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3 08:2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第一篇: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2012-2-15 16:34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 洛克 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内发论的观点。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白板说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1862年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2012-2-15 16:29

《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考;-D试大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3考试吧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第二篇: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60、讲授法: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话两种。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为倾向。

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是学生在活动的影响。

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布置课外作业等。

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性或特点的程度。

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72、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74、分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平。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外在的信息。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82、陶冶法: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83、说服法:是通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84、班级: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动、结交好友的场所。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特征。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教育心理学》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动化。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的。

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5、聚合思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倾向。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察学习:是

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三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题库

1)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种教育构想和蓝图的能力。

2)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而组织起来的教学与学习的内容和经验。

3)课程方式:即为了传递课程内容所进行的组织和设计。4)课程评价:即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及其判断方式。

5)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6)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科学或活动的总和。

7)广义的教学: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的一种教育活动。

8)狭义的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在的肢体美劳各个领域以及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种双边活动。

9)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10)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11)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

12)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13)广义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14)狭义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15)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

16)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泛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

17)校本课程: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8)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加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19)概念:指陈述具有共同特征之事、物或理念的名词。20)原理:是指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的关系,即概念间所衍生的关系或原则。

21)技能:包括技巧、能力和习惯。

22)价值观:是指人类信念、态度、兴趣、鉴赏等。23)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24)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25)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6)分科课程:是以一门学科的知识逻辑为线索组织的课程。27)综合课程:是由两门以上学科内容,简单相加或按照一定主题或活动而组织的课程。

28)核心课程:是若干科目中最有价值的中心内容所组织的课程,是所有学习者必须学习的课程。

29)边缘课程: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30)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31)选修课: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32)显性课程:是列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课程。

33)隐性课程:是指学校中教学计划之外的学习环境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34)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35)地方课程:是由地方各级立法机关或政府及其教学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36)学校课程:是由学校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37)课程组织的结构:是将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而形成的组织体系。

38)学习方案:是指某一类型的学校为某一特定学生群体计划、开发、设计的课程内容。

39)学习科目:是指在“学习方案”和“学习领域”下,学习所提供一套某一类别的学科内容或活动经验。

40)学科结构:是指以获得学科知识为主要价值或组织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所形成的课程结构。

41)课程推广:是课程实施从相关的最高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一直到学校的课程设计传达与具体落实的过程。

42)课堂教学:是任课老师与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和教科书进行课程准备、课程的课堂活化和课堂的课程调节与参与的过程。

43)个性化教学观: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的、充分的、多姿多彩的发展。

44)适应性教学观: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5)寓教于乐的教学观: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观念。

46)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47)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是指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48)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

49)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50)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51)群体教学:是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

52)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

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53)演示法:是指教师配合教授和谈话,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做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54)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

55)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56)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57)谈话法: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5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59)练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内外完成作业的

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60)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61)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

6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63)情境式教学模式:是指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64)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反馈矫正为手段,以教学评价为保证,以多种教法结合使用为桥梁,以群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为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享有的基础和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的教学模式。65)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以一定的概念为中心,让学生发现概念的结构法则,通过分类、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并掌握概念,学会概念思考已获得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66)范例式教学模式:教师以典型的例子,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进而推论分析一类事物,得出规律性认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使学生获得关

于世界关系的经验,使认识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的层面的一种教学模式。

67)动态维度下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对各种教学因素进行创造性选择的行为,以及在面临具体的教学情境时自觉地对这些行为不断进行监控和调整的动态过程。

68)静态维度下的教学策略:是指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x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69)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70)接受性学习:

7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72)自主性学习:又叫主体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73)合作性学习:指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内容结伴、组织、结群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74)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生

活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活动,以获取知识、激发情趣、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

75)活动性策略: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做中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实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获得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76)生活性策略: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测评与师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相贴近,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与主旨的策略。77)民主性策略:是指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策略。

78)多元互动策略:就是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医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互动,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

79)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指导有效使用这些物质手段的方式和方法。

80)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

81)狭义的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向同行、专家或领导有准备地就某一节课来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阐述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方法,讲解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形式。

82)广义的说课:有备、说、评、验四个环节。说课人先按照说课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好说课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说课。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对说课人的观点、思路、方法进行评议讨论。最后用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效果的方式

83)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偶发事件,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84)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认知和时间活动。

85)教育科学研究:是指采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知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86)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87)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88)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关于教学的活动、过程、要素、结果进行科学判定,以期不断完善,达到价值增值的过程。

89)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活动开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出鉴定。

90)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顺利完成而进行的评价。91)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活动完成后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最终成果做出价值判断。

92)定量评价: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被评价者做出定量结论的评价。

93)定性评价:是指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平时的表现、现实的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被评价者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94)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95)科学:科学是指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96)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

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包括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是教育学科的母学科。

97)课程与教学论:它是研究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使用的学科。

98)教育史:以历史研究方法为基础,以现在的眼光来解毒过去的历史,不断质疑、探究和寻求教育真相的科学。99)德育(或称训育):它是研究学校教育中怎样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问题。

100)教育管理学:它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01)思辩哲学教育学:以思辩哲学为基础来研究教育学的一门学科。

102)实验教育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观察、统计、实验活动来揭示教育规律,说明、阐释教育事实。103)文化教育学:以文化哲学和生命哲学为出发点,注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教育。

104)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们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

105)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

106)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积

极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107)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08)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是可以称为教育者。

109)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

110)遗传:遗传又称遗传因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

111)环境:环境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12)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体特征等。

113)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14)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

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

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11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116)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由国家或统治阶级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或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117)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118)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识因素的教育。119)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饿兴趣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20)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12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12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123)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124)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125)学校教育制度: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6)教育法:教育法是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127)教育法律体系:它是由国家制定的,以教育内外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28)教育行政机关: 教育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利,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

129)理性模式:理想模式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据完备的综合信息和客观的分析判断,按照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130)渐进模式:渐进模式是指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

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131)精英模式:精英模式又称杰出任务政策模式。它是指教育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是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132)团体模式:团体模式又叫政治协商模式,是指决策者在指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133)公益:就是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利益。

134)学校事故:学校事故是指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135)课程: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机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6)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137)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一个把课程开发的设想与计划转换为实践,取得具体的课程成果的过程,它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

138)教学: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和学生

“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的个性。139)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140)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41)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42)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143)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144)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以养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45)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等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46)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为达到德育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提高学生事项认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具体措施。147)现代教育技术:它是应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48)教学媒体: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

149)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和非人力资源。

150)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简称教学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15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2)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通过对教师的专门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教育活动。

153)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54)学生: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155)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56)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特定领域,是指教育工作、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

157)教育预测:教育预测是运用现代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群众心理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的活动。

158)教育规划:教育规划又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一定时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任务、规模、速度以及主要措施所做的设想和安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制定的具有纲领性作用的文件。

159)教育财政行政:教育财政行政(即教育财政)是教育

行政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各类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监督的管理活动。

160)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国家为了执行教育政策,实现教育目标,兴办教育事业,开办各级各类学校所需要的开支的经费。

161)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是教育督导机关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及指导活动。

16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管理的一般的、共同的特征和职能。

163)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

164)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第四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整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整理 孔子 《论语》 “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学——思——行(学习过程)

中国(东方)最早实施启发是教育的人 西方:苏格拉底 洛克 白板说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泛智教育”

直观性教学原则 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卢梭: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首次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 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 1 招教事业部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无目的论 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首创设计教学法 布鲁纳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知识、分科、学科基本结构、认知结构 发现教学法

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奥苏贝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 同化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遗忘理论的同化说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皮亚杰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发展阶段论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适当走在发展前面 最佳学习期 “内化”学说 加涅

学习结果分类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之父 尝试错误说

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教育心理学之父

遗忘理论的痕迹衰退说代表人物 斯金纳: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 2 招教事业部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程序教学 苛勒

完形——顿悟说

迁移的“关系转换学说” 罗杰斯

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严、自我实现)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2、注重礼仪,遵守公德

3、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4、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第五篇: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广义指一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方面发展的活动。狭义指幼儿园或

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2、幼儿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幼儿教育学作为教育的一

门分支,是专门研究3到6岁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3、幼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4、白板说:是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洛克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该学说,即认为

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

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5、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

要求,是全国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6、保教结合原则: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

儿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7、幼儿体育: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制、以保证幼儿健康

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8、幼儿智育: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9、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为宗旨,并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10、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它包

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等。

11、有规则的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

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12、自主性游戏: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比较符合游戏的特点,体现游戏的本质,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3、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

14、关键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里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15、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6、敏感期:是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幼儿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

速的时期。

17、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务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引起的。

18、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得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

成的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完善。观察力的发展在三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

19、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

关系意识的发展,幼儿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嫉妒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下载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五篇材料)

    人物汇编 一、中国 1、孔子:《论语》 对象: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 功能:社会功能—庶矣哉; 个体功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目......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共117道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合集)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小知识点

    1丶压抑说又称动机说,此种学说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等。奥苏泊尔提出的是同化说。 弗洛伊德: ①压抑说(动机说)②精神分......

    教育学重要人物知识点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第一品牌 www.xiexiebang.com 教育学重要人物知识点 著名教育理论家及相关信息: 1、孔子的教育思想 著作集《论语》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