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
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1、青年处于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青年所处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对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青年也在创造和累积具有自身属性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
大众文化。
3、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群体思想状况紧密相联,流行文化尤其能够反映一个群
体的普遍的思想状况,甚至是塑造其个人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社会化机制。
4、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兴趣取向和文化诉求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新时期青年的价值观念、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表态
5、北大青年流行文化也形成了自身的突出特色,了解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对于加强校园文化
建设、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论与讨论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从总体上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整体性特征。
第二,从内容结构上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呈现较强的多元化和兼容性的特点,但是“雅
文化”和传统内容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从形成上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有其颇具时代特色的运作机制。
第四,从在整体学习生活中所占地位来看,青年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北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五,从功能上看,大学青年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校园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以正功能为主。
第六,从文化生态上看,社会大众文化和校园青年流行文化存在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互动作
用机制。
同时,着眼于青年流行文化健康发展以及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今后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以下五个方面还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的正面引导工作应引起高度
重视。
第二,从青年流行文化的“多元”色彩来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的针对性建设应引起高度
重视。
第三,从青年流行文化的载体形式来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的媒体引导创新工作应引起高
度重视。
第四,从青年流行文化的组织开展来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的组织工作应在了解需求、整
合资源和改进活动形式等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从青年流行文化的建设内容来看,原创文艺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篇:大学生流行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高校大学生流行文化社会调查 新时代的流行文化已在大学里普遍流行,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报告主要介绍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基本情况。针对流行文化的影响,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面对流行文化,树立正确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的表现
消费的流行时尚
当社会的目光突然转向关注个性、时尚的时候 ,思想最活跃、最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当然也会不失时机地去时尚一把。穿个性服饰、换新款手机、做头发、出入健身房„„,总之想去做一切可以看起来让自己更“入时”的事情。
调查表明 , 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至少在 1万元之上,有 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 ,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与同龄的工薪阶层也接近。调查中有 67.1%的学生表示“喜欢追求富于挑战、新奇和变化的东西”, 22.9%的学生以“自己的穿着更加时髦”而自豪。为此 ,不少高端消费品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其中 ,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 PDA;12%的人拥有M P3。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调查显示 ,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除了基本的生活、学习消费外 ,用
于网络通信、交际非正规学历考试培训、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多。
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流行时尚行为
面对在大学生中有巨大市场的流行时尚文化 ,我们不能消极地
听之任之 ,更不能盲目地“围追堵截”,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 ,根据大学生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规律 ,弘扬主旋律 ,倡导多样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1、理性看待大学生的流行时尚文化
当代大学生对流行时尚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是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具体表现。然而 ,社会流行时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 ,对青年健康成长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我们应采取对大学生成长全面负责的态度 ,理性审视大学生的流行时尚 ,积极参与大学生文化时尚活动 ,在师生文化互动中 ,扩大和拓展主流文化的辐射作用。
2、弘扬主流意识 ,整合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 ,必须理直气壮地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强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后世的影响深刻而且深远 ,大学生崇尚流行文化 ,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美德 ,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基。在全球化趋势中 ,我们应该教育大学生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同时 ,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 ,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 ,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 :
1、杨长征 :《青年时尚论纲》载于《中国青年研究》
2、陈思 :《2002年北京高校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载于《中国青年研究》
3、《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4、毛晓红 :《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载于《现
代教育科学》
城乡规划二班
梅世钊
第三篇:关于天津市高校学生流行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天津市高校学生流行文化的调查报告
青年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青年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对其健康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群体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种不同形态,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影响下的同时,青年也在创造和累积具有自身属性的文化。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群体思想状况紧密相联,流行文化尤其能够反映一个群体的普遍思想状况,甚至是塑造其个人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社会化机制。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有必要了解现今社会高校学生中的流行文化趋势以及学生们对此的态度,为此在暑假期间我对身边的一些同学、朋友和年龄相仿的陌生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口头提问和聊天等方式对高校学生流行文化进行了调查。
一、怎样诞生的高校流行文化
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经济变革带来新的变化,使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定的价值。在传统与现代冲突过程中,青年人总首先面向现代化、热衷改革、创造新鲜,这些都被认为是青年流行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部分,可以算是青年流行文化的源头。在传媒时代,媒体毫不犹豫地成为制造和传播流行共识与流行文化的工具。如果问起最近流行文化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们感触最深的恐怕是高科技产品带来的新鲜与惊奇。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因为高科技而大大增强,强化了人们的感官刺激。在现代大学校园里,手机与电脑早已不是奢侈品,作为平时交流的工具,它们与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它们的普及也同样促进了流行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
二、校园中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实例考察:对周围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2011年8月,我和我的家人对我身边的朋友、同学和路上年龄相仿的陌生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率80%,有效回收率100%。问题涉及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最后在临近开学时,拜访了天津医科大学的几位老师,与他们谈论了此问题。我知道了在老师们眼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调查问卷
1、除学习外你认为现在大学里比较流行的有那些?(最多选三项)
A、听歌学歌B、看电影电视剧C、看NBAD、关注国家
大事新闻E、球类运动F、玩QQ农场类游戏G、玩魔兽争
霸类大型网络游戏H、关注选秀类节目I、关注其它娱乐新闻J、追星K、上网聊天L、上网写博客或微博M、其它
2、你最喜欢什么类型的名人?
A、政治人物B、体育明星C、歌星D、影星E、小品演员F、创业成功的亿万富翁G、学术名人H、平民
英雄I、其它_________
3、你一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新闻?
A、看报纸B、电脑上网C、手机上网D、看电视E、听广播
4、你一般怎样打发你的业余时间?(最多选三项)
A、上网B、看小说C、逛街D、进行社交或社团活动E、看电影F、看电视G、听广播H、钻研自己某一爱好I、其它
5、你上网一般做什么?
A、QQ聊天B、玩游戏C、看影视剧D、看球赛E、看新闻
F、写博客G、网络购物H、看小说I、找资料G、其它
6、你平均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有多长?
A、半小时B、一小时C、一个半小时D、两小时左右
E、三小时左右F、四小时左右G、很少上网H、其它______
7、你现在经常玩什么游戏?
A、农场偷菜类游戏B、魔兽争霸C、QQ其它休闲游戏(如棋牌、休闲竞技类)D、连连看等小游戏E、梦幻西游F、赛尔号G、不玩游戏H、其它
8、据你观察你宿舍里经常玩游戏的有多少?
A、一人B、二人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E、三分之
二F、全部G、没有
9、据你观察玩游戏上瘾的同学从没玩之前到成瘾之后有什么变化?
A、人变得越来越懒散B、由以前的胸怀大志变得茫然C、成绩越来越差D、对同学与班级越来越漠不关心E、其它
10、你对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有多少了解?
A、不了解B、了解一点C、比较了解D、列举你了解的流行
语
11、你写博客或微博吗?
A、经常写B、偶尔写C、从不写D、不了解
12、你看韩剧吗?
A、经常看B、偶尔看C、喜欢但没机会看D、不喜欢看
13、据你观察许多大学生喜欢看韩剧的原因是什么?
A、娱乐性强B、符合青年尤其是女生对于浪漫爱情的渴望
C、俊男美女多D、人物的造型前卫时尚E、精致唯美的画面F、韩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吸引力G、剧情曲折而煽情H、节奏舒缓
而明快I、体现真善美的特点J、其它
14、你认为说唱、DJ技术、街舞等嘻哈文化对大学生有什么影响?
A、让人更追求生命的活力B、让人更追求生活的享受或愉悦地生活
C、让人更追求个性的突出D、让人更追求浪漫E、让人放弃了
远大的理想F、影响很少G其它
(三)材料反馈
调查发现,QQ聊天、“偷菜”、网络游戏、美剧、动漫、日韩潮流、微博、社团文化是目前大学校园几大流行文化现象。
1、网络文化
QQ聊天在近几年来成为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活动,无论是使用手机
还是电脑它都成为人们交流娱乐的首选方式;社会在迅速发展,网络也不甘落后,一些时尚的“流行语”新鲜事透过互联网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数据,在我国所有的网民中在校大学生占到47.7%,自然大学生成为这些“流行语”新鲜事的最大受众。虽然大学生离开了家,但终究局限于校园,网络就成为我们观新闻知天下的最大帮手。
2、娱乐文化
大学生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与中、小学生相比学习压力小,生活空间相对
较大;而相较于已经进入社会的青年,不需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状态比较自由有更多的空暇时间,加之电脑在学生中的普及,很多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流连于看各种美剧、韩剧和综艺节目,关心娱乐八卦消息。
3、社团文化
人们常说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这其中自然免不了各种社团协会的加入,不
同的协会满足了学生们的不同爱好。在社团活动的推动下,学生们有了各自的兴趣追求并延伸到校园生活的时时刻刻。可见由社团文化衍生的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多样性、新鲜性和猎奇性。
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的普及与通讯手段的进步,使得每个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扬民主精神,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评论,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参与评选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超级女生优胜者等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民主精神。大学生是一个很容易接受流行文化的群体,他们在流行文化中感悟着时代精神,同时,大学生所参与的手机短信,网络聊天,网上博客等流行文化形式,也已经使他们感觉到当今时代的信息化、数字化特征。流行文化涉及面比较广,领域较多,大学生参与其中,能扩展自己知识面。例如,外来文化的流行,使学生了解了外国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再如,网络文化的盛行,使他们拓展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进一步改善了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消极影响
流行文化是一个大杂烩,它蕴涵多种因素,有精华也有糟粕,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资历、经验等因素影响,相对缺乏判断力与自控力,往往会耽于娱乐而忘却了法纪、道德的约束。比如网络中的一些谩骂侮辱之词不经意间就会蔓延到日常生活之中,这导致有的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可能会表现出责任感缺失,道德滑坡,诚信观念缺乏等现象。当代大学生更喜欢娱乐,喜欢轻松,综艺节目、网络聊天、电子游戏等成为他们的主要消遣方式,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人人网,QQ空间的偷菜,还有超女快男等。很多人政治意识淡漠,对经典文本感到陌生,习惯了从网上搜索各种资料,然后收为己用。在很大程度而言,他们靠近了流行文化,却疏离了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
四、对问题的思考
在整理了调查资料以及综合了与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谈话后,我对高校学生中流行文化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在大学校园里,无论地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无论是学科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相互融合才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尊重和承认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努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加强沟通和引导,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二)坚持主流文化,拓宽传播渠道
面对多元文化生态和多元价值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一方面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决抵制反主流文化和种种错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文化选择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采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他们更易于接受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
(三)挖掘流行文化中的育人因素
有的流行文化本身就具有很明显的积极教育意义。比如很多学校通过评比文明宿舍、优秀宿舍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建设健康的宿舍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利用了宿舍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借用流行文化的一些形式,注入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非主流文化之所以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肯定有其可取之处。比如说有些流行文化内容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它的形式很新颖,很吸引人。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形式来包装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得高校价值观教育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
结语:这次的社会调查真是让我思考了很多,获益了很多。大学生和流行文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如何正确看待流行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促使二者关系良好的发展是我们着重要思考的。就我们自身而言,应加强甄别、判断流行文化优劣的能力,努力利用流行文化的优势因素来提升自己,而力争避开其不利的影响;对流行文化的策划、制作者而言,不能仅仅考虑商业利润,还要考虑到流行文化内容的意义与价值。这样,大学生和流行文化就能互相很好的融合、发展下去,成为一种有益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杨莉.论时尚文化与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融合[j].青年探索,2005(6)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2006
第四篇:城乡青年孝道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城乡青年孝道文化的现状。
时间:2010年8月。
地点:石家庄、长沙、汕头。
现将此次调查的有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背景与意图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在近代以来,由于反封建,误将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别是后来的社会受经济大潮的冲击,道德观念急剧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现了危机。为此,我们成立调查小组,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城乡青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力图通过调查问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初步获得现代城乡青年孝道文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改善提高该现状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书面问卷及网络(包括qq,e-mail等各种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问卷44份,有效回收率达88%。调查对象分散在石家庄、长沙、汕头三地城乡,分布范围广泛,符合调查要求。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年龄段16-2021-2526-3030-35人数11182510调查对象家庭所在地分布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镇城郊农村人数172944三、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选取了问卷中较有代表性的14道问题进行分析,原始数据统计如下:
1、你对孝道的了解主要通过:
“孝道”一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五千多年。从古至今不乏这类的典范,家里有父母的身体力行,学校有老师的教育,社会活动中也不免收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们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加深。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由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得对孝道的了解有着不同的途径。
2、假如你的父母让你继承他们的事业,你会:
父母对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不少父母觉得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对他们最大的爱,通常会让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可大多数孩子都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喜欢的工作,对父母铺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顾,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来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3、你对于祭祖的态度: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调查时间正值中元节期间,通过采访和所见所闻,即使在现代社会,祭祖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家族传统,有64%的被调查者对祭祖活动持不同程度的赞同态度,并且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家庭举行过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动。可见,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4、如果认为父母说得不对,你采取什么态度?
5、你对于“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态度:
6、你周围不赡养父母甚至抛弃父母的现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57%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沟通方式比较可取,一味的服从或是顶撞对双方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阻碍事情的解决。21%的人赞同延续香火这一传统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对这种说法,但绝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思想选择中立,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73%的被调查人群周围不存在父母被遗弃的现象,而且几乎没有人经常见到父母被遗弃的情况,这说明孝道这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7、你觉得你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的哎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做儿女的理应尽心尽力的照顾他们,可现实并非如此,只有14%的人认为他们对父母已经很好了,同样也有14%的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大多数是处于中立状态,不好也不坏。28%的人觉得自己也付出过,但比起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照顾还差很多。将心比心,回忆当初,即便是儿时那些模糊的记忆也可以涌出满满的爱。也许只有自已为人父为人母时才能体会那种舍己的心境。
8、你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解程度: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风筝,而线的另一头就是父母。由于学习、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他们的关心也仅限于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因此只有32%的人对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儿女在外,父母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多么希望能看到儿女承膝下之欢,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开手中的线。年龄不饶人,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们不说是不想给儿女们造成负担,外面的孩子们,记得常回家看看,多关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
9、假如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你又恰好出门在外办事,你会:
在外的儿女们最牵挂的莫过于父母的身体健康,可现实又有很多时间和地点上的冲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时无论如何会赶回去,这是很孝顺的,可也有34%的会选择通知邻居朋友帮忙,甚至还有等事情办完再回去的,当然这是极少数的,大概是7%。对于照顾父母这方面,绝大多数的子女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10、你平时跟父母沟通主要是为了:
小时候事事都顺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与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龄的差距,代沟对两代人的沟通有着太大的影响。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18%的人会主动与父母谈心。一半的人是通过日常的聊天来与父母沟通,不过还有9%只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这种做儿女的就太不应该了。
11、假如你长期在外,你会怎样联系父母:
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不免会觉得日渐疏远。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产品可使得异地沟通方便快捷,打电话、视频聊天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成为当代大多数人交流的的途径。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我们需要经常的联系他们,可是只有47%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是写信,39%偶尔打电话或是写信,有事情才联系的居然占到了14%,可见我们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父母有事为了不打扰我们,不想经常打电话,可是做儿女的要体谅他们的心境,不能经常回去看他们了,起码也要经常打电话去问候一下,一句贴心的话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12、对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后风光大葬”的现象,你的态度是:
风光大葬的背后,到底是对死去的人的孝道,还是活着的人的风光,这个基本属于不用讨论的问题。如果背后还要收受礼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没有了什么关系。生死事大,活着时未必多孝顺,死了之后进行风光大葬也算是尽孝的途径之一,这是一些人表现自己孝道的手法,风光大葬的标准各个时代不同,但总不脱场面宏大、参与人员众多这几个硬件,其中参与吊唁的人越多,仿佛办丧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视这种做法,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人确实是对父母有愧,觉得生前没能力让他们过好,葬礼一定要让他们风风光光的,27%的人对这类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赞同。当然世事无绝对,是好是坏都要看办丧事的人家是什么心态,保持中立的占18%。
13、你所在地区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情况:
近年来,也有不少地区政府和社会团体意识到孝道意识日渐淡薄这个问题,受访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区有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活动,也证明人们正在开始强调孝道在人们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41%的受访者未接触过与“孝”有关的活,说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远。
14、你对于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的态度: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将父母送去养老院是不孝的行为。可是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社会的变迁这个传统观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根据“去养老院网“统计,很多到养老院的老人们中,30%是可以自理。现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愿意到养老院养老,因为那里不但有专业的护理,而且还可以认识很多同龄的朋友。如今16%的人觉得如果养老院条件好就赞成把老人送去养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对这样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工作事业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顾,所以抽不出时间来照顾老人。老人去养老院不仅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而且养老院里饮食起居都比较稳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不过这也是在老人自愿的情况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养老院之后也不能不管不问了,还是要经常的去探望他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总稿)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
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青年处于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青年所处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对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青年也在创造和累积具有自身属性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就是其表层的、集中的,也是颇为典型的代表。2005年,“超女”浪潮风靡全国,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这也是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主体的。这些流行文化,看似各有特点,形成的源头又不尽相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文化的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势不可挡,流行文化在我国青年中掀起阵阵热潮且呈现持续升温状态,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缩小,流行文化的触角已经伸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校园也不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大众媒体造势之外,同时也关系到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自身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和各自的文化结构,涉及到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生活态度。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干,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代表的文化体系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影响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丰富、深化与发展。因此,全面了解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定位,分析青年所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对于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对待流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相关理论
(一)青年流行文化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陆玉林提出,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年流行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年流行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相似,但更多的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德认为,时尚的传播是建立在个人的创造和多数人互相模仿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年期独特的“同伴文化”特点,决定“向同伴学习”或“同辈之间互相模仿”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正是“同伴文化”的模仿性特点,使流行文化往往发端于青年。我国学者马广海认为:时尚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经济变革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会使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原有的价值,各种新的文化现象、价值观念又不断汇集、重组和整合。在传统与现代冲突过程中,青年人总首先面向现代化、热衷改革、创造新鲜,这些都被认为是青年流行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种事物之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其首要基础是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同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在传媒时代,媒体首当其冲成为制造和传播流行共识与流行文化的系统。如果问起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文化的变化,当代中国青年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鲜与惊奇。其中,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大大丰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多媒体和印刷技术的发达、电脑和DVD的普及、超大纯平显示器的出现、动画制作工艺的日益精良等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这些新出现的声像技术强化了人们的视听感受,对诉诸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贡献非常大。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平面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Flash动画等的普及,使得喜欢艺术的普通人借之也能够获得某种表现力,并相应地形成了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促进流行文化发展的另一日益突出的因素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
从另一角度来分析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这种文化主要是一种“同辈文化”,亦称“同伴文化”,即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群关系构成的一种亚文化,其流传范围主要集中在不同的青年个体之间。这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青年而言,同辈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青年要逐步地走出家庭,疏远父母的权威,寻求较大的社会独立性。同伴群体可以为这种努力提供一种温暖的支持。同伴之间的交往更为自由,更能为青年个体提供发展角色技能的机会。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在某种意义上,青年同伴群体是一个封闭的公司”,所有这些群体共同组成的同伴文化,有着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青年流行文化”恰恰为同伴性的青年群体,提供了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典范。青年们由此获得共同的话题、话语,分享共同的情感与趣味,关键是借此获得一定的身份认同。在兴趣与情感之外,群体间的交往需要上升为第一位,直接促成了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吸收与内化。
(三)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与功能
“青年流行文化”离不开一定的支持和参与的力量。在“青年流行文化”中,是商家直接促成了青年流行物品及文本的大规模流传,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家就是“青年流行文化”的真正支持者。因为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个人的选择,青年有“要”与“不要”的自由。只有当他们对“要”的选择构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商家才会依市场规则去运营。从这个角度而言,实际上是青年左右着商家的行为,也因此而规定了流行文化的大致方向。青年人是青年流行文化最根本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他们并不是文化的“瘾君子”,缺少了青年的支持和参与,青年流行文化自然会失去实在的依托,而成为一种无名无实之物。
青年群体正是以青年流行文化作为自身力量的动员、聚合和展示方式。青年不仅在自己的流行文化中找寻乐趣、宣泄感情、塑造思想,还通过自己的流行文化聚合力量,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存在。青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政治理念、利益诉求,甚至冲击现有的社会秩序。
“青年流行文化”并不完全是享受和退避,而是一种社会参与姿态,一种另类的政治姿态,其间存在着各种持久的张力和妥协。就青年流行文化本身来讲,青年人对某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显示了区别于成人社会的审美取向。此类异于成年人的行为,表现为一种相对柔和的张力,一般而言,不大会引起社会的过分关注。但有一些流行文化,却可以直接造成青年与社会的紧张状态,最突出的便是“道德恐慌”理论下的青年流行文化。青少年犯罪的大幅度飙升,促成了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一些社会学家又指出,社会控制的操纵,在扩大“异常行为”方面作用甚著。他们认为,媒体的报道对青年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往往会推动青年走向社会期望的另一面。青年流行文化与主流意识的对立,可能表现为明显的冲突,产生“愤青一代”;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内隐式的对抗,如一些青年对政治等社会公共事务的冷漠和拒绝。在一定程度上,“沉默”是一种反驳,对“无意义”的追求是对强加意义的最大排斥。另外,“青年流行文化”的张力之强,还表现在社会力量对青年流行文化的批判之上。对待“青年流行文化”,社会有多大的谴责,就暗示了青年的意识对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冲击。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流行文化
青年流行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直观反映,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内,青年流行文化依附于成人主体文化,没有独立的精神意识空间和自己的独特个性。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对内改革,使整个神州大地从文革的破坏中慢慢恢复,并重新焕发出一种积极昂扬的清新之风,一大批青年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了流行文化的建设者与鼓吹者;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港台的流行音乐吹进了大陆的千家万户,让邓丽君、罗大佑等港台艺人的名字同他们的歌声一起传唱一时。大量的译著又向大陆青年介绍了尼采、弗洛伊德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让青年思想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这一时期又可具体分成两个阶段。从改革开放伊始到1985年,该阶段文化上的绝对控制渐渐从青年流行文化生活中退出,青年自己的关怀与思考开始升腾,整个社会还具有过去的的气息与惯性。此时的青年流行文化仍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虽然有价值重估的部分,但仍深受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尚未放开的影响。比如说,虽然当时邓丽君的歌曲已经传唱于大街小巷,但社会上的主流意识仍然认为这属于“资产阶级的淫词滥曲”,认为在歌曲中表达情愫是低级趣味的。再如中国最早的模特大赛,本是女性个性解放的象征,也顺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潮流,从北京开始,昆明、广州等地纷纷举办模特大赛,颇有风靡一时的趋势,但迫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压力,这些比赛最终都无果而终。同时,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尤其是农村改革的启动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变了“文化大革命”带给人们的沮丧失望的心情,社会的进步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生活热情。青年本身所固有的那种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再次迸发出来。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也可以从当时的流行歌曲中看出那一代青年的爱国精神。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创造新的成绩,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畅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再次唱响了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经历了改革开放10年的积累,青年中关于文革那个时代的记忆似乎已慢慢淡去,他们自我的意识力量暗流涌动,终于在一个节点升腾爆发,焕发出那个时代青年独有的活力。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崔健在北京国际和平年音乐会上,身着农民装,裤腿一高一低的演唱《一无所有》,赢得在场观众经久不觉的掌声,并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精神的写照。现在看那首歌的现场视频,仍会感到热血沸腾,感受到八十年代中国青年磅礴震撼的气息。
自那以后,崔健成了青年流行文化的标杆人物,被誉为“中国摇滚教父”,推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时代精神的摇滚歌曲。这些歌以个性自我的态度对物质和精神诸多方面进行了现实的批判,表现出无限的反叛激情和对自我自由创造的坚定认同。文化和价值发生断裂,失去以往真切的理想和信念后,青年群体迷失了生存意义,先驱人物感受着虚无却不甘虚无,竭力执着地寻找:“多少次这样不停的走,可多少次这样一天到头。”在生命罅隙中抗争和呼喊的青年,需要时代的标杆和英雄,需要一种痛快淋漓的宣泄。崔健的摇滚乐“那雄浑铿锵富有蛊惑力的节奏,那嘶哑却自心底升起的苍凉沉重的呐喊,那迷惘落寞无奈却又不甘平静的怅然情绪,令青年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与此同时,新的青年流行文化也在抢占文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这一时期,朦胧诗人的诗歌名篇像荒原上的野火,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圣火,以深邃悠远的反思和痛彻心扉的呐喊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朦胧诗与新诗潮运动,从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冲破了旧有传统,以全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当时朦胧诗派的年轻诗人群体,比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等,这些名字成为八十年代中后期思想文化复兴时期青年心目中的偶像。青年通过文学反思过去的深重灾难,探求未来的光明道路。朦胧诗派、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整整一代人在文学中寻求答案,“文学青年”成为当时最骄傲和最时髦的词汇。他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
青年流行文化与成人主流文化日渐显现的离异,与当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传播一脉相承。后现代思潮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解构主义和反逻各斯主义,消解和解构传统是后现代主义首要而基本的文化功能,后现代主义者的哲学主张极大的启蒙和开掘了青年的批判精神,诱发了价值重建的主体性冲动。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文化的特征就是“不断的表现并再造‘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它尽力扩张,寻觅各种经验不受限制,遍地掘发。”这一时期,王朔的小说作品不断被搬上银幕,王朔在小说中复活了大批鲜活的北京市井流行语,用调侃的方式来躲避崇高,消解了中国文学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他创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语录,已成为流行于青年间的日常用语。王朔在小说中用个体经验的无限度扩张显示了文化本身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传统的理想主义被个体的心理、意志、激情、欲求所刷新,一方面使青年流行文化缺乏理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又使青年流行文化具有文化平等和解构权威的进步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西方思想也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一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黑格尔和萨特等人的思想,为新时期青年价值的重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四、九十年代以来的青年流行文化
回首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轨迹,可谓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可分为多个阶段。九十年代初期,青年经历了迷惘混乱,怀旧成为他们追溯寄托梦想的手段;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消费主义逐渐盛行,青年追求更为个性自由的生活;新世纪以来,青年流行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势头,衍生出多层次多领域的亚文化群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经历了照搬西方模式的激进实践受到挫折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短暂的空缺。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凸显出价值缺失和迷惘的倾向,疑惑丛生,渴望寻求归属。表现此类主题、情绪的流行歌曲较前阶段上升许多。汪国真的诗歌受到青年人的热切追捧,第一部诗集《青年的潮》出版后连续五次印刷,成为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诗中淡泊空灵的文字,迎合了当时青年的心态:想要拥有自我,但也真切地感受到周围生活的光明与艰难;追求理想,但却隐现淡淡的哀愁、莫名的惆怅。九十年代初期中国都市始终涌动着一股浓重的怀旧和乡愁情调。在青年流行文化中,“精神家园”、“人文精神”一度成为时髦语汇,表现出文化性“恋旧”的兴起,造出了“归家”的抚慰。改革开放之初,青年人在短短几年里走过了西方人几个世纪的思想历程,“前现代、现代、后 现代的时空聚变共时并存于当代中国,使人们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冲击、震荡与裂变。一方面,人们热切享受着进步历史观、现代性工业化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无处不在的现代化、全球化浪潮面前,又总是感到内心深处的隐隐作痛。因此在这两种时空维度的冲突与撕扯中,人们无奈向尘封的记忆寻找安抚,来弥补现代化造成的裂痕与伤口。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青年群体逐渐以流行文化来为自身定位,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一场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到文化范式的全面反叛。青年群体在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独立的话语系统和文化空间,使青年流行文化从政治和道德理念的负载之下解放出来。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 化的主旋律。青年群体体现出极强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导向越来越明显。他们渴望自我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时事、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青年表现出相当强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欲望,并且在职业选择中较多倾向于收入高但又有一定风险的职业。在大学校园出现的实用科技热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务实性特点。公关、市场营销、计算机、外国语等课程受到大学生广泛欢迎。青年在选择职业上所考虑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权力和社会地位,工作舒适,位于大城市,出国深造的机会多等。
九十年代青年价值观的共同点是采取积极态度顺应时代潮流,跟随改革走的,而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并且青年总是走在改革的前列。因此,青年价值观的历史变化对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世纪以来, 青年时尚文化与科学技术、网络信息紧密结合,在社会各个领域里繁荣与发展起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时尚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进一步扩大,日益趋向市场化。时尚消费、韩流、流行语、街头艺术、网络文化、山寨文化等丰富了青年时尚文化的内容,使青年人有了选择多种时尚文化的机会。各种时尚文化依托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开来,加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时尚文化越来越为青年群体所喜爱。
在新的世纪中,青年时尚文化主要依托网络、手机等媒介来普遍传播,给青年提供直接表达自我的便捷途径。同时,青年自身的种种因素对时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围绕着各种时尚文化,青年群体会演变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文化交流模式,各个小圈子又都有些共同的地方,而且其互动关系也很复杂,从而构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时尚文化景观。青年流行文化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使得人们无法找到一种或是几种主导样式。青年流行文化和青年价值观呈现出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更加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偶像崇拜”文化、“时尚消费”文化、“网络”文化、“韩流”文化、“流行语”文化等现象层出不穷。
“偶像崇拜”在目前的中国青年中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他们渴望与偶像交流,喜欢与他人谈论自己的偶像。随着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偶像及其崇拜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得以延伸传播,偶像崇拜有愈演愈烈之势。“时尚消费”表现为消费观念转向享受生活,消费心态追逐前卫和新潮,消费方式崇尚个性和品位。青年对商品的品牌及其文化需求更为敏感,中国的青年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品牌和文化商品的庞大消费群。同样,青年越来越受到商业广告的影响。喜欢名牌服装是越来越多的青年的心理需求,他们对名牌有着较高的认知度、较强的辨别能力和丰富的相关知识。“网络文化”主要体现在青年上网行为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他们渴望充分的信息与通讯。由于网络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其他现存媒体的优势,青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信息搜索。网络不但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而且也创新了青年流行文化的传输方式。与传统文化单向性传统不同,网络上的文化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例如,“韩流”在我国的风行,它对中国广大青年的观念更新和行为认同更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再如,“流行语”文化则表现为大量的新潮时髦的词汇流行。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一种特殊语言符号“火星文”随之诞生。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文化现象外,还存在着一些小众化的青年流行文化群体,从参与比例上来说,置身这些流行文化的青年在青年群体中尽管是“小众”,但绝对数量上依旧很大,反响也不小,并且还在进一步发展。“网络自拍”在2005年火热一时,这种兴起并迅速蔓延于网络的文化现象更是引起了多方关注。“街球”是当前在青年中越来越有影响的一种运动休闲方式。这种运动时尚兴起于美国,近年来借助NBA的影响,在运动产品制造商的推动下,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兴起的还有诞生于美国黑人群体的“街舞”表演。Cosplay也是一种舶来文化,该单词中文译为“角色扮演”,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及化妆等来扮演动漫、游戏、影视中的某些角色,也包括自我原创的造型装扮。喜欢玩这种秀的大多是一些动漫爱好者。围绕这些流行文化,青年群体会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交流模式,各个板块之间互有重叠,其互动关系也很复杂,由此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一些学者将青年群体中涌现出来的这些文化现象定位为非主流文化,并对此持肯定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一种文化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对立面存在,消灭了对手,也就最终消灭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制衡力量存在和繁荣,对主流文化亦是一件幸事。另外,从宏观层面来看,新世纪中的青年流行文化主要是依托网络、计算机、手机等而流行。技术的发展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而是青年自身主动地形成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进而激起了他们广泛参与文化表达的愿望。当代青年流行文化多元化的取向和由于多种标准造成的价值选择的迷茫,可以看作是对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差异性”的折射。当代青年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青年的主要人生目标,发展个体自我、崇尚自主独立成为青年一代的生活逻辑。这也表现为青年们拥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竞争意识、平等观念、效率观念及代价和风险意识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他们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务实、宽容、多元。
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近年来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大事,青年群体的民族自豪感逐渐高涨,爱国主义价值观进一步增强。2008年上半年,海内外华人青年空前一致地团结起来,揭穿西方媒体在拉萨事件中的谎言,为奥运圣火的传递助威护航。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青年掀起爱国互助的热潮,表达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东道主国家的青年群体更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年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风采。此刻青年的爱国主义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不再是一种弱者的抗争,而是建立在祖国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强烈抒发。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也造就了一代新的青年。他们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甚至反叛这种文化及其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体现他们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他们迷惘并追求着,痛苦并快乐着,他们将在不断的学习、接受、质疑、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国社会的新的脊梁。
五、当代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典例分析——北京798艺术区调研
(一)798艺术区简介
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20 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名曰:798 艺术区。早在我们实践队一行人踏入798艺术区这片土地前,就听朋友们讲述798 艺术区的种种新鲜事物。加之近年来中国大地上创意文化产业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而798 艺术区是先锋模范,因而其成为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一个创意园区,也是当代青年流行文化体现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一群对流行文化有着极高热情的青年,我们走进了这满载着艺术家的憧憬与梦想的798 艺术区,去探索其中所蕴含的青年流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独特的SOHO式艺术聚落与Loft生活方式
进入20 世纪90年代后,由于电子科技的不断更新飞速发展,曾经为厂里带来利润的产品不再能适销对路,产区中各厂只能够靠出租部分闲置的厂房以渡难关。就在这时,一些艺术家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像滚“雪球”一样,就这样滚了起来,活了起来。而在艺术家们纷纷搬迁入该厂区后,适合艺术家的SOHO 式艺术聚落与Loft 生活方式便开始传播开来。
所谓的SOHO,即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缩写,即“小型化办公,家庭办公”,即营造一个舒适的、放松的工作创作空间。对于Loft 的改造,只是根据居住者的要求,仅对其空间进行改造,而不是完全地改变它们。通过保持每个结构元素创造出更加实用灵活的生活工作空间,无须任何的艺术装饰品,就可以创造一个温馨的充满艺术的生活空间。于是,原有的单一的大工业厂房被划分出了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与展览空间。从此,粗糙的柱壁,灰暗的水泥地面,裸露的钢结构已经脱离了旧仓库的代名词,一间间其貌不扬的旧式厂房里,一股新的流行文化气息正在涌动,这就是Loft生活方式。
(三)从流行音乐方面来分析
当代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并非是由单一一种文化元素构成,而是由多种文化相互交织的。在798这里,你不仅能看到大众流行的现代主义通俗文化,还能看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的、非主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比如,我们就参观传统荷塘与新潮的玻璃屋并存的了具有的“佩斯北京”艺术厅,具有浓郁非洲特色的赞比亚风情的画廊……从军工厂到艺术区,这些具有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厂房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如今的798是中国青年流行文化的急先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时尚新宠,一个青年的关于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理想、荒诞与正经奇幻组合的试验场!
实践队一行人穿梭在798艺术区内的大街小道中,静静地看着周围发生的这一切,看着艺术区内穿行的人与事物,细细品味着这里风格别具的艺术画廊,又恬然思考着798的记忆与未来。这是一个氛围独特的工厂,同时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区,更是一片青年流行文化的伊甸园!工业与艺术,竟能彼此相安,甚至相得益彰,这在中国的其他工厂中是难得一见的,真可谓是流行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事实上,再造的798 艺术区意味着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共存,实验色彩与社会责任并重,精神追求与经济筹划双赢,精英与通俗的互动,引领着新时代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的方向!
六、青年流行文化变迁的多角度观察
(一)从流行影视方面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迷惘怀旧向消费主义逐步盛行、追求个性自由过渡的思想文化转型。我国青年流行文化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以下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流行内容,这里主要从流行影视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八十年代港台文化勃兴。在影视方面,《霍元甲》、《上海滩》、《几度夕阳红》等掀起了观影热潮。这一阶段展现了青年渴望解放思想观念,解放世俗生活欲望的心态。客观上来讲,青年流行文化以作为传统文化的平衡者身份出现,逐渐形成了“70后”这一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阶段:进入九十年代,内地流行文化开始壮大并与港台文化合流共生。在影视领域,春晚渐渐走入千家万户,周星驰、王家卫、冯小刚的作品引领电影潮流。这一阶段,流行文化和工业化紧密结合,体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强。青年流行文化不仅作为传统文化的平衡者出现,而且逐步占据青年视线主流,形成“80后”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流行文化开始和国际接轨。伴随着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孕育,人们的主题意识被激活,更加关注小人物,出现了草根文化、山寨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形成了“90后”这一人群的文化身份认同。
(二)从流行语方面来分析
青年流行语作为一种灵动的青年文化现象,在青年的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涌动、翻新。青年流行语承载着一定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敏锐地反映出客观世界和青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折射着青年人喜怒哀乐的生存状态,表征着青年的社会文化心态。
青年流行语是指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高频词,如酷、QQ、炫等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折射出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的变化,从文化的角度透视和解读流行语的文化内涵,可以感知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生活观念的变化在词语中的反映。近年来,网络文化迅猛发展,上网越来越成为青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追赶时尚、联络朋友、放松自我、查询信息。从青年对网络的偏好上可以看到,这种“快餐”式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和消费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在青年文化中正逐渐消解。“酷”是英文“cool”的汉语译音,随着网络QQ 表情的使用而迅速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最流行的夸赞语。它已经由原来的“冷”的意思流转为“冷峻的潇洒”,到“帅”、“棒极了”,进而成为对“极具个性魅力”的经典概括。而这也正是“酷”的精髓所在,它迎合了当代青少年努力追求个性的意识和需要,成为青少年赞赏个性美的一种最高的表达方式。“炫”是随着手机通讯工具的兴起而诞生的一个流行词语,最初是形容彩屏手机的色彩鲜艳、绚丽夺目的。现在,它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青年人常用“炫”表示“引人注目”之意,如“最炫”、“够炫”;用“炫”表示“张扬、展示”之意,如“炫出个性,炫出风采”。总之,“炫”表达了青年表现自己,张扬自己,引人注目的一种审美观念。可见,青年流行语虽不具有物质载体,但却直接反映了流行背后的文化属性,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文化的指向。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酷、QQ、炫这些流行语的出现既是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相互磨合的结果,又能够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解读,能够看出网络通信对青年的广泛影响以及青年对网络文化快速发展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观念心态。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量诞生的流行词语,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成为中国人物质生活和观念变迁过程中最忠实的记载工具,是社会文化生活新面貌的真实记录,所以,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环境之中的流行语频率的变化反映着社会文化各种潮流的变化发展。例如,八十年代“摇滚乐”一词随中国摇滚乐教父崔健的全国巡演而“火爆”,也形成了青年对摇滚乐的普遍认同。虽然它造成了当时流行音乐文化的单一,但它浓缩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并且打破了文革时期形成的音乐文化的僵化形式,也折射出青年对音乐的新认识。由“北漂”而衍生的“校漂”一词是现代校园文化环境所特有的产物。“校漂”一族指的是一群正从学生时代向职业生涯转变,生活和事业尚未稳定,处于独立和漂泊状态之间的青年人。“漂”本意是漂动,带给人不定感,体现出大学毕业生们摇摆于现实与梦想之间。此外,“双向选择”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就业”、“签约”、“协议”显示出了当今时代的变革所引发的青年对职业的新思考;“考研”、“面霸”反映了青年人对科教领域变革的应对;“丁克”、“剩女”、“闪婚”折射出青年对婚嫁以及文化生活的新观念等等。现代青年流行文化变迁的确是现代青年流行语产生的根源,青年流行语是现代事物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青年文化变迁在语言上的反映。另一方面,青年流行语也反映出青年文化的走向。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现代社会一种文化的兴起,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相关新词新语,这些新词新语是该种文化兴起的象征;反之,这种文化也需依赖这些新词新语,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交流和运作,以彰显其优势和魅力。青年流行语是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变革,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诞生以及青年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有着复杂和深厚的文化根源。青年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青年流行文化的标志,青年流行语折射出青年流行文化的客观存在以及变迁趋势。例如青年人说汉语时常夹杂着英文,表明青年文化在趋向港化、洋化。“新人类”、“新新人类”、“新某族”等一类称谓的价值指向是年轻、新潮、前卫、刺激、暴露、狂野、奢侈和叛逆,显示出青年文化的前卫化倾向。“保研”、“博导”、“愤青”等缩略语表义明确,语音固定,符合简约性原则,体现出青年文化的简约化倾向。“剩女”、“面霸”,把极严肃的对象通俗化,语义上巨大的反差,为词语平添了滑稽调侃的色彩,表现了青年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大虾”、“菜鸟”这些最有时代气息的词语,也从流行语变成了普通用语,反映出网络文化迅猛发展势头以及青年文化的现时化倾向。网络流行语如“ 886”、“泪奔”等利用多种符号手段,如数字、字母、键盘符号、图形等,追求轻松有趣,幽默诙谐,表情达意简洁明了,生动形象,体现了青年流行文化的符号化倾向。(三)从流行音乐方面来分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在音乐文化领域中,从意识形态方面政治主导下的革命歌曲、群众歌曲逐步发生了向抒情歌曲、流行歌曲的转换。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这一过渡期的代表作之一,像春风一样在吹暖了祖国华夏大地,唱者淋漓尽致,听者心醉神迷。一时间,歌声此起彼伏,成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曲。1985 年该歌曲获“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一等奖。彭丽媛更是赢得了全国青年的喜爱和掌声,其端庄、高贵的舞台形象,成了青年们的偶像。她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每到一地,彭丽媛的歌声都赢得当地观众的喝彩,并获得了海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是拥有青年偶像最多的歌唱家之一。在彭丽媛的歌声里充满着希望、幸福、快乐„„这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的美好蓝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国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正如歌词中: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时期,广大青年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各种形态的音乐快餐已开始流入国内,开启了流行音乐和摇滚并行的局面。这是一个反叛和普世价值观并存的年代。1986年5月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歌手崔健演唱了一首之后在年轻人中风靡一时的《一无所有》,他后来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一无所有》也成为中国摇滚乐的开山之作。无可否认,崔健特有的沙哑、粗糙,甚至于嘶喊的噪音具有不可遏止的震撼力,很容易调动青年歌迷狂热的情绪,引发他们的深层心理共振。崔健的歌声表达了处在社会转型期极速变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的彷徨、困惑和对独立自我的渴望。而在歌声中他们感到放纵、自由,更接近真实的自我,这正是他们热烈崇拜崔健的关键所在。同天同台,百名歌手在首体同声高唱《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第一部表现世界性重大题材的作品。韦唯、程琳、杭天琪、付笛声、蔡国庆、崔健、孙国庆、常宽等一百多名歌星手拉手、肩并肩,带来了这场震撼当时乐坛的百人合唱,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歌声呼唤人们以爱心相互沟通,相互交融,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世界。
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市场经济造成高速发展的景象。“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一曲《好汉歌》引发了刘欢热,“该出手时就出手”成了当时青年的流行语。刘欢被冠以“中国歌王”、“中国流行歌坛第一人”等美名。刘欢在流行歌坛独领风骚,成为青年的偶像。刘欢曾在上海的演唱会首日售票票房就突破百万元,如此火爆的销售情况在当时极为罕见,他还与歌迷一起千人合唱“好汉歌”,演唱会中歌迷都不由自主的爆发出阵阵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他的歌声带给听众极大的震撼与感染,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心声。青年从刘欢的歌声中可以感受到敢说敢干,雷厉风行,敢于承当重任,勇往直前的英雄情怀,这正是当时社会的最真实写照。《常回家看看》是1999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最著名的歌曲,由蔡国庆、陈红、江涛、张迈共同演唱。四位歌手的演唱极具亲和力,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一夜间红透了大江南北。他们用歌声唱出了归家儿女孝敬父母的心情,以及父母对儿女们永远关爱牵挂的情怀。“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歌词清新有力地传递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演唱者又将歌曲中蕴涵的深刻情感彻底地展现了出来,给予人们久久不退的震撼力,歌声的呼唤,使广大对人生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音乐的交融,欧美风格的流入,网络音乐、数字音乐、流行音乐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杰伦荣登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人物,该杂志赞许他为“新一代的亚洲音乐天王”。周杰伦的创作作品数量之多、作品获奖数量之多、演唱会数量之多等等是华人乐坛无与伦比的。“2008北京期待你:周杰伦个人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再次掀起龙卷风。演唱会吸引了数万歌迷参加,现场气氛极其火爆。场内黑压压的人潮上漂着一片由荧光棒组成的光海,歌迷们大声尖叫着偶像的名字,每个人脸上都有激动的近乎朝圣的表情。周杰伦所代表的是二十一世纪新兴青年所具有的青春、叛逆、求知欲强的特性,以及颠覆传统的勇气和欲望,由上一代人对社会的理想和责任转为敢于创新,敢于独立的自我精神。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流变的梳理,可以看到不同时期青年文化偶像观的蜕变。流行音乐的发展即是青年流行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这其中的变化与社会的状况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要在一定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与思考。
七、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青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中已经有所体现。如果不出现一些对青年震动较大的社会事件,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青年流行文化的过去与现在推知其未来。然而,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又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正如青年流行文化的产生虽然有其必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但直接的原因却是非常偶然的事件一样。我们无法推知是否会出现能够改变青年发展和青年文化发展的偶然事件,因而我们所推测的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只能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结合。
在物质形式的层面上,青年流行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唯新”的,即使这种“唯新”有时是用一种复古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其中已经被青年人赋予了新的意义。物质形式的科技化趋势,大抵仍会持续。虽然现在有些西方青年在寻求古旧之物,并有着强烈的反科技倾向,但是这种反科技倾向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而在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让青年去反科技。可以预见,青年流行文化在物质表现上仍然会走在时代的前端,同时也自然会长期扮演高科技产品主要消费群体的角色。
在组织体制方面,非正式组织是青年流行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对青年的吸引力也会不断增强。没有非正式组织,青年流行文化是难以存在的。例如,没有同性恋组织的存在,同性恋亚文化就难以形成。因此,随着青年流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青年流行文化群体会更加分化。可以预见,不同形式的青年流行文化群体或青年流行文化组织会逐渐增多。
在知识系统方面,世俗性、流行性的知识仍将是青年流行文化的知识基础。青年对流行性知识的吸纳程度会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就是对传统性、经典性知识的拒绝与疏远。在现时的青年流行文化中,我们已经很难发现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传统性、经典性知识的高度吸收。例如,“文化热”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现象,是以传统性和经典性知识为基础的,而这样的“文化热”早已成昨日黄花。
在价值取向方面,现在的青年流行文化已经与成人文化和主流文化趋于合流。世俗性价值的优先地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并不是只体现在青年流行文化中,在成人文化和主流文化中都一样。例如,对财富的态度,主流文化鼓励致富,而青年人的致富意识也并不见得如此强烈。因此,就价值取向而言,青年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冲突,可能已成过去。所谓青年流行文化的“反哺”,就价值取向而言也将成为过去。
在行为方式上,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逆反心理以及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青年流行文化在这一方面的独异性与非规范性特征仍将持续。换句话说,青年仍将挑战现有的道德与行为规范。近年来,“波波族”即收入较高而又具有自由、浪漫与冒险精神的青年群体的出现,虽然不像此前的具有另类精神的青年群体对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冲击那么大,但实实在在冲击了职业、家庭和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青年流行文化仍将在与成人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与互动中展现自身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如物质形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青年流行文化会逐渐与成人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合流;而在组织体制、知识系统与行为方式等方面,青年流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会越来越强,而与成人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加剧。因此,要求我们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及时追踪青年流行文化动态,透析青年流行文化现象,掌握青年流行文化发展的趋势,探索青年流行文化发展的规律,总结青年流行文化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推动我国青年流行文化健康蓬勃地发展,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为实现整个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八、青年流行文化的规范与引导
青年流行文化的产生有其时代性和必然性,从文化、环境、心理等多个层面来看,其表现出阶层化、小众化和多样的传播形式及多元化、个性化、时尚消费等发展趋势。从青年流行文化的整体性审视,青年流行文化实际上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这就无法改变青年流行文化与生俱来的两面性,趋利避害是我们研究青年流行文化的意义所在。
(一)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年的流行文化,提升青年对流行文化的鉴别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备,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时代发展的步伐比较起来略显迟缓,而各种媒体的炒作和网络文化的盛行使青年群体在无形中受到了冲击,对青年群体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势在必行。从监管层面上来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规范相关媒体和网络文化的传播,各类媒体和网络也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社会舆论的优势,积极宣传真理,弘扬社会正气,培植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以提升青年对流行文化判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使青年明辨是非,了解不健康的流行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增强文化的白化和自律意识。积极将青年群体朝着适应现代化、网络化需要的现代人引导,确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逐渐淡化的这一事实,进一步规范青年流行文化,使其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二)倡导中华主流文化,提高其对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力
流行文化注定是鱼龙混杂的,良莠不齐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总是要坚守并弘扬反映该民族、该国家、该时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文化,并以此砥砺民族情操,凝炼全民意志,推动社会前进。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认同感的文化形式。中华主流文化是我们在弘扬和保留优良传统文化、保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及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和改良了国外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构建起来。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冲突中,大力倡导中华主流文化,让其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使其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然而不可回避的是,中华主流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之间有着不和谐的一面,青年流行文化有着丰富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但同时又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些因素都对青年群体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当前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正确把握当代中国青年主流文化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坚持主旋律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提高中华主流文化对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尤显必要和迫切。(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提高对青年流行文化的包容力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向前发展,尽管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展现出强大的现实功能,但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不需要寻找生存策略,在现代多元文化空间中,主体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被不停地塑造,并永远处于变动的开放的状态中,这种兼容并蓄性使现代人具有充分的文化选择权利和自觉性。主流文化也好,流行文化也好,它们应该是处于同一平面上供大众选择的一种文化样式。当前,无论主流文化还是流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两者之间不存在谁消除谁,谁替换谁。文化导向是对社会生活主流原则的规定,我们不能不认识到,当下社会是个崇尚个体张扬的时代,在个性化的社会里,各个亚文化群体联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并通过特定群体的文化纽带维系成宏观的社会架构。社会结构早已不能只由集体主义一元文化来整合,作为其微观基础的个人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旦排斥或拒绝,则会加剧对主流文化的背离,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松散和分裂。通过各种亚文化对自己成员的塑造功能,能产生认同和归属感,以此来凝聚人心,最终会促成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整合。
在这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心中装着自己理解的艺术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观。俄国文艺理论家拉兹洛戈夫说:“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即每一作品都能找到它的所有读者、听众和观众,而每一读者、听众和观众也都能得到他所感兴趣的艺术作品。”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只有走合谋与共舞之路,才能健康发展共同繁荣。因此,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其客观必要性,也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在此意义上对青年流行文化的全面把握,必然需要面向世界的胸怀和有容乃大的胆略,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角度,发挥出青年流行文化积极向上的一面。而从另一方面,社会主流文化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吸纳青年流行化,而不是一味地加以排斥,否则只会加剧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背叛,最终不利于维系有机统一的社会结构。
(四)创新文化机制,改善文化环境,加强对青年流行文化的约束力
应该怎样去为青年流行文化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来加强对青年流行文化的约束?又怎样去实现青年的社会化?这是中国社会针对青年流行文化这一现象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对青年流行文化的约束力就不能绕开青年流行文化这一现象。首先,我们必须在深入研究和把握青年文化需求的热点、特征与走势的基础上,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青年社会化的实现程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环境的优劣。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母体,是人类思想的底蕴,要想使青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构建适应青年发展的文化环境,即对现有的文化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造。其次,创建有利于青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教育机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活动形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文化规律,时刻关注青年需要的变化。强调人文关怀,避免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再次,营造创新氛围,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氛围的制度、政策和法规体系。尤为重要的是,注重加强文化的基础性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文化体系,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让青年流行文化有一个规范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