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名著参考书目

时间:2019-05-13 08: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教育名著参考书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教育名著参考书目》。

第一篇:西方教育名著参考书目

《西方教育名著导读》参考书目

一、西方教育名著:

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2、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

6、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福禄倍尔:《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9、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华东师大、浙江大学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任钟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承绪、赵祥林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明德、金锵主编:《教育名著评介》(外国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5、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7、单中惠、朱镜人主编:《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9、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1-4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003。

10、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10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1、张斌贤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12、王天

一、方晓东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13、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14、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周采编著:《外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周采、杨汉麟主编:《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滕大春著:《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8、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9、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美]理查德·塔纳斯著:《西方思想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1、[英]博伊德、金合著:《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2、[美]《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

23、[英]A.E.泰勒著:《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4、[美]纳坦.塔科夫著,邓文正译:《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三联书店,2001。

25、[美]罗伯特·B.塔利斯著:《杜威》,中华书局,2002。

26、[美]萨利·肖尔茨著:《卢梭》,中华书局,2002。

27、[德]恩斯特·卡西勒著:《卢梭问题》,译林出版社,2007。

28、[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8。

第二篇:教育名著经典书目(最终版)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爱尔兰)弗兰纳根著,卢立涛,安传达译.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郑继伟、张继平、徐辉、张民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约翰·洛克著, 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让·雅克·卢梭著, 彭正梅译.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 [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英]弗朗西斯•培根.学术的进展[M].刘运同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 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教育的科学研究 [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6. [美]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 [M].花海燕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 [C].北京:三联书店,1997.

[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 [C].刘健芝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第二版)[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美]迈克尔• 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M].阎光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美] R.K.默顿.科学社会学(上、下册)[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美] 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加拿大]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美]茱丽•A•罗宾.现代大学形成[M].尚九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 [M].杨豫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苏联]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 [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

第三篇:西方教育名著赏析作业

民主主义与学校道德教育

10级教育学号:2010014751姓名:杨华平

摘要:杜威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来源于其道德教育的民主主义评价标准。所以,只有民主主义精神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才会成为其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目标。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民主主义教育”这个本质,在“民主主义”道德教育实践中实现其道德价值取向。

关键词:道德教育民主主义知行统一

一、以理想的民主社会和民主主义精神为前提和核心

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的构建以其心中理想的民主社会为前提,核心是民主主义精神。民主主义就成为一切学校道德教育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民主主义精神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杜威曾指出,民主主义的理想要求学校把:“学问与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所做工作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体,并且大家都一样。”他主张将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做到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对社会的认知在校外生活也能够得到应用。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理想的民主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应受到外部压力,都是充分自由的,学生的天性应该成为其道德增长的动力,而不是成为模式化教育的绊脚石。所以在施教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不被提倡的。而教材的设计应以儿童本身的社会经验和活动能力为出发点,增进他们以新态度和新兴趣去发展,而与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构造与贡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杜威认为只有通过构造与贡献的教学方法来形成能改造现时社会的积极参与者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民主主义社会。

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民主主义社会公民品格为目的道德教育作为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工具,在杜威理想的社会形态中,学校道德教育成为其实现民主主义理想的重要工具。民主主义也在其德育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杜威非常重视学生的天性及个性,把其作 1

为学生道德生长的动力,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与社会现实情况相背离,学生的天性和个性因过多的受到千篇一律模式化的道德说教而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传统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学生的本能被强制的教育习惯和模式束缚,这种德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赋也造成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

能否使学生的可能性充分发展是判断杜威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的重要标准,杜威主张尊重学生的本能,认为学生在遇到新环境时的创造精神需要得到尊重,反对将教学等同于食品的灌装过程。杜威也曾说:“民主主义有许多意义,但是,如果它有一个道德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在于决意做到:一切政治制度和工业安排的最高的检验标准,应该是它们对社会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所以说,如果忽视了对儿童本能、兴趣和习惯的探索,那么从民主主义角度来看,这样的道德教育是不道德的。杜威认为社会是许多现实个人的有机结合,个人是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民主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形成民主主义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品格。进而实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是否自觉追求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这是判断杜威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价值的基本依据。

三、知行合一的民主主义道德教育

知识和行为的关系是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行为实践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知行统一的间接道德教育模式。杜威认为要想克服知与行分离,学校生活就要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校外各种形式的经验相互联系。所以,办学者需要从学校的社会地位及其功能为出发点,来设计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这样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很自然的被看做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份子,学校在其施教过程中也有意识的使用有效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就是说,杜威理想的中的学校是一个能把学生培训成他理想中民主社会公民的社会培训机构,学生在实现其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间接受到道德教育。归根到底,杜威认为,“只有在一个有社会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加以应用的知识,才是道德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能养成社会兴趣,并且授与必需的智慧,使这种兴趣在实践中生效。”

杜威之所以主张解放儿童、促进儿童生长的教育思路,恰恰是由于束缚儿童的传统教育不利于个体成长为社会的良好公民,而解放儿童的教育思路能够发展儿童并维护、促进社会的发展。杜威理想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同于狭隘说教式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期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来直接获得知识,增进个体德性的过程,是促进个体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

参考文献:

杜威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

杜威著 《道德教育原理》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84.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92,210.

第四篇:《教育名著选读》阅读书目

1.孔子《论语》(约公元前400年)2.柏拉图《理想国》(约公元前370年)3.思孟学派《学记》(约公元前300年)4.董仲舒:《对贤良 策》 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96年)6.颜之推《颜氏家训》(589年):《教子》、《勉学》 7.朱熹:《大学章句序》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9.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10.卢梭《爱弥儿》(1762年)11.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1787年)12.福禄倍尔《人的教育》(1826年)13.第多斯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4.斯宾塞《教育论》

15.亚米契斯《爱的教育》(1886年)16.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17.梁启超:《论女学》、《论幼学》

18.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19.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1936年)20.陈鹤琴《家庭教育》(1925年)21.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1926年)22.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

23.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1940年)、《教育诗》

24.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年)、《给青年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5.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年)2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哲学》

27.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69年)28.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30.加德纳 :《多元智能》(1993年)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

第五篇:西方经典名著选读

challenge-and-response(挑战与应战)

 With the civilizations as units identified, he presented the history of each in terms of challenge-and-response.Civilizations arose in response to some set of challenges of extreme difficulty, when “creative minorities” devised solutions that reoriented their entire society.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were physical, as when the Sumerians exploited the intractable swamps of southern Iraq by organizing the Neolithic inhabitants into a society capable of carrying out large-scale irrigation projects;or social, as when the Catholic Church resolved the chaos of post-Roman Europe by enrolling the new Germanic kingdoms in a single religious community. When a civilization responds to challenges, it grows.Civilizations declined when their leaders stopped responding creatively, and the civilizations then sank owing to nationalism, militarism, and the tyranny of a despotic minority. Toynbee argued that “Civilizations die from suicide, not by murder.” For Toynbee, civilizations were not intangible or unalterable machines but a network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border and therefore subject to both wise and unwise decisions they made.Karl Jaspers and the Axial Age(轴心时代)Axial Age or Axial Period(Achsenzeit, “axis time”)is a term coined by German philosopher Karl Jaspers to describe the period from 800 to 200 BC, during which, according to Jaspers, similar revolutionary thinking appeared in Persia, India, China and the Occident.The period is also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Axis Age.Jaspers, in his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identified a number of key Axial Age thinkers as having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uture philosophies and religions, and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 common to each area from which those thinkers emerged.Jaspers saw in these developments in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a striking parallel without any obvious direct transmission of ideas from one region to the other, having found no recorded proof

of any extensive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Ancient Greece, the Middle East, India, and China.Jaspers held up this age as unique, and one to which the rest of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might be compared.Jaspers' approach to the culture of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has been adopted by other scholars and academics, and has become a point of discussion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下载西方教育名著参考书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教育名著参考书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名著导读(定稿)

    西方名著导读(网络公选课) 1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谁的著作( 2.0分)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孟德斯鸠D .拉托维尔2 、奥古斯丁是什么时候的人物( 2.0 分) A .古希腊B .古罗马......

    中外名著推荐书目

    中外名著推荐书目 一、哲学部分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卡尔·马克思 2、《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论》……………………………马克思......

    名著名篇推荐书目

    低年段名篇名著阅读推荐书目 1、《猜猜我有多爱你》作者:(英国)麦克布雷尼 文,(英国)婕朗 图 2、《爷爷一定有办法》作者: (加)吉尔曼 文图 3、《文字的奥秘》作者 (中国)邱昭瑜 4、《......

    名著导读推荐书目

    必修一1、《沁园春 长沙》配套作品阅读: ①《毛泽东诗词鉴赏》 吴功正 江苏古籍出版社 ②《毛泽东传》特里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诗两首》 ①《志摩的诗》徐志摩中国......

    西方名著导读[推荐五篇]

    西方名著导读(网络公选课) 1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谁的著作 ( 2.0分)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孟德斯鸠 D .拉托维尔 2 、奥古斯丁是什么时候的人物 ( 2.0 分) A .古希......

    西方社会学名著(合集5篇)

    西方社会学名著一 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 二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1893年) 三 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年) 四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年) 五 舒茨:......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前言 柏拉图 理想国 约前370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约前330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96 莫尔 乌托邦 1516 伊拉斯谟 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1516 拉伯雷 巨人传 1......

    西方法学名著选读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西方资产阶级法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出现了所谓“法的社会化”(亦称“私法的公法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法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