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8:2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申屠永庆 来源:素质教育大参考

前些日子,笔者应邀随浙江省教育代表团赴加拿大进行了教育考察和交流。考察时间不长,但加拿大基础教育鲜明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有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首先,加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在加拿大,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校牌,学校与周围的一切(马路、街区、商店等)是那么浑然一体。有时如果没有陪同的介绍,真不知已经来到学校。

加拿大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极为广泛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一般分为学术性课程和实用性课程(也称实验课程)。以安大略省为例,11年级共开设120门课程,其中80%是实用性课程,这些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在各校普遍开设,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又与地方社会经济特点密切相关。比如职业技术培训类课程有机械制造、金融理财、商业营销、糕点制作等,还开设使学生理解政府的课——事业发展课,乡土课——土著历史课等。按照他们的话说,只要社会需要都可开设,因此课程常改常新。通过实用课程教育,使学生直接获得生产、生活经验和技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育过程的组织上也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在渥太华地区,教育局规定,每学期学生要参加40个小时的义工劳动,为社区工作,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好市民、好公民。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感到十分自豪?熏

称这是加拿大教育的传统。据介绍,各校都有一些实验、实习基地,有的在校内,有的在校外。学生的学习不限于课本、教材,有人提出“超文本学习”。确实,在加拿大,教师在组织实用性课程教学时,大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或者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没有一定答案但又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还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做不同的研究课题,范围大多属于实用技术领域。加拿大学校的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经济学中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讲究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不同层次在社会经济领域最佳配置会创造出巨大的效益。社会需要高级人才,同样也需要大批拥有各种技能、有适应能力和创

造力的人才。加拿大办学者深谙这一道理。加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因此中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最终使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培养有适应力、选择力、对社会有用的人便成为加拿大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向。从教育理念上讲,这既是一个培养目标问题,也涉及教育功能问题,即教育的社会价值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教材与现实严重脱节,人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才会成为有竞争力、有选择力的人。

加拿大教育的这一特点还反映在社会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蒙特利尔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城市,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中心,还有许多原奥运场馆,都向学生免费开放;负责接送学生的黄色大巴车,可以在大街小巷畅行无阻;官方不给学校排名;家长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加强校方与家长的沟通协调,为学校做一些后勤服务工作。

其次,尊重个性,重视人的潜能发挥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十分明显。考察中我们发现,每一个介绍者都说自己学校是最好的,都说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确实,在加拿大,培养学生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心是其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加拿大的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长处,对学生予以赞赏、表扬。尊重个性的一个要求是教育个别化,教育个性化。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的,我们说的“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因学生的差异而教。加拿大的许多学校为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考试方式因人而异;学生也有成绩单,但教师往往根据不同学生,分别写明学生的强项、弱项以及下步计划。他们认为没有学生的个性,就不可能有学校的特色。强调个性发展高于一切。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来源于多样性,来源于个性。所以知识经济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是呼唤个性化教育。加拿大教育尊重个性,让人的个性潜能得以发挥,实际上是

在促进人的发展,这与全面发展教育中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不矛盾的,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教育的通病就是过分强调单一的人才模式,一味地讲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的追踪研究表明,创造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事实上,一个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尊重学生个性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一些留学生颇有感慨地说,外国教师喜欢学生提问题,希望学生提问题,还鼓励学生提问题,其实提问题是一种方式,但提不提得出问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以提高。

加拿大基础教育所反映的这些特点给人颇多启发。

1.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越来越表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就教育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取得社会支持,利用好社会资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能否奏效,除了内部的各种因素外,还离不开外在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某些地区和学校,素质教育为何“只打雷,不下雨”或“雷声大,雨点小”,与失却外在的社会力量的支持不无关系。

就政府、社会家庭而言,要给教育以切实的支持。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管理是主要的,而政府如何管教育?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学,教育部都拨费用,约占学校支出的80%。中小学则全部免费教育。在加拿大,政府始终是教育投入的主渠道。教育是产业,但以“教育产业化”来推卸教育责任是不合适的。社会与家长要给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对学校的“分数”压力,开放和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各种场馆,家长关心教育要体现在为学校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上。与此同时,为中小学校建立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大力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建立社区学院,这些工作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2.教育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考察中,接待者很少向我们介绍学校拥有多少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而更多地跟我们探讨具体的教育个案、管理个案。从硬件上看,我们的很多学校已经超过加拿大的学校,可这些先进现代化的设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呢?有的老师只会运用多媒体设备讲更多的题目,既可惜又可悲。传统教育由于应试的需要,教师说了算,根本无法顾及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扼杀创造精神的力量。”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其核心便是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是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加拿大教育工作者跟我们更多地探讨具体教育管理个案的原因吧。通过具体个案的交流,加拿大基础教育中微观的教育教学管理给我们的借鉴是:开展开放式课堂教学,讲究师生互动,教师给学生保留独立思考、想象自由的开放空间;给学生保留展现自我、充分发言的机会;布置开放性作业,多一些操作性、实践性作业,不一定有固定答案,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创新精神;各类教育活动中,充分注意、挖掘学生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加以表扬鼓励。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微观的教育教学才有生命力,而且,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学校的特色和发展。

当然,任何一种教育体制、教育及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加拿大基础教育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吸收加拿大教育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从加拿大教育发展中审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二篇:对音乐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音乐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 词:音乐教育价值观 教学模式 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论文网 LunWenNet.Com]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 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 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 首歌曲?在这10 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但是,多年来所延续的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想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二者之间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接受新观念、新方法的同时要对旧的观念、旧的教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这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念、加大力度,把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对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濮阳县第四中学 董利民

近年来,在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办学效益得到提高,得到全县人民的广泛认同。但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将直接制约我县整个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我县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的广泛调研,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依法保障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调整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相对均衡。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择校之风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存在,由此引发的大班额等问题,社会反响强烈,亟待解决。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刻领会和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均等的义务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各学区、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二、重视农村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对农村名师的奖励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调动和发挥街道(镇)办学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学校预算内经费倾斜力度。加大教育统筹基金调节力度,尽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做好弱势群体的资助工作。要进一步做好城区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把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抓到实处,通过努力,农村学校的受援覆盖面要扩大,真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切实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240学时的全员培训。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校长。要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改进对学校领导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倡教育家办学,健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学校要做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严格按核定的编制配足配齐农村中小学教师,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完善教育共同体,继续选派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努力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

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在职称评定上,向农村教师倾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增加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

四、推进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总结、交流和宣传班主任工作经验,加强班主任和德育队伍建设。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抓好学生预防近视和科学营养工作。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

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招生评价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推进招生考试改革。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因此,我们除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外,还必须确立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四篇: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

强规范抓质量创特色

努力实现沙洋县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

缙云县教育局杜新南

初中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收尾阶段,既承担着完成国家强制性教育的义务,又担负着为高中教育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初中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县教育局关注的重点,我们为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一、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缙云县初中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初中的教学成绩在全市仅位于中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问题与困难有:在办学体制上,缺少民办教育的灵活性和竞争力;在办学层次上,学校多且散,各校之间差距明显,缺乏有效地竞争;在队伍建设上,校长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整体较低,特别是在绩效工资背景下,面临着如何培养与留住优秀教师,如何调动学校骨干教师的积极性等问题;在品牌建设上,初中学校在全市影响力不大,缺乏叫得响的特色品牌;在教育教学上,需要进一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提升缙云初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7〕150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浙教基〔2010〕127号)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十五年教育的若干意见》(丽政发〔2009〕80号),缙云县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个核心,确定六字理念,制订六项行动计划,落实十二项增效提质举措,践行“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一个核心: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围绕这一核心工作,全面抓质量,科学抓质量。

全面抓质量即面向全体,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科学抓质量即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推行科学管理,探寻有效教育教学方略,实现轻负高质。

六字理念:规范+质量+特色。办学行为遵守规范,办学目标追求质量,办学品位培育特色。

规范是教学的保障。我县明确要求学校,办学必须在规范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活动。规范在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符合政策要求,我县在省教育厅“六个严格”的基础上推出10个规范性措施(即规范课程设置,规范学生作息和锻炼时间,规范自修辅导,规范办班、严格控制补课,规范学生每天课外作业量,规范学校体艺工作,规范考试管理,规范招生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校长办学行为),及时建立“六项制度”(即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和通报制度,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规范办学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家校联动制度),组建由4个片区督学视导组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逐渐形成“减负增效”长效机制。二是按文件要求指导学校管理,主要用好省教研室出台的三个指导性文件:《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三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研究自己学生的特点,按规律做事,提高教学效率。如,怎么实现“三维目标”,让学生能学习知识,体验过程,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怎么做到让学生劳逸结合,既兼顾身体发育,又最大化的提高学习效率。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提出打造好缙云教育的“高质量链”,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教每一个教学阶段都是这链条上重要的一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幼儿园以“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小学以“夯实基础、学习习惯”为目标;初中以“落实双基、学法指导”为目标;高中以“能力提升、自主管理”为目标;职业教育以“对接市场、掌握技能”为目标)。

特色是学校的名片。一所名校,一所品牌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且特色必须兼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礼仪;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马车;书——阅读,习字;数——算术。我们古人对学生教育就已经有全面教育的思想,我们当今的教育更要考虑全面。我县对学校特色创建的要求是: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特长,每所学校打造“一校一品”,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学校发展新格局。

六项行动。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我县推出提升质量“六项行动计划”。

1.学校教学管理推进计划:打造缙云教学管理的树状结构图,形成县级、联盟(教育集团)级、校级、年级组或教研组级、教师级“五级教学管理网络”;通过交流、研讨、培训、轮岗等活动形式,优化学校管理队伍,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

2.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实效课堂”活动,围绕“一动四化五步骤”的“学教练”一体化模式,通过校级、集团(联盟)、县级三级全员赛课,以思维互动为核心,教学目标明确化、难度设置小步化、课堂练习反馈化、知识增量最大化,学、教、议、练、评五个步骤,打造各学科各类型课最常规、最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3.学生充分发展行动计划:本着促进学生健康、自主、可持续地充分发展目的,通过成立“缙云县德育教育研究指导专业委员会”和“缙云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开展各学科竞赛和学能测试为抓手,激励学生学业上争优冒尖。以“县里抓竞赛、学校抓活动”为推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以及音体美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励特长学生充分发展。

4.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计划:从“学习、培训、比赛、管理、研究”五个层面入手,落实

教师专业发展“五项计划”(即提升全体教师从教水平的“全员提升计划”、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师储备计划”、打造省市县知名教师的“名师培养计划、发挥名师作用的“名师辐射计划”和促进向发达地区学习的“借智发展计划”),全面提高各类教师的专业素质。

5.有效教研完善计划:牢固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科研观点,完善县级教研、联盟教研、校本教研、师本教研“四级教研”体系,通过开展课标、管理、课堂、练习、考试、学法、心育等七个主题研究,增加科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引领正确的教学方向,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6.教育质量监测与奖励计划:完善素质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和同类学校质量评价制度,促使学校全面抓质量,科学抓质量。建立县政府、教育局、学校三级奖励机制,对当学年教育质量突出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

12项举措。我县在“六项行动”的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落实的措施,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其中主要有12项:三名工程、教育联盟(集团)、精致管理、五个落实、先学后教、两优四清、实效课堂、四级教研、健康心育、科研引领、以学论教、一校一品。

1.三名工程。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立师魂,我县实施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校长绩效考核办法、星级教师考核办法,推进中小学“三名”工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建设,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2.教育联盟(集团)。在去年,我县建立了三个初中教育联盟,在此基础上,今年成立了实验中学和壶滨中学两个教育集团。实行“四个一体化”工作:教师一体化配备、财务一体化结算、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力求在教育均衡化的实践中取得新突破。

3.精致管理。推广严、精、细、实、活教学精致管理经验;推行全员全程全方位无缝隙学生管理工作。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五个落实。落实有效德育、落实习惯养成、落实基础取胜、落实学法指导、落实分层教学。

5.先学后教。推广“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在先,教师有针对性的教,有针对性的巩固与拓展训练,实现学、教、练一体化。

6.两优四清。优化教师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测评五个环节,优化学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五个环节,力使每一环节有效化。健全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四清”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机制。

7.实效课堂。推出以“实效课堂”为主题的全员赛课活动,探究常态课教学模式,提高日常教学效率。

8.四级教研。不断优化师本教研、校本教研、联校教研、县级教研四级教研,提高教研实效,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9.健康心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每个学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邀请省心育专家对教师进行心育培训;要求每个班主任和年轻教师都要取得C证以上的资格。

10.科研引领。积极开展“有效教育、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有效师训、有效教研”五方面课题探索实践,开展教师错题本、教学案例等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和学生素养发展。

11.以学论教。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推进捆绑式评价方式,保障抓质量的合力;加大后20%学生和平均总分的评价力度,确保抓全面、抓全体。

12.一校一品。要求学校努力打破“千校一面”的现象,创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局面,不断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满足人们对均衡、和谐、多元、个性教育的需求。

第五篇: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精选)

唯有努力方可成就,唯有惜时才能成功!

题记:努力吧,年轻的鹰;奋斗吧,年轻的鹰;惜时吧,年轻的鹰: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不仅要正视这些问题,还要思考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思考如何系统落实课程改革。

关键词 课程改革 问题 反思

作者简介 王莉莉(1979-),女,黑龙江省青冈县人,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笔者有幸作为随行人员参与了黑龙江省第二批省级示范性高中评审工作,亲身感受了这种变化,不禁由衷地为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和师生成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欣喜,但同时也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把课程改革精神更好地落实到学校教学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对课程改革意义和内涵的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导致一些学校不能正确处理升学和进行课程改革的关系。“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问题在一些学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使许多学校仍在大打升学率的牌,不愿也不能脚踏实地的进行课程改革,尽管也开设了新课程,却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质量的提高。可见,当前推进课程改革首要的就是端正学校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事实上升学和课程改革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课程改革并不是不要升学,而是要打破“升学唯一论”,是要扭转单纯追求升学的量,却失落了教育本体价值的状况,从而提高升学的质。

(二)盲目进行课程改革

一些学校并未深刻领会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没有认真研究如何结合本校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理念,针对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进行新的培训,就匆匆开设了新课程,试问这种课程改革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中外教育改革史无数次验证,课程改革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其成败将直接影响甚至整整一代学生的发展,绝不应该不负责任的盲目进行。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校彻底转变以往被动改革的角色,认真思考学校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的生存问题,主动探索学校在改革中发展的途径。这对于习惯了以往教育行政部门细致入微的具体改革指令的学校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唯有努力方可成就,唯有惜时才能成功!

(三)混乱进行课程改革

没有明确的课程改革理念,缺乏切实可行、逐层推进的课程改革规划,再加上准备条件不足,使许多学校的课程改革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些学校尽管也开设了新课程,而实际上这些新课程从开发、实施、管理到评价都处于无序状态。如在课程开发方面,许多学校不清楚“研究性学习”课究竟应该是贯穿在各科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仅仅是一门新课程;如何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有何区别等。在新课程实施上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些学校随意删减占用新课程的课时;教师缺乏对学生开发和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给予正确指导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手段还较为贫乏;有的学校仅仅把班会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校本课了,更有的教师甚至把校本课开成了高考指导课或补习课。在新课程管理上,有的学校对新课程缺少统筹规划和系统的管理措施,其设置和实施都较为混乱,而有的学校却又统得过死,把新课程等同于学科课,并未真正赋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新课程的评价方面就更为差强人意,许多学校都缺乏对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的合理指标体系和可行性措施。

二、对当前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一)正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改革遵循线性模式,由教育政策决策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把改革项目和要求逐层下达到学校,学校再把改革的要求传达给教师,到一定时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来检查一下,总结一番。这种改革运行方式容易导致教育决策部门对改革推行进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也容易使基层学校对改革产生错误的认识。实质上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是非直线性的,其改革进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课程改革更加如此。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如资源配置问题、城乡差异问题、地域差异问题、师资培训问题、成果评价问题等等,任何一个环节解决不好都可能使改革偏离预期目标和预定轨迹,对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课程变革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复杂的过程本身就充满着问题,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不能回避。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找到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才能够真正推动课程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

综观20世纪教育发达国家几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尽管各国取向不一,主题各异,但却都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如美国60、70年代那次著名的教育改革是以布鲁纳的教材结构论和发现法等教育理念为指导,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和传统主义教育思潮更是以各种变式轮流主宰着美国的课堂教学,而且在这些指导改革的教育理论背后更有其深厚的哲学背景,如结构主义、要素主义、实用主义等教育哲学观。几乎在我们开展本次课程改革的同时,台湾也开始推行“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改革,其改革缘起于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教育理论的认同。

深厚的理论背景对于课程改革实践的意义毋庸置疑。只有系统的、深厚的理论背景才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唯有努力方可成就,唯有惜时才能成功!

为我们思考如此复杂的课程改革问题提供依据,指导课程改革的进程。而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目前还较为模糊,理论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没有论及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而各种版本的“纲要解读”有对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众说纷纭,理论背景的薄弱和模糊很容易使参与教育改革的人,特别是教师感到困惑,影响教师对本次课程改革的透彻理解和正确实施。教育理论界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分析和论证。

(三)打破课程改革的瓶颈

首先,当前课程改革存在资金瓶颈。目前许多学校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本次课程改革呼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但目前甚至许多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都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其他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更何况课程改革的落实还需要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等“软件”的建设,改革经费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积极筹措。其次,课程改革还存在人力瓶颈。成功的改革不能强制也不能复制,只有学校真正具有改革的动力,课程改革才能成功。目前许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素质都未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校长办学理念落后,无法领导学校在改革中获得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塑造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也是极大的挑战。加强校长和教师课程改革相关培训已刻不容缓。再次,课程改革存在评价瓶颈。课程改革倡导重视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这是一个好的趋向,可由于中考和高考的评价模式在短时间难以完全改变,而其对学校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也不容易消除,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课程改革形成了擎肘之力。如何使课程改革与现有的评价模式协调起来,如何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传统评价方式的改革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系统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成功不仅有赖于教育的全面变革,还需要其它条件和因素的支持。要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需要一个合理的思维范式。必须把课程改革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变革其内外环境及相关的各因素。首先,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政治、经济、文化是它的系统环境,而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系统的核心变量,其变革必须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持,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没有传统应试文化变革的支持,课程改革将难以为继。其次,作为基础教育子系统的学校,可以通过忽略、拒绝或者自我封闭来抗拒教育改革或系统环境的变化,使课程改革半途而废。[1]课程改革意味着学校系统的任务变革,而这种变革必须得到学校结构、文化,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支持才能成功。因此,必须在课程改革的同时,整体变革学校各个方面。最后,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变革来体现。课程改革不是仅仅开设一些新课程,而是要促进、带动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使课堂重新焕发生命力。因此,必须改变那种把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并置的做法,使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唯有努力方可成就,唯有惜时才能成功!

透到课堂教学中来。

(全文约3100字)注释:

[1] [美]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文霖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0.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0.(作者联系方式:青岛市四方区郑州路53号

青岛科技大学40# 84022710,*** Emall:lili200226@163.com)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66042 0532—

电话:

下载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加拿大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最终版)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遵循规律、大胆探索、协同改革,对于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花园小学霍国琴 近几天来,我认真学习了新基础教育理论《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联想起前期学校承担的几次研究活动,感触颇多。一方面为学......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思考建议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

    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思考视频观后感

    对“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思考”的思考 看完“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思考”视频后,心中波涛汹涌,从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到底我们教育人要把孩子们带向何方?这是我们每个必须认真思考而......

    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

    基础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根本点,以创建优良班集体为重点,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为保证,以提高......

    基础教育参考

    刊名: 基础教育参考 Basic Education Review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教学管理信息中心 周期: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672-1128 CN:11-4889/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