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宅”死家中 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哪里?
大学生“宅”死家中 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哪里?近日,一则大学生“宅”死家中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悉,该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独自居住家中14年,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
一个曾经成绩优秀,年年三好的大学生,在如今这个“只要努力就会有饭吃”的社会,怎么就会被活活饿死呢?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学生毕业后不工作饿死家中,是值得教育反思的。如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无论家长,还是学校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就是一种骄傲,就意味着是成功的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据了解,在我国有很多成长时“聪明”、“听话”、“三好”的孩子,在接受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教育之后,就变成了罔顾亲人、缺少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勇气的“社会淘汰品”。因此,教育,不单单是要成绩好,更要素质好。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确保学子拥有高素质,万通汽修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导入以专业教育、养成教育、法律教育、军事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的“三教两训”,从学子入学之日起,便有意识、有计划的安排各种相关活动和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军事训练,是我们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的入学第一课,我觉得这节课很重要,我们在训练中学会了挑战极限,提升了战胜自我的能力,实现了团队的熔炼,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的意识等,使我们练就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钢铁意志。”万通学子吕鹏告诉记者。“和普通的高校不同,山东万通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学校还给我们设立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及就业指导课程,对我们进行全程的素质训练和就业辅导,帮助我们掌握职场规则和树立健康的人生心态,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汽车4S应用工程师专业李磊说。
高学历、高智商不等于高素质,大学生“宅”死家中事件再一次的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我们社会呼吁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但要学习好,更要素质好,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第二篇:素质教育迷失在哪里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难题常常让人欲罢不能却又欲说还休。当你要认真思索原因时,往往如同进入了“无敌之阵”,不知道谁是“敌人”。高考吗?高考喊冤,目前中国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更有信度和效度的选拔方法;政府吗?政府说我积极倡导素质教育20年;学校吗?学校说离开了升学率,我就先死在高考上了,活不下去还谈什么推广;家长吗?家长说只要你能保证我孩子进名牌大学怎么搞都支持,否则甭提;教师吗?教师说生活在应试“炼狱”中,我比谁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好,但你们可知道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差时的“不好”?
实施素质教育就这样由“人人有责”变成了“人人无责”,进而变成“人人有理”和“人人喊冤”,并容易演化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推导。体制、高考、社会、学校、家长、老师,似乎谁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但都不从自己改起,更不从自己做起。政府可曾想过要为教育均衡发展做实事,为社会人才合理的上下流动铺设路径?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在实实在在地为教育“松绑”,在改变教育教学评估标准上下功夫,并准备勇敢地与学校站在一起,抵御误解和压力,承担“失误”的罪责?学校可曾真正立足高远,不顾社会大气候,努力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营造一种适宜于素质教育“萌芽”和“生长”的生态,可曾着力在理念更新、课程设置、举措落实方面真抓实干,对中、高考成绩的滑落有一种承担和承受的勇气?
人人都在抱怨、观望、等待,都不从改变自己做起,在沉默中不爆发的结果,便是在沉默中灭亡。当我们看着如花朵般的儿童在升学压力下死气沉沉,当我们感到民族的创造力被日益斫伤,人的蓬勃生机一天天被湮没时,就不会奇怪作为奥赛金牌大户的中国为什么每年受诺贝尔奖羞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谁是“匹夫”?当我们都把“天下兴亡”的责任交托给“匹夫”时,就导致了责任的泛化和虚化。只有我们都勇敢地喊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时,才能切实担当起自己的职责。面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这种全局性的主体迷失时,是不是我们已失去了喊出“素质教育,我的责任”的道德勇气和良心担当?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仅是子女上大学、有前途的问题,至于民族素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在他们目前的视线范围之内,社会缺少引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只要社会不建立有利于高素质者生存的显性标杆,家长们只能继续“文凭崇拜”,赶着孩子因而也就带动教育直奔应试目标而去。高考成绩下滑县政府要公开道歉,中考成绩下降学校校长要,考试成绩不好教师要赔罪并发誓“我再也不搞素质教育了”。尽管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刻而全面的教育,它并不惧怕升学考试,但人的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所以很多学校面对“两难”时只好“骑墙”,一边搞素质,一边抓应试。戴着镣铐跳舞,说起来高明,可实际操作起来又回到了“借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的老路,因为应试成绩的评估是刚性的,成绩不好的惩罚是及时而严厉的,而素质教育的标准是柔性的。素质教育推行之难,关键在于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博弈,我们因为“人性之私”而选择错误,只管个人有饭碗,只图学校目前的发展,只管我的孩子考上大学……经济学家认为正是“人性之私”推动了社会的真正进步,而以素质教育的实施来印证,恰恰是“人性之私”使得我们如同一盘散沙,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学校利益、地区利益都已聚积并凌驾到民族大利益、长远利益之上了。
在感叹素质教育之路其修远兮时,它其实早就铺在我们的脚下,只不过我们还缺少行走的勇气,缺少保证实施者不成为“牺牲者”的体制,缺少敢于直面、勇于担当的责任。
第三篇: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本人(不教书的理论家除外),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把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我何尝不是这样想!“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这是很可怕的评价。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我有时也这样),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宠。前不久,我在西安苏教版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它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领读
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 第二节课: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小学生只有读出声音(包括听别人读),自己听到,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往往难以理解课文。其实成年人读出声音来,或边看边听别人朗读,对书面的文字的理解也远比默读理解得好,因为朗读是活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
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记得台湾的一位教授也这样说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引自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护士见作者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那一份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是写母亲辛劳的:“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为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黑板上板书的“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蜡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兴趣的培养也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苏教版语文每课的生字都是请书法家书写、并用红色印的),“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学生们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第四篇:激励:真正懂得你价值的人在哪里
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是老方丈,每天都在读书念经;一个是小和尚,每天都在砍柴挑水。
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一块石头让我去卖,而且说,有人买还不给卖?可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市集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看了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吗?”
小和尚说:“是啊!”
“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给丈夫写字的时候压压纸,这样不容易被风吹走。”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方丈不准他卖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
妇女急了:“我出六文钱!”
“不卖、不卖!”
妇女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
方丈问:“怎么样?”
小和尚遗憾的说:“今天竟然有个妇女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方丈问:“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奇怪的回答:“不明白啊?”
方丈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搬着石头就走了。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砍柴。
过了一个月,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又来找方丈:“方丈、方丈,我不想砍柴,我想读书!”方丈看了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去卖,但是,还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还让我去卖啊,上次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但是,没有办法,方丈就是方丈啊。小和尚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到米铺店,见到了米铺老板。
米铺老板听说小和尚是来卖石头的,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这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是一块化石!”
方丈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又是笑笑,什么也没说,把这块石头搬走了。
小和尚又没办法了,只好还去砍柴。
再过了一个月,小和尚实在受不了了,再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我不想砍柴,也不想卖石头了!”方丈笑着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受不了了:这么贵的一块化石,让我拿着去卖,还说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
可是,看着方丈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的带着石头下山了。来的珠宝店门口,告诉门童,说有块石头带给老板看看。珠宝店的老板正穿着裤衩睡午觉,听说一个小和尚带石头来卖,连忙跃起,只穿了个裤衩就奔了出来。看到小和尚连忙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问小和尚: 这块石头是你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你是这个山上的小和尚吗?“
”是啊!“
”是老和尚让你来卖的吗?“
”是啊!“
珠宝店老板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也没有多少钱。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的”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就好象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在未开采前只是外面包了一层石头而已。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方丈、方丈,你怎么能把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随随便便让我带下山呢?珠宝店老板说他愿意出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就是他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他说这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
方丈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微笑和告诉小和尚:”同样一块石头,在一个妇女的眼中,只是一块压压纸的石头,值六文钱;到了米铺老板那里,认识到它一些价值,知道它是一块化石,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而真正懂得它价值的只有珠宝店的老板,知道它只不过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
"第五篇:3D《龙门飞甲》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龙门飞甲》:美艳、情感、计谋、痴情、替身、搞笑、武林、暗器、特技收齐了!不看3D你损失
龙门飞甲值得一看,单说层次感还不错的3D效果就应该得到力挺,华语电影如都能如此踏实弥补劣势(好莱坞特效)、发扬优势(动作功夫),并将两者有机结合,那么华人电影质量才会将会真正得到提升,立足国际市场。
先来说说演员部分:
“功夫皇帝”李连杰看起来是有些老了,沧桑感十足的气质让人心疼,身手不如年轻时候的“黄师傅”来得精神,但剧中这个赵怀安“江湖人经历江湖事”,与如今的杰哥似乎有些神似,虽然手脚不如以前,但日渐老矣的杰哥是否给这个角色更增添一些悲凉英雄色彩呢?所以值得力挺。
周迅的痴情老板娘超出我的预期,她那好似缺点的公鸭嗓在片中却成了名副其实的优点,压低的声线更符合这江湖女侠的气质,我也联想过四天后的其他三位:赵薇、章子怡、徐静蕾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不过一个搞笑,一个明显不痴情,最后一个有气质但江湖味道稍逊,还真得周迅来诠释最合适。徐克曾说周迅的角色有”林青霞与张曼玉的结合“,我倒觉得像林青霞多一些,不过周迅演出自己的味道。
陈坤扮演有很亮点。扮演两个角色都很出彩:一个冷漠、一个热络,西厂公公“冷艳进而妖气”,不着笔墨不夸张的表演,却更凸显内敛气场。而另一个角色语言动作搞笑频繁,把小人物那种“心中无底但气场无敌”的夸张心态表现无疑,特别是被春哥和桂纶镁妹妹因为三角恋被连扇巴掌,以及扮演对方老大强扇对方巴掌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春哥当然得提及,本人觉得她的《十月围城》的角色更适合她。这部片中的春哥强撑老大的气场明显不够,完全HOLD不住,几场霸气的对话都让现场不忍笑出声来。特别是那句“只谈金钱,不谈感情”太搞了,其实徐导应该让春哥少说话,霸气眼神杀人,这样说不定气场效果还好些。
桂纶镁也算一个很大的发现,看惯了“是你的益达”性格羸弱的小MM,再对比片中番邦女老大的角色,很是惊喜。华丽异域的服饰,挡不住脸上特色纹身的妖艳,性格很妖孽,语言很古怪,但确实很可爱,粗中有细,能耍狠也能性感,桂纶镁的演技明显老辣许多,比剧中“初出江湖的老大”春哥强了不少,要不是他腕小些的原因,设定一个类似《新龙门客栈》里金镶玉的角色,她完全可以胜任。
最遗憾的是主要配角之一的杜奕衡,这位《让子弹飞》的四哥霸气全无,“三档头”这个角色完全就是二愣子,开场被周迅教训了,之后只能跟在二档头后面“恩,啊,哦”要狠没狠出来,要帅又灰土灰脸的,可惜了他这张神似华仔的英武脸。不过能逐步担当自己的个性角色,期待他的后面的作品。
再谈谈剧情,虽然看似单薄,但其实不然,源于“西厂公公的机谋”+“痴
情女侠等情郎”+“飞龙甲子宝藏传奇”+“孤胆英雄江湖追杀令”,几条线错综交汇,也算合情合理,比较有层次。而且还有类似《让子弹飞》的搞笑版“替身杀手”,“龙门飞甲”得名为何来,“卧底杀手”等一些悬念、错位的设置,让剧情更富有层次感,让电影还原到“讲故事”的位置。
最后肯定得谈谈关于3D的问题,本片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华语3D电影,算是为华语3D畅想开了一个好头。虽全片还无法与《阿凡达》等欧美3D效果同日而语,但中间一些镜头确实达到了享受级的视觉效果,这是值得称道的,步子可以一步步走,但一定要踏实走稳,龙门飞甲就是这样一个例证。如果让我评比自己最震撼的几组3D场景,我首推女侠“周迅坐在索道俯瞰大江的镜头”、还有强烈的“沙尘暴”、“大江大河的航拍视觉”等。不知各位有何意见?一起晒晒最震撼的3D镜头,分享《龙门飞甲》带给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