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
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
在此我不谈及教育体制的内容实质,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实质问题就是谈十天十夜也讲不完,我只是针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结合下乡所见所闻谈谈对贫困农村的影响以及我的认识。
一、基础教育
在大茂山我和我的队友主要调查的是当地的医疗和教育状况。单就教育状况来看,当我参观过南马庄乡中心小学后,为当地能有这样一个“样板”小学而吃惊,但一旦更深入的了解到整个南马庄乡教育的状况时,我更多的感觉是失望和愤怒。
在1985年颁布,1980年元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中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而到2006年国家才宣布农村免除义务教育费。我们的农民兄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农业负担而且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义务教育费用。政府20年的违法行为一旦得到改正,我们的农民兄弟还要为政府停止的违法的行为感恩戴德,熟不知这是他们的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
不管怎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毕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我们赞成拥护并予以表彰。我并不期待政府会大发善心,对他们二十年的违法行为向农民做出补偿,我希望的只是农村的教育走上正轨,我们农村的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提高,我们农村的孩子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一个公平的教育起点上。
但是在大茂山之行后,我不得不降低我的期待。对于那些贫困的地区,我现在只期待不要在教育上再给他们增加任何的负担。穷人有穷人的幸福,但对于贫穷本身他们是厌恶和恐惧的。贫穷意味着低起点,低起点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竞争的劣势。因为穷,因为厌恶,恐惧“贫穷”,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当地许多人把改变贫穷命运的希望寄予下一代,寄予了知识,虽然许多父母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懂教育,但他们重视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他们甘心做出任何的牺牲。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到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多村庄的学龄儿童越来越少。几年前中央提出整合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的集中办小学,以提高农村基础的教育质量。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确实应该提高,而且集中办小学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集中办小学”这个政策有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茂山的调查中,我看到集中办学暴露出许多问题,“集中办学”后的很多学校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除中心小学外)。但群众负担倒是增加了不少,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不知道当你看到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上学心里是什么感觉?对我来说,我实实在在的难受,忍不住要流泪。如果可以,我会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代表社会和国家。她也是个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但她是一朵只会受到风吹雨淋的花朵,没有人为她提供庇护,她曾经也在温室里呆过,但现在温室没了。
“集中办小学”,尤其是在这种孩子越来越少的贫困山区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政策,但也是一个难题。在山区集中办学有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路途。山村很突出的特点:偏、远、散。
学校一旦集中,孩子就必须要承受每天十几公里的山路的负担。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由于集中的是小学,孩子都还小,走几十里的山路,家长还要付出更多的担心,要么就要接送孩子,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功夫也就白白浪费在了“上学”的路上,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此的劳动付出并没有使他们孩子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因此,许多家长被迫陪孩子到县郊或县城去上学。在那里他们不得不承受更高的生活费用,也许还要承担一些择校费用,“两免一补”的减负作用基本被抵消。这些有孩子上学的家庭的教育负担甚至比“两免一补”以前还要严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在贫困山区就这样被农民重新抗起,虽然者负担的不是直接的义务教育学费负担,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政策导致的农民的相关教育负担。
有解决的办法吗?有,就是搞“寄宿制”,而且我的两名队友也十分的看好“寄宿制”。其实“寄宿制”应该是伴随着学校合并同时进行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政府那点儿财政运作和办事效率,学校合并好几年了,“寄宿制”直到今天还没有看到多大的动作。而且就算搞“寄宿制”,也要考虑到对于三年级或更高年级的孩子也许还可以,但对于学前儿童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行吗?要知道现在孩子上学的年龄要比以前早得多,所以低年级孩子上学依然成问题。
“因噎废食”是这样炼成的:
07年的实践队员和老师曾经提出一个“校车计划”,就是为了合并后的小学配一辆小型客车,其实合并后的学校学生也没多少,一辆载客7—8人的面包车完全可以承担接送任务,再者当地村村通工作做的还算不错。可是当地政府,其实也不仅是当地政府,宁可每年拿出十几万来让领导开车满街转,也决不愿拿钱来买、养“校车”;而且南马庄的办公人员告诉我说,主要是怕出事故,安全第一嘛!是啊,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安全为纲”,一个官员怎么能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政府要“以人为本”嘛,毕竟活着才是“本”!在这个“以人为本”,“安全为纲”的社会里,一切要低调,低调,破山沟还配什么“校车”。
校车是搞不成了,其实,我还有我的想法。“国际规范的法规指出,义务教育是强迫受教育和政府两方面,到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政府必须为学生付全额学费,双方任何一方违背了,都要承担《义务教育法》的违规责任”(刘道玉《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公民接受教育,获益的不仅是公民个人,国家社会也是受益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全民的义务教育上,国家和社会将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我个人更加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义务教育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既然在山村农民教育相关负担的增加时国家改革导致的,那么国家也就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而不是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
对于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合并的小学进行寄宿教育,但对于学前儿童及一二年级的孩子则可以为他们配备一两名教师在本村学习。当然老师及教学的一切费用由国家来承担。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做值得吗?行的通吗?行得通,一定行得通,它是可行的。问题是政府不愿行!关于值不值得?当然值得!据我了解,在县城的部分小学竟然用老师看大门,而且合并小学后亦有大量的老师富余,更何况我国每年师范大学毕业生待业者不乏其人,老师是不缺的,就怕政府不出钱。乡村老师往县里跑,乡村留不住老师,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城里的老师多的安排去看大门,而乡下的老师却不得不一个人教多个年级,这样的教育怎么会公平?就连我们的免费师范生都不想往乡下跑,这就是中国大学实利教育的恶果!如果你的一个行动会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你将如何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我们的老师就
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小学老师的一个行为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也可能锻造他的一生,间接地也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为这些孩子配备老师改变的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生。而且我认为一个老师尤其在贫困山区,他承担的就决不仅仅是教育几个低年级的孩子的任务,他可以说是贫困山区的智库,完全可以为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而且我还希望他能承担起那里的扫盲的部分工作,因为我在大茂山的走访发现,成人文盲、半文盲,尤其是妇女,真的很多。
接下来再说一下初中,在大茂山的调查中,关于初中生一年的教育负担竟然至少在2000元,多的高达6000—7000元,这甚至高于东部地区初中生的教育费用,是当地人均收入的2—5倍;再者就是初中的中途辍学率高达50%左右,其实看一下初中教育负担和当地人生活水平也就不算太奇怪了。
这样高的初中教育负担真的太严重了,由于收入统计的失实及所谓的资金短缺问题,使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难以得到国家的食宿补贴,或补贴了也大打折扣。加之乡村教育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人因此中途退学,这就造成了新的知识型贫困,将来他们也只能在低端的岗位工作,加大了农村扶贫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贫困在恶性循环。
所以适当提高初中生的食宿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尤其是在这种贫困山区,显得十分必要。还有就是乡村教育质量问题,真的已经到了必须要提高的时候了。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何公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城乡教育资源量的分配上要更公正些,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就集中在城市,甚至还有进一步集中趋势。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很简单一点,就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不仅是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人均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上要公平。当然关于向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我不是第一个喊的,我想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喊的,只是我们的政府要“行”啊!
二,中高等教育
当然,乡村地区是不太适宜发展中高等教育机构的,就算是职业性的技术院校也不会在这种穷乡僻壤发展起步,在这里我要关注的是中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和接受情况。
调查的结果不太乐观,虽然我不太看好大学生,有些大学生确实不太好,但是作为文化知识的象征,接受大学教育还是显得很必要的。在当今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中国,大学生在这里还是尤物,就连高中生也是不多见的,而我只有辛见了两个上职业高中的女孩。
拜改革开放所赐,虽然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口号,但我觉得我们国家没有将教育当回事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的是剥削教育的积累和投入。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投入应不低于财政收入的4%。可是07年前为止,中国的教育投入还从未超过财政支出的4%,而且八十年代还超过3%,但到了九十年代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远低于3%的水平。八十年代还有一多半的孩子上得起高中,但到了九十年代则有一半多的孩子上不起高中了,农民的教育费用都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上了。
在大茂山这样的贫困山区,如上文所述,由于教育质量低以及初中教育负担过重能上高中(包括职业高中)的也就在15%左右,以后能上大学的就更少了。至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当地未来的人口受教育情况了:50%左右文盲、半文盲以及初中未毕业人口,35%左右的初中文
化程度人口,15%左右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可预见的10—20年里,如果当地要继续开发扶贫,人力资源的开发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我知道有人因为贫苦而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但当我亲耳从一个当事人的妹妹和妈妈那里听到这样的故事后,我还是震惊了,继而伤心的沉默。女孩叫什么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她当时考上了一所大学,但是家里贫困,而且妹妹又上初中,她只好选择了打工,现在在天津一个月几百块钱紧张度日,一个人的命运因为贫困就这样改变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费用真的高的有点离谱,对于一个小康家庭还勉力承担,但对于贫困家庭简直是天文数字了。我知道国家对大学生有许多的资助政策,但是我认为对于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国家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应该承担起更多(当然勤工俭学也可算作资助方式),毕竟就算完全供养,他们的家庭依然贫困。而且我真实的知道,并从许多学校了解到,为数不少的助学金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有些搞平均分,有些班级搞部分截流,充作班费供班级挥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公共财政不应受到公共的践踏,公共“搭便车”行为不是大学生应行的。但是在助学金上我们看到大学生完全没有避开人性的丑陋。助学金制度在管理和发放上的问题我想另行讨论,在此不提。
现在想想可以入大学真的是一种幸福,那个女孩的妹妹也要考大学了,我希望她能坚持下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教育的重要性我不想再提,也无须再提。关键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要真正的重视起来,尤其是乡村教育,我们的农民已经荒废不起了,我们不想由于教育的不公正加剧农村下一代的贫困!
第二篇:贫困地区教育项目调研情况汇报
贫困地区教育项目调研情况汇报:
2011年11月11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前往县乡进行驿站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乡位于县的西南部,东与南圩镇接壤,南同屏山乡及县相连,西和县驮堪乡相邻,北靠都结乡,距县城45公里。该乡地处大石山区,其中85%是石山面积,主要以玉米、黄豆、花生和木薯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作为县经济相
对落后的乡镇之一,对该乡进行教育资源分布状况的调研,对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县乃至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状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照意义。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我们来到了乡中心小学,由于校长外出开会,负责接待我们的是该校的韦副校长。作为常务副校长,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韦副校长很热情地把我们带到办公室,并对我们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回答。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未能获取更详细的资料,为了能对该校乃至全乡整个教育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决定在乡留宿一宿,待次日校长回来后再进行进一步地交流。
次日上午十时,我们再次来到乡中心小学,校长的亲自接待,对我们所需的资料有了很大的补充,其情况大致如下:
一、该校办学规模
乡中心小学位于乡政府所在地,配备有办公楼、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食堂等,在校学生为607人,共有15个教学班,涵盖学前教育及小学一至六年级,是布泉乡最大的小学教学点。
二、师资配备
该校共有38名在编教师,8名代课老师,男女教师比例相对比较协调。但是,这其中有大部分都是即将退休的老龄教师,如到2012年退休的教师达20多个。
三、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国家教委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作为该乡的中心校,该校课程的设置相对合理,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但由于缺乏专业对口的老师,除语文、数学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均由该校的老师经短期培训后兼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教学效果可见一般。
尔后,在我们的提议下,李校长和我们来到了离乡13公里外的村教学点进行调研,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中盘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龙礼小学,映入眼帘的是没有校门的学校,以及残缺的由石头堆积起来的围墙。迎接我们的58岁的老校长和8、9岁的孩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孩子们稚嫩的脸和古老、残缺的木板床更是与现代教育拉长了距离!小学担负着村各自然屯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学任务,学生共有60多个人,有6个老师,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孩子们至今睡的还是用木板钉成的简易床,虽然老师的配备相对充足,但也是除了能教授语文、数学外,几乎不能胜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回程的路上,李校长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整个乡及县部分乡镇小学教育阶段的一些现状,为我们做这个教育项目的调研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经过这两天来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大致状况也有了如下认识:
一、教育观念仍相对陈旧
目前,以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领域还占主导地位。家长们认为,供学生念书,就是为了使学生升学,跳出农门,离开贫困地区,供出一个大学生,几年以后就可以帮助家里脱贫。有不少乡村学校的领导也普遍认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升学率。基于这种思想观念,一些学校在安排教学时,潜意识地把规定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在时间和教师安排上,向“应试”学科倾斜。
二、办学条件存在明显差异
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紧张,致使办学条件比较差,在办学过程中应基本具备的办学条件也得不到满足。乡镇一级的小学由于政策上的倾斜,办学条件相对优越,而村一级的学校,房屋、教室、课桌,甚至教师都很缺乏,形成明显的对比。
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基础教育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要想搞好农村基础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由于受经济基础、地域、文化层次、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的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从教师队伍来看,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学校管理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优秀且年轻的教师往往千方百计调往县城或者条件稍微好的乡镇,留不住优秀的人才也成了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发展的一块硬伤。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乡中心小学和小学的教师配备来看,适应应试学科的教师数量较多,而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体、美等方面的师资较为缺乏,这一类的课程几乎都是由该校的老师经短期培训后兼任,特别是在村一级的学校,音、体、美等课程几乎没有老师可以担负教学任务,所以连课程都取消了。
五、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呈老龄化
农村学校的教师老龄化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在我们走访的布泉乡中心小学,46个教师竟有一半都已接
近退休年龄,年龄偏大的农村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由于这些大龄农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进修机会少,导致这些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能力低,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普遍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志愿者驿站成立以来,一直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发展,此次到
乡调研,是想进一步了解县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将在往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农村调研,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第三篇: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20XX 报 告 汇 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贫困山区学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体,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贫困山区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要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首先要诊断农村即穷困地区教育的症状。农村教育在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如师资、设备、经费等都是穷困山区教育发展的大障碍。造成贫困山区学生心理问题居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了一条不小的长廊,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关键词:教育现状
引起的原因
改善方案
一.家长对教育的漠视
在贫困山区,因为经济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使广大家长无法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少家长有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的观念,在我调查的这所小学,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后就不会再有继续上学的机会。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很多山区学生失去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种落后的观念将成为山区教育的大障碍。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二、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冲突 贫困山区的学生在未跨入校门之前就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内心比一般同龄人要敏感很多,他们需要的关怀和温暖也很多,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作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用语言传递信息,用语占来评价学生,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师,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媒体,只能用“口”来传递信息,用“口”来交流思想。倘若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偶尔说出一些有损于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话,那时“小心灵”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另外,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会绐学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心灵和身体伤害。尤其是喜怒无常和暴躁的性格,酿造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除厂伤害自己外,更严重的足会伤害学生和社会.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还没有全方位的判断能力,思维正处于“活跃”阶段,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楷模。教师不科学的人生观、评价观、审美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映,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了各种心理冲突,严重影响丁学生身心健康。
三、教育设施设备极度缺乏,教学环境恶劣
很多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都根本不能满足现在所要求的标准。在调查中的一个小学里,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教室简陋不堪,每个教室都没有电灯。有的教室,连一山扇完整的窗户都没有。在阴雨天气里,孩子们只能在阴冷黑暗的教室里上课。孩子们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的课程也只有语文数学,由于没有器材,音乐课,体育课都成为孩子们的奢望。或许,我们都难以相信在当今社会还会有这么差环境的学校,可是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试问,在如此环境里的孩子,能健康学习快乐成长吗? 四、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而且素质偏低 在山区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老师,他们中只有极少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面队新形式下的教育素质,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偏偏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参加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而年轻的新教师又不远到条件艰苦的村小任教,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学校还常出现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现象,而且,一个班级就一个老师。
五、教育经费短缺 山区教育经费短缺,虽然国家采取了响相应措施,但实际看来,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育经费少的可怜.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总是相声相拌的,贫困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差.教育落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就难以开发利用资源。目前许多村小公费紧张,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教学用品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外,已无其他能力添置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电教设备.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改资料等教辅设备。由于经费的问题,孩子们没有办法享受到课改带来的种种好处。
解决的方法即建议:
1.加快农村教育的全民化
在贫困山区,由于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比较低,许多学生家长都有:让孩子读书不如早挣钱来的合算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多学也没有用,就连大学毕业都的自己找工作,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工作。这种淡薄的教育观念严重的影响孩子的进取心,也严重的阻碍着赔款山区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贫困山区,必须坚持加大对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并举的力度。要提高全民素质,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2.建立教师流动制度 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教育落后,工资低,条件艰苦,待遇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连有限的资源都难以开发利用。执教人员紧张学校经费紧张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教师无机会接受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教现实的是和城镇学校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指定教师的流动制度,既可以解决农村学校因教师紧张和经费紧张引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起的无法得到培训机会,也为城镇教师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并有利于农村教育特色的开发。
3.多种渠道筹措教育基金
有资金就能有条件来投资建设教学资源从而改变现状。就目前的捆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些学校就要挖掘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公司企业甚至个人来学校进行教育投资。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学校一些鼓励。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学校的建设进行通盘规划,进行精心预测,努力提高本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本地区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4.特别问题特别对待,发挥自身优势
贫困山区小学针对网络及信息资源的缺乏问题,建议采用其他资源进行替代弥补的方式。在条件有限的贫捆山区,图书馆可以发挥为学生提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的作用。但在贫困山区图书馆..阅览室都显得困难,那么不如创建学生和教师自创的图书,书画书抄.自定自装,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教学也有自身很大的优势,比如“自然”作为教育资源。学校投入建设生物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室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环境。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结语: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要开发农村贫困山区的教育——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两个大难题,是两个不能一时之间就解决的大问题,农村教育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呼吁构建符合农村特色的教育模式,农村教育需要一个能发挥农村自身优势的环境。教育和经济上午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脱贫要靠教育,教育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要解决贫困山区教育未来之路,绝非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办到,还需要政府、家长和社会的通力合作,用创新的视角去认识的开发贫困山区的教育,一起走出一片新天地。
金融管理与实务 2 2 班
胡文明
第四篇: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贫困山区学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体,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贫困山区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要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首先要诊断农村即穷困地区教育的症状。农村教育在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如师资、设备、经费等都是穷困山区教育发展的大障碍。造成贫困山区学生心理问题居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了一条不小的长廊,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关键词:教育现状 引起的原因 改善方案
一.家长对教育的漠视
在贫困山区,因为经济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使广大家长无法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少家长有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的观念,在我调查的这所小学,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后就不会再有继续上学的机会。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很多山区学生失去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种落后的观念将成为山区教育的大障碍。
二、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冲突 贫困山区的学生在未跨入校门之前就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内心比一般同龄人要敏感很多,他们需要的关怀和温暖也很多,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作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用语言传递信息,用语占来评价学生,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师,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媒体,只能用“口”来传递信息,用“口”来交流思想。倘若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偶尔说出一些有损于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话,那时“小心灵”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另外,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会绐学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心灵和身体伤害。尤其是喜怒无常和暴躁的性格,酿造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除厂伤害自己外,更严重的足会伤害学生和社会.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还没有全方位的判断能力,思维正处于“活跃”阶段,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楷模。教师不科学的人生观、评价观、审美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映,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了各种心理冲突,严重影响丁学生身心健康。
三、教育设施设备极度缺乏,教学环境恶劣
很多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都根本不能满足现在所要求的标准。在调查中的一个小学里,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教室简陋不堪,每个教室都没有电灯。有的教室,连一山扇完整的窗户都没有。在阴雨天气里,孩子们只能在阴冷黑暗的教室里上课。孩子们的课程也只有语文数学,由于没有器材,音乐课,体育课都成为孩子们的奢望。或许,我们都难以相信在当今社会还会有这么差环境的学校,可是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试问,在如此环境里的孩子,能健康学习快乐成长吗?
四、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而且素质偏低
在山区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老师,他们中只有极少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面队新形式下的教育素质,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偏偏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参加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而年轻的新教师又不远到条件艰苦的村小任教,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学校还常出现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现象,而且,一个班级就一个老师。
五、教育经费短缺
山区教育经费短缺,虽然国家采取了响相应措施,但实际看来,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育经费少的可怜.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总是相声相拌的,贫困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差.教育落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就难以开发利用资源。目前许多村小公费紧张,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教学用品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外,已无其他能力添置电教设备.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改资料等教辅设备。由于经费的问题,孩子们没有办法享受到课改带来的种种好处。解决的方法即建议: 1.加快农村教育的全民化
在贫困山区,由于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比较低,许多学生家长都有:让孩子读书不如早挣钱来的合算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多学也没有用,就连大学毕业都的自己找工作,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工作。这种淡薄的教育观念严重的影响孩子的进取心,也严重的阻碍着赔款山区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贫困山区,必须坚持加大对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并举的力度。要提高全民素质,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和发展的密切关系。2.建立教师流动制度
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教育落后,工资低,条件艰苦,待遇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连有限的资源都难以开发利用。执教人员紧张学校经费紧张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教师无机会接受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教现实的是和城镇学校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指定教师的流动制度,既可以解决农村学校因教师紧张和经费紧张引起的无法得到培训机会,也为城镇教师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并有利于农村教育特色的开发。
3.多种渠道筹措教育基金
有资金就能有条件来投资建设教学资源从而改变现状。就目前的捆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些学校就要挖掘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公司企业甚至个人来学校进行教育投资。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学校一些鼓励。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学校的建设进行通盘规划,进行精心预测,努力提高本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本地区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4.特别问题特别对待,发挥自身优势
贫困山区小学针对网络及信息资源的缺乏问题,建议采用其他资源进行替代弥补的方式。在条件有限的贫捆山区,图书馆可以发挥为学生提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的作用。但在贫困山区图书馆..阅览室都显得困难,那么不如创建学生和教师自创的图书,书画书抄.自定自装,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教学也有自身很大的优势,比如“自然”作为教育资源。学校投入建设生物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室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环境。
结语: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要开发农村贫困山区的教育——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两个大难题,是两个不能一时之间就解决的大问题,农村教育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呼吁构建符合农村特色的教育模式,农村教育需要一个能发挥农村自身优势的环境。教育和经济上午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脱贫要靠教育,教育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要解决贫困山区教育未来之路,绝非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办到,还需要政府、家长和社会的通力合作,用创新的视角去认识的开发贫困山区的教育,一起走出一片新天地。
金融管理与实务2班
胡文明
第五篇:关于贫困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于贫困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对教育问题更应主动承担责任。我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该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而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出现了如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一、在评价教育效果方面,仍然存在以分数衡量一切的问题,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中城市的学生素质优于城镇,城镇学生的综合素质优于乡村。三、教育公平存在问题,一个地区,高考成绩突出的所谓重点高中,示范高中,采取“掐尖儿”方式,吸收该地区最优秀的学生,从而导致大多数县一级中学学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另外,重点高中,学校规模超级庞大,也使县一级地方中学的学生数量难以保证。四、高考,中考乃至小考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以分数决定一切的问题。
由此可见,当前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地方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形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那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势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远,势必要解决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鉴于此,我想就本地区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如下建议,恳请各位专家和领导酌情考虑。
一、教育效果评价方面
高考在坚持教育公平,促进人才培养和进步,保证学以致用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贡献。但高考毕竟是基于应试教育下的高考,高考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出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的现象就不足为怪。
只要真正改革了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作用,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所以,在坚持高考的大原则下,如何使高考能够成为客观公平检测学生综合素质的权威工具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打破现有思想的禁锢,除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应在全省(市)的集中安排下,考核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仅限于英语考试,语文科目也要参加口语考试)。其次,设置网络虚拟环境,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完成相关物理、生物、化学等科目的试验,真正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再次,兼顾文理学生,不过早分文理科,让学生打牢各学科的基础。最后,探究性的考试,探究性的学习,就需要高考命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命题,在就需要从命题的形式,命题的原则,命题的出发点,命题的针对性以及命题的科学合理性方面进行论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命题的最重要原则。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如何全面发展
由于大城市学生能够较广泛地接触到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因而大城市的学生总体素质要优于城镇和乡村地区的学生。这当然与经济发展,当地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但我们不能无视这种学生素质的巨大差异,我们应当设法来弥补这种差异。该如何弥补呢?
首先,教育投入方面,国家应进一步向中西地区倾斜,保证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学硬环境,并尽量提高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学软环境。教学硬件比较容易解决,关于教学软环境,国家鼓励大学生支持西部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另外,如果我们拓宽思路,会发现,教学软环境,一方面要鼓励现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另一方面,要采取强制手段,通过外出学习,名师讲座,教师之间学习等多种渠道,来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有义务,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有些领域,有些行业,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工作。打破我们现有的“学生还是孩子”的传统观念,鼓励学生自主,自强,自信,自理,自立。
三、保证教育的公平
近几年,随着民办教育的兴起,各级各类学校的竞争态势业已形成,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保证了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高中教育阶段,各地的所谓名校,在选拨学生时,专门挑选该地区学习成绩最好的,这样他们学校的学生,在高考中必然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样,虽然在现有高考制度评价体制下,是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成绩更加好,但是却存在着许多弊端。第一,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发展,综合素质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所谓的“好学生”和所谓的“差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的。光有所谓“好学生”,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名校的掐尖和盲目扩张,严重挫伤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现有高考的评价体制下,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因为,被选拔走的学生,可以享受个人成功的荣誉,可以获得更优秀的教育资源。第三,这种现象,不利于普通类型学校的成长和发展,也当然不利于普通类型学校教师的成长以及学生的成长。所以,要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名校的“掐尖”现象,必须制止。
四、高考、中考乃至小考的改革问题
高考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中考的改革也不应忽视,因为中考和高考其实是有极密切的联系的,都是沿着应试教育老路走下去,存在诸多不完善环节的考试制度。如何改革呢?首先,在初中取消文理分科的考试,而以专业优先代替分数优先。高考后,大学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公布优先规则。但是,在大学生入学后,不应匆忙分开专业,而应让学生自己接受综合科目教育和综合素质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自己的未来专业。其次,体现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的不同特点,以特长优先,兼顾其它,如果你是综合性人才,你要优先偏才,那你的最大特长科目必须强与偏才或等于偏才。第三,尽量降低高考风险,如果一个学生某科出现了大失误,可以通过调整专业把影响降到最低。第四,综合学习成绩与单科特长成绩相互照应。学生不会只顾特长而忽视其它课程,但也不应该兼顾全科而忽略自己的特长学科。这就要求,在高考改革中,如何善待特长生的问题。当然,中考、小考在选拔人才时,也要坚持这样一个灵活的标准,综合素质,综合学习成绩与单方面的特长相结合。
我虽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但也深感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因而“当仁不让”地谈了些自己粗浅的认识,如有不足不备之处,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