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研究方法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在研究思路方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注重研究生态化 ;注重研究的现场 ;注重跨文化研究
二、在研究方方面注重研究综合化、现代化和数据化:研究的综合性;研究的现代化;研究的数据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反映论 2)普遍联系论 3)运动发展论 4)对立统一论 5)质量互变论教育科学研究问题的来源:
1、从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中发现问题
2、在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3、从对已有理论学说的质疑中提出问题
4、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组织所制订的科研规划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原则:1)意义性原则 :课题的理论意义;课题的实践意义 2)创造性原则:具有时代性;具有新内容;寻找新角度;采用新方法 3)可行性原则: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方法: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存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教育科学研究可以选择的步骤:
一、明确研究方向
二、分析研究背景
三、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四、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
五、撰写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目的
2、课题价值
3、课题研究条件
4、研究方案
5、过程分析和结果预测
六、对选定课题进行课题论证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有助于研究课题的深化和具体化;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文献检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原则:
一、逆时性原则
二、原则性原则
三、直接性原则
四、比较性原则
五、全面性原则 方法:一顺查法
二、逆查法
三、引文查法
四、综合查法 步骤:第一步,明确检索主题。二搜索阶段。三,阅读与分析整理阶段。四,评价阶段。分析整理文献的方法:
一、文献的阅读方法:浏览;泛读;精读;选读;速读
二、笔记的方法:写批语和记号;做摘录;做提要;做札记;做文献综述
三、整理的方法:制作卡片;及时分类;去粗取精;理顺次序;鉴别评价。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
2、推测性
3、简明性
4、可检验性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一、依据理论假设的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
二、依据理论假设的性质可分为:方向性假设;非方向性假设。提出假设的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
提出假设的影响因素:
1、研究者对课题材料的掌握程度
2、研究者的思想方法论水平
3、研究者的知识背景 随机化抽样的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
2、机械随机抽样
3、分层随机抽样
4、整层随机抽样
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内容:
1、课题的表述
2、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3、课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课题的研究范围
5、课题主要材料来源
6、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
7、课题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8、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教育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
1、操作简便、实用,应用范围广泛
2、观察所得材料客观、真实
3、被观察行为具有自然性
4、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能动性 局限性:
1、或获取材料具有一定表面性
2、研究样本较小
3、对研究对象的行为缺乏控制 教育观察法的功能:
1、教育观察法可以揭示有关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2、教育观察法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3、教育观察法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课题研究的确定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观察方式)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2、(观察的情景特征)非实验室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3、参与性观察法与非参与性观察
4、(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特征)结构式观察法与非结构式观察法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一、教育观察的设计: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中心;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的步骤、进程;编制观察提纲
二、教育观察法的实施:获准进入;实施观察;材料的记录(类型:现场笔记和观察卡片 方法:评定等级法;呈现频率法;连续记录法)
三、材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撰写研究报告。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原则:
1、教育观察的全面性原则;
2、教观的目的性原则;
3、教 的客观性原则
4、教 的自觉性原则。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
1、调查过程具有间接性
2、调查手段具有多样性、灵活性 3时空条件具有自主性
4、调查对象具有自然性
5、实施简便,实用性强 局限性:
1、难以确定先相见的因果关系
2、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物求是精神教育调查法的功能:
1、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既定研究课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令发给和制定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3、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发展变化;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广泛调查,解释其本质和规律,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4、通过调查研究 为论证某一种教育假说提供事实根据。教育调查法的基本类型:
一、据调查目的分类:现状调查;区别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
二、据调查对象的抽样范围分: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三、据调查的手段分:问卷调查;调查表调查;访谈调查;座谈调查。教育调查设计的内容:
1、确定调查项目;
2、设计调查问题;
3、规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及取样方法
4、确定搜集材料的方法,设计调查的工具
5、筹划教育调查的经费
6、确定实际调查的步骤、日程安排及组织分工。教育调查的工具设计:编制问卷;制定访谈计划;调查表的设计。问卷的结构:标题;指导语;问卷题。编制问卷问题的要求:
1、问题的语言要标准防止歧义
2、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的暗示
3、备选的答案要按同一标准分类
4、备选答案之间的距离要大致相等
5、备选答案应该穷尽
6、避免提出可能使调查对象产生顾虑的问题。一张问卷调查表包括哪几个部分:
1、总标题
2、横行于横标目,纵栏与纵标目
3、数字资料
4、表尾
5、附录实施教育调查做好以下工作:
1、调查工作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指导
2、严格按程序调查
3、按统一规范的标准实施调查
4、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
5、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教育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
1、有目的的控制变量
2、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能够主动创设实验情境
4、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试验程序
5、具有可重复性。局限性
1、教育科学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法去研究。
2、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节与实际生活情景存在一些差距。
3、实验过程本身离不开理论假设的引导,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的观测。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场地不同,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
2、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根据控制程度可把实验分为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3、按照研究层次,教育实验可分为因素性试验、函数型实验。
4、按照实验中被试的方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轮组实验法。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特征:自变量
1、可操作性。
2、可变性。因变量
1、与实验自变量的时间顺序性。
2、可测性。
教育实验法基本程序:
1、确定实验课题,提出理论假设
2、制定研究计划
3、按计划实施实验
4、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5、分析实验材料,导出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1、发展教育科学理论
2、探索教育规律
3、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
1、单组实验法;程序一:前测→实验变量→后测 比较方法:后测→前测 程序二: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1→实验变量乙→后测2方法:(后测2-后测1)-(后测1-前测)
2、等组实验法;程序一:实验组 前测1→实验变量→后测 控制组 前测2→无实验变量→后测2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程序二:实验组1:前测1→实验变量甲→后测1 实验组2:前测2→实验变量乙→后测2 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3、轮组实验法。程序:第一轮 实验组1:
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实验效果甲1)
组2: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乙1)
第二轮 实验组1: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实验效果乙2)
组2: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甲2)
方法:(甲1+甲2)-(乙1+乙2)
提高测量效度,必须注意那几个方面:
1、要控制系数误差,及控制测量过程的误差。
2、精心编制测题,分析教学目标,编制双向细目标,侧题表述简明易懂,测量有必要的覆盖面。
3、妥善组织测验。
提高测量信度,应注意:
1、测量要有一定数量
2、测量的难度要适中
3、测题内容要有同质性要单纯集中,4、测验时间要充分
5、评分要客观。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测量一般是间接测量;教 结果是相对的;教 更强调直接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教育测量的要求:数量化;合理处理数据;主义误差的影响。
教育比较法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1、比较法可以克服教育研究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的个别事物纳入到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的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
2、比较法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明、发现。
3、比较法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情况和特点。
教育比较法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 2.历史性
3、同质性教育比较法的功能:
1、评价功能
2、借鉴功能
比较法的实施程序:明确比较的主题;提出比较的标准;解释比较的内容;作出比较的结论。运用比较法的要求:
1、要科学的运用比较法,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
2、要…必注意比较的广泛性
3、要…不仅比较事物的现象更要比较事物的本质
4、要 必正确估计比较法的作用,把比较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环节:
1、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
2、撰写初稿
3、修改定稿。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
3、要实事求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论文的基本结构:题目;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步骤:
1、明确目的,选择课题
2、确定主题,拟好标题
3、谋篇构思,拟定提纲
4、撰写论文初稿
5、修改初稿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功能:分为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依据功能。
1、.通过对教育科研评价,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科研条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
3、通过教育科研评价,可以向科研人员展示科研结果。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意义:
1、是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成果价值的重要途径。
2、是沟通教育科研信息,促进成果交流的重要渠道。
3、有利于提到教育科研管理的有效性。
4、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职能:
1、鉴定合格的职责
2、评比先进职责
3、估计成就的职责。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综合评价原则;实践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
1、教育科研成果中的先进教育思想
2、教育科研成果中新近揭示、总结的科学规律和原则
3、教中所提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4、教 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篇:《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2001年5月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获奖人:金洪海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高访期间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2000年6月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一书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作用;通过介绍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案例,探讨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本书大致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作用(第一章)任何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必然有其研究的对象和理论基础,有其学科特征和方法论体系。在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育界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学”的设想,到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确定为一门独立学科,先后经历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学从酝酿、发展到形成科学体系的过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能够吸引大批专职和兼职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共召开了五次全国范围的学术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有明确的主题,全国各高等学校派代表参加。通过研讨,对高等教育理论及框架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大学生学习学的研究、对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对大学课程论和大学教学论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新进展。可见,高等教育学科已经成为教育科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的领域之一。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和作用(第二章)
高等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组织性、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强的探索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高等学校教育的对象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生进行的是专业教
育,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因此,与普通教育研究方法相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等教育研究的起点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高等教育规律的需要,而且为认识这个规律提供了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高等教育研究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对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将所得到的结论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高等教育研究具有超前性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而培养人才是需要一定周期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具有预测性和超前性。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在选择课题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例如,在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时,不仅要研究和分析社会现实的需求,更要依据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等客观规律,预测未来的走向,并以此为依据,对当前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
3.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许多课题属于跨学科研究,常常采用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各个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在具体研究工作中,运用众多的研究方法时,不能抽象地断言哪种方法最为有效,何种教育问题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常常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
4.高等教育研究的作用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世纪的来临,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观念更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教师面临着知识结构优化的挑战、高等学校面临着招生对象变化的挑战和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的挑战。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列宁全集》第55卷,第142页)这样一个认识教育规律的辨证途径,揭示教育的内部规律,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论问题(第三、四章)
高等教育研究基本步骤是: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调研—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实践检验等步骤。
高等教育研究的课题来源主要有:文献中发现的;教育实践中提出的;组织机构委托的;上级机关下达的。教育工作者选择研究课题要遵循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等项原则。
研究者在选定课题之后要进行广泛的课题调研,开阔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阶段是将研究计划从文字材料变成实际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通常,影响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除了研究者的智慧和勤奋等因素之外,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正确与科学,也是决定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选择正确的方法可以使研究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研究人员在科研探索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方法论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极富兴趣的部分。
所谓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系统”。(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Ⅲ)第3页)是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说,又称为“方法学”。科学研究要取得预期的结果,研究者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并发展传统的研究方法,不断创立新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独特的方法体系。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第五至十章)
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教育研究经常采用的教育观察研究法、教育调查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文献研究法、教育测量研究法和教育统计法的特点、种类和应用。在教育调查法及其应用、教育文献研究法、教育测量法及其应用和教育统计法等章节后面,作者将亲自参加的几个研究课题作为附录列在了各章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在运用具体方法时,作者根据从事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任何一种研究方法
都具有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地位和价值,一种研究方法有效地发挥作用,往往以其他方法的辅助为前提,有时还要将几种研究方法要综合应用。这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特点。
第三篇:科学研究方法论论文题目
《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方法论》论文题目
1.电子信息工程科学研究的探讨; 2.电子产品研发的思考;
3.电子产品研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电子产品研发的经济成本如何控制; 5.如何领导一个电子研发团队; 6.电子产品研发团队各成员角色的作用; 7.电子产品研发和社会法律及道德关系; 8.我对终身学习的认识。
选其中一题,字数3000,可打印,论文必须写上你的姓名和学号。请大家尽量按照自己理解来认真撰写,各同学论文相互之间重复率超过30%作为0分处理。12月10日之前交给班长,班长交给辅导员或者直接交给我。
第四篇:锂离子电池重要知识点总结
锂离子电池重要知识点总结
(1)电解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正负极的相容性。随电压升高,电解质溶液分解产生气体,使内压增大,导致对电池空难性的破坏以及升高电池工作温度时溶剂的抗氧化能力较低。
(2)电解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容量、使用寿命等性能。合适的电解质盐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溶液的离子电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好,即不与溶剂、电极材料发生反应,热稳定性好;电化学稳定性好,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使锂在正反极材料中的嵌入量高和可逆性好。
(3)冠醚和穴状化合物能与锂离子形成包覆式螯合物,能够提高锂盐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实现阴阳离子对的有效分离和锂离子和溶剂的分离,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
(4)基片涂布工艺流程 基片涂布的一般工艺流程:放卷→接片→拉片→张力控制→自动纠偏→涂布→干燥→自动纠偏→张力控制→自动纠偏→收卷
涂布基片(金属箔)由放卷装置放出供入涂布机。基片的首尾在接片台连接成连续带后由拉片装置送入张力调整装置和自动纠偏装置,经过调整片路张力和片路位置后进入涂布装置。极片浆料在涂布装置按预定涂布量和空白长度分段进行涂布。在双面涂布时,自动跟踪正面涂布和空白长度进行涂布。涂布后的湿极片送入干燥道进行干燥,干燥温度根据涂布速度和涂布厚度设定。干燥后的极片经张力调整和自动纠偏后进行收卷,供下一步工序进行加工。
(5)石墨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差主要原因: 一是锂离子在石墨中及在石墨表面形成的SEI膜中扩散慢;二是石墨具有较高的择优取向性“由于锂离子只能从垂直于石墨晶体R轴的端面插入!当石墨的取向平行于集流体时!锂离子的迁移路程长使扩散变慢!反之若垂直于集流体!则锂离子的插脱路径变短!扩散加快”
(6)提高可逆容量方法:
一方面要尽量降低不可逆容量,另一方面要设法提高嵌锂容量。不可逆容量损失主要发生在首次充放电SEI膜形成时, 这就要求尽量使生成SEI膜的溶剂或电解质盐的还原分解反应能缓慢均匀地进行,从而生成薄而均匀,致密牢固的钝化膜,它对电子及溶剂化的锂离子绝缘,而对裸锂离子导通。另外有资料表明,初次循环的不可逆容量越低,石墨类阳极的安全性就越高。
(7)电极材料的固相中锂离子扩散系数是决定电池极化内阻和电池大电流充放电的关键因素, 而锂离子在正极材料中的插脱主要是离子键的复合与断裂容易实现, 所以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是主要影响因素。
(8)锂离子电池隔膜是一种多孔的薄膜,阻隔正负极防止电池内部短路,但允许离子流快速通过,从而完成在电化学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快速传输
(9)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几个因素
循环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就宏观来讲,更长的循环寿命意味着更少的资源消耗。因而,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以下列举几个可能影响到电池循环性能因素,供参考。材料种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第一要素。选择了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工艺再合理、制成再完善,电芯的循环也必然无法保证;选择了较好的材料,即使后续制成有些许问题,循环性能也可能不会差的过于离谱。从材料角度来看,一个全电池的循环性能,是由正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负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这两者中,较差的一者来决定的。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差,一方面可能是在循环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过快从而无法继续完成嵌锂脱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活性物质与对应电解液无法生成致密均匀的SEI膜造成活性物质与电解液过早发生副反应而使电解液过快消耗进而影响循环。
正负极压实:正负极压实过高,虽然可以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但是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循环性能。从理论来分析,压实越大,相当于对材料的结构破坏越大,而材料的结构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可以循环使用的基础;此外,正负极压实较高的电芯难以保证较高的保液量,而保液量是电芯完成正常循环或更多次的循环的基础。
水分:过多的水分会与正负极活性物质发生副反应、破坏其结构进而影响循环,同时水分过多也不利于SEI膜的形成。但在痕量的水分难以除去的同时,痕量的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电芯的性能。
涂布膜密度:单一变量的考虑膜密度对循环的影响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膜密度不一致要么带来容量的差异、要么是电芯卷绕或叠片层数的差异。对同型号同容量同材料的电芯而言,降低膜密度相当于增加一层或多层卷绕或叠片层数,对应增加的隔膜可以吸收更多的电解液以保证循环。考虑到更薄的膜密度可以增加电芯的倍率性能、极片及裸电芯的烘烤除水也会容易些,当然太薄的膜密度涂布时的误差可能更难控制,活性物质中的大颗粒也可能会对涂布、滚压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层数意味着更多的箔材和隔膜,进而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能量密度。
负极过量:负极过量的原因除了需要考虑首次不可逆容量的影响和涂布膜密度偏差之外,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也是一个考量。对于钴酸锂加石墨体系而言,负极石墨成为循环过程中的“短板”一方较为常见。若负极过量不充足,电芯可能在循环前并不析锂,但是循环几百次后正极结构变化甚微但是负极结构被破坏严重而无法完全接收正极提供的锂离子从而析锂,造成容量过早下降。
电解液量:电解液量不足对循环产生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注液量不足;二是虽然注液量充足但是老化时间不够或者正负极由于压实过高等原因造成的浸液不充分;三是随着循环电芯内部电解液被消耗完毕。注液量不足和保液量不足《电解液缺失对电芯性能的影响》。对第三点,正负极特别是负极与电解液的匹配性的微观表现为致密且稳定的SEI的形成,而肉眼可见的表现,既为循环过程中电解液的消耗速度。不完整的SEI膜一方面无法有效阻止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从而消耗电解液,另一方面在SEI膜有缺陷的部位会随着循环的进行而重新生成SEI膜从而消耗可逆锂源和电解液。不论是对循环成百甚至上千次的电芯还是对于几十次既跳水的电芯,若循环前电解液充足而循环后电解液已经消耗完毕,则增加电解液保有量很可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循环性能。测试的客观条件:测试过程中的充放电倍率、截止电压、充电截止电流、测试中的过充过放、测试房温度、测试过程中的突然中断、测试点与电芯的接触内阻等外界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循环性能测试结果。不同的材料对上述客观因素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总结:如同木桶原则一样,诸多的影响电芯循环性能的因素当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诸多因素中的最短板。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都有着交互影响。在同样的材料和制成能力下,越高的循环,往往意味着越低的能量密度,找到刚好满足客户需求的结合点,尽量保证电芯制成的一致性,方是最重要的任务所在。
(10)实际应用中材料的比表面积大小的影响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质的总表面积,即每克物质总表面积,单位为 m2/g。比表面积是粉体材料.特别是超细粉和纳米粉体材料的重要特征之一,粉体的颗粒越细,其比表面积越大,其表面效应,如表面活性、表面吸附能力、催化能力等越强。比表面的测量利用BET原理,采用氮气吸脱附方法测得。只是一个参考值。表面积大了,锂离子迁移量就能容纳更多,电解液和负极界面接触的机会越多,界面反应活性高,发生副反应的可能性也变大,同时大的表面积也意味着会形成更多的SEI膜,电池内阻大,阻碍大倍率充放电。电池的电性能就会随之下降。比表越大倍率性能就越好,但加工性能和容量就越差。表面积大有助吸液,当然也易吸水,还要看你设计,还是那句适合的就是好的
(11)正极材料的PH值怎么测?
有的是1:10的比例测量,有的是1:9的比例测量的,不过根据测量中总是有误差,所以这两种测量的结果相差不大。称取5.0g试样,放入100ml 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5分钟,静置30min,待测。
(12)锂电池在涂布烘烤后为什么需要辊压?如何来判断辊压效果?
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单位体积容量。材料有一个参数叫做压实密度,钴酸锂4.0左右,锰酸锂2.8左右,三元材料3.3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体积下可以容纳更多的活性物质材料,从而提高容量。材料压好了,表面更加的光滑,减少掉粉,高内阻。振实密度与材料的粒径,比表面积有关。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振实密度就小;反之粒径大,比表面积小,振实密度就大。
(13)在实验室进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测试时,为了得到较高的克容量,会在涂膜(涂布)时尽量涂薄一点,而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在与电解液接触时,会生成SEI膜,SEI膜对保护电极免受电解液的侵蚀有用,但在形成过程中要消耗Li离子,这也就减少了有效的活性物质,请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即能保证涂膜的厚度很薄(充放电时能完全被激活),又能保证SEI膜形成时消耗的Li离子不至于影响它的克容量?
如果是测材料可容量,何必用石墨负极了,用半电池就行了。就是负极用锂片做负极,一般是做出纽扣电池进行测试(详见硕士论文)。材料全电池测试,是看综合性能,根据产品特点来设计面密度。
(14)浅谈游离锂离子含量对于三元材料的影响
随着三元材料使用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无论是电池厂家还是材料厂家,越来越重视游离锂离子含量这一指标,引起重视的原因主要由两个:
1.镍含量越高的三元中游离锂离子的含量一般也越高,无论是从能量密度角度出发还是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游离锂离子含量控制也被搬上台面。
2.随着电池厂家在三元材料使用中遇到的诸如电极加工性能,高温性能甚至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到游离锂离子含量的影响,寻求游离锂离子含量尽可能低的三元材料则成为一些前沿电池厂家从正极材料角度解决三元一系列问题的手段。游离锂离子在这里是指三元材料表面的锂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碳酸盐类等,首先来了解游离锂离子对于电池的危害:
1.电极加工性能。由于这些锂的化合物为碱性,游离锂离子含量升高,会使材料PH值升高,影响电极加工性能,如果电池厂车间水分含量控制能力不强,或者没有注意对于材料的烘烤,很容易使浆液粘稠甚至出现凝胶状。
2.高温性能。有一个客户做过验证,如果游离锂离子含量过高,在高温,尤其是85℃储存这个条件下产气量会比较严重,虽然产气量和正极与电解液的匹配关系很大,但是从正极材料角度来看,降低游离锂离子含量会对于软包85℃,4小时电池厚度变化率这一指标有很大的改善。
3.安全性能。由于容量稍大的动力软包电池一般都不会选用镍含量较高的三元,所以对于游离锂离子含量对于电池安全性影响的数据反馈目前还没有,但是游离锂离子含量如果过高,本身就说明材料的合成过程中结构的完整性可能控制的不是很好,肯定会对后续的电化学性能产生影响,安全性应该也是其中之一,至于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或者影响的机理是什么,随着今后市场方面的进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了解。
既然游离锂离子含量对于三元材料的使用有如上方面的影响,如何控制游离锂离子含量无疑是很多厂家更加关心的问题。
目前国内某高端客户对于三元材料中游离锂离子含量的要求为300ppm以内,而目前国内一般的523三元的这一指标都在1000ppm以上。镍含量较低的111三元来说,很多厂家都能做到,但是对于523三元来说控制难度还是很大,如果更高镍含量的三元的话,应该很难做到。一般通过以下方法降低游离锂离子含量:
1.锂含量的控制。虽然可通过降低锂含量来降低锂杂质含量,但如果锂含量过低,会使材料的充放电容量和结构稳定性方面受到影响。此外,锂含量与锂杂质含量并不是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在对应的工艺下,找到最适合的锂含量,可以更好的平衡游离锂离子含量和电化学性能。2.烧结工艺的控制。好的烧结工艺可以降低游离锂离子含量,此外前驱体形貌的控制和烧结的温度等,都会影响游离锂离子含量。
3.水洗工艺。现在很多厂家都有对于三元材料水洗工艺的专利,而水洗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游离锂离子含量,降低PH值。但是很多高端客户并不接受经过水洗的三元材料,主要是因为水洗工艺除了会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成本之外,还可能把结构中的锂一起洗掉,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首先,游离锂离子含量这个指标在很多材料厂家根本没有受到重视,据我们了解,真正把这一指标建立起来用于供应商材料评估的电池厂家在国内真的是屈指可数,其实这一指标的检验并不复杂,用滴定法即可。
其次,以上的控制方法,很多材料厂家都有了解,但是如何真正的做好,把这些理论成功的在产业化中做好,需要的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脚踏实地的探索,这往往是对于研发投入有限的材料厂家很难做到的。
最后,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软包电池是今后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想要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三元材料的高温产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高电压领域的应用对于这一指标的要求可能更加苛刻,所以有理由相信,制程控制优异的高容量三元材料一定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
(15)放电倍率
电池放电电流的大小常用“放电倍率”表示,即电池的放电倍率用放电时间表示或者说以一定的放电电流放完额定容量所需的小时数来表示,由此可见,放电倍率表示的放电时间越短,即放电倍率越高,则放电电流越大。(放电倍率=额定容量/放电电流)。根据放电倍率的大小,可分为低倍率(<0.5C)、中倍率(0.5-3.5C)、高倍率(3.5-7.0C)、超高倍率(>7.0C)
如:某电池的额定容量为20Ah,若用4A电流放电,则放完20Ah的额定容量需用5h,也就是说以5倍率放电,用符号C/5或0.2C表示,为低倍率。
mAh/g是指材料的克容量,是对材料容量性能的衡量标准;也可以是质量比容量,通常指一只电池能做到的最大容量与重量的比,用来衡量相同材料下的设计制造技术。电池容量电池的电容量常简称为容量,单位为库化或安时。理论容量:系指根据参加电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电化当量数计算得到的电量,通常理论上电化当量物质(1电化当量物质的量等于活性物质的原子量或分子量除以反应中的电子数)将放出1法拉第电量,即96500C或26.8Ah。
额定容量:系指在设计和生产电池时,规定或保证在指定的放电条件下,电池应该放出的最低限度的电量。
实际容量:系指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即在一定的放电电流和温度下,电池在终止电压前所能放出的电量。
(16)锂电正极材料主流技术将共存发展
现有锂离子充电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LiCoO2)、锰酸锂(LiMn2O4)、三元材料(LiNiMnCoO2)和磷酸铁锂(LiFePO4)等。虽然主流正极材料在许多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但在性能和价格方面各具优缺点,因此业界对现有正极材料的改进和新型正极材料的研发从未停止。
对锂电正极材料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比容量、降低成本、提高循环特性和提高安全性等方面。锂电行业普遍的开发的目标是在2015~2020年前后,使大型电池用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现有的约2倍,即200~300Wh/kg。
由于现有主流正极材料的理论容量都在200mAh/g以下,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寻找超过200mAh/g的新材料,或是使用能够将目前只有4V左右的对锂电位提高到5V左右的5V类正极材料,以增加能量密度。
一方面,能够实现超过250mAh/g的比容量,而且属于5V类正极材料的固溶体类(Li2MnO3-LiMO2)材料被寄予了厚望。另一方面,虽然比容量并不算大,但橄榄石类正极材料能够实现高电压化,而且在安全性和成本方面备受关注。其中,目前已经实用化的LiFePO4对锂电压仅为3.4V左右,而正在开发中的磷酸锰锂(LiMnPO4)的对锂电位达到4.1V。
在橄榄石类材料中,日本GS汤浅公司正在开发的磷酸钒锂(Li3V2(PO4)3)不仅在安全性方面有望与LiFePO4相当,理论容量也高达197mAh/g,比LiFePO4和LiMnPO4高出25mAh/g以上。而且,对锂电位可以达到3.8V左右,比LiFePO4高0.4V左右。应用该材料,该公司已经制作出了试验用电池产品。亚化咨询认为,数码电子设备、电动工具和电动车对锂电池在需求上各不相同。即使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家用轿车和电动公交大巴对锂电池需求也有差异。因此,对锂电池性能的差异化需求,将使各种主流锂电正极材料都能够在市场中得到合适的应用。未来锂电正极材料将出现主流技术共存发展的局面,而业界对于主流成熟技术的改进和对前沿新技术的开发也将不会停止。
(17)钛酸锂电池很难避免胀气情况的原因?
应该是比表面大,容易吸水造成的吧,个人愚见..颗粒小,易吸水,且环境水分控制不够等等
(18)一家之言: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哪种材料更适合电动汽车电池的新闻和专家论文,无外乎从材料的合成工艺和成本方面考虑。本人对两种材料有如下的看法: 个人认为磷酸铁锂在长期的应用阶段,因其导电性差和密度低且改善的方法有限,比较适合短距离和速度较低的交通工具上使用。尤其是其耐高温性能的这一优点(55℃运行基本上没有大问题),因此个人认为比较适合电动自行车。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下三元材料:
三元材料以其独特的魅力,究其原因,有几点: 1.材料的结构比较独特,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
层状结构的居多,层状结构类似于楼房的楼层,锂离子可以有序的嵌入或脱出正极材料本体;尖晶石结构因材料内部含有很多的四面体和八面体间隙,锂离子也可有较多的储存通道;如果负极配上近期很火的钛酸锂材料(该材料也为尖晶石结构,具体的可以google),无疑是行业的一次革命,高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2.在应用方面,三元材料低温下性能比较好,零下时的放电效率将大大的高于磷酸铁锂。众所周知,高温的管理比低温方便。低温升到高温的热管理设计,比较复杂,实现起来也不是很简单。例如采用VOLT的液体加热方案,无疑增加了很多管道,而且安全性能不宜保证,搞不好锦上添花。3.在电池的应用角度,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和电压平台均高于磷酸铁锂,对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有很大的帮助。
4.在BMS方面,同样的整车参数,可能需要磷酸铁锂400~500只,而应用的三元材料可以降低至300多只,这方面从电池管理的角度来说,降低了系统的复杂程度,而且也提高了这个系统的安全性能。5.如果采用聚合物软包电池,形状可以随意设计,对电动汽车的整车推广将大有好处,可以充分的利用整车空间。
6.当前宝马电动汽车,日韩系大都采用三元材料的体系电池,无疑有上述多方面的考虑。
个人认为,电动汽车要真正的产业化,需要走软包策略,在材料的选用方面,可以更倾向于三元,而非磷酸铁锂。但LZ没有谈三元的安全问题,不论是1:1:1,还是5:3:2,不掺LMO的话都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若使用纯三元材料做电动汽车或电动大巴电池,估计不只是起火的问题了。
(19)SEI膜的成膜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这种钝化层是一种界面层,具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是电子绝缘体却是Li+的优良导体,Li+可以经过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简称SEI膜。正极确实也有层膜形成,只是现阶段认为其对电池的影响要远远小于负极表面的SEI膜,因此本文着重讨论负极表面的SEI膜(以下所出现SEI膜未加说明则均指在负极形成的)。负极材料石墨与电解液界面上通过界面反应能生成SEI膜,多种分析方法也证明SEI膜确实存在,厚度约为100~120nm ,其组成主要有各种无机成分如Li2CO3、LiF、Li2O、LiOH 等和各种有机成分如ROCO2Li、ROLi、(ROCO2Li)2 等。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SEI 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锂离子,使得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增加,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另一方面,SEI 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机电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并且溶剂分子不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防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避免了因溶剂分子共嵌入对电极材料造成的破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深入研究SEI膜的形成机理、组成结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寻找改善SEI膜性能的有效途径,一直都是世界电化学界研究的热点。
1.SEI膜的成膜机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研究锂金属二次电池时,就发现在金属锂负极上覆盖着一层钝化膜,这层膜在电池充放电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这种现象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提出了这层钝化膜大致的形成机理,并依靠这些机理,相继提出了几种钝化膜的模型。在这些模型当中,SEI 膜模型得到人们普遍的应用,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这种钝化膜称为SEI膜。1.1.锂金属电池早期,人们对锂金属电池研究较多。对于锂金属电池负极上的钝化膜,一般认为是极其活泼的金属Li与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反应,反应产物(大多不溶)在金属锂表面沉积下来,形成一层足够厚的、能够阻止电子通过的钝化膜。典型的反应式有: PC + 2 e+ 2Li+ →(CH2OCO2Li)2 ↓+ CH2 =CH2 ↑虽然该钝化膜也不足以阻止锂枝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聚集,然而其研究结果对锂离子电池的机理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锂离子电池一般用碳材料(主要是石墨)作负极,在SEI 膜形成的过程中,负极表面所发生的反应与金属锂负极相类似。Aurbach等认为可能的反应是由EC、DMC、痕量水分及HF等与Li+反应形成(CH2OCO2Li)2、LiCH2CH2OCO2Li、CH3OCO2Li、LiOH、Li2CO3、LiF等覆盖在负极表面构成SEI膜,同时产生乙烯、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主要的化学反应如下(电解液以EC/DMC + 1mol/L LiPF6 为例): 2EC + 2e+ 2Li + →LiCH2CH2OCO2Li ↓;DMC + e+Li + →LiOH ↓+ 1/2H2 ;LiOH + e+ 2Li + →Li2CO3 ↓+ CO ;LiPF6 + H2O →LiF + 2HF + PF3O ;PF6-+ ne+ nLi + →LiF↓+LixPOFy ↓;HF +(CH2OCO2Li)2 ↓,LiCO3 ↓→LiF ↓+(CH2COCO2H)2 ,H2CO3(sol.)SEI膜持续生长,直到有足够的厚度和致密性,能够阻止溶剂分子的共插入,保证电极循环的稳定性。同时,气体的产生机理也推动了开口化成工艺的优化。不过当前的研究仍处于定性阶段,深入至定量的研究及各种成分的影响分析,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及难点,其研究结果也将更富有指导意义。SEI膜的影响因素,SEI膜作为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应产物 ,它的组成、结构、致密性与稳定性主要是由电极和电解液的性质决定 ,同时也受到温度、循环次数以及充放电电流密度的影响负极材料的影响负极材料的各种性质 ,包括材料种类、电极组成及结构、形态特别是表面形态对SEI 膜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对各种类型的碳负极材料 ,包括热解碳、碳纤维、石油焦、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结构有序性不同 ,所形成 SEI 膜的各种性质也不同;即使对同一种碳材料 ,微粒的表面不同区域(基础面和边缘面),所形成的 SEI 膜也有很大差异。Kang[9]对碳负极形成 SEI 膜进行了研究 ,分析表明在这几种碳材料中,热解碳形成的SEI层较厚,而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上形成的 SEI 膜较薄。Edstrom 等[12] 对中间相碳微球(MCMB)和石墨作负极的 SEI膜的热力学稳定性进行研究。实验证明 ,负极 SEI膜的热稳定性是由碳电极的类型决定的。把电极进行升温处理 ,虽然各种碳负极剥落的起始温度基本一致 ,但剥落程度和受温度影响的范围却各不相同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电极的表面结构孔隙率和粒子大小不同造成的。电解质的影响一般认为作为溶质的支持电解质盐比溶剂更易还原,还原产物成为SEI 膜的一部分。在一些常用的电解质锂盐中LiClO4的氧化性太强,安全性差。LiAsF6 对碳负极电化学性能最好,但其毒性较大。LiPF6 热稳定性差,60~80 ℃左右就有少量分解成为LiF。因此寻找新型锂盐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中。电解质锂盐的主要差别在于阴离子种类不同,造成SEI 膜的形成电位和化学组成有差别。用含 Cl、F等元素的无机锂盐作电解质时,SEI膜中就会有这些电解质的还原物存在。实验表明[10] ,在含有 Cl 和 F 的电解液中,SEI膜中的 LiF、的含量都很高 ,这可能 LiCl是以下反应所致[15] : LiPF6(solv)+ H2O(l)→LiF(s)+2HF(solv)+ POF3(g)LiBF4(solv)+ H2O(l)→LiF(s)+2HF(solv)+ BOF(s)并且 ,无机锂盐的分解也可能直接生成这些化合物: LiPF6(solv)→LiF(s)+ PF5(s)由于在热力学上生成无机锂化合物的倾向较大 ,故使得所生成的 SEI膜能更稳定地存在 ,从而减弱 SEI膜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溶解破坏。阳离子对 SEI 膜也有明显影响。例如分别用LiPF6 和 TBAPF6(TBA+ 为四丁基铵离子)作电解质时 ,采用EIS分析发现后者的阻抗显著增大 ,这主要是因为 TBA+体积较大 ,嵌入后使石墨层间距扩张较大 ,所以造成石墨电极的严重破坏[16]。溶剂的影响研究表明 ,电解液的溶剂对SEI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的溶剂在形成SEI膜中的作用不同。在PC溶液中,形成的SEI膜不能完全覆盖表面,电解液很容易在石墨表面反应,产生不可逆容量。在纯 EC做溶剂时,生成的SEI 膜主要成分是(CH2OCOOLi)2 ,而加入DEC或DMC后,形成的SEI 膜的主要成分分别为C2 H5COOLi 和Li2CO3。显然,后二者形成的SEI 膜更稳定。在EC/DEC和EC/DMC的混合体系中, EC是生成SEI 膜的主要来源,只有EC发生了分解,DEC和DMC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溶液的电导率和可溶性,而不在于参与SEI 膜的形成。有机电解质的溶剂一般需要具有高电导率、低粘度、高闪燃点和较高的稳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溶剂的介电常数高,粘度小。烷基碳酸盐如PC、EC等极性强,介电常数高,但粘度大,分子间作用力大,锂离子在其中移动速度慢。而线性酯,如DMC(二甲基碳酸脂)、DEC(二乙基碳酸脂)等粘度低,但介电常数也低,因此,为获得满足需求的溶液,人们一般都采用多种成分的混合溶剂如PC十DEC,EC+DMC等。Peled 等[14] 分析了采用几种不同配比的EC/PC、EC/DMC 做溶剂时高温条件下SEI 膜的嵌脱锂性能。研究表明,虽然室温下电解液中含有PC 会在电极表面形成不均匀的钝化层,同时易于产生溶剂共嵌入而使碳电极破坏,但PC 的加入却有利于提高电极高温循环性能,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温度的影响一般认为,高温条件会使SEI 膜的稳定性下降和电极循环性能变差,这是因为高温时SEI 膜的溶解和溶剂分子的共嵌入加剧,而低温条件下SEI 膜趋于稳定。Ishiikawa[17] 在优化低温处理条件时发现, 在-20 ℃时生成SEI 膜循环性能最好,这是因为低温时形成的SEI 膜致密、稳定, 并且阻抗较低。Andersson[15]则认为高温条件下,原来的膜进行结构重整,膜的溶解与重新沉积使新的膜具有多孔的结构,从而使得电解液与电极产生进一步接触并继续还原。目前在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普遍采用的化成后在30 —60 ℃之间保温老化,以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优化电池的贮存性能,就是基于在较高温度下SEI 膜的结构重整之说电流密度的影响电极表面的反应是一个钝化膜形成与电荷传递的竞争反应。由于各种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和离子迁移数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进行电化学反应的主体就不相同,膜的组成也不同。Dollé[18 ] 在研究SEI 膜时发现,电流密度对膜的厚度影响不大,却使得膜的组成截然不同。低电流密度时,Li2CO3 首先形成,而ROCOOLi 则延迟到电极放电结束前才开始形成;高电流密度时,ROCOOLi没有在膜中出现,膜中只含有Li2CO3 ,这使得膜的电阻变小,电容增大。Hitoshi Ota[19 ]等人在对以PC(碳酸丙稀酯)和ES(亚硫酸乙烯酯)基电解液系统的碳负电极进行研学手段对SEI 膜形成机理作了介绍。试验研究表明: SEI 膜的产生主要是由PC 和ES 的分解而形成的,且ES 在PC 之前分解,SEI 膜的组成结构主要取决于电流密度。如果电流密度高,SEI 膜的无机组分首先在该高电位下形成,锂离子的插入开始,此后SEI 膜的有机组分形成。而当电流密度较低时,从初始电位开始(1.5 V ,versus Li/ Li +),SEI 的有机组分立即形成。SEI膜的改性根据 SEI膜的形成过程、机理及其性能特征 ,人们采用各种方法对SEI膜进行改性 ,以求改善其嵌脱锂性能 ,延缓 SEI 膜的溶解破坏 ,增强稳定性 ,同时减少 SEI膜形成过程中锂离子的损失。目前 ,对SEI 膜的改性主要是通过对碳负极和电解液改性实现的。碳负极改性碳负极的改性方法有多种:包覆、机械研磨、表面成膜都是有效的方法。对石墨电极表面氧化、气体还原处理、高温热处理、惰性气体清洗以及低温预处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极表面的 SEI膜 ,增强其稳定性与循环性能 ,减少不可逆容量 ,增大充放电效率。包覆是一种有效的改性方法 ,可以使负极的循环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主要归因于石墨外表面包上一层碳壳 ,能形成薄而致密的SEI膜 ,有效地抑制溶剂化锂离子的共嵌入 ,阻止循环过程中石墨层的脱落。氧化也是一种优良的碳负极改性方法。氧化可以除去碳电极的表面活性高的部分 ,使电极的微孔增加 ,形成的 SEI 膜有利于 Li 离子的通过;同时它表层的氧化物部分能形成与电极键合的 SEI膜 ,从而大大增强了膜的稳定性。电解液在SEI膜的改性方面 ,电解液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选择合适电解液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合适添加剂 ,能够形成更稳定的 SEI膜 ,提高电极表层分子膜的稳定性,减少溶剂分子的共嵌入。有机成膜添加剂硫代有机溶剂是重要的有机成膜添加剂,包括亚硫酰基添加剂和磺酸酯添加剂。ES(ethylene sulfite, 亚硫酸乙烯酯)、PS(propylene sulfite, 亚硫酸丙烯酯)、DMS(dimethylsulfite, 二甲基亚硫酸酯)、DES(diethyl sulfite, 二乙基亚硫酸酯)、DMSO(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亚砜)都是常用的亚硫酰基添加剂[20-22],研究了发现添加剂活性基团的吸电子能力是决定添加剂在电极表面SEI 膜形成电位的重要因素,而与Li+在电解液中的溶剂化状况无关。Ota 等[20]证实了亚硫酰基添加剂还原分解形成SEI膜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Li2S、Li2SO3 或Li2SO4 和有机盐ROSO2Li,Wrodnigg 等[21]比较了不同亚硫酰基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发现其在碳负极界面的成膜能力大小依次为:ES>S>>DMS>DES,指出链状亚硫酰基溶剂不能用作PC基电解液的添加剂,因为它们不能形成有效的SEI 膜,但可以与EC溶剂配合使用,高粘度的EC 具有强的成膜作用,可承担成膜任务,而低粘度的DES 和DMS 可以保证电解液优良的导电性。磺酸酯是另一种硫代有机成膜添加剂,不同体积的烷基磺酸酯如1,3-丙烷磺酸内酯、1,4-丁烷磺酸内酯、甲基磺酸乙酯和甲基磺酸丁酯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和低温导电性能,是近年来人们看好的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添加剂。卤代有机成膜添加剂包括氟代、氯代和溴代有机化合物。这类添加剂借助卤素原子的吸电子效应提高中心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使添加剂在较高的电位条件下还原并有效钝化电极表面。卤代EC、三氟乙基膦酸[tris(2,2,2-trifluoroethyl)phosphite, 简称TTFP]、氯甲酸甲酯、溴代丁内酯及氟代乙酸基乙烷等都是这类添加剂[23~25]。在PC 基电解液中加入10%的1,2-三氟乙酸基乙烷
[1,2-bis-(trifluoracetoxy)-ethane, 简称BTE]后,电极在1.75V(vs.Li/Li+)发生成膜反应[25],可有效抑制PC 溶剂分子的还原共插反应,并允许锂可逆地嵌入与脱嵌,提高碳负极的循环效率。氯甲酸甲酯、溴代丁内酯的使用也可以使碳负极的不可逆容量降低60%以上。其它有机溶剂:碳酸亚乙烯酯(vinylene carbonate, 简称VC)是目前研究最深入、效果理想的有机成膜添加剂。Aurbach[26]在1mol/L 的LiAsF6/EC+DMC(1/1)电解液中加入10%的VC 后,利用分光镜观察电极表面,证实VC 在碳负极表面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生成聚烷基碳酸锂化合物,从而有效抑制溶剂分子的共插反应,同时对正极无副作用。Matsuoka 等[27]研究了VC 在1 mol/L 的LiAsF6/EC+EMC(ethyl methyl carbonate, 乙基甲基碳酸酯)(1/2)电解液中的作用,证实VC 可使高定向热解石墨(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简称HOPG)电极表面裂缝的活性点失去反应活性,在HOPG 电极表面形成极薄的钝化膜(厚度小于10nm),该钝化薄膜是由VC 的还原产物组成,具有聚合物结构。另据Sony 公司的专利报道,在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中加入微量苯甲醚或其卤代衍生物,能够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减少电池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这是因为苯甲醚和电解液中EC、DEC(diethyl carbonate, 二甲基碳酸酯)的还原分解产物RCO3Li 可以发生类似于酯交换的基团交换反应,生成CH3OLi 沉积于石墨电极表面,成为SEI 膜的有效成分,使得SEI 膜更加稳定有效,降低循环过程中用于修补SEI 膜的不可逆容量[28]。无机成膜添加剂优良的无机成膜添加剂的种类和数目至今仍然十分有限。CO2在电解液中溶解度小,使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比之下,SO2的成膜效果和对电极性能的改善十分明显,但与电池处于高电位条件下的正极材料相容性差,难以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无机固体成膜添加剂的研究最近也有了一些进展,Shin等[29]在1mol/L,LiPF6/EC+DMC体系中添加饱和Li2CO3后,电极表面产生的气体总量明显减少,电极可逆容量明显提高。Choi 等[30]利用SEM、EDX 和FT-IR 研究电极表面结构与组成的变化,认为SEI膜的形成是Li2CO3在电极表面沉积和溶剂还原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Li2CO3的加入一方面有助于电极表面形成导Li+性能优良的SEI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EC和DEC的分解反应。在LiClO4作锂盐电解质的电解液中加入少量NaClO4,也可以降低电极不可逆容量,改善循环性能,这是因为Na+的加入改变了电解液内部Li+的溶剂化状况和电极界面成膜反应的形式,SEI 膜的结
2.SEI膜的影响因素
SEI 膜作为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应产物 ,它的组成、结构、致密性与稳定性主要是由电极和电解液的性质决定 ,同时也受到温度、循环次数以及充放电电流密度的影响。
2.1 负极材料的影响
负极材料的各种性质 ,包括材料种类、电极组成及结构、形态特别是表面形态对SEI 膜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对各种类型的碳负极材料 ,包括热解碳、碳纤维、石油焦、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9—15] ,结果表明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结构有序性不同 ,所形成 SEI 膜的各种性质也不同;即使对同一种碳材料 ,微粒的表面不同区域(基础面和边缘面),所形成的 SEI 膜也有很大差异。Kang[9]对碳负极形成 SEI 膜进行了研究 ,分析表明在这几种碳材料中 ,热解碳形成的 SEI 层较厚,而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上形成的 SEI 膜较薄。Edstrom 等[12] 对中间相碳微球(MCMB)和石墨作负极的 SEI膜的热力学稳定性进行研究。实验证明 ,负极 SEI膜的热稳定性是由碳电极的类型决定的。把电极进行升温处理 ,虽然各种碳负极剥落的起始温度基本一致 ,但剥落程度和受温度影响的范围却各不相同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电极的表面结构孔隙率和粒子大小不同造成的。
2.2.电解质的影响
一般认为作为溶质的支持电解质盐比溶剂更易还原,还原产物成为SEI 膜的一部分。在一些常用的电解质锂盐中LiClO4的氧化性太强,安全性差。LiAsF6 对碳负极电化学性能最好,但其毒性较大。LiPF6 热稳定性差,60~80 ℃左右就有少量分解成为LiF。因此寻找新型锂盐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中。电解质锂盐的主要差别在于阴离子种类不同,造成SEI 膜的形成电位和化学组成有差别。用含 Cl、F等元素的无机锂盐作电解质时 ,SEI 膜中就会有这些电解质的还原物存在。实验表明[10] ,在含有 Cl 和 F 的电解液中 ,SEI膜中的 LiF、的含量都很高 ,这可能 LiCl是以下反应所致[15] : LiPF6(solv)+ H2O(l)→LiF(s)+2HF(solv)+ POF3(g)LiBF4(solv)+ H2O(l)→LiF(s)+2HF(solv)+ BOF(s)并且 ,无机锂盐的分解也可能直接生成这些化合物: LiPF6(solv)→LiF(s)+ PF5(s)
由于在热力学上生成无机锂化合物的倾向较大 ,故使得所生成的 SEI膜能更稳定地存在 ,从而减弱 SEI膜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溶解破坏。阳离子对 SEI 膜也有明显影响。例如分别用LiPF6 和 TBAPF6(TBA+ 为四丁基铵离子)作电解质 时 ,采用EIS分析发现后者的阻抗显著增大 ,这主要是因为 TBA+体积较大 ,嵌入后使石墨层间距扩张较大 ,所以造成石墨电极的严重破坏[16]。2.3.溶剂的影响
研究表明 ,电解液的溶剂对SEI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的溶剂在形成SEI膜中的作用不同。在PC溶液中,形成的SEI膜不能完全覆盖表面,电解液很容易在石墨表面反应,产生不可逆容量。在纯 EC做溶剂时,生成的SEI 膜主要成分是(CH2OCOOLi)2 ,而加入DEC或DMC后,形成的SEI 膜的主要成分分别为C2 H5COOLi 和Li2CO3。显然,后二者形成的SEI 膜更稳定。在EC/DEC和EC/DMC的混合体系中, EC是生成SEI 膜的主要来源,只有EC发生了分解,DEC和DMC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溶液的电导率和可溶性,而不在于参与SEI 膜的形成。有机电解质的溶剂一般需要具有高电导率、低粘度、高闪燃点和较高的稳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溶剂的介电常数高,粘度小。烷基碳酸盐如PC、EC等极性强,介电常数高,但粘度大,分子间作用力大,锂离子在其中移动速度慢。而线性酯,如DMC(二甲基碳酸脂)、DEC(二乙基碳酸脂)等粘度低,但介电常数也低,因此,为获得满足需求的溶液,人们一般都采用多种成分的混合溶剂如PC十DEC,EC+DMC等。Peled 等[14] 分析了采用几种不同配比的EC/PC、EC/DMC 做溶剂时高温条件下SEI 膜的嵌脱锂性能。研究表明,虽然室温下电解液中含有PC 会在电极表面形成不均匀的钝化层,同时易于产生溶剂共嵌入而使碳电极破坏,但PC 的加入却有利于提高电极高温循环性能,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4.温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高温条件会使SEI 膜的稳定性下降和电极循环性能变差,这是因为高温时SEI 膜的溶解和溶剂分子的共嵌入加剧,而低温条件下SEI 膜趋于稳定。
Ishiikawa[17] 在优化低温处理条件时发现, 在-20 ℃时生成SEI 膜循环性能最好,这是因为低温时形成的SEI 膜致密、稳定, 并且阻抗较低。Andersson[15]则认为高温条件下,原来的膜进行结构重整,膜的溶解与重新沉积使新的膜具有多孔的结构,从而使得电解液与电极产生进一步接触并继续还原。目前在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普遍采用的化成后在30 —60 ℃之间保温老化,以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优化电池的贮存性能,就是基于在较高温度下SEI 膜的结构重整之说。2.5.电流密度的影响
电极表面的反应是一个钝化膜形成与电荷传递的竞争反应。由于各种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和离子迁移数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进行电化学反应的主体就不相同,膜的组成也不同。Dollé[18 ] 在研究SEI 膜时发现,电流密度对膜的厚度影响不大,却使得膜的组成截然不同。低电流密度时,Li2CO3 首先形成,而ROCOOLi 则延迟到电极放电结束前才开始形成;高电流密度时,ROCOOLi没有在膜中出现,膜中只含有Li2CO3 ,这使得膜的电阻变小,电容增大。总结:1优化电极界面SEI膜的组成和其他物理化学;2如何通过优化电解液组分优化SEI膜,人们仍在实;
(20)常用锂离子电池导电剂的特性:
A、导电碳黑的特点是粒径小,比表面积特别大,导电; B、导电石墨的特点是粒径接近正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 C、SP-Li的特点是粒径小,和导电碳黑差不多;
D、科琴黑是目前比较前沿的超级导电炭黑,目前锂电; E、碳纳米管是近年新兴 总结:1优化电极界面SEI膜的组成和其他物理化学特性,增加电极可逆容量,延长循环寿命,同时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减小极化,提高电极高倍率充放电性能 如何通过优化电解液组分优化SEI膜,人们仍在实验基础。通常认为,EC与一种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是锂离子蓄电池的优良的负极相容性电解液,例如EC/DEC基电解液是热解碳电极的优良电解液体系,EC/DEC基电解液是石墨电极的优良溶剂体系。SEI膜的成膜电位是1.2~0.8V(vs Li/Li+),嵌锂电位是0.25~0v,这个电位中嵌入的锂才是可逆的 虽然膜的形成会消耗电池中的锂并增加电极与电解液的界面电阻!造成一定的电压滞后!但优良的SEI(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具有有机溶剂的不溶性!允许锂离子通过而溶剂分子却无法穿越!从而阻止了溶剂分子的共插入对电极的破坏!大大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21)材料的粒度跟电池的性能有什么关系?
粒径小,比表面积高,初期活性好,电池的初期特性会比较好看,但是衰减会比较厉害,寿命上会有一定的缩减。粒径大,比表面积小,初期活性弱,电池的初期特性不会很好看,但是衰减比较慢,稳定性好。
Ex: 影响LiMn2O4 循环寿命的主要因素有锰溶解、电解液分解及Jahn Teller畸变.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的样品锰溶解和对电解液的催化分解就会越严重.从前面的实验结果可看出.产物的粒径越大.倍率放电性能越差,且所制产物表面又较平滑.其比表面积不会因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不同粒径样品循环性能的差异应来源于Jahn—Teller畸变.由于LiMn2O4是一种离子-电子混合导体锂离子的扩散系数l0-9~ 10-10 cm。大粒径活性物中锂离子扩散路径长,锂离子不能及时嵌入导致表而锂离子富集而使得电极电位下降。因此在达到规定放电电位时.仍有部分锂离子不能完全回嵌.导致放电容量减少.同时,表面锂离子富集造成过放电.使得表面锰平均氧化态低于3.5,导致Jahn Teller畸变发生循环性能下降。粒径越大放电倍率越高,此现象就越明显.总之.减小活性物粒径对倍率放电性能有利.但考虑到填充性能.选择粒径大约10 nm 的活性物较为适宜. 结论:电化学充放电实验表明:随着LiCrMnO 粒径的增大,锂离子传输困难与Jahn—Teller畸变导致其倍率充放电性能逐渐下降.兼顾到活性物的填充性能,选择粒径大约10nm 的活性物较为适宜.
(22)为什么倍率型的电池采用粒径小的钴酸锂,可是采用粒径较大的AGP-2呢?倍率型的电池为什么都采用AGP系列石墨?
采用小颗粒钴酸锂是为了提高电子的导电性;而使用粒径较大的AGP-2石墨,是考虑到在大电流密度下极化较大,小颗粒的界面反应活性高,另外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界面反应活性高,SEI膜成膜更多,电池内阻大,阻碍大倍率充放电
表面积越大,电解液和负极界面接触的机会越多,发生副反应的可能性也变大;同时大的表面积也意味着会形成更多的SEI膜。主因还是第一个。正极使用小颗粒在于减小li+扩散路径(低的Loading意义也在此),小颗粒之间接触紧密又可以加快电子传导。
(23)1.陶瓷隔膜即在隔膜的表面或者负极表面涂覆Al2O3层,使之具有更好的耐热和耐热收缩性能,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涂层对电池企业来说意义大不大?另外,您觉得开始做这个项目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吗?
2.PVDF涂覆膜即在隔膜表面形成一层PVDF膜,不知道这样对电池性能是否会有影响,有什么好处?您觉得做这个项目的话,必要性大吗?或者说是不是一个发展方向。两个都有必要.Sony: PVDF Coating制作的Polymer Cell,性能很好SDI: 表面涂覆Al2O3层,做的性能也很好
(24)关于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的一点个人看法 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国内现在也是炙手可热,坛子里的朋友很多人都在从事相关的工作。这里我想就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说点自己的个人看法。1.纯电动汽车不可能靠锂离子电池作为主动力来实现
国内很多官员专家一直在鼓吹中国要大力发展电动车,而且是优先发展纯电动车。各级政府官员也是热心的很,积极鼓励引导发展LFP电动车,比如电动大巴,电动出租车的示范工程在全国热火朝天的。仿佛吧汽油机换成LFP电池组,电动车就实现了,是这样子吗? 我们知道,电动汽车大致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和混合动力车(HEV)三大类,这三类车的区别我就不多说了,不明白的自己去Google。HEV需要高功率,电池组80wh/kg的能量密度就可以了,现有材料水平完全可以达到。PHEV则要求兼顾功率与能量密度,电池组的能量密度要接近120-150wh/kg, 也就是说单电池的能量密度要达到180wh/kg, 这个指标对于现有的材料和电池生产技术也是可以达到的, 虽然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有点难度。那么EV呢?不妨可以简单估算一下,纯电动汽车要达到五百公里(一箱油至少可以跑五六百公里),作为主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的能量密度要达到多少?如果是跟汽油引擎同重的锂电电池组,它的能量密度至少要达到350wh/kg以上, 也就是说单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接近400wh/kg这还是在理想工况下,实际工况下里程会更短。那么,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没有可能达到400 wh/kg以上呢? 我们暂且抛开复杂的电化学和结构化学的概念,做些通俗易懂的分析。现有的锂电体系,其实它只能算“半个”高能电池。因为它的高比能量,主要是来自负极的低电极电势,正极的电极电势只有1V左右,跟常规水系电池的正极电位差不多。嵌入反应需要电极材料有适当的锂离子迁移通道和结构框架,结构和电荷因素限制了正极材料容量不可能太高。要想使锂电成为“真正”的高能电池,同样只有两条路:提高工作电压,现在已经接近5V了,结果是必须采用新的电解液体系;提高材料比容量,正极现在已经接近300mAh/g了, 再高结构和电荷因素不容许。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锂电比能量,必须打破现在的嵌入反应机理的束缚, 象其它常规化学电源一样,采用异相氧化还原机理(金属锂做负极)。但是锂枝晶以及枝晶与电解质的强烈反应,使得金属锂为负极的高能锂电池不可能实现。绕了一圈,问题又回到了锂电的起点。其实现在基于嵌入反应的锂离子电池,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折衷办法!目前18650电池比能量已经达到了200wh/kg,大电池也做到了150wh/kg。个人觉得在技术上仍然有提高的可能, 比如小电池达到250 wh/kg, 大电池达到200 wh/kg。但如果还是基于嵌入反应原理,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再提高恐怕就非常困难了。Envia的原型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400wh/kg, 这个我信。正极用阿贡的富锂固溶体,负极用硅碳复合材料。但这只是原形电池,在实际电池里面能量密度可以超过250wh/kg甚至接近300wh/kg,应该问题不大。但这个体系能否商业化都是大问号,里面 有很多实际问题。而且这个电池体系用于大型动力电池的可能性很小,具体原因就不多说了。后锂电时代有两个耀眼的“新星”,Li-S和Li-空电池。其实它们都不是什么新星,都是老掉牙的体系了,只是最近又热了起来。稍微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 Li-S的S/C正极问题,金属 Li负极问题,此外还有电解液都是啃了几十年没啃动的硬骨头,这些都不是在短时间可以解决的。我个人觉得,如果锂硫电池有应用可能的话,可能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军用的单兵电源之类的,大规模民用现在基本上看不到可能。至于Li-空电池,纯粹就一大忽悠,稍微有点电化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这玩意就是扯蛋, 基本上就是把锂电池和燃料电池的缺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电池。
我们再从安全性的角度探讨一下,毕竟安全性是动力电池最基本的要求。电池是什么,最通俗的解释就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电化学活性物资里面(密闭容器里),其实就是一炸弹,只不过炸弹用的是含能材料能量密度比电池高至少两个数量级。电池的比能量越高安全系数就越低,这是个很简单的常识。如果400wh/kg的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的话,这么高比能量的大型动力电池通过安全性检测(比如穿刺,挤压)的可能性有多大?根据最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本人觉得不可能!否则的话那好了,以后恐怖分子搞人肉就不用炸弹了,直接把电池短路就OK了!现在,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考量正逐渐被摆到了最优先的位置,那么石墨负极大电流充电时的析锂就是个重大安全隐患,将来安全型电动汽车如果不用石墨,负极又有什么替代品呢?我前面说了,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就是建立在石墨负极极低的嵌锂电位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对于锂电而言,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本来就是相互矛盾的!
从能量密度的角度看,汽车要想实现电动化,目前只有燃料电池(FC)有可能(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行性)。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问题。电池是什么?它是一个能量存储装置。FC呢?它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类似于汽油机。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两种电化学能源体系的本质不同了,这个本质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应用层面的不同定位。由于电池的能量密度比FC低一个数量级,这个劣势决定了它在应用层面上只能作为中小型的能量存储装置。体积越大,它的能量密度跟FC的差距就越大。只有PEMFC电动车加满一次氢气(采用玻璃纤维增强超高压铝瓶),在行驶里程上可以接近汽油机(只是接近而已,还有差距)。其实,单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说,PEMFC已经非常成熟了。德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U206级AIP潜艇上采用了Siemens的AFC电堆。PEMFC的性能和可靠性安全性都是毋须置疑的, PEMFC目前商业化主要问题不是工程技术问题,PEMFC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主要问题还是成本和寿命的问题,而且成本问题跟迫切。只有将Pt的担载量降低到0.01mg/cm2的水平(比目前低一个数量级),PEMFC才可能有商业化的前景。现在看来也不见得就不可能,这次夏威夷ECS大会已经有了苗头。我一直认为,FC的工作方式是非常理想的,这种电能转化装置应该有它的用武之地。未来EV的动力源可能不见得就是FC,但应该是采用类似的工作原理。
锂电发展到今天已经很成熟了,本人时常在思考,花这么大的功夫冒着这么大的安全风性隐患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值得吗?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就比FC要低一个数量级呀,我们总是想着如何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将电池直接做为汽车动力源,这个努力方向对吗?三五年后,这个问题必有答案。
2.电动汽车在未来近十年不大可能有实质性的商业化进展
连续这几年,电动汽车和新能源在国内是炒得发紫,仿佛电动汽车就是汽车发展唯一方向,马上就要实现似的。真得是这样的吗?我个人一直认为,电动化只是汽车发展诸多方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而已,而且是个比较长远而非近期就可以实现的方向。国内很多人对电动车抱有极大的期待,并且在动力电池上面投入巨资,希望能弯道超车赶超欧美。我只能说,希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极其残酷的!我个人认为,电动车在未来十年都不大可能展开实质性的商业化进程。
电动车相对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而言是个新事物,任何新事物都有个市场培育和发展的过程,要改变汽车这个非常成熟的东西,自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这绝对不是打打环保低碳的口号,就可以忽悠消费者的事情。消费者永远都是只注重眼前利益的,你跟他讲大道理那自然是对牛弹琴。打个比方,假如有个电动汽车电池有两个方案。一个是10万人民币10年寿命,另外一个是6万人民币5年寿命,那么百分之九十五的消费者会选择第二个方案,虽然这个方案性价明显比第一个低。
电动汽车发展落后于预期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动力电池的性能和成本都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电池组的成本还是太高,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电池的性能也不能满足车辆实际需求,倍率性能,寿命,安全性都有待改善。我前面说过,动力电池最重要的是安全性。要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才行。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很难同时达到。所有这些问题聚集在一起的直接后果,就是电动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人的预期。3.HEV和PHEV的路线问题
我前面说了,EV不大可能以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来实现。那么HEV和PHEV就成了当下现实的选择了。这两种路线的选择,取决于各国的具体国情。对于欧美国家而言,由于相当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立车库,而且欧美人口密度普遍比东亚低,充电桩建设相对容易,所以PHEV将是欧美国家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东亚中日韩三国,则是人口极其稠密。PHEV在东亚能否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换电池的运营模式能否有商业化的大面推广。如果换电池模式不能推广的话,那么HEV将是更加现实的发展道路了。
HEV和PHEV的发展路线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将直接决定电池的材料体系。我前面说了,PHEV要求兼顾功率与能量密度,那么目前只有三元材料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就HEV来说,LMO和LFP都可以使用,各有的各特点, 但实事求是来讲,LMO体系可能性更大。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未来电动车商业化了,LFP最乐观的预测充其量也不过是跟NMC和LMO三分天下而已。这几年,中国举国上下大炼钢铁搞LFP动力电池,背后的潜台词就是电动车快速发展而且LFP一统动力电池江湖。仔细想想,这可能吗?不过时有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25)集流体为什么负极要用铜箔而正极要用铝箔?
1、采用两者做集流体都是因为两者导电性好,质地比较软(可能这也会有利于粘结),也相对常见比较廉价,同时两者表面都能形成一层氧化物保护膜。
2、铜表面氧化层属于半导体,电子导通,氧化层太厚,阻抗较大;而铝表面氧化层氧化铝属绝缘体,氧化层不能导电, 但由于其很薄,通过隧道效应实现电子电导,若氧化层较厚,铝箔导电性级差,甚至绝缘。一般集流体在使用前最好要 经过表面清洗,一方面洗去油污,同时可除去厚氧化层。
3、正极电位高,铝薄氧化层非常致密,可防止集流体氧化。而铜箔氧化层较疏松些,为防止其氧化,电位比较低较好,同时Li难与Cu在低电位下形成嵌锂合 金,但是若铜表面大量氧化,在稍高电位下Li会与氧化铜发生嵌锂发应。AL箔不能用作负极,低电位下会发生 LiAl合金化。
4、集流体要求成分纯。AL的成分不纯会导致表面膜不致密而发生点腐蚀,更甚由于表面膜的破坏导致生成LiAl合金
(26)电池爆炸原因分析
1.负极容量不足。当正极部位对面的负极部位容量不足,或是根本没有容量时,充电时所产生的部分 或全部的锂就无法插入负极石墨的间层结构中,会析在负极的表面,形成突起状“枝晶”,而下一次充电时,这个突起部分更容易造成锂的析出,经过几十至上百次的循环充放电后,“枝晶”会长大,最后会刺穿隔膜纸,使内部产生短路。电芯急剧放电,产生大量的热,烧坏隔膜,而造成更大的短路现象,高温会使电解液分解成气体,负极碳和隔膜纸燃烧,造成内部压力过大,当电芯的外壳无法承受这个压力时,电芯就会爆炸。负极容量不足的工位:正极来料容量偏高;负极来料容量偏低;正负极搅拌不均;正极敷料量偏大;正极涂布不均;正极头尾部堆料;负极涂布不均;负极暗痕;负极划痕;负极凹点;负极露箔;负极颗粒;负极压片时压死;正负极分档配对错误;负极包不住正极
2.水分含量过高。水份可以和电芯中的电解液反应,生产气体,充电时,可以和生成的锂反应,生成氧化锂,使电芯的容量损失,易使电芯过充而生成气体,水份的分解电压较低,充电时很容易分解生成气体,当这一系列生成的气体会使电芯的内部压力增大,当电芯的外壳无法承受时,电芯就会爆炸。水分含量过多工位:正极烘烤不充分;正极打胶配料时吸潮;涂布时正负极未烘干;组装烘烤时未烘干;注液前烘烤未烘干或吸潮;电解液水份含量过大;陈化时吸潮;封口太慢而吸潮
3.内部短路。由于内部产生短路现象,电芯大电流放电, 产生大量的热,烧坏隔膜,而造成更大的短路现象,这样电芯就会产生高温,使电解液分解成气体,造成内部压力过大,当电芯的外壳无法承受这个压力时,电芯就会爆炸。
内部短路的工位:正负裁大片毛刺;正负极分小片掉料;正负极分小片毛刺;负极铆焊未拍平,有毛刺;卷绕不齐;隔膜纸有砂眼;压扁时压力太大;组装短路电芯未检出;组装微短路电芯下流;激光焊短路电芯未检出;
烘烤时温度太高烘坏隔膜;上部胶位置不对;高温胶纸包住负极耳;贴底部胶未完全包住底部 4.上部胶。激光焊时,热量经壳体传导到正极耳上,使正极耳温度高,如果上部胶纸没有隔开正极耳及隔膜,热的正极耳就会使隔膜纸烧坏或收缩,造成内部短路,而形成爆炸。5.高温胶纸包住负极耳。客户在负极耳点焊时,热量传导到负极耳上,如果高温胶纸未贴好,负极耳上的热量就会烧坏隔膜,造成内部短路,形成爆炸。
6.贴底部胶未完全包住底部。客户在底部铝镍复合带处点焊时,会在底部壳壁产生大量的热,传导极芯的底部,如果高温胶纸未完全包住隔膜,会烧坏隔膜,造成内部短路,形成爆炸。
7.过充。电芯过充电时,正极的锂过度放出会使正极的结构发生变化,而放出的锂过多也容易无法插入负极中,也容易造成负极表面析锂, 而且,当电压达到4.5V以上时,电解液会分解生产大量的气体。上面种种均可能造成爆炸。
过充可能的工位:预充时电流设置过大;预充柜个别点电流过大;电芯容量不足;检测时电流设置过大;检测时个别点电压偏大;用户使用时充电器电压偏大。
8.外部短路。外部短路可能由于操作不当,或误使用所造成,由于外部短路,电池放电电流很大,使电芯的发热,高温会使电芯内部的隔膜收缩或完全坏坏,造成内部短路,因而爆炸。外部短路可能的工位:上电芯未对好,造成正负极接触;电芯在周转过程中打火;用户在使用时正负极短路;保护线路板失效
(27)电池术语常用的缩写
SOC: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 个体现放出电量 DOD:depth of discharge,放电深度 OCV:open circuit voltage,开路电压; SOC与DOD正好相对,一个表达剩余电量,一充电率:C-rate;终止电压:Cut-off discharge voltage 过放电:Over discharge ;过充电:Over charge 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 自我放电:Self discharge 循环寿命:Cycle life; 记忆效应:Memory effect negative/ positivepaste mixing 负/正极混浆 negative foundation paste coating 负极拉底浆 negative paste coating负极拉浆 coating and sintering拉浆烧结 classifyingbyweight极片分级; recirclingthebelt复绕; Scrubbingtheplate刷片 Thefirstinspection首检;
tabwelding(toplate)点焊极耳; winding卷绕;
the negativeplate cutting负极裁片 automatic cutting滚切
classifying by weight极片分级; re-rolling复压;smoothing较平recircling the belt复绕; impregnating浸渍; water boiling水煮
scrubbing the plate刷片; drying烘干; punch冲切; round corner圆角
the first inspection首检 punched steel belt穿孔钢带
tab welding(to plate)点焊极耳; electronic balance 电子天平winding卷绕;
welding current collector点焊集流盘 changing the can倒壳; testing short circuit测短路
welding collector to can bottom点底; electrolyte filling加电解液 vacuumize抽真空;
inserting insulation spacer(separating loop)装隔断圈
groove滚槽;
applying(smearing)sealant涂封口蜡; insert gasket按密封圈
welding cap点焊盖帽; vent cap 组合盖帽;
manual caps assembling人工按帽
crimping封口; formation化成;
batteries sorting电池分容
sending to warehouse成品入库;
microporous polyethylene separator 聚乙烯微孔隔膜
pellon Separator培纶隔膜; safety vent安全泄气阀; terminal极端
continuous pasting连续拉浆; ultrasonic weld超声波点焊; laser激光
displacement 搁置;
testing internal resistance测内阻; anode 阳极; cathode阴极
grid板删(铅酸电池); pack包装;
performance性能; material材质; appearance外观
shape外形; porosity 孔隙率; desiccant干燥剂;
unsealing pressure 开启压力
toughness韧性; vent ball防爆球; flatness平整度; rigidity 硬度; nylon尼龙
compact致密; uniformity均匀; thickness厚度;
area specific density面密度 contractility收缩性
第五篇:财务管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财务管理》重要知识点
第1章 总论
P3 企业财务关系 P5 财务管理的目标
第2章 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
2.1 货币时间价值部分的全部计算
可分散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的区别(掌握各自的例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计算 证券估值的计算 股票投资的优缺点
第4章 财务战略与预算
财务战略的综合类型有哪些,各类型的特点 SWOT 分析法的含义和因素分析 全面预算的特点 全面预算的构成 全面预算的作用
筹资数量的预测:因素分析法
第5章 长期筹资方式
长期筹资的定义及动机 长期筹资的原则 长期筹资的类型 股票的含义和种类 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
债务性筹资补偿性余额的计算p157 长期借款筹资的优缺点 决定债券发行价格的因素 债券发行价格的计算(包括溢价、折价、平价发行的决定因素,以及到期日短于发行期的债券价格的计算)
融资租赁的方式包括哪些? 优先股筹资的优缺点p173
第6章 资本结构决策
资本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资本结构的价值基础 资本成本的概念 资本成本的作用
债务资本成本率的测算 股权资本成本率的测算
优先股及留用利润资本成本率的测算 综合资本成本率的测算 营业杠杆和财务杠杆的定义 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 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系数的意义
影响营业杠杆及财务杠杆利益与风险的因素 联合杠杆系数的测算 每股收益分析法的计算
第7章 投资决策理论
投资现金流的分析(计算)
折现现金流量方法(内容、计算)非折现现金流量方法(内容、计算)
第8章 投资决策实务
税负对现金流的影响
第9章 短期资产管理
营运资本的概念 营运资本管理的原则 持有现金的动机 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政策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各自包含的内容又有哪些?(如信用条件,包含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存货的种类包括哪些? 存货的功能?
存货的成本包括哪些?
经济批量的计算(掌握到含现金折扣的情况即可。再订货点、不确定性等内容不是重点)。什么是适时制管理,它的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第10章 短期筹资管理
短期筹资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短期筹资政策的类型(具体说明各种类型的含义和特点,并可以通过图表列示。)自然性筹资的种类,每个种类下各有哪些形式。放弃现金折扣的资本成本的计算
第11章 股利理论与政策
股利的发放程序
股利政策的类型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适用范围。p367-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