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师表》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三.字词解释 通假字
1.简 通拣: 挑选
2.阙 通缺: 欠缺.不足.缺点 古今异义词
1.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 品质低劣.下流 2.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今义: 十分憎恨 3.感激: 古义: 感动 今义: 激动感谢
4.开张: 古义: 扩大 今义: 指商店开始营业 成语归纳
1.开张圣听:打开圣明的听闻,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意见 2.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3.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 5.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泪 8.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
9.三顾茅庐:用来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0.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11.计日而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12.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13.裨补缺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四.条件句
1.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作者分析当时有利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4.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6.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7.“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也
8.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强调依法办事的语句(如何具体执行,”赏罚分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1.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14.作者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原因是:(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6.(1)写作者生活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语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负,品格高远,生性超凡脱俗.不求功名,默默为蜀汉效力)
(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无意于功名的名句
(3)诸葛亮《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了作者恬静寡欲,但又志趣过人,由此可联想到<<出师表>>中的一句话
(4)与”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句,表达了一种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5)表明作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的过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概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8.成语”三顾茅庐”出自于<<出师表>>中的原句(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9.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0.(1)写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语句(临危受命,写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2)诸葛亮深情回忆追随刘备创业时期处境艰难的句子(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3)刘备被曹操战败,诸葛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以图联吴抗曹大计,在本文中自述为(4)本文形容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句子(赞美那些力挽狂澜的传奇人物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2.受命以来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3.受命以来的行动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4.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物质基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5.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6.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贯穿全文的句子(诸葛亮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7.作者对汉室刘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报先帝,忠陛下
2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五、问答题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主旨是:亲贤远佞。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3.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4.本篇开篇有何特点?(为什么先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呢?)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5.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0、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11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体会: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错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的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成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1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这条建议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1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臣以当世之事”点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
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
14、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15.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6.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第二篇:出师表知识点
出师表知识点
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的政治愿望(战略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本文开头分析形势的目的是什么? 提醒后主创业艰难,要思危惜臣,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2)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
在第一段里,作者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第一段中“内”指(宫廷);外指(疆场上)
在第二段里,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如何具体执行?严明赏罚;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 宫廷,“外”指 朝廷;
“陟罚臧否”中“陟”的对象是什么人?“罚”的对象是什么人?作者认为,该“刑”的是什么人?该“赏”的是什么人“作奸犯科”。“为忠善者”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将军向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
诸葛亮认为“愿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2)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作者在第三、四段中指出在内政上、军政上“亲贤臣”会有什么样的收益?“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⑴开张圣听。“诚宜开张圣听”;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其中哪一点最重要,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为什么? 其中第三条最重要,因为:(1)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他能否“亲贤远佞”(2)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3)表文的第三部分归结各方面的责任,劝勉刘“察纳雅言”,亦是希望刘“亲贤远佞”。“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条件:“亲贤臣,远小人”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用文中原话)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第三、四段和第五段之间在结构和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结构上:先分后总;内容上:第五段是在第三、四段荐贤的基础上归结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五段中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教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作用:劝谏刘禅要吸取历史教训,应亲贤远佞。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此事”指的是什么 ? 1:先汉后汉兴亡的原(自己概括):2:亲小人远贤臣(原文)“先帝”“叹息
痛恨恒灵的原因是什么?亲小人远贤臣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在第六段中作者“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一生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六段自叙本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品格的高远、谦虚?为什么这样写? 从作者“布衣”的身份,“躬耕”的淡泊生活和无意于功名利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志趣。
自叙志趣的作用: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为下文出师北伐,报答先帝深恩作铺垫。写出作者颂扬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格的句子,并指出其作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作用:是“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并指出其表达作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作用:说明创业的艰难,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出自第6、7段的历史故事是什么?第6段、三顾茅庐、第7段:白帝城托孤。回忆白帝城托孤的用意是什么?抒发自己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报先帝”呼应表文哪两件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作者为什么要追述自身的经历和追忆白帝城托孤?
抒发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出师表》中集中表达诸葛亮感恩图报,担当重任的心情的句子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如何?行动怎样?心情: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出师”北伐的动机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客观条件:南方已定;主观条件:兵甲已足。动机:报先帝,忠陛下。结合第六、七段分析先帝将重任委托于诸葛亮的原因有那些? 谨慎忠心,才智过人。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的兴隆。
杜甫在追思诸葛亮一生时有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中“出师未捷”所指的事是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典故: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 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陆游曾称赞《出师表》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上文的内容来看,《出师表》名世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感情真挚、寓情于事、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
.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
1: 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2: 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一瞬(shùn)间嶙(lín)峋(xún)眩(xuàn)啜(chuî)泣小憩(qì)擎(qíng)天撼(hàn)地忍俊不禁(jīn)唳(lì)第二单元
濯(zhuï)行(xíng)道树 十姊(zǐ)妹 窖(jiào)泯(mǐn)厄(â)运 猝(cù)然 陬(Zōu)邑(yì)不亦说(yuâ)乎? 愠(yùn)曾参(shē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第三单元
酝(yùn)酿(niàng)黄晕(yùn)髻(jì)栀子(zhī)唱和(hâ)丁丁(zhēng)肥硕(shuî)鳊(biān)鱼 乌桕(jiù)寥(liáo)阔(或“寥(liáo)廓”)枯涸(hã)清洌(liâ)梦寐(mâi)碣(jiã)石 澹澹(dàn)竦(sǒng)峙(zhì)第四单元
骸骨(hái)猛犸(mǎ)朱泳燚(yì)峰峦(luán)一霎(shà)那虹(hïng或jiàng)喑(yīn)哑(yǎ)静谧(mì)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颚(â)嗉(sù)囊喙(huì)淄(zī)川 山中蜃景(shân)奂(huàn)山 青冥(míng)禅(chán)院 飞甍(mãng)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ân)窗扉(fēi)倏(shū)忽 第五单元
丫杈(chà)粼粼(lín)匿(nì)笑 第六单元
滑稽(jī)陛(bì)下 赐(cì)御(yù)聘(pìn)爵(juã)士 鲛(jiāo)人 莽莽榛榛(zhēn)哞哞(mōu)酥(sū)踉踉(liàng)跄跄(qiàng)孪(luán)生 边塞(sài)何遽(jù)髀(bì)跛(bǒ)螣(tãng)蛇 枥(lì)襄(xiāng)州 黍(shǔ)圃(pǔ)溧(Lì)水 婺(wù)源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确凿 菜畦(qí)皂(zào)荚(jiá)树 桑椹(shân)油蛉(líng)斑蝥(máo)臃(yōng)肿 珊(shān)瑚(hú)珠攒(zǎn)长妈妈 敛(liǎn)人迹罕至 秕(bǐ)谷 系(xì)蝉蜕(tuì)拗(niù)盔(kuī)甲 锡(xī)箔(bï)鸡毛掸(dǎn)子 咻咻(xiū)玉簪(zān)花木屐(jī)第二单元
哽(gěng)炽(chì)痛 嗥(háo)鸣 谰(lán)语 镐(gǎo)头 第三单元
夐(xuàn)曛(xūn)铤(dìng)弥(mí)高 锲(qiâ)而不舍 兀兀(wù)沥(lì)群蚁排衙(yá)迥(jiǒng)乎不同 气冲斗牛 踌躇(chïuchú)磐(pán)石 义愤填膺(yīng)
第三篇:出师表复习知识点
《出师表》复习资料
(一)《出师表》复习知识要点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懈怠)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这里是“时”的意思)
5、忠志之士(忠诚有志)
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优待,厚遇)
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8、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9、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10、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1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失,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3、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
1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5、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公平。明,明察。)(治)
17、不宜偏私(偏爱)
18、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19、志虑忠纯(忠诚无二)
20、是以先帝(以是,因此)
21、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22、愚以为(自称的谦辞。我)
23、悉以咨之(咨询)
24、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
25、性行淑均(淑,善)(均,平)
26、晓畅军事(明晓、通达)
27、举宠为督(推举)
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军队行阵)(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轻浮、衰败)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怨恨、遗憾)
31、贞良死节(贞,坚贞。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32、躬耕于南阳(亲自)
3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3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
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卑鄙)
35、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屈尊就卑)
36、由是感激(感动奋发)
37、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38、后值倾覆(遇到)(兵败)
39、尔来(那时)
40、寄臣以大事(托付)
41、夙夜忧叹(早,早晨)
42、以伤先帝之明(损害)
43、深入不毛(谷物,这里是动词长庄稼)
44、庶竭驽钝(希望)(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45、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
46、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47、责攸之、袆、允等之慢(怠慢、疏 忽)
48、愿陛下亲之信之(亲近)(信任)
49、以彰其咎(表明)(过失)50、咨诹善道(询问)
51、察纳雅言(明察)(接受)(正言)
52、临表涕零(落泪)
二、古今异义词: 序号 例句
古义
今义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店铺开业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极为憎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言行恶劣
由是感激
感动奋发
深刻的感谢
晓畅军事
通晓,熟悉
明白通达
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三、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好处)
斟酌损益(增加)
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效:恐托付不效(奏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附虚词:
以:⑴以光先帝遗德(来)
⑵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⑶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⑸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⑹悉以咨之(拿)
⑺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⑻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⑼遂许先帝以驱驰(替、为)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⑾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⑿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⒀以先帝之灵(来)
⒁以彰其咎(来)⒂以咨诹善道(来)
于: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⑵欲报之于陛下也(在)
⑶试用于昔日(在)
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⑸躬耕于南阳(在)
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在)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⑼还于旧都(到)
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
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三、基本要点: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6、《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8、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9、思路剖析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四、理解性背诵: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1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5)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7)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9)“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五、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出师表》自测反馈习题
一、分段阅读
1—5自然段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中道崩殂
2、益州疲弊
3、不懈于内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
5、忠志之士
6、追先帝之殊遇
7、开张圣听
8、以光先帝
9、恢弘志士之气
10、妄自菲薄
11、引喻失义
12、以塞忠谏之路
13、陟罚臧否
14、作奸犯科
15、付有司论其刑赏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7、不宜偏私
18、此皆良实
19、志虑忠纯
20、是以先帝
21、简拔以遗陛下
22、愚以为
23、悉以咨之
24、裨补阙漏
25、性行淑均
26、晓畅军事
27、举宠为督
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1、贞良死节
(二)地毯式阅读: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第1段作者分析形势时,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这种有利的主观条件是因“”形成的。
3.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的?其目的是什么?
4.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主要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5.就君主治国的角度来说,诸葛亮就哪三方面向后主提的建议?
6.第2段中,作者认为该“刑”的是“”的人,该受赏的是“”的人。
7.文章3、4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8.作者主要依据什么来向后主举荐贤臣,推荐文臣、武将?
9.诸葛亮是如何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的?
10.请为第5段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11.第5段中与“贤臣”意义相近的词语是
12.文中的“先汉”指的是,后汉指的是。
13.“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14.请从文中列出几组反义词。
6—7自然段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2.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不求闻达
4.先帝不以臣卑鄙 5.猥自枉屈
6.由是感激
7.遂许先帝以驱驰 8.后值倾覆
9.尔来 10.寄臣以大事
11.夙夜忧叹 12.以伤先帝之明
13.深入不毛 14.庶竭驽钝
15.攘除奸凶
(二)地毯式阅读: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由是感激”的原因?
④文中的“卑鄙”具体指什么?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⑥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⑦“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⑧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⑨“出师“的战略目标是(诸葛亮认为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是): 3.选段中追忆的往事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哪些故事?(至少写三个)4.作者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要自述本志?
6.第6段作者如何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做铺垫的?
7.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可以看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
8.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8—9自然段
(一)解释给加点的词:
1.斟酌损益
2.责攸之、袆、允等之慢 3.愿陛下亲之信之
4.以彰其咎
5.咨诹善道
6.察纳雅言 7.临表涕零
(二)地毯式阅读:
1.“深追先帝遗诏”与前文相照应。2.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二、综观全文
本文是为出征北伐而向刘禅上的奏章,为何只在七、八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而大多是在提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请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向刘禅上书,但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先帝”却有十三次,为什么? 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请结合文章,说说此文何以有如此大的震撼力。
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可谓分析透彻,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试分析全文的表达方式有何特色?
诸葛亮的《出师表》受到无数后人的高度评价,请写出与“表”相关的诗句。《出师表》自测反馈习题答案
一、分段阅读:
1—5自然段
(一)略。
(二)1.略。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3.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明蜀汉“危急存亡”的形势,意在刘禅能“思危”,激其发愤图强之志;再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指明希望尤在,意在促刘禅励精图治之行。
4.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因其余两条皆与此有关。刘禅昏庸无能,如不能亲贤远佞,必然会“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
所以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5.纳谏、法治、用人。
6.“作奸犯科”的人,该受赏的是“为忠善”的人。
7.不可以,为提出“亲贤远佞”建议张本,使刘禅明了亲贤的对象。
8.忠心、品德、才能。
9.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
10.参考:此段诸葛亮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倾颓”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灵,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贤远佞,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成败并举。
11.贞良死节之臣
12.西汉,东汉
13.内是指“皇宫中”;外是指“朝廷中”
14.臧否;刑赏;平明偏私;兴隆倾颓等
6—7自然段
(一)略
(二)1.略
2.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⑥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⑦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⑧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三顾茅庐、襄阳病败、白帝城托孤、渡泸水、南征孟获。
4.追述自己随先帝艰难创业,忘身忧国,不避辛劳的历史。既表达自己一片忠贞激励刘禅,更主要是为北伐请命。说明这是先帝托付,是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和行动。
5.表明无意功名利禄,从而突出先帝三顾之恩。
6.作者自述本志,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的北伐建议。
7.宽宏的气度,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品德。
8.略
8—9自然段
(一)略
(二)1.“盖追先帝之殊遇”
2.参考: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是否能采纳建议的忧虑。
二、综观全文
1.此表虽是为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历史上,刘禅昏庸,宠幸宦官,对于朝政,诸葛亮事无巨细。此次出征,他必然为国政忧虑,所以重在提建议,荐人才。这正是针对蜀国形势,有利于出征北伐。
2.处处以先帝之意为据,句句借先帝之口说出。使所进忠言“直而不肆”,得体而恳切。以此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3.主要从忠心耿耿的角度写。
4.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第四篇:管理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总职能:管理的总职能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额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传统只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与发展、变革与创新等现代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具体职能
管理的传统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
管理的现代职能:信息、决策、激励、研究、发展与开拓创新、管理的目的:
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缺德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为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
(2)团体心理
(3)领导心理
(4)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
2.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
3.突出主体意识与主人翁精神的观点,强调人是企业与行政机构的主体,职工是企业与行
政机构的主人,必须依靠职工个人、团体、组织、领导等因素,齐心协力来实现企业与行政管理的目标。
4.强调人际互动的管理理念及系统论的管理思想,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团队心
理气氛与组织形象,强化组织文化建设等,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管理心理学的服务目的1.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对职工进行管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强化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社会心理
气氛建设,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推动社会政治文明与生态环境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观察法
(3)问卷法和测验法
(4)个案研究法
(5)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分析法
(6)经验总结法
第五篇:《儒林外史》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自称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生于“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少聪敏,习举业,成秀才,十四岁到赣榆县父亲任所,随侍左右。22岁父亲辞官,次年(1723)父亲病死。各房为家产纷争不已。吴敬梓不善生计,所分得之钱财,很快挥霍一空,“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变卖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卖文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10月28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后,溘然而逝。“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
《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金和《儒林外史·跋》:“书中之庄征君(庄尚志,字绍光)者程绵庄,马纯上者冯粹中,迟衡山者樊南仲,武正字(武书)者程文也。„„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
人物原型:多为雍正、乾隆时期的人物。
第二节 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
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根据所见所闻创作《儒林外史》。
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
主要内容:批判科举制度、追求理想人生。
一、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1.儒生形象
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周进头撞号板 范进中举发疯
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c.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匡超人、牛浦郎
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2.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那日,将到高要县,不过二三十里路了,严贡生坐在船舱里,忽然一时头晕上来,两眼昏花,口里作恶心,1 吐出许多清痰来。„„
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立刻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
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把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进嘴里来,严贡生只装不看见。少刻,船靠了码头。„„严贡生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问四斗子道:“我的药往那里去了?”四斗子道:“何曾有甚药?”严贡生道:“方才我吃的不是药?分明放在船板上的。”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 严贡生道:“吃了?好贱的云片糕?你晓得我这里头是些甚么东西?” 掌舵的道:“云片糕不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面粉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
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什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掌舵的吓了,陪著笑脸道:“小的刚才吃的甜甜的,不知道是药,还以为是云片糕!”严贡生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说著,已把帖子写了,递给四斗子,四斗子慌忙走上岸去;那些搬行李的人帮船家拦著。
两只船上船家都慌了,一齐道:“严老爷,而今是他不是,不该错吃了严老爷的药;但他是个穷人,就是连船都卖了,也不能赔老爷这几十两银子。若是送到县里,他那里耽得住?如今只是求严老爷开开恩,高抬贵手,恕过他罢!” 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躁如雷。
搬行李的脚夫走过几个,到船上来,道:“这事原是你船上人不是。方才若不如是着紧的问严老爷要酒钱喜钱,严老爷已经上轿去了。都是你们拦住,那严老爷才查到这个药。如今自知理亏,还不过来向严老爷跟前磕头讨饶?难道你们不赔严老爷的药,严老爷还有些贴与你们不成?”
众人一齐捺着掌舵的,磕了几个头。严贡生转弯道:“既然你众人说情,我又喜事重重;且放著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帐,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斯跟著,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著他走了。第六回
3.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类
三、类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二、理想与希望
作者所肯定、赞颂的人物。分为二类: 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市井小民(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信守自身的人生原则。
理想人物:杜少卿、沈琼枝。杜少卿:
“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
“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做慷慨仗义之事”。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他是具有个性理想的人物。沈琼枝: 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逃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贤人”形象: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所谓的“真儒”。多是杜少卿的朋友。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著书。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类文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
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第三节 独特的讽刺艺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tī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鲁迅:“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2.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爱而知不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
对王惠、汤奉、严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马二先生讽刺其迂腐庸俗,迷信科举。肯定其不吝钱财,诚笃善良。对王玉辉、范进、匡超人都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3.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严监生临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kāi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第五回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第六回
4.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色,婉而多讽。
①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形成对照,将其卑鄙心理揭示出来,形成强烈讽刺效果。严贡生自夸
范进吃大虾元子。
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3 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严贡生道:“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那小厮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竟请回罢!”严贡生道:“二位老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才说得一句,听见锣响,一齐立起身来说道:“回衙了。” 第四回 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著。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第四回)
②人情世态强烈对比,产生喜剧效果。如梅玖对周进的态度,胡屠户对范进。
③细节夸张描写,以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如严监生的死,再如胡屠户打范进的手隐隐作疼。“集诸碎锦,合为帖子”的结构 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闲斋老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儒林外史序》),书中人物尽管众多(270多)但无松弛散乱之感。以儒林为中心,向四面辐射,构成一幅思想的图画。
蒋瑞藻:“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
第四节 思考练习题: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下列两段情节至为关注:一为“马二先生游西湖”,《史略》节引原文评述道:“„„例如西湖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在。”一为“范进吃大虾元子”,《史略》亦节引原文评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试就此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以“马二先生游西湖”为例,谈谈这一人物性格深层的悲剧内涵。
2、以“范进吃大虾元子”为例,谈谈《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