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年实现“两率先两跨越”总体目标
2020年实现“两率先两跨越”总体目标
报讯(记者 宋全政 魏海政)9月9日至1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修改《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部署山东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未来10年是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张感,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
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是山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既是工作会、部署会,也是动员会、誓师会,会议的召开和会后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将是山东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省上下务必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抢占先机,争取发展主动权。
会议提出,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
师德与学风建设,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到2020年毛入园率超过85%,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到2015年全省所有中小学达到规定办学标准,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
会议强调,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切实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2012年达到20%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要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各级决策者首先要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出实招,想方设法办实事,大幅度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多渠道吸引社会投入,妥善化解各级各类学校债务。
山东省副省长黄胜在会议总结讲话中指出,要准确判断形势,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抢抓教育发展机遇,“两率先两跨越”目标的设计,是基于山东教育现状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构想,要实现很不容易,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全面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任务。
黄胜强调,山东在素质教育方面有过积极的探索,但这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要坚持不懈地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突出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强调学校、教师的责任和能力。今后依然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把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二篇:加快农机化步伐 实现“两率先”目标[推荐]
加快农机化步伐
实现“两率先”目标
——镇江市农机局先进事迹
“九五”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局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农机局关心部署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等会议精神和关于农业、农机化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两增”中心任务,积极转换职能,确立农机化发展新思路,抓重点攻难点,创特色争一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扎实工作,都较为圆满地完成省局和市府下达的各项农机化目标管理任务,为我市农机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两率先、两步走”目标做出了显著成绩,近5年来曾被农业部、省政府、省农机局、省农机学会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综合部门评为先进单位而受到了表彰。主要事迹有:
1、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到2002年底,我市农机总值已达5.317亿元,比1997年末增35%;农机总动力120.31万千瓦,增15.4%;大中型拖拉机(不含变型)1492台,配套机具3019部,各增6.3%与25.5%;手扶拖拉机减21%,而变型拖拉机增1420台,配套机具增9.7%;稻麦联合收割机1781台,增42.5%,其中自走式高性能已占48.7%;水稻插秧机43台,水、旱直播机788台,秸秆还田机514台,以及排灌、植保、运输等机械都有增长。全市综 合机械化水平达74.5%,比1997年末上升20.2%;其中:三麦机播和机收92.1%,升38.8%;水稻机种植28.57%,升26.27%;水稻机收60.59%,升44.9%。这表明农业机械化发展,我市农业物质基础和抗灾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2、农机化技术创新有新突破。围绕“九五”期末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十五”目标,从满足农业结构调整需求出发,结合我市实际,我局以水稻机械化为重点,加快了新机具、新技术开发、研制、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步伐。一是发展了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等水稻种植机械,这几年加大投入,每年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有150多台,水稻机种植水平居全省前列,其中我市完成的《水稻机械化水、旱直播技术》作为“丰收计划”项目于2001年通过省考核验收,今年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是全省农机系统唯一的获奖项目。二是加大力度,组织研制、试验油菜收获机、移栽机和直播机,在省农机局召开的现场演示会上受到好评,中央电视台曾作了报道。三是开发、引进、试验、示范了粮食烘干、精米加工、秸秆利用、牧草收割、低温保鲜、打洞植树、河塘清淤、茶叶杀青、设施农业及农业工程等机械,取得新成果,机械作业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拓宽。四是手扶拖拉机和脱粒、排灌、植保、农副加工等旧式机械得到更新改造,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取得较好的进展。
3、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取得成效。一是 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我局坚持把跨区作业作为当前农村劳力输出、农民以机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着力来抓,精心筹划部署,加强宣传发动,加大引导力度,积极开拓服务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推动跨区作业深入、有序地开展,5年来共组织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有4593台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次,实现经济收入达1.28亿元。今年就有312个服务队、1669台次的联合收割机外出,作业面积82.3万亩,创收4900万元,仅此一项为我市农民人均年赠收达29.8元,规模、水平和效益均好于往年;此外,还积极组织耕作、播种、开沟及河塘清淤、农业工程推土等机械进行跨区作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二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服务组织与机制创新。一方面引导、鼓励、扶持乡镇农机站在稳定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发挥技术、人力、机械及设施等资源优势,组建各类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户开展耕耙、播种、植保、排灌、田管到收获的机械化“一条龙”服务,走上“公司+合同”的农机服务产业化新路,不断壮大了自身实力,全市已有15个农机站实行了农机服务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各级农机推广站创新思路,组织科技人员结合各自业务成立专业性服务队,逐步走向生产服务领域,与农村的种田大户、承包大户、专业户等签订机械作业合同,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三是坚持开展夏、秋两季大忙的优质服务活动,在全市各级机关、单 位和农机供应点、维修点实施承诺服务制度,全力组识机械投入作业,夺丰收,争农时,充分发挥机械化在抢收抢种和抗灾救灾中的作用,并组成各种小分队积极地为广大农机手和农村“五户”排忧解难,确保了农业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4、农机法治化、规范化管理不断强化。能认真履行行政执法职能,贯彻落实《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一是开展农机市场打假整治活动,切实维护经营秩序。多年来都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出动执法人员,检查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维修场所,对不规范、不达标及出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商)品与粗枝滥修、使用不合格或以旧代新零配件、非法拼装拖拉机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和打击,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农机产(商)品与维修质量,保护了农民利益,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开展农机监理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责任制,发挥各级农机监理所和安全协会的作用,抓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牌证管理和年检年审,抓宣传教育,抓防范措施,抓安全检查,特别是近两年来按省、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有关部门协同支持下,强化依法管机力度,组织对“黑机非驾”、非法拼装拖拉机和违规变型运输机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各种违章行为,清除事故隐患,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有效遏制了重、特大责任性农机事故的发生。三是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 极推行农机人员就业准入制度。到2002年底,我市已对529名联合收割机和变型拖拉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营销员、推广人员、插秧机操作手等组织技能鉴定,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这项工作也走在全省前列。
5、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这是做好我市农机化工作的组织保证,班子成员团结共事,相互支持合作,作风民主正派,行政清正廉洁,能联系群众,关心干部职工利益,全局各项规章制度较为健全、完善,虽然农机工作任务繁重,但能克服人员少、条件差、经费不足等困难,做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力度,确保运转有效。党组高度重视 “三个文明”建设,能加强全局、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并经常安排干部职工参加省主管部门和市党校、人事、法制、财政、统计等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被市级机关工委评为2002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的先进集体。在党组领导下,机关党支部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每个党员和工作人员都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有集体荣誉感,有服从和服务于省、市中心工作的意识和责任心,在全省农机化工作和全市创卫、帮困扶贫、部门结对、企业扭亏增盈、支茅、安全生产、科技等工作中力争好成绩,为发展农机化事业和实现“两率先、两步走”目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0 0三年十二月
第三篇:关于加快“两区”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关于加快“两区”建设率先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XXXXXX:
XX,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以下简称“两区”)。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XXX和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关于“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署,结合XXX实际,现就加快“两区”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XXX和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建设,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农业增效、保障供给、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特色明显、效益显著、切合XXX实际的现代农业
发展路子,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
到2017年,全县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市和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总产值达到74亿元。耕地面积保持在84.6万亩左右,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60%,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6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2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45%,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比重达70%以上。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农业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60%以上,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5%、70%,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40%以上。
——畜牧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三体系、三基地”基本建成,畜牧科技取得较大突破,形成较为完整的XXX猪产业链条。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5万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5%,畜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50亿元,人均牧业收入万元以上。
— —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超过全市、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要素对进。
——坚持确保供给。守住口粮基本自给、耕地面积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条底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坚持效益优先。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市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合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把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努力培育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区域特色,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发展畜牧、粮油、蔬菜、渔业、林果、花卉苗木、茶叶等7类产业17个特色农产品(具体见附件2XXX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一览表),促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建成20个以上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6个以上)。高起点、高标准建设10个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二)稳定发展基础产业。
稳定粮食和蔬菜两大基础产业,确保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以建设3个高产粮油示范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稻、再生高粱、油菜、菜用马铃薯等优质粮油,保障口粮自给。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为主的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粮— — 油生产模式。以现有的11个市级蔬菜专业村为重点,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优势蔬菜产业带。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到2017年,建成县城和集镇蔬菜保供基地15万亩。
(三)突出抓好畜牧产业。
以XXX猪产业发展为核心,坚持以种猪、仔猪和高端生态XXX猪为主攻方向,立足畜牧科技、标准化养殖和农牧林循环“三大示范”,全面构建产学研、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
做优XXX猪产业。全力推进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XXX县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建设。重点实施生态XXX猪标准化养殖及产业一体化项目,到2017年,实现年出栏50万头生态XXX猪;探索和完善“公司+农户”绑定发展模式,培育1000户标准化养殖示范大户;实施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坡度+梯度”免冲洗猪舍与干清分离处理集成技术,大力发展“猪—沼—林”、“猪—沼—菜”中小型种养殖循环模式,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互补互动、循环发展、效益双增;采取市场运作联合金融机构参与产业示范园的运营与管理。开展畜牧新品系重大科技攻关,改良提升XXX猪生产性能和肉品品质。发挥好XXX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养殖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认证。加快动物测试、实验、科普教育文化基地建设,增强园区的科技含量及辐射功能。认真办好两年一届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5 —
争取升格为农业部、XXX人民政府主办。加快21个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防疫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RFID生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为核心,实现畜牧产品生产到流通的全程溯源、全程监控、全程公开。
做大畜牧特色产业。按照“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加快蜜蜂、水禽、草食牲畜等特色效益畜牧业发展。蜜蜂产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开展产品认证,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蜂产品;到2017年,力争养蜂达到11万群以上,蜂产品达到5000吨以上。水禽产业:白鹅突出品系选育与配套利用、禽类营养与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鸭突出孵抱基地建设;到2017年,年出栏商品鹅550万只,年孵抱鸭苗1亿羽以上。草食牲畜:奶牛、肉兔、肉牛突出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到2017年,年存栏奶牛6000头、年产奶量2万吨,年出栏优质肉兔达到200万只,年出栏肉牛达到1.5万头。
做强畜牧产业集群。扶持壮大饲料兽药企业,到2017年,饲料工业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吨,发展兽药企业15家,GMP通过率100%。大力实施兽药饲料安全生产溯源监控系统,发展饲料兽药和养殖技术服务连锁超市,服务全县,辐射周边区县。引导畜禽屠宰企业技改扩能,走畜牧产品精深化、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之路,不断延伸畜牧产品上下游加工,畜牧品牌达60个以上,提高美誉度和附加值。发挥XXX畜产品交易中心等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加快以XXX仔猪、种猪为主的活体电子竞拍交易平— — 台和交割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作好《熊猫猪》动漫片,大力发展畜牧文化创意产业。
(四)培育扶持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竹、茶叶、生姜、花卉苗木、渔业等特色产业。竹产业:串线连片种植,到2017年,以麻竹为主,雷竹、甜农竹为辅的竹笋基地扩大到20万亩。大力发展竹种植标准化和产品深加工,扩大竹笋、竹材、竹叶、竹笋加工剩余物利用、林下种养殖一体化的笋竹资源循环加工利用规模,实现年加工笋制品达10万吨以上,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5亿元,竹主产区竹农每户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茶叶产业:重点建好国家级标准茶园,做大茶叶品牌,打造全国最大的红碎茶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建成以XX为中心的万亩特色花卉苗木基地、以XX为中心的万亩黄葛树苗木基地和以XX为中心的万亩银杏苗木基地。
(五)着力壮大龙头企业。
以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大项目、大项目带大产业、大产业带大批农户为目的,强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在生产基地就地建加工厂,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种苗繁育、技改扩能、标准化生产、产品研发和认证、市场开拓,鼓励企业联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总产值150亿元,培育产值1—5亿元的农业企业10家,5—10
亿元的农业企业3家,10亿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家;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个。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
(一)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以“两区”与中国农科院、XXX农科院、XXX畜科院对合作为契机,依靠与38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和中国畜牧科技城建设顾问的科技力量,扎实推进畜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推广运用。申报建设一批国家和市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使用,实施农技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选派一定名额的基层农技人员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建立专家大院和首席专家制度,成立由8名高级专家、10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的特色产业科技服务队,进村入户进行科技推广服务,确保每个农业园区有1名首席专家、1个科技服务团队。每个村建立1个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突出良繁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良种繁育体系,把自主繁育种苗作为各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其中,建立XXX猪原种场3个、扩繁场6个、XXX猪资— — 源保护区5个;XXX白鹅、蜜蜂、肉兔、生姜、黑花生等特色种养业,建立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各1个。
(三)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全面加强21个镇街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探索“服务在乡、管理在县”模式,建立县级主管部门、镇街、农民三方考评制度。加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镇街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1000户。
五、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建立XXX猪、XXX白鹅、富硒黑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和检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力度,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体系,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和名牌产品。到2017年,获得“三品一标”认证6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9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每个农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都必须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二)健全农产品交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以品质为支撑,以市场营销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产品流通龙
头企业10个,培育农村经纪人1000名。推行农超、农餐、农企、农校对接等多种营销模式,鼓励大宗直供,减少小贩小卖,减少流通环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县城冷链集中配送站和产业基地小型冷冻库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冷链运输服务企业,力争全县果蔬冷藏运输率提高到45%,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逐步完成镇街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和县城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建设3—5个产地批发市场。扶持1—2家农资经营服务龙头企业,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和镇村农资直营店150个。以专业市场营销为手段,做大做强生态XXX猪品牌,搭建营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抢占国内高端猪肉制品市场,打开港澳台、国外肉制品市场。
(三)完善农村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经济信息网”、“移动农网”、“农信通”、“农网广播”的实际效用,重点推进“金农”工程,建立县、镇街、村三级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全县所有农户免费享受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农业信息服务。
六、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探索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民与合作社、企业利益有机联结、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 — 户适度集中,促进农业生产向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
(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基础上,建立、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明晰完整、管理科学规范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造。破解“三权”抵押融资瓶颈,建立县初评推荐小组、涉农担保公司、放款银行联席会议机制,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门槛,增加贴息额度,使土地、林地、宅基地能够优化配置。以农村土地交易中心为平台,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地票”交易,让农村居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规范办社、农民为主的原则,引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多类主体领办创办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股份合作社,探索建立“产权明晰、平等民主、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经营模式。采取项目补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视扶持发展农业技术、养殖服务类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土地附着物、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入股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社。到2017年,累计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30个,培育“三千”型(产值千万、社员千人、土地千亩)专业合作社及国家级、市级
先进示范社30个,确保专业合作社在每个农业园区和17个重点产业上都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农业风险防控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按政府补贴保费70%、农民承担30%的缴费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重点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等预测预报预警应急体系和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七、切实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一)加快发展农村交通。
加快“两环八射三联线”骨架公路网络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质联网工程,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不断改善农村交通、农业生产和农民出行条件,到2017年,实现100%行政村通客运。
(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农田水利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深入推进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等,完成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0.9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整治,新增有效灌面积15.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38.44平方公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新增小水电装机— — 0.23万千瓦。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三)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抓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环节的适用农机具推广普及,重点推广中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蔬菜、茶叶生产和畜禽养殖机械化建设。扶持发展20家农机服务合作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立足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数字化、精准化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着力加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围绕“两片三线多点”,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在人口稠密和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和生态养殖场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努力打造一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示范点。
(五)巩固扶贫攻坚成效。
全面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努力完成整村扶贫任务,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创新扶贫机制,进一步强化集团式扶贫、县级部门对口帮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八、切实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联系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作配合的“两区”建设推进机制。合署设立XXX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统筹推进“两区”建设。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将“两区”建设工作指标、重点任务等逐项分解细化落实到相关县级部门、镇街和具体责任人,作为县委、县政府对镇街和相关县级部门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争取项目支持。
以建设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为重点,认真做好选址、可行性论证等项目前期工作,建立“两区建设”项目库,策划包装储备好农业项目。完善激励机制,克服“等、靠、要”思想,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实现逐年增加。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打捆、配套跟进、持续打造,确保80%以上的项目资金落实到重点产业和农业园区。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实行竞争性申报和廉政、安全、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确保项目实施和效益。
(三)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优先保障畜牧产业发展资金,产油大县、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等— — 上级奖励资金和示范核心区建设等上级涉农资金要按照规定用途,集中打捆投向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知名大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鼓励城镇企业、单位、职工、居民投资经营农业项目。探索“先建后补”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交通等项目建设。三是积极争取金融支持。鼓励农业园区与银行、担保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融资,探索农业融资抵押的多种实现形式。扎实推进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与国开行XXX分行战略性融资合作。
第四篇:率先建设两型城市浅谈
长沙率先建设两型城市三问
谢湘明
正当我国实施新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即将拉开序幕之时,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的目标。本文试图谈谈这一话题。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意味着什么?
全球发展模式深刻调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变化的核心就是在对既往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寻求建立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应对气候变化和遏制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头等大事之一。因为人类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的索取将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难以持续,这无不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不断加深关注和参与的重大主题。相对来说,西欧、北欧和日本走在转型发展的前列,这种转型就是向低碳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转型,而这,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的必然减慢,相反能形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的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并带动就业。中国发展方式势必转型。中国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走过了一条压缩式、激进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毋庸讳言,这三十 1
年走的是一条资源消耗较高、环境破坏较大的发展路子。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不仅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全球责任难以履行,而且国内的民众利益、产业竞争力能力受到损害,经济快速发展最终不可持续。因此,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央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目标,不仅有法律、规划、政策、投入等层面的具体安排,还设立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在中部地区试验走一条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发展新路,为全国提供经验和示范。
长沙发展道路率先创新。长沙要在“十二五”时期率先建设两型城市,是对全球发展潮流的顺应之举,是对国家科学发展要求的践行之举,是肩负综改试验责任的担当之举。然而,这同时也是一个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的目标。一个两型城市,应当是一个能源及水资源消耗乃至各类物耗水平低、具有低碳发展特征的城市,是一个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高、空间布局高效合理的城市,是一个产业竞争能力强、清洁生产程度高的城市,是一个环保设施健全、污染排放很少的城市,是一个各类市政设施和公私建筑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城市,是一个公众两型意识强、参与程度高的城市。总之,两型城市是一个同时兼具高水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城市,这样的目标无疑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也因此极具意义。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转变发展方式上突破诸多的障碍,实现重大的跨越。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底气在哪里?
长沙率先建设两型城市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基础和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优异的自然天赋。长沙是我国南方一座美丽的山水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3%,湘江穿城而过,更有岳麓山、橘子洲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优良的天然禀赋。
良好的发展基础。长沙的产业结构非常适合发展两型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较小,采崛、冶炼、建材、能源、化工等产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发展良好,现代服务业更具特色,特别是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长沙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实力不弱。这些都使长沙有可能较快建成资源消耗低、污染小、技术程度较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宝贵的综改契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布局于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在近三年内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以两型为理念的大河西先导区建设已全面展开,城市环境改善收到显著成效,农村环保已全面破题,绿色建设标准创新实施,节地节能的经验和成效领先国内,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金融创新、城乡统筹、行政管理等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正在不断加力。有了这些基础,长沙完全有可能在两型社会建设上领潮流之先。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障碍在哪里?
有道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目标,需要克服诸多方面的障碍。
思想观念的制约。建设两型城市是向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的跨越,其前提是一场全面更新思想观念的革命。对于各级党和政府而言,目前仍然过于偏重GDP 指标,即使是在改善民生上,也偏重于物质利益的保障,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仍然难以成为优先目标;对于各类市场主体而言,履行节能环保社会责任的意识普遍薄弱,产业升级的缓慢也影响了企业的两型化进程;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由于公共意识相对缺失,两型文化培育和两型行为养成非常不易。
资金投入的缺口。率先建成两型城市,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在水、空气、固体废物的处理设施建设和提升,节约能源、水资源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设施建设和更新;节能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要求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成本投入全面增大。比如中小河流及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高耗能建筑的节能改造,传统建材、化工、机械等产业的退出或升级等,都需要极大的投资作支撑。对于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的地区而言,既要推动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升级,又要解决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问题,资金投入缺口颇大。
技术支撑的不力。资源环境领域的高端核心技术目前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更适合本地区的适用技术还有待研发和应用,如大气和水环境深度治理的技术、系统化的高端绿色建筑技
术、各类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的核心部件等,没有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两型城市建设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利益格局的掣肘。两型城市建设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作支持,必须打破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制度体系,必然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和置换。如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土地、财税和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都将触碰和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这使重大的改革将遇到现实的阻力,而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积极性调动将是一道难题。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路径在何方?
两型示范新区
两型生态系统
两型产业结构
两型绿色建筑
两型高效交通
两型生活消费
两型体制机制
两型保障体系
第五篇:率先实现社区矫正
略阳县率先实现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
【来源】 司法局 2011-07-24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收藏】 责任编辑:韩涛
为 了 进 一 步 加 强 对 我 县 社 区 服 刑 人 员 的 教 育 和 管 理,提 高 工 作 效 率 和 水平,县 司 法 局 在 全 市 率 先 开 通 了 “司 法 E 通 ”社 区 矫 正 网 络 管 理 信 息 系 统,标 志 着 我 县社区矫正管理工作走上信息化管理的轨道。针对县域内社区服刑人员流动性大、跟踪管理、记载更新、数据统计分析 难等实际困难,司法局在去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并与县 检 察 院、公 安 局 进 行 信 息 核 对,严 格 按 照 省 市 130项 规 范 性 文 件 要 求,建 立 个 人 信 息 管 理 档 案。通 过 与 电 信 部 门 合 作,在 全 市 率 先 建 立 社 区 矫 正 “司 法 E 通 ”平台,并 在 9个 镇 投 入 使 用,有 效 促 进 社 区 服 刑 人 员 的 监 管。该 系 统 运 用 卫 星 通 信 网 络 技 术 和 先 进 的 GPSOne 精 确 定 位 系 统,建 立 社 区 矫正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将县、镇两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矫正管理人员和社 区服刑人员信息录入管理平台,具备区域监管、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考核管 理、系 统 管 理、数 据 统 计 等 功 能。各 司 法 所 管 理 人 员 可 以 通 过 “司 法 E 通 ”工 作平台,对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区域全方位的监管。自 社 区 矫 正 “司 法 E 通 ”信 息 管 理 系 统 投 入 使 用 以 来,为 55名 社 区 服 刑 人 员 办 理 了 入 网 手 续,并 签 订 了 手 机 定 位 管 理 协 议,一 次 性 投 入 4.5万 元,为 社 区 矫 正 管 理 人 员 和 矫 正 对 象 统 一 购 买 了 GPS 定 位 手 机,通 过 中 国 电 信 网 络,实 现 了 对首批纳入中国电信平台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的实时监控。该系统的运用,创 新 了 社 区 管 理 模 式,实 现 了 社 区 矫 正 工 作 从 以 往 的 “人 防 ”到 “技 防 ”的 转 变,提 高 了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防止了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 犯罪。汪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