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通称“陇中”。这里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全市辖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3.51万人。境内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史前文化,有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文化。同时,还有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胜地国家4A级景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和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等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产业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成立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开发。制定了《定西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定西市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组建了定西市文化产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00多个。以书画产业协会、剪纸艺术协会、洮砚研究会、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以及陇中文化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社团组织异军突起,有力地带动了全市文化产业开发。与兰州、天水、白银、临夏、甘南等市州签订了“甘肃中部旅游城市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甘肃中部地区旅游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齐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二是产业开发体系初步形成。坚持以节会、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定西文化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了“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定西农民书画作品晋京展、定西市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书画展、中国•定西临洮马家窑文化研讨会以及老子文化节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书画营销、彩陶复仿、洮砚加工和剪纸艺术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全市各类画廊发展到600多家,其中仅通渭县就有320家,该县已成为西北书画作品的集散地。马家窑彩陶复制工艺日渐成熟,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洮砚开发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甘肃洮砚开发总公司制作的“辉煌砚”、“东方醒狮砚”等巨型洮砚,极大地提升了洮砚的知名度。商业演出比较活跃,全市7家专业文艺院团和一批民营演出团体常年活跃城乡,年演出2000多场次,由市秦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荣膺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剪纸艺术发展较快,成功举办了“西风烈”中国剪纸艺术大赛,我市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与此同时,奇石收藏人数也日渐增多,仅临洮县就有奇石馆30多家。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书画营销、彩陶复制、洮砚加工、商业演出、文化娱乐以及剪纸艺术等为重点的产业链条。2009年,全市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发展到1650家,从业人员达7300多人,年营业额达6500多万元。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0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49.5%。
三是项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总投资13.5亿元的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近5亿元的临洮国家亚高原体育训练建设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1086万元的“陇中文化城”建成并投入使用。漳县对贵清山旅游风景区经营权进行了拍卖,融资1.68亿元用于景区开发建设。通渭县引进资金1.5亿元用于温泉城开发建设。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分别完成投资690万元和180万元。有3个文化产业基地被命名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取省委宣传部文
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贴息和以奖代补项目5个。建成了漳县遮阳山天华度假村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全市A级景区、星级饭店分别达到11处和24家。全市“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累计达到75家,“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22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560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稳步推进,一个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立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市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实行了局台分设。市电影院、影剧院进行了改制。定西日报社对广告业务实行了承包经营,引进和开发了DM广告、重大节庆活动特刊等广告新载体,广告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市秦剧团由财政差额供给转为全额供给,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16名演职人员。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区也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五是民族民间文化大放异彩。制定了《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举办了全市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挖掘、整理、提炼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编辑出版了《陇中小曲》、《通渭小曲》、《岷县民俗文化丛书》等一批民俗文化专著。通渭、岷县、临洮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包括“洮岷花儿”在内的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市被列入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分别达2项、17项和119项,为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划滞后。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统筹不够。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尚未制定,一些县区亦未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缺失,导致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清晰,也导致一些景区景点规划缺乏明显个性。在景区景点规划中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规划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二是品牌不精。产业发展需要品牌支撑,而在我市,真正打得出、叫得响的产品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推介不够,文化产品与旅游脱节,许多产品仅限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文化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极少。景区景点基本上是观光游览性项目,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很少,难以留住客人。
三是投入不足。全市文化旅游建设投资滞后于经济建设投资,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市、县均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民间资金还没有被充分引导到产业建设中来,融资渠道不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量还很薄弱,没有形成强有力拉动和促进作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尚处在创业和原始积累阶段,存在着产品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贡献率低的问题。旅游经营单位普遍比较困难,仅靠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四是人才匮乏。文化旅游单位市场意识淡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落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在产品研发、宣传促销等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使文化资源优势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文化部门编制紧缺,与担负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三、对策及建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抓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具体概括为五抓:一是抓规划。抓紧做好《定西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定西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和《定西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引导各县区有序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点景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抓储备。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精心筛选、论证、储备一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产业开发项目,充实和完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抓争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把研究政策、谋划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主动出击,科学运筹,争取更多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落户定西。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四是抓实施。加快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通渭温泉城等重点骨干项目建设。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做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和陈展工作,尽快向社会开放。着手论证、规划综合性文化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五是抓保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关系,坚决防止竭泽而渔,确保资源永续利用。
二是通过抓重点增强产业整体实力。要发挥优势,抓主抓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培育主导产业:一是文化旅游。抓住国家节假日调整带来的中短途游急剧上升的机遇,联手构建定西、兰州、天水一体化的旅游运作机制,着力打造“兰州-临洮-渭源-漳县-岷县绿色生态旅游线”,“兰州-安定-陇西-通渭黄土文化风情旅游线”,“四川-岷县-漳县-陇西-通渭-陕北红色旅游线”。二是书画产业。充分发挥国有文化单位特别是各级文化馆、书画院的人才、创作优势,不断增强其在书画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定西书画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加强与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等的联系与合作,依托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相对稳定市场的画商和经纪人经营定西书画。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我市建立西北教育培训基地为契机,吸引更多的书画组织在我市建立采风、创作和交易基地,进一步提升定西书画创作水平和知名度,使我市书画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洮砚产业。切实加大洮砚石材保护力度,坚决杜绝无序采挖。以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为主,对小型加工企业和民间分散的加工点进行整合,组建“甘肃省洮砚开发集团公司”。以“甘肃省洮砚研究会”为基础,申请注册“中国洮砚研究会”,以行业协会规范洮砚加工、经营行为。积极申请洮砚原产地保护,制定规范的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文化品味,切实把这一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四是彩陶复仿。以“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为基础,申请注册“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加强马家窑文化研究和文物资源保护。扶持马家窑彩陶规模化复仿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五是民间工艺品。要突出地方特色,以剪纸、刺绣、奇石、根雕等为主,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大作文章。民间工艺品开发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要认真研究产品开发方案和制作流程,注意处理好量与价的关系,特别是剪纸等要在高端产品研发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其艺术性和实用性,逐步打入省内各旅游景点。六是文娱演出。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创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演艺团体。以中国音乐学院在我市建立科研教学实践采风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做好洮岷花儿、陇中小曲等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积极做好《百合花开》宣传包装工作,争取晋京参加汇报演出,使之成为一台享誉全国的舞台艺术精品。
三是通过抓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互动。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要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业体系,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要在旅游纪念品开发、历史故事再现、歌舞晚会打造、娱乐项目开发等方面大作文章,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对定西特色文化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知、求异、求乐的文化旅游产品,继续做好马铃薯、中药材以及漳盐等土特产开发工作,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大力挖掘以创业、创先、创新、创优为核心的定西马铃薯、中药材文化,推出一批以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题材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国薯都”、“中国药都”软实力。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武装文化旅游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开发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是通过抓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整合领导力量,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好政府在文化旅游政策研究、产业规划、市场监管、宣传促销、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好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行业良性竞争。要从市场准入、土地征用、证照办理、税费收缴、信贷投放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其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开展A级景区、星级饭店、星级厕所等国家质量标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突出强调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普遍开展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细微服务等质量建设活动,提升全行业文明程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精细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强力培育定西旅游服务品牌。
五是通过抓宣传扩大定西对外影响。要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理念,以“文化定西、多彩陇中”为主题,不断加大对定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编绘介绍定西文化旅游的书籍、刊物、画册、地图,制作介绍定西文化旅游的光盘、影碟等,在主要公路沿线再建一批旅游宣传广告牌。邀请文化界、旅游界、影视界的名家、名人、名导指导参与我市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和制作,拍摄一批以定西风光、定西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创作和演唱一批歌唱定西的歌曲,打造一台具有定西特色的文化旅游舞台剧,进一步提高定西文化旅游产业在外界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是通过抓人才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不仅要培养人才特别是文化名人,而且要引进产业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让他们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振兴的创业者、组织者。突出抓好文化旅游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育工作,着力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专家组的智囊作用,由专家组各成员牵头,组建专门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队伍,做好重大决策的参谋、咨询工作,努力把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第二篇:关于加快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
发布人:来源:州政府督查室时间:2008-11-25 15:21:43点击:52
5吉首市人民政府督查室
为充分利用吉首市文化旅游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吉首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州政府办关于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的调研要求,吉首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市民族局、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古城办,对吉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就进一步加快吉首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吉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乾州古城区域。乾州古城位于吉首城区南侧,拥有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文庙、小溪庵、天星庵、观音阁、先农坛等古建筑20余处;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抗击八国联军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罗荣光故居、抗法收台的民族英雄杨岳斌故居和朱镕基夫人劳安女士就读的国立八中遗址,以及基本体现从明到清及民国时期建筑风貌特点的胡家塘古民居建筑群等;拥有独特的兵站军事历史文化,乾州古为军事要塞之地,系中国南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之一,至今保留有头炮台、二炮台、三炮台和喜鹊营等南长城最大的驻守炮台和古兵营;拥有风味独特的乾州板鸭、熊家鸭子和柑子叶炒乳猪等饮食。二是拥有以苗族民俗风情为主的德夯风景区,景区内有大龙峡、小龙峡、高岩峡、夯峡、九龙峡等;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落差达216米,水流终年不断;景区内苗寨依山而建,封火墙、雕花窗造形奇特、格调鲜明;景区内苗民保留着独特的拦门对歌、上刀梯、打猴儿鼓、赛牯牛等习俗和六月六、四月
八、姊妹节等民族节日,具有浓郁的苗族风情,还有“桃花虫”等风味独特的小吃和苗族织锦芭排等民族工艺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二)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先后完成了《德夯核心风景区详细规划》、《乾州古城前期保护规划》编制,目前《吉首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已经过评审,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编制了《吉首市旅游交通地图》,对全市和全州的主要景区点和风土人情进行了介绍,并提供了交通票务信息、涉旅企业(酒店、旅行社、购物点、特色餐饮等)信息,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共有36个项目分别申报为国家、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湘西苗族民歌申报为国家级项目,填补了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空白,社塘坡乡、寨阳乡、丹青镇被申报为中华民族艺术之乡,石顺民被授予中国苗鼓传承人称号,龙英棠、滕召云、吴腊宝等获州级传承人称号;先后投入560余万元对乾州文庙、杨家祠堂、罗盛教纪念园林及吴鹤祠、伏波宫、杨岳斌故居、罗荣光故居等文物景点进行了抢救性维修,新发掘的东部苗歌拦门、调年节、上梁歌等民族民间习俗,被编入第一批市级保
护名录,新发现的矮寨镇中黄村、峒河街道小溪村周家大院、社塘坡乡土岑头城村被确定为古村落。
(四)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日益紧密。一是成功推出了“苗家做客”、“苗家拦门”、“苗家跳歌晚会”、“苗族鼓舞”、“苗族服饰展”、“山风鼓韵”、“傩戏”等集成化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品牌优势。二是通过积极举办各种民族节会活动,成功打造了德夯风景名胜区旅游文化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苗鼓节、国际攀岩赛和鼓文化节,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2005德夯·中国鼓文化节”邀请了来自吉林、广西、山西、湖北、重庆、湖南和台湾等8个省和地区的21支代表队、1000多名鼓手云集德夯苗寨同台献艺,成功打造了“千年苗寨,天下鼓乡”旅游文化品牌。三是乾州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得到初步开发。截止目前,共投入资金1.3亿元用于乾州古城旅游文化开发,已完成临街门面改造,确定了76栋具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改造古民居200多栋,修缮名人故居14栋,修复建成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古安澜井、罗荣光故居、杨岳斌故居和文庙等14个旅游景点。吸引了省内外130余家旅行社前来采线,已接待旅游团队110多个、游客4万多人次。四是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创作了以苗族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民族舞剧《远山鼓谣》和歌曲《梦寻隘口》、《遥远的苗乡》、《吉首飞翔》等,出版了《吉首映像》画册,创作完成了大型旅游风情歌舞《依梦湘西》,并组织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表演队伍赴长沙、深圳、广州等地演出,积极推介和宣传吉首。
二、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一是文物资源多但规模景区少,与全国、全省文化旅游景区相比,显得规模小、看点少、较零散,游客逗留时间短。二是自然景观档次、品位不高,德夯风景区虽然总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但精品不多,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三是文化资源丰富,但独具地方特色的苗歌、苗族傩戏、纸扎、阳戏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德夯风景区对本地区苗族习俗挖掘整理不够,热衷于引进和改造其它地区的苗族习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伪民俗”,对广大游客缺乏吸引力。
(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有待加大。由于地方财力薄弱,文化旅游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深层次开发利用,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包装、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宣传促销方面,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系统的宣传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不够,全市文化旅游业知名度不高,辐射面狭窄。《吉首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虽已完成,但因投入资金少,整个规划档次不高,尚未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通往景区(点)的公路等级低、路窄、弯多、坡陡,旅游景区(点)的内部通达性差。二是运载工具档次低,目前全市没有一台进口豪华旅游车,国产豪华旅游车仅120台,无法满足旅游专列及大型旅游团队来吉需求。三是始发列车少,目前吉首火车站始发旅客列车只有吉首至长沙旅游专列,团队购票比较困难。四是接待服务设施不足,且档次不高,全市虽有星级宾馆15家,但均为二星级、三星级的低档酒店,没有一家四星级以上的高星级酒店,尚不具备接待国际旅游团队的基本条件。
(四)旅游主导产品不够突出。一是品种单
一、技术含量低。德夯风景区内虽设有部分旅游
产品销售点,但是种类不多且大多与周边地区雷同,缺乏吸引力,二是受资金、人才、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旅游产品大多处于小作坊生产阶段,没有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三、加快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充分利用与湘、鄂、黔、渝四省市相邻的区位优势和纳入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的机遇,以德夯风景区和乾州古城为载体,以民族文化风情为灵魂,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建设和服务,着力做好景区观光、文化欣赏、特色饮食、旅游购物、会议休闲、乡村体验、生态健身等旅游文章,努力将吉首打造成为面向本省、辐射周边县市、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湘西旅游集散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状况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和完善以省为指导、州为基础,景区为重点的覆盖全市的旅游产业规划体系,做到与旅游景点、公路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相互呼应,协调发展。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一是加快道路网络建设。加快以常吉、吉茶、吉怀、张花高速公路吉首段等4条对外通道建设和以国道209线吉首绕城线为重点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建设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编制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的内外对接网络,有效改善对外交通环境。二是加快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国道319线城东口、省道229线城北口、国道319线城西口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商场、餐饮、娱乐、休闲、体育等公共娱乐场所,并按相关规定和标准建设机动车停车场,同时加快乾州中心客运站建设,开通前往州、市主要景区点专线车和周边主要景区点班线车,力争三年内建成3家至少拥有100台豪华旅游车的大型专业旅游车队,全市豪华旅游客运车辆达到500台以上。三是切实提升城市接待功能。三年内力争建设1家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0家以上三星级酒店,同时加快兴建高档商务型酒店,拓展会议服务功能,增加商务客房楼层和酒店会议设施,提高酒店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四是重点发展商贸、娱乐、休闲业。围绕游客“吃、住、游、购、娱”五大要素,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手段,着力打造好以商业城、湘泉步行街和吉首商贸大世界为核心的繁华商业带;建设一条方便游客用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加快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开发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大型旅游娱乐演出场所以及咖啡厅、酒吧、健身房、夜总会等娱乐服务设施。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提质。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的要求,注重抓好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以独特的德夯苗族民俗风情和乾州古城文化底蕴为重点,将《扎花女》、《远山的鼓谣》等精品民族文化节目推向市场,使之成为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同时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节庆习俗日及举办中国“鼓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塑造“天下鼓乡”旅游品牌,把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人绝技等按市场化手段物化出来,融入项目开发建设之中,突出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四)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搞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筛选、论证、储备和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
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一是加强宣传促销。把旅游宣传纳入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外事、商务、对台、驻外机构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纳入广播、电视、宾馆、商场、电讯、娱乐等各环节。二是加强文化促销。不断深入挖掘整理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重点推介德夯苗寨民俗风情和乾州古城“春”文化、巫傩文化和兵站军事文化,为观光旅游注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增添神奇、深厚的文化色彩。三是加强活动促销。通过积极参加“湘洽会”、“沪洽周”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旅游风光,拓宽旅游市场,扩大旅游产业知名度。四是重点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开发老爹果王素、苗族银饰和服饰、水冲石砚、乾州板鸭、河溪香醋等名优产品,在宾馆、景点设立旅游产品专卖点,在旅游线路设立民间工艺参观点,积极培育旅游商品专业市场。
(六)继续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设立文化旅游专项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逐年增长,对涉旅企业税收可参照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执行,行政性事业收费可按最低下限收取,重点旅游企业优先纳入民族贸易、民族用品范围,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优先享受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进一步加强旅游秩序整治,依法打击欺客宰客、强迫消费和虚假广告等扰乱市场秩序秩序的违规行为,清理、整顿、规范涉旅企业的收费,依法搬迁、拆除通往景区和景区内的各种违章建筑,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吉首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根据**安排,最近,我们先后深入**、**县,通过视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情况汇报,与有关专业人士座谈等形式,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
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6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0%和27%,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县(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加力推进。市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
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上编制完成了《**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勾画了蓝图。扶风县把文化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连续三年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县在出台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将**风景名胜民俗区打造成为**经济区旅游名片、全国知名的周易体验与寻根问祖圣地。**县先后聘请10多家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规划权威机构,编制全县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
(二)项目带动,突破发展。市、县政府将项目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40多个,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等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截止10月底,全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合同引资90多亿元;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在建、续建和完成旅游项目61个,总投资114亿元。**文化景区一期工程、中华**城、中华**园等一批旅游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并对外开放。结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山—**河区域旅游核心区开发进展顺利。**县今年确定并实施了投资6亿元的十大旅游项目,**古镇、中
华民俗风情一条街、**旅游小镇、**民俗园4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县全面启动了**山游客服务中心、林泉雨居游客中心、明天展示馆等五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工作,并投资2000多万元对部分景点和宾馆饭店进行包装改造,使景区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注重促销,扩大宣传。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比较重视旅游促销,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上做了大量工作。精心制作了《游**》旅游指南和《炎帝故里》旅游画册,在《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宣传我市文化旅游产品;抓住举办世园会的机遇,在100辆客流量大、受众面广的世园会专线旅游接待车上设置车体广告,全面推介我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山旅游登山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我市旅游资源禀赋,提高宝鸡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县采取重大节庆宣传、与媒体联手宣传和走出去宣传促销的办法,大力推介**山旅游品牌,使国内外游客对**山的知晓度明显提升。**县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响周文化、民俗文化和三国文化三大品牌,利用多种媒体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增强了景区的文化感染力和游客吸引力。**县着力打造推介“水韵江南、七彩凤县”品牌,使其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中国最美小城”。
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宝鸡拥有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情况,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从我市纵向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开发建设,一些新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对调整全市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横向比,我市的旅游产品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主导性产品以传统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购物功能不足;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旅游景区规模普遍不大,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较低;旅游产业链条不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重点旅游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高速公路“十字”骨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从全市情况看,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上,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市县财政不够充裕,政府对旅游的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旅游项目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相对较大,金融单位对旅游项目贷款顾虑较多;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效果不佳,民间
资本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率仍然较低。
对策和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对提升地方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用巨大。针对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着眼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省政府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支持**加快建设**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这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开发、项目带动、建设精品”的原则,高起点、高品位制定适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尽快制定、完善各景区景点的整体开发详细规划,用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在旅游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依托炎帝陵、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和延安黄帝陵、天水伏羲庙、大底湾遗址等资源,建设中华民族远古文化长廊;依托周原遗址、雍城遗址、中华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院和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天水及其附近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等资源,建设周秦文化长廊;依托法门寺、龙门洞、金台观和西安楼观台、天水玉泉观、麦积山等资源,建设宗教文化长廊;依托秦岭北麓的茵香河、天台山、太白山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文化长廊。规划形成后,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力求使规划凸显宝鸡特色,体现人文内涵,努力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新突破。
二、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精心打造精品工程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地貌特殊,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条件优越。要在加大财政对旅游重点项目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和“让小利,得大利”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大招商、招大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保障。要把推进旅游产品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在精、细、美上再下功夫。一是要着力建设名景。**的旅游景点不少,但精品不多,应该确立几个最具宝鸡特色的景点进行重点开发,形成全国有影响的“名景”。要突出抓好***等景区建设,突显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精心包装景点,提升景区品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二是要倾力打造名品。结合旅游特点、地方风情、材料资源,研究开发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如可用钛材、泥塑制造炎帝、周公图像和周秦珍宝等,也可将手工布、剪纸、皮影、刺绣、社火脸谱等制作和销售引入旅游景区,为旅游产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巧的民间工艺,增强互动性,让游客在参与中消费,买到称心如意、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三是要注重开发名吃。**的地方小吃独具特色,如臊子面、农家醋、文王锅盔,豆花泡馍,鹿糕馍、“一口香”等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小吃风味的基础上,像关中风情园、民俗村那样,进一步挖掘当地的饮食文化,开发出既有地方特色,又受游客喜爱,还便于携带的系列小吃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三、着力牵龙头、带“三产”,不断强化服务功能 文化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第三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以“做大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线,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创新旅游营销思路和方式,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兴增长极。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交通、娱乐、购物、接待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打造宝鸡都市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抓住旅游环线等干线公路建设的机遇,形成贯通主要景点的旅游大环线。规划建设沿秦岭北麓至市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开通高速公路沿线景点快速旅游客车,使景区之间的衔接更加便捷;大力
发展文化娱乐、美食购物、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硬件设施的品味和档次,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现有旅游网站,设立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投诉、旅游救援等增值服务;围绕发展文化旅游,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乡村,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积聚人气,留住游客,真正把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第四篇:关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关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张民义
最近,我与部分驻宝省政协委员,先后深入眉县、扶风、岐山和凤县,通过视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市旅游局和县上情况汇报,与有关专业人士座谈等形式,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基本情况,共同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调研情况如下:
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6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0%和27%,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县(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加力推进。市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上编制完成了《宝鸡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
总体规划》,为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勾画了蓝图。扶风县把文化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连续三年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岐山县在出台的《周公庙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将周公庙风景名胜民俗区打造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名片、全国知名的周易体验与寻根问祖圣地。凤县先后聘请10多家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规划权威机构,编制全县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
2、项目带动,突破发展。市、县政府将项目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40多个,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等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截止10月底,全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合同引资90多亿元;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在建、续建和完成旅游项目61个,总投资114亿元。法门寺文化景区一期工程、中华礼乐城、中华石鼓园等一批旅游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并对外开放。结合国家级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石鼓山—茵香河区域旅游核心区开发进展顺利。扶风县今年确定并实施了投资6亿元的十大旅游项目,西府古镇、中华民俗风情一条街、宝塔美阳旅游小镇、南宫民俗园4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营。眉县全面启动了太白山游客服务中心、林泉雨居游客中心、太白明天展示馆等五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工作,并投资2000多万元对部分景点和宾馆饭店进行包装改造,使景区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3、注重促销,扩大宣传。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比较重视旅游促销,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上做了大量工作。精心制作了《游宝鸡》旅游指南和《炎帝故里.宝鸡》旅游画册,在《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宣传我市文化旅游产品;
抓住西安举办世园会的机遇,在100辆客流量大、受众面广的世园会专线旅游接待车上设置车体广告,全面推介我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我市旅游资源禀赋,提高宝鸡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眉县采取重大节庆宣传、与媒体联手宣传和走出去宣传促销的办法,大力推介太白山旅游品牌,使国内外游客对太白山的知晓度明显提升。岐山县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响周文化、民俗文化和三国文化三大品牌,利用多种媒体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增强了景区的文化感染力和游客吸引力。凤县着力打造推介“水韵江南、七彩凤县”品牌,使其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中国最美小城”。
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宝鸡拥有 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情况,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从我市纵向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开发建设,一些新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对调整全市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横向比,我市的旅游产品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主导性产品以传统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购物功能不足;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旅游景区规模普遍不大,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较低;旅游产业链条不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重点旅游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高速
公路“十字”骨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从全市情况看,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上,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市县财政不够充裕,政府对旅游的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旅游项目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相对较大,金融单位对旅游项目贷款顾虑较多;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效果不佳,民间资本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率仍然较低。
对策和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对提升地方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用巨大。针对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着眼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省政府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宝鸡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要将宝鸡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这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开发、项目带动、建设精品”的原则,高起点、高品位制定适合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尽快制定、完善各景区景点的整体开发详细规划,用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在旅游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依托宝鸡炎帝陵、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和延安黄帝陵、天水伏羲庙、大底湾遗址等资源,建设中华民族远古文化长廊;依托宝鸡周原遗址、雍城遗址、中华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院和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天水及其附近礼县大堡子山遗
址等资源,建设周秦文化长廊;依托宝鸡法门寺、龙门洞、金台观和西安楼观台、天水玉泉观、麦积山等资源,建设宗教文化长廊;依托秦岭北麓的茵香河、天台山、太白山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文化长廊。规划形成后,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力求使规划凸显宝鸡特色,体现人文内涵,努力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新突破。
2、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精心打造精品工程。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地貌特殊,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条件优越。要在加大财政对旅游重点项目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和“让小利,得大利”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大招商、招大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保障。要把推进旅游产品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在精、细、美上再下功夫。一是要着力建设名景。宝鸡的旅游景点不少,但精品不多,应该确立几个最具宝鸡特色的景点进行重点开发,形成全国有影响的“名景”。要突出抓好法门寺、太白山、周公庙、钓鱼台、五丈原、吴山、金台观、龙门洞、关山草原、嘉陵江源头、通天河等景区建设,突显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精心包装景点,提升景区品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宝鸡观光旅游;二是要倾力打造名品。结合我市的旅游特点、地方风情、材料资源,研究开发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如可用钛材、泥塑制造炎帝、周公图像和法门珍宝等,也可将手工布、剪纸、皮影、刺绣、社火脸谱等制作和销售引入旅游景区,为旅游产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巧的民间工艺,增强互动性,让游客在参与中消费,买到称心如意、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三是要注重开发名吃。宝鸡的地方小吃独具特色,如岐山臊子面、农家醋、文王锅盔、凤翔金钱肉、豆花泡馍,扶风鹿糕馍、“一口香”等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小吃风味的基础上,像扶风关中风情园、岐山西岐民俗村那样,进一步挖掘宝鸡的饮食文化,开发出既有宝鸡特色,又受游客喜爱,还便于携带的系列小吃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3、着力牵龙头、带“三产”,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文化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第三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以“做大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线,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创新旅游营销思路和方式,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兴增长极。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交通、娱乐、购物、接待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打造宝鸡都市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抓住宝平高速、宝汉高速、太凤高速、合凤高速开工建设及西宝高速扩建、关中环线宝鸡西沿线等干线公路建设的机遇,形成贯通主要景点的宝鸡旅游大环线。规划建设太白山沿秦岭北麓至市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开通高速公路沿线景点快速旅游客车,使景区之间的衔接更加便捷;大力发展文化娱乐、美食购物、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硬件设施的品味和档次,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现有旅游网站,设立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投诉、旅游救援等增值服务;围绕发展文化旅游,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乡村,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积聚人气,留住游客,真正把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第五篇: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态势喜人。
1、多措并举,融合发展的氛围和机制已经形成。着眼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我省多措并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注重政策引领。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文化与旅游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各地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融合发展氛围。三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成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注重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宣传推介上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以文促旅,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得到极大提升。对原本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纯旅游项目,各市、各有关单位注重挖掘历史资源,把握文化脉络,提炼核心主题,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服务,着力优化环境,强化比较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提高内在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跨越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比如,承德市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投巨资推出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提升了该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领略皇家文化的魅力,旅游收入呈井喷式增长。
3、坚持以旅兴文,不少文化项目(企业)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区)”。石家庄市的藁城宫灯博物馆、唐山市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启新博物馆、保定市的曲阳石雕和易水砚产业基地、邯郸市的大剧院和磁州窑博物馆、沧州市的乐海乐器生产基地、邢台市的沙河工艺玻璃基地等,原本都是宣传文化部门扶持打造的文化项目(基地),近年来通过创意提升、改造升级,特别是通过增加体验、互动等功能,都发展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观光景点,实力、活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4、挖掘各种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皇家文化、太行文化、长城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现代工农业文化等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5、顺应时代潮流,新型文化旅游业态不断涌现。以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新乐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园、中国动漫实训与考级中心、唐山丰南中国游戏产业发行基地、秦皇岛龙城帝国网游体验基地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据产业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正在成为市场“新宠”,初步形成了观光体验与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
6、市场日趋完善,效益持续攀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呈逆势上扬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分别比2012年和2011年增长了17.7%和26.6%。
二、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切实解决文化、旅游“两张皮”问题。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但由于缺乏顶层性、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架构设计,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得还不够深入,“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省内跨越行政区划的融合以及与国内国际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由省发改委牵头,抓紧研究制定全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区域系列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在全省推广承德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经验,省市县三级分别由政府常务副职领导统管文化和旅游工作,切实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
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切实解决扶持不到位的问题。从目前看,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鼓励支持新兴业态发展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对此,一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制定完善并落实好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有效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作用。二是整合省市两级宣传文化和旅游发展部分专项资金,设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用于扶持壮大特色文化旅游企业,支持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培育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区、产业集群和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营销力度,切实解决我省不少优秀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不高、客流量较少的问题。我省优质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非常多,但一些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国内国际知名度不够高,这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大、市场运营水平有待提升有很大关系。对此,各级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营销意识,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载体和平台,加大对我省优秀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介力度,共同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营销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切实提高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美誉度、影响力,进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