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心的回归, 爱心的呼唤——《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
童心的回归,爱心的呼唤
——《爱的教育》读后感
拿到《爱的教育》这本书,首先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了,童心的回归,爱心的呼唤——《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孩子拿着一个手提包,母亲蹲在地上给他扣纽扣。这样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母亲对一个孩子的深深爱意。
“爱”这个字眼就印在我的脑海中。
一、童心的回归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意大利的四年级学生恩利科,在一个学年的十个月中所写的日记。它主要讲: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恩利科在父母慈爱的教导下,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别人的优点,极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他人,一个极富有上进心的不可多得的少年,作者用日记的形式把家庭、社会、学校都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了作者恩利科的生活,感受到了朋友间的友情,体会到了家庭中的亲情……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挚的爱。他以平淡而朴实的语言打动了我,展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所构成的世界最美好的一面。
看着看着,仿佛自己重新回到了童年时代,跟小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出去野炊,一起游戏。回忆那时快乐的时光,真的很怀念那段岁月,感谢《爱的教育》给予了我这么美好的回忆过程。《爱的教育》唤起了我童心的回归,让我看了又看,百看不厌。
充满爱的世界,将会是最美丽的世界。《爱的教育》一书让我真切长久地体会到了这份如今似乎很容易转瞬即逝的美好。
二、教育需要爱心的呼唤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爱。是呀,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
对于我们教师来讲,“爱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自从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其中,有一位作者写的温馨的爱——《牵手》,更让我明白了爱的伟大。爱是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文章的主人公从小就牵着她妈妈的手。有一次,同学看到了笑她,于是她就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老牵着我的手呢?”妈妈回答道:“以前你外婆老是牵着我的手,可是,现在你的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又牵谁的手呢?”看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因为我知道,长大是一步步放手的过程,但在放手之前,必须学会牵手。我想到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每成长一步都离不开妈妈的辛劳。对呀!世上的一切都会变,只有亲情、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它永远都是那么永恒、纯真,读后感《童心的回归,爱心的呼唤——《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
是呀,虽然爱是一种我们摸不到的东西,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它来的是那么静悄悄,一会儿就来到了整个世界,爱它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寻找,用心感受,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学生对你爱的回报。现在我接的班级是一年级。正因为他们从我身上得到爱,然后他们又用爱来传递。看到我心情不好,他们就会过来给我讲笑话,希望我开心;他们参加了什么活动,都愿意告诉我,把他们的快乐与我分享。每当看到他们那灿烂的笑容,纯真的眼神,我被他们的内心的爱感动了。
《爱的教育》对于我在教学上最大的启迪就是————用爱心激发学生的信心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良言入心才能产生效应。朋友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诚。师生之间要成为朋友,也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语文课是表达情感的课堂,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情感,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对一些缺乏学习信心的孩子,更应该以鼓励为主,与其多交流。我班上有位叫小浩的同学,刚入学时,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课堂上也不专心听讲,坐立不安,有时候甚至把脚放在凳子上。一天放学后,正逢他做值日的时候,我耐心地对他说:“浩浩,你知道吗?老师非常喜欢你呀!你有很多优点,活泼可爱,聪明,还乐于助人。老师给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好吗?”他顿时脸红了,低头说:“老师,我下次一定上课认真听讲,改掉坏习惯,您就监督我吧!”第二天早上,他一进校门就高高兴兴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今天的作业,我都完成了。”我高兴的竖起大拇指:“你真棒!”语文课上,他把手举得高高的,响亮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批改作业时,我在他的本子上写道:“你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
这件事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学生需要爱、需要信任还有鼓励。
三、爱的力量激励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的一切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看完《爱的教育》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从中可以得到力量。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
这就是爱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颗发现爱,感知爱的心。读这本书,就是对心灵的一种洗礼,感受书中所蕴含并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感受爱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它把美好带给每一个读者,走进每个读者的心灵,让每个人接受一次爱的教育。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我想:我们在拥有爱的同时,一定要去创造爱,让需要爱的人得到爱,让整个世界充满爱!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进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第二篇:作文,呼唤真情回归
作文,呼唤真情回归
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玉梅
内容提要:
一、给学生讲明作文的意义——言为心声
二、要说的话很多,要注意用真情这把尺子去选择。
三、教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四、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提高。关键词:
真实
真情
真话
记得叶圣陶先生给《学作文报》题词:“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叶老的这段话强调了作文的真实,可以说真实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真实就没有作文。可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真情的失落业已成为很难治疗的顽症。特别是九年级学生的中招作文,出于应急之用,几乎很少有考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多为保险起见而不敢创新、不敢求异。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记一些伪事,抒一点虚情。这样的作文怎么会得高分,他们的写作水平又将如何提高?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有些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去编故事、造情节。结果脱离了实际,使本来取材真实的记叙文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
我曾经布置一篇命题作文《父爱》,在批改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他们的爸爸送他们到外地求学,他们在车站伤
心的流下了眼泪。还有一篇写同学的命题作文,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自己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拾到钱包,等候失主的事。在课堂上总结作文时,我让那些在作文中写分别时父子抱头痛哭的同学说实话,结果90%的学生没有一个真正的痛苦过。可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朱自清在《背影》中不也是哭过好几次吗?那都是真实吗?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虚假做法的不合理有更深的认识。我就把《背影》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并给同学们分析了当时作者哭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作者的这种哭真切、自然,毫无虚伪的造作之态,不是乔装打扮得来的。因此读来让人感动。同学们露出了信服的微笑。由此看来,文章要真挚动人,是以合情合理为基础的,不能凭想象去编造情节、夸大其词,这样不仅不能感动读者,反而让人觉得弄虚作假,产生厌恶之感。
由此可见,真情的回归是当今学生写作文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写作应是真实情感自由的释放。对学生的写作自由应加以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对他们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因此,对于初涉文墨的孩子,要首先告诉他们作文应讲求率真、崇尚真诚。只有真情回归了,只有说真话,抒真情,我们学生的作文才会别出心裁、百花争艳,才会是另一番天地。那么作文中如何启发和指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到真情的回归呢?
一、给学生讲明作文的意义——言为心声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和经验信息的一
种手段,一种需要。用叶老的话说就叫“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他还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我们的实际作文,皆有感而发,如作书信,起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诉新见,对敌斥其谬论,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平时学生的作文是一种语文实践,一种“语文技能训练”,不是“完成任务”或是“准备考试”。古人说”言为心声”、“感人心者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己心灵的表白、心声的呼唤,只有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真情文章才能感人。
二、要说的话很多,要注意用真情这把尺子去选择。
生活是一部五彩缤纷的教材,当你用心去读这本书时,你才感觉你想说的话很多,写的事太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来选择作文题材,进行写作训练。在这方面,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真情: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挎着书包迈进中学校园,当你和几十位素不相识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当你打开眼前这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本时,你难道心中没有真情的涌动,不想对老师说什么?对父母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于是他们说出了上中学后的真实的见闻感受,谈了入学前的由衷的打算,来到新校园的发自内心的感想。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些内容加以分析,能抒发真情的详写,没有真情实感的略写。总之,要使学生用真情选材,围绕真情选材,无关痛痒、不关真情的材料舍去。
三、教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初中学生作文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作文受小学模式影响,写的内容单
一、空洞、毫无感情。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应是发自内心的、想说的话。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我做错的一件事》等,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自己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它蕴含的感情。如同样写《读书》,有的同学想到的是用知识武装头脑,将来成为祖国的建设人才;有的同学想到的是一个故事,表达出来一种求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的人想到的现在有些目光短浅的人不读书;有的想到的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因贫困而不能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立意高、材料新,具有真情实感。
四、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提高。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活动中老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及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如每周第一节语文课前15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既培养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又为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还可以把作文课堂建立在春游、踏青、祭扫、参观等实际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实的感受。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
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有了真情,他们对生活原来不敏感的心就会变的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喜怒哀乐之情,精美华章自然会奔赴笔端。“文学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感情厚,我们一定能叫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老舍语),这样即使不去着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情真意切的迷人魅力。
第三篇:《爱心和童心》的读后感
一片诚挚的爱心,能够滋润孩子的童心;一颗纯真的童心能够唤醒孩子的爱心。因为有了童心和爱心,浓浓的师生之情,柔柔的人生之美,架起了师生和谐融洽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是我的学生原谅了我对他们有时抑制不住的暴怒;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琴弦……”
每每读到如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是否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是否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呢?是否去超越自我呢?值得反思。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那么平凡,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一代名师?一个令是世人佩服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我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恒心,信心。学生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
李老师的博爱是学生的进步很大,使我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创新的部分。他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
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
第四篇:Pkriey小学教育语文课堂呼唤_回归_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A优势:网站平台可以深度本土化、运营本土化,这一点口碑网会受到很多制约。
宜宾网络发展比较成熟,几家同类网站发展情况不理想,查看口碑网用户最新点评论时间为2007年6月29日。可以看竞争类网站发展不够理想。
宜宾地区虽然有几家类似网站,但是在用户们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可以打出宜宾生活消费第一门户品牌口号,迅速强占市场,使宜宾人在心理知道宜宾最大的生活消费门户网是***,这样同类网站就失去的竞争力
B劣势:缺乏网络产品的运营经验,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得不到精确的数据,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没有管理统筹经验,完全没有市场控制能力 项目外部因素
A机会:同类网站虽然有几家,但是却都出现疲软情况,即使强大的口碑网也做的并不是很好,前面的那些网站培养的用户和企业用户的习惯。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有实力的网站来运营这个市场。同过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整合实现项目、个人用户、企业用户三赢的局面。
B 威胁:只要一个网站成功、周围同行就会全部模仿其模式、持久的价格站抢夺市场,这对我们本来缺少资金的情况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同时竞争过程中,对手可能研究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最近中国十七大问题,对互联网整治非常严格,如果政策变动对产品和服务开始进行征税。
小学语文课堂呼唤“回归” 需要“三性”统一
——“云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一会场)启示录
云南省小语会副理事长、省特级教师
彭慧勇
由云南省教科院和云南省小语会组织的“云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于2010年5月23日至26日在美丽而充满彝族特色的楚雄市顺利举行。笔者有幸参与了第一会场(赛场)的组织及评委工作,观摩了来自昆明、曲靖、楚雄、文山四地(市)6位选手的12节展示评比课。这次参赛的选手都是历届省小语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其中还有两位曾参加过全国教学竞赛并获大奖),且年龄在35岁以下,可以说都是我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流青年名师。尽管组织者已从活动名称、课题选定、教学课时要求、设奖等方面尽量淡化“竞赛”,尽量增加教学展示、交流、研讨的学术气氛,但选手们个个都是我省的小语教坛精英,功底深厚,各具优势,整体教学水平很高,在鹿城的角逐也就显得异常地激烈。
这次活动最大的变化有三,一是把历年的“竞赛活动”改为了“展示评比活动”;二是把历年的“一课时教学”改为了“两课时教学”;三是把历年的“地州(市)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选手条件改为了“省历届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变化虽然不多,也不算太大,但笔者、参赛的选手和近700名(一会场)参与观摩学习的教师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我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在不断深化和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和“‘三性’统一”两大主题强烈地撞击着笔者的思想,6位我省小学语文教学一流青年名师执教的12节展示评比课给予笔者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和深刻的思想启示。
启示一: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一切社会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摆脱不了“钟摆现象”,因此,只有不断地呼唤“回归”,及时地呼唤“回归”,使“回归”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才能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永远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前进、前进进。
第一,“回归”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生字词”的教学,都把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作为第一教学目标,安排了充足的教学时间,设计了系统的教学程序。注意把识字、识词与写字、用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注意通过示范和讲解指导学生的书写。“集中识字”与“分步识字”结合,小“集中”大“分步”。低年段因学生拥有的字词量少,识字量又大,在第一课时适当集中识字。中高年段因学生拥有的字词量逐步增多,识字量又逐步减小,在一、二课时中实施分步识字。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都把准确、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设计有“自主练读”、“同学相互评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朗读”、“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朗读训练充分,朗读指导充分,情感表达充分。每一位教师都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文字”与“艺术文化”的统一,既重视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书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又重视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精神、美等内容。在大“统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段、不同教材,又有小“侧重”。低年段多侧重于“工具性”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和使用,而中高年段多侧重于“人文
性”和“艺术文化”的感悟、提炼和拓展。
第二,“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规律。第一课时,开课首先安排几次阅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或提炼主要内容;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划分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有时还安排深入学习一小部分具体内容。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句段,深入学习各部分内容;最后又通过“整体感悟”、“升华提高”或“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回归,再回到课文整体。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再回到“思想情感”的规律。开课先“以境诱情”、“以言诱情”、“以情诱情”,确定情感基调,奠定情感基础;课中“读文生情”、“披文入情”、“品文悟情”,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所蕴含的情感,学习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技巧和方法;结课时“回味体情”、“升华激情”、“共鸣抒情”,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和作者的情感达到一致,实现共鸣和升华。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读思结合”的规律。教学过程动静结合、动静搭配、动静交替,既有“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浮想联翩”,又有“专注练习”、“凝神静思”、“潜心悟道”。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节奏感强,教学效果好。
第三,“回归”学生的发展。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深度等方面的选择,给予学生很多鼓励和赏识,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精心设计了各项训练的程序和层次,特别是“双基”的训练,教师都精心安排了多次反复的训练程序,既有“点”(个别学生)的训练,又有“面”(分组和全班)的训练,有时先“点”后“面”,有时先“面”后“点”地进行训练。经过多次反复地训练,学生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知浅”到“知深”、从“不熟”到“熟”、从“不精”到“精”的发展变化过程,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注意把“教师的提问、引导和总结”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发现、感悟和表达”,把“教师个人的才能”巧妙地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才能”。教师尽量控制和减少直接提问、引导讲解和概括总结,多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参考资料等后自己发现和感悟到知识和方法,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进行初步地运用。教师尽量少读、少讲、少示范、不表演,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习、多表演。这一转化,转出了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转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张扬与发展。
启示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三性”统一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也必须是“有趣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三者的兼备、三者的平衡、三者的融合。其中,“有趣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效性”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有用性”是教学成功的根本目标。没有“有趣性”作为前提,“有效性”和“有用性”将失效大半,甚至无从谈起;没有“有效性”作为基础,“有趣性”也就失去了意义,“有用性”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没有“有用性”作为根本目标,“有趣性”和“有效性”就都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失去了价值。
第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有趣性”的实际价值。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参加这
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握住小学生好新、好奇、好玩、好动、好胜的特点,瞄准学生的情趣点,或创设情境、或质疑问题、或设置悬念、或巧布难关、或轻拨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视频、音频、文字等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声色俱佳,多重互交,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境化,真正实现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完全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读、情境中思、情境中悟、情境中练、情境中议、情境中说、情境中演,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多种能力都得到发展。做到了知识生动、形象,学习轻松、有趣。每一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选择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新颖。特别是一些趣味性强、游戏性强、活动性强、时代性强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枯燥重复的生字、朗读、背诵等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第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程度。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全面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依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标设计教学程序,依标选择教法和学法,依标实施练习与评价,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每一位教师都注意提高教师指导作用的针对性,针对教学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共性问题、学困生问题、发展性问题等进行指导。基本做到了共性问题全班指导,小组问题小组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每一位教师都在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多方预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情,结合教学实情,及时调整教学,及时生成教学,保证了教学的完整与成功。每一位教师都注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反
馈、评价、矫正、补偿机制,注意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一点点错误、含混、不畅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训练、及时掌握。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有用性”。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读书的姿势、语速和语调,从写字的姿势、笔顺和结构,从读书与动笔、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联想等的习惯上来要求学生和培养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注意使“读写结合”、“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教学都精心设计了写字、写词、写句、写片段、写小诗、写感言等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及时转化为能力和作品。每一位教师都加强了语言的积累,注意引导学生在多读、多品的基础上,多诵、多记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经典课文,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每一位教师都做到了教态亲切,情感饱满,语言准确、流畅、富有魅力。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和深情时时感染着学生,以自己的激情点燃了知识。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多用激励和赏识,最大限度地呵护、保持、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启示三:小学语文教学“艺无止境”
小学语文学科因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无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学与用的结合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与百科知识、社会经验与文化品位、教学的技术与艺术水平和能力等都具有很大的
挑战性。当前,各个版本的新课标小语教材中高段的许多课文,其生活背景、语言技巧、文化内涵等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这次参加展示评比的部分教师的教学也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遗憾”,留下了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探讨的问题。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使读书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除了多读教材和教育理论书籍外,还应该多读一些文学、文化、哲学、美学和科学常识方面的书籍,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逐步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逐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技术与艺术水平。从而更准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广度和多重文化内涵,设计出符合学生“多重发展需要”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兼备”的“开放型”语文教学。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突出“年段特点”和“文体特点”。教学要进一步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不同年段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学习方法和经验层次,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教学的“年段特点”。低年段的教学,趣味性还要强一点儿,游戏活动还要多一点儿,动静交替还要快一点儿,学法指导还要细一点儿;而中高年段的教学,教师要放手一点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要强一点儿,思维训练的深度、难度要大一点儿,对人文内涵的提炼要广一点儿、高一点儿。教学要依据教材的不同文体,采用与文体协调一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不同文体的风格和优势,彰显教学的风格和魅力。“童话故事”宜多采用“情境剧排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儿童故事”宜多采用“角色体验”的方
式进行教学,“诗歌”宜多采用“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美文”宜多采用“文艺品赏”的方式进行教学,“科学说明文”宜多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篇: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昭平四中 邓迎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鲁迅曾说过,写 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心”(人文素质)与“言”(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该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创造活力的呵护与激励,逐渐使得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作文的人文性大大 流失,主要表现在:
1、题材陈旧,写作范围狭窄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标准的严酷束缚下,“分”已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唯一追求,教师经常在技巧上给予学生指导,却很少提醒学生去观察生活,学生在“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中,在“上课-下课”“作业-考试”的活动中,对生活接触过少,缺少写作的素材,尤其是亲身感知过的第一手的活生生的材料,经常是闭门造车。写家庭生活,内容往往表现家庭的幸福快乐,如父母如何在生活上关心自己,如何在犯错误时教导自己,却绝不写母亲的偏执,父亲的懒惰;写刻苦学习,只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交友,一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援引事例,是“陈芝麻烂谷子”的老论据。这些作文,不但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而且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内容空乏,使人不忍卒读。
2、思路闭塞,程式化严重
教学过程中对“文体意识”的强调灌输使学生的写作不敢突破文体上框框的限制,议论模式、写景抒情模式、应用文模式等等,都深深积淀胸中,一个题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从词语的选择到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如一个印板所刻;选材、立意、构思如出一辙。比如读后感,完全遵照“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先后布局,议论文,结构上动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方式上,无非是摆上几个事实,讲上一番道理,其中再来个正反对比。就连最有自由度的散文也被模式化了,有诗为证:“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还要夹叙边夹议,结尾点出大道理。”这种作文模式变成了僵化的模式,在这样的作文中,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和千人一面的包装。
3、是非不分,缺乏感染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记得有位学生在记叙校运会上同学们长跑比赛时有这样的记述:“不就是为了那几本笔记本吗?用得着那么卖命吗?好像前世穷鬼转世”。学生在作文中迷失了自我,也丢失了灵魂,是非善恶观念发生偏差。学生不知不觉背叛了人文,于是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活的个性凋零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也觉 得意兴全无,更不必谈什么震撼力和感染力了。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顽疾”,我们不能只是责难,而要从本质上理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这就要让学生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思考生活,启迪学生悟性,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具体表现在:
1、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①的理论观点,陶行知也说过“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②语文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巨细无遗,无微不至地表现着大千世界,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清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③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和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要抓好生活这个源,使学生的作文语言的发展因获得源头活水而变得生机勃勃。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味埋怨现在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是不必要的。现代生活远比过去丰富多彩。关键是让学生们从应试的题海中解脱出来,放开他们的手脚,回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回到广阔的语文大课堂中去。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必须紧贴实际,紧贴社会,紧贴群众,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让学生读时文,听广播,看电视,交朋友,阅读中外名著,访问名胜古迹,欣赏山川河流等等,从中觅取源头活水的广阔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另外,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生活,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像我们无锡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古城,现代科技的发展又丰富了她的内涵,可带着学生参观寄畅园、鼋头渚,名人故居,革命博物馆;调查小桥流水人家的今昔,新区园地建设的成就;可访问阅历丰瞻的老人,自主创业的青年等等。眼观、耳听、分析、讨论、交流,为写作提供广泛的题材。新闻媒体的发展,多媒体的普及使学生观察生活的途径更方便更快捷了。可以这样说以前学生作文往往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2、思考生活,启迪学生悟性
写作除了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外,还需要个人生活的感悟作为催化剂。所以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的生命感悟是不可能领会隐藏在文字里面的深刻含义的。而这种感悟能力的培养在于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要加强学生的感悟,除了上面提到的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去关心身边平凡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善于联想和想象,要让对生活中的某一类事物,某一种现象多加思考,提出点意见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味来;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心灵,才能形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在组织、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之后,接一来要做的事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去思考生活,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作探究。看了书 籍,搞书评;看了影视,搞影评;听了报告,搞心得交流;访问观察后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了解生活到感悟生活。这样在作文中塑造一个丰富、美好的感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园地才能开出茂美的 花,结得丰硕的果,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中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中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中学的中学精神和理念,使中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我们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因为他们是开启智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健全的人格不仅使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生存方式,而且追寻“生以为何”的价值定位。可以说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三个阶梯。这三个方面的合理构建,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