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外资的决定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6]11号 【发布日期】1996-02-12 【生效日期】1996-0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外资的决定
(皖政〔1996〕11号)
各行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今后5至15年是安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我省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利用外资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一个重点和突破口。全省上下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步伐,促进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此,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把握形势,调整思路,开拓利用外资工作新局面
自199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皖江的决策以来,我省利用外资取得重大进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很快,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和我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的对外开放速度、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九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发展中的资金、技术问题,而且是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带动整个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目前,利用外资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新的增长周期,跨国投资显著增加,同时许多国家调整引资政策,经济竞争激烈;从国内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加快,国家开放政策开始由地区倾斜逐步转向产业倾斜,吸引外商投资开始由主要依靠减税让利逐步转向建立规范高效的体制,并适时实行国民待遇。我省利用外资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发挥自身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上来,并抓紧时间实行有效的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增大对外资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面向市场,参与平等竞争。全省上下要把握形势,调整思路,加大力度,把我省利用外资工作全面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二、发挥优势,在外商投资领域上取得新突破
我省现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广泛的市场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对外资进入,尤其是对国外大公司、大财团有较强的吸引力。我省多数优势行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要着力发挥好这个优势,推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并向第三产业拓展。要在继续鼓励中小外商投资的同时,重点引入国外大财团、大公司的投资,发展一批高科技、高利税、高创汇和高市场容量的大项目,力争在三、五年内形成一批国内、国际的名牌产品,培植一批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
资源优势是我省吸引和置换境外资金和技术的有利条件,要大力宣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项目,特别是鼓励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培育新的经济优势。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拥有较多的科技人才,科研及开发能力较强,要吸引外资,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要加强同境外的科技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发挥我省的市场优势,对外商投资者实行让市场的原则。外商投资国家鼓励的项目,产品可全部内销,并允许其收购产品出口和在银行调剂外汇。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的市场组织形式和商业管理模式,引导外商投资建设仓储、配送、经营等流通设施,发展商品信息监控和电子交易网络,引进已在国内设店的国际著名商业零售企业来我省兴办连锁商店,经批准可兴办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并进行批发商业合资合作试点;可与外商试办外贸公司,开拓进出口业务。鼓励外商业办广告、信息咨询、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第三产业水平,促进市场的发育。在利用外资兴办第三产业上,鼓励各地大胆探索。
三、三、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广开引资渠道
今后引进外资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务实。外商投资建设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允许独资、控股和增加投资比例。经批准可向外商出让已建成或在建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或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带动“BOT”方式的突破。依据规定开放企业产权,允许外商购买,其中国有小企业对外商投资者全面放开。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可以一个产品、一个车间进行“嫁接”改造,也可以一个企业乃至全行业进行“嫁接”改造,以推动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调整,形成新的生产力。允许外商在规划区内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或兴办综合开发项目。允许境外大企业、大财团来皖兴办“伞型公司”,发挥其综合经营的功能。合肥作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要积极兴办外资银行、财务公司,并吸引国外金融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其它地方要创造条件力求突破。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积极争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筹集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在多形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要更积极有效地使用境外借款,特别是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加快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交通、环保及市政设施等的建设。
广开各种引资渠道,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网络。要不断研究国际资本流动规律和特点,把握外商投资方向,及时发布对外招商信息,调整和推出引资项目。按照重实效、求质量原则,在每年有计划举办几次大型招商活动的同时,更多地按行业或专题招商,鼓励企业对口招商,唱好“主角”,以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充分发挥浦东裕安、香港黄山公司等我省在沿海和境外公司的“窗口”作用,加强同国外驻华商务代表机构的联系,争取更好的招商效果。
四、四、实行有效的优惠政策,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要抓住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有利时机,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抓紧时间,继续实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能源交通基金设施项目,经省批准,允许其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可以“五免五减半”,同时给予综合补偿。外商投资兴办创汇农业和投资改造乡镇企业项目,企业实际提供出口农产品货源的产值(包括自营出口、外贸代理出口、外贸收购出口)超过当年总产值50%的,经省批准,可享受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生产产品直接出口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经批准利用外资兴办的教育、环保、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可免收土地使用费。外商投资国家鼓励的项目,可按低限原则收取土地出让金,并继续免缴地方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用水增容费,由各地自行决定减免。为加快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要认真落实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5年内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各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由所在地市自定。
五、五、大力改善培训,为外商投资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今后利用外资工作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体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省已经委托给地市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继续执行。对属省审批权限的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可联合办公,集中审理,分头限期办结。对国外大财团、大企业以及信誉良好企业投资的项目,可以特事特办。税务、海关、外汇管理、商检、口岸、土地、环保、城建、供电、邮电、金融等部门都要密切配合,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广开渠道,积极解决中方配套资金问题。对国家鼓励的重大项目,要集中资金予以扶持。省市两级要优先安排有贷款规模的基建、技改和科研项目对外招商。企业可以产权或无形资产作价,亦可发行债券或集资入股、转让股权作为中方的配套资金。各金融机构要创造条件,设立支持外商投资的专项贷款,对重大项目,一家银行解决不了的,可几家银行联合贷款。对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后的流动资金贷款,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明确部门职责,搞好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计委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改进项目审批程序,对不再要平衡解决资金、原材料、出口配额、许可证等投资项目,可免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外经贸部门要加强和改善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审批和管理,依法督导外商投资企业认真履行合同章程,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出口创汇率和实现利税率。经贸部门要加强和改善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后的服务和管理,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所需水、电、气的供配和运输、通讯的调度衔接,办好现有“三资”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改进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财政、物价部门要负责清理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偏高的要降低,重复收费的项目要合并,不合理的予以取消,并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切实监督实施。旅游服务行业要创造条件,尽快使外商享受与国内居民相同的服务收费标准。各级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增进中外双方的合作,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联系,并设立外商投诉“窗口”,帮助“三资”企业协调解决矛盾和困难。
要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行为,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聘免撤换,要按法定程序办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扰外商投资企业合法经营。坚决制止向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要尽快健全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等组织网络,为外商投资提供良好的中介与法律服务。
六、六、培养和引进并举,建设一支高水平涉外人才队伍
培养涉外人才队伍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要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省计委、教委、人事厅、外办等部门要制定规划,充分发挥省内高等院校的有利条件,建设若干有影响的涉外经济学和法学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各地培养输送一批涉外人才。涉外工作任务重的部门和单位,要选调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到国内高等院校或境外进修深造。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加强开放意识教育,大兴学习开放政策和涉外经济知识之风。县以上机关干部、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尤其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掌握对外开放知识,提高对外开放工作能力。今后几年,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在全省上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懂外语的高素质涉外人才队伍,为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要加大国外智力引进的力度,引进国外学者、教授来皖讲学,聘用国外实用人才到我省工作。发挥海外留学生的作用,鼓励他们回国服务或在海外为我省从事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和商务活动。
七、七、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利用外资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领导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的重要保证。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利用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利用外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精干的办事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各行署、市政府也要切实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领导,指定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利用外资工作体系。各地各部门对省政府提出的对外开发和利用外资工作目标要进行分解,按照“定目标、定分工、定措施、定期检查”的“四定”原则,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大项目领导责任制,加强协调和督办。省直有关部门要依据本《决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加强协作配合。各地、各部门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共同推进全省的对外开放,实现引进外资的更大突破,创造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业绩。
安徽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
皖政[2011]2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结合我省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与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切实履行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市场培育、服务示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立足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整合各类有效资源,优化设施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养老服务网络。坚持突出重点、适度普惠。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照料为重点,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优先解决孤老救助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和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积极拓展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推动老年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坚持建管并重、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力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以上,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在城市,70%以上的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80%以上的街道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0%的城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在农村,80%的建制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0%的乡镇建立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全省40%的敬老院改造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二、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四)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步伐,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配套。
(五)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增强养老保险基金调剂能力,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企业年金工作。
(六)适时建立并逐步完善全省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重点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建立并完善政府为低收入老人购买服务机制。
三、加快建立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七)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大力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站、康复护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优质低价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实施中向贫困老人倾斜,对其参加医保和大额医疗费用给予补助。支持养老机构开展社会化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要纳入城乡医疗保障定点治疗单位范围。
(八)鼓励和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中,加强与医疗服务方式的协调,通过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激励机制,将社区医院纳入定点医院,更好地发挥医疗保险基金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四、加快建立完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九)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的要求,在城市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以社区为依托,普遍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等信息沟通求助渠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城区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定,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使用面积一般不得少于300平方米。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要逐步补建或者利用闲置的设施改建。依托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等设施资源,积极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通过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简单就医、水电维修、紧急求援等养老服务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办托老所,以创业促就业,并积极提供各种服务。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形成多种力量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新格局。
(十一)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十二五”期间,省和各市、县(市)采取新建、改扩建、购置等方式,整合现有医院、学校、培训中心等资源,分别建成一所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提高全省机构养老服务整体水平。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委托各类专业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公办养老机构在满足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老人和低收入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服务需求的同时,可适当兼顾其他有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老人。利用国有资产兴办的农村敬老院,应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十二)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建立全省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将社区的养老机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20等资源整合纳入到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
五、加快建立完善养老政策支持体系
(十三)建立促进发展的土地使用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老年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设施,优先予以立项。对新办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得用于其他用途。鼓励通过对旧厂房、民用设施改建扩建的方式,兴办民间养老机构。乡(镇)、村公益性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十四)建立合理有效的税费优惠政策。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免征其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养老机构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报批可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收建设养老机构的征地管理费,免收或减收兴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相关费用。养老机构的水、电、暖、燃气管线(管道)工程和用水、用电、用气(管道燃气)、取暖、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等费用,按居民收费标准或服务价格执行。养老机构免收有线(数字)电视入网费,减半收取视听维护费;免收电话、宽带互联网入网费,通信费给予适当减免;免收电表、水表接入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政府部门,用于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予以全额扣除。
(十五)建立适度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社会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的,各地要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社会办养老机构,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可通过贴息方式予以支持。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养老机构,取得《社会养老机构设置批准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经验收合格的,由市、县(市、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床位建设补助,补助标准由市、县(市、区)政府确定;并根据实际入住人数,给予每人每月100元运营补贴。
(十六)建立严格规范的政府监管政策。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养老机构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予以认定。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依据《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设计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等,制定建筑设施、卫生条件、人员配备、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等养老服务行业准入标准,大力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评估、评审制度,构建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促进养老市场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对养老机构存在的侵犯老年人权益等严重服务质量问题,要限期予以整改,直至取消执业资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对养老机构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
六、加快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体系
(十七)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准入制度。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中职和高职院校中设置养老护理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整体水平。
(十八)与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建设专业人员队伍。通过招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实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努力建设一支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和陪护专业化服务的专业人员队伍。
(十九)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当地共青团、妇联组织和大专院校的支持下,通过开展和谐社区、共建家园等活动,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二十)建立老年人自我养老服务队伍。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沟通容易的优势,结成助老服务对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变消极、被动养老为积极养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七、加快建立完善养老文化教育体系
(二十一)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因地制宜办好老年教育,建立以老年大学为龙头,基层老年学校或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为基础的办学网络。重视开展老年思想教育活动,注重把农村老年教育与老年人权益维护、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十二)广泛开展老年活动,加大老年文化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创作优秀的老年题材作品,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公共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把老年文化和体育纳入全民文化和体育健身的发展规划,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方便老年人参与的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发展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活动和健身项目,为老年人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提供条件。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才艺展演和老年体育健身运动会。支持各类老年群众文体组织开展活动。
八、加快建立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
(二十三)建立并完善老年法律服务与援助体系。安排适当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引导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继续做好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的组织指导。
(二十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敬老思想道德观。大力开展“敬老模范乡镇(村、居)”的创建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
(二十五)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做到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对于符合司法救助或者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要及时给予司法救助或法律援助。对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不法行为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惩处。
九、加快建立完善养老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二十六)成立组织,加强领导。省政府成立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由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体育、司法等部门和老龄办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议事协调机构。
(二十七)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点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要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发展速度、老龄化程度、养老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制定发展养老服务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各相关部门要在事业发展规划中细化、量化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不断建立完善我省养老服务体系。
(二十八)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及时办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组织好重大养老服务项目的论证、筛选和推进工作。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推动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加强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财政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纳入预算,建立经费刚性增长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做好有关养老保障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支持和指导。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金融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解决兴办养老机构中的相关问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综合研究与开发。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要积极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新闻媒体要加大敬老、爱老、助老先进典型及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老龄工作机构要积极履行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监督检查的职责,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各市可参照本决定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
【法规标题】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颁布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发文字号】皖政[2011]20号【颁布时间】2011年02月17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结合我省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与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切实履行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市场培育、服务示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立足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整合各类有效资源,优化设施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养老服务网络。坚持突出重点、适度普惠。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照料为重点,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优先解决孤老救助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和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积极拓展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推动老年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坚持建管并重、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力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以上,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在城市,70%以上的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80%以上的街道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0%的城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在农村,80%的建制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0%的乡镇建立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全省40%的敬老院改造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二、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四)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步伐,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配套。
(五)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增强养老保险基金调剂能力,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企业年金工作。
(六)适时建立并逐步完善全省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重点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建立并完善政府为低收入老人购买服务机制。
三、加快建立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七)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大力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站、康复护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优质低价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实施中向贫困老人倾斜,对其参加医保和大额医疗费用给予补助。支持养老机构开展社会化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要纳入城乡医疗保障定点治疗单位范围。
(八)鼓励和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中,加强与医疗服务方式的协调,通过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激励机制,将社区医院纳入定点医院,更好地发挥医疗保险基金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四、加快建立完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九)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的要求,在城市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以社区为依托,普遍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等信息沟通求助渠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城区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定,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使用面积一般不得少于300平方米。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要逐步补建或者利用闲置的设施改建。依托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等设施资源,积极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通过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
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简单就医、水电维修、紧急求援等养老服务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办托老所,以创业促就业,并积极提供各种服务。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形成多种力量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新格局。
(十一)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十二五”期间,省和各市、县(市)采取新建、改扩建、购置等方式,整合现有医院、学校、培训中心等资源,分别建成一所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提高全省机构养老服务整体水平。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委托各类专业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公办养老机构在满足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老人和低收入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服务需求的同时,可适当兼顾其他有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老人。利用国有资产兴办的农村敬老院,应依法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十二)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建立全省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将社区的养老机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20等资源整合纳入到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
五、加快建立完善养老政策支持体系
(十三)建立促进发展的土地使用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老年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设施,优先予以立项。对新办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得用于其他用途。鼓励通过对旧厂房、民用设施改建扩建的方式,兴办民间养老机构。乡(镇)、村公益性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十四)建立合理有效的税费优惠政策。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免征其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养老机构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报批可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收建设养老机构的征地管理费,免收或减收兴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相关费用。养老机构的水、电、暖、燃气管线(管道)工程和用水、用电、用气(管道燃气)、取暖、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等费用,按居民收费标准或服务价格执行。养老机构免收有线(数字)电视入网费,减半收取视听维护费;免收电话、宽带互联网入网费,通信费给予适当减免;免收电表、水表接入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政府部门,用于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予以全额扣除。
(十五)建立适度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社会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的,各地要按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社会办养老机构,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可通过贴息方式予以支持。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养老机构,取得《社会养老机构设置批准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经验收合格的,由市、县(市、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床位建设补助,补助标准由市、县(市、区)政府确定;并根据实际入住人数,给予每人每月100元运营补贴。
(十六)建立严格规范的政府监管政策。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养老机构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予以认定。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依据《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设计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等,制定建筑设施、卫生条件、人员配备、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等养老服务行业准入标准,大力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评估、评审制度,构建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促进养老市场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对养老机构存在的侵犯老年人权益等严重服务质量问题,要限期予以整改,直至取消执业资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对养老机构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
六、加快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体系
(十七)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准入制度。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中职和高职院校中设置养老护理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整体水平。
(十八)与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建设专业人员队伍。通过招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实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努力建设一支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和陪护专业化服务的专业人员队伍。
(十九)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当地共青团、妇联组织和大专院校的支持下,通过开展和谐社区、共建家园等活动,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二十)建立老年人自我养老服务队伍。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沟通容易的优势,结成助老
服务对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变消极、被动养老为积极养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七、加快建立完善养老文化教育体系
(二十一)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因地制宜办好老年教育,建立以老年大学为龙头,基层老年学校或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为基础的办学网络。重视开展老年思想教育活动,注重把农村老年教育与老年人权益维护、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十二)广泛开展老年活动,加大老年文化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创作优秀的老年题材作品,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公共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把老年文化和体育纳入全民文化和体育健身的发展规划,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方便老年人参与的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发展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活动和健身项目,为老年人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提供条件。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才艺展演和老年体育健身运动会。支持各类老年群众文体组织开展活动。
八、加快建立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
(二十三)建立并完善老年法律服务与援助体系。安排适当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引导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继续做好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的组织指导。
(二十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敬老思想道德观。大力开展“敬老模范乡镇(村、居)”的创建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
(二十五)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做到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对于符合司法救助或者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要及时给予司法救助或法律援助。对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不法行为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惩处。
九、加快建立完善养老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二十六)成立组织,加强领导。省政府成立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由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体育、司法等部门和老龄办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议事协调机构。
(二十七)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点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要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发展速度、老龄化程度、养老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制定发展养老服务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各相关部门要在事业发展规划中细化、量化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不断建立完善我省养老服务体系。
(二十八)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及时办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组织好重大养老服务项目的论证、筛选和推进工作。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推动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加强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财政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纳入预算,建立经费刚性增长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做好有关养老保障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支持和指导。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金融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解决兴办养老机构中的相关问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综合研究与开发。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要积极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新闻媒体要加大敬老、爱老、助老先进典型及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老龄工作机构要积极履行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监督检查的职责,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各市可参照本决定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若干规定的通知
【发布单位】82002
【发布文号】桂政发[1992]58号 【发布日期】1992-07-28 【生效日期】1992-07-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快利用外资若干规定的通知
(桂政发〔1992〕58号1992年7月28日)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速经济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一、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和领域
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招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大胆有效地使用外国出口信贷;积极稳妥地使用国际商业贷款。继续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并使之逐步向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发展。
利用外资的重点投向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外商投资开发建设红水河梯级电站和其他水火电站(厂),开发建设沿海、沿江港口码头,建设铁路、高等级公路。允许外商投资经营房地产业,开发成片土地。经过试点,逐步把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到金融、贸易、商业、交通、旅游和其他第三产业。鼓励城乡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鼓励个体工商户开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来件装配业务。
二、二、加快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
鼓励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可以现有的场地、厂房、设备、工业产权作价入股与外商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相嫁接,或由中方贷款与外商的资金相结合,把企业办成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也可以一个或几个车间与外商合资、合作,实行“一厂两制”。鼓励外商以技术入股。允许外商以技术入股。允许外商承包或租赁国营、集体、私营企业。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改造后,可以实行一业为主,综合经营。企业引进外资进行技术改造后新增利润的中方所得部分,可实行税前还贷(含外汇贷款)。经企业所在地、市税务部门批准,可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有条件的,经过批准可发行股票。
三、三、鼓励外商投资开发土地
鼓励外商在广西沿海和其他地方投资,进行成片开发土地。外商可以依法一次性取得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使用权,自主开发经营。可以由一家外商单独投资经营或多家外商联合投资经营,也可以实行中外合资经营。开发区内的建设规划、设计(除邮电、港口规划须由中方编制外),可由成片土地开发企业自行完成,也可以与当地政府联合完成,其总体建设规划如与原城镇建设规划不相符合的须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成片土地开发企业应按批准的规划,投资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经营(邮电业除外),自办或招商引进各类项目。
鼓励外商到经过初步开发形成建设用地条件后的区域,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投资兴办各类企业。具体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经济开发区土地征用开发管理办法》执行。
外商通过上述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不等,最长为七十年。在使用期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继承或作为合资、合作的联营条件。对外商在广西投资开发土地办实业,根据不同的用途、区域和使用年限,出让地价可给予10 ̄30%的优惠,最低不低于当地基准地价;还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减免土地使用费和基础设施配套费、具体由各地、市、县自定。
四、四、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1、外商在广西举办的企业,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免征地方所得税: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企业,或者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的50%,经市、县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开发能源、交通、港口建设等基础设施的企业;在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开放城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四十九个山区县举办的企业;兴办农、林、牧、渔的企业;企业转让科研成果所得的收入;总投资额在三百万美元以上,减免税期满后,当年利润不满一百万元人民币的,经市、县税务部门批准的企业。
2、外商在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开放市镇、南宁市和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生产性企业,经营期十五年以上的,从获利起,头两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纳税后由当地财政部门全部返还;第六年至第十年按规定全额缴纳的所得税,纳税后由当地财政部门返还30-50%。
在上述地区范围内兴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合营十五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头两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十年缴纳的所得税,纳税后由当地财政部门全部返还;第十一年至第十五年缴纳的所得税,纳税后由当地财政部门返还30-50%。
兴建中外合资经营的港口码头项目,合营期限十五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收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纳税后由当地财政部门全部返还;第十一至第十五年缴纳的所得税,纳税后由当地财政部门返还30-50%。
外商在其他地方举办的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企业,纳税后归还银行贷款有困难的,分别经地区行署和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由当地财政适当返还。
3、外商在经国家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的企业,减半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从获利起,头两年免征所得税,从第三年开始减按15%征收所得税,其中第三年至第十年纳税后由当地财政部门全部返还。
4、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国家批准的重大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不分地区都可以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5、外商在广西举办的产品出口型、先进技术型和在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边境开放市、镇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举办的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报经所在地、市或沿海经济开放区及边境开放县、市税务部门批准,可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6、对技术先进型和进口替代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产品除国家严格限制的以外,只要外汇能自行平衡,可以扩大内销比例。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部分,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可用外币结算,外商所获得人民币利润,可到外汇调剂中心兑换成外币,汇出境外。
五、五、扩大地、市、县利用外资项目审批权限
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产品在国际市场有销路,建设和生产经营条件以及报汇收支不需要自治区综合平衡,产品出口不需配额、许可证的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各地市和防城港区可自行审批投资总额三千万美元以下的项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县(市)和凭祥市、东兴镇均查自行审批投资总额二千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其他各县(市)和区辖市的城区、郊区可自行审批投资总额五百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凡符合上述条件,投资额在三千万美以下的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委托各地市审批,但要报自治区经贸委转报经贸部备案。在上述审批权限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各地市代批准证书;自治区工商局委托各地市工商局代办发照初审和登记注册手续。
各地、市、县在审批上述项目的同时,可审批项目范围内有关设备的进口(属有指控制及领取进口许可证的设备仍由自治区经贸委审批),海关凭放权后的各级政府有效批件放行。
六、六、认真办好外商投资企业
本着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原则,认真办好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和完善原材料、劳动、人才、金融等市场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遇到的问题,加强和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工作,以当地人民政府为主,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尊重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对外商投资企业另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督促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按时交费。
七、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外资项目前期工作
实行产业倾斜政策,重点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对正在建设和即将开工的铁路、高等级公路、港口、机场、电站、通信设施,要集中财力物力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入使用。
自治区和地、市、县的主管部门都要做好利用外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定期对外公布,招商开发。
八、八、切实改进对外商投资的服务工作
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利用外商投资的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改善投资软环境。利用外资项目,从立项开始到批准开工,要组织联合办公,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益。建立健全各级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为外商提供审批、咨询、法律、仲裁纠纷等一条龙服务。利用外资项目审批及发证、发照工作,按自治区《关于下放权力若干问题的规定》办理。
各级计委、经委和金融部门在编制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时,要对利用外资重点项目中方所需的配套资金作出适当安排。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由各级计委、财政部门负责办理担保和反担保手续。
九、九、鼓励侨胞和港澳台胞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积极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加强与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各界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归侨、侨属、侨眷穿针引线的作用,争取引进更多的外资,支援广西建设。
对引荐外资有功人员,包括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侨属、侨眷以及其他各界人士,不论职业和职务高低,均给予奖励,奖励标准按自治区《关于奖励引荐外资有功人员的若干规定》执行。
上述规定,适用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公司企业以及其它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投资举办的企业。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施行,过去的规定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03-18
我来说两句(0条 复制链接 字号: 小 中 大
推荐栏目: 征地补偿案例 征地补偿文书 征地补偿常识 律师在线 律师法律咨询
发布部门: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加快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确保完成全省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的目标,省政府决定,全省公路建设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力争“十五”期间年均投资100亿元以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高速化,省道、次骨架二级标准化,县乡道路等级化,乡村道路硬化。形成快捷、方便、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为新世纪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切实提高对公路建设的认识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公路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全省各族人民多年来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加速陕北、陕南革命老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尽快把我省丰富的土地、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我省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抓住机遇,超常发展,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形成网络”的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要切实加强领导,扎实工作,强化协调,在公路建设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和外部建设环境保障等方面强化服务意识,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保障公路建设工程及时开工,确保全省公路发展规划顺利实施;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努力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提高投资效益。
二、全省公路交通发展主要目标
根据全省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目标,“十五”期间,我省公路建设在着力构筑“米”字形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由主骨架公路、次骨架公路和农村公路组成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主骨架建设项目由省交通厅和各地市共同组织实施,公路次骨架建设项目由地市政府组织实施,省交通厅实施行业管理,农村公路由县、乡政府组织实施。
1.主骨架公路。全省高速公路在建规模为1650公里,投资366亿元。禹门口至西安高速公路、西安至棋盘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并竣工482公里;西康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和西安至柞水路段开工建设。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靖边至陕蒙界高速公路、黄陵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年新增高速公路857公里。
2.次骨架公路。投资106亿元,优先改造和建设沟通经济区域间的次骨架公路。汉阴至石泉二级公路、城固至西乡二级公路、铜川至蒲城二级公路、泾阳至淳化二级公路、宜川至延川二级公路等建成通车。5年新增二级公路2000·公里。
3.农村公路。改造县乡二级公路500公里、三级公路4100公里、减少四级公路700公里、新铺油路4000公里。全省县乡公路总里程为37800公里,村级道路为65000公里。在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转向桥涵配套、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和路面铺装工程,增强农村公路抗灾能力,提高晴雨通车率。
到200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4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0公里,一级公路176公里,二级公路5920公里,公路密度为23.35公里/百平方公里;55%的国省道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连接85%以上县(市,基本消除等外路,农村公路晴雨通车率达到60%以上。公路建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到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74公里,一级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9000公里,公路密度为25.2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部建成,形成关中、陕北、陕南三大经济区快速大通道相连接,实现西安至邻近省份中心城市“一日交通圈”;全省85%以上的国省道达到二级标准,所有县(市实现二级公路相连接,85%以上的农村公路确保雨雪天畅通。公路发展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宽领域筹措建设资金
1.省计委、财政厅、交通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切实加大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的工作力度,尽可能多地使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投入我省重大公路建设项目。
2.全省收费公路实行统一管理,以加大还贷力度,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确保资金运营安全。省内各商业银行可根据商业信贷自主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公路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简化评审手续,缩短评审周期,并保障已承诺的信贷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到位。对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公路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一般不低于10年。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公路建设资本金比例。现有公路升级改造的建设项目可按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抵作资本金。鼓励以公路收费权或项目公司股权为质押发放贷款。
3.打破常规,大胆探索,积极开拓资本市场,多元化筹措公路建设资金。对经营效益比较好的公路项目,可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改制组建股份制公司,在区域内外上市筹措建设资金。
4.加快公路建设对外开放步伐,全省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收费公路向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者转让经营权及收费权。对投资规模大,经营收入稳定的桥梁、隧道和运输服务枢纽进行竞争性招商引资,择优选择确有实力的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者,采用合作、合资和股份制的方式建设经营。
5.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在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债券支持的同时,按程序批准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必要时财政给予贴息。
6.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采取加大投入、安排“以工代服”资金、专项扶贫资金、争取世界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建设用地、建筑物拆迁、地方沙石材料实行优惠等多种方式筹措。各地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
四、公路建设土地征用拆迁税收政策
1.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由省国土资源厅代表省政府统一征地,其他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由各市地、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征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申请后,应及时组织调查摸底,拟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方案,及时办理农用地转用、征用的报批工作。对施工期紧迫的建设项目用地要简化审批手续,为按期开工创造条件,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建设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用地报国土资源部核准后,可先行使用,并在规定期限内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手续。
2.公路建设征地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下限;因公路建设拆迁安置需另行征用土地的,其补偿标准按公路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公路管理处(所收费站、服务区以及为公路配套的通信、试验、养护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按公路用地标准征用。
3.公路建设占用的耕地,按《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陕政发(200044号规定的低限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耕地开垦费由省国土资源厅收取,用于全省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公路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由建设单位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按陕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下限缴纳土地复垦费。
4.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和省道公路建设项目征地范围内需拆迁的电力、通信、管道、矿井、水利设施,属国有、集体的,由产权单位自行拆除或迁移,建设单位按迁改的材料费予以补偿;需拆迁的房屋构筑物及附着物,由省国土资源厅与交通厅拟定具体补偿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对违章建筑物无条件拆除,不予补偿。对在建项目确定后抢建的房屋、设施和抢种的农作物、附着物一律不予补偿。其他公路建设项目建构筑物拆迁标准由有关地市人民政府批准。
5.公路建设确需征用的林地,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其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按规定标准下限征收。水土保持要按照“三同时”的要求组织实施,对方案完善,监督严格、未造成水土流失的免收水土保持补偿费。文物考古勘探、挖掘由公路建设单位与文物部门按照从低优惠的原则签订有关协议,组织实施。
6.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精神,全省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公路建设项目国内不能生产、确需进口的自用先进设备报海关批准后,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省测绘、地质勘查部门对公路建设所需测绘、地质、遥感资料应积极提供,费用按资料工本费收取。
7.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省道公路建设免征水利建设基金、河道占用费、城镇建设配套费、暂住人口费、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占用农业税计税耕地,由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核减农业税及公粮。
8.为确保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省道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征地由省国土资源厅代表省政府与沿线政府签订征地拆迁及外部环境保障责任书,并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成立建设环境保障专门工作机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建设环境协调工作。严禁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对公路建设乱收费、乱摊派。对无理阻拦和扰乱施工,辱骂、殴打征迁及施工人员的,由当地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精心铸建公路交通精品工程
加快公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度,开放勘察设计市场,全面推行勘察设计招投标制度,择优确定一批有资质、力量强、信誉好的国家级勘查设计单位进入我省公路勘查设计市场,充实勘查设计力量,加快勘查设计步伐。为简化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对投资者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资建设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妥善处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公路建设绿色长廊应与“山川秀美”工程有机结合,注重总体效果,协调环境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的复杂地形地段,采取多架桥的方式,以避免削坡破坏生态环境。山区公路应重视地质选线,防止地质灾害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少占林地。隧道设计应贯彻“早进洞、晚出洞”的指导思想,洞门型式应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尽可能减少对山体的切割。
加强公路建设管理,贯彻实施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投资效益。公路建设项目按国家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负总责。公路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供应单位。
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要把加强建设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基建程序作为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采取措施,狠抓各项落实工作。建立健全“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规范政府监督行为,加强政府监督,加强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行业管理,加强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现场质量综合考评制度、工程质量奖惩制度、施工现场挂牌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提高我省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水平,铸就精品工程。
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建设水平。科研和技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注重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逐步实现我省公路交通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注重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和重大技术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建设质量。深入研究长大公路隧道、黄土沟壑区深沟大跨度桥梁建设技术、特殊地质病害防治及复杂水文情况工程建设技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在关中交通密集地区和城市地带积极开发ITS技术,缓解交通拥挤。广泛应用卫星遥感、航测、CAD等先进的勘测、设计技术,优化设计方案。注重加快交通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创造条件,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交通专家;搞好交通科研机构和科技体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公路建设是全省人民在新世纪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抓住机
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尽快建成全省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适用于2001-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