更科学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