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时间:2019-05-15 04:1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第一篇: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综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阶段。

1,自我意识萌生时期(生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他经常吮吸自己的手指头,就像吮吸自己母亲的乳头一样津津有味,因为他把母亲当作他自己的一部分。可见,他还生活在主体和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当做错了事时,会感到羞愧;当碰到矛盾时,会感到疑虑。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共享;如果母亲对其他儿童表现出关心和喜爱,他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

第一人称“我”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了自我独立的要求。应该说,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2,自我意识形成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他们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下列状态: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还不善于应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3,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心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10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青春期,个人无论在生理、认识或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如性的成熟、逻辑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感受性的敏感,都是造成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我意识分裂为观察者的我(I)和被观察的我(me),因而个人就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考量自己的心理活动。二是个体能够透过自我去认识客观世界,即由自我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从他人的观点去考量

事物。三是个体价值体系的发展和理想自我的活动,总是与自我观念的发展相联系。这时,个体常常强调自己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以及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青春期,青年要求独立、自治的意识强烈,更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束缚。

一般地讲,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矛盾斗争的加剧。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便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也不能形成。于是青年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可能忽而只看到自己的这一方面,又忽而只看到自己的那一方面;时而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不能这样做;时而肯定自己,时而又否定自己;时而感到自己什么都行,时而又感到自己特别幼稚;时而步入憧憬境界,对自己的现实缺乏意识,时而又厌恶自己长大而津津乐道那令人留恋的童年;时而对自己充满自信,时而又感到自己无能,对自己不满等等。4,自我意识完善时期(自我意识同一期)

如果说青春期自我意识是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那么青年期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则是完善和提高阶段。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经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重新实现统一的时期。这种统一是在新的水平与方向上的协调一致,使现实我努力符合理想我的要求。当然,矛盾斗争的同一结果有两种可能性,积极的结果是形成新的真实的自我统一,使人增强自信,努力奋斗,有利于自身发展;消极的结果是形成歪曲的自我统一,或自卑,或自负,影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正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过程,忽视了每一阶段的健康成长,都会给人带来终生的遗憾。

第二篇:家庭教育与自我意识的形成

家庭教育与自我意识的形成

弗洛依德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等级: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人本能的欲望。自我就是对自已以及世界的识知。超我是本能欲望的升华,说白了就是为国为民的高尚理想。而自我及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而家庭教育在这个过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从出生我们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和我们的亲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我们自我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重视家庭教育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下,其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严重误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棍棒之下出孝子

2、再苦不能苦孩子—让孩子学会承受,学会吃苦,学会面对挫折

3、学习不只是孩子的事

4、用成人的理念审视孩子的行为

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孩子是你认为的样子;孩子的未来在你今天的想像中,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做父母的角色,孩子就会成为家长期望的样子,所以改变自己是培养好孩子的前提,家庭教育,从父母自己先做起。要求你的孩子懂事,上进。首先,自己得是那样的父母。人淡如菊,花开无声。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教育孩子,观念先行。所以作为父母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的改变,在这里主要介绍十种观念:

观念一:孩子是生命的个体,是独立的存在。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家长就要尊重这个独立存在的生命。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给了孩子的生命,孩子的一切都要听从自己的安排,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无数的希望加强给孩子。在很多家庭教育不如意的家庭里,很多家长基本都忽略了这一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去将自己的意图和目标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是否愿意。结果当孩子拒绝这种强加的给予时,亲子关系便会发生冲突,既而影响沟通和交流。

观念二:及时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本上的。比如自己穿鞋、穿衣、戴帽、吃饭、上厕所、洗脸等,当孩子看到家长的示范后,会学着做,只要家长给孩子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当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逐步扩大自我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时,孩子便会享受到动手的快乐。长期的养成,会让孩子勤奋,而不是懒惰。

观念三: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很多家长经常会从孩子身上发现“问题”,并且试图去按自己的判断和方式去纠正孩子的问题。事实上,有时家长发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有的是因为家长的错误观念,有的是因为家长的不理性,有的是因为家长解决问题的方法错误,有的是因为盲从去效仿别人的教育模式等等。诸如很多家长总会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不利的。

观念四: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秩序的重复巩固,好习惯的建立会相伴孩子一生,带给孩子无穷的益处。一般来说,在孩子3---6岁这个幼儿阶段,是比较容易引导孩子建立好习惯的。如果家长忽略了,会在孩子后续成长过程中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习惯内容我认为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情感习惯三方面着手为宜。根据国内外家庭教育和育儿专家的科学实验表明,好习惯培养是可以用100天来完成的。当然,这里必须要在家长的榜样示范和坚持引导下,孩子才有可能完成。如果习惯养成中途因为某些因素放弃,下一次再养成时,会遇到很大的难度,至少会让孩子对父母缺乏信心和信任。

观念五:孩子身上的问题源自于问题父母。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孩子自己莫名其妙产生的,而是来自家长的观念和育儿方法不足。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在指责自己的孩子,这时家长要引起注意了,当你指责孩子时,是否先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问题,是否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榜样示范,是否真正通过分析了解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

观念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孩子在家庭里是否拥有平等地位,往往会决定着孩子是否拥有家庭责任感。可是很多家长忽略了这点,在家里以我是老子我是娘自居,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做法。当孩子多次被否定后,慢慢会感受到家庭地位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会造成孩子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参与家庭事务,主动学习,乐观豁达地面对一切。在孩子小一点时,家长的威严和命令还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但是到了青春期后,家长的权威地位便受到了挑战,这时家长会明显感觉到亲子沟通出现障碍,孩子不愿意说,家长问不出来,家长弄不明白孩子想的是什么,要什么,只能独吞自己种下的苦果却还不知道原因从何而来。

观念七:学会和孩子做好朋友,彼此敞开心扉,分享快乐。解决了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后,接下来就是要转换亲子关系角色。而和孩子做好朋友,则会让孩子很容易接纳父母,好朋友一起彼此敞开心扉,共同面对困难,分享成长的快乐。对孩子来讲,此时他们拥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父子(女)或者母子(女)角色,一个是朋友角色。而当前者沟通出现问题时,可以切换到后者,通过朋友角色来改变孩子的情绪,进而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

观念八:冷静处理亲子沟通中出现的情绪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会看到家长有情绪失控现象,也会看到孩子顶撞父母发生亲子关系的矛盾和冲突。这里便存在一个如何解决亲子沟通情绪处理问题。对家长而言,要学会冷静,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马上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要试图去马上去干预孩子,给孩子讲一大堆理由,那样无助于和孩子进入对话和沟通,因为处于糟糕情绪之中的孩子是听不进家长的任何说教和劝解,而带着情绪的家长同样也会缺乏理性,自然不会让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双方都冷静下来,留出空间,让彼此平息心情。事后,当家长和孩子都有了好心情时,再重新交流和探讨当时的问题,相信彼此会心平气和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观念九:让热爱成为兴趣和学习的主动力。很多家长在用自己的喜好来给孩子选择兴趣和爱好,其不知,这并不一定都是孩子所需要的,兴趣的建立、培养和巩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家长来正确引导。家长不要被孩子一时兴起的假兴趣点所迷惑,报兴趣班也需要在兴趣进一步巩固和激发后再进行。对于学习兴趣,家长也同样要注意到:孩子没有学习目标,没有理想定位,只能是盲目的学习。而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习同样是一种快乐的事儿时,便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观念十:让榜样示范作用无处不在。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会不断模仿和观察家长。家长在生活习惯、孝顺父母、友善邻里、礼貌待客、心胸气量、兴趣爱好等等方面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进程。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要忽略了每一个细节,要谨小慎微,处处给孩子做好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言行来激励孩子。

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要父母首先做出榜样,而意识决定行动,所以观念的改变尤其重要。家庭教育与自我意识形成紧密联系,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哪个环节都松懈不得,有了良好的开头,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第三篇: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

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二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上,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童年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出现了新的飞跃,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

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的反省自己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总之,自我监督,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着眼于“发展”,二者共同承担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

第四篇: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婴儿期(0~3岁)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常常摆弄、吮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玩玩具一样。在这过程中,儿童逐渐发觉,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与咬其他玩具的感觉不一样,从而慢慢地意识到手指、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觉)。

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

幼儿期(3~6岁)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特别是在4~5岁。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开始发生的时间很接近,但是不同步。首先是自我评价的发展,其次是自我体验的发展,最后是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3到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4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①幼儿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幼儿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的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其原因是“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儿童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反感。②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

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观性。在一般情况下,幼儿总是过高评价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渐趋隐蔽。例如:幼儿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样”。在良好教育下,幼儿逐渐能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有的儿童则出现谦虚的评价。③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逐渐向比较具体和细致的方向发展;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较多只根据某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以后逐渐能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从只有评价而没有评价的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3、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①幼儿自我体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方向发展。幼儿的愉快和愤怒是生理需要的表现,委屈、自尊和羞愧是社会性体验的表现。前者发展较早,后者发展较晚,约4岁以后明显发展。

②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幼儿的各种自我体验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其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如对愤怒感的情绪体验,从3~6岁儿童会有不同的体验程度,从“会哭”,“不高兴”,“会生气”,到“很生气”“很恨他”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幼儿体验的深刻性在逐渐发展。

③幼儿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在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中,成人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如问小朋友,如果你做捂眼睛贴鼻子游戏时,你私自拉下毛巾,被老师看见,你会觉得怎样?3岁组儿童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而在有暗示时(你做了错事觉得难为情吗?)有26.67%的人有自我体验。此研究结果对幼儿教育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幼儿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积极的暗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幼儿行为的不良影响。

4、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方面。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3~4岁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很差。到了5~6岁才有一定发展。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把我们党和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十二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

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十三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并写入了党章。这标志着我们党继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第一次飞跃以后,又一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当代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的第二次飞跃。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

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拨乱反正过程中右的错误思潮

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借口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失误而企图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对于我们事业的伟大指导作用,能否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样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建国他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多次发表重要谈话,对《决议》总的原则和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他说,《决议》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下载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⒈西......

    性格形成的过程—回忆录

    回忆录:性格形成的过程 前言 性格决定命运,可想而知,性格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性格呢?性格就是由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案 导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1、 小游戏:小鸡啄米 思考:从此游戏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自然界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呢?(引出保护色) 2、了解本节的学......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辅导的含义 自我意识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自我,促进学生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和......

    14盐湖的形成过程[推荐]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14——盐湖的形成过程 典型例题一: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图提供的是......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过程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过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党的执政理念的继承与创新,是为适应新的形势而调整执政方式的必然反映,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