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中学是**区的重点贫困乡中学,在校人数xx人,独生子女有xx人,约占总数的35%,学生中父母在外打工的有631人,约占总数的72,也就是有接近3/4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而长期处在一种“隔代教育”或“代管”状态。在有条件进行亲子教育的家庭中,家长的认识上比较落后,方法也简单。随机抽样50位家长中,回答“孩子犯了错可以打骂”的占70;回答“家长的教育任务是督促孩子完成一些家庭作业”的家长占90%;回答“与孩子有一起玩乐、学习经历”的只占2%,这类家长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教师及高职工人。如今,社会各阶纷纷建和谐小康社会而努力,基础教育要和谐发展,就应该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方位的协调配合,社会、家庭只有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使教育和谐发展。
一、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或“代管”现象普遍。
据调查,在我校学生中有9.3%左右的学生父母在本省范围做工或种菜。62.7%的学生父母长年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大部分的是有事交侍才联系,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只会问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在那些外出的家长家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自然落在了爷爷、奶奶以及近亲属身上。“留守家长”问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问题无形的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担,对这些学生来说,在双休日以及回家途中也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管理“真空”。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六,一个学生(父母均在深圳)向叔叔借得摩托车到处玩,结果在十字路口出现一辆机动车撞成重伤,这件事父母悲痛,叔叔自责,自已陷入深深的后悔之中。学校的安全教育每周都开展过,学校有规定在家不准骑摩托车,那位叔叔如果能坚持原则不借给他,事故当然就不会发生。“监护人”的放纵、溺爱容易让孩子走上歪路、险路。父母在外、老人溺爱成为了大多“问题学生”共同特征。目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常捧为“掌上明珠”,而对其缺点或违法行为则千方百计予以袒护。有的家长对子女在学校有违法行为受到校方批评教育,而是认为自己子女无过错,责怪校方小题大作,甚至赶到校方取闹,如此包庇纵容,使子女在歧途上愈走愈远。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溺爱中的孩子贪图安逸,他们不愿刻苦努力学习,厌学成了这些孩子中的普通现象。
特点二:家庭教育定位低,经常与学校教育相悖。
一本关于谈论家庭教育的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在一个人一生中头四年里,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从这段话可知:家庭在社会化教育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已经不言而喻。而当前父母对子女进行投入(即生养活动)时,一些家长抱着“光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思想,把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作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孩子成为了家长“自己理想”的实现者,忽视了与子女的思想沟通,让孩子背着包袱来学校学习。更多的家长表现为重养不重育:“添一口人,只添一双碗筷”,只要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就认为给了孩子的一切,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是学校的事,教不教地好完全是老师的事。还有个别家长表现为“传宗接代”、“沿续香火”的思想,当得知孩子有早恋情况时竟然从侧面使用了“鼓励”方式更是糊途了得。有位学生的爷爷得知孙儿(不到15岁)在校“喜欢”同班的一个女生后,意外的是这位爷爷显得很开心,零花钱不仅没有减少,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多给了一份,作为“交朋友”的钱。由于大多家庭教育没有同步跟上改革步伐,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特点三:注重孩子的“成龙”,忽视成人。
家庭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智力开发。受社会上“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家长自身教育手段的匮乏,人们所常见的早教优教还仅仅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认识教育的层次上。大部分的家长们在一起,常常谈论的不是哪孩子思想好呀,而是把别人孩子的成绩与自已的孩子的进行对比,因而,出现了一个学生帮助了一个残及人远不如一个学生考了100分更光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开发的问题。对于这种状况,一位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当前的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
第二篇: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2007-12-12 17:34: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2)
**中学是**区的重点贫困乡中学,在校人数xx人,独生子女有xx人,约占总数的35%,学生中父母在外打工的有631人,约占总数的72,也就是有接近3/4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而长期处在一种“隔代教育”或“代管”状态。在有条件进行亲子教育的家庭中,家长的认识上比较落后,方法也简单。随机抽样50位家长中,回答“孩子犯了错可以打骂”的占70;回答“家长的教育任务是督促孩子完成一些家庭作业”的家长占90%;回答“与孩子有一起玩乐、学习经历”的只占2%,这类家长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教师
及高职工人。如今,社会各阶纷纷建和谐小康社会而努力,基础教育要和谐发展,就应该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方位的协调配合,社会、家庭只有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使教育和谐发展。
一、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或“代管”现象普遍。据调查,在我校学生中有%左右的学生父母在本省范围做工或种菜。%的学生父母长年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大部分的是有事交侍才联系,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只会问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在那些外出的家长家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自然落在了爷爷、奶奶以及近亲属身上。“留守家长”问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问题无形的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担,对这些学生来说,在双休日以及回家途中也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管理“真空”。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六,一个
学生(父母均在深圳)向叔叔借得摩托车到处玩,结果在十字路口出现一辆机动车撞成重伤,这件事父母悲痛,叔叔自责,自已陷入深深的后悔之中。学校的安全教育每周都开展过,学校有规定在家不准骑摩托车,那位叔叔如果能坚持原则不借给他,事故当然就不会发生。“监护人”的放纵、溺爱容易让孩子走上歪路、险路。父母在外、老人溺爱成为了大多“问题学生”共同特征。目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常捧为“掌上明珠”,而对其缺点或违法行为则千方百计予以袒护。有的家长对子女在学校有违法行为受到校方批评教育,而是认为自己子女无过错,责怪校方小题大作,甚至赶到校方取闹,如此包庇纵容,使子女在歧途上愈走愈远。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溺爱中的孩子贪图安逸,他们不愿刻苦努力学习,厌学成了这些孩子中的普通现象。
特点二:家庭教育定位低,经常与学校教育相悖。
一本关于谈论家庭教育的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在一个人一生中头四年里,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从这段话可知:家庭在社会化教育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已经不言而喻。而当前父母对子女进行投入(即生养活动)时,一些家长抱着“光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思想,把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作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孩子成为了家长“自己理想”的实现者,忽视了与子女的思想沟通,让孩子背着包袱来学校学习。更多的家长表现为重养不重育:“添一口人,只添一双碗筷”,只要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就认为给了孩子的一切,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是学校的事,教不教地好完全是老师的事。还有个别家长表现为“传宗接代”、“沿续香火” 的思想,当得知孩子有早恋情况时竟然从侧面使用了”鼓励”方式更是糊途了得。有位学生的爷爷得知孙儿(不到15岁)在校“喜欢”同班的一个女生后,意外的是这位爷爷显得很开心,零花钱不仅没有减少,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多给了一份,作为“交朋友”的钱。由于大多家庭教育没有同步跟上改革步伐,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特点三:注重孩子的“成龙”,忽视成人。
家庭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智力开发。受社会上“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家长自身教育手段的匮乏,人们所常见的早教优教还
仅仅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认识教育的层次上。大部分的家长们在一起,常常谈论的不是哪孩子思想好呀,而是把别人孩子的成绩与自已的孩子的进行对比,因而,出现了一个学生帮助了一个残及人远不如一个学生考了100分更光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开发的问题。对于这种状况,一位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当前的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
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第三篇: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中学是**区的重点贫困乡中学,在校人数xx人,独生子女有xx人,约占总数的35%,学生中父母在外打工的有631人,约占总数的72,也就是有接近3/4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而长期处在一种“隔代教育”或“代管”状态。在有条件进行亲子教育的家庭中,家长的认识上比较落后,方法也简单。随机抽样50位家长中,回答“孩子犯了错可以打骂”的占70;回答“家长的教育任务是督促孩子完成一些家庭作业”的家长占90%;回答“与孩子有一起玩乐、学习经历”的只占2%,这类家长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教师及高职工人。如今,社会各阶纷纷建和谐小康社会而努力,基础教育要和谐发展,就应该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方位的协调配合,社会、家庭只有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使教育和谐发展。
一、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或“代管”现象普遍。
据调查,在我校学生中有9.3%左右的学生父母在本省范围做工或种菜。62.7%的学生父母长年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大部分的是有事交侍才联系,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只会问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在那些外出的家长家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自然落在了爷爷、奶奶以及近亲属身上。“留守家长”问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问题无形的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担,对这些学生来说,在双休日以及回家途中也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管理“真空”。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六,一个学生(父母均在深圳)向叔叔借得摩托车到处玩,结果在十字路口出现一辆机动车撞成重伤,这件事父母悲痛,叔叔自责,自已陷入深深的后悔之中。学校的安全教育每周都开展过,学校有规定在家不准骑摩托车,那位叔叔如果能坚持原则不借给他,事故当然就不会发生。“监护人”的放纵、溺爱容易让孩子走上歪路、险路。父母在外、老人溺爱成为了大多“问题学生”共同特征。目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常捧为“掌上明珠”,而对其缺点或违法行为则千方百计予以袒护。有的家长对子女在学校有违法行为受到校方批评教育,而是认为自己子女无过错,责怪校方小题大作,甚至赶到校方取闹,如此包庇纵容,使子女在歧途上愈走愈远。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溺爱中的孩子贪图安逸,他们不愿刻苦努力学习,厌学成了这些孩子中的普通现象。
特点二:家庭教育定位低,经常与学校教育相悖。
一本关于谈论家庭教育的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在一个人一生中头四年里,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从这段话可知:家庭在社会化教育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已经不言而喻。而当前父母对子女进行投入(即生养活动)时,一些家长抱着“光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思想,把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作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孩子成为了家长“自己理想”的实现者,忽视了与子女的思想沟通,让孩子背着包袱来学校学习。更多的家长表现为重养不重育:“添一口人,只添一双碗筷”,只要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就认为给了孩子的一切,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是学校的事,教不教地好完全是老师的事。还有个别家长表现为“传宗接代”、“沿续香火”的思想,当得知孩子有早恋情况时竟然从侧面使用了“鼓励”方式更是糊途了得。有位学生的爷爷得知孙儿(不到15岁)在校“喜欢”同班的一个女生后,意外的是这位爷爷显得很开心,零花钱不仅没有减少,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多给了一份,作为“交朋友”的钱。由于大多家庭教育没有同步跟上改革步伐,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特点三:注重孩子的“成龙”,忽视成人。
家庭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智力开发。受社会上“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家长自身教育手段的匮乏,人们所常见的早教优教还仅仅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认识教育的层次上。大部分的家长们在一起,常常谈论的不是哪孩子思想好呀,而是把别人孩子的成绩与自已的孩子的进行对比,因而,出现了一个学生帮助了一个残及人远不如一个学生考了100分更光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开发的问题。对于这种状况,一位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当前的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
便后冲洗’,‘人走关灯’,‘洗完手关水龙头’这样的修身教育,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置。”
问题四: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返校后问题就表露无余。
每次开学时,学生“玩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收拢起来。一个网迷学生给班主任写保证书,竟然是等他玩完“某一关”后,一定不去了。可见这位学生在假期是怎样过的。学校里是不准抽烟的,但有些学生在校外形成烟瘾,返校后,只能躲在侧所里抽,躲在寝室里抽。每学期开学时,学校要花很大的力气规劝学生“戒烟”。但这样的学生,回到家里又恢复如初。农村生活中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多与打牌有关,各种牌都有:麻将、跑胡、竹牌、扑克等。节假日学生被身边的“牌文化”的影晌,耳濡目染,据调查一个班上,85%的学生能说出三种以上的牌名,97%以上的学生表示能打其中一两种牌。学生掌握打牌技艺主要集中在重大节假日,如春节。有一些学生表示,父母并不反对他们玩牌,前提只要完成了家庭作业。还有个别不良说法影响如“很好很好就是人要‘狠’点好”,有些学生受此影吶,心胸狭窄,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兴师动众,认为只有搞赢才会被同学看得起。学生在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几年或几十年的坚持才能养成,而一个坏习惯只需要几个天或几个月。学生在校学习中每个月有7~8天的休息时间,加上寒暑徦共有200天左右,接近占全年的2/3,这是学校教育的时间的两倍。学校教育中花了几个月让学生养成的一些好的习惯,而在社会上的风气影响,同化的过程中,保留的不多了。
以上问题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共性,**中学作为人口只有两万左右的小乡,经济命脉主要以农业为主,辅以特种甲鱼、珍珠养殖,加上外出打工人潮的带来式“经济”为乡的物质文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乡镇面貌得到了迅速的改观。但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长期的传统思想不会轻易废弃,先进的思想观念难以形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同步所呈现出的社会问题,成为了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标志,当然,首当其冲击的是农村的基础教育。
二、主要对策和方法。
1、家长重视节假日,加强亲子沟通。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回到家没有兄弟姐妹间的嬉戏交流,需要与父母交流;加上孩子处在到处充满各种信息交叉的空间,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信息每天都冲击着孩子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孩子急需要家长的引导;进入中学的孩子青春期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更是需要与父母一块交流沟通,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孩子健康成长显得特别重要。家长应该多利用时间也孩子交流,了解他(她)们。
2、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活动。结合先进性活动,使党员干部与“留守孩子”结成“大手牵小手”帮扶对子。石门县就有有成功的例子:该县500名党员干部主动与“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义务给这些孩子当上了“编外家长”。定期与学校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想沟通,并及时向父母反馈。这种“新三角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建立“家校联系册”。每周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填写学生该周的表现,学生回家后由家长填写反馈意见及学生在家表现。鉴于许多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学校可组织教师通过电话主动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并与家长商量教育学生的对策,建立联系制度,形成管教学生的合力。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学校规定联系次数,建立联系档案,记载转化过程。
4、在家长中形成“家长顾问”,由每村组中一两名素质较好的家长组成,负责指导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轮留当好“指导员”“协调员”,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沟通家庭教育的主要情况如优秀学生家长可汇报心得体会,学习有关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法,以求转变长期以来的家长“育人观念”。
(1)从强求孩子成“龙”到先让孩子成“人”。首先,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切忌揠苗助长。如最简单的让孩子策划一顿饭,独自接待一次客人,自己处理一件事情。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起码的自我服务,学会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在人群中生存的技能。其次是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经常有家长在鼓励孩子读书时说:“某某读书读得好现在天天在坐办公室,工资又高,多舒服呀!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看牛作田。”这种比方让孩子感到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劳而获”,认为辛苦的事就是卑微的人干的,让他们从小就厌恶劳动。
(2)从关心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到关照孩子的心灵发展。溺爱和打骂的方法严重危害孩子健康成长,家教中应拒绝使用这两种方法。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指导,要求自己子女首先正确对待自我。能够悦纳自我、抱有信心、乐观向上、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其次,能够正确对待身处的外部环境,富有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承担起多种社会角色,即能接纳他人,又能获得他人接纳,能够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第三,家长要有意识地拉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距离,增强孩子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采取积极的家庭教育的态度:耐心、宽容、尊重、民主、平和等。积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孩子耐心宽容,消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孩子专横、急躁。相对家长来说,孩子是个弱者,他们会小错不断,这就需要家长的宽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像魔术师那样说变就变,它需要家长的耐心期待。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的宽容与耐心。孩子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受老师批评或是遭遇同学的不理解受挫时,最需要来自父母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时的宽容理解有利孩子健康成长。
三、后记
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个整体动态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配合才能实现好。而在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父母长期没有正确、有效的履行好教育职责,把教育重担全部塞给学校,交给了教师,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学校教育不堪重负,对“问题学生”使用仅有教学手段无计可施时,怎么办?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于以上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去商讨
第四篇:浅谈信访的弊端及对策
Script>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经济社会中的交往日益频繁,由此产生的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刑事纠纷、行政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在处理和解决这种人民内部矛盾过程中,往往通过人民调解、行政执法以及诉讼等程序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产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对有关职能部门的处理结果也能够欣然接受,其到了既能维护法律权威,又能达到了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目的。但目前情况下,也有一小部分群众在处理纷争过程中不是采取以上方法,而是采取另外一种应当说比较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上访。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群体访”、“越级访”、“缠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行政职能部门非常重要和非常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每年的“两会”期间,上访问题将成为各级党政部门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多的上访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将确实存在行政执法不严问题、司法裁判不公问题,企事业管理不规范问题,但也存在上访人自身的认识问题以及未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管这种上访的理由是否正当、手续是否完备、问题能否解决,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都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可谓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首先,对于上访人来说,不但为上访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且在上访过程中所受到的困难和艰辛有时超出正常人的想象,有的为上访而是农田荒芜、有的为上访而是孩子辍学、有的为上访而流落街头、有的为上访而妻离子散,更有甚者为上访而客死他乡。但最终还是没有达到其所追求的目标。有的即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回想一下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很可能要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因此,对于上访人来讲选择这样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并非明智之举。
其次,对于行政机关来讲,上访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在上访过程中,由于上访人对所反映问题处理结果不满意,因此,其对处理单位失去信任感,双方的矛盾十分尖锐以致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上访人往往认为单单依靠本单位、本部门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制造更大的声势、聚集更多的人数、采取更过激的行为、使用更严厉的措词、到达更高一级的党政单位信访才能达到其目的。所以,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他们往往采取阻拦党政主要领导车辆、关闭行政机关大门、在国家以及党政要害机关静坐,更有甚者还冲击国家有关党政部门、砸毁公共财物,严重影响了党政机关的形象,扰乱了党政机关的正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
第三、上访对我国司法制度来讲是一种挑战。由于上访对于一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各级党政部门都把确保一方平安、稳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甚至有的地方把处理信访工作与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政绩直接挂钩,采用“一票否决”制。因此,各级各部门都对上访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有的还采取非常规的处理方法,已达到暂缓上访的结果。例如:有的为阻止当事人上访而将上访人员进行24小时监控,使上访人员失去人身自由;有的为阻止上访而采取“收买”的方式先给上访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些方法既不符合《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也不符合《民法》中的“公平、自愿”原则。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绝大都能为法律所调整和制约,而上访则是撇开这些正常的解决渠道,不经过任何的程序、任何约束,一切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到任何一级机关解决问题,县解决不了去市里解决,市里解决不了去省里解决,省里再解决不了就进京上访。同样,对于各党政部门来讲,对上访问题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方式。这样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上访比打官司快、比打官司好解决、比打官司领导重视。所以,对于出现纠纷以后,不管有理没理先上访,不愿意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对我国提出的“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伟大方略的挑战。
正是由于上访的这种无序性和随意性,对于上访的管理十分困难,即使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信访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仍非常严峻,信访形势仍不容乐观。更为可气的是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他们已多年上访(或介绍上访)得到的经验为资本,专门对新的上访者“指点迷津”,并收取一定的介绍费用。他们往往会告诉上访者对所反映的问题应找那个单位,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单位领导的家住哪里,做什么样的车,车牌号是多少,什么时间能找到,俨然一个“万事通”。为这种无序上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本来十分严峻的上访形势更加复杂化。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使全国人民尽快步入小康社会。因此,社会稳定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解决好信访和上访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正确对待信访,认真善待信访。
目前,各级各部门对信访工作都十分重视,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处理信访的工作制度,并且还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信访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每年的信访案件人呈上升势头,因此信访工作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所谓“正确对待”就是要求大家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信访,我们既不能害怕信访,或者谈“访”色变,甚至为达到息访的目的而置国家法律和政策于不顾,任意采取办法进行处理;也不能麻痹大意,掉于轻心,过小估计信访的危害性。我们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信访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信访人员对所反映的问题到有关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加以解决,决不能犯“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错误。所谓“善待信访”就是要求我们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热情服务的良好风气。怀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工作中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
第五篇:官商的弊端及对策
官商的弊端和应对措施
早在二十多年前,“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委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以及隶属这些机关编制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准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就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章 惩 戒第五十三条 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官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机关单位经商、办企业,过去所说的机关搞第三产业;二是机关单位的公务员经商、办企业。
机关经商、办企业的成因:一是有些地方的财政保障不足,甚至缺口较大,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犹为突出;二是有些机关为了应对单位的非正常开支。例如,超标购买小汽车,超标装修、购买办公用品,奢侈消费等,甚至为了单位行贿。三是单位有了钱,掌权者可以以权谋私,例如,公款家庭消费,公款娱乐,公款旅游,甚至公款赌博等。
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弊端:一是受利益驱使,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主要精力用于经商、办企业,荒了主业的局面。二是因对机关经商、办企业缺少有效监管,容易造成相关人员的贪污腐败。三是容易利用造成机关单位权利寻租,损害国家、政府、人民利益,四是容易破坏政府形象,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治理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对策: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刨除机关经商、办企业的根源。二是加大纪检、检查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查处力度,及时有效处理相关案件。三是加大对机关办公的经费的财政保证力度,及时足额保证财政拨款。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和网络的监督作用,让机关经商、办企业无处遁形。
在解决机关经商、办企业的问题上,像济南等地采取收支两条线,各种费用的发生通过结算中心结算的机制,应该算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了。
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成因:一是有些地区的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偏低,公务员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例如:改善住房条件,去经商、办企业;二是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到位,如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没有落实,公务员经商、办企业难以查处;三是政府的清查行为往往是运动式的,过后容易死灰复燃,缺少长效机制;四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给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公务员以亲属名誉经商、办企业时更难查处。
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弊端:一方面,公务员做经商、办企业,由于有权力因素在里面,有官威影响在其中,很容易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市场法则,给社会公平正义蒙上阴影,甚至把权力当作谋私获利的工具,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财富,直至走向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公务员做经商、办企业,必然会牵扯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给本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很可能会出现应付工作,甚至出现用工作时间经商、办企业的局面。第三方面,严重破坏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公务员吃着国家的俸禄,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交给了人民,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务员如果再经商、办企业,用公权力谋取私利,难以让人民群众信服。
治理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对策:一是尽快制定并落实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二是纪检、检查部门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对查出的相关案件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查一儆百。三是保障公务员有一个合理的收入,这个收入应该是社会中等偏上的水平,保证其家庭衣食住行基本无忧。四是有关部门要切实搞好三定工作,坚决杜绝有岗无责的现象。
不论是解决机关经商、办企业问题,还是解决公务员经商、办企业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公权力依法、规范、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监督。
200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