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需求
学号姓名
农村妇女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 女智慧和妇女的创新。所以为了了解我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方面的基 本情况和管理基础,准确把握农村妇女的学习需求,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妇女教 育规划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户籍在宁波农村,且以在农村生活,工作为主的四名妇女,分明为:李丽娜,李娇娇,张佳子,朱诚。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做好相关的访谈和记录
二:调查数据分析
1、个人基本情况
这四名妇女的年龄都在26—30岁的户籍在农村的妇女,文化程度都是在大专的普通群众,其中两名未婚,两名已婚,都有3至5名家庭成员,这四名妇女都是在职人员,两名在个体企业上班,一名在社区,一名在国企。月收入在两千左右。对目前的工作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的其他时间大部分用来逛街看电视。
2、接受教育培训的状况
我调查的这四名农村妇女都有大专的学历,所以目前对她们来说基本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职业需求,在社会转型期,她们认为自己应付及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处于基本可以的状态所以四个人中大部分是偶尔参加单位,社区举办关于妇女教育培训的活动。
根据调查,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所以不管男女,每户人家都会要求自己的子女参加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所以即便是生活在农村,但是大部分80后有75%都是大专或者本科的学历,所以不是强制要求或者免费提供一般不会主动去参加各类培训,即便是想去参加各种培训目的大都是想更加胜任工作需要或者提高综合素质,缓解心理压力,提升自身形象与魅力,如何缓和家庭关系。所以社会在开展教育培训的时候应该及时了解妇女需要什么和影响她们参加各种培训的因素。培训内容缺乏趣味,培训时间缺少选择性,工学矛盾,费用
高,学习地点不是非常便利,或者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妇女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培训需要农村妇女自己掏腰包拿出钱的话,她们就更加不会去了,当然,目前一些社区和村支部会拿出一部分的经费用于这一块,但是不是非常普遍,另外由于农村妇女既要上班,下班后又要回家做饭,甚至带孩子,伺候老人之类的家庭琐事,教育培训的周期和时间也是妇女所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她们都希望自己所参加的教育培训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家庭角色。
3、教育培训与与学习需求
根据四名妇女的调查,如果她们愿意继续学习,都希望提升自己的学历,由
专科升到本科,学习的科类都希望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在对以往所学的某个专业有所突破,学习方式都介于脱产和半脱产两者之间,所选择的学校和机构或是普通高校,或是其他成人高校。
4.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根据调查,她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农村妇女的权益
保障,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
5.希望和要求
四位调查者,以点盖面的希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胜任目前工作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报酬,突破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的状态,寻求新的发展,所以她们也迫切的希望社会和各个社区团体给予一定的支持,提供较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希望自己的家庭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理解。
三:存在的问题
在我的调查中,四名都是80后的女性,以点盖面,从中我发现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四种心理障碍的问题。
1、安于现状的心理
根据调查,现在的农村妇女就80后来说75%都有一定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所以生活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她们都安于现状,做好贤妻良母的本分,自己的收入再加上老公给的家用经济上不是非常有压力,所以参不参加培训对她们来说无所谓。不少农村妇女从中感到,花费时间去看书、听课不如在家搓麻将,看电视,逛街购物来打发时间。
2、讲求实际的心理
现在是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针对上面说的这一部分妇女,要她们参加各
种学习,除非工作要求,否则她们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参加短期的培训对她们来说起不来多大的作用,参加长期的培训她们又没有这时间,她们下班后要回家做饭,带孩子,有参加这培训那培训的时间还不如在家给外贸工厂做点手工活赚点闲钱呢。
3、不思进取,啃老族的心理
80后中其中有一小部分的农村妇女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自身的学识又跟
不上现在社会形势的发展的需要,看到许许多多大学毕业的人都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她们认为比她们学历高的人都闲散在家里待业,无所事事,自己的这点水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肯定会被淘汰,所以就更加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自觉性了和积极性了。再加上有些城镇的家庭碰到拆迁,这就意味着天上掉馅饼,她们可以更加衣食无忧的过着井底之蛙的生活,没钱了就伸手问父母要,心安理得,4、自卑的心理
还有极少一部分妇女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由于家中子妹众多,所以一部分妇
女放弃了求学的机会很早就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了,根据调查,这些农村妇女很多从事相对简单的流水线的工作,自卑心理很严重,让她们跳出这个框去寻求更高更好的就业机会她们会觉得是天方夜谭,自我意识非常薄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所以能守着目前的工作就牢牢的守着,不会去垂涎其他更好的机会。
另外除了了解妇女自身的问题,社会提供的较多培训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培
训比例不高,培训力量不足,培训质量不行,培训机制不全都是影响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因素。
四: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加大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增加女性的危机意识。
针对农村妇女普遍存在的这几个心理,各企业,各村团委,或者各村的妇联在开展教育培训之前要加其宣传力度,使其落实到每一个女性身上,不仅要让她们知道有这么一个教育培训的机会,也要使其明白参加教育培训会给她们带来的好处和意义,并且在宣传的同时加强女性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危机感,需要提高
自身素质的迫切感,了解她们真正需要什么,让农村妇女能够深切感受到这些那些培训是真的为她们好,不是一味的形式主义。
2、加强教育培训的考核、奖励制度。
各乡镇企业,各村团委,各村妇联都要加强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建立一些列的考核制度,比如每个村选出一名比较有威信的女性代表来带领其他女性参加这次教育培训,让这名代表负责她带领的这些女性明确这次的培训任务和要求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每次参加培训的出勤率和个人表现,并记录在案。其次,建立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奖励机制,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建议争取一部分专门用于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那些出勤率高,上课认真,并能积极带动和影响其他女性参加教育培训的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其他物质奖励
3、建议政府建立新型培训管理机制。
针对妇女培训现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创新培训
管理模式,从原来的趋于形式的教育培训转换到实质内容上来,更好的为妇女提供教育培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比如政府出面找一家有一定经验和师资力量的培训机构将其纳入政府职业技能培训点,规范其培训师资、内容和标准,委托其招生、培训农村妇女,培训结束后,由职能部门统一考核,并根据合格人数由政府支付培训费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迅速扩大妇女培训的规模。同时又实现农村妇女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满足了农村妇女的现实需要。
五:总结
中国妇女向来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和
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通过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改变她们的面貌,改变她们下一代的命运,进而推动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健康、持续发展。
希望社会和其家庭给予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有更多的农村妇女突破思路,寻求更高的发展。
第二篇: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需求调查 3
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需求调查
引言
女性是两性社会的重要组成结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提高农村女性的素质,越来越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农村女性是当之无愧的生力军,肩负重大责任。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妇女的教育、就业及发展机会与资源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机会与质量都没有到达应有的程度。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言,农村妇女力量的发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想要彻底摆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困境,除了国家增大投入、科技兴农发展经济外,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农村女公民素质的提高更是关键。由于农村女性自身素质能力的因素,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不充分、不平等、不平衡等状况存在,越来越多的因素制约着农村女性的素质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座谈笔录的调查方法进行。根据这次学校的教学要求,我对农村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人数为4名,具体情况如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个人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选择了4名农村妇女,她们的年龄分布不均,20-25岁1人占25%,30-35岁1人占25%,35-40岁1人占25%,40-45岁1人点25%,100%是农业户口。在文化程度上,初中2人占50%,职高2人占50%,在婚姻状况上已婚3人占75%,未婚1人占25%,在工作方面私企工作2人占50%,务农1人占25%,国企1人占
25%,业余时间大多用来看电视,家庭收入有一人在一至二万占25%,二人在二至
三万占50%,一人三万以上占2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村妇女有稳
定的收入,有自己的家庭,对生活比较满意,业余生活不丰富,主要靠看电视打
发时间。
2、接受教育培训的状况
根据我调查的四个对象,自己认为学历与知识结构有2人认为能基本适应当前
社会发展,2人适应当前发展,在社会转型期,认为自己的应付及解决工作、生活
问题的知识与能力欠缺的有2人,较欠缺的2人。在单位、社区举办的妇女教育
培训活动从来没参加。说明农村妇女业余生活不丰富。她们的培训是为了胜任工
作需要,影响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是工学矛盾和费用问题,参加培训的经费主要
是自费,培训周期最好为每月一次或每季一次。培训时间主要选择1-2天。大多
数认为女性发展面临主要问题是生存与竞争压力大。技能素质培训应着重于综合素质培训。认为提升工作能力的教育培训应着重于团体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3、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
我调查的对象中,4人都表示愿意继续学习。若愿意继续学习的,最希望提升
学历的有2人;愿意参加短期培训的有2人。希望提升学历层次为:高中1人;
大专1人。认为最适用的学习方式为:业余学习2人。若希望通过的学习学校或
机构:其他成人高校2人。若希望参加短期培训,认为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养殖
技术2人若希望参加短期培训,认为最适合的学习方式为: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1人;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1人。
4、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3人选择要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2人选择子女上学与就业;1人选
择租购住房,2人选择劳动报酬及时足额发放,2人选择同工同酬,4人选择扩大
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3人选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1人选择尽快制定
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3人选择就业服务和培训,4人选择改
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2人选择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1人选择结婚生子。
5、希望和要求
在此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农村妇女的年龄阶段大概都在35-40岁左右,其中还
有1位在25岁以下,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后农村妇女越来越年轻化,她们的文化程度也大幅提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越来越普遍,渐渐呈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妇女对于学习的需求方面,自身学历及收入方面,不仅仅是基于现阶段的收入水平,也涉及部分其它外在因素。面对社会上危机四伏的就业形势,很大部分的农村妇女期望能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学习相应的技能,对自己进行充电,藉此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教育,同时在能力、学历、薪资方面都希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希望通过业余学习,在原本学历层次上得到提升,希望参加当地政府组织或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如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技能。
三、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妇女的学习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本人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建议:
1、政府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大,影响工作展开。
虽然政府对农村妇女培训制定了政策、规划和具体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不予以解决,挫伤了基层部门和组织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
2、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不够,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的农村教育与培训情况看,技能教育与培训相对较多,其他培训较少。从培训组织看,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从培训形式看,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训相对少,技术含量高的培训相对少。从培训操作看,缺乏成熟的办法,大部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造成具体培训实施与考核发证、日常管理办法的制定存在时间误差与脱节,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从就业服务看,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离城乡一体化统筹培训就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效果。
3、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态度不一,转移就业率低。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富裕乡镇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一些富裕乡镇的农村妇女不愿通过培训就业,而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培训后得不到就业保证,拿了证书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影响了就业转移。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乏自己的目标,造成少数专业热门而很多专业冷门,影响了就业。另外,部分农村妇女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解决对策
1、结合政府相关以及自身组织培训工程,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
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首先要解放农村妇女的思想,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就必须不断的给她们充电,积极结合政府相关培训工程,创办如家政服务公司,设立再就业培训基地,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家政、缝纫等培训班等,使培训方式多样化,从传统书面讲授到多媒体远程教育,培训内容为满足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的多技能培训,并开设一系列适合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整合力量,分类培训,充分挖掘农村妇女培训新路
各级妇联要紧紧抓住培训这一核心环节,强化培训基础服务工作。掌握农村妇女的就业意向,其次加大对培训信息政策的发布宣传和服务力度。把组织管理网络延伸至村,在村里设立妇女培训联络员,把培训服务送到农村妇女家门口。挖掘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实施,逐步建立培训模式。开展与学校联运的技能型培训,与企业联运的定单式培训,与有关部门联动的综合型培训,与服务实体联动的实用型培训,与基地联动的实地型培训等。
3、积极推荐,为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搭建平台
就业是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妇联要把就业推荐与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创造、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借助各职业院校加强女性就业
技能培训,为其免费培训并负责安排就业,使农村女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走向富裕。
五、总结
按照全国妇联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保障妇女平等接受教育权益、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女生,长大后会成为妻子或母亲,假如她们缺乏应有的文化科技知识和素养,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其子女的教育。而新一代能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由此看出,我国当代农村女性的教育培训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第三篇: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需求调查
×××
随着我国的经济急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已经变成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最终目标。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大量土地被国家征用,农民渐渐的搬迁上楼。农民的土地没有了,农民的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现代化信息的铺天盖地,使得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民就业更是捉襟见肘。特别是农村妇女,她们今后将怎样生存?又是以何种方式身存?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现代农村妇女的生活态度和对知识教育的积极响应与客观认识。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年龄为50周岁以下的宁波农村妇女。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份,回收4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妇女的基本情况、工作状况,教育与培训等内容。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个人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选了4名农村妇女,基本情况如下:
根据调查显示,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之间,其中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25%;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25%;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25%;大专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25%。已婚占75%,未婚为一人占25%的比例。工作状况:有工作的为3人,占75%的比例,有一人为全职家庭主妇家庭收入有75%较为可以,只有25%处于低下水平,家庭一
3人组合为多数,即多是独身子女,业余生活都比较闲散,有25%是看电视,做家务。
(二)接受教育培训的状况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于农村妇女自身的学历和知识掌握的程度,75%的人有了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发展需要的感觉,并且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是以十分缺乏占75%的比例。可对于这种现状,社区和妇女们所在单位针对工作的需要和生活需要,也并没有举行过相关培训,而妇女们自己对于这类培训也没有参加的意识。原因是50%的没考虑过要通过参加相关培训来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有25%的是对培训没有兴趣,还有25%不知道参加哪类的相关培训,即是偶尔有参与也是应为工作的需要,比例为25%,且只有25%的人为了晋升而参加培训。关于培训费用有50%的是自费,也有因为费用为免费而参加培训的,比例是25%,但相对而言比较盲目。在假设条件下妇女们希望的培训周期各有不同,都以自身的时间安排方便与否来选择,时间的长久以半天占较高的比例,只有25%妇女希望能够经过1个月以上的时间来针对性的来提升自己。妇女们认为他们在所在单位即地区中发展所面临以家庭矛盾多占50%的比例,这也表明农村妇女在家家庭因素所受的阻碍颇多,也隐隐的反应了农村家庭对于继续教育和培训没有积极的心态。即使要参加培训妇女们有50%认为礼仪,形象与魅力的培训和有关家庭关系调试的培训为多数,而对于沟通,传播与公共关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只有25%的比例。
(三)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
关于妇女们的继续教育,提升学历为目的和参加短期培训各占50%,提升学历的比例中都希望是业余时间在广播电视大学进行经济类的相关学习。选择参加短期培训的两个人希望对烹饪技术的培训占100%,对于如何教育子女的培训和计算机应用各占50%,都希望是妇联组织的短期培训。
(四)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最关心的问题围绕在农民养老、子女升学和就业、农村医疗保障、农村妇女就业培训上。其中,所有的妇女对农民养老都表示关心,其次分别是子女升学和个人就业、医疗保障,分别占50%、50%、50%。最后结婚成家占25%。
(五)希望和要求
75%的农村妇女都觉得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与新型农民的要求差距很大,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还待需要系统的培训和提高,都非常愿意参加各种类型的文化补习、技能培训等短训班和长训班也希望与此同时能够丰富一下农村妇女的业余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汇总统计及分析,目前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下:
(一)自觉学习意识较低
农村妇女的培训工作都需要各级妇联及相关部门作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很大一部分农村妇女是被组织拉去参加培训,而非自愿行为。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参加政府或其他组织提供免费培训的农村妇女占总数的50%,而每年参加培训的妇女达到受调查总数的75%。由此可见,仅有25%的妇女不仅仅依靠政府或其他组织提供的免费培训来获取科技文化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去拓宽学习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态度不一,转移就业率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富裕乡镇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一些富裕乡镇的农村妇女不愿通过培训就业;而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培训后得不到就业保证,拿了证书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副作用了就业转移.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姓,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乏自己的目标,造成少数专业热门而很多专业冷门,副作用了就业.另外,部分农村妇女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三)传统性别歧视,农村妇女就业面狭窄
在中国旧时期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仍存在“女人不如男人”的思想陋习,妇女有孕育小孩的特殊期、妇女会过多担心家庭孩子等因素,都成为很多单位不愿意聘用妇女的原因。部分妇女因为承受家里家外双重负担的超负荷而处于低水平、重复性地为生存而劳作的状态,从而限制了自身发展。
(四)再教育费用偏高,时间偏长,影响农村妇女正常生活
一般的再教育,如电大、函授等,完成学业需要2.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费用通常在5千元左右。因此许多农村妇女都认为没必要花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多钱去学习,宁可把这些时间花在做零工补贴家用上。
(五)工学矛盾,再教育影响农村妇女正常工作。
再教育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上课时间或考试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冲突的现象。尽管很多时候,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工作问题,把上课时间和考试时间尽量安排在双休日,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有单休日,甚至连单休日都没有,只能请假上课考试,日积月累,扣除奖金和工资不算,个人反而还给单位造成消极误工的印象,严重影响升职空间
四、对策
(一)建章立制,落村落户。
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是建立有效机制并确保落实到位。目前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原因的对知识对技能的重视不够。有关部门若出台一些提高妇女再教育机会的文件,督促农村妇女进行再教育活动,不仅能丰富农村妇女的生活内容,还能增
加她们的知识面,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坚持实用原则,培训内容要与妇女需求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
1、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2、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
3、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
4、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
5、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
6、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农村妇女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的作用。
(三)坚持实际原则,培训形式要与妇女实际情况相结合1、要重心下移、服务妇女。培训地点应设在乡村,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
2、要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
3、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四)搭建各类就业平台,为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提供有效保障
就业是培训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证据。为加快农村富余的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把就业推荐放在与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创造、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借助各职业院校加强女姓就业技能培训,政府与院校向达成协议为其免费培训并负责安排就业,使农村女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走向富裕.(五)奖励机制,推动再教育波澜
相关部门可以对再教育过程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鼓励成绩突出者再接再厉,并树立典型,使其他农村妇女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形成浓郁的“比、学、赶、帮、超”学习氛围
五、总结
从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等工作情况调查看,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与新型农民的要求差距很大,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亟待需要系统的培训和
提高。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加强新型女农民劳动力转移技能及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等内容,并设立专项培训资金,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篇: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在由教育部办公厅编制的用于呈送最高中央领导人参阅的2004年第 119 期《教育部简报》里,有这麽一段话:“宁波市规定从2003年起,市和县级在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重点用于农民培训、转移农民和山区移民,去年市本级提取了1500万元,其中500万元专项用于农民培训。2003年市县两级共投入培训经费4400万元,培训农民达20万人次。”毫无疑问,这是官方文件对宁波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高度评价。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农村教育工作,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将使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使农村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举国上下对农村教育问题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
位于沿海的浙江是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00亿元(RMB,下同),比上年增长1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973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1468.9亿元和70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在这种雄厚的经济实力下,浙江省启动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域面积93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十分发达的城市。其经济特色主要包括八大产业:服装、港口、化工、机电、机械制造(汽车城)、电子信息(波导)、能源(钢铁)、造纸宁波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四明八百里,物产甲东南”之美誉。全市辖2县、3市、6区,全市农村辖96个镇(乡)、54个街道,有行政村3832个;农村人口426万,农村实有劳动力270万,从事一二三产业人数比为34.17:42.39:23.44;有耕地面积316万亩,宜林山地609万亩,浅海滩涂344万亩。2003年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40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1元。
在对宁波农村成人教育需求的调查中,我们采用了实地观察法、访谈法、资料统计等调查方法,掌握了大量而又翔实的一手资料。2004年8月17日上午,宁波的天空仍然十分炎热。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处处长林建国的办公室里,这位负责组织宁波农民技能培训的处长向我们介绍着迄今为止宁波成人教育的一些情况。同时我们实地走访了慈城成校和江北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并与冯叶飞校长、张旭庆等同志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一、目前基本状况:
2002年8月15日,宁波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宁波市关于“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对“十五”期间的全市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目标和任务。2003年年初,市委发放市委4号文件,正式启动农民培训工程。2004年又发放了以农民素质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市委2号文件。在这几个文件的指导下,市里专门成立了一个牵头部门--市农办和农科教综合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由三个部门一起进行分工与协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失土农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农业局负责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发放绿色证书;教育局负责组织文化素质教育的培训。其中具体的操作组织实施主体是各个县级部门,市级部门没有直接参与,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财政划拨与宏观协调。同时规定培训经费由市和县级在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用于农民培训、转移就业、职业培训和山区移民。在宁波市看来,“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是一项以培养农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营销大户为重点,以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产业带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手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富民工程。
2003年以来,各级、各地积极开展以农民学历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失地农民转岗、专业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根据各县(市)区上报,到2003年12月底,全市已实际培训农村劳动力287882人次,占全年计划培训人数的109.5%,其中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36865人次,占实际培训人数的12.81%;农民转岗转业职业技能培训17635人次,占实际培训的6.13%;农民学历培训16663人次,占实际培训的5.79%;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15719人次,占实际培训的74.93%。
通过培训,失地农民再就业人数达到21725人,受训后的就业率为58.93%;培训后转岗转业人数达到13834人,就业率为78.45%。全市已建立农民培训基地135个,占计划建立数82.3%。目前宁波培训基地有这几种:农广校、乡镇成教基地,企业培训基地。
其中热门培训项目依次为排列:在宁波服装培训是主打,主要集中在江北区;其次是机械专业,如车工、钳工、装配工、计算机等的培训;再次是家政服务培训,如保姆、餐厅服务员等。各地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临海家政、余姚保姆等。
2004年由于基础工作扎实,总状况势头还可以,至今已经对4.2万农民进行了技能培训。目前的工作已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包括政策支持、组织机构建设、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流程。
二、培训典型总结:
1.由教育局负责的免费选送优秀农民进大学:
2003年8月下旬,宁波市公开选拔农村优秀青年赴高校培训工作全面启动,这在浙江省,甚至全国来说都属创举。
从2003年起的5年内,宁波计划选送1000名优秀青年农民上大学,此举目的是孵化一批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让他们掌握实用新科技、新知识和新技能。选送的农民青年要求是宁波市户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营销大户、农技信息员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他们的学费、资料费、住宿费、餐费和实习考察费将统一由市财政专项经费拨付,每年将给予35万元的补助。
2003年10月15日,经选拔出的36名来自市各地的瓜菜种植大户来到宁波市农科院,参加为期1个月的瓜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高级研修班,在高校集中学习,前半个月脱产集中面授,后半个月回乡生产实习,撰写社会调查或生产实习报告,合格者由市农办和市教育局发给“农业高级研修证书”。同时浙江万里学院的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培训班及宁波大学的淡水养殖、浅海围塘养殖培训班也将陆续开班。
第一期培训班结束后,从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对培训认可程度高达89.06%。还有很多农民不断询问还会否再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明年培训班什么时候开班、能否现在预报等等相关问题。
2004年10月26日上午,在宁波大学锦绣活动中心举行了第二期的优秀农民赴高校进修开学典礼,宁波市委副书记郭正伟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
宁波优秀农民赴高校进修工作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引起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的极大兴趣。《人民日报》曾以“宁波:农民上大学,政府来买单”为题作了报道,《粤港信息日报》以“不能只培训政府官员”为题对宁波政府出资孵化一批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优秀农民是广大农业从业人员中的先进代表,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担负着振兴农业,发展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的历史重任。选送优秀农民进高校培养,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没有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
各高校在培养优秀农民工作的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加深对农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农民的需求进一步了解,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提供依据,为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明确方向。
这一举措从长期来看有这非凡的意义。它拥有很强的生命力,是继农民培训工程后的深化、总结、提炼,是农民培训的高级形式,它有效的克服了目前农民培训中的诸多缺陷,必将成为未来农民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
2.创业培训:
上海有着良好的创业项目平台,宁波也在不断地向上海学习先进的经验。余姚、临海、慈溪等地从上海请来老师,举行讲座进行培训,并采用逐步淘汰模式为失地农民进行创业辅导。
宁波市兴港职业进修学校受市劳动局委托,在上海伟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协助下,举办了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旨在落实市政府扶贫帮困工程,让失业工人自己创业做“小老板”,并带动其他人员就业。
第一次办班是2001年12月中旬。招生广告一发出,第二天报名就超过了100人,后经劳动局批准最后追加到210人。
这个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用半天培训时间,由创业成功典型人士现身说法,使广大失业人员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强化创业意愿,鼓励大家“只有自己创业,永远不会失业”。第二阶段是创业实务培训阶段,学习商务谈判、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有关法规,时间长达二个月,同时进行市场调研,填写可行性报告,形成创业计划书,评估帮助指导创业的具体策划工作,目前已有20人确定投资项目,准备做房产中介,有的人准备开烤鸭店、水饺店的等等;第三阶段为辅助阶段:进行跟踪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实行动态档案,主要帮助落实开业,并进行业务指导。
2002年4月23日晚,首期创业培训班举创创业项目交流会。17名学员在会上展示了自己的项目和产品,一个名叫桑维勇当场在课堂上分发资料,推荐他承销的塑胶地板产品;周山宝则拿来了20只烤鸭,请大家品尝,为他的“周氏烤鸭”打品牌。现在17名学员均已领取了营业执照,28名学员实现了再就业,另有一批学员正在着手创业。同时第二期“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也如期开始。此次共招收了220名学员。其中40岁以上的占40%,具有高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分别有110人和37人。
2003年2月,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处和观海卫成校联合举办的慈溪市首期下岗失业职工创业培训班,经过五个月的创业培训,学员的就业观念、理念知识、创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培训班邀请了上海伟业、宁波、慈溪有关专家,创业成功者上课,使学员懂得了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方法。
学员沈钟发明了专利,在观海卫成校的帮助下,先后八次面谈以寻找合作伙伴。学员何劲松要办峰磊彩砖厂,在各个部门的协调下,第二天就得以验收放行。目前峰磊彩砖厂的产品已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目前19位学员都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他们自筹资金办起了服装店、饭店、快餐、干洗店、修理店等,实现了做“小老板”的理想。
象山县技工学校于2004年8月7日举办了创业培训班,8月29日结业,共30人参加,学校为学员提供免费培训。学员们重点学习了创业入门及融资知识等。学校特聘请宁波市摩士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师、县财政局、劳动局等有关人员来校授课,并由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专门负责培训班的管理,使培训班的举办非常成功,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培训结束后,已有18人提交了创业计划书。
为进一步促进创业培训的发展和深入,宁波市教育局举办了由上海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首期创业、再就业师资培训班。全市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50名管理者和教师参加了首期培训。培训班根据理论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集中授课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课内训练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在互动中掌握课堂组织、培训指导的技巧。
其中一个典型就是香山爱心编织站。这里是有许多失业的中老年妇女组成的制作手工艺品的小厂。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首先选4个人到宁波参加简单培训,然后他们再回到村里培训其他人。其中一部分人专门负责到外贸处拿定单出口,再根据需求进行制作。目前这个地方做的红红火火。
3.慈城成校:
2004年5月25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原秘书长于富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专家Darunee女士视察了慈城成校,对该校的培训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9月14日,浙江省妇联金副主席、省妇联发展部秦部长来到此校进行调研。
慈城成校缘何引起了这麽多的关注目光?2004年8月17日,我们在慈城成校和冯叶飞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并了解、参观了部分项目。
冯叶飞校长介绍说,江北地区有农村劳力6万,其中女性占了49.5%,富余劳动力有2.7万,未就业的有8000人,失业率为30%,其中城镇居民仅占6.7%。
在开展农民培训以前,他们首先进行了一次市场调研。发现企业对手受良好培训员工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宁波位居前30名的大中型企业。江北区每年有一到两次会大量招募农村劳动力。同时农民也十分欢迎这种形式。
作为慈城镇妇女技能培训中心,由于培训质量过硬,并着力打造“入学-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崭新培训模式,为下岗、失地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技能的环境,深受欢迎,慈城成校迅速成为宁波农民培训的六大培训基地之一。该校工作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开办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班37个。
慈城成校以实用性很强的两大培训项目为龙头:服装和中式面点制作,同时还开设了电焊、电工、家政(母婴护理)、电脑、驾驶等的培训项目,而其他没有实用性的项目全部停掉。其中艺术插花、面点的培训效果最好。
为鼓励广大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实现自主创业,慈城成校从有限的培训补贴中设立了“创业基金”,资助在该校参加再就业培训的、有创业意愿而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员。2004年5月份,慈城镇庞亚琴等四人获得了首批“创业基金”。这种方式不仅帮助他们获得技能,顺利走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而且对其进行跟踪服务,帮着他们创业并进行跟踪服务,他们学成后创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冯叶飞校长认为慈城成校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专业的前提是进行市场调查,设置项目要与老百姓的需求一致;
2.要狠抓培训质量、抓师资力量。对农民培训的很多都是兼职教师,而慈城成校对骨干项目配备专业教师;
3.在培训的运行机制上,要配备足够力量抓这项工作。慈城成校根据实际设置了宣传、咨询、监督、就业(创业)、追踪五大环节的岗位;
4.要抓学员的出勤率。大部分人都是真正想学技术的,但不排除通过培训领补贴的。慈城成校规定过多缺课就取消考试。一般而言,常规的到课率在严时为80%,宽松时为75%-60%;
5.培训基地要口碑好,能够产生一种就业效应,就是愿就业的能够给他们全部安排,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6.要十分注重宣传。慈城成校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在2002年、2003年刚开始实施时,老百姓都不相信。慈城成校就大量张贴宣传广告实践证明效果还是很好的。整个宁波市也走过了相同的道路。通过报纸、公告、大海报张贴到每个村,同时在网上及时发布各种信息;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服务周,发放宣传资料21万份。
三、问题与思索:
1.地区越发达,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越低。
通过我们对衢州、义乌、舟山、台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调查与对比,愈发感觉到这种现象具有普遍规律性。总体上宁波的培训组织较难,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目前有一种培训形式:送培上门。如把缝纫机送到村里进行培训,但没有人愿去。有一个企业,计划培训、招收工人80人,月薪700,但是只有不到10人来报名。其中原因也许是复杂的,但农民目前收入水平较高是一个重要因素。
宁波有一老太太,土地被征用以后,每年分红8千元,加上每月房租不抵于1千元,她的收入不需要参加培训技能也能够很好的生活。很多的农民在土地征用后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土地补偿金可以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这部分足够生活很长时间了,因此对于培训也就淡漠下来。
2.政府补助的培训费用问题
客观地说,财政资金拨出来供农民免费培训,对政府来说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已是一个很大的创举和牺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
很多地方一般是按照300元/人的标准进行的,但这只是培训费用而已。农民出来培训,其住宿费、就餐费谁来解决?财政拨付应不应该包括住宿费、就餐费?并且培训费用是因不同职业而不同的,如保安和电焊工的培训费用是相差很大的。统一培训费用标准是不是不太符合实际?
在宁波,高山移民才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下山以后政府除了解决培训费用外,还要解决其住宿问题。目前宁波市规定要适当地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生活费补助。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是冲着“免费”二字来参加培训的,“反正都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但是,越是免费的,其培训效果就越差。很多人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下步跳槽作准备。
我们能不能转换一下机制来进行:先由农民自费参加培训,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后,再由政府一次性补助农民500-600元。林建国处长认为,这种方式应该更能够增加农民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个问题是在这种培训体制下,企业很巧妙地把培训成本转移给了政府。我们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培训把大多数农民变成企业里合格的员工。培训员工是企业的义务,目前的状况是政府出钱培训完了后还要找企业进行推销。
这种做法把经济活动变成了政府的行政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是不正常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负责此项工作的政府官员都对此牢骚满腹。
在目前的国情下,如何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很多中小企业目前没有意识到培训员工的重要性,认为培训费用是一项巨大的支出和成本。如何加强企业对拟吸纳的人员的责任?刚开始可能需要政府的行政引导与法律强制,并最终逐步转化为企业自发的经济行为。
专业性技能培训应由企业全部承担下来,同时政府要建立起一种有效地激励企业组织培训的机制,做到使企业用工与培训相结合。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者良性互动,共同承担经费的格局。
3.培训次数是一个深层矛盾
对农民培训是一次还是多次?我们现在制定的都是一次培训,但很多职业要求是一次不行的。现在的农名培训一般都是几天时间,长的也不过三个月,要使农民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是不太现实的。那末,这样的培训是不是与我们的培训目的是不是背道而驰了?
目前宁波发放的是培训卡。培训卡与流行全国的培训券一样,但没有规定具体的培训次数和培训项目。
4.二个培训网络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对农民的培训要有二个网络:组织机构网络-是负责培训的管理机构;培训基地-是培训的实施机构。
管理机制形成相互协调沟通,形成合力,还需一段时间,在宁波的个别县市这种协调还远没有形成。
现有的管理部门,如农办、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还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沟通与交流。如何充分发挥女联、共青团的作用?如何发挥农村指导员的作用?这些管理机构在农民培训中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起来,使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其作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宁波的农村指导员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派出的。
目前上级对下级的农民培训考核指标由上而下制定的,如宁波今年规定要培训6万人次。许多下级负责人员都是苦不堪言,认为这样是极不合理的考核办法。因为其考核指标极其单一--这个月、这一年你培训了多少人。这种考核对于建立一个长效的农民培训机制是很有害的。
宁波的培训基地已经覆盖到乡镇、社区。目前政策是按照培训人头拨付经费的,但是没有培训基地的建设经费。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意识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这是当时实施这一政策没有考虑到的一个失误。政府应加强公共培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这是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5.统筹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大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目前对于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的政策是不同的,但这种人为地规定应该尽快打破。理想的格局应为:打破城乡格局,城乡应无差异,政策平等,培训资源共享。
在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占16%,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3%,其素质并不比当地人员差。但是他们却享受不到当地的优惠政策。目前已形成了恶性循环:宁波县区不招当地的富余劳动力,而当地的却跑到江西等地区打工。来宁波打工的外来员工,技术都是自己在劳动中自发学成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从而导致事故频发。我们应该把当地的外来员工纳入培训体系中,做到就地、就厂(公司)培训,从而建立起统筹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大格局
6.技术性的操作问题:
目前农民培训要求全省统一教材、一个步调进行,这样做不太好。每个地方所要培训的侧重点不一样,企业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教材应该有较大的灵活性,否则将会逐步走向僵化。
目前培训以面授为主,远程教育、网上教育的很少。这是由于前来参加培训的农民其基础都不同,实施此授课方式基础还不成熟。但从长期来看,运用电脑和高科技进行培训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如何把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引入到农民培训中去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四、结束语:
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是随着我们调查的日益深入,感到暴露出的问题就越多。目前的农民培训完全是粗放型的方式,对农民的实际影响在有些地方是微乎其微的。而宁波的农民培训却走得很快,它应该代表着未来农民培训的发展方向,尤其是选送优秀农民上大学和进行创业培训。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都是低层次的培训,包括舆论呼声很高的衢州也是如此。
衢州经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全国没有普遍的实用价值。在和许多负责此项工作的政府官员交谈后,他们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如何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如何把农民培训工作尽快的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是我们今后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浙江农村成人教育区域性调查与统计学需求分析”课题--此课题为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同时也是金华市重点科研课题。此课题曾引起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陈小恩同志的关注、重视并审批,在其帮助之下,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五篇:关于农村妇女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妇女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中华女子学院农妇会与中青院西部之窗协会五一赴河北定
周州东庞村支农调研
一前言
这次的支农调研活动包括支教、调研两个方面,团队分工协作,我主要负责农村妇女发展问题的调研方向。这是根据我会的特点、自身发展目标并结合社团的一系列活动,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最终形成的专向调研方向----关注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以及发展状况。目前三农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热点之一,而农村的发展是热中之热,女性能顶半边天,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值得关注。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对农村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使我会的未来发展更具体,更实在,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对自身进行更好地锻炼,加深对农村的了解,加强对农民的感情,以提高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热情,促进自我成长,增强实践能力。
二基本情况
东庞村是河北省定州市东亭镇下属的一个村,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全村3809人,计税土地面积5020亩,属平原地区,主要以种植花生、小麦为主,一年两熟,种植物除了家用外,大部分会买给一些收购团体,经济属中等生活水平,适龄妇女(15—49岁)867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根据农村妇女的普遍特点:文化水平低,家务琐碎,自由时间少,受传统观念束缚,不求改变,以下将围绕农村妇女与经济,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妇幼保健四个方面展开调研汇报。
三关于农村妇女的经济参与
自然经济产生的“男耕女织”的两性分工模式,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已转变成“男工女耕”的新型模式。这一转变主要在于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政府推出发展商品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以及城市建设,城市服务也许要一部分劳动力。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较大的规模和速度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
在非农转移中,妇女与男性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已婚妇女,步履维艰。广大妇女投入到农村生产的主战场。据调查显示,东庞村除少数未婚女青年在临近的乡镇企业做工外,滞留在家的是大多数。主要原因是:
1育儿、家务的拖累
因为本村距京津等地较近,该村的男性纷纷流入城市打工,所有的土地全靠妇女耕种,男人只在农忙时回家帮助收割或播种。当问及妇女为什么不让男人在家,女人出去打工时,得到了简单明了的答案:“男人能喂孩子吗?”男女不同的生理条件赋予妇女的育儿任务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妇女非农转移的障碍。
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使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条件还不具备。家务现代化难以短期内实现,希望托儿所,幼儿园能取代妇女的劳动也是一种想法。
2土地的制约
土地是农民的保险,地里的收入仍是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土地是农民可靠的后方和坚强的后盾。这样,要出去打工,地里的活又要有人做,就会出现家庭分工——男主外女住内。
因此,只要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收入的稳定性没达到一定程度,只要土地还是农民的保险,那么,已婚妇女的非农转移就要受到土地的制约。
1维护家庭利益的自愿选择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家庭尽快致富,妻子是支持丈夫外出打工的,自愿选择看家护院,耕种土地。她们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是现有条件下家庭致富的最佳选择。
在东庞村,“男工女耕”的现象很普遍,全村80%的男性都外出打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占全部劳动力的80%左右。
本村还有一现象——缺少妇女能人,没有专业户。活跃的一些妇女多是文艺队上的骨干,但并没有能人可以站出来领导大家在经济方面赶事业。村妇女干部也不得民心,“只是占一个名额,不办实事”而村里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没有特别突出的”,就是说,女能人必须是经济上达到一定水准才可以。
“男工女耕”现象的影响
正面影响:使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由于大量的男性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他们留下的工作岗位就必须要妇女去填补,从而把妇女推向了农业生产的主角地位。使妇女在农村“撑起了整个天”。而且“男人不在家,一些事情就自己做主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承认妇女的能力与地位,男性权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平等。这一转变无意有助于妇女决策、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也有助于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评价。以前她们虽终年劳累但仍被视为消费者和受供养者,但这种分工模式,使妇女的劳动收入可以独立计算,趋于量化。使妇女的劳动成果具有可见性和固定性。这样有利于家庭,社会客观的评价女性的贡献,确立女性的经济地位。从而对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有利于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负面影响:“男工女耕”使妇女的劳动收入在总产值中比重下降。农业生产部门的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势必影响妇女的劳动贡献也相对下降了。调查表明,东庞村的家庭收入支柱是非农业收入。长此以往,不利于女性地位的继续提高。不利于妇女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弄咱咋弄”这就是传统生产的真实写照。妇女在既没有文化知识,也没有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就可以进入生产领域,再加上家务,育儿的拖累,就会影响妇女素质的提高。妇女负担加重,不利于身心健康。目前农业生产仍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使得妇女挑起过分沉重的担子,加上繁重的家务劳动,超负荷运载,直接危害了她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有些妇女孕期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还有,丈夫外出的孤独,思念等因素影响妇女的心理健康。
“男工女耕”的新型性别分工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有利也有弊。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1 对农村妇女进行文化,技术培训,以提高她们的素质,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2 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事业,逐步解除农村妇女社会参与和发展的后顾之忧。3 对农村妇女进行女性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以提高她们的身心健康水平。4 推选当地女性中的精英人才,组织成立妇女会,维护妇女的权益,提高她们的公共地位。
四关于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现状
调查表明东庞村妇女受教育的总趋势是:纵向上辈高于下辈,年轻的高于年长的;横向男性高于女性。家庭收入与子女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人们对读书与挣钱的态度不明朗。文化素质提高 据调查全村妇女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上,文盲率、半文盲率只占适龄妇女的28%,其中15岁到19岁的女性失学率在19%左右,由于重男轻女而造成的女生被过早剥夺受教育权利的现象已明显降低,这表明新
一代女青年受教育权力正得到维护,也预示着今后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的提高,适应能力的增强。不是很重视智力投资和青少年一代的智力培养 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妇女认为:“孩子那么小,不念书干吗去?!”,“还是得学习!”但这点并不能说明所有人的想法,还是有一部分人不在乎,子女愿意去上学,她们当然不会阻止,但当孩子贪玩,不想去学校时,她们也不会去教育、要求。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民主的做法——不强求。普遍缺乏现代科技和智能 农业生产除了体力劳动外,还需要机械设备,但妇女普遍不懂操作,“都是等男人回来弄”,自己也没有想去学的意思,“这种东西学也学不会”。家务劳动只是一种传统的沿袭,没有任何现代气息。
综上所述,提出一些解决办法:1 坚决执行农村的普九教育,不让任何一个适龄儿童掉队,尤其是女孩子。2 进行扫盲工作,激发妇女的学习热情,使其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对农村妇女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是她们懂得文盲难以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3丰富学习内容,注重实际效果。妇女发展的核心是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可对妇女进行家政推广,把有关家庭生活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介绍给广大妇女,通过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增进社会道德,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也可使她们改变旧的生活方式,科学的管理家庭,更好的教育子女,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提高农家生活质量。家政推广工作对农村妇女发展起到的作用是:①为她们提供了学习机会,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因为它的内容实用,且与家庭密切相关;②直接教育妇女,可有效影响全家。妇女不尽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还负责着照顾老人及养育子女的重任。因此她们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全家。正想西方的谚语所说“教育一个男子,只教育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子,等于教育一个家庭”。家政的推广,利于后代的素质,家人的健康,生活的改善。③家政的推广改变旧观念,唤起妇女求改变,要进步的动机,促使她们自觉、不断的发展。家政推广应注意实用性和启发性。
五关于农村妇女的婚姻家庭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妇女的广泛参与使得自身的条件许可范围增加不少,活动天地也逐步转向社会,角色范围同样跟着转变、扩大,其思想观念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婚姻自主权增加 对老中青三代人进行婚姻决定情况的调查,青年一代回答父母决定后自己才能同意的占20%,中年一代占40%,老年一代占80%。
随年龄的递增,其婚姻自主权呈梯形减弱,年轻一代较其母亲一代享有更大的婚姻自主权。农村家庭日常事务的决定权趋于平衡 调查表明,在家庭经济支配的决定上,夫妻共同决定的占48%,丈夫为主的占31%,妻子为主的占13%。可见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以夫妻共同决定为主体,趋于平权型,虽仍有偏重于男性,但家庭权利结构的性别差异将逐渐缩小。文明生育观的兴起 传统的生育观正在淡化,而文明的生育观则逐渐被农民青睐。就生育目的而言,认为是社会责任和增添家庭情趣以及凝聚力的占46%,认为养儿防老占22%,认为传宗接代占21%,认为多子多福的占10%。表明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旧思想正在淡化,而家庭稳定和社会责任正受到重视。就生育意愿而言,全村一孩的219人,二孩的341人,多孩的56人。绝大多数人表示理想子女数为二孩。回答“如果你有固定收入,老年有保障,生育意愿如何?”时,认为“生男生女一样”的人占58%,“还是儿子好”的人占19%,还有很多人认为没有儿子会被看不起。由此可见,目前农村妇女多数认为儿女双全最理想,有生男孩的偏好,但为了“响应号召,就不多生了”。残疾女不愁嫁 据调查本村残疾女性(智力不健全和身体有缺陷)并不多,但当她们成年以后,婚嫁并不是问题。本村基本残疾女性要结婚,绝大多数要生育(除非自己不能生育)。医学专家认为,患有精神病,先天性痴呆、聋哑、心脏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女性,结婚生育其残疾的遗传比例很高。调查显示村里有这样情况的人家可以“随便找一家临近村里的大龄男人嫁过去”,“彩礼少要一点或干脆不要”,“会生孩子就成”。根本不会考虑下一代的遗传问题。对于同样有残疾的男性,婚嫁就会很困难。
根据当前的农村实际,优化人口是一项重要工作。应广泛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的知识。深入持久的宣传《婚姻法》,坚决禁止患有遗传病的人结婚。优化农村社会环境,改善保障制度。“人多势重”“户大丁多”的现象还有存在,尤其是基层民主选举时,往往大户人家会垄断选票。所以在“多子多福”旧观念已经淡化的基础上,加强优生少生的教育。
六关于农村妇女产前检查情况
由于农村的一些传统束缚,生育模式一直都偏重于重生轻优。产前检查是孕产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母亲、儿童的安全和健康。许多研究表明,产前检查的次数与产期死亡率有密切关系。孕产妇系统保健是指从怀孕开始到产后42天为止,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的检查、监护和保健指导。为了改变贫困地区的状况,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是妇幼卫生保健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
经过调查显示,影响妇女产前检查的原因是:1 资讯缺乏 调查中大多数妇女不知道什么是产前检查,更加不知道产前检查的意义,所包括的内容,什么时候去做,一共去几次等关于产前检查的基本知识。虽然村里大队会组织一些检查,但传播手段有限,不能及时通知到所有人,只是利用广播喊一下,有很多时候是听不到的。贴的宣传图,也及少有人去看。2 心理障碍 在我们问及为什么没去做检查时,回答最多的是“做不做检查无关紧要”,“本来没啥事,万一做出来啥心理怪难受的”尽管生育是女人一生当中对健康最具风险的事情之一,但村里的妇女并不这样看待,“婆婆,母亲那辈人不做检查不也照样生孩子”农村妇女在生育方面风险意识低,是与生育健康评价有关的。
由此发现影响妇女产前检查的直接原因并非交通不便,经济收入低等结构因素,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建议:1 当地的卫生部门,应定期组织宣传队下到村里展开入户宣传,直接面向妇女做产前知识普及。2 根据妇女传统意识的特点,编写一部简明、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宣传小册子,有针对性的宣传生育与健康的关系,产前检查对母子的健康意义。以提高社区文化对生育健康的重视及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3 将产前检查知识的宣传扩及到老年妇女及已婚男性中,以扩大家庭成员对产前检查的支持。4 培养一批热情、能干的妇女干部,作到“基层有腿”,深入到妇女群众中去开展工作,七总结
此次的调研活动,我采取的是入户访谈及社区调查两种方式,有针对性的选择研究对象,收集资料。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如不能很好的引出话题。诱导性问题不宜控制,开放性问题不能深入。涉及当地个人矛盾太深。在以后的调研中我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完成任务。
最后,吸取一些研究成果得出,农村妇女要得到发展有四种途径:首先,获取知识。需要什么知识要按照想作什么而定——可以是科技知识,可以是自我认识的知识,可以是家政知识。其实这些知识有时都需要。其次,使用资源。生活中最现实的实际是需要有养活自己的家庭的资源。资源可以是水,是钱,也可以是种子,是机会。第三,参与决定权。农村妇女需要自己做出决定。作出能影响自己生活的决定,并按照决定去行动。这一点既简单又非常重要。第四,建立网络。我们需要集体参加者。不同的集体有不同的目标,为了一个事情要做决定,我们要发表意见,就要去参加,共同讨论,这要求大家能成为互相支持,互相劝导的集体的一份子。
这四种途径得益于良好的组织,一切靠合作,靠有明确的目标,团结就是力量!农村妇女的发展是妇女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就是变化,就是自主选择,就是争取、改变、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