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边远中学教研组长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重庆巫山河梁中学 谭成林 联系电话*** QQ127229163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用人制度的逐步转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农村中学师资构成在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多优秀教师因“考调”、“双向选择”、“跳槽”等途径远走高飞了。其队伍形成了一个很扁的“三角形”态势。优秀拔尖的教师如风毛麟角,少之又少,不能或者基本能胜任教学的教师所占比例大得惊人,而且学校软、硬件缺乏,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在不断增加。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众多的困难,把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充分启用教研组长是一项比较得力的途径。
教研组长,因为是学校的学科领袖,对同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引、评价应该是最权威,最准确,最令人服气的。然而,现行农村中学教研组长,大多却只充当了“传话筒”,“检查长”的角色。根本没有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和职业技术优势。实际上是浪费了一笔很有价值的可利用资源。据笔者了解,多数农村中学没有用好这支队伍,大多都重视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工作,因为他们是代行政发号施令的,管得好,学校就可平稳安定。的确,教研组长工作的效果是隐性的,不比年级组长的工作易于量变,但他们工作的实质却对学校起着深远的影响。甚至认为教研是学校的门面,对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实际的作用。然而,就因为一些学校对教研认识不透,对教研组长的工作重视不够,甚至对他们的付出对待不公,很多教研组长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其工作飘浮被动,有时甚至处于两头受气的尴尬境地。因此,他们在对下冒着人际风险给同组教师评价优劣,对上又还要碍于面子表现得惟命是从的同时,总是用回避矛盾,搪塞蒙混的办法应付自己负责的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学校教研没有大局意识,没有长远眼光,没有目标,更没有理念没有思想。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如下对策。
一.高度重视
教研组长应该是学校的一支素质高、追求高的队伍,要调动其积极性,则需从高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入手。尊重他们的人格,重视他们的发展,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甚至以谦虚的姿态请教他们。让他们得到认可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的热情。第二,学校要多表扬,多激励,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多给他们委以重任。对他们的工作要多关照,多指点,多帮助,力求为其工作保驾护航,排忧解难。让他们深深感觉到领导不仅重视他们的工作,而且重视他们的人品和他们的成长。同时,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设计自己教研组的工作。
二.严格选拔
教研组长要担当学科领域的教研安排、指导、评价的任务。因此,他们既要有一定的领导才能,会组织会协调,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语中的,言中要害;又要能实场操作,演练示范。因而我们在选拔教研组长时,要严格把好入围关,要求选上的组长既要对这项工作有很强积极性,乐意干这项工作,并愿尽最大努力干好。而且要考虑学校整体工作的需要和他的人际关系,以及身体,精力的许可。只有满足了“愿赶能干可干”要求的组长,其教研才有希望。
三.加强培养
教研组长虽然是经过严格的选择,但他们毕竟是教师,很少站在学校全局去观察去思考,因而,学校管理者应该对他们加强培养。首先是要引导他们学习管理。要倡导他们多读一些报章杂志和管理专著,提高他们管理的理论修养和水平;其次是多争取机会,派他们外出学习,让他们从其他学校的教研管理活动中学习体会,从而开拓视野,拓展思维空间。第三,对他们要加强视导,对其进行过程管理和阶段评价,主动关怀,潜心帮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利用例会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从而提高管理技巧和管理实施手段。
四.赋予权利
农村中学的教研组长,可以说既无权又无钱的,全凭人际关系,人格力量在开展工作。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格局是很难将工作扎实开展下去的。因此我们认为要抓实这项工作,首先要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学校要出台《教研管理办法》,《教研组长职责》,明确其权限和职责。第二,学校要制定《教研考核办法》,以便他们在教研活动中按章操作,并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进行规约、引导和鼓励。第三,要从学校有限的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给予补助,以体现按劳分配和对教研组工作的认可。
五.改革评价
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比其他任何研究,允许失败,也容易显效。它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但不能失败,而且只能成功,只能进步。因此,我们不能用量化或者简单地看结果的方法评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既要重视质的评价,又要重视定性评价,过程评价,隐性评价,模糊评价和全面评价,更要重视对教研组长的鼓励性评价和自我评价。让教研组长以主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将教研组的工作负责地主动地担当起来。
第二篇: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与对策
2010年教师论文
历
史
类
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丰城市某农村普通中学历史组为例
江西省丰城二中:李少南 电话号码:***
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丰城市某农村普通中学历史组为例
【内容摘要】:新课改以来,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普通中学在加强校本教研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冀能为农村普通中学的校本教研建设起抛砖引玉之作用。【关键词】:农村普通中学 校本教研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加强校本教研工作也在各地中学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进江西省丰城市某农村普通中学,重点调查了该校历史组的校本教研现状。
一 校本教研开展状况
1、教师结构及承担的教学任务:
该校历史教师总共18位,其中高级职称4位,中级职称9位,初级职称5位,承担54个班的教学任务。2、2009—2010年上学期承担公开课状况:
共有10位教师承担了本学期的公开课,其中初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0人。3、2009—2010年上学期听课状况(该校规定不同学科之间可以互相听课):
四位高级教师分别为22节、18节、20节、15节,平均18.75节;
九位中级教师分别为8节、17节、14节、13节、17节、17节、12节、14节、17节,平均14.33;
五位初级教师分别为12节、12节、12节、16节、12节,平均12.8节。4、2009—2010上学期论文立项、获奖情况:
省级立项1人(初级教师),论文获奖2人(初级与中级教师各1人),获奖课件2人(初级与中级教师各1人),辅导学生获奖1人(初级教师),总共6人。
二 校本教研现状分析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及笔者访谈得出,该校历史组开展的校本教研呈现良好态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意识、校本教研的质量都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校本教研时间不充足
调查发现,教师平时用于校本教研的时间严重不足。目前,虽然实行了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大多数教师仍然秉承着应试教育方针,一心一意抓分数,埋头苦干为成绩。有教师直言不讳地说,高考政策不改,新课改就很难真正推广,素质教育也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所以,教师的日常工作基本上是授新课、讲试题、抓考试,循环往复,很少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校本教研。另外,沉重的教学任务也导致教师缺少时间进行校本教研。该校历史教师18人,其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有4人,班主任11人,承担54个教学班的任务。因此,教师基本上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再加上学校硬性的坐班制度,大多数教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根本无充足时间进行校本教研。虽然该校规定各学科以年级为单位每周召开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时间为45分钟,但基本上都流于形式,无实质性效果,因此谈不上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的目的。校本教研动机不合理
有些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动机,一是为了应付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二是为了教师个人职称评定的需要。比如关于集体听课、评课,学校规定每人每学期应达到多少次。然而大多数教师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听课,因此出现了一堂公开课中,签名听课教师的数量竟然超过了学生数量的怪事(不同科目之间也可以互听),有些教师签完名就走人,而坐下来认认真真听完一堂课的人并不多见。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听无目的、议无中心、评无深度,不愿或不能触及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备课,学校明确规定必须是集体备课,且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将此作为评定教研组的一个标准。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渐渐演变成了搞花架、做样子给领导看。教研活动的上交参评教研论文一项,更能体现部分教师教研动机的不合理性。有些教师撰写教研论文,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纯粹是为了评定职称的需要。只要评到和聘到了
高级职称,撰写教研论文就成了多余之事。如前文中提到的该校在本学期教研论文立项和获奖者中竟无一位是高级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这一点。校本教研质量不达标
由于校本教研动机的不合理性,导致了校本教研质量的不达标。如集体备课,原本是大家坐在一起共同研讨如何备课。而事实上有些教研组长干脆将备课的任务分段下达到每个教师,由教师单独去完成。教师们也往往是利用网络下载教案,打印分发就算是完成了集体备课的任务。至于交流、讨论,激起灵感的火花,产生思想的共鸣,更是无从谈起。又如撰写的教研论文,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自己的原创。有些教师认为撰写论文就是“复制”加“剪切”,教研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复制”和“剪切”的过程。因此,通过此方式撰写出的论文脱离自身教学实际,缺乏现实材料支撑,既不能解决教学问题,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故参考价值不大。而那种原创性的、新颖性的、有真实材料支撑的且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论文则很难产出。论文的发表,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某些报刊代理商发表。“我订你的学习报,你帮我发论文”,从而形成了利益链;二是通过某些杂志代理商发表。“一篇文章400元”,是否剽窃,无关紧要。正是因为教研质量的不达标,从而导致能在权威性的杂志报刊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文章则是寥寥无几。校本教研体制不健全
校本教研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为重形式、轻实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教研活动,虽然领导重视,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往往是有计划无落实,仅是纸上写写、墙上挂挂,至于达到什么效果,并无具体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指导人员由于人手不够,精力有限(教研室人员常常被抽做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事),他们很少走进农村普通中学指导教研活动,因此无法实现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环节,从而使农村普通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逐渐边缘化。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举办教学论文、课件和教案的评比活动,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许多参评作品的质量值得怀疑。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教师参评的论文、课件、教案,既不是自己的教学反思,也不是自己的研究获得,既不能反映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教研
水平,纯粹是借他人之成果,充自家之门面。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必须是自创的,但是在评选的过程中,这些“伪作品”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使评比活动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三 校本教研对策建议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履行校长“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同时保证校本教研经费的落实到位。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和深入推进,校长肩负着主要责任。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山东省茌平县杜朗口中学把课堂教学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板块,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三所学校都是校长为校本教研把脉播种,举旗引领。
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主管领导,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明确办学理念,形成教研愿景,制定教学改进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在这方面,校长心中要有通盘考虑,不能做“即兴之作”、做“应景性的花样文章”和“官样文章”,要求真务实。第二,统筹学校各项资源,协调校外的有关资源,促进教研管理与教研实施。为此,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收集信息和资料、进行绩效评估、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在组织上为校本教研提供保证。第三,重视制度建设,建立业务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研激励机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专业引领制度。第四,通过“主动引发”的人性化组织管理模式,营造优质的校本教研氛围,做到研究问题出自课堂、来自教师,研究成果返回课堂,服务教学。
另外,校长要保证校本教研经费的落实到位:一是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划拨教研经费,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带领全校教师积极开发课题,申请立项,获得立项经费补助;三是争取企业赞助和政府支持,设立“教研基金”,并专款专用。贴近实际,追求实效,积极有效地将校本教研活动转变为教师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
在我国,由于校本教研活动还没有转变成教师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导致教师参与教研的动力明显不足,教研动
机也不尽合理。所以,应从以下三方面解决教师的动力和动机问题。
首先,改变当前校本教研活动边缘化的现状,将校本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便会将这种负担转化成一项感兴趣的工作,久之会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然需求。新一轮的课改向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过去相比,它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在课程支配和开发等问题上,教师比过去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知识储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的解放,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解放须有一个过程,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它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特定条件等多种不可控制的因素进行研究,以追求最大的教育效果,这正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所以说,做校本教研对中学教师来讲,不是脱离教学实际另搞一套,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立足于社区、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将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做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从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使教师从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
其次,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和学的时间。早在1983年,美国的教育改革就提出了应以教师工作的改革和教师质量的提高为重点,提出了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学的时间等措施。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也向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挑战,学校和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教师创造相应的条件。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做教研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和精力问题,教师的工作,琐碎而又缠身。农村普通中学生独立性弱,纪律性差,班主任教师一整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在学校里几乎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八小时之外,还要备课,处理学校里的其它事务,很少再有时间看书、做研究。如果不改变教师的这一工作现状,而一味地要求教师做教研,实际上是在增加教师的负担。为此,建议在中学,增设专职班主任或管理人员,逐渐把教师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教研活动。
最后,通过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在新课改中,我们的教育管理也需要转变观念,确立新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才能将校本教研活
动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将校本教研活动的考核作为日常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校本教研活动统一起来,使之由外部需要转变成教师个人的内在需求,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充分发挥领导及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创建校本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领导应大力提倡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努力在农村普通中学形成开展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这是抓好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的关键。要真正把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列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并要切实做到有布臵、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要在农村普通中学大力宣传开展教研的重要意义,积极倡导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研活动。在这方面,倘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能率先垂范,亲自主持或参与某一方面的研究,并能出一些教研成果,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教研方面的文章,那将比口头倡导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要有力得多,也有效的多。另外,培养一批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研骨干分子,形成一支教研骨干队伍,是推动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尽快开展起来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开拓进取、大胆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来发现、扶持、培养教研骨干,充分发挥教研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校内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活动氛围。正确定位,精心组织,大力促进各级专门教研机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农村普通中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特别是市、县两级教研室,更应该正确定位、精心组织,努力解决好人员少、事务多的矛盾,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普通中学,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和农村普通中学的实际相结合。开展教研活动旨在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从数量上和花样上做文章。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学校基础薄弱,设施不全,所以应该将教研活动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适合农村普通中学的教研活动。除了自身要紧密结合农村普通中学实际,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外,还应该深入农村,加强对农村普通中学教学和教研、教改
工作的调查和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动和组织农村普通中学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尤其要注意筛选、确定事关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等多方面的重大课题。组织力量进行重点研究或选择试点学校进行实验,努力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为教育领导机关决策和指导农村教育工作提供范例和正确的依据。与此同时,还应逐步加强对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制度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普通中学教研课题的规划、理想、监督检查、经费资助、成果处理、表彰奖励等制度,以促进农村普通中学教研工作尽快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总之,解决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普通中学校本教研建设是推进农村普通中学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推进城乡学科建设和城乡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规划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校本教研建设这根主线,做到规划当前,谋划未来,坚持走以校本兴学校、以教研促发展的道路;在实施中,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的建设和管理政策机制,突出重点,着眼事实,追求实效,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建设、管理好校本教研,从而为农村普通中学的内涵式提升和跨越式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小萍 谢菊兰.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2008年17期.2.孙明政、房正.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J].教师之友.2005年第2期.3.杨士昌等.试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5期.4.梁庆.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的根源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6卷第2期.8
第三篇:[中学教育]农村校本教研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现状与对策
刘寨中学
徐守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中,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但是,农村初中的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对农村初中校本教研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探讨,对提高教学质量富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农村初中校长,根据调查与观察,本人盘点出校本教研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校本教研中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1.教研主体——教师与教研分离。很多学校校本教研成为个别骨干、年轻教师的“专利”,教研停留在针对自己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层次,校本教研中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难以形成;2.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校本教研当作额外负担。有的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3.教师不能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演变成教师的新负担。
二、校本教研中研教分离
校本教研中研教分离表现之一是新课程教学的知行脱节问题,具体表现为认同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但实践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知道“用教材教”,但仍然“教教材”;知道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但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等等,校本教研中研教分离表现之二为教研与教学过程分离。具体表现为问题意识缺乏,广大教师课题意识薄弱,不善于捕捉研究的课题;教师校本教研中研教分离表现之三,是教师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持续研究的意识。
三、校本教研时空难以保障
教师负担过重,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农村初中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由于多数学校教师专业不平衡,所教科目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边学边教,又要管理班务,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再者,从当前社会来看,中考、高考还是以分数论英雄,制约了校本研究的动力。
四、专业引领不够
不少农村初中的校本教研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白萝卜炒红萝卜,炒出来的还是萝卜”。教研部门很少到校进行现场指导,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再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个别校长没有主持,教研室没有经常到校指导,校本教研让教师自行组织、参与,缺乏指导和帮助,游离于教研本质,效果难以保证。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解决专业引领问题?如何发挥校本教研应有的作用呢?结合我校几年来校本教研的实践,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
就拿学生作业来说吧,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规定,一定时期必须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致使许多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应付检查,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自己的负担无形中加重。学校诸如此类的无效劳动还远远不止于此。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少一些无意义的检查,让教师多一些时间进行研究、教学;少一些形式的东西,让教师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创造、研究之路。只有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给教师以人文关怀与支持,使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学校作为合作的学习型组织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二、整合校本教研要素
专业引领。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培养了本校的一批骨干教师,让这批“土专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作专题报告、点评公开课、竞赛课,提升校本教研水平。同时,积极组建并发挥教研网络的作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伴互助。我们分学科组进行教研活动,开展“四同”案例沙龙活动,即同备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议一节课,同思一节课。同年段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设计,交流教学心得,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自我反思。教师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之一。对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而言,更需要强化教师自我反思,因为他们的同伴互助机意识没有形成,在平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独来独往”,这样自我反思就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自我反思必须做到有自觉意识,有研究意识,有对照意识,有创新意识,有学习意识。
三、保障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
学科教研组是教研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校本教研”的体制下,教研组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教研组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以及有一定梯度的研究课、公开课,再到课程的开发,教研组要始终围绕课堂教学这个核心,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采用多种的形式,研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针对性地研究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索解决办法,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根据学校特点,整合资源。同一节课,集中教师力量设想各种方案,全方位体验感受相关事件,再以公开课形式集体诊课模式,提高教研有效性。
2.选拔、培养校内学科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首先要确定对象,重点培养,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条件,帮助骨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让他们逐步成为科研型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从而推动教研组工作,提高教研组的教研水平。
3.进行课题研究。教研组工作要以科研促教研,把教学上的突出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这是因为教育科研可以使教师掌握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教研组以及有条件的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对几个课题进行研究。教研组要形成浓厚的科研气氛,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组织。
4.突破教研模式。①跨学科式教研。教学除了学科特色有差异外,学习方式是可以互相学习参考的。举行校级跨学科实验课例研讨活动,如听英语课,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创设说的情景,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听数学课,学习数学老师如何将刻板的数理运算处理成学生乐学的问题情景……每看到一种优化课堂的做法,老师们都觉得自己的一节课也可以上得更好。②课例反思式教研。每听完一节课,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一篇教学反思,一节课带出一次反思交流,形成“1+1>2”的教研实效。教师及时、不断的反思,也积累了素材,锻炼了思维,形成了经验,提高了技能,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了基础。③跨校区域同伴式教研。针对校内形成通力合作研讨的教学氛围有困难的具体问题,我们开展了“四校联谊教研活动”,可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校内互动、校际合作、区域联动。”第一,为缺少骨干教师的学校校本教研搭建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对话与研讨活动;第二,推行跨校教师结对子的传、帮、带教研制度;第三,整合本几个学校教研资源,促进经验共享,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借鉴与分享成果,同时也吸取失败的教训。
“校本教研”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农村初中校长应克服形式主义,立足学校实际,发挥教师主体参与、校长组织协调作用,创造宽松、和谐、舒畅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提升教研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四篇:试析农村中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试析农村中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中学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中学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学去,提高农村中学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中学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留守学生”增多
“留守学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通过对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的教育调查发现,迫于生存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缺少了父母关爱和管束,这些“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教育上存在以下问题:(1)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夫妻同时外出打工的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形成了隔代教育现象。而这些老人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每学期,各地时常发生“留守学生”受到伤害的悲剧。少数留守女孩还不时受到性侵犯的威胁。(2)影响学生的性格培养: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祖辈只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方面根本照顾不到。长期与父母分
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3)影响学生的学习:祖孙辈的年龄相差40到60岁之间,这部分农村老人有70%以上是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不要饿着,不被冻着,是很多留守老人带好孙儿的想法。由于祖辈对孙辈往往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孩子犯了一些过失,也认为“树大自然直”,姑息纵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结果,在“留守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在情况严重的地方,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相对来说,孩子的父母比较了解现实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精力也比老人充沛。
(二)农村中学目标定位不准
农村中学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严重地阻碍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研究有效对策,加以彻底解决。由于人们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初中较为普遍地把它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把农村初中局限于为升学打基础,导致“为升学而办学”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智育而忽视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办学方向上,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提高;在培养途径和方法上,存在着脱离生产、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正由于农村初中存在着办学思想不端正,严重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它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总之,片面追求升学率危害极大,它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必须研究对策加以彻底解决。
(三)师资队伍问题严重
1、师德教育力度不够,师德师风出现滑坡。当前,虽然有许多学校口头上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但我们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很多学校存在着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或以营利为目的的收费家教和办各种收费补习班,有的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严重,在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处理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有的教师“以教谋私”,使高尚的师生关系蒙上了金钱的阴影,损害了教师和教育工作的社会声誉。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比重偏大,中年教师比重偏小,骨干教师几乎出现断层。这种教龄短、学历低、教学经验不足的农村初中教学队伍的构成现状,很难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3、师资数量不足。农村初中教师普遍严重缺编,造成许多事实上的薄弱学科,如音、体、美、劳等学科几乎没有教师,这种状况将制约着农村“普九”工作的进程。
4、学校缺乏有效的学习机制,教师难以持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人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但许多农村初中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无法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缺乏学习氛围的营造,久而久之,教师自我学习观念淡薄,得过且过;加之有的从事第二职业,“身在曹营心在汉”,“奉献”观念、敬业爱岗、学习进取更是与之无缘,自我持续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知识的陈旧导致方法的陈旧,方法的陈旧将导致教育的落后,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这方面将越彰显出来。
(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二、改革农村中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针对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我认为改革农村中学教育的对策主要有:
(一)加强各地“留守学生”教育
各地“留守学生”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仍十分严峻,从这些教育中,我们得出以下教育经验:(1)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为“留守学生”撑起保护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黑网黄网,规范网吧管理,彻底杜绝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儿童进入网吧。打击不正之风,净化社会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2)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学生”构建心
灵家园。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训练,组织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开展好心理教育,切实利用班主任,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解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他们以关爱,帮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3)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父母的联系。定期召开其临时监护人联席会或开展家访活动,互通学生在学校及家庭情况,研究教育的对策。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日常出现的突出问题,维护他们的利益。也要加强与这一部分学生父母的通讯联系。班主任老师应了解本班这一部分学生家长的务工所在地的地址、电话号码或邮箱等,以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以确保这类学生人格健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班主任老师也要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知家长,以便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不能也不应该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校能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加强舆论导向,向社会广泛宣传基础教育的地位、功能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使全社会真正明白,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打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几个尖子学生,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的教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中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始终坚持以师德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同时关注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1)强化师德教育,弘扬敬业精神,塑造全新的教师队伍良好形象。事实表明,教师道德对于实现教育目标、保证工作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贯彻好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就必须有一支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2)学校要重视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以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重视教坛新秀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建立健全学习机制,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完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实践、读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是教师素养完善与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创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让教师们充分地将“实践、读书、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自身素养。当前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学校新时期,学校更要以此为契机,着力建立健全学校良好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强化广大师生终身学习、自我学习意识为重点,重建校
园文化,打造一个学习型的新型学校。
(四)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
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改善中教办学条件,促进中教事业科学发展。
在中学教育立法尚未到位情况下,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立足长远,顺应民意,在保证对初等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努力加大对农村中学教育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合理地引导和安排社会力量参与中教事业建设,不断改善中教办学条件,促进农村中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方面,经济条件较好、进取意识较强的苏北地区,更应该有胆识、有智慧、有能力率先实践并争取形成示范效应。(1)汇聚各方力量,改善办学校条件,各级人民政府要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惠及人民”的执政理念,切实关注和重视农村中教工作,把中教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与开支计划,并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农村中教事业,持续推进和改善中教的硬件设施。(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首先要明确工资渠道,提高中教人员工资标准。广大农村中学学校实行“自收自支”,中学学校收入有限,自身提高教师工资福利难度较大,因此政府应拨出专款承担中学教师工资,并使其工资接近或等同公办教师工资水平,有职称的教师真正享受应得的职称工资,使中学教师比例中占98%的非公办教师同样享受人民教师的光荣和应得待遇。其次要解决社会保障,解决教师后顾之忧。非公办中学教师除工资低福利少以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是压在她们心口的两块巨石,政府应拿出资金与中学学校一起,创造条件为教师办理相关保险,使广大教师在年老体弱时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
当前的形势的确有很多不利于农村中学的教学因素,而且短时期内这一现状也不易改变。但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曲折的。将来总会有一天,社会会对求学、辍学者的将来有一个合理的安排,留守学生、教育思想、师资队伍问题会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在这些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让你我站好自己的岗,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性地工作,为农村中学教育的美好明天尽自己一份力!
第五篇:中学教研组长工作职责
教学研究组,是进行教学的基本组织,它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1、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教育方针,上级有关教学的文件、指示,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学的思想水平。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保证学校教学计划的完成,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定期总结。
2、组织教师认真搞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处理处理等),加强教学岗位责任制。
3、组织本科教学研究,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改进教法,开展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进行教学质量检查,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校际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4、领导好本组,各年级的备课小组,并组织本学科的课外活动和学科活动。
5、组织本科教师搞好考试命题,问卷、评卷、分析、讲评工作,作好本组教学工作总结和教学工作总结。
6、组织全组教师,认真执行(教师道德规范),加强团结协作,关心热爱学生,遵纪守法,模范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