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校“新教育实验”品牌的形成过程
我校“新教育实验”品牌的形成过程
宋福立
打造适合本地、本校的教育品牌,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也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保障,我校“新教育实验”品牌的形成过程。但是,要形成一个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教育品牌,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教育团队的共同智慧和扎扎实实的实践。下面就结合我校新教育实验的品牌形成过程,谈一点简单的看法。
一、选择,需要一点眼光。
我们认为,在中国不缺教育理念,对于自己和本校,最好的做法是选择最合适的教育理念植入学校的教育实践。
1997年,我校建立之初,市委市政府、教育局就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要把商埠街小学建成我市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学校”。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在当时,素质教育在全国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家都在喊,都在做,但不知道到底谁是正确的、到底应该怎么做素质教育。
另一个困难是,我们学校,甚至我们本地,缺乏专家的指导,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一直滞后的主要原因。没有专家的指导,我们就没有很好的理论支撑,没有理论支撑,做教育科研就是无的之矢,就是无水之舟,就是空中楼阁。而当时的我们自己,理论水平几乎是零,对于教育科研一无所知,在教育实践上,也是以传统的思想、传统的方法为主。
2008年下半年,我们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河南省教科所段继扬教授的“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经过几次学习、论证、师资培训,终于申请了该课题的子课题,并于2009年下半年开始了正式的实验,2003年6月结题,学校的实验报告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4位老师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实验教师。从学生的整体发展上看,这一课题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成绩、创造力个性倾向、创造力水平等重要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从教师的发展上来看,当时的6位实验教师,有1位成了国家级骨干教师,1位成为省级骨干教师,4位成为省级优质课教师。从学校发展来看,教科研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品牌意识已在本课题的实践中萌芽。
该课题的实验结束后,由 于段教授年龄和身体的原因,不再参与课题的管理和支持,所有实验学校根据各自的情况自行推进。我们自己也发现,虽说这个课题很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但总觉得对学生、教师的发展仍有不完整的地方,然而,我们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们又陷入了一段时间的迷茫。
2004年3月,学校一位老师在网上发展了时任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理论的实践与推广”(简称“新教育实验”)这一教育科研课题,并迅速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校长,校长立即通知相关班子成员和教师进行论证,大家认为:
1、新教育实验以“追求卓越、实现教育梦想”为共同愿景,能调教师对教育的热情,解决大家对教育的职业倦怠问题。
2、新教育实验以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更重视学生的人性和德行,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读后感《我校“新教育实验”品牌的形成过程》。
3、新教育实验以教师发展为起点,抓住了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更适合我们学校的实际。
4、新教育实验以“六大行为”为基本内容,又没有具体的框框,可以让我们轻松上路,又不会因此束缚手脚。
5、新教育实验重视行动和田野研究,这可以督促我们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实践,避免浮躁。
……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意见:“立即参加新教育实验!”
我们马上致电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经同意后立即递交实验申请和实验方案,在总课题组即将对单个的实验学校关闭大门时(自2004年下半年始,总课题已经将实验重点侧重于实验区的推广)我们拿到了立项通知书。
从我们选择新教育实验的过程可以看出,对任何一项教育科研、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选择,都要认真思考、论证:它是不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不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不是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只有思考了这些问题,才会有正确的选择,才会让学校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开始。这是打造教育品牌的第一步。
二、实施,需要一点精神。
教育品牌的打造,来不得一点虚假,这与新教育实验的行动纲领是一致的,“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也是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田野精神”。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我们首先做的是教师培训工作,因为没有教师的改变,就没有观念上的更新、实践上的创造,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了。从开始第一期的实验开始,我们就坚持每年至少集中培训一次。除了通识培训外,还有专题培训、学科培训等。另外,我们每年还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新教育实验年会、子课题培训会和新教育实验小学的开放周活动。
“营造书香校园”行动,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做起。
教师方面,我们坚持共读教育经典活动,每学期至少共读一本书,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读书沙龙,每人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读后感。近几年,我们已经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新教育之梦》《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等书,教师书写读后感共几十万字。该项活动,六年如一日。
学生方面,我们坚持了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每日一节的课外阅读课。六年以来,一以贯之。
“师生共写随笔”行动,规定教师每两周至少完成一篇随笔、学生每周至少完成2至3篇成长日记,直到如今,没有间断。
……
我们常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营造书香校园”,都在“师生共写随笔”,但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学校的品牌,那就是因为“我们做了,我们实实在在地做了,我们坚持不懈地做了。”这是一个教育品牌形成的最根本的保证。
三、推进,需要一些创新。
新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我们共有一个理想,共有六大行动,但我们的做法、我们的思想没有限制,新教育实验的成功,要求参与的每所学校、每个人都要有创新的意识。
我们学校刚开始实验时,选择了书香校园、共写随笔、窗外声音,后来,又增加了卓越口才、数码社区、理想课堂,有段时间还增加了新父母学校,但经过实践的考验,最后将书香校园、共写随笔作为我们学校的主要课题,将其它几个作为补充。现在,又根据需要又重点做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儿童阶梯阅读两个子课题。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能选择出适合的就需要创新和智慧了。
为了将书香校园做得更深入,我们还创新地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从校园环境入手,将走廊文化、标语文化、墙体文化、教室文化等做得更加有文化味、更加有人文味、更加有新教育味。
定期将师生作品结集汇编,并作为奖品奖给学生和家长,让大家体会到读书的成就感、写作的成就感。
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扩大新教育实验的影响,让新教育实验深入人心。
筹建新教育实验工作室,向外推广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工作建成5年来,共接待省内外教育同仁数十批、数百人次。
……
一个教育品牌的形成,是一个团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团体田野精神的结晶,是一个团体创新精神的结晶,是一个团体坚持不懈的结晶。我校的新教育实验这个品牌,虽然坚持做了6年有余,不论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提升等方面,还是家长舆论、同行评价、媒体宣传等方面,都有不少的收获和进展。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也是我们致命的硬伤,那就是我们缺乏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我们希望通过学校和各级的努力,争取实现专家们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当然,我们也有信心培养出自己的教育专家。我们也相信,新教育实验能成为我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品牌。
(2010年7月28日星期日)
第二篇: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充分相信学生和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是其5 个基本观点。实验围绕“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价值取向,实施“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及构筑理想课堂。
第三篇:关于我校新教育实验的几点思考-刘连才
关于我校新教育实验的几点思考
刘连才
我校的新教育实验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成功地打开了局面,取得了形式上一些小成果,主要是:
1、确立了实施方案;
2、成立了工作办公室,确立负责人;
3、创办了月刊、主题帖、简报等主题材料;
4、营造书香校园在七年级启动和初步实施。
但是,下一步怎样进行?仍然有大量困惑和疑问急需解决,现在针对我思考的几个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必须确立明确的学校实验目标和框架。
当前的学校实施方案,属于急就章,需要组织团队进行研讨,论证,进行必要的修订,特别是下列方面:
1、应该提出明确的实验目标:当前的实验目标是:“通过实施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七大行动”,实现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 “四大转变”,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创建品牌特色学校。”这个目标全面而不深入,宏观而不具体。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操作性。
我认为:实验目标应该分解为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即学校要通过实验,达成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特色,要结合学校中长期规划,设立以时间为阶段的短、中、长期目标;教师要实现怎样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落到实处,要每一位教师考虑制定自身的学科发展目标和特长素质发展目标,使每个老师在搞好教学业务之外,要形成至少一项具有个人特色的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业务专长;学生方面,要通盘考虑,通过其三年的在校生活,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之外,要突出发展哪几项能力和素养,要帮助学生度过一种怎样的合理、充实、终生有用、体验幸福的学习生活。总之,不能分解化,就缺乏落实性,不能具体化,就不具备操作性。
2、应该构建实验框架:我们制定的实验目标中只包含一个最简单的框架,即实行“七大 行动”。但是这个框架太初级,不具备完整的系统性和严谨的科学性。
我认为:实验的框架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⑴实验的目的(方向)、⑵实验的目标和规划、⑶实验的组织形式、⑷实验的内容、⑸实验的条件供应、⑹实验的材料积累和工作协调、⑺实验的阶段总结和评估。而“七大行动”仅是⑷实验的内容的总体纲目。下面简要说明:
⑴实验的目的(方向):我认为,实验目的是根本性的,不能为实验而实验,我校的新教育实验方向就应该是:通过努力真正实现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个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要以落实新教育理念为工作核心,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基本途径,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特色发展为主攻方向。
⑵实验的目标和规划:这个内容就是前面论述的1方面,从略。
⑶实验的组织形式:实验如何组织是很复杂和困难的一方面,只有组织有力,才能为实践奠定前提和基础。基本的情况是:学校要强化领导小组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确立明确的规章制度、通过学习和深入调研确立明确的实施方案和规则,要从严从实搞好实验的落实和评价,教师队伍要自上而下,落实“底线加榜样”的原则,学生层面也要,落实“底线加榜样”。这需要学校的强力和授权。后面再加以阐述。
⑷实验的内容:七大行动,方向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我还是认为要步步推进为宜,不能全面开花,急功近利。可否每月启动一个行动或每季度推行1至3个行动。需要讨论。
⑸实验的条件供应:实验的条件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硬件说,要试验绝对不是光挂几个口号就可以的,我反而认为,口号过多过滥反而不利于实验的深入和严肃性,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新教育实验资金,在图书、功能教室建设、教师业务提升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必要的物质投入,就肯定造成实验的“营养不良”,造成空中楼阁。软件方面,不能只看到氛围宣传,重要的是对教师和学生实验的激励,学校人文精神的养成,师生学习习惯培养等。
⑹实验的材料积累和工作协调:我们的实验要考虑到当前教育环境的现状和时代特点,做到不刮风、不迷失。为什么老师每天除了个人的教学活动之外,有大量的应对检查性质的无效报表和劳动?实验首要目的是促进师生发展和进步,但是实验必须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如 何积累资料、保存过程、呈现效果。尤其应该纠正过去大呼隆的毛病,不能所有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就得人人创建、人人参与。造成物力人力的很大浪费。
⑺实验的阶段总结和评估。
实验要进行过程控制,分阶段总结,提高。只布置不检查,只检查不评价,只评价不奖惩的思维模式一定要戒除。阶段总结搞好了,才能巩固成果,发现不足,推进深入。否则就会使工作陷入循环不前的怪圈。
对于实验的评估,要在实验结题前,产生树立一批典型教师和先进典型。要通过名师、精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学生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必须建立统一、有力的两大团队:领导团队和实施团队。
新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自上而下”,因此建立统一、完善、有力的领导机构,以指导、组织、督促新教育工作的实施。但是新教育实验的基石却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发挥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自下而上”的发展。两方面互相配合、促进和督促,才能发挥实效。但是这两方面组织,都需要细化组织结构,打造团队,形成合力。
首先是领导机构。我们成立的新教育工作办工室,其性质就应该是领导机构,该机构应该在学校的宏观管理下,有自己独立的自主权、处置权、行政权。该机构成员之间应该紧密协作,形成团队。该机构特别是要形成下几个原则:
1、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界定,保持一定的自主和独立性,承担相应义务,承担相应责任。不能再采用“一人主政,其余例行”的落后形式。
2、定期沟通,思想统一:各成员必须不断相互沟通进度,建立每周一次以上的集体会议,谈论试验中的各种问题,集体讨论,相互质证,最后达成统一的认识和决定。
3、民主协商,政令统一:各成员之间,要平等民主地协商问题,所有的重要性质的行动方案、决定,必须集体通过。各成员之间要协调统一,不能各自为政。
4、高效运作,全权管理:各成员要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该小组要有有力的管理权限,能够在基本上制度下约束下实施必要的行政权力。
5、完善制度,接受监督: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照章办事,严 格纪律。同时要接受全体老师的监督,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能够迅速改进,对于不合格的成员能够迅速淘汰。
其次,是具体的实验实施团队——教师团体。我认为,教师的工作对新教育实验至关重要,需要”点面结合”。点是指教师的个人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重视引导和督促。“面”是指对于学生的组织来说,则需要教师形成更高效率的小团体,这一点尤为重要,现实是,许多需要发挥教师团队的学生工作,一直都是班主任单打独斗来完成的,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繁重、不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班主任或某学科老师单打独斗,既不能深入落实,又不能相互制约和监督。我建议:可否取消传统的班主任制度,改成导师包班制度,对于班级管理和学生事务合理分工,形成教育合力。如果能在这一点上突破,必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教师的团队,要特别进行两个维度的组建和训练:一是建立各学科的同年级小团队,二是建立以每个班级为单位的任课教师(或导师)团队。这样也许才能使教育教学与实验紧密融合,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来。
三、必须在新学期开始前理顺新教育实验与教学业务、教师评价之间的正确关系: 新教育实验是改革,必然与我们通常强调的教师个人教学业务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如果没有敢于打破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魄力,不能为舍身实验的教师提供基本保障,谁也不会真正在新教育实验上投入心血。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我的教育现状,就会发现,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往往不是老师的意愿,而是来自对教师评价的不合理、不变通、不开放。一方面强调课程改革,一方面强调教育质量(就是考试成绩),注定是让老师带着枷锁跳舞。希望领导者能够有勇气和魄力面对这个极为关键和重大的问题,要求教师“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但是我们的教育主管有没有“无限相信教师的能力和人格”?用纷繁复杂的教学常规折磨老师,用每天川流不息的对学生实际发展无用评比检查和材料征集挤占老师的宝贵时间,用各种各样的文件来介入、干预学校的日常工作„„等等,这一切,就使教育者如同身处充满漩涡的激流中一样身不由己,无力摆脱。
如果以上观点是过于激进的话,折中的办法就是启动部分老师实验,对于实验老师的教 学成绩和评价利益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如果折中的办法也做不到,那么新教育实验就很可能失去教师认同的基础,最终变成“形象工程”、“花瓶项目”。
当前我校的教师队伍分工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突出表现在:
1、学科之间劳动量不平衡,2、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劳动量不平衡,3、职称结构与工作量不平衡,等等„„所以建议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对老师的工作量进行评定研究,尽量发挥个人专长和平衡工作负担。即使有些教师不能胜任教学,但是可以让他们多承担值班任务,管理宿舍任务,甚至管理班级任务。使一线教师能够尽量从繁重的应付任务中解脱一部分精力,用于研究教学、实验和学习、充电等。
总之,我认为:学校应该尽快研究、修订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使之与实验相配套,才能使实验充满活力,让教师充满动力。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学校的内环境优化才能有效提升事业质量。
四、必须做强学校的优势项目,找到和培育出学校的教育特色。
新教育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应该尽量突出优势项目,避免全面开花。当前丁校长提出的“六个对接”,非常有创意和现实意义。在这六个对接自后,学校层面应该及时反思确定自己的主打品牌尤为重要。下列是我的对学校教育特色几个设想:
1、双语学校: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差、习惯差,自然成绩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我校英语老师的人才济济,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双语学校,在国内是有很多的,能否建成一所农村的双语学校,很值得思考和实践。
2、人文教育学校:当前人文教育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学校弄够营造成功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和幸福的价值观。
3、个性化管理学校:学校能够对于每一名学生实行个性化的管理,打造分层次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典型经验。
在学校的品牌创造方面,需要认真摸索,积极创造,最好是先打造出一批典型教师和样板班级,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广普及。我们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只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一定可以迎来辉煌的庆典!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把我们党和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十二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
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十三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并写入了党章。这标志着我们党继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第一次飞跃以后,又一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当代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的第二次飞跃。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
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拨乱反正过程中右的错误思潮
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借口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失误而企图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对于我们事业的伟大指导作用,能否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样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建国他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多次发表重要谈话,对《决议》总的原则和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他说,《决议》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从十二大起,十五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11次概括和论述,十五大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深刻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即致力于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提出“以苏为鉴”,“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二大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随之丰富发展。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内涵的概括和论述从未间断,直到十五大将这个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15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与论述,举其要者有11次之多。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了全面的论述和相应的规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旧世纪之交,面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科学发展观这一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正确地运用并彻底贯彻了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和方法,是当代中国真正深刻和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