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08:2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

第一篇: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

浅析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

重庆新立中学洪伟

一、教育公平对农村学校的意义

追求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是人类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事业,对于实现这些目标有关键性的基础作用。

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农村教育面大量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人数多达1.5亿。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我国教育从外延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目前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因素

我国农村教育规模大,涉及面广,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也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教育资

源有限的现实国情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艰苦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交。这些为农村教育公平的逐步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虽然,我国农村教育有整体上还相对薄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核心问题。农村教育始终是中国教育的难点、重点。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艰难,集中了我国教育公平的所有重要问题。影响教育不平等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据权威研究有如下11类来源:个体能力的遗传差异,个体所处社会地位的差异;政府、社会、个体提供和获得教育方面的政治权力;国家和私人为教育提供的资源;各阶段教育之间的资源分配;在各地区配置的和向各社会全体提供的教育机构的差异;教育机构与其他群体之间在资源、能力、和成就方面的差异;教师能力方面的差异;家庭在教育方面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不同教育阶段的选拔;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这些分析为我们思考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框架。可见,教育不公平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体能力、社会地位、社会文化资本等差异,也有教育资源的提供和配置、学校制度、选拔制度等社会历史形成的城乡、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的;也有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深层次影响造成的;还有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制度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乡教育差距是制约农村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

制约农村教育公平的制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

度因素,二是教育自身的制度因素。从社会制度层面看,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高度集中中计划的资源配置模式。农村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和工业化积累资金和资源,农村的发展是缺乏重要性的。这种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最突出的制度弊端是它制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城市与农村的边界,成为凝固、扩大城乡教育差距和教育不公平的基本制度。这种社会经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导致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主要从城市的需求与利益出发的“城市中心取向”,尤其是优先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倾向,形成的这种制度文化至今还影响着教育公共政策,其次从教育自身的教育制度层面看,我国现行的一些教育制度实际上也存在城乡分割,在教育制度上存在教育机会的认可与分配上的不公平。在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上存在严重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优先”的倾向,再加上农村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和各类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严重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还有一些制度上的倾斜,如重点学校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地区之间、区域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这是一种变为的差距制造,“造就”了一大批基础薄弱学校,但又以农村薄弱学校居多。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导致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一是实施缴费上大学制度使一部分农村家庭学生降低了上大学的期望,二是高校现行的招生录取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所以,现行的社会制度

和教育制度从制度层面影响着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与扩大。

(二)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 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与否是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前各类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力,不少地方依然是农业、科技和教育是各自为政,在为“三农”服务上难以形成合力。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配置低效,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与失效是我国当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现实。教育管理体制是影响教育资源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造即获取教育资源的行为是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农村教育资源的获取还存在非制度化的方式,即获取教育资源的行为过程所依照的被其行为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不公开认可、倡导以及所公开承认的。但是被人民实际的社会行为所初中的那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资源动作方式,权力时有发生失落、错位、缺位与越位,将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低效甚或无效,是最终促使农村教育的失序或无序的诱因,影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还没有完全 理顺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现行的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仍是以政府计划配置为主,民间市场调节资源极其匮乏,导致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僵化单一。农村教育资源是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现实物质基础,农村教育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严重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严重影响农村教育公平

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是师资质量水平高低的差距。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待遇、社会关注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原因,难以吸引优秀高质量人才补充农村都是队伍,甚至有些农村学校连基本的差异原因,难以吸引优秀高质量人才补充农村教师队伍,甚至有些农村学校连基本的缺额补员都难以做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影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机会,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在结构、素质、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与不足,难以适应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队伍城乡差别很大,分布失衡。在教师数量上,城镇教师,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存在普遍过剩现象,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普遍存在师资短缺,尤其是在一些条件艰苦、区域教育质量的差距呈日益拉大的趋势。(2)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社会、经济待遇普遍偏低,生活艰苦,有的地区甚至教师工资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致使教师流失严重。都是由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中西部向东南沿海的无序、单身流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峻事实。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加剧了农村师资的严重短缺。大多数地区教师流失严重,但供给和补充极为困难,甚至在有些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代课教师支撑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低下致命农村教育质量面临严重威胁,农村学校失学率、辍学率反弹上升,居高不下。其主要是教师生存状态的恶劣导致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3)农村教师的专业发

展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差距,再加上各方面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培训的边缘化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发展水平难以知识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还有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单向流动和单一行政化的教师资源配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甚至面临断层现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水平的差距,不断产生薄弱学校造成教师资源的隐性浪费和形成事实上受教育的不公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第二篇:申论高分(六十四)——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家长每年花费数千元培养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发展农村教育迫在眉睫。(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语:这一段内容的语言表述上存在主观表述是问题。建议可以适当的看点政府公文,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等等,学习其表述方式,以提高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部也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列为2013年六大工作要点之一,并将“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依然处在落后的境地,问题繁多。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和资金不足是根本因素。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大,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不恰当地过度集中,这就造成了城乡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此外,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的优良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中政申论批改中心老师评语:这一段能够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原因的角度教育分析,但其所占篇幅较大,要注意策论文的重点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对于原因分析中,建议考生直接针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背景,从资源分配、资金不足、师资水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可。)

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应加大教育发展城乡统筹力度,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探索实行城乡学校教育统一管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等措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教育先进的城市学校可通过合作办学、教师交流等方式支持教育落后的农村学校,同时大力培养农村教育人才。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要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首先,要确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经费投入主渠道、并相对于过去明显加大投入力度。并鼓励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 2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同时,应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针对特别薄弱的学校应提供专门的扶持资金,帮助其提高办学水平与条件,保证城乡教育投入均衡。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体而言,要做到:继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依法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教育发展是关系国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转变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和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切实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中政申论在线批改中心老师简评:本篇文章围绕“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这个中心论点展开了论述。从行文的整体情况来看,文章整体上呈现出“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层次,且主次突出明显,说明考生对申论文章的写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虽然考生在语言的表述方面以及内容篇幅的设置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是考生的文章结构完整、措施的针对性很强,而且行文的结尾能够恰当的运用名人名言等内容来深化行文的主旨,这是值得广大学习申论的学习效仿的。这是一篇优秀是申论范文。

温馨提醒:

更多申论高分范文,可登陆中政申论http://www.xiexiebang.com/?ag=2195进行学习。/ 2

第三篇:2014国考申论热点:教育公平关键在农村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国考申论热点范文:教育公平关键在农村教育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hn.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中国教育资源在城乡的配置不均,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农村教育的短板使得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破碎或终结,成为农村孩子圆梦的“绊脚石”,这硬生生的事实就摆在国人面前。“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公平的短板”。

教育并不单指城市教育,城乡教育是一体,城乡孩子都是国家平等的一员,都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只有都得到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家综合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才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储备更多的人才。

原因分析:

教育失衡带来不公平,如何有效改变城乡教育不均衡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复兴在于教师,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也在教师。系统思考下,我们认为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关键在于补齐农村“师资短板”!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状况,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农村学校普遍缺编。专业教师配置不齐,对口专业教师不配套、教师梯队不配套是农村教师普遍而严峻的问题。每到开学,学校最愁的是“把课安排下去”,多门学科没专业教师,不得不“拉郎配”,让许多教师改行兼课。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缺乏名优骨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不多,两头多。部分教师属于“民转公”,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学历低,年龄大;教师状态不佳。教师成就动机偏低,教学粗放随意,校本研修松散、教育科研少于开展,难以达成远大的共同愿景。后勤保障不足。如实验室人员,只能勉强充当保管员角色。

导致后果: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直接影响,优秀教师不断流失,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美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誉度,使学校口碑下降,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不足。农村学校生源成问题,优质生源流失,学生择校意愿上升,农村学校生源成问题,招收学生数量减少,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比例增加。交通越方便,离城市越近的农村地区,学生流失得越严重。优秀管理者特别是优秀校长不易在农村学校呆住,条件一旦成熟,多调动到城市去了。学校管理难上台阶。管理是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平衡,农村学校的管理总体上就落后于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受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矮城市一大截。以上各因素相互关联,稍不留意就形成恶性循环,与城市学校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措施:

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解决之道。教育均衡工作的关键点就是“教师”,解决农村 “师资短板”是正解: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地位,建立向农村教师倾斜有效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饱有度,解决农村教师数量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发展空间,解决农村骨干教师生成问题。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和更高级别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给农村教师更高级别的荣誉,给足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通道和空间,促使农村名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办学经费切实向农村学校倾斜,提升农村办学条件。规范城市学校办学和教师从教行为,压制城市教育的趋利本。要认真检查落实城市学校的课程实施,避免“阴阳课表”违法现象,重点检测城市学校学生课业负担,避免补课现象发生。从体育课明显比音美课的开设状况好这一点来说,那是因为政府将“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 检查落了实的,就充分说明只要管理逗硬,就可有立竿见影之效;

公示和运用体质监测,特别是学生视力数据,约束和警示城市学校;对社会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民办学校、辅导机构加强管理,约束其不得聘请公职教师,对教师违规补课,对从事违法家教的予以严惩,依法压缩城市教师灰色收入空间。规范城市学校招生行为,落实“就近入学”,不得以不以分数选招学生,减少择校行为,使生源分布尽量趋于均衡。

解决了农村师资短板问题,农村教育上去了,不但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还会减少因追求城市优质教育的“择校现象”,减少因寄宿学校带来的教育成本增加和离开父母对学生身心的不利影响,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学校容纳压力和大班额问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第四篇: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5

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探析

摘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区域教育,农村与城市教育失衡的现状。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关注日益增多。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新农村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现实中,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水平不高,教育差距较大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财政支付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引起的。研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教育 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 十六以来,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关注日益增多。每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更是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2003 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决心用更多财力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教育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更是把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变成了两个课题,均衡教育发展不仅在城市是必需的,而且在农村的实现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需我们去研究并解决农村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努力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

一:当今实现农村公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基础薄弱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收入虽有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悬殊。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农民实际收入几乎没有增长。这些肯定会影响农村的发展,从而使农村教育基础更显薄弱。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不高,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产生厌学现象;还产生了许多因学返贫的现象。农村教育的落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形成了非良性循环,又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愿意留在农村任教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教育也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尽管九十年代初推进的“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普及水平,普九水平是低层次的,巩固提高任务仍很艰巨,农村教育的基础仍显薄弱。

(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教育不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投入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 2.2:1,近几年的差距则更大。据教育部财政司公布的数据,2003 年国家对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比为 50.23:49.77,2007 年为 40.71:59.29。虽然到 2007 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但由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比为2.75%:17.25%。由此可以推算出 1 个城市学生占用的经费相当于 4 个农村学生占用的经费。如;70-80 年代因缺乏资金未能有效地修善学校危房加之 90 年代后期的校舍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使一些地区的劣质校舍比例逐年增长。虽然在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生均经费,教师工资保障及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方面都加大了

投入的力度,但与城市、发达地区多年来形成的巨大优势相比,仍然差距大

(三)农村教育不同群体间差距明显

农村中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这一差距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农村下一代人的教育,强势群体依据自身资源,可以享有更多优质服务,而弱势群体只能得到劣质服务或者得不到服务。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女孩辍学在家,残疾儿童无法上学,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到同城待遇。而留守儿童的出现,成为了农村教育新增的研究课题。教育公开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农村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孩子得到关注,应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应尽之职。长期以来,不仅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平衡,就是在农村,城镇和偏远贫困地区、学校和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导致择校热的现象再现,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从当前择校现象中可以看出,受教育群体间的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比例相当明显,其实,城市重点学校制度,在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可以说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然而,随着“择校热”持续升温,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演变成两种不同文化——“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存在,其“示范”作用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意义。

(四)农村教师水平待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农村师资水平与城市师资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造成农村教师素质不高原因是多方面,首先:是长期低工资和恶劣的农村从教环境,使相当数量的骨干教师向大城市流动,其次:是老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与当地公务员月工资相差 560 元。不少地区农村教师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未落实。农村教师则因为年龄大、编制紧、无培训经费等多种原因,参与提高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所有这些均造成农村教师水平提升困难。从2009 年以后,虽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启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待遇,但艰苦的条件以及严重缺乏的公共资源仍严重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的重点是农村地区,农村教育的重点在教师。因此,加强农村教师思想教育、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农村教师水平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实现农村公平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公平,特别是农村教育公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指导。首先,们必须辩证地、历史地认识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社会理想和目标,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长期性。所谓历史性,指的是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和重点有所不同;所谓的相对性,指的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在任何历史阶段,教育公平都是相对的,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所谓的长期性,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次,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促进公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用发展和改革方法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体教育改革与发展,把发展教育的当前与长远任务、局部与整体要求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充分发挥能动性。为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区分情况,不但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还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既要整体推进,又要

突出重点,既要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又要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加以区别,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步来推进。具体来讲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是新农村的重要发展目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要靠教育,但是,就整个社会教育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显然处在不公平和不利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素质普遍提高。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地区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和谐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对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和长远意义。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发展创造一个绝佳的机会,公平的教育生态是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农村教育公平有利于新农村的发展。“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中国较多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少数家庭连基本的生产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就是发展农村经济,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先从人们真正的所需开始做起,如:让农民掌握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子女上得起学、上得好学;让更多的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等等。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基础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实现农村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建设,而这些都依赖于人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没有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人是社会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动态因素。其次,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个体生存的内在要求,人在快速发展社会中,强烈感受到个体社会压力的不断增长。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个体如何适应社会,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在广大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村教育公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愿望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的公平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农村教育发展更公平,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才更大。

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率,又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当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时,可以促会生产力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繁荣;当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公平的手时,除了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优化社会环境外,还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它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出身低微的局限,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对教育依赖更大,个体的职业选择和流动能力,个体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等都与个体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去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意味着生存和发展机会的丧失。如果不能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将导致他们终身遭到社会的多重不公正待遇,直接后果就是对人类社会原有公正体系和价值观念进行破坏,引发整个社会的不公正,进而导致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危及社会的稳定,造成社会的混乱。因此,教育公平,是维护和确保社会公平和作为正义底线的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实现教育公平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别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公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造成城乡差别的基础性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体现。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实现农村公平教育的措施,路径。

(一)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农村公平教育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考虑其他方面的需求和人的自我实现,才能够真正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能公平分配,才能使得教育公平变成现实。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为农村教育的公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教育财政机制,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直接源于教育制度不公。也就是说制度问题是许多教育不公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因制度缺陷或不健全造成的诸多不公平问题;二是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要不断推进机制创新。完善公共教育财政机制。财政政策有强大的功能,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结构失衡,究其原因,主要也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存在大的缺陷。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大教育投入,用制度化手段来解决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的不公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第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有效落实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免费政策,逐步扩大免费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步向学期三年和高中教育。基础教育是一项免费性、强制性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关键。因此,基础教育支出应该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绝大比重。

(三)加强对农村公平教育法律制度上的完善,优化农村教育公平的发展环境。

推进教育公平,需要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正确导向和有力保障。只有树立“法制权威”的理念,制定公平的教育法律政策,设计公平的教育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的推进,中国教育立法有了较大进展,与教育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修订和颁布中,这些都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实行教育公平上某些方面还缺少具体的条文。需要贯彻落实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要按照教育公平的精神,建立完整的教育法律体系。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制,所以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法律的落实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权利机关和地方政府,这需要地方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等。实施法律调节是是维系公平的充要条件。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教育体系法,落实教育法的执行,办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勇鹏.和谐性公平观:统筹发展城乡教育的呼唤[J].当代教育论坛,2008

2:于向英.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下的教育公平论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3:明庆华.:发展我国农村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中国教育学刊

4: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从工具论走向主体论-----东北师大学报

5:王林清.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教育理论与践,2008(7): 28-29 6:王世枚.教育公平的理念与实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6):141-145.7: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 2006 年版

8:《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 本刊编写组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 年 9 月版

第五篇:教育公平

怎么看教育公平

安徽铜陵,一个以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广受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铜陵市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一个“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择校风”,在这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从2008年8月启动,《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1年零9个月,经过40轮大的修改,两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在这个描绘中国教育未来10年改革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贯穿始终。它昭示了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下载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教育公平

    浅谈教育公平【摘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 《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 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 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 序合理地待人处......

    教育公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

    公平教育总结

    大岚寺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现开设17个教学班,有中小学生800多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校普及区范围内,聚集了大量进城的务工......

    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毛概演讲稿 粗稿 大家晚上好! 。。。。我们是农资10-1班 第二组这是我们的组员介绍。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七个怎么看”的问题,请问有同学知道这......

    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

    教育公平演讲稿

    演讲稿 12电商1班 第五小组 Hello,大家好,我是第五小组的组长。在我们中国,就曾经有人对我们国家的小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在世界排第一,但创造能力却是排......

    如何做到教育公平

    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平(曾丽珍 11270216 数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谓公平就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