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政发〔2007〕90号)(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8: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政发〔2007〕90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政发〔2007〕90号)》。

第一篇: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政发〔2007〕90号)

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

政发〔2007〕90号)

发表日期:2007年9月28日出处:县政府办

(2007年9月4日县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为全力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服务,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传承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源泉。人民群众既是教育的推动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只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解放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质,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教育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培养创新创业的鲜活力量,才能使教育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谋求发展再跨越提供智力支撑,也才能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教育事业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的现实需要。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建成浙南闽北教育资源集聚中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随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把教育事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奠基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到位;坚持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普及十五年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面向各类群体,面向各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5、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2009年,全县有70%以上的乡镇达到省级教育强乡(镇)标准,实现省级教育强县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能适应、服务、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

——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到2010年,全县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6—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2—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99.5%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达到95%以上;17周岁青少年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5%以上;初中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3%以上;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保持在1:1,中职毕业生一次性推荐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教育布局更趋合理。按照“高中、初中向县城集聚,小学向中心镇集聚,幼儿园向乡镇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总体思路,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学校布局。到2010年,在县城办好两所高中、三所初中、四所小学和两所示范性幼儿园,其中县职业高中力争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在中心乡镇办好一所小学;在各乡镇所在地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基本实现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和优化。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10年,90%以上的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并通过验收,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全县80%以上中学、中心小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器材配备达到省定一类配备标准;所有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生机比达到9:1;图书配备生均提高12册;所有中小学配备必须的卫生器材。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普通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普通高中、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职高有9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省、市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50人以上,培养县级骨干教师、名教师150人以上。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建立有效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6、进一步明确职责。全面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抓好全县的教育布局、发展规划,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筹措教育经费,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负责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

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负责实施本区域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在筹措经费、改造危旧房、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寄宿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协调解决寄宿制学生交通问题、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中小学新建、扩建校舍用地的征用工作。承担发展本区域幼儿教育的职责;负责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7、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依法做到财政对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县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要逐年提高,每年提高比例不低于1.2个百分点;县财政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按一

定比例用于教育经费支出。

8、确保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标准足额拨付到学校,2007年提高到小学生均 230元/年、初中生均330元/年,以后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适时调整,逐步达到中央制定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热饭(蒸饭)费,所免资金按各校寄宿制学生数由县财政足额拨付。发挥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作用,制定公用经费使用办法,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9、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深化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建立考核奖励制度,自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奖励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并根据县财力状况逐步提高。

10、完善城市教育费附加、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和财政转移支付管理使用办法。对城市教育费附加、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和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实行单列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确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基本建设、设备添置和补助公用经费需要。

11、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报省财政厅、教育厅申请省专项补助资金。县政府根据财力、义务教育规模、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等因素,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校舍维修改造专项配套资金,并实行专户储存和项目管理。

12、切实落实各项专项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教育装备和新课程改革经费,确保我县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补助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教辅材料等经费;发放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副高级职称和班主任津贴;按照省政府“各地每年用于中小学师资、校长培训的经费应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的要求,多渠道安排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和校长培训质量。

四、推进新一轮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3、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实施好“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规划、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万校标准化”建设规划、争创教育强县规划。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调整的需要,将其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

14、严格把握学校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在学校建设中,要坚持实用、适用、安全、经济、高效的原则,既要适当超前,又要考虑现实经济承受能力。根据“万校标准化建设”标准,按照“三集聚一集中”原则,通过扩建、新建、迁建等途径,扩大县城学校办学规模,切实解决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问题,确保每一个义务教育对象都能念上书,念好书,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5、盘活教育资产,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被撤并学校校产通过多种形式予以盘活,盘活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乡镇、村捐赠给学校办学的土地、房产等,未办理手续的,根据使用和现状,依法由国土、建设、教育等部门和学校所在乡镇共同负责办理权证。凡是现属于学校管理和使用的土地,由国土、建设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权属证书。

16、加强农村学校管理。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以推进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和学生周末班车工程为重点,尽最大努力为农村学校学生在吃、住、行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财政部门要把相关补助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对农村学校进行对口支援。

17、加大扶贫助学力度。根据省政府“四项工程”实施办法和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根据“应补尽补”原则,扩大助学面,对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子女、残疾学生、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学生、因病、因灾造成的临时困难家庭学生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同时按不同类别予以住宿费、生活费补助,对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8、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构建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育的普及率,扩大教育的惠及面,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9、积极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职工享受同等的权利,落实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评奖评优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的权利。切实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20、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整体质量。以课改为抓手,以师资培训为重点,以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全面、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基础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监控机制。重视生源管理,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狠抓教学常规落实,促进校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切实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加强高中段质量管理,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21、理顺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整体范畴予以统筹考虑和管理。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力度。公办幼儿园事业收入部分不纳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统筹,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升教师素质。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积极鼓励发展民办幼儿教育,县政府将制订《庆元县城区幼儿教育发展布局规划》,出台《庆元县幼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意见》,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22、明确办学宗旨,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为本地企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重点,及时调整职业高中的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步伐。坚持学用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企业要为职业高中提供有适当报酬的实习岗位,对拒不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可征收职业教育补偿金。县财政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成人教育,培养、培训大批适用人才,进一步做宽做实成人教育,扎实推进学历教育、劳动力培训、百万农民培训、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等,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切实维护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切实增强扎根教育敬业爱岗意识,自觉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改革和完善师德考评机制,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和管理,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24、积极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校长、教师队伍结构。坚持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原则,建立校长任期制;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建立教师准入制;坚持服

务期和“进城必考”原则,改革完善教师流动制,凡评上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以及获得省级以上综合荣誉称号的,必须在县内服务5年以上;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原则,建立教师支教制度;坚持优化教师结构原则,对学历不够、年老体弱、经考核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且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由县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需要,提出方案,报县政府审定,实行转岗或退养。继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使用、考核制度,积极鼓励广大教师争先创优,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奖励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其他骨干教师。

七、加强领导,依法治教,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25、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争创教育强乡镇和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强基固本。县属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积极主动地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各乡镇和县属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26、严格依法治教。各乡镇和县属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教意识,依法筹措和安排教育经费,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学校管理,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对乡镇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完善《庆元县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加大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力度,定期督查通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并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乡镇主要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27、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大力宣传和自觉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反迷信反邪教教育、“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引导和鼓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28、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各乡镇、县属各有关部门以及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共同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学校管理,落实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尤其要加大对游戏机室、网吧的整治和管理力度,为学校教育和未成年人大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9、本决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此前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本决定不符合者,以本决定为准。

30、本决定由县教育局负责解释。

二00七年九月十八日

主题词:教育发展决定通知

主送: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办公室,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庆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年9月18日印发

第二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辽政发〔2005〕16号)(最终版)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5〕16号 【发布日期】2005-06-09 【生效日期】2005-06-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

(辽政发〔2005〕16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战略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结合我省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全面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我省从农业机械化大省向农业机械化强省的跨越。?

2?工作目标。到2010年, 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00万千瓦,年均增长3?7%,农业机械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3?36%,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万台,千公顷耕地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动力5057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5%;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75%;建设各类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150个,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基本达到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水平,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达到高级阶段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确保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用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创新、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适用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培训等建设和项目。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在国家支持农业机械目录基础上确定省级支持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专项用于对农民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购买列入目录的农业机械产品的直接补贴。省以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要纳入省级政府采购专户管理,具体操作和资金拨付办法,由省农委和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印发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和我省实际情况共同确定,农机具购置补贴重点向农业大户和农机大户倾斜。?

4?制定农业生产用油补贴政策。农业部门要制定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补贴办法。从2006年起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开展农业生产作业燃油补贴试点,经过1至2年的探索,在全省逐步推广。?

5?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生产作业服务的个人或服务组织取得的收入,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

6?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信贷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要根据信贷原则,加大对支农贷款中购置农机具和农业机械春秋生产性信贷的投放比例,保证信贷资金供应,优先支持春秋季节性农业机械生产用油和农机具维修贷款。?

7?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继续完善以国家投入为引导,集体、民营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扶持等各种措施,引导基层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广泛吸收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

三、优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

8?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实现农业结构与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同步调整。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在加速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积极引导林牧渔业、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旱作节水生态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机械化技术的全面发展。

9?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辽东地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机械化,辽西地区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辽北地区提倡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中部地区主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精品工程,辽南地区加快发展果品机械化,其中,水田地区要坚持两年旋耕一年翻耕。各地还要加大秸秆还田、秸秆机械加工等综合利用工作的力度。?

四、推进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

10?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研究开发,重点解决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滞后问题,以及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中的“瓶颈”问题,认真组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切实搞好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园艺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嫁接、组合和协调配套,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多种经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加速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进程。积极支持和鼓励全省农业机械化科研部门、农业院校和个人研究开发适应全省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并对发明者给予适当奖励。支持和鼓励全省农业机械生产者开发、采用先进技术和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鼓励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进外资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

11?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玉米精量播种、经济作物、农作物机械收获、烘干、牧草生产、畜养和水产养殖等13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以抗旱、保墒、培肥地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大以保护性耕作等旱作节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耕作方式的改革,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创新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建立运转协调、灵活高效、政策透明、管理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将管理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依法保护农业机械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

13?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健全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积极探索重点乡镇农业机械化区域管理站和县级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站建设。?

14?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创新。各级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方式将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农机户和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从单纯的生产服务向全面的社会化服务过渡,从组织松散的低层次技术服务型向利益共享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型转变。逐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不同合作形式、层次和规模的富有经济活力的经营体制,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服务租赁公司、专业协会等新型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构筑以民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新框架。?

15?大力开拓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重点建设农业机械销售、维修和作业三大市场,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和技术服务,支持和鼓励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大力发展经纪、咨询、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

16?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为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农户提供政策、市场等多方面信息,引导农业机械化服务有序流动,建立良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市场秩序,促进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六、建设高素质农业机械化队伍?

17?加强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要把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与阳光工程结合起来,利用高、中等院校资源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培训;发挥各级农业机械学校优势,举办各类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维护修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短训班;重点搞好农业机械大户的培训。建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作物烘干机、激光平地机等复杂农机具上岗培训制度、购机时的使用维护修理传授制度和新技术推广示范指导制度,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机械应用技术水平。?

18?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完善高中级农业机械化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岗位人员进修制度。?

七、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和质量保障?

19?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适时修订《辽宁省农机管理条例》,制定完善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操作规范,建立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标准体系、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操作和使用标准体系、农业机械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农业机械更新报废标准体系。?

20?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和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法规,改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装备条件。各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要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和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教育和专项治理,建立重大农业机械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牌证照管理,提高农业机械检审率;积极开展创建农业机械安全村活动。?

21?加强农业机械质量监管工作。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和涉农部门要继续抓好农业机械“打假”工作,整顿、规范农业机械供应和维修市场秩序,加强农业机械维修网点、经营网点管理,提高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和经营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加强农业机械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加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实行农业机械产品安全普查制度、国家补贴农业机械产品跟踪监测制度、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制度、农业机械产品更新报废制度、农业机械维修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农业机械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和推行农业机械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农业机械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

八、切实加强领导?

22?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和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管理。?

23?强化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组织保障。各级农业和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省农委对全省农业机械行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负责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科研教育、试验鉴定、推广培训、安全监理、农业机械维修和农用航空等工作;各级涉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五年六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决定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决定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鲁政发[1995]101号

为加快实现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大力发展建筑业,为此,特作如下决定:

一、树立建筑业是主要支柱产业的战略思想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先导性产业,担负着为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的建设任务。建筑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具有广阔的市场,能够容纳大量社会劳动力,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积累,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近年来,我省建筑业发展较快,显示了巨大发展潜力。加快发展建筑业,把建筑业发展为主要支柱产业,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建筑业还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建筑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健全,大中型建筑企业经营机制不活,企业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行业整体素质和工程质量水平不高,社会负担过重等等,严重影响建筑业的振兴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全省建筑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建筑业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建筑业的指示,坚持改革兴业、市场兴业、质量兴业、科技兴业、管理兴业、输出兴业,建立和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以搞活大中型企业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素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把建筑业建成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090亿元,增加值38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实现利税109亿元,从业人数占全省社会从业人员的8%;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2万人,完成签约10亿美元;交付使用的建筑产品全部合格,优良品率达到40%以上,工程质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队伍、市场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

二、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增强建筑业发展的内在活力 要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把改革作为建筑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业整体素质。

把搞活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作为建筑业改革的重点,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适合建筑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的骨干作用。要区别不同情况,对现有建筑企业进行组织形式的改革。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要逐步实行公司制,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少数集团性的企业可以取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形成以资产联结为纽带的控股公司和企业集团。县属以下集体建筑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凡是有利于发挥存量资产效益,增强企业生机和活力的组织制度和经营方式均可采用。在改革过程中,对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建筑企业,可以试破产,以利资产流动和产权重组。

大力推进和深化以项目管理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内部改革。大中型建筑企业,要走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的路子,向管理型、技术智力密集型发展。要精干领导层,强化管理层和劳务层,减少经营层次,划小核算单位,以项目管理为中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和重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贯彻《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强化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压缩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和开支,降低各项管理费用,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努力消除帐物不符、成本不实、虚盈实亏等问题。优化积累机制,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建筑企业要大力拓展多元化经营。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经营领域、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鼓励建筑企业积极发展工程咨询、房地产和其他第三产业。建筑企业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

进一步深化工程造价改革。积极理顺价格关系,逐步形成在政府宏观指导下以市场形成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当前,要加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工程造价综合指数的测算、发布和调整。

改革工程预算定额管理,逐步实行量价分离。各类工程的人工、材料消耗量,按社会平均先进水平,全省统一制定基础定额;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的价格由市地、县根据社会价格指数,及时进行制定和调整。逐步改变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和资质等级取费的做法,所有建筑企业一律按承担工程的类别取费。根据各类工程的难易程度、风险大小、投资来源,逐步实行差别利润率,使建筑业的利润水平逐步接近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根据建筑业队伍流动性大、老企业包袱过重的实际,要改革建筑企业劳动保险费用提取方法,由建设单位向工程所在地建筑行业管理机构缴纳,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社会统筹的补充。

三、实施集团化战略,形成我省建筑业整体优势。支持以产权关系和专业化协作关系为纽带的各类建设企业集团的发展。省里重点抓3-5个集团,每市地重点抓1-2个集团,争取在二三年内培养出3-4年产值过10亿元,利税过5000万元的建设集团;到2000年,培养出2-3个年产值过20亿元,利税过亿元的骨干建设集团。合理调整全省建筑企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施工承包企业为主体,以专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国有、集体、乡镇建筑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型建筑企业数量比例合理,总包与分包企业关系协调的产业格局。

大力推进建筑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建筑企业的技术装备费、机械折旧费、技术进步基金要用于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到2000年,建筑企业设备新度系数要有明显提高。要有计划地组建一批施工设备租赁公司,为施工企业提供机械设备的承租服务。

进一步拓展国外和省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开放型建筑经济。要积极为建筑企业争取对外经营权,到2000年,全省大中型骨干建筑企业要创造条件争取取得对外经营权。现有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要积极推行授权代营制。承包国外工程需要提供担保的,银行要根据企业情况,在外汇资金贷款方面给予支持,并积极承办对外担保业务。大中型建筑企业要搞好出省施工,积极带领乡镇队伍走出去,成建制联合承包。各级政府要努力为外出施工企业创造便利条件,在缴费减免和解决后顾之忧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出省队伍较多、市场前景好的地方,省、市地可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

四、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建筑业整体素质 提高建筑业整体素质。企业管理要从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所有建筑企业都要强化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推进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产业发展从生产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所有企业都要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要从单一的劳务密集型向劳务与技术结合型或智力密集型转变。重视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加强建筑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装备和材料,促进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和半成品适度规模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重点发展商品混凝土、模板脚手技术、高效钢钢筋和高强混凝土以及高级装饰、防水技术。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合理组织施工,逐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加快工程勘察、设计的现代化步伐,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勘察设计的水平和效率。

积极发展建筑教育、培训。建筑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职工中专、技术学校等,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学科结构,拓宽专业范围,扩大培养规模,使之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方针,鼓励和支持社会与学校、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更多地为建筑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业务人才。建立专门培训基地,抓好企业现职人员的培训。重点搞好工程项目经营人员和对外工程急需的投标报价、预算编制、国际工程财会等人员的培训,尽快改变建筑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不足的状况。

五、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要认真搞好建筑业全行业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加强对建筑市场、勘察设计市场的统一管理,健全行业检查、监督和协调、服务体系。工程质量要逐步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内控”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规程、规范,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所有竣工工程,必须严格按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实行建筑工程优质优价政策。对各类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实行质量认证制度。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加强管理。对各类商场、宾馆、饭店、影剧院、歌舞厅等公共工程的建设质量,要严格按规定检查监督,发现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各类隐患,确保安全。

六、培育和发展建筑市场体系,为建筑企业竞争创造平等环境

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完善建筑劳务市场、设备租赁市场、建筑技术市场和材料市场等。

全面推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各类工程的承发包,要严格执行《山东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完善评标办法,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工程总承包管理。国家和省定重点工程、大中型公共工程,一般采用总承包方式建设,按工程项目发包,一个工程项目确需几个企业分包的,由总承包单位分包,并由总承包单位对工程负全面责任,不得层层转包。坚决制止工程承发包的各种不正当竞争和腐败行为,取缔各种非法中介、索取回扣、倒手转包等行为。严格控制进入市场的建筑队伍规模,从严审批新组建建筑、安装、市政、建筑装饰等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切实加强省外进鲁设计和施工队伍的管理。二(乙)级资质(含)以下队伍不得进入大中城市独立承揽工程总承包任务。省外队伍进入我省大中城市承揽工程可收取适当的管理费。收取办法和标准,由省建委商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帮助建筑企业清理回收拖欠工程款。属于地方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拖欠应当在地方预算中做出计划、拨足偿还,也可由政府以其他方式给予合理补偿。属于企业拖欠的,经双方协调或有关方面仲裁,可将债权转为股权、产权。大中型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后应在3个月内结算,小型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后,应在1个月内结算。结算审查由财政部门负责,建设单位不得借故拖延结算。

七、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

各级政府及计划、财税、金融、物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建筑业是主要支柱产业的意识,关心和支持建筑业的发展,把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综合协调,统筹安排,认真研究建筑业的行业规则、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要加强指导,支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履行职责,对建筑业实行统一管理。努力建立与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和帮助建筑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继续在县一级开展创建“建筑之乡”活动,在企业开展创建“建筑企业50强”活动,动员全省上下大办建筑业,带动其他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全省经济活力,为早日实现富民兴鲁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群策群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努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2012年2月13日早上,中心校组织全乡校长在中心校办公室召开关于加快教育发展紧急会议,会议由中心校副校长王孝荣主持。副校长姜继友传达织教字[2012]1号文件(《织金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意见》)精神。

校长郭杰作总结发言:要加快我乡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教育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求营合乡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在工作方面必须突出“快”、“实”、“新”。在工作方面要有出新招、出实招、务实、高效、创新意识。严禁在工作上飘浮、拖沓;严禁上班期间喝酒;严禁在公共场所打麻将;严禁上班时间玩游戏等不良现象出现。作为人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为人师表良好形象,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切实增强自身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组建一支能推进营合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

最后,为了加快推进营合乡教育事业发展,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郭校长还根据织教字[2012]1号文件精神,拟写出如何加快发展和推进教育事业的问答卷,要求全乡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和领悟文件精神,以此,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交上满意的答卷。

(营合乡中心校余登鹏供稿)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鄂政发〔2014〕5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深入实施《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政府统筹规划、适应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加快建设湖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早日“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大体相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满足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更加优化。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建成职业教育强省。

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市县政府要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含技工学校)整合力度。市州重点建设2-3所有较强影响力的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各地要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各市州要统筹规划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引导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区域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

(四)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学校要紧密围绕区域或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选择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积极推进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工作。

(五)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积极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加快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要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把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制定发展措施和资源配置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政策。

(六)建立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有效机制。系统构建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大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办学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建立和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开展中职与应用技术型本科衔接培养试点,开展以高中为起点的高职院校与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衔接培养试点,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

(七)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快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在职职工、退役士兵、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城乡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加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建设,打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职业资格品牌和技工教育品牌。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进校园、进企业。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八)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对接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服务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建立职业院校与本地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对接制度,使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农业、卫生、交通、建设、水利、旅游、文化等重点行业部门要牵头组建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围绕湖北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校企共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订单培养制度、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从教制度。财政、税务、经信等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和落实国家财税政策的具体措施。

(九)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市州对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权限,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属地化管理,市州负责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和布局调整。原则上省直部门和高等学校不再举办中等职业教育。除五年内新设本科学校外,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原则上停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教育。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职业院校普遍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职业院校普遍设立理(董)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十)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对民办职业教育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

(十一)扩大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可依据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自主设置专业(国家控制类专业除外)。对办学规范、条件优良、管理严格的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实行职业院校机构编制备案制,学校可依法依规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二)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全面实施和完善面向中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招生考试改革,技能考试内容应与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技能水平相对应,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建立综合评价招生办法,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积极探索高职注册入学制度。探索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单独招收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社会人员的招生办法。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招收高职毕业生招生考试办法,增加技能考试的内容和比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统筹,完善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平台。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龄工人农民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春秋两季招生工作机制,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十三)切实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施职业院校达标建设工程。在有关重点领域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一批具备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实施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快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开发一批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十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比照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引进机制,学校可将20%的编制员额按有关规定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推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招录方式改革,对专业性强、实训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可以按规定采取专项招聘的方式,试行先面试后笔试等办法;对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岗位,可按规定采取考核认定后直接引进。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相互兼职交流制度。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名师表彰制度。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依托有关高校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十五)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度。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与特色专业。全面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分别确定相应职业资格等级的专业课程认证。加强实习管理和考核,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引入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学生(毕业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

(十六)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国际教育学院,招收海外留学生。支持职业院校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知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国际职教课程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推动与湖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湖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探索建立高职教师海外进修制度,支持职业院校引进高水平专家来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五、提高发展保障水平

(十七)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新增财政教育投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不低于30%。制定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全日制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企业办和民办职业院校的举办者要依法落实举办者责任,参照省或当地政府制定的标准落实生均经费。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公办职业院校学费标准并动态调整。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其捐赠支出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县级以上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十八)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健全完善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依据岗位需求招收高职毕业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法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扩大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比例。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和市州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统筹、服务和基本保障,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的干预。建立健全政府教育督导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业教育法律责任和地区职业教育规划实施、办学水平、经费投入等情况的专项督导,并将职业教育督导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分管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督导结果公开和整改问责力度。组织开展职业教育示范点创建活动,推动县(市)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支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高素质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要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2014年11月17日

下载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政发〔2007〕90号)(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政发〔2007〕90号)(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