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时间:2019-05-13 10:2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第一篇: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01-12 【生效日期】1999-01-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精神,按照《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我省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如下决定。

一、正确认识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

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育的多元功能越来越显示出来。体育有利于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形成的“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中华体育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事业的进步,我省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体育人口逐年增加;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可喜成绩,射击名将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突破;体育场地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体育产业开始起步,体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但是,我省整个体育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总体投入不足,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有诸多与日益激烈的现代竞技体育不相适应之处;体育事业的发展同全国先进省市比,差距较大,同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也很不相称。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也影响了体育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的发挥。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来认识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快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我省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基本任务,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为基本方针,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基本发展思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本依据,加快实施科教兴体战略,为2010年前把我省建设成为体育强省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现在起到2002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加快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初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培养1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建成30个全国体育先进县、狈个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00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

加快推进竞技体育集约化。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初中高级训练一条龙”和“科教训一体化”的训练管理体制。深化竞技体育运行机制改革,扩大竞技体育外向度,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一些运动项目达到亚洲或世界先进水平,在全国九运会上实现争先进位的目标。

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多元化。鼓励和倡导社会各形式、多渠道兴办体育产业,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新型商业,逐步成为我省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加快推进体育设施现代化。拓宽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全省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接近或达到今国平均水平,建成一批能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或世界单项锦标赛的现代化体育设施。

加快推进体育管理科学化。基本建立政事分开、职责分明、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体育法规体系,健全体育行政执法队伍,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加快推进体育队伍专业化。重点培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努力造就一支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竞技水平等方面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高素质的体育专业队伍。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增强人民体质

增强人民体质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调动各部门和各级各类社会团体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促进农村体育向乡镇延伸,城市体育向街道延伸,职工体育向企事业单位延伸。推广普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健身方式,逐步使体育健身活动进入千家万户。县以上各级政府每年应举办多种形式的单项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以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运动会。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全社会都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通过开展先进评比等活动,不断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社会体育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幸福的公益性社会事业。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各有关部门、祉会团体要大力组织开展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老年人体育以及本行业的体育活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县及基层体育工作是整个体育工作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和体育先进社区的活动。

要依法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深化体育训练体制改革,加强业余训练和优秀运动队建设

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可以树一方形象,凝一方人心,鼓一方士气。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列为重点工程,全力以赴做好迎接全国九运会工作,同时筹划好迎接全国十运会、十一运会的准备工作。要认真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及其滚动计划,力争在国内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省为国争光。加快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开展评选安徽省十佳运动员活动,营造优秀运动员等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理顺体育教育、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的关系,积极创造条件创办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院校。有条件的运动项目应积极推行协会制,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俱乐部。强化科教兴体观念,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增强体育科研实力。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鼓励社会各界多形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群。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又是培养社会体育骨干、提高群众体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县以上各级政府要增加业余训练投入,对重点业余体校、单项运动学校学生的伙食和营养,应根据当地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学生运动量的实际消耗与生理需要,按略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50%左右的标准给予补贴。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密切配合,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体育特色班,并定期进行专项评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业余体校在招生、转学、升学等方面给予支持。根据体育人才需求,结合中专布局调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现有的体育中专学校要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在具备条件的城市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体育班;体育行政部门要重点抓好业余训练,加速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建立优秀运动员选招制度、就业转岗培训制度、体育运动伤残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真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做到严把进口、疏通出口、减轻包袱、精干队伍。对世界三大赛前八名、亚洲和全国三大赛前三名的运动员,符合条件的可特招到高等院校学习。

五、加大体育产业开发力度,加强体育市场管理

发展体育产业不仅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的有效途径。日前我省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予以扶持,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要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发展体育主体产业,开发体育无形资产,重点培育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开发体育服装、器材等体育用品市场,继续做好中国体育彩票销售工作,进一步发展体育旅游。要通过运行机制的变革,盘活国有资产,开发体育资源,建立补偿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监督队伍,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级工商、公安、物价、税务、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依法做好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

六、突出重点,改善公共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城镇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体育人才和开发体育产业的必备条件。县以上各级政府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用地纳人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城市居住区应把体育设施作为必备设施纳入规划指标,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农村乡镇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设和改善体育设施。要重视体育设施的多元功能和环境配套设施的建设。鼓励国内外企业和社会各界集资兴建体育设施。

努力改变公共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和大中型体育比赛场地偏少的现状,把公共体育设施作为文明城市的评比条件。省在3年内多渠道筹集资金,抓紧建设省九运会八大体育设施。2002年前,各县(市)公共体育设施力争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要求的硬件标准,乡镇建成篮球场和体育活动室。省辖市要兴建或完善一批能承办全省综合运动会或全国单项比赛的公共体育设施,行署所在地应建成中型体育场馆。黄山市应建成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体育设施,省会合肥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应达到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或亚洲、世界单项锦标赛的能力。

要管好、用好现有体育设施,提高利用率。努力创造条件,使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的健身、休闲和娱乐场所,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在满足教学需要、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也应向社会开放。开展体育场馆定级评优工作,提高体育场馆规范化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七、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体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体育事业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共同的责任。财政投入是维持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来源和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对小型体育场馆及运动员训练用房的固定资产投资,按零税率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社区、乡镇公共体育设施和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当地公益性支出计划。要加强对体育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育专项资金制度,实行专款专用,确保重点投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在坚持政府投入主渠道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投资体育,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为投资体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共同兴办体育的格局。

八、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

发展体育事业是我省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一项重要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本依据,制定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督促有关部门协同努力,按期完成。要切实做到“六个纳入”,即把体育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要建立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实行量化考核,奖惩兑现。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要专门研究一二次体育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干部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配齐配强各级体育部门领导班子,完善学习培训、选拔任用、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等制度,加强体育干部后备队伍建设。

要加强体育宣传,争取全社会对体育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各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体育宣传范围,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宣传效果。

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建立健全符合安徽省情的体育法规,逐步完善体育执法监督体系,使体育工作全面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东莞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

东委发〔2011〕17号

2011-9-1

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1年8月31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9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水务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水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现结合我市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加快水务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水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城乡建设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务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城乡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供水设施建设,为东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薄弱、城镇内涝问题日渐突出、水环境生态保护形势严峻已经成为我市的基本水情,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水务改革发展,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改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全市水务保障发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东莞市“十二五”规划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战略部署,把水务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水资源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点,把城乡优质安全供水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承诺,把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作为建设幸福东莞的基础条件,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加快实现“防汛安全可靠、供水水质优良、河湖环境友好、水务管理高效”,努力打造“民生水务、安全水务、生态水务、法治水务、高效水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三)目标任务。通过5年到10年努力,基本建成系统科学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多源可靠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体系、统一高效的水务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务实的科技信息化与人才队伍体系,水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到2015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指标任务,基本形成“江库联网互济、多种水源互补”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基本完成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任务;市镇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洪涝灾害损失明显下降;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3.5亿立方米以下,万元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下降;主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初步修复受损严重的城市河系水生态功能。到2020年“五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现水务现代化。

二、围绕服务民生,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保护

(一)加快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以管网设施、水库生态修复等为重点,加快推进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2012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2015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实现江库联网,水资源配置达到互联互通互济的目标。积极配合推进“西水东调”工程建设,形成以东江水源为主,境内水源、西江水源等为辅的水资源保障格局。

(二)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定,加快完成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 2012年前完成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水库的水源地保护区划分,2015年完成全市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及隔离围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截污治污工程建设,加强与深圳、惠州两市合作,加快推进石马河东江水源保护工程建设、东引运河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好东江水源。要严格落实镇街水源保护责任,以镇街为责任主体推动实施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供水水源水质安全。

(三)全面推进“放心水”工程建设。依据水资源配置格局,加紧编制全市供水规划,推动城乡供水水质、服务、安全同标准、中心城区同网同价。建立完善供水行业管理体系,对引入外资、民资的供水企业实行供水行业特许经营制度。加快百家水厂升级整合,推进集中供水区域水厂的升级改造,加强对村级水厂的整合力度,淘汰工艺落后、供水水质难以达到国家标准的水厂,逐步形成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供水模式。建设千点水质监测网络,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的水质监测网络,完善水质监管体系,逐步推行城乡供水水质公报制度。推进万里管网优化改造工程, 加快推进5000公里老旧市政供水网络、小区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推动城乡供水管网互联互通,以大市区供水一张网为示范,稳步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

三、围绕防洪安全,构建坚实排涝减灾体系

(一)加强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省“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中我市相关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江海堤防体系,加快东引运河、寒溪河、石马河等主干河道的治理,加快推进深莞惠界河、堤防达标整治。全面开展全市中小型水利工程(水库、水闸、泵站)的安全鉴定、除险加固工作。加强三防指挥系统和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优化整合防汛、气象、水文、海洋信息实时共享平台,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科学编制防洪排涝联合调度方案,建立联合调度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保安全能力。

(二)加强城乡内涝整治工程建设。加快市、镇两级排水规划的编制,完善全市排水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实施城市排水许可。逐步推进全市内涝整治工程建设,分期分批对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严重不足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率先完成鸿福河、新开河等市区重要排水河道的综合整治,在相关新建项目中推行雨水调蓄设施建设,推广新型渗水材料的应用,削减雨水地表径流。

(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落实好省“农田水利万宗工程”中我市相关项目的建设。加快编制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重点建设和整治农田灌排渠系以及沿海水乡地区防咸治咸系统,完善“小塘库、小水池、小泵站”等基础设施配套,落实农田灌排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资金,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遇旱可浇、遇涝能排,旱涝保收”。大力推广和普及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四、围绕人水和谐,坚决整治水污染水环境

(一)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坚持治污与治水、治河统筹兼顾,以工程治污为主,不断提高截污治污率。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改建、续建工程,重点抓好石马河流域12家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改造工作,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全面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污水收集网络系统。完善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运营监管制度,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营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确保已建成污水处理工程稳定、达标运营。

(二)加快重点流域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与深圳、惠州两市的合作,共同推动石马河、潼湖水、茅洲河等跨界流域的综合治理。按“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的工作方针,加快东莞运河整治,全力推进东引运河、寒溪水、中心涌等流域内河网的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水体修复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修复,实现城乡水系生态化、景观化。

(三)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快全市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机构。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涵养林工程建设,完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审查、监督监测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制度,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前置审批制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须纳入项目投资预算。

五、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一)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推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对取用水总量接近用水控制指标的镇街,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用水控制指标的镇街,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严格落实取水计量制度,进一步加大取用水计量管理工作的力度,严肃查处非法取水行为。

(二)严格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快制订行业、产品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严格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加强对重点用水行业和用水大户监督管理。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必须执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大力推广运用节水型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服务业和节水型农业。鼓励利用海水、微咸水、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

(三)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核减用水计划,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督考核制度。

六、建立健全水务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务的投入。市、镇两级财政对水务投入的总量和增幅在2010年基础上要有明显提高,今后十年将继续加大全社会水务建设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务建设,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防洪排涝和水资源工程建设。要加大水务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收费的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专款专用。

(二)拓宽水务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水务建设信贷资金。根据不同水务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研究和论证财政支持政策。构建水务投融资平台,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盘活水务固定资产,组建东莞水务投资集团,逐步推进股份制改革,由国有资本控股,吸纳民营资本参与,打包整合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水务优质资产上市,拓宽水务投融资渠道,为水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务。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投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水务工程项目。进一步明确水务经营管理权责,吸引民资、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建设—经营—转让(BOT)和建设—转让(BT)等多种方式参与水务建设。

七、建立完善科学治水依法管水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级水务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部门间的工作职能。按照事权清晰、职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行高效的水务一体化管理要求,加快镇街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确保镇镇有水务机构。推动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强化镇街的水资源管理、防汛防风抗旱、水环境整治、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加强基层水务服务体系建设,做到村村有水管员,事事有人负责。

(二)加强水务工程管理与维护。推进镇街水务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工程管理人员,足额配套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市、镇按水务工程管理权属,划定水务工程管理范围和

保护范围,申办水务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的确权发证手续。加大市政供、排水和污水治理工程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自建供、排水设施的申报、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三)大力推进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加快水务法规配套制度的制订,完善水务法规体系。深入开展水务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水务设施情况,科学编制水务规划,强化水务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约束和管理作用。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排水许可、节约用水、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制度。逐步理顺执法体制,整合涉水行政执法职能,推进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增强“造血”功能,提高移民收入。

八、切实加强对水务改革发展的领导

(一)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水务改革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确定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严格实行防汛防风抗旱、供排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镇街要研究制定本辖区水务改革发展的各项措施。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水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抓好水务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全力支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形成推动水务改革发展的合力。

(二)实行水务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把水务工作情况纳入镇街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落实情况,督促检查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定期考核通报。贯彻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推动水务改革发展。

(三)加强水务行业能力建设。充实水务工作队伍,提升履行职责能力。积极实施人才兴水和科技兴水战略,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加强基层水务职工的教育培训,改善人才结构,提高干部职工的能力和素质。加大水务科技投入,促进水务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紧编制水务信息化规划,加快水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务工作。采取多种多样的富有实效的形式,加强我市基本水情教育和水务公益性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公众的水危机意识,形成爱水、节水、护水的社会风尚。将水情教育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宣传水务知识,推动全社会了解水务、关心水务、支持水务、参与水务,形成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合力兴水的良好局面。

(来源:市发改局)

第三篇: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联播):本台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决定说,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二要坚持统筹兼顾。三要坚持人水和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五要坚持改革创新。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

——合理开发水能资源

——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

——推进依法治水

——加强水利队伍建设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决定最后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二要坚持统筹兼顾。三要坚持人水和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五要坚持改革创新。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

——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

——合理开发水能资源

——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推进依法治水

——加强水利队伍建设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8〕38号 【发布日期】2008-04-23 【生效日期】2008-04-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皖政〔2008〕3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于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要求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建立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努力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推进服务方式创新,增强为农服务功能

(一)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各地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多元发展”的原则,通过新建、改造、重组等形式,整合、优化供销合作社现有经营网络资源,在全省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具有统一采购、跨区域连锁配送功能的大型农资经营龙头企业,形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区域配送中心,培育一批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等新型流通组织。加快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行业的优势,整合现有回收网络,建立集回收、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回收利用服务网络体系,发展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基地,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按照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的要求,整合全省烟花爆竹行业资源,建立烟花爆竹经营网络,积极支持集生产、销售、储运、燃放和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发展。

(二)鼓励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一批销售贸易、生产加工、种植养殖等类型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提高供销合作社企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市场辐射能力。鼓励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兴办茶叶、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逐步与农民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当地农业开发。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商务、扶贫等部门要优先安排相关扶持政策及资金。

(三)支持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各地要按照边发展、边提高、边规范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批专业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强、运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社。鼓励各级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合作建立行业协会、农产品专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等农村经济类社团组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供销合作社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开展农产品经纪人技能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依法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等。支持建设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安排服务内容和项目,为各部门、各系统相关下乡项目集中服务提供平台。

三、加强组织基础建设,完善为农服务体系

(一)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各地要支持县级供销合作社根据城镇建设规划和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按照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原则,在改革改制、明晰产权、精简人员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重组,发展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不断增强流通服务功能和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由于改革改制而撤销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其他经济实力较强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开展跨区域服务。基层供销合作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管理,用于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和为农服务。

(二)加快社有企业改革。各地要按照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经营机制、开放的用人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要求,推进社有企业改革。要加强社有资产管理,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本社集体财产(包括所属的事业单位和投资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作为出资人,承担对社有资产的监管和保值增值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有资产运营质量和监管水平。

(三)深化县以上联合社的改革。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下级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县级供销社需纳入财政供给的,应尽快核定人员,纳入财政供给。要发挥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作用,使其担负起对下级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教育培训的职责。各级联合社要根据建设新型为农服务体系的要求,转变职能,创新机制,为基层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服务。

四、加大扶持力度,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的扶持力度,引导和帮助供销合作社建立新型的为农服务体系。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供销合作社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省级化肥、农药储备制度,省财政设立化肥、农药储备专项补助基金,用于补助省级化肥、农药储备发生的利息费用和政策性降价损失。农民需要且供销合作社有能力经营的业务,相关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原则上都适用于供销合作社企业。

要妥善解决好供销合作社的土地问题。各地要积极保障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设施建设用地;对于建设经营性项目,原划拨用地应依法办理相关处置手续;供销合作社企业改制涉及到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等问题的,按照省政府出台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执行。

要做好供销合作社下岗失业人员和历史包袱的处理工作。国家和省出台的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有关政策,同样适用于供销合作社。对已经清理核查的地方政策性亏损挂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妥善解决。

五、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把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摆上议事日程。要注意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其职责,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工作支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切实保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其财产,不得随意改变其所属企业的隶属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和《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1996〕6号)的要求,切实加强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建设,选拔具有实干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同志担任联合社的负责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供销合作社工作,共同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各地要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和本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规划,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力争使我省供销合作事业有较大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