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之我见[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8:2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公平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公平之我见》。

第一篇: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都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这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所带动的社会全面性结构变革,其总体趋势被概括为: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封闭一源性社会向开放多元性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A。在我们为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理论中所提到的一种社会“失范”的可能:在原有集体意识被逐渐消解的情况下,新的集体意识并没有建构出来,并获得足够的道德效力。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失范问题,而且由于教育和社会结构潜在的相对应关系,这种失范也必然会在教育的领域显现出来。作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等学府的我们,以为可靠的选拔制度能够带给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别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并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教育的成功。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轻而易举地忽略掉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然而,数据显示,有50.8%的人认为教育体制改革所损害的利益,远高于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公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关键词:教育公平、对策、高等教育、教育机会。

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1】。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有法律上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公平的情况,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因教育的不公平因素导致的教育问题屡见不鲜,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不公平也直接影响社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研究教育公平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1、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分析

社会公平问题的探索为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期研究认为,教育公平是与社会公平的观念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一种理想,它与社会现实之间就有着差距【2】。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摆在我国面前的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分层的条件下,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存在着不平等因素,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几乎不存在。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公平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除了传统的平均公平观之外,还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差距适宜的公平观、按劳分配的公平观及与效率一致的公平观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伦理。国以人立,业以人兴。邓小平提出“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纵观国内外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谓是各国的共识,其上升到伦理角度,就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制度伦理研究【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实现获得了提高,可不能直接带来公平程度的提高。在总体上教育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等差距问题凸显,这就使人们产生了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足感;再者,因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规则和标准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继而产生不公平感。究其根源,主要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伦理性不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保障公民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在教

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

2、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

社会对公平的关注可谓源远流长。《辞海》里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从学科领域讲,公平的概念引自于法学领域,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个物质世界没有纯粹绝对的公平。它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多以追求公平为己任。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界定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公共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公平观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关联。我们在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时,不能过份强调绝对平等,把教育公平理解为人人都接受一样的的教育,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教育现实水平来谈教育机会均等,应把它与分析社会结构及阶级阶层差别结合起来,既看到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又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尽量从各阶层在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待遇和前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才能科学地理解教育公平的问题【4】。

我认为,教育公平应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教育公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变化。

3、引起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3.1教育环境的公平问题——区域经济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3.1.1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没有经济做支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还为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对社会而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在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资方面差距悬殊。

3.1.2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要是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3.1.3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择校”热

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引发高中择校热。在我国,能不能接受到好的高中教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高中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大,导致区域内高中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办学质量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高中“择校”愈演愈烈,人民群众为了能使自己的子女将来有更好的机会进入优质高等学校就读,都异常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优质高中上学,但优质高中数量又有限【5】。优质高中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除了招收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外,往往人为的设置一些诸如交赞助费、择校费等政策来提高择校的门槛,这无形中加重了适学人员就读高中的成本,对于城乡大多数适学人口来说,因经济原因,上好高中难。

3.1.4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动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孔雀东南飞”、“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现象突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了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西部学校尤其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地区经济差异所导致的西部地区人才数量的不足反过来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力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东部差距日益拉大。

3.2教育社会基础的公平问题——社会群落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影响适学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条件以及地域地位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及其潜力的正常发挥。据相关统计,在重点中学里,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人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弱势群体求学难。据调查,即使是在上个世纪末每生每年1干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显而易见,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3.3教育的政策资源公平问题——社会政策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教育经费紧张。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措、合理利用和有效使用,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实际的投入水平和现实需要来看,总体水平偏低。其中,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在高校,由于教育经费长期的不足,部分地区普通高校出现住宿拥挤,师资缺乏,采用100人上课的现象习以为常。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党和国家一定会也有能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消息,国家相关部委已做了承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能够实现【6】。

3.4教育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资源配置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衡,致使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在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政府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者。政府能否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资源取向的基本原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公平性程度。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由于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加之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极需各级各类的人才,此时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实行“精英教育”,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7】。在此背景下,政府教育政策的取向,符合当时的国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总之,制度问题是引发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家庭经济发展不均所引致的教育公平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本身并没有能构成实现公平的机制,例如如何采取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措施,促使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投入、使学校资源分配均衡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修改制度,完善制度。

4、教育不平等性的体现

4.1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首先前提。在我国所制定的教育制度中,高校的收费制度往往导致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其不平等主要表现如下:(1)高校收费统一标准,忽视了城乡差别。(2)均值收费标准不符合国情特点。(3)高校收费制度较大程度的超出弱势群体的承受力。(4)高校收费制度影响入学机会的公平【8】。

4.2享受资源的不均等

“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正义原则应该成为我国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首要原则。”我国的教育制度中重点中学政策使学生享受的受教育的资源不平等。尽管修订后的《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并无保障该条文的相关内容。重点中学政策违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里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规定。

5、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的策略及建议【9】

5.1政府方面

对于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政府应明确职能,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尽快的建立公平、公正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不仅要

加大在财政方面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要加大对弱势区域及农村的扶助力度,以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政府应有效的约束东部发达地区,发达城市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其制定教育经费投入上限;而对于中西部和农村制定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的最低限度。只有政府承担起了对教育的责任,时刻坚持三大原则,才能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这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5.2学校方面

首先应当取消所谓的“重点中学”制度,取消区分等级学校的简单做法,把力量转移到建立和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来,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应加强投入,努力增强薄弱学校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实现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均衡发展。在硬件方面,应对教舍进行改建,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幽静的环境中成才。另外,学校应当购买必要的教师教用设备,保证教师授课的基本需求。在软件方面,学校应当适时的培训在职教师,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建立起优良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校长和教师之间,应适时的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同时,全日制公办学校应积极主动的吸收流动儿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流动儿童教育机制,避免出现流动儿童就学困难等教育不公平现象。

5.3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全体现在学生这个教学主体上。对于学生,教师应当排除差异,公平对待。由于学生存在家庭背景、经济及个体差异,难免会出现小部分弱势学生。对待这种学生,应当积极给予关注和关怀,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基础教育在各学习主体之间得以均衡发展。此外,要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得考虑生源均衡的问题。由于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给予殷切希望,想方设法让孩子到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这就使得某些学校出现“人满为患”,而其他一些学校则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巨大差距,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积极的政策,比如:就近入学、划区域入学等,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增进教育的公平性。总结:

我认为,消除考试可能带来的不平等,首先是思考考试内容的向度,提高考试的认知性、技能性,降低其学术含量,使考试结果能够产生较高的区分度,与此同时进一步健全合理的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规模,使每个人都能在教育分流中找到恰当的位置。政府也应该逐步综合贯通各类学校之间的通道,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另外,在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接轨问题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更多有利于接受职业培训教育学生的政策,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就业市场上帮助他们最快地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将他们获得社会成功的机会概率提高到和高等教育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高度,给接受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生相同的社会期望值。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老师、家长和整个社会确立科学的学业观念,淡化职业学校学生低素质的自我感觉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负面期望,使他们生活、学习在积极的氛围中。

在我看来,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上。但是最终前途的平等则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公平,而现在这还具有一定的理想性。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点中学政策影响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二是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缺陷;三是高校收费制度导致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四是民族教育政策广而不实用;五是民办院校政策“虚位”;六是就业制度保障不力。因此要推进我国教育公平工作,必须取缔重点中学设置、改善高考制度、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健全民办教育政策、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树山.中国教育年鉴1998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邹强.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4):113.

[3] 杨东平.教育公平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EB /OL].2002-10-09

[4]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 2000,(8).[5]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1)

[6]教育部, 财政部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 N].中国教育报, 2008-12-1.[7]韩飞舟.高等教育学费与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06(1)

[8]陈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审视及对策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29.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公平之我见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怎么如此吸引人们的眼球?

带着好奇,我拜读了这本书,真切领教了此书的魅力。它是从全国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材料中,精选的40多位杰出教师的精彩个案,分为“师德篇”、“教学篇”、“育人篇”和“修养篇”四个部分,向广大教师介绍了他们优秀而感人的事迹,展示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风采。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精彩个案中,无不闪耀着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的风采和光芒!

书中《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一节,尤其打动我。“后进生”转化始终是摆在教师工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所谓的“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学习水平偏低,经教育转化后会有极大进步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是正常的。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他们由于碰到各方面的困难或问题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经一段时间后导致其在思想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与其他学生拉开了差距。他们对学习没有了兴趣,课堂上开始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贪玩、不诚实、懒惰等不良习惯,渐渐成了班级或学校的“后进生”,有的甚至成为流生。有的孤僻、自私、不合群,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有的为了躲避同学的歧视逃学旷课、心中充满了仇恨,有的甚至偷东西、破坏公物等。

其实,他们并不想总是落后于别人,也不想自己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也想去改正缺点,但是由于他们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无法控制并严格要求自己按规范做事情,也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学习成绩差,缺点多,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后进学生早在学生中失去了信任的基础,因此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大多“后进生”总觉得周围老师同学都在背后讥笑自己的“差”、“卑微”,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对周围的一切都表示出不一般的多疑敏感。为掩饰自己的“后进”,他们常常隐瞒事实,学会撒谎,甚至用不法手段去满足其膨胀的虚荣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后进生”也渴望自己在老师面前得到更多表扬。当这些都无法得到满足时,有时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父母、怨恨家庭,进而发展到嫉妒他人,怨恨他人,甚至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如果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引导和转化这些学生,必定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也将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

所以,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善于捕捉和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不吝啬对他们的赞美之词,培养其自信心,使其逐步由后进变为先进。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与众不同的见解、违反常识的提问、超乎常规的答案、别出心裁的想法、新颖独特的思路,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点燃创新的火花。通过赞美与表扬,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不要忽视我们的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这些可以强化“后进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后进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我们教师对学生热爱、相信、尊重、关心、爱护,是我们自身的人格魅力,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学习、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和出身门第的问题而厚此薄彼,无论是哪位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都应让学生体面的坐下。在工作中,我时时把这些话记在心里。

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必然会得到爱的反馈,从而受到学生的爱戴。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对转化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一般的心理特点是自身素质差,缺点、毛病多,个性也比较强,表现为自尊而又得不到尊重,好胜而又不能取胜,不求上进而又意志薄弱,他们对周围的反应极为敏感,他们总认为比别人矮一截,低一头等,总认为老师厌恶、嫌弃他们,于是他们对学校对老师逐渐产生疏远与潜在的对立情绪,这种心态一经形成后,就会迸发出一种强烈的自暴自弃的情绪。针对后进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做他们的转化工作必须从“爱”字入手,首先,要用爱去征服他们的心理误区,用诚挚的爱去感化他们,教育他们。平时,我们要格外的亲近他们,经常和他们接触,让他们感到老师同样喜欢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诚心诚意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了感情问题就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你,变被动为主动,变疏远为亲近。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以愉悦的,积极的心态陶冶自己,感染学生,必须以家长的身份育人,从学生的角度教书,让快乐陪伴着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

就让我们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第三篇: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

最近观看了“七个怎么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促发了我对当前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教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很重要。所以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是我们却会看见以下现象: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名车、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吃咸菜啃馒头,并且穿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拼命努力;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以上的种种现象不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呢?虽然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我觉得以下几个会是主要的因素。

城乡的教育资金差距大,基本上城市的教育经费都比农村高上几倍。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都落后与城市。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或中学都是如此。而且,政府为了保持名校资金的投入和高质量的设施,把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都拨给了这些名校。

地区的经费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众所周知,东部的资金支持是比中部、西部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西部经费投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是东西部的资金数目差距还是在加大,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高校的数目、硬件软件设施的质量远远大于西部地区的一般城市的高校。

人才流动封闭,阻碍教育的均衡。在这个问题上,主要问题是政府没有促进各个地区的师资人才的流动。各地区师资的不相对均衡,就会导致各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会有很大差距。

政府的经费配置公平缺失。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政府提出和实施的如“211”、“985”等工程,对于这些学校资金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给我们湛师的经费实在是少得可怜。

针对上述原因,我觉得中央政府或者各个地方政府都应该考虑和实施一下的。

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除了免交学杂费外,还应加强它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比如增加体育设施和购买电脑等

加强师资人才的流动,使得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差距不要太大。最好是让大城市的名校时常与城乡的相应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培训。尽可能提高城乡教育的水平。

总的来说,要保持教育公平,除了政府的努力,国家的发展才是根本的问题。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才有资金来投入教育,所以,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我们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这样才尽可能的达到教育公平。

第四篇:教育公平

怎么看教育公平

安徽铜陵,一个以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广受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铜陵市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一个“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择校风”,在这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从2008年8月启动,《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1年零9个月,经过40轮大的修改,两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在这个描绘中国教育未来10年改革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贯穿始终。它昭示了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五篇:浅谈教育公平

浅谈教育公平

【摘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 《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 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 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 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 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有法律上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关键词】

教育公平、策略、教育现状、教育不公平

一、下面我主要从受教育的不同阶段来谈谈教育公平的现状:

1学前教育

起点公平,指的是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即竞赛的规则必须是公平的。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公平问题,这些不公平是使学前儿童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不平衡,影响儿童接受正规义务教育的质量,制约着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国民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少数地区的一些托幼机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使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以“权力”和“金钱”衡量尺度,即以幼儿家长拥有的社会资源、职业以及经济状况为标准。同样的教育机会与资源的享用却要用不同的代价来换取,这对幼儿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按家长的经济状况选择收费标准不同、档次各异的幼儿园,也使幼儿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感触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与交往的不平等。

2、义务教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

农村学生比起城市学生受教育机会少,享受的教育资源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主要是东西部资源分配不均。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不论是师资、设施、培训机构,还是信息来源都优越于西部地区,对于处在偏远农村或西部的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3)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资源配置的失衡

由于重点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远远比普通学校多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择校费就是再昂贵,也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分数上达不到所谓“择优”的那个标杆,不得不争着将孩子送往重点学校。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已经被教育部明令废止,但实际上取而代之的“实验中学”仍然被各种光环所笼罩,在投资、贷款、师资、基建、招生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令广大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择校热演变成教育不公的最突出表现之一,于是巨额的“择校费”应运而生且水涨船高,让众多家庭苦不堪言。

(4)女童与男童在受教育时的期望不同

女性教育参与机会的不平等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一个持久而衡新的话题。女性教育问题集中在西部的边远贫困地区,主要表现为入学接受教育的女生数量不多。在初中阶段中途辍学和义务教育后没有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要高于男生。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意识而导致的对女童的不公平,这主要是针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城乡或者东西部地区的教育不公平还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家都知道新课改教科书的编写者几乎都是北师大、南京师大、华东师大的专家编写。尽管在调研时也去了一些农村学校了解情况,但是内容大部分是面向的城市文化。这对于具有农村文化的学生来说是很难与课本文化相融合的,从而导致考试的失利,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3、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主要就是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进重点只能进普通高中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进了重点的学生也有不公平现象,重点高中实行的是分数档次与学费档次匹配。而且即使进了重点学校后也存在不公平现象,实验班与普通班教师配备不一样,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不同,学校领导对实验班同学的期望高关注也多,而普通班同学就享受不到如此待遇。

4、高考教育

高考考试就是平等的分配不平等权利的过程,是调节社会分工的“天平”,不论是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制,实质上是脑体分工的手段,也是社会各层上下流动的通道,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平衡器,公平则是判定考试结果是否有意义的准心。计划录取体制人为地制造了地位、成分、阶层之间的差距,以省为单元组织录取,不同省份录取标准差别较大,尤其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录取标准倒挂,形成教育不公平的“马太效应”,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价值基点是教育均等。在制定招生政策中,存在城市价值取向,没有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差异,没有拉开档次,区别对待,便形成了较大的不公平性。比如说陕西省城乡存在不平等,不论是教育机会还是教育过程中资源都是分配不均的,但是高考录取分数线是统一的,这样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其次,在入学机会的分配上,国家不是依各省实际参考人数分配录取名额,而是依据高校向其所在地录取较多名额和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原则,使高校较多、高教资源丰富地区的入学机会多、入学率高。

5、研究生教育

一方面体现在东西方地区差异上。比如北京、南京、上海研究生导师有名望,国家建设基金多,国家课题多,论文好发表,出国机会多,发展前景好。北大、清华培养的毕业生大都出国了,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有益的。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了。

另一方面城乡不公平由课程所反映的同质文化来表现出来,学历越高同质文化的筛选功能越明显,城市学生数量明显高于农村学生。性别歧视贯穿教育的始终。对于女研究生社会是一种消极排斥的态度。女博士已是个贬义词了,一提起女博士人们会说“灭绝师太”又老又丑、呆板木讷、嫁不出去、不会做家务等等。和女强人一样被视为社会上的怪物。这样公平吗?而有些用人单位会因女研究生毕业工作后会马上考虑婚育问题而以种种理由拒绝女研究生的就业。

总之,纵观学生从幼儿园上学开始到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评职称始终存在地区差异与性别歧视和同质文化。这三个方面贯穿教育始终,而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同样贯穿教育始终。

现在的招生制度本身的问题已经发展到唯分数论的地步,一个分数定乾坤,分数高低可以忽视教育所有的内容。使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所在的地域差别,更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农村于偏远地区无法实现义务教育除了经济的原因之外,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尺子要求他们是一个并不实际的问题;基础教育围绕的不是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一些学科的教育并不是在传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所体现的思想与认识。而把做题目成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因此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你再问他基础教育中的知识,他只能是曾是相识,有许多学生之所以高分低能,就是因为不能把这些在基础教育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有人评论说我们的教育缺少平凡,这个评论非常到位,如果教育缺少平凡,那么这种教育就是纯粹是为了选拔人,这与过去的科举制度并没有不同,违背了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二、教育不公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1、对小康社会建设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小康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建设,并非是哪一部分人的建设。而占人口总量80%的农村人口实现不了小康,就不能称其为小康社会。农村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教育层次不高是重要原因。

2、教育公平的缺失明显影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力,加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贫富差别和社会发展差别,使 落后地区的社会综合发展与改造进展缓慢。如今,我国东西 部地区之间、甚至中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其中 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发展的许多条件较差,特别是教育条件较差这一条,明显导致了两地人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发展力的不同,教育不公导致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合理,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有些矛盾呈激化趋势。

3、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有无自由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灵敏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动态开放的社会稳定机制是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教育不公直接影响上述五项机制的建设。只有扫除教育领域中各种不平等状况,才有可能有效调节社会各层面的利益关系,拉近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教育不公还会引发其它一些不良影响。如教育不公,造成很多农村青少年不能得到良好教育,引发对党和各级政府的不满;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对立;一些特权部门和个人利用职权为子女谋利益,引发群众对腐败的不满;一些青少年辍学后,无所事事,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等等。

三、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的策略及建议

1.政府方面

对于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政府应明确职能,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尽快的建立公平、公正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不仅要加大在财政方面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要加大对弱势区域及农村的扶助力度,以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政府应有效的约束东部发达地区,发达城市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其制定教育经费投入上限;而对于中西部和农村制定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的最低限度。只有政府承担起了对教育的责任,时刻坚持三大原则,才能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这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学校方面

首先应当取消所谓的“重点中学”制度,取消区分等级学校的简单做法,把力量转移到建立和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来,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应加强投入,努力增强薄弱学校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实现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均衡发展。在硬件方面,应对教舍进行改建,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幽静的环境中成才。另外,学校应当购买必要的教师教用设备,保证教师授课的基本需求。在软件方面,学校应当适时的培训在职教师,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建立起优良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校长和教师之间,应适时的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同时,全日制公办学校应积极主动的吸收流动儿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流动儿童教育机制,避免出现流动儿童就学困难等教育不公平现象。

3.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全体现在学生这个教学主体上。对于学生,教师应当排除差异,公平对待。由于学生存在家庭背景、经济及个体差异,难免会出现小部分弱势学生。对待这种学生,应当积极给予关注和关怀,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基础教育在各学习主体之间得以均衡发展。此外,要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得考虑生源均衡的问题。由于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给予殷切希望,想方设法让孩子到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这就使得某些学校出现“人满为患”,而其他一些学校则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巨大差距,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积极的政策,比如:就近入学、划区域入学等,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增进教育的公平性。

四、总 结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公平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今后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教育公平是社会教育的本质之一,它是基础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诚然,现在的教育不公现象必然存在,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应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实践观,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时的重要原则,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法与教育公平》 王雪梅、张玉霞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论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唐琼,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 《今日财富》期刊,杂志社出版社,2007年第4期

《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思考》常秀娟【J】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

教育公平

下载教育公平之我见[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公平之我见[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公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

    公平教育总结

    大岚寺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现开设17个教学班,有中小学生800多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校普及区范围内,聚集了大量进城的务工......

    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毛概演讲稿 粗稿 大家晚上好! 。。。。我们是农资10-1班 第二组这是我们的组员介绍。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七个怎么看”的问题,请问有同学知道这......

    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

    教育公平演讲稿

    演讲稿 12电商1班 第五小组 Hello,大家好,我是第五小组的组长。在我们中国,就曾经有人对我们国家的小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在世界排第一,但创造能力却是排......

    如何做到教育公平

    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平(曾丽珍 11270216 数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谓公平就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而教......

    教育公平制度

    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凤小学保障教育公平制度 第一条 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