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核安全软实力建设蓝图描绘
中国核安全软实力建设蓝图描绘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 2012-10-31 9:11:34
所属频道: 电力安防 核电 关键词: 核安全核能核事故 北极星核电网讯:HAF003将修订、核安全政策声明2013年年底前完成10月25-26日,受国家核安全局委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以下简称“核能协会”)在北京举办核能与核技术应用质量保证和核安全文化研讨会,来自核安全监管、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相关单位的专家及代表围绕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质量保证与核安全文化的实践经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就完善我国质量保证与核安全文化法规和政策提出建设性建议。会议最后形成《关于推进核安全文化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中国特色先进核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意见》指出,鉴于核安全文化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国家核安全局计划在1-2年内完成初步的核安全制度建设,完善质量保证法规体系。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开展核安全文化和质量保证体系大讨论。其次,编写和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并于2013年年底前完成。第三,修订核安全质量保证法规。最后是落实相关法规与制度要求。
《纲要》中提出了中国特色先进核安全文化建设现阶段的重点要求,即责权一致、技术成熟、全员参与、以人为本、事件彻查、公开透明及量化评价。
国家核安全局核与辐射核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郭承站指出,福岛核事故后,全社会形成了确保核能利用安全的共识,要科学、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和核技术利用,必须进一步强化我国核技术利用质量保证体系和全面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
核能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在题为《从福岛核事故看日本核安全文化的缺陷》的报告中谈及对核安全文化的体会,他认为发展核电必须首先确立科学和理性的核安全理念,并将其融入国家法律、政府监管、核电规划及核电建设和运行之中,这种理念的核心点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其表达形式就是核安全文化。
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福岛核事故后,IAEA在核安全原则与通用要求、核设施选址、设计、运行和退役等方面的安全标准和监管要求须做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与我国目前的核电发展水平和质量保证水平相适应,企业在执行中也积累了经验,但HAF003及相关导则长时间未修订升级,与国际同类标准差距较大。业内人士指出,可考虑进行部分修订,但要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避免照搬IAEA文件。对于核安全文化的落实,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引入安全质量文化并长期实践,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执行程序不严谨,经常走捷径,存在“两张皮”现象;相关单位安全质量责任界限模糊,存在多头指挥管理体系;员工责任心不够,缺乏质疑的工作态度,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状态;组织及员工满足于符合法规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依靠外力去推动改进;对问题不能提前预测,只能被动响应,且类似缺陷或问题不断重发。
“从整个行业来看,对安全文化的关注程度不
一、水平不一。业主单位、营运单位安全质量意识较强,一些承包商和分包商意识较弱;管理层意识较强,一线工作人员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较弱;安全质量重要岗位人员意识较强,其他支持岗位相对较弱。”该人士在研讨论文中指出。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专家建议组织制定核设施安全质量文化相关导则,建立有效的核安全文化评估指标体系,在全行业推行安全文化建设。以助于了解核安全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核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人们对于核安全认识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核安全文化的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和信息,也为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提供方向。
第二篇:建设文化软实力——中国世纪
建设文化软实力——中国世纪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回顾五千年历史,沉浮兴衰,几经更迭,九万里江山仍为中国之中国,凭靠的就是坚强不屈之民族精神和绵延不断之中华文化。
在当今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各种矛盾和问题渐渐显现。而在此条件下,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九世纪,欧罗巴因工业以强国;二十世纪,美利坚借战争而称霸,时至今日却都渐显疲态和衰势,几次金融和危机和经济泡沫破裂已经预示,西方模式终将走向没落。而德国与日本军国主义发展模式也由历史证明为失败。中国既非欧洲的工商本位,亦无美国之功利贪欲,更非德日般好战国家。因此,中国之发展复兴、和平崛起与强盛壮大无法模仿借鉴欧美德日,而应当依托传统文化的强劲动力与能量,凭借文化软实力来巩固根基,伸展枝叶,以兴国、强国,使二十一世纪为中国之世纪。
何为文化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曾指出:“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在当今社会,经历了由欧美西方国家领导的三次科技革命的世界,西方观念和模式已经成为主导,这种观念和模式深深地影响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科技进步后世界经济的膨胀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而导致南北差异和东西矛盾的积累,更使各民族多元的文化,逐渐被西方淡化甚至同化。这种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并非方便与进步,而是许多国家和民族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进而导致只能照搬套用西方模式,却因缺少独特自主的核心精神与文化,最终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失败结果,现今的中东政局动荡就是这般。正如上文所说,西方模式的弊端已渐渐显现,并有了明显症结。国际上的批评与摒弃之声不绝于耳。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与潮流下,中国,作为几次金融危机中受损最少并率先走出经济低谷,而且经济增量屡创新高的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唯一真正意义上存在的文明古国,该何去何从?
笔者认为,应以五千年的文化作为源泉,以文化之精髓建立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和谐发展,和平崛起。
而对于此,首先须确定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中国有五千年悠久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然而在改革开放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价值时,一系列因缺少核心价值与文化本位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政治带来了不小的损害,例如韩国对“江陵端午祭”的申遗
成功,造成了中国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经济损失。因此,时至今日,在中国的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文化价值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而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在加强文明的影响力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与古罗马和成吉思汗的战争征服传播截然不同,中华文明的传播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远至世界各地。张骞、班超通西域,将中华文化传到了西亚乃至欧洲。唐朝见证了中国文明传播于周边邻国的过程,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15世纪,郑和下西洋则证明了中国古老文明的力量,同时,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重要的关系,使中国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强盛。时至今日,东亚与东南亚诸国在各方面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因此,中国具备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先决条件,而这正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与影响,相比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这些有形具体,可以即时展现作用与成果的“硬实力”而言,难以显现其优势。因此我们举例说明,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由于两大阵营的各方面实力大体相当,所以武力征服难以实现,“冷战”这一斗争形势应运而生,最终由于一系列原因苏联阵营失败,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全部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冷战”,其实就是文化战争,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观输掉了战争,被资本主义文化与价值观,抑或是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取而代之,也可以说是被西化。如果单纯的进行军事行动,孰胜孰败与如今的世界格局难以预料,而这种文化入侵却办到了战争不一定办到的事,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与影响可见一斑。
如上所说,中国以文化软实力为主导,和谐发展、和平崛起已成为必然,而当下中国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书法热和读经热等,但长久以来重经济轻文化所积累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和日韩、欧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羁绊重重。因此,要建设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其中,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位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国要崛起,就无法回避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十七大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也是在委婉地承认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意义真空,人们开始了价值迷失,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重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必为首要。其次,加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入世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备受冲击,难以形成品牌,文化殖民与文化侵权屡见不鲜,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如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与《功夫熊猫》和韩国的“端午申遗”事件。传统文化要回归主流,就必须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商业模式相结合,如此才能具有竞争力。其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大众,面向全体人民,对于文化普及与核心价值观建设至关重要。而多数公共文化管理者却热情有余,实际不足,造成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华丽摆设,难以发挥作用,覆盖面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四,全面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教育面向未来,面向青少年。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
未来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与国际地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由于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尚未理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有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教育仍以应试为主等因素的存在,我国还须大力推广和改革教育。最后,就是加强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涉及广泛的领域,它既涵盖政治,又不落下经济,更重视国际舆论。例如,参与制定国际条约、国际贸易品价格和发表本国立场和态度。由于上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利,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被奉为经典,文化悠久的社会主义中国对于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力度难以加大,由此造成了许多国家利益损失。因此,国际话语权对建设文化软实力意义重要。
以上种种,既是建设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文化软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更是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所要清除的绊脚石,而建设文化软实力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树立文化新思维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树立文化新思维,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在认知方式上,需要借助空间向度,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在价值选择上,需要“双重批判”,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传统为镜鉴,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第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文化生产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增添强大动力。第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用好国内文化资源,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
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建设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建设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复兴重生,使中国以中国特色模式和谐发展、和平崛起,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顾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绵延不断,中国以文化辐射世界,引领世界潮流;审视当今世界格局,西方文化渐行渐远,中华文化又以新姿态,新面貌开始了复兴与传播;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必然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必然是中华文化的世界!
第三篇:打造中国软实力
江海纵横2008年第1期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说明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使我们的国家在21世纪从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就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而,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数以万计的民族,但很多民族都因精神支柱垮塌而消失在历史的空间。有的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而又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精神支柱牢不可破并能够与时俱进。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同样需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主导价值观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从文化发展的规律说,一个社会的文化有主文化、亚文化之分,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观念碰撞的时代,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建构中华主流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1.建构主流文化,必须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强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代表民族精神的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无从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建构主流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求同以相辅相成。
2.建构主流文化,应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赋予时代性理论源于实践,文化同样也不能脱离实践而孤立地存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理应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张洁云文化建设53江海纵横2008年第1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说明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使我们的国家在21世纪从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就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而,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数以万计的民族,但很多民族都因精神支柱垮塌而消失在历史的空间。有的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而又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精神支柱牢不可破并能够与时俱进。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同样需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主导价值观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从文化发展的规律说,一个社会的文化有主文化、亚文化之分,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观念碰撞的时代,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建构中华主流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1.建构主流文化,必须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强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代表民族精神的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无从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建构主流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
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求同以相辅相成。2.建构主流文化,应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赋予时代性理论源于实践,文化同样也不能脱离实践而孤立地存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理应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
第四篇: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
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
09管道(1)班沈迅
090728106 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软实力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新词汇,望文生义,就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吸引别人的手段,以区别于用军事装备威慑别人的硬实力。
中国近些年也施展了不少软实力手段来和别国打交道,中国用援助外国作为软实力的手段近二十年用了很多,不论是对非洲的铁路,公路,医院,体育场,政府大楼的基础设施的援助,还是对东南亚国家贸易优惠,大量进口东南亚商品,使东南亚对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而前者招来的是西方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自己对中国殖民非洲的指责和抱怨,后者招来的是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南海争端问题上对中国的沉默或反对。
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大量援助这样的软实力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政治上的好处,中国软实力体现出的保护中国利益的效果并不明显。
日本是一个软实力强,硬实力弱的另一个例子。日本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40多年,日本的电器,汽车,动漫曾风行全世界,但日本在全世界的形象仍只是一个经济动物,日本被普遍当做一个经济巨人与政治侏儒的代表,这和日本因被美国占领缺乏独立的军事威慑力密切相关。
英法的经济力量几十年来逊于日本,就是因为英法是核大国,掌握了核力量,才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排在世界第十,俄罗斯没有一样可拿的出手的民用高科技产品,但几十年来仍雄踞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让美国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仍对俄罗斯心存畏惧的关键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核导弹数量。
俄罗斯在常规武器上无论是只有一艘老旧航母的海军,还是陆军,空军的装备都远赶不上美国,而正是俄罗斯的核力量这个杀手锏武器让美国忌惮,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因为有可能抑制俄罗斯对美国的杀手锏的威慑力才让俄恐慌不已,反应强烈。
中国的核力量少是让美国对中国的恐惧远远少于对俄罗斯恐惧的重要原因,中国被西方称作世界三大国之一(中美俄),中国的软肋就在于核弹数量与美俄的不匹配,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力不匹配,与中美俄三大力量的重量级对比不匹配。
中国国防经过60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中国陆军的99式坦克,空军的歼10,歼11,甚至歼20战机,海军的现代化驱逐舰,新型潜艇,甚至在造航母上,都与俄罗斯接近或达到了同一量级,甚至在一些武器的技术指标上还超越了俄罗斯,但中国并没有俄罗斯那样的底气,俄罗斯可以自豪的声称俄的核导弹可以在30分钟内毁灭美国,俄之所以底气硬,就在于和美国实力相当的核弹头数量。而中国就没有底气说这种话。
同样美国对中国微不足道的核威慑力量并不放在眼里,这也是之所以出现美国的航母数十年来随意在中国周边海域游弋,而并不去俄罗斯沿海去挑衅的原因
中国唯一可以对美国有重量级威慑效果的就是增加核导弹的数量,而增加数量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中国在几十年前就早已掌握了洲际核导弹的技术,在制造核导弹上不缺技术,而只是一个加法的算术题而已。
很明显,中国在常规武器上无法和美国竞争。中国即使拥有了航母,大概也不是美国航母的对手,中国要造出和美国的11艘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等的航母,恐怕还是相当遥远的目标。而近期美国对中国步步紧逼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人普遍已有了四面楚歌的危机感。而中国增加核导弹数量对美国最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大幅增加中国的核导弹数量才足以威慑美国对中国大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干涉,就像美国不敢干涉俄罗斯对车臣问题的解决一样。俄罗斯当年出兵格鲁吉亚,打垮了格鲁吉亚的武装力量,美国也只是抱怨一下而已,因为美国清醒的知道他无能为力帮格鲁吉亚抵抗俄罗斯,否则有面临与俄罗斯爆发战争,使自己毁灭的风险。
在台湾问题上也要让美国体会到自己若干涉中国的统一,也有面临自己毁灭的风险。这样中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否则台湾将永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与喉中刺。美国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敢向台湾售武而不敢向车臣售武,中俄核力量悬殊,中国对美国的核威慑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俄罗斯的核武器令俄在全世界不怒自威,俄罗斯相对来说缺少软实力。但对维护国家利益而言,硬实力比软实力要有用,硬实力能让别人不侵犯你的国家利益,而软实力只是使别的国家获得利益,是虚的东西,并不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与利益。
所以中国未来武器系统中得杀手锏不是常规武器,常规武器固然重要,在对付中小国家时确实有作用,但象对付美国这样的大国,最重要的是研发能穿透美国反导体系的核导弹系统,包括陆基洲际核导弹,能远航世界各大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要有和美国核潜艇一样的远航战备执勤能力。
现在美国要全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正不断对中国步步紧逼,在美国逼人太甚的情况下,不能排除中国恢复核试验的可能性。一方面警告美国中国仍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核大国,另一方面也可检验中国核武器的可靠性,在中国几十年不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避免中国核威慑杀手锏这最后一张王牌变成了纸老虎。
中国在若干年后大幅提高核弹数目后可以考虑象俄罗斯一样向世界公布中国核弹头数量,不必象现在一样藏着掖着,避免美国在低估中国核能力的情况下产生误判引发战争,而在美国了解中国核弹数目后由于威慑作用反而更不容易引发战争。
现在的中国是软实力偏多,硬实力偏少,中国要用软硬实力两条腿走路,而现在是跛着前行。中国现在在世界威信的天平上并不平衡。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往往是经济超级大国,而达不到美俄超级大国的高度。中国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防御型的盾牌,更需要进攻型的利剑,否则中国将永远象日本一样被美国当做“经济超级大国”。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
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伴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历史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