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6月28日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考《教育理论试卷》(小学)
2014年6月28日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考《教育理论试卷》(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句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体现的战略目标是()
A.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B.形成惠及全民公平教育
C.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D健全充满活动的教育体制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措施是()
A加快薄弱学校改造B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
C.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D促进农科教结合3.下列说法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规定的是()
A.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收取学杂费
B.义务教育实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管理的体制
C.国家鼓励教书循环使用D.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
A.环境教育B艺术学习C研究性学习D网络教育
5.在教育不印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不属于通知性知识基本要求是()
A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B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C.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D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6.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B初中办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7."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要求。”这段话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全民教育思想B终身教育思想
C特殊教育思想D精英教育思想
8.按照加强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反应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系列学习C言语联想学习D辨别学习
9.教学过程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D知识的巩固和保持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指()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技能、能力
C观念、方法、态度
D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11.人们通常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称为是()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
1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13.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B课程资源越多越好
C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D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
14.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程和复习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15.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法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C社会文化D人口质量
16.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
17.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D完善学生的人格
18.我国教育的根本特点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重视智育
C贯彻安全至上要求D加强智育与体育并重
19.教育目标分类中的“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的个性化”属于()
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
C意志领域D动作技能领域
20.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法遵循的原则是()
A长善救失B正面疏导C知行统一D从实际出发
21.老师讲课时“抑扬顿挫”语速时快时慢,容易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随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
22.“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3.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学习的情境性,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转换改造。这些观点符合()
A建构主义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
24.小学生刚学拼音时,容易记住声母表和韵母表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不容易记住中间部分,这表明遗忘受()
A材料数量的影响B材料性质的影响
C个人兴趣的影响D材料序列位置的影响
25.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A间接性B抽象性C概括性D稳定性
26.学生在读完《淘气包马小跳》时,头脑中出现可爱活泼的马小跳的形象属于()A无意想象B创造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27.冬天上学,某学生既怕寒冷而不愿意起床,又怕因迟到而受到老师批评由此产生的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28.小学生记汉语拼音常利用具体的实物来帮助自己的记忆,如m就像2个门洞,h就像一把小椅子。种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
C组织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29.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方面的,由九种彼此不同、相对独立的智力构成,提出了()
A智力三维结构理论B智力群因素理论
C智力的Pass模型D多元智力理论
3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是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
31.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以下那一项不属于生命教育的内容()A法制教育B自我保护教育
C敬畏自然教育D人际关系教育
32.在概念教学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性特征以突出其本质特征,这种方式为()A概括B比较C变式D抽象
33.最能体现心智技能的是|()
A写作B跑步C骑车D跳舞
34.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侧重点是()
A外部辅导B预防和促进C补救与治疗D心理治疗
35.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作合一”思想教育家是()
A陶行知B黄炎培C蔡元培D杨贤江
36.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 记住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成为“蜘蛛侠”
C用一个词造句D荡秋千
37.对语法规则、公式符号、法律条文等知识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形象记忆D运动记忆
38.取得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与沮丧,这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B应激C激情D热情
39.下列表述中,属于内部学习动机的是()
A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的表扬而学习B为了超过同学而学习
C为了赢得名次而学习D感到学习过程本身有乐趣而学习
40.小学生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通常称之为()
A学习困难综合症B多动综合症
C过度焦虑反应D厌学症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41.《安徽省中职小学教师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规定,教师资格定期登记、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等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42.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3.小学儿童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
4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是其特殊形式()
45.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46.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固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主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因而没有好坏之分()
47.孔子的“有教无类”是真正的教育平等思想()
48.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49.备课就是写教案()
50.儿童希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和父母的爱,反映了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
51.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教育设备和信息载体的现代化。()
52.大规模网络开放课(MOOCs慕课)要求教师与学生都参与课程的开发和使用。()
5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4.定势可能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也可能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55.课外校外教育具有自觉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六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56.《课程标准》的作用有哪些?
5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8.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59.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60.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方法有哪些?
61.简述谈话法及其运用的基本要求。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62题12分,63题11分,64题12分,共30分)
62.腾讯网曾对教师不当行为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结合“教师不当行为调查结果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表中列举的教师不当行为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的哪些要求?(4分)
(2)作为教师可以通过那些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师德修养?(8分)
63.材料一:齐白石先生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花坛上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材料二:王安石有篇文章《伤仲永》,说一个叫仲永的小孩,五岁能诗,“指物作诗立就”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阅读材料,分析影响个体能力发展的因素(11分)
6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安徽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等政策和文件都对减负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减负的看法与态度不同:社会舆论一直关注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认为现在的学生书包太重,学的东西太多,作业量太大,学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足,应该减负;社会培训机构积极支持和推动学校减负,政府减负文件一出台,教育培训机构“门庭若市”;学校对减负“爱恨交加”,一方面觉得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另一方面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不少家长明确反对减负,认为减负是学校推卸责任。
(1).你认为“减负”对促进学生发展有什么意义?(4分)
(2)作为一名教师可以采用哪些途径和方法减轻学生负担?(8分)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进城竞聘教育教学理论试卷
中小学教师进城竞聘教育教学理论试卷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力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c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c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abcd)
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 e、教师的“教育机智”
(abc)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ace)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ad)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abcd)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
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
●小学老师必答题
“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老师也断然认为不对。
请你分析:①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
②老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初中老师必答题
这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上课情景: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台录像机,正播放着发生在一个晚上的酒后驾车事件。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小册子里有关于这次事件的报告和一个写了他们姓名的“检查员”卡片。张老帅称同学们为市律帅办公室调查员,要求他们负责调查这起酒后驾车事件。学生们有5天的时间去复查已有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调查,然后他们必须给市律师办公室提出一份起诉书,并把他们的结论通知给新闻界。
请问:①这是一种什么学习方式?
②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好处?
③应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种学习?
●高中老师必答题
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
2、c
3、c
4、ce
5、e
6、abc
7、a
8、abc
9、cd
10、cde
11、bcd
12、abcde
13、abcde
14、abcd
15、abcde
16、abcde
17、abc
18、abc
19、a 20、ace
2l、cd
22、ad
23、abcd
24、abcd
25、bde
26、cde
27、abc
28、d
29、e 30、abcd
3l、ade
32、e
33、bcde
34、c
35、c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4.教师是研究者
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答题要求:无须答完全部要点,关键看答题思路,即是否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答案要点仅供批改试卷时参考。
●小学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这是传统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传统课程只重科学,远离生活;只重知识、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儿童自身的经验:
②新课程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
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是“泵”,而不是“筛子”;
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要带有激励性,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初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这是“探究学习”。
②探究学习的好处主要表现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注意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意愿,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其次,探究学习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面对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提出假设
第二阶段,询问与调查:搜集信息,进行论证
第三阶段,建立解决方案:通过多种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第四阶段,总结汇报:回顾、讨论、总结、扩展、激励等。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智慧,怎能不让人愕然、困惑?
第三篇: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
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说明
1.教育学心理学部分请全面浏览“233考试大”网页中“教师职业资格”部分。
2.因教育理论教材版本各异,特拟出本复习题,供广大教师参考。其答案即在“233考试大”网中。
3.复习时要注意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把握一些典型案例结合理解。
4.《纲要》理论学习,除第二部分按从事幼儿,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情况分类复习外,其他都要进行学习和掌握。
中学部分(含高中、职中、初中)
填空题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_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个体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和趋势的内在动力称为成就动机。
3.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4.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5.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方面。
7.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需要。
8.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中等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 有最佳效果。
9.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10.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11.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1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3.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14.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15.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6.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17.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 情感。
18.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 属于习俗水平。
19.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表现为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20.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是命题学习。多项选择题
1.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E)。
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2.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BC)。
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3.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BCD)。
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4.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AE)
A.由上到下 B.由内到外 C.由轻到重 D.由脚到头 E.由简单到复杂
5.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DE)。A.知识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技能学习E.社会规范学习
6.注意的功能有(ABC)。
A.选择功能 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 D.启动功能E.适应功能 7.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DE)。A.知识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技能学习E.社会规范学习
8.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有(ABCD)。
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D.冒险精神 E.易怒 9.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ACE)。
A.内容效度 B.直接效度 C.构想效度D.间接效度 E.预测效度 10.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CD)。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11.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ABC)。A.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B.具有坚定信念 C.能够正确归因 D.计较个人得失 E.不打无把握之仗
12.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概括地说,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BC)。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E.紧张感 13.现在用于人格测量的著名投射测验是(AE)。
A.罗夏克墨渍测验 B.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C.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E.16PF 14.克服焦虑的原则有(DE)。
A.运用想象 B.放松自己 C.认清焦虑状况 D.不回避 E.正面迎战 15.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ABCE)。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数运算阶段 E.形式运算阶段
16.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B)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17.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CD)A.静止 B.紊乱 C.感觉麻痹 D.解除抑制 E.轻松 18.皮肤觉通常包括(BCD)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19.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B)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20.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B)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21.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E)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22.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BC)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23.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BCD)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24.影响压力的因素有(BCDE)
A.心情 B.经验 C.准备状态 D.认知 E.家庭 简答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 4 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2.什么是问题解决?它一般包括哪些要素?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 程。它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个特点。
3.智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民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所以,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段的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5 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6.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人们受到挫折后会引起以下各种可能的反应:
(1)攻击行为;(2)冷漠;(3)幻想:(4)心理防御机制。
7.简述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里,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8、简述成就动机的含义。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3)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爱岗敬业,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实践中;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将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为学生做榜样;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钻研,不断进取
案例分析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部分
一、基本国策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 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教育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 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 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 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 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教师队伍建设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 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 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四、其他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
3.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4.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 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第三节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多元化办学体制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缓解了庞大的教育规模与政府有限的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不同产权教育实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竞争共存,互助互利,共同提高。同时,众多的学校举办者按照各自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去办学,呈现出多样的办学模式,适应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以地区统筹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分层决策,分级管理的体制,办学和教育管理的权力逐渐下放。
三、实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
首先应健全教育行政法规,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行政管理的机构与职能,并以法律监督和调节教育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也用法律保持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并保证法律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普遍的约束力。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应充分发扬。
四、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
在教育经费的多种来源渠道中,国家、社会、个人是教育经费来源的基本保证。(1)确保国家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2)提高个人教育投资比例。(3)面向全社会筹集资金。来_源:
第四篇:教育理论6
2014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真题汇编(5)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 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是(C)。
A.教师的年龄
B.教师的体质
C.教师的素养
D.教师的能力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5、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D)。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
6、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A.杜威
B.怀特海默
C.克伯屈
D.布鲁纳)规
7、《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中应贯彻(A)的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8、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B)。
A.单向型
B.双向型
C.多向型
D.成员型
9、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B)。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
10、某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枯燥的信息编成歌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11、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C)。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12、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C)。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13、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D)。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4、在艺术欣赏与创造活动中,应提倡(A)学习。
A.自主
B.小组
C.互相
D.合作
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D)。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16、《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C)。
A.收学费,不收杂费
B.不收学费、杂费
C.不收书本费、杂费
D.不收学费,收杂费
17、当个人的外表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B)。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18、根据对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以下描述中,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D)。
A.课堂教学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主动探索、相互交流
B.课堂活动要在各种教学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发掘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C.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应该按照课本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D.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掌握了某些技能之后,可以让他们通过手工、展览或是表演等看得见、听得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能力
1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C)。
A.道德素质教育
B.思想素质教育
C.政治素质教育
D.心理素质教育
20、在我国当前课程管理的改革中,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管理课程是(A)。
A.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21、发展关键期
22、道德修养
23、教育方针
24、教育
25、社会抑制
简答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2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27、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28、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29、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0、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31、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2、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3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促进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
五、材料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
34、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五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考试模拟试卷6
第八套
1.在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知识并进行理解”的要求属于认知领域的(D、应用)层次。
2.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陈至立同志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C、“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3.在Frontpage中,通过(B、预览窗口)可随时查看制作的网页在浏览器中的效果。
4.下面(A、物理)不属于社会科学。
5.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传感器觉察和比较各种声音,来讲授(C、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6.在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呈现重要单词和句型,单词可以配上图片和建立热连接,这是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中(D、为教师的演示教学提供新方式)的表现。
7.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对各内容领域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具体体现包括新课标中的四个(C、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领域。
8、在作文教学方面,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由(D、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打字表达—评议批改)六个教学环节所组成的教学模式。
9.直接教学的教学流程是(A、定向、讲解、有组织的练习、有指导的练习、独立练习)
10.发现学习是由(C、布鲁纳)提出来的,是指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
11.(C、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为了成功而高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计划、监视、检查、评价、反馈、调整和控制的过程,也是学习者激励自己适当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
12.下面的(D、适用面窄)不能说明模拟在教育中应用的优越性。
13.在“知识点之间逐层递进深入”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应的软件导航是(B线性的纵向导航)
14.在交流与讨论中,(D、合作性讨论)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15.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包括(D、课堂氛围、课堂管理、交流合作形式)
A. 16.美国对新教师的学科知识要求中描述一个学科领域的主要逻辑框架与概念框架的是(D、实质知识)
17.在信息社会里,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必将为以(B、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
18.(B、环境变量、学生变量与教师变量)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效果
9、科学探究几乎是适应所有年龄阶段学生的一个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基本程序和由此学到的知识。(对)
10、实性任务是一个结构良好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有章可循。(错)
11、自然的学习应该是围绕主题进行的整体的学习,以整体的理解取代孤立事实的记忆。(对)
12、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是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因而,如何充分利用游戏的特点,为教学服务,是游戏整合于课程的首要任务。(对)
13、图形、色彩和声响能增强操练和练习的吸引力。例如,当学生答错时,计算机程序随机放一段低沉的乐曲,或随机呈现一幅鬼脸图,这样能提高答题效率。(错)
14、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写作教学,会妨碍学生的写作能力。(错)
15、英国的ICT战略中的实践方面涉及学生、教师、学校和研究四个方面。(对)
16、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中,全班活动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它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习并培养合作精神。(错)
17、大学、中小学教师在科研上存在不同的合作方式:大学教师立项,小学教师配合实验或者提供数据;小学教师立项,大学教师来“指导”或作报告、讲座;大学教师、小学教师联合立项,大学教师规划,小学教师实施。(对)
18、美国信息素养国家标准的技术效能工具内容描述的是利用工具从各种途径检索、评估和收集信息;利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报告结果;对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创新进行评估和选择。(错)
19、在信息社会中,社会文化的四大支柱是指读、写、算和文化素养。(错)
20、多学科主题整合的特点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地活动或形成所需的知识、技能、思考能力等。(错)
21、信息技术的学习并非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而应当渗透到其他课程(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其他综合课程)之中。(对)
22、多媒体计算机能以生动活泼、声画并茂的方式呈现阅读材料,利用多媒体的这些优势进行阅读教学,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创造出优美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对)
23、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度则可以划分为完善型和创新型。(错)
24、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对)
25、案例是对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分析,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困惑性、创新性等特点。(对)
26、[美]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认为小学3—5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使用电信技术和在线资源(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网络环境)参与合作解决问题活动,为课堂内外的受众提出解决方案、创造知识产品。(对)
27、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有关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明确要求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对)
28、教师是整合的主体,对教师的评价是整合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
29、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时期:设计、管理、维持和完善。(对)30、大整合观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