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宗教教职人员社保情况调查报告
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关于我县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切实掌握我县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贯彻落实好中央五部委《关于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通知》及省委“6.15”会议精神。根据《昆明市宗教事务局关于开展昆明市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情况调查统计的通知》(昆宗通[2012]10号)文件要求,今年3月份,我局组织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对我县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林县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四种宗教派别,都没有成立各自的协会。现有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0处,其中佛教5处,天主教3处,基督教1处,伊斯兰教1处,信教群众约2.2万人。全县现有宗教教职人员11人。教职人员中佛教比丘4人、比丘尼4人,天主教神职人员1人(由市天主教爱国会委派,不在我县备案),基督教教职人员2人。
二、我县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情况
石林彝族自治县现有宗教教职人员11人。教职人员中佛教比丘4人、比丘尼4人,天主教神职人员1人(由市天主教-1-
爱国会委派,不在我县备案),基督教教职人员2人。
在以上宗教教职人员中,户籍在我县的有5人,户籍不在我县的有5人。户籍在我县的有5人中,有1人(王美仙长老)享受城乡低保,有2人(释素净、释能安)享受城镇居民医保;有3人(释隆恒、王美仙、普玉兰)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户籍不在我县的5人中,5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的宗教教职人员偏少,只有11人,而且大都属于佛教届人士,户籍不在我县,人员流动性大。所以尽管我县从2011年起补助宗教教职人员每人每年600元钱,但他们还是除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外,不愿意再参加其它保险。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局将结合实际,积极寻求解决宗教教职人员参保的途径和办法,以落实好中央五部委《关于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通知》及省委“6.15”会议精神,保障我县宗教教职人员的权益。
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2年3月30日
第二篇:四川省宗教教职人员管理规定
四川省宗教教职人员管理规定
【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 19931020
【实施日期】 19931020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 宗教事务
【文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37号
【名称】 四川省宗教教职人员管理规定
【题注】
【章名】 全文
第一条 为维护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师、传道员,佛教的僧、尼,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兰教的阿訇,以及在宗教团体担任职务或以宗教为职业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宗教教职人员,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本行政域内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
第五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由人民政府批准登记的宗教团体认定。经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由所在的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组织向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第六条 经登记注册的宗教教职人员由登记注册部门发给宗教教职人员证书。
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只证明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身份。宗教教职人员放弃或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时,由登记注册部门收回并注销宗教教职人员证书。
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统一印制。
第七条 宗教教职人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从事宗教活动和教务活动;
(二)参加所在宗教活动场所的民主管理;
(三)应信教群众的请求进行宗教礼仪性服务;
(四)接受宗教教育,从事宗教学术研究和交流。
第八条 宗教教职人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国家宗教政策;
(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不同宗教、教派以及信教群众之间和睦相处;
(三)抵制境外宗教敌对势力对我国宗教的渗透、干涉和控制;
(四)保护寺观教堂的建筑物、文物、设施和自然环境;
(五)接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监督管理,遵守本宗教的教规律仪。
第九条 宗教教职人员职称的认可、授予,由各宗教团体按各教规定审批,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国务院和省政府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个人遗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参照各教传统方式处理。
第十一条 宗教教职人员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传教布道、化缘募捐,不得利用宗
教非法结社、集会、游行、示威和进行其它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二条 宗教教职人员到省外进行宗教活动,应经所在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组织和宗教团体同意。
省外宗教教职人员到四川主持宗教活动,应经四川省的当地宗教团体同意,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宗教教职人员邀请境外宗教界人士来访,或者应境外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邀请出访,须经省级宗教团体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宗教教职人员不得接受来自境外以渗透为目的的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第十五条 任何人员不得伪造、转让、出借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未持有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个人,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
第十六条 宗教教职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信教群众,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者,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 宗教教职人员违反本规定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宗教场所的管理组织或宗教团体给予批评教育,并由有关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一)接受、传播境外宗教组织的指令,接受来自境外以渗透为目的的宗教津贴、传教经费;
(二)在宗教场所以外传教布道、化缘募捐;
(三)擅自邀请境外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来访;
(四)利用宗教干涉国家行政、司法、干涉学校和社会公共教育,干涉他人婚姻自由,制造宗教纷争;
(五)强迫公民信仰宗教,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损害公民身心健康;
(六)利用宗教非法结社、集会、游行、示威或进行其它违法犯罪活动;
(七)散发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宗教书刊、音像资料等宗教宣传品。
有前款第
(一)、(二)、(三)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宗教事务部门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注销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有前款第
(四)、(五)、(六)、(七)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八条 未持有宗教教职人员证书,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的,由宗教
事务部门责令停止非法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及用于非法活动的物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九条 非法干涉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信仰自由,侵犯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侵权活动,或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依照本规定没收的非法所得,按《四川省罚款和没收财物行政处罚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主管机关按本规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适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国外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
国外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
孙家宝
2013-1-10 13:05:28来源:《中国宗教》2012年第4期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宗教构成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国外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也呈现出不同样貌。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梳理出几条主要线索,反映出国外对宗教教职人员管理的总体状况。
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是宗教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和备案、主要教职的任命、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约束等几方面内容。
一、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和备案
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和备案,主要涉及宗教教职人员合法身份的获得。目前通行的做法是遵循“团体自治”原则,主要由宗教教职人员所属的宗教团体依据本宗教的相关规定自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对教职人员认定和备案的干预程度又大不相同。
那些以基督宗教为主要宗教的、无国教的国家,政府对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和备案的干预较少。在基督宗教中,采用教阶制的教派和宗派,如罗马天主教会、俄罗斯东正教会、新教圣公会和长老会等,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获得,往往需要其所属的本级或上级教会组织按照本教会的规定加以核准;实行公理制的教派,如新教的许多宗派和独立教会中,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获得更加简便,只要教会或教堂接受,便可成为宗教教职人员。相应地,教职人员的备案也在宗教组织中完成。一些国家的政府,如美国、加拿大等,在处理宗教教职人员的免税申请时,也会以宗教组织的证明为依据。
在认定和备案过程中,政府一般不会直接干涉,但具体到各个国家,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获得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要以接受过专业的宗教教育或通过宗教院校考试为前提条件。英国、美国等国家基本上没有正式的关于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获得方面的明文规定,完全由各教会组织自行认定。法国、荷兰等国家,则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宗教教职人员由教会自行决定。
那些以伊斯兰教、佛教为国教的国家,政府对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和备案的干预则较多。伊斯兰教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教职人员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通行的。佛教也有完整的僧伽制度,各国、各宗派虽有不同,但大致都会按照这项制度来制定适合本国、本宗派的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在以伊斯兰教、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宗教教职人员的认定和备案同样由宗教团体来完成。
然而,由于在这些国家,宗教团体往往处于官方或半官方的地位,几乎行使着与政府机关同样的职能,因此,宗教教职人员的认定和备案,也顺理成章地与政府管理融为一体。如在沙特阿拉伯,政府成立有宗教事务部,负责本国伊斯兰教内部事务管理,可以直接聘用和开除宗教教职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涉及宗教教职人员的诉讼(比如要求取消教职人员性别歧视、同性恋歧视、民族或国籍歧视等案件)逐渐增多,仅凭宗教团体内部“团体自治”原则已经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只能诉诸法律、通过政府行为加以处理。在政教分离的背景下,如何兼顾“政教分离”与国家对宗教内部事务管理,是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主要教职的任命和管理
主要教职的任命,包括各级宗教团体负责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者等的任命。与在宗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和备案方面基本上以宗教团体自治为主不同,各国政府对主要教职的任命和管理显得更为谨慎,多数都会有所规定,其中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有国教的国家对其主要教职人员的任命与管理
北欧新教国家自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便一直将新教(主要是路德宗)作为国教,因此将对国教会事务的管理视同对国内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比如芬兰宪法规定,芬兰教会的大主教、主教由共和国总统任命;福音路德教会、希腊正教会的官员和雇员由共和国总统任命。瑞典《政府组织法》规定,内阁应从按照基督教会法规定方式选出的3名人选中任命一人为大主教或主教。
泰国是以佛教为官方宗教的国家。1962年颁布的《僧侣法》详细规定了佛教事务特别是僧侣事务的管理。国家设僧王和僧侣协会,僧王由国王任命,是僧
界领袖,有权签署法旨;僧侣协会委员会由僧王任命,但要由教育部长代签任免状。僧侣协会秘书长由教育部下属宗教厅厅长兼任,宗教厅代行僧侣协会秘书长办公室职责。僧侣协会对各僧侣团体实施有效领导,有权签发协会法令,颁布规章制度。
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大多属于完全的或部分的政教合一国家。在沙特阿拉伯,国王掌握着主要宗教教职人员的任命权,国内主要清真寺和宗教组织的负责人均由国王直接任命;其他一些清真寺和宗教组织的负责人则由宗教组织任命。在伊朗,情况有所不同,政府首脑兼任宗教领袖,掌控主要宗教教职人员的任命权。其他一些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主要教职的任命不外乎上述两种情况。
土耳其是世俗国家,但伊斯兰教有着事实上的国教地位。在土耳其,拥有最高伊斯兰教权力的宗教事务主席由政府任命。原则上每个宗教团体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领导人,但内政部有权决定宗教社团提交的候选人名单中哪些人不符合现行的规定,而不论“规定”是否存在。此外,政府还要求所有宗教团体必须由土耳其国民出任等。
(二)各国对天主教主教的任命和管理
在天主教主教任命问题上,有两种程序:一种是天主教会法典规定的普遍程序,一种是罗马教廷与一些国家签订的政教协定所规定的程序。前者规定主教由教皇自主任命,但其执行力度一直受罗马教廷与世俗政权关系影响,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以贯之;时至今日,这一规定在大多数国家同样行不通。即便在那些由罗马教廷自主任命主教的国家,主教任命仍要受到政治权力的约束,包括主教人选的政治考虑、教士要宣誓效忠国家、教士的公民身份等。
因此,在大多数国家,主教任命往往依后一种程序而行。意大利、德国、匈牙利、波兰等欧洲主要天主教国家政府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或有咨询权,或有真正推荐权。如意大利政府与罗马教廷签订的《拉特朗协定》(1984年)规定,罗马教廷要及时向有关民事当局通报大主教、教区主教、助理主教、修道院长、高级神职人员以及堂区神父和其他重要教会机构负责人的任命情况;除罗马及其郊区的教区外,不得任命非意大利人为主教。德国联邦和一些州与罗马教廷
签署的协定规定,政府可以基于一般政治原因反对任命某一主教,甚至有时用于阻止其他教会领导职务的任命。
(三)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
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等实行彻底“政教分离”的国家,政府对主要教职的任命同样不加干涉。如在法国,教堂的管理人由宗教团体自行推选,教会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定去任命管理人。荷兰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在美国,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教会的主要管理者由宗教团体自主产生,教堂的主要管理者由信徒推选产生或聘任,一直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多数国家,政府虽然对主要教职的任命同样并不直接干涉,但也不像美国、法国等政府那样“放任自流”,而是对主要教职的资格作出一定的限制。比如英国《教堂管理人条例》(1999年)规定,教堂管理人由每一教区选举产生,也可为应聘者,其资格包括:已受洗者;已登记于教堂选民册内;21岁以上;无犯罪记录。德国政府规定,教堂管理者必须要读过宗教院校或大学的神学课程以及宣教课程。
还有一些国家,主要教职任命要向政府详细报备。比如在韩国,主要教职人员须获得文化观光部长官许可,当其违反相关规定时,文化观光部长官有权取消其认定。
三、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约束
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约束,包括对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宗教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比如宗教教职人员的传教活动、政治活动等方面的约束。
(一)对宗教教职人员担任公职的约束
关于宗教教职人员担任公职问题,多数“政教分离”的国家对此并不做特别约束,有的还通过立法对宗教教职人员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加以保护。比如,美国宪法正文中关于宗教问题的唯一规定就是“上述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和各州所有行政和司法官员,应宣誓或作代誓宣言拥护本宪法;但决不得以宗教信仰作为担任合众国属下任何官职或公职的必要资格”,简称“不
得对公职人员进行宗教测试原则”。这一原则虽系为避免宗教歧视、而非针对宗教教职人员担任公职而设立,但也同时保障了作为公民的教职人员的政治权利。
也有一些宗教或宗派本身,规定其教职人员不得担任公职。对此,政府也大都持支持或不干涉的态度。例如,德国的“不莱梅福音教会”有一项条款就要求该教会的所有牧师被选任某一公职机构(德国议会或其他地方立法机构)职位时,其在职期间需从牧师岗位上离任。这一规定使他们成为被告,被不莱梅地方宪法法院判定为违宪;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推翻了这一决定,认为法院不应当干预教会的内部事务,出于对宗教自治的尊重,教会要求牧师在出任公职时不得同时担任教职的条款应当得到支持。再如,天主教耶稣会规定,担任神职人员者不得在世俗政权中担任公职。198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议会的一名成员即由于该规定不得不从议会辞职,以保全神职人员身份。对此,美国政府同样不加干涉。
然而,还有一些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对宗教教职人员担任公职、甚至参与政治活动作出了明确限制。如阿塞拜疆宪法规定,宗教教职人员不得参与国民议会的选举。拉美一些国家如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宪法规定,宗教教职人员不得当选为国民议会成员。
(二)对宗教教职人员传教活动的约束
各国对宗教教职人员传教活动的约束,主要体现于对劝人改宗和仇恨言论等问题的处理上。
在美国,出于宪法规定的“宗教自由”原则,劝人改宗是被允许的。20世纪40年代的几个典型案例,如坎特威尔诉康涅狄格州案、福利特诉麦克密克镇案,最高法院都撤销了一系列针对耶和华见证会成员(包括教职人员)挨家挨户进行宣教并出售宗教阅读材料而被要求的许可证和营业税。2002年的守望塔圣经书社诉斯特拉顿村案,最高法院的判决再一次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宗教构成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国外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也呈现出不同样貌。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梳理出几条主要线索,反映出国外对宗教教职人员管理的总体状况:一是各国对宗教教职人员的认定和备案基本遵循“团体自治”原则,目前这一原则也基本上能够帮助各国处理好这一问题。二是多数国家对主要教职的任命和管理,相对认定和备案要严格许多,尤其是在有国教的国家对其主要教职的任命和管理,以及各国对天主教主教任命和管理方
面,政府的介入更加宽泛和深入。三是多数对宗教教职人员的活动会加以约束,尤其是在涉及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等方面,政府更加重视,措施也更加具体。
(作者孙家宝,工作单位为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
第四篇:新疆宗教教职人员生活补贴制度及其影响(范文)
新疆宗教教职人员生活补贴制度及其影响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具有宗教信仰的教徒以规定的礼仪形式进行宗教活动为其外在的表现。教徒包括教职人员和一般信教群众。教职人员指在宗教组织内专门从事教务工作并有宗教职称的人,管理宗教活动场所、主持宗教礼仪、担任宗教组织的各种职务。[1]28掌握宗教知识的教职人员是人―神之间的中介,通过领导仪式或解说教义,他们把信仰者与信奉对象联系在一起,成为神的代言人[2]400,在普遍信仰宗教的社会起着特殊的作用。一国内部的政教关系,某种程度可以通过教职人员在国家体制中的位置表现出来。世界各国政教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政教合一、政教主从、政教分离等三种模式,[3]政教合一的社会,居于权威宗教地位的教职人员不仅享有宗教权利还享有行政、司法、经济等权利;奉行政教分离的国家,宗教成为个人的私事,教职人员没有特殊的政治及经济权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无神论,政教关系是一个很敏感的内容,教职人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权利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新疆宗教事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给教职人员发放生活补贴的分析,解析教职人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并以此为视角讨论当代新疆政教关系的变化。
新疆现有居民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按惯例以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人口计算)占到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全疆各类宗教教职人员3万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占到96%,而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三地区的教职人员在全疆伊斯兰教职人员中占70.6%[4],因此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情况,其中又以南疆维吾尔族教职人员为主。
一、教职人员的收入来源变化与生活补贴发放
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通称阿訇,清真寺的阿訇不仅指导信教群众做礼拜,也为穆斯林生育、结婚、病葬时诵经,主持各种宗教仪式,调解穆斯林之间的各种纠纷,对维系伊斯兰社会生活秩序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新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大多非宗教专职人员,在农村就是农民,兼从事宗教事务性活动;教职人员有师徒传承关系,但基本没有上下隶属关系;教职人员的宗教学识获得以本地师承为主,经文学院毕业的数量有限。教职人员上岗就任除必须具有相应的宗教学识外,还要通过群众推荐、政府管理部门考核等程序。
对于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来说,因宗教职业而可能的收入来源有几种:信众献给宗教机构的资产及财物、以寺产经营获得的收入、信众交纳的天课[5]、教职人员实施宗教礼仪活动获得的报酬、政府给教职人员发放的生活补贴,此外,许多教职人员还有生产活动收入。也就是说,宗教人士的收入来源,一部分是在世俗社会通过资产或劳动所得;另一部分是因其在神圣世界中的教职身份获得,其中有信众自愿的供奉、教法规范的制度性的交纳以及教职人员履行宗教职务所获得的报酬,还有国家对教职人员制度性的供给(如生活补贴)或报酬(劳动所得)。而国家制度性的供给或报酬占教职人员收入的比重,是作为世俗政权的国家对神圣世界教职人员控制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土地的归属和利用制度,是农业社会最根本的经济制度,是利益分配制度的集中体现。宗教机构或教职人员因其宗教地位普遍对土地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表现出教职人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该社会宗教的影响力。上世纪50年代以前,南疆教职人员的生活来源很大程度依赖于瓦哈甫地。在伊斯兰教中,瓦哈甫指宗教公产、宗教基金,即符合规定而建立的公共财物、公益事业、慈善组织与基金等。一般来源于穆斯林的捐赠、遗产以及清真寺的收入。[6]257在南疆存在着各类瓦哈甫,是教民为赎罪,献给公共的不动财产,包括土地、树木、房屋、店铺、水磨、牲畜等等,土地是瓦哈甫财产中的主要项目。瓦哈甫地的所有权,有的归宗教机构(清真寺、麻扎、宗教学校),有的专用于各种公益活动(如修桥、修路、修涝坝、修义坟等),有的属于维族文化会占有(新中国成立后属新盟),还有部分归属私人。瓦哈甫地的最主要用途是作为宗教费用支出,包括供养宗教职业人员、修建清真寺和麻扎、培养宗教职业者、举行宗教仪式以及宗教机构支出等。据20世纪50年代估计,50年代初南疆四个专区(即现在阿克苏、喀什、和田三地区)的全部耕地中有15%(180万亩左右)属于各种瓦哈甫地,其中地权完全属于宗教机构、公益事业与新盟的公地性质大概有60到84万亩。当时在对南疆10个县农村调查后的不完全统计,农村人口中2%的人从事宗教职业,其中被划为地主、富农的占14%,不从事生产劳动;农民成份的占84%,其中大多从事生产劳动。前者占有占用大量瓦哈甫地,后者占有或占用少量瓦哈甫地(三五亩上下),是维持自己及家庭生活的一种补充。[7]96这些教职人员的宗教地位、政治地位与其经济地位相对应,掌握着宗教法庭权力的教职人员具有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为了获得更多土地和更高教职争夺激烈;一般阿訇多为有一定宗教知识的农民,没有政治权力,但对下层宗教职位的争夺更为激烈,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争取更多的生存权。[8]290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如何处置瓦哈甫地成为减租反霸及后来土地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瓦哈甫地被认为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公有或半公半私的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剥削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春,南疆区党委提出调剂土地租佃关系的政策,首先把地主阶级占有和占用的各种瓦哈甫地调剂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以后数次调剂,1952年绝大多数瓦哈甫地已转到农民手里。[7]同时,对于宗教机构所属地产的处置极为慎重,新疆分局在《新疆省关于执行土地改革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寺院现有的土地、房屋和其他财产,在土地改革中一律加以保护,如有农民群众要求征收分配的,须进行说服。清真寺、麻扎、宗教学校、喇嘛庙现有的土地及在乡村中属于公共所有的各种瓦哈甫地及其出租的房屋,均一律保留。
第五篇:宗教调查报告
宗教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宗教作为人类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精神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在人类丰富的文化及其活动领域中,宗教作为其中一分子,它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诸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根据调查,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要的信仰宗教。市内天主教有教堂2个,基督教有教堂2个,伊斯兰教有清真寺一座,佛教有寺庙3座。目前各宗教活动情况总体上是正常的,教区是稳定的。但是为防止有极端宗教分子扰乱秩序,还需要积极、认真、慎重、稳妥的加以管理。
二、近几年宗教工作的主要做法
目前,宗教部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法律政策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文件。有些规定比较原则,尚无具体的事实细则,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严谨的现象。同时政府宗教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力量不足,执法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手段,目前的管理仅限于思想教育工作,无法有效行使行政执法的职能。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对宗教工作认识还不够到位。有的视信仰宗教的群众为迷信愚昧,与其保持距离。有的片面理解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宪法权利,对属地宗教活动,不敢大胆管理,而是放任自由。有的甚至认为宗教活动,只是政府宗教部门和宗教团体的事情,很少主动管理。
三、全面理解宗教信仰
1、既要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也要保障人们有不信教的自由;
2、既允许宣传有神论,又要坚持宣传无神论;
3、是我们党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应该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家的宗教理论政策水平进一步提高。还有就是要加强与爱国宗教人士的联系,让宗教信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把爱教育爱国结合起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
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国宗教进行友好往来,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提出建议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要充分理解宗教政策,了解宗教的自身规律及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党的宗教政策、法规,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本领,减少盲目信教。
信息部李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