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5

时间:2019-05-13 08:2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5》。

第一篇: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5

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探析

摘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区域教育,农村与城市教育失衡的现状。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关注日益增多。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新农村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现实中,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水平不高,教育差距较大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财政支付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引起的。研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教育 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 十六以来,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关注日益增多。每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更是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2003 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决心用更多财力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教育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更是把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变成了两个课题,均衡教育发展不仅在城市是必需的,而且在农村的实现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需我们去研究并解决农村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努力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

一:当今实现农村公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基础薄弱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收入虽有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悬殊。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农民实际收入几乎没有增长。这些肯定会影响农村的发展,从而使农村教育基础更显薄弱。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不高,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产生厌学现象;还产生了许多因学返贫的现象。农村教育的落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形成了非良性循环,又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愿意留在农村任教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教育也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尽管九十年代初推进的“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普及水平,普九水平是低层次的,巩固提高任务仍很艰巨,农村教育的基础仍显薄弱。

(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教育不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投入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 2.2:1,近几年的差距则更大。据教育部财政司公布的数据,2003 年国家对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比为 50.23:49.77,2007 年为 40.71:59.29。虽然到 2007 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但由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比为2.75%:17.25%。由此可以推算出 1 个城市学生占用的经费相当于 4 个农村学生占用的经费。如;70-80 年代因缺乏资金未能有效地修善学校危房加之 90 年代后期的校舍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使一些地区的劣质校舍比例逐年增长。虽然在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生均经费,教师工资保障及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方面都加大了

投入的力度,但与城市、发达地区多年来形成的巨大优势相比,仍然差距大

(三)农村教育不同群体间差距明显

农村中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这一差距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农村下一代人的教育,强势群体依据自身资源,可以享有更多优质服务,而弱势群体只能得到劣质服务或者得不到服务。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女孩辍学在家,残疾儿童无法上学,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到同城待遇。而留守儿童的出现,成为了农村教育新增的研究课题。教育公开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农村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孩子得到关注,应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应尽之职。长期以来,不仅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平衡,就是在农村,城镇和偏远贫困地区、学校和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导致择校热的现象再现,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从当前择校现象中可以看出,受教育群体间的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比例相当明显,其实,城市重点学校制度,在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可以说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然而,随着“择校热”持续升温,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演变成两种不同文化——“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存在,其“示范”作用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意义。

(四)农村教师水平待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农村师资水平与城市师资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造成农村教师素质不高原因是多方面,首先:是长期低工资和恶劣的农村从教环境,使相当数量的骨干教师向大城市流动,其次:是老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与当地公务员月工资相差 560 元。不少地区农村教师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未落实。农村教师则因为年龄大、编制紧、无培训经费等多种原因,参与提高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所有这些均造成农村教师水平提升困难。从2009 年以后,虽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启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待遇,但艰苦的条件以及严重缺乏的公共资源仍严重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的重点是农村地区,农村教育的重点在教师。因此,加强农村教师思想教育、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农村教师水平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实现农村公平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公平,特别是农村教育公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指导。首先,们必须辩证地、历史地认识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社会理想和目标,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长期性。所谓历史性,指的是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和重点有所不同;所谓的相对性,指的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在任何历史阶段,教育公平都是相对的,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所谓的长期性,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次,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促进公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用发展和改革方法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体教育改革与发展,把发展教育的当前与长远任务、局部与整体要求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充分发挥能动性。为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区分情况,不但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既要整体推进,又要

突出重点,既要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又要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加以区别,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步来推进。具体来讲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是新农村的重要发展目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要靠教育,但是,就整个社会教育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显然处在不公平和不利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素质普遍提高。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地区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和谐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对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和长远意义。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发展创造一个绝佳的机会,公平的教育生态是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农村教育公平有利于新农村的发展。“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中国较多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少数家庭连基本的生产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就是发展农村经济,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先从人们真正的所需开始做起,如:让农民掌握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子女上得起学、上得好学;让更多的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等等。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基础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实现农村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建设,而这些都依赖于人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没有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人是社会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动态因素。其次,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个体生存的内在要求,人在快速发展社会中,强烈感受到个体社会压力的不断增长。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个体如何适应社会,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在广大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村教育公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愿望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的公平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农村教育发展更公平,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才更大。

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率,又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当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时,可以促会生产力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繁荣;当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公平的手时,除了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优化社会环境外,还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它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出身低微的局限,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对教育依赖更大,个体的职业选择和流动能力,个体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等都与个体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去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意味着生存和发展机会的丧失。如果不能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将导致他们终身遭到社会的多重不公正待遇,直接后果就是对人类社会原有公正体系和价值观念进行破坏,引发整个社会的不公正,进而导致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危及社会的稳定,造成社会的混乱。因此,教育公平,是维护和确保社会公平和作为正义底线的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实现教育公平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别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公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造成城乡差别的基础性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体现。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实现农村公平教育的措施,路径。

(一)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农村公平教育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考虑其他方面的需求和人的自我实现,才能够真正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能公平分配,才能使得教育公平变成现实。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为农村教育的公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教育财政机制,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直接源于教育制度不公。也就是说制度问题是许多教育不公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因制度缺陷或不健全造成的诸多不公平问题;二是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要不断推进机制创新。完善公共教育财政机制。财政政策有强大的功能,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结构失衡,究其原因,主要也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存在大的缺陷。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大教育投入,用制度化手段来解决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的不公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第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有效落实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免费政策,逐步扩大免费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步向学期三年和高中教育。基础教育是一项免费性、强制性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关键。因此,基础教育支出应该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绝大比重。

(三)加强对农村公平教育法律制度上的完善,优化农村教育公平的发展环境。

推进教育公平,需要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正确导向和有力保障。只有树立“法制权威”的理念,制定公平的教育法律政策,设计公平的教育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的推进,中国教育立法有了较大进展,与教育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修订和颁布中,这些都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实行教育公平上某些方面还缺少具体的条文。需要贯彻落实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要按照教育公平的精神,建立完整的教育法律体系。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制,所以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法律的落实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权利机关和地方政府,这需要地方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等。实施法律调节是是维系公平的充要条件。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教育体系法,落实教育法的执行,办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勇鹏.和谐性公平观:统筹发展城乡教育的呼唤[J].当代教育论坛,2008

2:于向英.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下的教育公平论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3:明庆华.:发展我国农村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中国教育学刊

4: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从工具论走向主体论-----东北师大学报

5:王林清.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教育理论与践,2008(7): 28-29 6:王世枚.教育公平的理念与实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6):141-145.7: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 2006 年版

8:《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 本刊编写组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 年 9 月版

第二篇: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毛概演讲稿

粗稿

大家晚上好!

。。

我们是农资10-1班 第二组

这是我们的组员介绍。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七个怎么看”的问题,请问有同学知道这七个怎么看都有那些呢?

七个怎么看: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

如今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今天我们为大家讲演的主题是“怎么实现教育公平”。那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教育公平。关于教育公平的观念由来已久,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的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那么现在对于教育公平,我们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在改革开放30几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实现教育公平上,现在让我门一起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当代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视屏

当前的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和大家着重讨论的问题-——怎样实现教育公平。针对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了五大措施:“促均衡”缓解“择校热”、“补短板”破解“入园难”、“两为主”惠及“民公娃”、“完善资助”温暖寒门学子、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下面让我们来为大家一一讲解。

第一、“促均衡”缓解“择校热”

 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严重的择校热,已成为最为强烈的教育公平问题,针对于这种现象。要去实现教育公平,这就要求“促均衡”。包括以下几点:

硬件建设标准化。学校硬件的标准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年投入83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改造。应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天津、河北等地提出,2012年每一所学校都将达到确定的基本标准。

师资双向流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择校”实质上是“择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应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规范升学入学。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有些学校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和自身利益,在招生过程中不按章办事,给择校制造了空间。应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合理分配招生名额,通过规范升学入学,不给择校留机会。禁止公办学校开设“实验班”、“占坑班”,杜绝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切断录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

优质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相对稀缺的,应通过共享扩大其辐射面,发挥最大效能。浙江的集团化办学,广东的“千校扶千校”,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积极探索。应合理确定现有优质学校辐射范围,探索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借助网络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水平,促进优质资源远程共享。

破解家长“心结”。选择一所好学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解不开的“心结”。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看到,教育是终身的投资,起步早晚并非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唯一因素。过于强调起跑线上的竞争,反而会加重孩子负担,使孩子“伤”在起跑线上。家长应理性选择,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观念,不盲目跟风,不相互攀比。

二、“补短板”破解“入园难”

帐篷、行军床、躺椅板凳„„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入园名额,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年轻的“80后”父母,备足“装备”,在幼儿园门前排起长龙、日夜坚守。这种“壮观”场景,在很多城市不断上演。“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如今,入园难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公”、“民”并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充实队伍,强化师资,落实幼儿教师的低位和待遇。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收费管理。

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民工娃”

三、“两为主”惠及“民工娃”

视频 民公娃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100多万。让他们享有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为此,2001年国家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

但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办校入学“门槛高”,部分民办校教学质量低,在当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难等问题。而且今后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4个百分点,意味着有5000万人“进城”,将带来约800万适龄随迁子女,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政府为主导,公办唱主角,来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针对采取措施:两为主

政府为主导。将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

公办唱主角。公办校是免费提供义务 教育主渠道,应该成为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军

其次

民办补缺口。公办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必须发挥民办校拾遗补缺的作用

壁垒须打破。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符合条件的进程务工人员成为城镇居民以使其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

四、“完善资助”温暖寒门学子

在解决民工娃问题的同时,温暖寒门学子也不容忽视,因为这样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寒门学子

视频

采取措施 相信大家看完这个视屏后都有所感触。。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1、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

2、实现应助尽助。资助体系已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阶段教育。为进一步扩大范围,既向下延伸,又向上延伸。

3、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高校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

4、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除学杂费

5、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五、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请看大屏幕

视频

为人民而要,要的光荣——好。。掌声响起来 采取措施

1、教育向薄弱学校倾斜,让每个孩子尽可能享受同样的教育。各类教育更协调,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

2、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名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等均衡配置……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3、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以此推进教育的公平、社会和谐。

4、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通过建设寄宿制学校、教师支教等方式,让留守儿童也能上好学,这就是教育公平的一项具体表现。结语: 强国必先强教。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谢谢

第三篇: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

浅析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

重庆新立中学洪伟

一、教育公平对农村学校的意义

追求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是人类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事业,对于实现这些目标有关键性的基础作用。

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农村教育面大量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人数多达1.5亿。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我国教育从外延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目前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因素

我国农村教育规模大,涉及面广,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也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教育资

源有限的现实国情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艰苦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交。这些为农村教育公平的逐步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虽然,我国农村教育有整体上还相对薄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核心问题。农村教育始终是中国教育的难点、重点。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艰难,集中了我国教育公平的所有重要问题。影响教育不平等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据权威研究有如下11类来源:个体能力的遗传差异,个体所处社会地位的差异;政府、社会、个体提供和获得教育方面的政治权力;国家和私人为教育提供的资源;各阶段教育之间的资源分配;在各地区配置的和向各社会全体提供的教育机构的差异;教育机构与其他群体之间在资源、能力、和成就方面的差异;教师能力方面的差异;家庭在教育方面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不同教育阶段的选拔;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这些分析为我们思考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框架。可见,教育不公平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体能力、社会地位、社会文化资本等差异,也有教育资源的提供和配置、学校制度、选拔制度等社会历史形成的城乡、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的;也有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深层次影响造成的;还有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制度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乡教育差距是制约农村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

制约农村教育公平的制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

度因素,二是教育自身的制度因素。从社会制度层面看,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高度集中中计划的资源配置模式。农村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和工业化积累资金和资源,农村的发展是缺乏重要性的。这种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最突出的制度弊端是它制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城市与农村的边界,成为凝固、扩大城乡教育差距和教育不公平的基本制度。这种社会经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导致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主要从城市的需求与利益出发的“城市中心取向”,尤其是优先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倾向,形成的这种制度文化至今还影响着教育公共政策,其次从教育自身的教育制度层面看,我国现行的一些教育制度实际上也存在城乡分割,在教育制度上存在教育机会的认可与分配上的不公平。在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上存在严重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优先”的倾向,再加上农村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和各类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严重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还有一些制度上的倾斜,如重点学校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地区之间、区域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这是一种变为的差距制造,“造就”了一大批基础薄弱学校,但又以农村薄弱学校居多。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导致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一是实施缴费上大学制度使一部分农村家庭学生降低了上大学的期望,二是高校现行的招生录取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所以,现行的社会制度

和教育制度从制度层面影响着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与扩大。

(二)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 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与否是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前各类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力,不少地方依然是农业、科技和教育是各自为政,在为“三农”服务上难以形成合力。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配置低效,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与失效是我国当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现实。教育管理体制是影响教育资源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造即获取教育资源的行为是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农村教育资源的获取还存在非制度化的方式,即获取教育资源的行为过程所依照的被其行为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不公开认可、倡导以及所公开承认的。但是被人民实际的社会行为所初中的那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资源动作方式,权力时有发生失落、错位、缺位与越位,将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低效甚或无效,是最终促使农村教育的失序或无序的诱因,影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还没有完全 理顺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现行的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仍是以政府计划配置为主,民间市场调节资源极其匮乏,导致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僵化单一。农村教育资源是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现实物质基础,农村教育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严重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严重影响农村教育公平

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是师资质量水平高低的差距。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待遇、社会关注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原因,难以吸引优秀高质量人才补充农村都是队伍,甚至有些农村学校连基本的差异原因,难以吸引优秀高质量人才补充农村教师队伍,甚至有些农村学校连基本的缺额补员都难以做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影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机会,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在结构、素质、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与不足,难以适应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队伍城乡差别很大,分布失衡。在教师数量上,城镇教师,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存在普遍过剩现象,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普遍存在师资短缺,尤其是在一些条件艰苦、区域教育质量的差距呈日益拉大的趋势。(2)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社会、经济待遇普遍偏低,生活艰苦,有的地区甚至教师工资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致使教师流失严重。都是由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中西部向东南沿海的无序、单身流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峻事实。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加剧了农村师资的严重短缺。大多数地区教师流失严重,但供给和补充极为困难,甚至在有些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代课教师支撑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低下致命农村教育质量面临严重威胁,农村学校失学率、辍学率反弹上升,居高不下。其主要是教师生存状态的恶劣导致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3)农村教师的专业发

展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再加上各方面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培训的边缘化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发展水平难以知识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还有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单向流动和单一行政化的教师资源配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甚至面临断层现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水平的差距,不断产生薄弱学校造成教师资源的隐性浪费和形成事实上受教育的不公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第四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绥阳县旺草镇石羊小学邓仕超

课程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席卷中国城镇乡村,但当真正步入到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每个老师好像都成了弄潮儿,在课程改革中叱咤风云,课堂教学花样繁多,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当课后问及学生时,得到不少的答复仅是“好玩”。如果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仅是好玩,这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只达到了好玩,那我们教育的发展是什么呢?这难道就是创新吗?现在的教育,当然重点是当前的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种种问题,实在不容乐观,我们先看看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不同的仅仅是名字。在我们老师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往往都是把课程标准抄在前面,笔者从事农村教育也近二十年了,从抄教学大纲到抄课程标准,其改革仅仅是改变了名字罢了。如果要问为什么,得到的答复无外乎是:管他的,只要上面来检查时有就行了。忙于应付检查,这是其一。如果你问及什么是课程标准,他与教学大纲有什么不同,我相信,你不会得到太大的满意。不理解课程标准,这是其二。

二、把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不同的仅仅是形式。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应付考试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中可畏是沸沸扬扬,然而这个时代必须的产物却在应试教育这位老前辈面前被碰得满面创伤。你瞧瞧,有多少学校不是在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着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路子。因为上面检查学校的成绩,首先看的是竞赛拿了几个奖次,升学考了几个重点,成绩靠前了几位。素质教育嘛,在他们眼中,不过形式而已。

三、教育公平仅仅是口号,城乡存在的仍然是差距。如今,上自中央,下到地方,我们都会听到一个声音:教育要公平,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但城永远是城,乡也终究是乡,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仅是现在,就是在将来,也可能只是口号罢了。因为城镇差教师,实行招考,农村大量的优秀教师便应试而走。横观当前乡村学校,其现状是学生在减少,教师在变老,今天修新楼,明天长荒草。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教育人才资源的流失,教师走了,学生也就走了;其次是政府不切实际的盲目投入,对一些本将拆点的地方,为了某个领导或是某位大款而大兴土木,而结果学生仍然没留住,最终剩下的是孤零零的一幢教学楼在风雨中哭泣。

要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现状,我认为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政府拿出点诚意,别只成天介的高喊提高教育质量,要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你得有发展教育的场地,别只认为修了多少教学楼就是对教育的全面投入,相关配套设施你也得跟上吧。别认为给一个塑胶模特穿上了衣服,他就会变成人了。别总是中央领导看见了学生自己中午煮饭了,就全国上下,大小学校,校校有食堂,人人有午餐,规定时间见成效。就是孙悟空,你也得给人家拔毛的机会吧。何况那是学生食堂,学生餐厅,而不是一两个人吃饭的地方,一两个月能完成得了的吗?但那是命令:没,教室也得改,这是硬任务,至于学生上课的地方,学校自行解决。我们得承认,现在不少农村学校是有多余的教室,但这也不泛缺少教室的学校吧?改就改呗,但你也总得预拨点经费吧,不然,拿什么来改呢。就算是任务吧,可学生上课的地方都无法保

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岂不是空口白话?

二、教育行政部门来点实际,别只玩一些花样的检查,要知道,平时的督导比临时的检查更有价值。作为教育的直接领导,我们理解你们很忙,也许平时抽不出时间,只好在年终组织相关人士突击检查。但你又发现没有呢,你检查的前几天,教师们是多么的“辛苦”:加班加点,赶制资料。也许你检查满意了,但工作真的出成绩了吗?你真的该好好看看:当今的农村教育实在是面目沧桑。但我们的一些领导却很会算帐:你一天上了几节课,备课又花了多少时间,一天有八小时吗?我们也得承认,不少农村教师一天是无所作为,但你就这样给推而广之,岂不伤了那些为了学生的进步而苦口婆心、循循开导,那些为了批改试卷、作业而熬更守夜;那些为了教育的明天走在田间小路,挨家访谈的老师们的心吗?再者,你检查老师的教案,照着时间数课时,却不去看看实际的教学效果,对“写”得好的定为优案,对“写”得差的一票否决,扣发绩效。疏不知老师平时是多么的努力。更有胜者,以今年的标准,去倒查前三年的资料,没办法,补吧,你得到了满意,真实的结果却是用了时间,累了老师,误了子弟。这不是硬逼着人家承认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吗?如果领导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实地督导一下,真正掌握教育的现状,再给出适当的评价,我相信,这一定会胜过定期的检查。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伤不起,情感的督导加上制度的制约,积极性自然会提高。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想应该加上一句: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读不懂老师的领导。

三、学校得有点权利,别让管理流于形式,要知道,教育的发展,学校才是关键。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上班期间,甲校A教师到乙校玩,乙校B老师便问:你上班期间出来玩,你的学校不管吗?A回答说:他管我?只有我管他的。B事后得知:A的一亲戚比A学校领导的“官儿”大多了,打过招呼的。这也许只是一个个例,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学校的管理太不容乐观了。埋头苦干的永远是牛,逍遥玩乐的随时调走。学校,一个教育的基层,如此下去,发展只是空谈。当然,我们得承认A学校的领导的懦弱,对上级领导的趋炎附势,从而导致个别教师捏准了你的软肋。作为学校的领导,你必须要敢于管理,大胆管理,对违背原则的人与事一查到底,严格惩处。因为学校管理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领导看出来的。人走正了,何必多些心思去管影子的歪与否。

四、老师应多一份责任,别只占着茅坑做个拉屎的样子,要知道,你出工不出力是对教育发展最大的阻力。教育大计,老师为本,作为老师,应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教育的发展之路,除了上级的政策方针外,实际的发展之路多数还是你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走出来的。还是那句话,人心都是肉长的,别让人在心上插刀子,这样的话,你伤不起。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教书的料,那你还是趁早离开,别挡了别人的路子。作为老师,必须得有为人师者的道德准则,别硬是让人家用不准、不准、不准的声音在你耳边经常响起。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责任,又是带动教育发展不容置疑的前提。教师有责任感,就会去钻研,就会去发现,也就会有创新,教育的发展才会有突破。作为教师,别总是觉得自己的地位不如别人,别人会如何如何的瞧不起你,你首先把自己给看扁了,别人又怎会把你看圆呢?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教育要发展,上至领导,下到老师,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少做花样的检查,多些实惠的督导,干事情推己及人,想问题换位思考。相信,农村教育发展的曙光定会升起。

第五篇:申论经典话题——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们同顶一片蓝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工程。但是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不论是很多家长头疼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不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因此,我们必须……

“莲发藕生,必然有根”,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二是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四是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还未建立。此外,人们对于教育需求越来越大,这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教育不公平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会阻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加快发展促公平、资源配置促公平、完善资助促公平、规范管理促公平,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切实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着力促均衡,有效缓解“择校热”。各地正按照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五措并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硬件建设标准化。应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第二,师资双向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应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第三,规范升学入学。应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合理分配招生名额,通过规范升学入学,不给择校留机会。禁止公办学校开设“实验班”、“占坑班”,杜绝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切断录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第四,优质资源共享。应通过共享扩大其辐射面,发挥最大效能。浙江的集团化办学,广东的“千校扶千校”,为实现优

质资源共享作出了积极探索。应合理确定现有优质学校辐射范围,探索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借助网络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水平,促进优质资源远程共享。第五,破解家长“心结”。应引导家长理性选择,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观念,不盲目跟风,不相互攀比。

强化“两为主”,公平惠及“民工娃”。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首先,政府为主导。应该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经费保障,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及时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其次,公办唱主角。应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禁止收取借读费。再次,民办补缺口。应建立健全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的审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纳入本地规划,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公办校对民办校结对帮扶,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流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向其捐资助学。最后,壁垒须打破。必须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目前,针对随迁子女无法在当地参加高中升学考试的问题,应积极探索解决“初中后教育”难题。

加快补短板,大力破解“入园难”。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强调三步走战略,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第一步,“公”、“民”并举,扩大资源。必须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开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赋予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等方面与公办园同等地位,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城镇小区应按规定配建幼儿园,新建小区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第二步,充实队伍,强化师资。必须扩大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第三步,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必须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今后3年要有明显提高,为破解入园难铸牢“资金链”。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

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

资助更完善,寒门学子享温暖。必须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首先,实现应助尽助。应进一步扩大范围,既向“下”延伸,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又向“上”延伸,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其次,标准动态调整。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最后,动员社会力量。要继续弘扬崇文重教、扶弱济贫的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

实现教育公平,是全国亿万家庭的共同心愿,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教育公平的阳光将普照每一枝祖国的花朵,温暖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下载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扶持老区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认真搞好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革命老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四川省老促会就全省老区义务教育问题做了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大革命老区教......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秧坝民族中学发展计划中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 教育公平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学习体会(精选5篇)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学习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反应是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

    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2007-12-12 17:34: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2)**中学是**区的重点贫困......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促进农村教育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关系着我国教育的水平,还关系到农村今后的发展。我们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契机,......

    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中学是**区的重点贫困乡中学,在校人数xx人,独生子女有xx人,约占总数的35%,学生中父母在外打工的有631人,约占总数的72,也就是有接近3/4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而长期处在一......

    教育公平研究(五篇)

    教 育 公平研 究东至二中温祖山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发展, 是以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征, 可以说是“ 发展大于改革” 。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主要是围绕育经......

    申论高分(六十四)——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家长每年花费数千元培养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家长们要为筹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