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8:4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一篇: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教育体制改革。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二)完全普及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二篇: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浅析关于我国税收制度的缺陷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论文从税制结构、立宪、环保3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税收制度经历了数次改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税制结构的缺陷

(一)税种结构不科学

经过多次税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以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为辅助税种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复合税制体系,且现行税制已经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但是,从主体税种的收入上看,所得税收入近几年仅维持在20%的低水平;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近几年一直维持在近70%的高水平。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入功能、保障税收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弱化了所得课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此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阶层,而来源高收入者的比例还很低。2002-2004年,来自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当年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35%、52.32%、54.13%,3年平均为50.93%。据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元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其所交个人所得税却不及总量的10%。如今,这一情况并未得到改变。

(二)主要税种存在的问题

以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例: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优化中应该格外注意的一个税种。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人、分所得项目分别征收方法,不同项目之间的税率不同,税负轻重不一,存在问题很多。在整个税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是纳税人偷逃税范围最大、各方面干扰最重、征收难度最大的一个税种。而增值税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增值税的设计与征管环境不配套,致使偷税、避

税、逃税现象大量存在。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水平和税收征管环境状况看,增值税征管成本较高,税收损失严重。

(三)税负结构不合理

与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相比,我国增值税的税负设计明显偏高,个人所得税税负设计虽然不算高,但由于税收级距较小,实际起到的调控作用倾向于一般收入水平者,边际税率水平显得偏高,从实际税负水平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占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产业税负不公平,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四)征管方面不合理

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环境不完善,征管手段落后,征管人员素质偏低。

自1994年新税制运行以来,随着征管模式的变革,各地都在征收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从实际运行状况看,许多地方还停留在征管大厅的建设层面,计算机的配置既不能满足需要,使用效率也不高,在税收干部队伍中,征管人员能力偏低,征管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扭曲现象。由于各级政府存在着事权与财权的划分,过于关心本级政府能使用的税金的现象普遍存在,越权减免税、截留、拖欠中央税收,鼓励多入地方金库的做法相当普遍,从而使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的正确执行大打折扣,税收弱化问题相当严重。

二、税收立宪的欠缺

目前我国宪法中只有第56条对税收进行了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从税收立宪的起源及其本质来讲,税收立宪重在规范国家征税权、保护人民的基本财产权和自由权,而我国宪法的这一条规定显然是从维护国家权利、保证人民履行义务的角度出发的,很难说我国已经进行了税收立宪。

我国宪法关于税收立宪的缺失导致了我国税法领域行政法规占主导,而法律

占次要地位的局面,这一立法现状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在我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之时,大力加强税法领域的法治建设势在必行。

三、环保设计的缺陷

我国现阶段补偿环境侵害、调节污染者行为、筹集防治污染资金主要是通过排污收费制度现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污染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千方百计逃避监管。排污费的征收主要是集中于大中城市的企业,大量小型企业和非企业污染主体,由于涉及面广,监控难度大,缺乏有效的监管。排污费的征管主要由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实施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

目前资源收费政策着眼于微观环境,征收主体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收费标准低,征收面较窄,渠道单一;征收管理混乱,主管部门职能交叉,部门利益冲突严重。

我国目前的税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已不能与我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相适应,我们应认真研究当前的问题及形势,从而扎实有效地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制度。

环境税发展才刚刚起步,严格说来,还不存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与环境有关的税费有消费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现已暂停征收)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在资源税方面,其性质被定位于一种级差调节手段。一方面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开采量,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对资源滥采滥用,造成了资源的积压和浪费。另一方面,税率过低,税率之间的差距没有拉开,缺少以引导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过窄。优惠措施注释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实施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一战略构想。将这一战略构想付诸实施的基本路径,就在于通过税收改革,在保证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减少由企业缴纳的税,增加由居民个人缴纳的税,从而建设一个融间接税和直接税、企业法人纳税与居民个人纳税为一体的大致均衡的税收体系格局。

第三篇:谈谈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谈谈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贝弗里奇报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学院:政法学院班级:社会工作班 学号:20101034024姓名:许正强

摘 要: 在20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贝弗里奇报告》是一份较为完整的现代福利国家的蓝图。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不仅使得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福利国家”,同时也确立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贝弗里奇报告》中蕴含的福利思想和社会保障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贝弗里奇报告;福利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正文:

一、《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福利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30多年,虽然经过多次改革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合理化,但其缺点与不足依然十分明显。显然,如何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党和政府部门开始制定改革计划。

1941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成立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关于社会保险合作问题的委员会,这就是“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委员会”,由贝弗里奇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对英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查,并提出战后改革的详细方案。1941年11月,贝弗里奇发表一分标题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点》的备忘录,同时在1942年1月发表另一篇标题为《社会保险津贴的范围以及贫困问题》的备忘录。这两份备忘录为贝弗里奇委员会的工作确定了目标与方向,实际上是后来正式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的》的大纲。同年12月,著名的《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的报告》(又称《贝弗里奇报告》)由贝弗里奇签署后正式发表。《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思想的诠释:

第一 基于需求构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框架。需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是有效提供社会保障的前提。贝弗里奇阐述了产生社会保障需求的8 种原因。第一是失业,这里的失业指的是一种非自愿性失业,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而得不到工作;第二是伤残;第三是失去生计;第四是退休,劳动者的年龄达到了无法承受

工作压力的时候需要离开工作岗位,此时劳动报酬将会终止;第五是婚姻,重点指的是妇女的保障需求,包括婚姻、生育、丈夫失业、寡妇、分居等情况下的保险需求;第六是丧葬需求;第七是儿童需求,主要是针对受全日制教育的16 岁以下少年儿童提供子女补贴;第八是身体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通过8 种需求原因的阐述,充分说明了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以此8 种需求原因为基础,构建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制度的基本框架。报告提出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应由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3 个层次构成,为人们勾画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思想和实施方案。

第二 实行普惠性和政府主导的福利国家基本思想。《贝弗里奇报告》是人类社会保障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和实践,其阐述的福利国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性。报告把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并明确提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 确保每个公民只要各尽其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收入尽自己的抚养责任,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普惠社会全体成员,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次,政府的主导作用。英国的国民保险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为社会保险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包括国民保健服务、社会服务及非缴费性收入支持保障项目的经费。再次,社会保障承担家庭赡养责任。英国国民保险在待遇设计上的指导原则不是工资丧失的补偿,不是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支付待遇,而是考虑到劳动者的家庭赡养情况。

第三 提出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原则。贝弗里奇认为,只有坚持3 条总体原则,才能使援助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作。第一,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不要被这些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第二,应当把社会保险看成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系列政策之一。第三,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和个人的合作。3如报告对社会保障预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雇主和参保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方案。这三项基本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了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深刻阐述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政策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基础性的社会保险制度,贝弗里奇提出了6 点原则。第一,基本社会待遇标准统一;第二,缴费率统一;第三,行政管理统一;第四,待遇标准适当;第五,广泛保障;第六,分门别类,适合不同人群。这些基本原则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和实践提供了原理性的指导。第四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贝弗里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法律作为保障。原来纷繁芜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被批准的法定社会团体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被取消,改为中央和地方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即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应当由内阁部长领导下的社会保障部承担,同时形成组织网络,地方社会保障办公室负责管理现金待遇和救助及其他相关工作,联合委员会由社会保障部及有关医疗保险和福利的所有相关部门组成,确保社会保障行政统一管理;任命某个人或某机构准备必要的立法和方案制定工作,使社会保障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转。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也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

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仍是不均衡的甚至在某些部分是相对落后的,人口、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发展层次不均衡, 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农村地区严重滞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这种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发展。据统计,占我国人口30% 多的城镇居民占有我国社会保障的近89%, 而占全国人口近70% 的农村人口则仅占我国社会保障的11%。

(2)整体覆盖范围不广,部分保障水平较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 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是覆盖面最广、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项目,但是养老保险的主要参保人员仍然是城市居民,城镇参保人员较少,农村人口则基本没有。

(3)缺乏统一有效的法律及部门制度。缺乏统一的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等都和社会保障相关, 各部门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特别是当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直接负责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容易造成各部门间的相互扯皮、互相推诿。

(4)群众对社会保障缺乏信心,缺乏参与保障意识。群众缺乏社会保障意识, 对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认识不清,不能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企业偷逃保险金,个人不愿为未来生活提前付费,认为最低保障是社会主义的义务等短视思想, 都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贝弗里奇报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一,按照《贝弗里奇报告》有关社会保障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精神,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对社会保障实行统一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一个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陷入生活困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城乡部分集体企业、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员工和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真正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城乡缴费标准不一,基金管理和统筹凌乱,政出多门,阻碍了劳动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我们应努力建立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和行政监管统一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财政困难,不能成为推迟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由。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的是最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以经济建设困难为借口而回避这个问题是不可行的。当年《贝弗里奇报告》出版以后,英国政府内部存在很大分歧,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保守党基于财政、伦理和再分配的理由拒绝贝弗里奇计划,结果导致毫不犹豫将其作为施政纲领的工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工党上台以后,先后颁布多种社会福利法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英国率先变成了福利国家。目前,我国社会的大趋势是集中全民力量,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掉以轻心,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社会保障需要政府责任和公民义务相结合。虽说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基于国家和全民的利益,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与政府共同承担。国家和企业承担着大部分的责任,个人也应该尽相应的缴费义务。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划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来完成。《贝弗里奇报告》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要推进这项制度建设,没有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是无法想像的。我国各级政府均设有社会保障部门,但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却没有仔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这就会导致有些政策的实施遭到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很难在全国或者全省顺利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四、加快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参保人员的资料在全国各地的流动性,建立统一的社保账户, 保证参保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取得社保金。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加人们对社会保障的信心, 积极参与到社保之中,为社会保障筹集大量资金, 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流通,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刺激内需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刚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草案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应定期公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在本统筹地区基层设立服务网点,这样既有利于政府及群众及时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信息,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未来保障的信心,从而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

(2)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法律,统一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和分工,同时增加会计、审计和监察等工作,确保我国社保及资金运营的规范化、透明化,树立人们对社保的信心。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行,而在提请决议的草案就明确提出要在发生社会保险争议时可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会在社会保险监督中的作用。

(3)多渠道筹集保险金,建立全国性社会保障基金,保障资金的正常发放、灵活分配制度,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决定其保险金的发放数额,保证社保的公平性。同时严格对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领取标准, 避免养闲人的状况出现, 筹建公益性职业教育,鼓励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依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正如社会保险法草案中所提,保证基本养老保险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这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举措,养老保险金是我国覆盖率最广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成功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教师、医护人员等劳动力的培养和分配力度,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这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参考文献:

[1] 吴菲:简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中国市场;2011年第1期

[2] 丁建定 著:社会福利思想(第2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 岑子彬: 《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理念及其启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5期

[4] 陈雷 王振:贝弗里奇福利国家思想的诠释与启示——兼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战略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5] 孙光德: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数学与研究; 1996年第5期

第四篇:浅论我国现行劳动法缺陷

浅论我国现行《劳动法》的缺陷

内容摘要: 本文从我国现在社会经济中比较突出的劳动争议问题为切入点,引出现行 《劳动法》中存在的缺陷问题。文章先从《劳动法》产生的背景说明了劳动法已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后分别从《劳动法》的法律冲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够和其他一些法律需要补充的地方来分析现行《劳动法》中存在的缺陷。最后文章提出了针对缺陷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劳动法》、缺陷、法律冲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涉外劳动关系 序言: 去年年底,温家宝总理帮农民工讨薪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我们为总理关心百姓疾苦而感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当前因为劳动关系引发的争端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媒体不时可以看到相关的报道。在当前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环境下,我们不禁要问,我国不是有《劳动法》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吗,为什么类似问题要通过政府以各种规定或命令的政治手段去解决矛盾,而《劳动法》这个本来的主角却会缺席呢?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现行《劳动法》的缺陷,并提出个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现行 《劳动法》的立法背景

说起我国现行《劳动法》的缺陷要从它产生的背景说起(注释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关心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出台了多项相关的的法律和规定。其中,198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改革用工制度,扩大企业用工自主权,作为国营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劳动用工方面将传统的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诞生,从此广大劳动者有了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切身权益,也为社

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法》制定颁布时,我国刚进入市场经济初期,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积极的就业政策尚在探索之中,劳动关系调整方式正由行政管理向依法调整转变。《劳动法》的立法依据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关系调整准则,对市场经济下将出现 的问题缺乏处理经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劳动法》对社会保障、促进就

业、企业工资宏观调控的规定比较原则、简略,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比较单一,对法律责任设定较轻。10年后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正在进行;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农民进城就业规模越来越大。由此影响到经济成份、就业方式、用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关系远比10年前复杂,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任务远比10年前艰巨。由于我国劳动关系发生巨变,变得

复杂化、法律化;非公有制劳动关系不断加重,出现性质多元化的局面;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比更处弱势。因此,《劳动法》存在薄弱环节,其中的 一些现行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无法调整或难以有效调整的尴尬局面,迫切要求尽快进行修改和完善。再加上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随着改革深化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法》的贯彻实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行 《劳动法》的主要缺陷

(一)法律冲突问题

我国《劳动法》和现行的其他法律法规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使得《劳动法》在执行中援引法律存在困惑。

1、在司法实践中《劳动法》和我国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比如,2004年北京首例工会主席被炒案引发了许多的社会争论。大致情况是:2004年8月30日,北京市三环相模新技术有限公司以“工作严重失职”为由解除了公司工会主席唐晓东的劳动合同,而唐晓东则认为这是公司借机报复自己为工人争取合法权益的行为,他以“公司违反《工会法》及不支付工会经费”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二审终审,法院均裁定驳回“违反《工会法》”的起诉,口 头通知不受理“不支付工会经费”的起诉。在此案中,三环相模新技术有限公司正是依据《劳动法》第25条第3款的规定,认为唐晓东工作严重失误,据此解除唐晓东的劳动合同。然而,根据2001年修改的《劳动法》第17条规定除非在任的工会干部在工作中出现重大过失或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公司不能解除工会干部的劳动合同。在企业解除与工会干部的劳动合同问题上,《劳动法》与《工会法》出现了交叉,在究竟应该依据哪一门法律出现了争议。(注释二)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多项其他法律中。

2、我国除了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外,各省还制定了地方性的劳动法规和劳动规章。从法律效力上说,《劳动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规。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劳动法》和地方性劳动法规的冲突,使得《劳动法》在执行中援引法律存在困惑,也使得有些法官在司法判决时无所适从。例如: 2001年12月24日,北京市政府以第91号令发布了《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如果劳动合同期限届满,而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没有续延劳动合同,应按原来的条件履行,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法院应予以支持。而北京的规定却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关系。二者存在着冲突。(注释三)

(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完善

现行的劳动争议制度已不能适应目前日趋复杂的劳动关系,主要是“仲裁前置程序”的不合理性、劳动争议处理时间过长、仲裁水平有待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缺乏有效监督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是采取“一调一裁二审”的单轨体制。仔细考虑,发现在实践中此体制存在如下的弊端(注释四):

1、“仲裁前置程序”的不合理性。

它妨碍了劳动争议当事人行使解决劳动争议权利的自由,不利于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其享有法律赋予的不可剥夺、不可让予的请求中立的司法机关给予公正裁判的权利。而我国的“仲裁前置程序”却妨碍了劳动争议当事人行使解决劳动争议权利的自由。

2、劳动争议处理时间过长,“一调一裁二审”的处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者“有冤有处申”,但事实上,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从调解,到仲裁,再到人民法院的两级审理,此程序的完成,正常情况下所需时间为一年左右。从实践来看,这一处理机制程序过多,时间过长,不利于案件及时了结。

3、仲裁水平有待提高,仲裁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目标之建立相背

4、劳动争议仲裁缺乏有效监督。虽然我国《劳动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的基本制度,但对劳动争议仲裁如何监督却缺乏必要的和有效的机制。

(三)现行《劳动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够

对于在劳动关系双方中明显处于劣势的劳动者一方来说,劳动法律提供的保护不够。由于劳资双方在经济地位、信息获取、供求关系等方面的不平等,从而使得劳动者一方处于明显的弱势,这在农民工、私营企业工人、低收入阶层表现尤为明显。现行的《劳动法》规定过于笼统,劳动监察力度也不够,从而未能给劳动者提供的有力的法律保护。主要表现在:

1、劳动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的不平等地位。由于在就业市场上资方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在劳动合同上大做手脚,主要表现在:拒绝或拖延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中任意延长试用期限、对工资标准制定模糊等。尤其是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更是极少有签订用工合同的,这使得在劳动纠纷中劳动者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2、任意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任意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不按照国家正常假期休假、工作环境不达标、不按照国家规定为劳动者交纳保险金、强迫劳动者抵押现金或证件等。

3、正因为劳动争议被当做民事案件审理,举证责任也要按照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分配,这对劳动者来说,显然是勉为其难。在劳动诉讼中,因物证一般为用人单位或雇主掌握(如考勤记录、加班加点手续、工资发放凭证等),劳动者不能举证。在诉讼费用方面,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诉讼过程中的优劣态势则显而易见。因此,多数国家设立专门的劳动法院或者劳动法庭来审

理劳动案件,在举证责任和诉讼费用上都明显体现出保护劳动者的倾向。

(四)其他一些法律需要补充的地方

1、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空白。非常遗憾的,《劳动法》作为一个基本法律,未设立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一章。

涉外劳动关系的适用是指劳动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具有涉外因素时对于法律的选择,是冲突法律规范。近年来,涉外劳动关系的问题日显突出,尤其是外国人到中国工作和中国人到外国工作的数量增多。《劳动法》要确定准据法,还要考虑不同劳动法律规范对于劳动者权利的影响。

2、对于企业违反劳动合同的处罚不够严厉。在现行的《劳动法》中,对于企业违反劳动合同的处罚规定比较笼统或处罚过轻,比如现行《劳动法》 第十二章第八十九条和第九十条规定明显规定过于笼统,对企业的违法行为的认定和赔偿责任没有细化。我国《劳动法》对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中,用人单位出现违反规定情况时,绝大数情况下就是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只有在延长劳动时间、使用童工、暴力侵害劳动者人身三种情况下可能被处以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吊销营业执照后用人单位完全可以重新注册继续经营;罚款和赔偿等后果出现的前提是被裁判或被查处,而劳动者由于在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大多会忍气吞声,并且由于劳动监察不到位等原因,使得这些后果的出现概率少之又少。这样用工单位违法成本实在是很低,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企业的侥幸心理,从而造成更多的对劳动者的侵权行为。(注释五)、另外《劳动法》中一些法律条文规定比较含糊。比如《劳动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一条的规定就比较含糊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以各取所需、任意解释。劳动者可以理解为:我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十年了,就有权力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却认为,前提是“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我根本不同意和你续延劳动合同,连短期合同都不和你签,哪里谈得上无固定期限的合同?我马上就要解除你的劳动合同,你又能怎么样?这样就会造成理解上和法律执行中的困惑。(注释六)

三、针对现行《劳动法》缺陷的一些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已不能适应我国新形势下复杂的劳动关系特点了,建议的解决对策包括:

(一)统一法律规定,对于现行《劳动法》和现行的其他法律法规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的进行统一规定,确定在现行《劳动法》和其他现行的法律法规关于劳动争议有冲突的地方,建议以现行《劳动法》为依据;地方的劳动法律法规在具体条款上和现行《劳动法》有不一致的地方,遵从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尊重《劳动法》的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权威性,对于一些地区为了在劳动制度上的进行新的探索,出台的更加严格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地方法律法规,如果确有冲突的可以考虑以地方的法律法规优先考虑,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行《劳动法》的缺憾。

(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这是现行《劳动法》改革的重点。鉴于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要求,对其进行修改就显的比较迫切。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实行“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新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即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在未能和解,而又不愿或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时,对于仲裁和诉讼只能选其一适用,对首次裁决(判决)结果不服的,可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上一级仲裁机构(法院)重新审理,第二次裁决(判决)是最终结果,发生法律效力。

另外建议建立劳动基层法院,将劳动争议案件集中由其管辖,并规定全部适用简易程序,取消劳动争议仲裁,其理由如下:

1、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节省诉讼资源。

出现了劳动争议,当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减少仲裁的环节。而且法院可以适时地采用查封、扣押和先于执行财产等措施,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业内部规章制度以及各种保险费用交纳、财务等情况都由用人单位掌握,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在证据取得与占有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设立劳动法院后,人民法庭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调查取证,以弥补劳动者举证能力较差的欠缺。

3、有利于当事人诉权的保护。

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必须在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6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超过60日的,不予受理。根据2001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60日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那么如果当事人超过60日才提起仲裁申请的,将永远不能获得司法保护。相反,如果设立了劳动法院,在处理劳动案件时则可依民法通则的规定为两年的诉讼时效,从一定程度上讲,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三)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针对劳动关系双方的特点和我国的现阶段现实情况,《劳动法》除了要发挥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作用外,应体现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原则,这在国外的立法实践中也是广为采取的。具体来讲,主要是加强《劳动法》的普及和监查工作,使得弱势群体懂得用《劳动法》这个最有力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在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加强对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的条款,并加以细化。在国外的劳动法律中,对于劳动者的权益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述,比如关于劳动者在性别、宗教、政治派别等方面不得进行歧视,劳动者工伤标准的确定十分的详细,关于劳动者尤其是从事危险职业的劳动者在职业保护方面的规定很严格等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对法律中其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和修改。比如:对涉外劳动关系进行专门的规定,这也与我国入世后涉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有关;对于企业违劳动合同的处罚更加严厉一些,规定更为详细,加大监查力度。对于《劳动法》中条文规定比较含糊的地方进行细化。

第五篇: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名称汇总

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现在并行三套企业会计制度,具体如下:

一、1993年发布的分行业14个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主要在部分老国有企业实行。1993年我国根据会计准则的要素,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及不同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14个会计制度,企业可根据从事行业特点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

(1)工业企业会计制度 凡在中国境内从事各种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无论其所有制是何种形式都采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从事商品流通企业或以商品流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主要有商业粮食、对外贸易、物资供销、供销合作化,图书发行企业等。

(3)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所有的旅游、饮食服务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度假村、游乐场、歌舞厅、餐馆、酒楼、旅店、理发、浴池、照相、洗涤、修理、咨询等。

(4)邮电、通讯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从事邮电通讯的企业。

(5)施工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设立在我国境内的从事建筑安装、生产经营的施工企业。

(6)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制度 凡从事远洋、沿海、内河、公路、海河运输、仓储、外轮代理、城市电汽车、出租汽车、轮渡、地铁等业务的企业。

(7)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企业。

(8)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从事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企业,各国内公司驻外机构,国内公司和境外分公司所属从事制造业、饮食服务业、技术咨询业务等多种经营业务的独立核算单位。

(9)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设立在我国境内的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性质的企业。

(10)农业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从事农业企业以及所属的单独核算的工业、商品流通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

(11)民航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从事航空公司、机场、民航局、航站等运输企业。

(12)铁路运输会计制度 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从事铁路运输业务活动的企业。

(13)保险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从事独立核算的保险企业及其所属分支机构。

(14)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适用于按企业设立方法设立的各种股份有限公司。

二、2000年1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现在执行该制度企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以后新成立企业。

《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勘察设计企业会计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还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三、2006年颁布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科目,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它是我国最终统一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发布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它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发布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范,包括各种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

1.《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统一的、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它适用于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

2.《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27日发布的,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银行(含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该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同时,也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3.《小企业会计制度》。于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符合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界定的小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

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于2004年8月18日发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5.《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于2001年2月20日发布并开始施行,是财政部为了规范财政部门会计监督工作,保障财政部门有效实施会计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会计法》、《行政处罚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 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的。它适用于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财政部门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执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以及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6.《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于1996年6月17日发布并开始实施的。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凭证规则、会计账簿规则、财务报告规则、会计监督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和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等。

7.《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它是财政部为了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制定的一套会计监督管理制度,运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其制定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差错防弊,从而保证其他会计法规的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8.其他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国家统一的其他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包括《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005年3月1日发布并开始实施)、《会计档案管理办法》(1998年8月21日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1994年6月30日发布,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代理记账管理办法》(2005年1月22日发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等。

企业财务制度:

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对企业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费用开支、利润分配等有严格规定,其中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以及有关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的规定。改革开放以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按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要求,对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进行了根本性改革,1992年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纲领性规章。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以后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办法,逐步建立起了以《企业财务通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为内容的、新的国家统一财务制度。其中,《企业财务通则》是基本的财务法规,它规定了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了财务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指导思想以及企业财务目标,也是国家管理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与企业财务关系的法律依据;行业财务制度是以《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根据行业财务特点制定的,用以规范某一行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包括《农业企业财务制度》、《铁路运输企业财务制度》、《邮电通信企业财务制度》、《施工企业财务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对外经济合作企业财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另外,针对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的特殊性,还制定了《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制度》。

2010年12月28日,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和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文件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

下载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

    《公务员制度概论》期终论文——浅析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社会学院历史学(文博与档案) 专业 姓名张秋霞班级093学号09163116浅析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摘要】公务员考核......

    浅谈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浅谈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所有制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之所以采取这种制度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讨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讨 09经本一班8160209030谭明华 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个险种。随着我国人......

    浅析我国信访制度改革范文合集

    我国信访制度改革路径探析 摘要: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和实现群众权利的重要手段。做好信访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稳固党的执政基础十分重要。然......

    浅议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浅议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孙炜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建国以来我国继农村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它是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日益......

    我国房地产制度改革情况

    我国房地产制度改革情况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其发展变化不仅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政府一方面要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又要调控和驾驭房地......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覆盖人群最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能够共同享有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一、2001年起实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

    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论文

    摘要: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宏观系统地审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