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出高校基础文明教育的规律性,使今后的高校基础文明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在我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的调研活动。大学生基础文明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在校园、社会等环境下外在、外显的基本文明素质表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文明的言行来体现,文明的言行更能促进思想道德的提高和升华。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然而,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却不尽人意。第一,大学生文明素质成因调查调:69%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二,大学生文明行为调查:15%的调查者曾破坏或污染过如图书馆书籍,乱扔垃圾、随便涂画,排队插队的约占被调查者的65%;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弱势群体的占被调查者的87%;遵守交通规则的占总人数的91%。第三,社会公民文明素质现状调查: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身边经常出现基本文明用语,7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有待提高,7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在大学课程增设基础文明教育。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成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基础文明素质是不容乐观而有待努力提高的。审时度势地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已是时代和社会地共同呼声。树立文明新风,讲究礼仪礼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明道德素质,已责无旁贷地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程。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受到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些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通使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爱越频繁,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会给学校学生带来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严重腐蚀学生的灵魂,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
2.文明意识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措施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育模和教育方法,加上教育方式单一呆板,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空洞教学,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吧不文明现象存在的原因过分的归结在学生素质低的主观因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是讲讲而已。
3.学生的认识与行为、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
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同其基础文明修养的程度不成正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识与行为、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例如:穿拖鞋进出公共场所,在教室后排对着讲台上的老师吃早餐,在餐厅买饭随意插队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产生并不是因为学生分辨不出行为的好坏美丑,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道理充分”,导致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依然故我。
4.学生对文明与否的判别标准尺失准
部分学生盲目地追求“自我”,错误地把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当成了“有个性”“潇洒”,如有的学生认为散散漫漫、不修边幅、浓妆艳抹是追求个性发展,是一种潮流,甚至认为是有品位;有的学生认为几个要好的聚在一起时,脏话连篇才显得“哥们儿”,才有兄弟情,才够人情味。殊不知这些都不是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对策
文明行为的表现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面貌,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导致其产生不文明地行为,就只将成为一种习惯,影响一生。我校大学生文化层次不差,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易接受新事物。针对他们的这些特征,我们应立足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对我校大学生采取一定的教育对策。
1.在深化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以校园基础文明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小事入手,切实解决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不文明表现,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加强文明礼仪、行为举止、公德意识、法纪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和网络文明为重点,广泛开展“树文明校风、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同学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仪表不整、语言粗俗、随地吐痰、不尊敬老师、损坏公物、打饭插队、休息时间大声喧哗、公共场所吸烟、搂抱接吻、课桌上乱刻乱画、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网上欺骗、网恋越轨等不文明行为抓起,从“隐”和“微”处下功夫,逐渐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公德意识。
2.结合现实时代精神,挖掘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新教育功能。道德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可是,我们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使道德的继承性得到很好的实现。在西方,曾经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就必须以牺牲原有的道德为代价,这曾经给西方社会造成沉重的灾难,甚至导致种种丑恶现象的产生。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已重新开始注重用文化传统道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对于民族传统道德否定批判多,继承发扬少。因此也使得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对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内涵陌生,知之甚少。而基础文明则是传统道德精神内涵中的重要内容。
3.坚持教管结合、教养结合,从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约束两个方面培养青年的学生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在实践中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定期进行目标化达标检查,树立典型,从而使文明教育与习惯养成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以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辅以强有力的奖惩措施。狠抓不懈,真正落实基础文明建设。工作中应力戒忽冷忽热,时紧时松,雷声大,雨点小,务虚多,务实少的不良现象,要根据实际,不断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
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和教育影响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系统,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校园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规章、条例、习惯等文化准则,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作用。它从感性入手,以实践的方法和自我教育方法进行综合教育,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代替僵死的管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良好形式。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大力弘扬思想道德主旋律,丰富课余生活,满足精神要求,陶冶思想道德情操。
5.加强礼仪教育,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在现实生活中,守规范、讲礼仪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内涵,是树立文明形象的直接途径。一个人即使具有美好的心灵,若不懂礼仪就会形成一种不文明的形象。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培养,是在公共礼仪课程中,向学生讲解日常使用的个体礼仪,如谈吐、体态、服装;校园礼仪,如尊重师长,就餐秩序;社交礼仪,如待客、交际等内容。从其自我需要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变被动接受不文明行为的批评教育为主动接受使用礼仪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学习兴趣。良好的礼仪规范并不是完全与内容相伴而来的,更多地是通过教育,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养成的。在实践中可以大力健全校园礼仪制度,并加强校园礼仪技能培训,使大学生不断养成守规范、讲礼仪的文明习惯。
第二篇: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我院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针对学院学生的特色,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3-5666-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院IT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卷调查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含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多媒体等相关基础知识。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009年12月对全校一千多名大一新生进行了计算机课程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越来越早,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计算机零起点水平。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问卷调查显示,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等。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由于全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生源所在地计算机教育存在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以什么尺度教学,兼顾不同计算机水平学生的教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对面向应用及基础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认识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需不断的更新,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全熟悉。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须由教师自主设计。教学内容宽泛、概念多、内容杂,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对策略
2.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目标
根据“质量工程”、“白皮书”的精神,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应用的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基础、强化应用、提高能力和优化素质,实施“平台+ 模块”的教学改革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增强社会适应性奠定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注重基础,更应注重应用。倡导创新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为:在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对计算机应用建立起完整和清晰的轮廓,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2 课程教学改革
1)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相当迅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领域知识。第一,通过考核制度确定课程主讲教师,这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老化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第二,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激励教师参加校内外交流。第三,鼓励教师申请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与先进技术,并及时将其融入理论或实践教学中。
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之内:第一,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和指导工作,组织好学生课外上机。第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融合到理论教学内容移到实践环境进行的课程中;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第三,增设了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以通过科技竞赛及各类创新活动计划,完成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应要求。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目前的理论教学内容通常是从概念入手,通过知识传授,配以上机练习;因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者时间间隔较长,实验课手忙脚乱,有时甚至是草草收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由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考虑做如下工作:第一,将部分理论课程转移到实践教学环境下进行,使用启发式、互动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点的同时,配合教师的实例模仿教学,不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二,面向应用需求(即目标驱动)组织教学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利用所学完成目标的能力,而不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所学内容本身。第三,加强案例教学、增加理论教学内容信息量。这些信息的内容应当是领域上的、相关技术层面上的,这样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该环节要求教师经常优化教学内容,并及时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做相应修改。第四,引入新的互动方法。如搭建教学内容信息网站、论坛等平台,以增加师生交流。
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4)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第一,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考核,开发稳定而完善的网上考试系统,创建课程试题数据库,自动化阅卷考试,每学期组织1~2次全校性能力通过考试。第二,改变以结果评价成败的传统做法,强调重在过程、重在育人理念。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如内容预习、课内互动、课后讨论、完成结果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相关知识预习、实验操作情况、工作态度、结果报告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赛事、学生自主科研、教师科研项目、创新计划等教学体系外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学分折算机制。
不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是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都要求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R].2006.[2]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4(1).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例
2010-06-13 15:38:36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290期)作者:周建新
【摘要】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从政府到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学生创业。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等种种原因,需要以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等予以扶持,以弥补其不足。政府应给予创业服务平台以更强有力的调动、协调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对策
大学生创业现状
嘉兴市2009年科技计划《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课题组对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深度访谈选择了4家企业业主,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33份,回收33份。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大学生创业准备。一是创业动机。超过半数的创业者创业时最强烈的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其次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占42.4%,27.3%的创业者是为了“赚钱”,说明创业者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二是创业前的经验积累。调查表明,45.5%的大学生创业时的年龄为23~25岁,24.2%的大学生创业时的年龄为31~40岁。如果以22岁作为大学毕业的正常年龄,近一半的创业者创业时间为大学毕业1~3年后,还有相当比例的甚至在毕业10年以后才能创业。54.5%的创业者认为在大学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创业,66.7%的创业者创业前在其他企业工作过,且超过八成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前的就业经历对于创业活动影响较大或很大。
大学生创业模式。第一,创业项目及创业形式。由于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对入住企业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方面的要求,近半数创业项目属于专利产品生产经营类。非专利产品生产经营类、服务类创业项目也占相当比重。创业形式方面,一半以上的创业者能筹集到一个公司的注册资金,以注册成立公司形式进行创业,也说明多数创业者比较倾向于经营一个独立实体。第二,创业资金与创业组合。近四成创业者的创业资金为自有资金,三成以上来自亲朋好友的资助,二者相加超过七成,说明创业资金的融资渠道狭窄,来自风险投资和政府资金支持的均不到一成。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创业者希望有2个人分担风险,但不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也不希望独自承担风险。
大学生创业过程。第一,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调查显示,48.5%的企业有自主创新,且自主创新的领域一般是核心技术。技术领域涉及软件、电子科技、物联网、生物技术等行业,其业主有不少是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留学回国人员。
第二,成长阶段与经营收入:由于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到位,成熟的企业不能获得服务中心的支持政策,入住企业一般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接受问卷调研的企业中,近七成为小企业,近半数的企业经营收入呈上升趋势,但也有27.2%的公司呈下降趋势。
第三,经营成本与存在问题: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创业者选择通过社会招募的办法来招募员工,即不愿意员工与自己有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在回答“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时,“接到的业务不多”填答率最高,占30.3%。可见销售收入不高和创业成本(劳动力成本)高是阻碍企业成长的重要原因。
第四,关于引进风险投资:选择“尚未接触风险投资,有这方面计划”的占42.4%,选择“对风险投资尚无多少了解”的占24.2%,说明创业者虽有需求,但引进的风险投资不多;在对风险投资的看法方面,近四成的创业者认为风险资金“都在回避风险,实为安全投资”,1/3的创业者认为风险资金“对企业产权构成威胁”。说明风险投资的经营目标与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分歧。
第五,关于创业的体会:近四成的创业者体会最深的是“建设团队”,1/3的创业者体会最深的是“提高创业素质”,可见,大多数创业者对于创业过程中的体会更多着眼于创业经营管理团队的建立,着眼于人的因素。
大学生创业成效及发展计划。第一,创业成效。企业能否较好地成长与企业获利能力密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这些处于初创阶段企业的获利能力不高,一半以上“有少量盈利”,1/3“盈亏持平”。七成以上的创业者对自己公司的利润率是不满意的,只有不到三成的创业者较为满意。面对这一现状,63.6%的创业者对创业前景感到“有压力”,9.1%的人感到“迷惘”,只有24.2%的人感到“自信”。第二,发展计划。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创业者对自己人生的期望是“做一名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说明他们进行创业不是权宜之计;另有三成的创业者选择“在机关事业单位谋取稳定职位”或“专心致志研究技术或业务”则可能是因为感觉到自己不适合创业或体验了太多的创业艰辛。创业者不会因为一次创业失败就放弃创业,假设一次创业失败,54.5%的创业者选择“等待时机,积累经验”,45.5%的创业者则选择“筹集资金,努力进行下次创业”。在填答“下一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时,57.6%的创业者选择“进一步开拓市场”,关注“加强创业团队建设”和“融资问题”的分别占27.3%和24.2%。
大学生创业环境。第一,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及障碍。在诸多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中,60.6%的创业者认为“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及个人能力”比较重要,57.26%的创业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比较重要,还有33.3%的人选择“机遇”。关于创业成功的障碍,72.7%的创业者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认为是“资金短缺”的也占21.2%。
第二,对政府扶持政策的建议。创业者们能入驻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本身就是政策支持的结果,入驻后,与政府近距离接触,自然会关注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但也有36.4%创业者只是“偶尔关注,比较清楚”,说明政策的影响力需进一步加强。关于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建议,创业者们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提供“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这两方面,分别占51.5%和45.5%。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一是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在诸多创业必备的素质中,63.6%的创业者选择了“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54.5%的创业者选择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可见,创业者们认为社会经验是最重要的;此外,也有36.4%的创业者强调“强烈的挑战精神”在创业中的重要性。
二是对创业教育开设课程的建议。60.6%的创业者建议开设“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51.5%的创业者建议开设“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可见在这些创业者看来,在校期间学习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以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创业机会分析。三是对创业教育方式的建议。51.5%的创业者倾向于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36.4%的创业者建议“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可见创业者们很注重创业实际经验的传授和创业案例分析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四是对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建议。66.7%的创业者建议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大学科技园区提供场所、实验设备等环境和服务”,39.4%的创业者建议“学校提供配套资金”,可见创业者们认为应从场所、设备、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给与扶持。
大学生创业对策建议
政府、高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创业”的理念。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大学生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首先要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普遍具备创业意识,普遍认识到创业是必备的谋生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而一旦创业失败,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打击很大,所以不能盲目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先就业,着眼于积累社会经验和创业资金,具备条件以后再择机创业,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以弥补大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诸多不足。还要采取措施,实现创业服务平台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大学校园里为大学生创业模拟提供支持的创业园与政府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之间的衔接。整个服务平台体系可以着眼于开拓市场、创业团队的建立、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业风险融资等初创企业关注较多的难点提供政策支持。
着眼于初创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对于经营状态各不相同的高科技型初创企业,政策的制定要更加体现柔性化、个性化,以便初创企业能有效地利用政策,获得各种资源。嘉兴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从2008年起就建立区域性的“中国南湖科技创业导师团”。创业导师对创业者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为创业企业提供人脉、团队协调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把所服务的企业作为投资或合作的首选伙伴,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家。这一举措就是典型的个性化服务,这种个性化服务还需进一步深入和普及。(作者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本文系嘉兴市2009年科技计划重点软课题《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模式》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篇: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安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各类社会人员大量涌入,使得学校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同时,大学生主动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使得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和生活环境的基础和保证。199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 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此外, 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法规中, 也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从法律层面将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的法定义务, 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安全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了一些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0 份,收回有效问卷1096 份,有效率 91.33%,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同时,多位辅导员共访谈了45位学生,获得大量宝贵素材。此次问卷和访谈主要涉及安全教育课程设置、消防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高校常见的安全突发事件类型
1、学习安全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指的学习安全主要是校内教学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两方面。在实习操作中,如果不慎就会出现事故,轻则伤其身体,重则威胁生命。
2、生活安全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高校普遍处于满负荷或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同时扩招后,学生的个性意识、家庭依赖性较强;法纪观念淡薄,独立能力较差。因此, 有的学生因为争夺学习场所、学习资料或活动场所等与别人发生摩擦;有的学生在寝室为别人影响自己学习或睡觉而打架;有的学生汹酒造成酒精中毒,胃出血,甚至与别人争吵打架;还有的学生则因感情问题而伤害他人。
3、娱乐安全
网络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网络聊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和任何陌生人交流、沟通,甚或是交朋友的平台,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乐趣。由于网络是虚拟的,通过它获取到的信息都是华丽的,而信息是否真实,有待考证。因此,对于分辨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学生来说,在聊天中很容易相信网络上的人或信息,使得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几率大大增加,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影响更大更明显一些,受害的人数更多一些。长期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淡薄,现实生活的麻木。有的出现了厌学焦虑、心情压抑以及交际冷淡等不良行为,有的患有“上网综合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沉迷网络,使大学生失去了对生活的乐趣,不问实事,对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产生抵触心理,再加网络上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文化攻击和侵蚀,这些都会对生活空虚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
影响,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考试挂科最后被辞退或劝退的很多原因都是因为沉迷于网络造成的。
4、心理安全
在大学生中间,心理问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只不过有程度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抑郁。自动关闭与外界或他人的沟通渠道,对现实事物与生活环境的变化与刺激极为敏感,稍有不适应环境的状况,便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社会或者群体,很少进行自我的反思,不能够主动寻找排遣心理郁闷的方式与方法,不断加重抑郁的倾向。二是有一部分学生,面临一时的困难与矛盾,容易陷入钻牛角尖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一旦遇到诱发因素,心理障碍可能集中爆发,甚至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全然不顾父母的哀伤,家庭的痛苦。葬送自己的青春与生命,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令人扼腕叹息。三是嫉妒心理排斥心理十分严重,对于学业成绩优秀或是社会工作能力突出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学生,心底十分羡慕,但表现出来的则是深深的嫉妒,因此常常以匪夷所思的怪异行为表现出对他人强烈的排斥倾向,以非理性的举动非难其他学生,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不和谐。
5、社会活动安全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部分学生拥有了手机和电子词典、掌上电脑、随身听、复读机、台式电脑甚至是笔记本电脑等。部分学生随身携带数额不小的现金, 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还佩戴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由于这些物品使用频率高, 又难以集中保管,同时部分同学上课不关寝室门,再加上高校的开放式管理以及校舍的修建和维护使得许多社会人员混进高校伺机做案, 同时许多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无钱上网, 便想办法进行偷盗等原因造成高校抢盗事件经常发生。
另外,由于大学生思想单纯, 社会经验少。许多犯罪分子便利用此点变换手法施展骗术, 使大学生受骗上当。比如,推销伪劣商品;以借用手机趁机溜走;谎称电话检修,让学生关机, 同时向学生家里打电话说学生生病住院, 让家里汇钱;以招聘工作为名收取学生钱财等等。
(二)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使得教育机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质量的关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安全教育工作停留在消极的保护状态,生存教育出现程序与内容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安全知识匮乏,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多数在校学生潜心专业学习,安全常识的学习往往成了学生的“盲区”或不被大学生重视,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安全和意外事故。调查显示:16%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35%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24%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17%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8%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2、大学生安全意识亟待提高,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淡薄
少数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安危辨别能力不强,道德法纪观念薄弱;大部分学生对安全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了解甚少,生存交往和自救自护能力差;大
多数当事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突发的意外事故及人身伤害不知所措。在调查“做兼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时,学生通常如何解决”时,只有的同学选择向警方或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大部分同学都想自己解决或不了了之。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学生家长包括社会上一些人,总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安全自然应该由学校负责,学生在学校或社会上出现了安全问题,36%的同学把责任归为学校和社会,他们认为学生没有任何责任。
3、安全教育内容单一,作用有局限
在回答“您对学校安全教育情况和安全工作情况是否满意”时,有23%选择一般,有43%认为不大满意,大部分同学觉得现存安全教育观念的落后模式导致了不满意的安全教育状况,希望安全教育方式能有所创新。据了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广播、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等。这些教育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毕竟有局限性。有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已经形成定式:假期前后对学生进行安全提示,相关节日和纪念日应付式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
大部分高校依然以讲座式安全教育为主。以新生入学教育为例,不少高校通过邀请负责安全工作的领导或经验丰富的保卫处工作人员,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几百个新生泛泛而谈,无法保证教育效果。在“对大型安全讲座的看法”中,有 的同学觉得这种讲座无聊,没什么意义;有 的同学保持中立态度;有 的同学排斥该类型讲座,只有 支持;在回答“您认为学校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中,有 的同学选择理论课多,实际操作实践少,认为有限的设施,难以满足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的探讨
诸多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安全事故足以说明,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利用典型事件,开展宣传教育
在回答“您对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68%的同学希望利用典型事件,开展宣传教育,以生动的事实警示学生。一是可利用学生中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在各种教育活动环节中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二是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学生引以为戒;三是在校园内人员密集场所悬挂安全宣传条幅,摆放安全事故和教育展板,并在校园主要路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利用校园广播和大屏幕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四是在学校举办有关安全的专业展览,组织学生参观,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受到教育;五是在法院开庭审理那些和大学生有关联的案件和事故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旁听,或者邀请法院来校公审。
2、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况提出“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从当前发生在高校学生中的人身安全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大学生安全防范不到位。的学生希望学校举办实践性和针对性强的安全教育活动(具体见表)。另外,学校应联合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组织进行消防安全演练教育,通过举行灭火救援演练、采取现场演示、实际模拟等多种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亲自参与组织逃生,学会使用消防器材等。
在当前人们对综合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强调大学生安全教育“进教材 进课堂 落实学分”,无疑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强有力措施,要有教材、学时、考核保证,要算学分。在高校师生对安全教育的教与学还未达到十分自觉的情况下,安全教育“进教材 进课堂 落实学分”无疑是保证
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3、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构筑一个思想和心灵交流的新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多,迫切需要进一步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是当前学生工作的新途径。在网络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建设好网络团队,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确保网络信息的方向性和原则性;设立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页面,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网上咨询制度,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消除学生中的不稳定因素;设立网上课堂,定期邀请安全工作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信念教育和安全教育。
3、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表 显示,选择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欠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加强安全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要加强安全教育干部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大学生辅导员应主动应对,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律能力。
4、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大学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期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这些归根结底就是文化育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注重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环境氛围和文化熏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深入持久的。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精神建设是关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努力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的优良安全文化氛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才能创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在大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分析和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第五篇: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成都某高校为例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开放,人们的性观念从昔日的传统转化为今天的开放,而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和发展的青年中期,其需要面临的问题是性和恋爱,调查大学生的性爱观并总结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应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爱观,而且有利于学校开展性爱教育。故而本文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以成都M大学为例进行调查,指出大学生性观念的大学生总体性观念、大学生恋爱观、大学生性爱观、大学生婚姻观、大学生性行为观以及大学生性现象观的情况,同时分析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为学校性爱教育的开始以及学生性观念的正确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性爱观念;调查分析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社会环境的多元性决定了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剧变深刻影响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性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互联网快速普及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涌入,大学生作为一个较易接受新知识、新文化且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率先将其接受,甚至付诸于行动;另一方面,从小接受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根植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不能轻易摈弃。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拉锯中,如果大学生自身对“性”没有一种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便会表现出矛盾、彷徨或无所适从的状态,导致性观念混乱、迷惘,影响其自身正常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形成,更甚者,在混乱、错误性观念的指导下发生越轨行为,影响自身的前途发展和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因此本文以成都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性观念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女性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及性教育对策,从而在研究与探索性观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有关于性教育问题的研究。
1.2.2实践意义
针对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与性教育对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正确的掌握和解析大学生性观念现状,深入的了解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正确的性教育方法来帮助其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性观念和不正当性行为,更好的树立自我健康科学的性观念,进而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形成。
具体的指导意义如下:
其一,通过开展性教育,大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性知识,全面的了解性的发展规律,从而用科学的性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会随之改变。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进行的性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较深层次掌握本质的性伦理,还可以以此作为性伦理的规范,从而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健康的性道德与性思想。
其二,正确的性教育可提高大学生性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对于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让她们认识到性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要和高尚的情操结合起来,对性行为有所控制和约束,并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法制意识,懂得相关性的法律法规,学会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养成,还能够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当今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与进步。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性教育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性教育发展也更为科学和成熟。在全世界中,首先对青少年实施性教育而且普及的国家是瑞典。1933年,瑞典就成立性教育协会,1942年开始把性教育只是融入到全国义务教育中,1957年瑞典制定了性教育指导的条款,1970年性教育才扩展到全国范围内,1975年,几乎瑞典的所有学校都有性教育课程,订单课程内容主要是生理教育,之后才增加了性评价、性道德等内容。
Jacob(2016)对美国性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那是正是西方国家“性自由”、“性解放”时期,致使青少年群体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早期化,且这样的群体也越来越多。
Ethan(2015)对欧洲的性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指出欧洲的性观念也比较开放。在英国,大尺度的性观念使青少年群体产生性混乱感和道德沦丧感,英国傻女怀孕的几率越来越多,而且也曾遥遥领先于欧洲国家,英国政府为改善这一现象,对英国中学生开展“无性之乐”运动。
Michael(2017)主要是对亚洲情况进行的研究,其指出,在亚洲,日韩两国走在青少年性教育的前沿,由于西方“性解放”的冲击,日本青少年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活动,开始是传授性科学知识,为“纯洁教育”阶段,其后一传授性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之后日本菜开始强调性道德、性约束,重视性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韩国政府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重视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对中学以上的青少年。日韩两国的文化到的与中国比较相似,因此他们的性教育经验成为中国高校性教育的借鉴。
1.4.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学术界,潘绥铭、杨蕊教授(1990)所著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追踪调查》,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规范的实证方法,在1991
年至2001
年的10
年间对我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并作出了深刻的总结与分析,当属该研究领域的权威。在这次研究中,对于大学生性观念,研究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传媒与民间说法的夸大,造成了本科生自我判定的性观念在最近10年几乎没变。”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却远跟不上传媒和民间舆论的过分夸大的发展速度,因此使大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性观念并未变得开放。
刘达临(2007)借助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提出纯洁教育,再将性教育局限于传授知识这一方面,而是拓展到性法制教育、性道德教育以及性心理引导等方面,并对港台和国外大学生性教育方式进行介绍,但未研究本土的性教育模式,也并未形成固定的理论框架。
张玉堂(2016)认为“通过调查,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和贞操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可和宽容的态度。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所发生的这一变化,它不仅影响着校风、学风,而且还将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某些不良后果。”
刘新芝(2016)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群体的性观念开放、多元、宽容,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性观念和性行为上带有一定的矛盾性、盲目性……
大学生的性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的。”
1.4.3国内外研究评述
回顾近年来对大学生性观念所作的研究,可以将众学者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性道德丧失论。学者们通过对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研究,认为现今大学生性观念混乱、性道德逐渐丧失。学者李春杰(2017)明确指出“大学生性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第二,性观念负面影响论。第三,性观念主流健康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性观念呈日趋开放状态,但主流上是健康的。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选择大学生性观念作为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大学生正处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婚姻问题将是其毕业后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调查大学生对现阶段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观念看法的基础上,还着重调查了大学生对婚姻中与性相关的现象问题的观念看法,同时也对大学生对相关性亚文化的观念看法和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调查,以期全方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为学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使当前各高校逐步重视并开展的性教育更有针对性、科学性、成效性,以达到规范大学生性行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美好愿景。具体的研究思路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图
第2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概况
2.1.1调查前期准备
调查工具:附录即问卷《大学生性观念教育现状调查表》。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以便从中分析当前大学生性观念形成的原因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性教育方法,以便于帮助成都M大学学生走出错误性观念的误区,缓解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性困惑,使她们能够从中获得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等方面的正确认知。
调查对象:大学生,即通过国家正式高考进入高校的、全日制的,学制为4年或5年,最终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此次主要调查的是,成都M院校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调查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份。
2.1.2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文研究主题是性观念,而性观念是指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其中包括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和性文化等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如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性别角色、性与爱的关系、生育观等等。在本次研究中,将性观念具体操作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知识获取途径(性知识);第二,对现阶段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态度(恋爱观、性爱观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第三,对婚姻中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态度(贞操观等);第四,对相关性亚文化的态度(性行为性产业),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2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总体性观念
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取途径很大程度决定了大学生性知识的系统系、科学性和正确性。在西方国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性教育,所以,西方社会对“性”的认知较为科学和客观。
调查显示,“报刊书籍”和“电脑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影视作品”,而通过“学校教育”和“亲人交流”获取性知识的人数最少。这充分说明我国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的非规范性和非系统性。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相对来说不够系统。
2.2.2大学生恋爱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大学校园曾一度禁止学生谈恋爱,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恋爱不再是一个“禁果”,特别是2004年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允许大学生结婚后,大学恋爱更加成为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当代高校校园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不谈一场恋爱,就不算真正上过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或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性目的的看法如表2-1所示:
表2-1
大学生对性目的的看法
组成家庭及生育后代
发展爱情
满足对方的要求
感受或其它
男生
11%
56%
5%
23%
女生
5%
78%
15%
2%
城镇
18%
61%
11%
10%
农村
15%
73%
11%
1%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生、女生还是城镇同学、农村同学大部分人都认为性行为的目的是发展爱情,只有说不风同学选择其他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目的比较单纯。当然男生与女生的选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城镇和农村同学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女生认为发展爱情是性行为目的的选择要高于男生,农村他同学选择发展爱情是性行为的目的比城镇同学要高。
2.2.3大学生性爱观
关于大学生的性观念,这里借鉴了潘绥铭、杨蕊教授在《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中的问题——“如何看待性与爱的关系”来考究,调查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大学生的性爱观
性别
男(60)
女(86)
合计(146)
有爱无性是合理的存在6.70%
9.30%
8.20%
性依托于爱,先有爱后有性
45.00%
55.80%
51.40%
爱与性可以同时存在40.00%
34.90%
37.00%
爱依托于性,先有性后有爱
6.70%
0.00%
2.70%
最好是有性无爱
1.70%
0.00%
0.70%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上表表明,占主要地位的性爱观是“性依托于爱,先有爱后有性”,过半数(51.4%)的人都持这一观点;占第二位的性爱观是“爱与性可以同时存在”,占37.0%;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外“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涌入我国,并进入大学校园,但我国传统的性文化和性道德仍然主导着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这也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所提出的“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抑制作用,原始的“性本能”和“性冲动”在现实世界中被规则规范和道德伦理所禁锢。对于其余三种性爱观,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6.7%的男生认同“爱依托于性,先有性后有爱”,而与之相对应的女生人数百分比为0;1.7%的男生认同“最好是有性无爱”,虽然比率较小,但与女生(0%)相比,仍然存在差异;而对于“有爱无性是合理的存在”这一观念,男生认同人数占6.7%,女生认同人数占9.3%,高出男生近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男女生在对爱与性的关系的看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女生重视的是心理体验,相比较而言,男生重视的则是生理体验。
2.2.4大学生婚姻观
人类婚姻的动机是复杂的、变动着的。穆勒列举了婚姻主要的三种动机,即经济、子女及感情,并将其重要性依时代先后顺序作了总结,其中,穆勒认为,在现代婚姻中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而在我国,传统的婚姻动机主要是传宗接代,并且一直以来婚姻都是我国社会衡量性行为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准则,这充分说明了在我国的传统认知中,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婚姻形式已由父母(长辈)指定转变为自由婚恋,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婚姻动机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关于大学生的婚姻观上面,针对“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保障”这一点的看法如图2-1所示:
图2-1
对“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保障”的看法
2.2.5大学生性行为观
关于大学生性行为观念的调查如表2-4所示:
表2-4
大学生性行为观的调查结果
只要彼此愿意
基于爱情
只要以结婚为前提
生理需求
不道德行为
男生
25%
43%
22%
10%
0
女生
24%
66%
10%
0
0
城镇
22%
50%
20%
8%
0
农村
20%
55%
18.5
6.50%
0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基于爱情的发展,对于这一态度城镇和农村同学的选择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基于爱情的选择远远小于女生,而且几乎没有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却有10%的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
摘要
关键词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1.4.2国内研究现状
1.4.3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2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概况
2.1.1调查对象的选取
2.1.2调查问卷的设计
2.2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总体性观念
2.2.2大学生恋爱观
2.2.3大学生性爱观
2.2.4大学生婚姻观
2.2.5大学生性行为观
2.2.6大学生性现象观
第3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大学生自身因素
3.2社会文化因素
3.3网络媒体因素
第4章
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性观念对策
4.1强化国家的政策教育责任
4.2倡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3加强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学习
结论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