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
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
中国教育制度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企业中苦苦最求人才,二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这不得不使人们想起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本属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教育产业化”本来就是莫名其妙的提法。目前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包含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重大错误。理论方面,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并改进教育机构乃至整个国家教育的效率,是正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施研究成果,但在理论上把不管什么教育机构都当普通的以赢利为目的企业,把绝大多数理应属于非营利机构的学校与以赢利为目的普通企业混为一谈则纯粹是理论上的错误。实践方面,民众交纳了税款,即应当获得国家政府在教育方面一定程度的服务,而且这些服务要安排得尽量公正合理、有效率,民众不应当为这些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服务重复交费,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承担部分成本,却毫无疑问不应当承担公立大学党政后勤等非教学研究机构极其臃肿等问题导致的额外成本。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从思想、理论到实践,全面混乱。
因此,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必须废除,改之为“教育公正合理化”政策。所谓教育公正合理化,即政府承担必须承担的提高教育投入等责任,保证并实现个人的自由选择等权利,依据公正的规则同等对待个人或机构,并依靠有关各方运用知识智慧在互动中达到实质的公正,依靠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和信息公开化来保证拥有权力者执行公正的规则,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高效、优质化。当然,首先政府要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服务,并首先保证贫困学生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的公正合理化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的公正合理化,适合教育机构自行决定的事项如人员招聘、专业设置、学生招收等由教育机构自行决定。二是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即实现公立教育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教育机构的公平竞争,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提前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各类教育机构,包括教会大学,而且平等对待,但必须区别是非营利机构与还是以赢利为目的普通企业。三是要实现教育机构内部的公平合理化,教育机构内部必须保障教师的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实行民主自治,如教授治校、终身聘用等,并全面实现信息公开化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保证权力的拥有者执行公正合理的规则。
当然,中国教育必须有资金作为后盾,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很大一部分也跟资金有很大关系。
现在,贫穷的学生上不起大学,高等教育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但这实在是一个误区,许多的教育问题,实在是各种社会问题,如政治体制、人口、经济等等问题导致的,实际上是社会问题,教育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贫穷的学生上不起大学这个问题这么受关注,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等级社会,贫苦人家的孩子改变社会等级、以及国家选拔人才几乎全依靠在中国相对最公正最不坏的高考,考取大学意味着登上了一个高台阶,还可能登上更高的等级,如果因为缺钱导致这一切不能够实现,毫无疑问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损失,但损失更大、更不公正、未被特别关注的是贫穷的孩子们连义务教育都不能够得到。中国教育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 社会的问题,借用一位网友的话是:社会问题的大象踩在教育的图钉上。对中国教育情况熟悉一些的人都知道,教育等级越高,知识性的教育就更加次要,研究性的教育就更加重要,对教师研究水平和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中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相对水平最高,其次大学教育,最差的是研究生教育。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目前中国教育中是相对效率最高的。
一个孩子获得义务教育乃是不可剥夺的权利,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权利,但贫穷的农村,孩子们仅仅因为缺几百元钱就不能够受到义务教育,缺乏教育会导致孩子们一生甚至下一代贫穷的延续,这对那些孩子是明显的不公正,因此必须在义务教育上实现公正,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不分贫富,都能够在教育上得到起点的公正和基本的程序的公正。而且,一个国家,教育的资源始终都是有限的,必须首先集中教育资源在中国教育最有效率和最能够实现公正的地方,另外大学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所以,政府应首先在资金投入上确保义务教育,至少保证贫穷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最好是实行“学券制”改革以提高效率,但政治体制不改革,这是无法实施的。
虽然中国中小学教育相对水平最高,但也问题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小学教育做了太多无用功,知识性的教育太多,意义不大的重复性练习太多,学生自己太缺乏必要的自学时间,太缺乏研究性的教育,已经大退步到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地步了,几乎就是分数教育。学生的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太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某些教师在课堂、考场上公然教学生作弊的现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样能教出什么样的人?这样下去中国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底线全部要被打穿,师道尊严和教育都会全面崩溃。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劣化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或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学生考试成绩高则在提升、职称、工资奖金等方面得到好处,把复杂的多因素的教育效果的评价简单化到了只看学生考分。这样断送了很多孩子的前程。
中国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这不是一句话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配合,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但是如果中国教育制度能够改善,那么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
第二篇: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点看法
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点看法 作家韩寒的出现和走红无疑是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种极大 的讽刺!应试教育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摧毁了多少幼苗。虽然现在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认真去做的学校有多少呢?升学率仍 是学校考虑的首位目标,为读书而读书仍是学生不得不做的事。可以 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教育已经变质!学校培养的不再是人才,而是 一批批的考试机器而且综合素质越来越差!中国的教育应该借鉴美国 的一些方法,注重培养能力而不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才的录取 方式入手来改革!不是一味的看文凭、看学位,应当看专业能力,个 人的特殊才能。中国的教育界人士该清醒了!特别是那些手握大权的 “教育名人”和名校校长们该清醒了!别再光说不练了,这关系到中 国的未来啊!
“减负”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字眼,其原本的目的无疑是好的,但最近似乎有点“变质”了!看看开学的时候“书城”的火暴生意就
可以知道了,原因很简单:学校响应教委的号召,为了减轻学生的负 担而少买了一些辅导书,而相对的考试题目却一年比一年难、一次比 一次刁,造成了学生不得不自己挤出时间去购置辅导书。这种“减负” 实在是太可笑了!好象减去的是学校的负。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教育 家和考试命题者是否“脑袋里有些贵恙”!?
为什么现在申请出国读书的人那么多、并且越来越低龄化?原因
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极不合理!!知识内容的陈旧、教学方式的落后都是这“极不合理”的体现方式。比如:现在已经是
21世纪了,不懂电脑知识可以说是“半文盲”,于是各中小学都纷纷 开出了电脑课程。可是再看看教材,教的是“DOS ”“WINDOWS3.1” “WINDOWS95 ”!天哪,在IT的发展速度以六个月更新一次(有可 能更快)的时代还在教5-10年以前的东西!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样一来人才外流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人历来有“浪费”的陋习,(虽然我们常口口声声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才浪费、资源浪费、时间浪费的情形几乎处处可见。现在的教育制 度也可以说是在浪费,它浪费的是国家的资金和青少年的宝贵青春!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并且不是象“变质”了的“减负” 那样的形式主义!再次重申: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以上是鄙人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点看法,有意见者欢迎相 互探讨。
第三篇: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定稿)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经管系 国贸专业 马亭亭
学号4110516128
“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关于对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思考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虽然比我国以前古代科举考试大有进步并且现在也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的制度与体制,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貌似是以培养全能学生为目标,总想着要以后的孩子什么都行。这就给儿童教育时期的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自由的青春,有的只是家长,老师,学校给安排的一次次辅导与考试。还无法辨别对错的他们在千万父母铺就的相似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过了小学,过了中学,然后他们大多数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寄宿的高中,远离父母的他们丝毫得不到清闲,他们又被赋予了高考的重任,在书本摞成的教室里掌握做题技巧、考试方法,然后高考,在有地域保护这个不公平的条件下,有的人去了清华,有人进了专科。不公平的教育条件下又有不公平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部分人去了天堂一部分人下了地狱。
另外,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缺点也暴露无疑。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就不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与考试有关的就学,与考试无关的就不学;还有的同学干脆就没学,天天沉迷在游戏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大学生在考场上作弊成风,每次考完试,地上总是撒满了缩印版的小抄——现代科技为广大学子们“造福”啊!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踏踏实实的将自己本专业的学识与技能学好,而是靠着浑水摸鱼,投机取巧通过考试,而且大学也没有多少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除了教出
一大批亦步亦趋的蠢货之外,这样的教育还能干什么?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儒教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师道尊严的盲目提倡。而这又是儒教“明人伦”理念的恶果之一。所以说在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下还残存着封建教育的阴影和束缚。
对于最近闹得满城风雨的南科大事件,我想就是教育的一次非常好的探索,虽然努力的是一位老人而不是中国政府,但是,这也告诉我们中国教育的探索还是永无止境的,中国的教育还不是一潭死水。
综上所述,我觉得,在现今的教育制度下中国教育机构应该反省反思而后学习先进、符合创造人才的教育体制与理念,将中国教育、科教兴国方案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第四篇:我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看法
我 对 中 国 周 边 安 全 形 势 的 分 析
姓名:杨正斌 学号:B10030632
我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的分析
在所有大国的成长过程中,周边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三十多年来,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周边问题,尤其是周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既具有长远意义,又具有现实紧迫性的时代命题。它不仅吸引了中国决策层的充分关注,而且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的空前聚焦。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陆地边境线超过2.2 万公里,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 个国家接壤,军事力量排在世界前25 位的国家中有8 个在中国周边,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的8 个国家中有4 个在中国周边(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同时,中国还拥有1.8 万公里的海岸线,岛屿岸线长达1.4 万公里,沿海分布着7 300 多个岛屿。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六个国家隔海相望。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中有若干部分与别国的领土声索主张重叠。中国共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划界,而当前仅完成了与越南在北部湾的划界。东海和南海地区的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争端随时影响着中国的海洋安全。还有如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和澳大利亚等相当数量的国家与中国虽不直接接壤,却始终在周边地区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此外,尽管美国从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距较远,但因为其在东亚、中亚和中东等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全面存在以及全球性的影响,所以,美国势必要在中国的周边问题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而言,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周边地区就是中国对外战略乃至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石之一。从国家安全上讲,周边地区是防御外敌入侵的战略屏障。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与中国边疆地区的局势息息相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安全战略的实施。保持稳定的周边态势,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地区环境,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利益上讲,中国与周边地区合作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一些新变化。美国出台“再平衡”战略,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外交战略进一步深化,俄罗斯重返亚太使该地区局势更趋复杂,韩国总统的“登岛**”引发独岛(竹岛)争端日益白热化,日本政府强行推动钓鱼岛“国有化”导致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危机,而南海争端也在持续发酵,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中美竞争加速周边国家的分化,二是海上争端推动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再平衡”标志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步深化,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防范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的挑战。总体上看,美国推动“再平衡”战略成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本、菲律宾坚定地靠向美国,俄罗斯、印度左右逢源,澳大利亚悄悄改了风向⋯⋯美国祭起“再平衡”之旗后,中国周边国家进行战略再定位,导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周边国家一味在海上采取蚕食政策,固化非法占有,终于迫使中国的海洋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坚决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强维权与威慑力度,力求在海洋争端中实现维权与维稳的双重目标。针对黄岩岛对峙、越南发布《海洋基本法》和钓鱼岛争端,中国很好地打出了维权的“组合拳”:宣布三沙市正式成立,统筹管理西沙、中沙和南沙的行政事务;中海油两次发布在南海海域的油气开发招标;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服役,等等。在钓鱼岛争端中,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地名和地理坐标等,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以中国海监为主力的公务船实现了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常态化巡航,中国军方也进行多次联合演习,海军编队多次穿越宫古海峡。这些在行政、立法、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采取的维权活动,传递出了鲜明的信号,表明中国将改变过去息事宁人的做法,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梦想和努力,注定面临来自美国和周边国家的直面阻挠。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过去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军事影响力基本限制在 陆地领域,对海洋领域的延伸极为有限,不会对美国的海上军事影响力形成有威慑,更不会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但是,如果中国一旦成为海洋强国,那么中国将拥有陆海兼备的大国实力,直接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其亚太盟国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要瓦解。它试图通过对同盟伙伴的支持,遏制中国的向外发展。
对于周边邻国来说,中国的海洋强国梦同样会刺激它们联手牵制。东盟试图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签订,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菲律宾和越南更是频频出手,试图在中国真正“坐大”之前,固化对已占岛礁的权益主张,抢占更多的经济资源。而日本自古以来就视自己为海洋强
周边地区是大国的立国之本,也是大国成长的基石,无法想象,如果缺少了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合理的周边安全体系,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成长为成熟的世界大国。因此,周边问题也是所有新兴国家都必须正视的“成长的烦恼”。随着自身实力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地区经济结构、安全体系,乃至邻国的文化认知与社会心态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碰撞与摩擦几乎不可避免,如何才能直面问题、审慎分析、合理应对,这不仅检验着国家政治领导层的政治技巧,同样能够体现出整个社会与民众的器量与智慧。这也是当代中国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考验。
作为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由于中国周边问题复杂性、功能性、整体性和全球性等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周边形势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尤其在东部海洋地区,各种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与日俱增,并且展现出深刻的国际背景,如果应对不当,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现代化进程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风险同在,这无疑构成了当前中国周边局势的基本形态,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下,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应对策略,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外交的核心任务之一。如果处理得法,周边地区将成为未来中国成长的坚实基础,但如果应对不当,周边地区也可能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陷阱,甚至阻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期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五篇:一个孩子家长对美国的教育制度的看法
一个孩子家长对美国的教育制度的看法:
很多人赞扬美国的中学教育制度,对比国内单纯围绕学业成绩和高考指挥棒转,美国的中学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动手能力,培养孩子们的领导才能。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本质的方面并没有反映出来。迪斯尼拍摄的美奂美仑的音乐剧电影《High School Musical》,把美国高中生活进一步神话,让很多国内少男少女羡慕不已。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在一个没功夫喘息的校园生活中,一切浪漫和娱乐都是奢侈,不能成为中学生活的主调。
我的体会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不是你描述得那样优秀。事实上,至少在加州的所谓好学区和很多非常有名气的私立高中,情况非常糟糕,为了争上名牌大学,学校的教育体制已经与国内一样,甚至更甚,成为摧残青少年的一个制度,很多学生疲于奔命,迷失自我,自杀现象也呈上升趋势。我以前以为这是个别现象,是我孩子自己没有学会如何安排学习,在压力下应对的结果。后来了解了孩子的同学的情况,又看了那部纪录片《Race to Nowhere》,才知道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这是一个弊端丛生必须改革的制度。
你说的美国大学录取重学生能力而不是成绩的故事,其实也很不全面。那样的个例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当然,美国名校竞争太激烈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都想进美国名校。他们有太多的全优生申请者,因此就变着法来找有特点的人才来调节构成。
最后的结果是,不管你怎么努力,你也难以明白你是否可以达标。换句话说,想进名校的人找不到一个通过努力奋斗可以测量自己进步的标准。
所谓看全面,而不是单看成绩,就是折腾千千万万想进名校和孩子们,折腾千千万万爱好名校的父母和老师们,折腾他们像没头苍蝇一样给孩子无限加码,压抑他们的本性,剥夺他们休息、玩耍和少男少女朦胧情感交流的快乐时光,浪费他们的青春,摧残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辛辛苦苦逃离了高考指挥棒的中国,满以为给孩子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制度,结果好景不常,在孩子度过了快乐的小学时代以后,进入初中,形势就开始急转直下,美国社会的竞争生态过早地引入了中学,到了高中,几乎就是炼狱了。在中国,一切看高考,虽然压力大,但是目标相对单纯。在这里,你除了必须督促孩子全A以外,还要督促他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这样的各种比赛,还要给她设计社区服务,还要参加各种俱乐部,最好是做学生领袖,最好参加办校报来显示领导能力和才华。这还不够,还有业余爱好,苦练十年钢琴已经加不了什么分了,你最好是获得全国或者州大奖,最好能办自己的独奏音乐会,或能巡回演出。最后,你还要别出心裁,做一些别人想不到的,能够让你显得独特的事迹来,以吸引录取官的注意。比如,去非洲做义工救助儿童,比如给艾滋病患者做护理。如果你还有最后一滴油没有榨干,你应该去修大学的课程,多多益善。
这不是人性的教育制度。美国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正在呼吁改革,苦于两难:美国作为竞争社会的极致,很难保全教育这一块不受过度竞争的干扰。美国中学的非人性的摧残青少年的制度植根于更深的社会过度竞争文化的毒瘤上。我们深受其害,却不得不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