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文化却相比落后。
经过调查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图书馆,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扑克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会唱歌,扭秧歌,下棋等的文化生活,但一年也只有的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我们提倡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当然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进步应该是新农村进步的显著标志,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设施破旧,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不能给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三、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少,质量不高。造成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是;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队伍、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我们要做到:
一、充分认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工作目标中。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远大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
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农村文化建设综合水平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广场、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人员相对稳定的新型农村文化队伍。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固定放映场(点),恢复农村集镇影剧院并建设数字化电影院。要不断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广开渠道,通过开展科教片专场、爱国主义教育片专场、未成年人教育片专场、农民喜庆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实现农村电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农村电影市场真正启动起来、繁荣起来,使农村电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送到重点县的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
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
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和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合理布局,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道情、舞龙、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音乐夜、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大县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总之,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民们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农村的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农民们在工作劳动之余也将有更丰富的生活!
第二篇: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
农年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
姓名: 性别: 年龄段:(老人、青年、未成年)
1、您所在的村有电视的户数达到()
A、90%以上 B、70%以上 C、50%以上 D、没有或不清楚
2、您所在的村能上网的家庭占全村()
A、80%以上 B、50%以上 C、很少 D、几乎没有或不清楚
3、您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有()(多选)
A、打麻将,打扑克 B、唱歌,跳舞 C、看电视,上网 D、去电影院看电影 E、没有 F、其他
4、您所在的村来过电影放映队吗?()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5、您所在的村有文化广场吗?()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6、您去过文化广场吗?感觉如何?()
A、去过(a、满意 b、不满意 c、一般)B、没去过
7、您所在的村有图书馆或提供村民看报读书的场所吗?()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8、您对图书馆或提供村民看书读报的场所的环境和书报满意吗?()
A、满意 B、不满意 C、一般
9、您所在的村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吗?()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10、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施如何?()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D、没有设施
11、村里是否有篮球队、乒乓球队或秧歌队等娱乐组织?()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12、村里是否有人买地下六合彩或参与其他赌博活动?()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13、在农闲时节村里是否组织农民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14、您订阅的报刊和杂志有?()
A、没订 B、《人民日报》 C、《共产党员》 D、《扬子晚报》 E、《楚天都市报》 F、《参政消息报》 H、《意林》 I、《农民日报》 J、《读者》 K、《老年之友》
15、您每年用于购买图书、光盘等的费用是?()
A、100元以内 B、100~500元 C、500元以上 D、不买
16、您所在的村子老年人业余娱乐方式主要是?()
A、聊天、唠嗑 B、看电视 C、打扑克、打麻将 D、散步 E、跳舞、秧歌 F、听收音机 H、下棋 I、没有 J、不清楚
第三篇:周口农民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周口农民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五一放假期间,我走访了许多人家,通过询问得出了以下报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业的大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生活的改善,人口流动大规模持续扩展,大量农民挣脱土地的束缚,流向城市务工经商,被称作农民工的群体开始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的文明发达冲击着他们传统的乡土观念,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一)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方面
一是精神文化产品日趋丰富。为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广大农民购买了电视机、智能手机,有的还购买了电脑、中高档乐器等,乡镇上一些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店、书报刊出租与零售店、网吧等也日渐增多。二是精神文化认知意愿增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了新思想,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四是设施逐步完善。随着周口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和农民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丰富和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是精神需求层次不够高。目前多数农民的精神追求只停留在吃、穿、住、用等物质层次的满足感受方面,消遣、娱乐次之,追求自身发展、塑造人格、追求理想位居最后。
二是农民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了解不足,自然降低了其积极性。其次是当前各地农村开展的培训、讲座虽然形式多样,但往往偏重农业科技,没有注重思想观念、科学理念、市场观念等方面的引导,内容乏味,很难引起农民的兴趣。三是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不多。受条件限制,以村为组织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组织一些活动,如篮球赛、耍社火、演戏等,平时农民基本以自娱自乐为主。四是少部分农民信仰错位。虽然在农村中大力提倡积极、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但由于农村留守人员多以老人和孩子为主,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有少数农民的信仰出现了错位,不是追求科学,而是相信宗教,且往往带有功利性和迷信色彩,把人生的理想与希望寄托于宿命。
三、改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和引导
(二)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典型宣传
(三)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四)为农民提供精神文化活动阵地
(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对农民文化生活状况的一点拙见,希望以后周口农民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状况能够越来越好,同样市民的快乐感以及幸福感能不断提高。
第四篇:农村业余文化调查
农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
统计09041003** **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业余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了解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状况及当前农民业余文化水平。只有了解了现阶段状况,才能根据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做出新的规划及调整来提高农民的业余文化水平,促进农村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1、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户县政府鼓励各社区及村委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大赛等。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据调查询问显示,户县各地地有文艺演出队的村镇占74%。许多地方已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户县农民画、社火等民间工艺项目和锣鼓、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形成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化品牌。
2、兴建文化广场
目前户县县政府正积极兴建文化娱乐广场,如人民路广场,街心花园等,成为了群众集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据调查显示,甘亭镇附近有文化广场的村镇占50%。在这些广场上群众自发组织进行娱乐活动,健身舞蹈、太极拳、诗书画展览成为广场文化的主要内容。每到傍晚,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们聚集一起融融乐乐,洋溢着和谐、安宁、祥和的气息。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广场有声有色地开展,为户县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鼓励文化场所的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下,许多业余休闲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歌舞厅,卡拉OK厅,网吧,棋社等。据调查显示,户县各个乡镇有上网场所的已占84%.这些休闲文化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
(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业余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农村业余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
虽然政府在对农村业余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规定与要求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大部分地区处于“做样子”的状态,对于政府的方针政策执行的不认真不彻底,许多活动只是象征性的每年举行一两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农村业余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目前部分乡镇领导存在不立即行动的消极思想。对农村业余文化建设的重视仅限于写在文上、放在桌上、挂在墙上,就是不落在行动上,导致农村的业余文化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对农村业余文化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
2、区域差异,农村业余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据调查询问显示,户县各地居住地附近没有公用健身器材的占32%,而这32%的居民大多是住在偏远地区。越是接近县中心的街区或村庄,农村业余文化建设就越好,不仅业余文化活动组织频繁,而且娱乐活动的硬件设施新且全。而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村的业余文化建设就较明显落后,不仅业余活动少而单一,而且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公用的文化娱乐设施。导致农村业余文化建设发展出现因地域问题而呈现不平衡的状态。
3、农村文艺的专业人员缺乏。
虽然政府鼓励文化人员下乡,并且培养了许多文化专业人员到基层,但是因机构改革和人事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部分乡镇文化干部岗位转换频繁,工作连续性不强,人才培养举步维艰。部分农村文化干部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老化,对各种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足,学习新知识指导当前工作的能力不强,加上近年来培训较少等问题,造成了农村业余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式简单、缺乏新意,难以对农民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发展繁荣户县镇农村业余文化的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文化运行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切实负起责任, 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的责任,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在资金方面,各级党委政府需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切实把农村业余文化的专项基金全部用到对农村业余文化的建设上去,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于那些偏远乡村更应提高重视,并且加以扶持帮助。此外还要加强管理制度,监督基层部门充分运用好这些专项基金,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同时建议基层部门积极开发农村具有独特特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搞出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既发展弘扬了农村文化又为自己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
一要稳定农村文化队伍,通过激励机制,完善保障体系,鼓励和吸收优秀文化人才到农村文化岗位工作,着力打造一批“能说能唱、能歌善舞、能文能武”的农村文化复合型人才。
二要加强文化专于培训,采取委培,到文化部门上挂锻炼,吸纳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表演,大力挖掘民间艺术,以师带徒,搞好文化队伍的传、帮、带等,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三是建立文化人才下乡体验生活制度,宣传、引导、鼓励文化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
四是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演出队,农家书屋、农家乐等,让农民的文化潜能在农村文化的实践中竞相迸发出来。
总结:
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实现了由基本生存型向温饱生活过渡及由温饱向小康的巨大跨越。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通过此次调查,我了解了当前农村业余文化发展的现状,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农村业余文化的建设、农民们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农村的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农民们在工作劳动之余也将有更丰富的生活。
第五篇:小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
小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 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二零零八年二月十八日,我们对古塔区华光园小区进行了调查。对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调查对象为华光园小区的居民,下面是我们对此次调查做的总结。
一、过程设计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以及小区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做的工作,和以前相比,居民是否真正的对现阶段的业余文化生活满意。并分析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带来的富国富民的好政策。
2.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为古塔区华光园小区。华光园小区是由中房房地产开发公司建造并进行物业管理的。小区环境幽雅,硬件设施齐全,小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3.调查程序
首先,我们小组人员先对中房物业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了解具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该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该小区自2004年正式竣工并进行物业管理以来,物业公司对小区居民做的工作。在小区刚成立之初,中房物业就在物业门前的广场上及时安装了各种体育器材。小区里有假山、凉亭、小长廊、花坛、卵石路等供居民散步、娱乐的休闲设施。在2005年初,又对社区内各楼安装了宽带,各户居民只要办理宽带业务,就可以在24小时内开通。2006年,物业公司又提供了乒乓球、羽毛球场所。使得居民出门锻炼更加方便。这一举措也给小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工作人员称,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优良、邻里团结、互相帮助、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明社区,是每个居民共同的心愿。如何使这一愿望成为现实?经过长期的思考,结合社会实际,物业公司决定从发展群众文化着手,提高居民参加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启动学习型社区建设,提升居民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2005年由离退休人员为主的社区文艺宣传队正式成立。每天闲暇时,队员们做操打拳,舞剑弄扇,扭秧歌,风雨无阻。铿锵的鼓声和翩翩的舞姿吸引了更多的居民的参与,既增进了楼栋邻里之间的友谊,又丰富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艺宣传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居民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而宣传队本身也逐渐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为全面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华光园社区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的优势,挖掘居民中的特色人才,经常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和学习班,组织居民熟悉法律法规、政治时事、公民道德、科普知识、保健知识等。广大居民逐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了热爱学习、崇尚创造、勇于创新、积极创业的良好风气,居委会的凝聚力也大大提高。
随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社区逐渐形成,在华光园社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居民和家庭还有很多,读书、读报、学知识、学电脑、学技能等已形成风气,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
针对群众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实际情况,今年,社区又成立了社区居民健康俱乐部、棋牌爱好者协会等民间团体,为兴趣相投的居民搭建沟通学习、切磋交流的平台,开展了各种更加新颖、别开生面的文体活动,社区文化日渐繁荣。
读书,学习,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充实;写字,画画,下棋,打牌,健身,扭秧歌,参加才艺大赛,离退休人员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老年人越来越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使社区青少年住社区,爱社区,建社区,为社区作贡献的社区意识日益增强……
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也激发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如今社区学习已蔚然成风,居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照顾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过去物业干部做的多,现在左邻右舍主动要求承担的多了;到居民学校学习,过去物业干部三番五次地请,现在居民积极要求参加;社区志愿者队伍,过去人数不多,现在正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喜人的变化,无不表明,一个荡漾着文明新风的学习型社区正在形成。
其次,我们还对小区居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更加详细的了解了小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在居民散步时对其进行了随机采访并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傍晚六点到八点的散步时间,我们共采访了30位居民,发放调查问卷40份,得知现在小区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结果分析
1.调查材料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我们统计到,现阶段,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中看电视的比例为38%,读书看报比例为22%,上网、看电影占11%,娱乐健身占10%,其他占19%。
2.分析与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改善,消费质量全面提升,文化娱乐丰富多彩。城市居民由于收入大幅度增长,物质生活丰衣足食后,渴望充实精神生活,提高文化品位。爬山、钓鱼、跳舞、游园、聚友、喝酒、听歌、唱歌、聊天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社区的努力和居民的配合,现在华光园社区已经是一个业余生活丰富的社区。与过去刚建成的华光园相比,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一大截。这些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但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虽然现在业余生活的选择很多,但仍有部分的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仍局限在看电视,读书,看报这种简单的业余生活上,没有真正走出去,利用有利的环境。
三、对策,反思,教益社区是人们聚居生活的范围,社区是居民聚集地,是人群休养生息的地方,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这里往往不仅只是一个行业单位,而是社会多种行业的劳动者的集聚圈,一个社区构成了社会的一个细胞。人们各自有独立的性别、性格特征,各具不同的能量、才干和爱好。由社区文化的大众性决定了社区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和文艺活动的多样化。它不仅包含了人民群众的整个业余生活,随着社会进步,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工作的个性化追求,社区已经或即将成为一部分人整个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等则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基本内容。
社区文化呈现自发性,娱乐性,倾向性,休闲性,传统性,时代性的基本特征。要解决各种矛盾,还要社区工作人员做工作,深入群众内部。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祖国的日益壮大,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更促进指导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