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模版)

时间:2019-05-13 09:0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模版)》。

第一篇: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模版)

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摘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经验的激活、运用、调整、积累、提升的过程,是建立在新旧经验互动基础上的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间所接触、所感受的数学事实,无不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和重要的资源,并深刻地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本文将就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来研究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关键词:生活实际经验 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数学思维

一、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科学的数学与学科的数学相混淆,简单的认为学科的数学是在科学的数学的基础上,经专业的人士或专家加工或重新组织的一部分——也就是被挑出来使之简单化和形象化的那一部分。因此,我们也常常将学科的数学和科学的数学一样也看作是一种形式数学。

但是,作为学科的数学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在生活实践中挖掘数学的材料。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亲切,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

研究表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有意识的经验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了许多日常概念。这些经验活动是将儿童的日常生活与科学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比如:给一名不到七岁的儿童一堆小石子,让他把它们排成一行。先叫他按一个方向去数石子,然后再换一个方向数。后来,他又把小石子排成一个圆圈,先从一个方向数,然后再换一个方向数。然后,他再次试图把小石子排成另一种形式。他发现,石子的数目不依赖于次序,它们总是一样的。于是,这标志着数学抽象的开始。

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利用这些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避免用规范的数学概念来割裂它们。我们可知,儿童的数学活动并不都是从观察符号开始的,用逻辑推理来进行的,更多的时候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

二、实际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虽然我们的教师明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可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是会出现一些“误区”:

现象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前引入: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现象2:《凑整》(二期课改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内容)

课前引入:小胖(新教材中四个小朋友中的一个)陪妈妈到银行去,看到了外币兑换的汇率,美元的汇率是8.0806,小胖想一美元可以换多少人民币呢?接着引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即凑整。

现象3:《圆的认识》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教师提出:“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硬币、车轮„„接着继续学习有关圆的特征、画圆和练习,后面的教学环节也没有再提到那些圆形物体。

现象4:《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先出现一幅漂亮的画,提出要给这幅画镶上铝合金条和配上玻璃,分别是求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课题《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接着出示课本例题:“算出右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图略)”后继续进行教学„„

三、对“误区”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解决的策略

从以上的一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教师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情境的设计,以便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的确在理念上比以往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所谓的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应至少体现出以下两个特质:

第一,符合客观事实。

现象1的例子似乎很生活化:把家的面积与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结合起来。

但仔细想想,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疑问:难道学生家都是长方形的吗?几个学生汇报都是整米数,老师不觉得奇怪吗?真有这样的巧合,笔者认为不太可能。我们在设计生活与数学联系的例子时应当尽量地符合客观事实。是否可以改成:先观察家里哪里的形状是长方形(客厅、房间„„),再度量长和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当学生汇报结果都是整米数时,可否质疑一下,是否都量得整米数?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是更加说明用单位面积去量面积时,可能出现不刚好是整平方米数,突显探索计算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现象2的例子从兑换人民币引入,这个情境似乎也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学生对人民币兑换其实是很陌生的,就是我们成人,又有几个会去银行兑换人民币呢?如果还是以兑换一美元为例的话,如何让学生能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连接呢?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将重心移到了每个学生都十分熟悉的超市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家,通过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应付金额与实际金额不相符合的单据,让学生发现原来凑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一些超市在收银时主要用的是去尾法,目的是让利给消费者;而公共事业费则是利用结转零头,使每次应付金额凑整到角,目的是方便支付和找零。这一系列设计的另一个关键是能让学生平时能注重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多问几个为什么。

第二,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现象3和现象4仅仅以生活情景引入课题,但举完例子后就将例子弃之不顾了,未免有点浪费教育资源,并不能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现象3中,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经过这般启发,学生对圆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产生探索圆的冲动,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索。等学生探索有了收获,就很自然地把“在同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这个数学知识和“把车轮设计成圆形行走时比较平稳”这一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实现了“问题解决”。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物理美、艺术美。

现象4中,出现了漂亮的画,可以提出:“小明很喜欢这幅画,想给镶上铝合金条和配上玻璃,可是不知道要用多少这些材料,你们能帮助他吗?”然后引

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把这幅画抽象成长方形(符号化,成为数学问题)——围绕问题进行小组探索活动(动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计算,讨论对比)——问题解决。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经历“呈现生活情景——把问题符号化,概括出一个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问题解决”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对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的适度把握

新一轮课改关注一个焦点之一就是对生活数学的关注,但在普遍关注的情况下,我们从以上一些误区中发现:两种极端现象依然并存。一种是沿袭传统:仍然注重传授数学知识,忽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另一种是“超越”标准,一味追求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忽视数学学科必要的“双基”。在两种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数学教学价值导向:一种过于理性和求实的导向,一种过于形式和超现实的导向,而对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适度的把握。

例如:教师在教学“正、负数的加减法”时,设计了一个游戏:四人小组合作,先由1号、2号学生任意取出一张牌,3号学生根据取出的牌说出一个减法算式,4号学生将算式写在铅画纸上。然后小组合作算出结果,不会计算的放在一边。1分钟的时间,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发现有些减法算式没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反复验证,最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引出问题的减法算式卡纸,不能因为起到了引出课题的作用就功成身退,相反应该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贯穿始终。如:摆学具时可以根据小组中自己出现的算式;验证时可以找自己写出的算式;得出方法练习时还可以运用刚才没有解决的算式。算式卡纸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学生会有种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成就感。

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再例如,根据体积求重量是旧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及体积单位的换算。后继知识在小学阶

段是没有的,但是如果教学得当可以为学生初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例题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三步:求体积、单位换算、求重量。关键是“比重”(密度)的引进,因为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同时由于它主要在初中的物理课上会出现,所以没有必要让学生对这个概念了解的十分透彻,而且太抽象的解释小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引进时可注重直观教学,先出示两个金属块,让学生不计算比较两者的体积。学生通过长、宽、高的比较,发现由于两者的长、宽、高都一样,所以体积也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猜测,如果将这两块金属块放在天平上,会有怎样的结果。最后通过实际天平秤的测量,学生发现不同的物质虽然体积相同,但是由于由不同的物质组成,所以重量是不同的,自然的就接受了“比重”这个概念。

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数学知识的构建者,既获得了有价值的数学模型,又在建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小结

我们一直都在说,“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即创设一个情境),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以及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1月.[2] 《揽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第二篇:从学生生活出发

从学生生活出发,优化语文教学

张蕾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践,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

一辩证的论题,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有成效的活动。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起来。在《槐乡的孩子》一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让语文教学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低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运用语言的经验,也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口头表达能力。因

此说“生活经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的观点,完全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有许多把学生生活经验引入课堂的成功例子:例如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在学习槐乡孩子的劳动情景时,让孩子们想象是在怎样的天气中进行的,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属于起步阶段,小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多少作文的素材,因此,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他们较为生疏,感觉无话可写。怎样让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去汲取素材,写经历过的、有深切体验的事。如:在教学习作“走进乡村生活”中,生活在城区的孩子,对于乡村生活还是比较陌生的。由于没有真实的经历,亲身的体会实践,有的同学写起来总是干巴巴的,没有感人之处,更没有情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开通各种渠道,加以家长的支持,动员他们真正地走进乡村,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记下来,用心去感受、体会,再进行课内交流,最后整理、修改„„。这样一来,同学们笔下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美得那么令人向往,各有各的特色。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充满了情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上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小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有益的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

充分的发展。

2、校内外沟通的生活化

课堂延伸要广大化,因此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如:每周开一次故事会,办手抄报、朗读比赛、口语交际、小品表演等多项活动。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需加大学生阅读量,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倡学生摘抄,写读后感,要让学生积极地阅读,让他们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在阅读之后与同学表达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了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有的教师布置的形式趋于单调,如:抄写生字词,进行单项练习等,没有从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入手。我认为应该打破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应多让学生做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如:阅读课外书籍,作调查报告,写观察日记及与人交谈、辩论等都是在学习语文。总之,语文和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和模仿,因此课外应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通过听、说、唱、游、演、做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且人人都能有效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四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同学们观察美丽的秋景以及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苏教版第三册)时,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倘若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不让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去体验„„那就等于是空洞的说教,同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首先安排学生自己到野外找秋天,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把自己眼中的秋天画下来,把自己动手采摘的秋天的果实带回来„„同学们兴致极高,收获也很大,并深深体会到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为了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劳动成果,我通过猜谜语、编歌词、赛一赛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的学生唱起自己改编的歌曲:“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黄的叶呀,看见熟的果,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时,教师趁机让各组代表把自己装好带来的果实——苹果、香蕉、桔子、梨等,让同学们猜一猜,摸一摸是什么?并让他们讲一

讲自己采摘秋天的果实的喜悦。真可谓寓教于乐,收获多多,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限的创造。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挖掘贴近生活实践的活动资源,除了在课堂上去充分利用贴近生活实践资源外,更要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经历去学习语文,克服困难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加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上下功夫。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研究工作继续做下去,切实让语文教学扎根在生活实践这片沃土中。探索还需努力,研究还需在专家学者

中的引领下向更深一步发展。

第三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数学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数学教学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 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 2 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 3 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 4 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他说的“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因此“ 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在评价学生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教师要满怀爱心,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在数学课堂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尽量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第四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数学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数学教学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他说的“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因此“ 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在评价学生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教师要满怀爱心,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第五篇:从学生角度出发

从学生角度出发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刘娟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从哪儿出发?这对于老师来说毋庸置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看一看自己的课堂,是否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课堂上老师讲得多,以老师的思路为主,这样现象仍然很多。

在假期教材备课时自己第一次接触到“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个概念,回来后立刻找到吴忠豪教授的文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仔细读了几遍,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地讲课,原来却走了许多弯路。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许多问题又困惑,语文知识点的取舍,目标的设定等。五年级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上课回答问题的顾虑多了,不爱发言,即使心中有,也不爱说等。

在备《怀念母亲》一课时,刚开始我尝试使用于永正老师先读再讲的教学方法。《怀念母亲》第一课时主要是读课文,检查字词,了解作者,再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品读语言,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行小练笔。但自己理解地还不够,第一课时教学时不够扎实,学生读得不够充分。第二课时以品读语言为主,小练笔的练习着眼有些低。

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作为五年级教学要加大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因此,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根据课文的特点,年段特点,找到符合学生特点的语用训练点。二次备课时,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第一次备课时,制定了“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这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有些重合,于是改为“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情景交融或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样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操作与检查。

第一次备课时,认为学生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难度,看哪个句子都要讲一讲。其实课文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自己对两位母亲的爱,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的语句。而这种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即使讲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只要粗略地理解就可了。然后直奔几则日记,进行语言训练。这几则日记在表达上各有千秋。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明确表达方法,即借景抒情、借助人物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才是学生就应该学习的内容。小练笔时增加学生自主性,设计了两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练习。第二次教学中,学生的小练笔明显比第一次要好。

学习归根结底要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而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年龄水平、知识水平出发。

下载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初中生心理特点出发谈数学教学

    从初中生心理特点出发谈数学教学 石屏高级中学 李涵 摘要: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初中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初......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数学教学(写写帮整理)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数学教学 内容提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天台岗小学 杨华璐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陶行知的观点让我们同时联想到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从生活实际出发,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从生活实际出发,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实际生活分不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怎样知道学生的需要? 无疑,了解并理解孩子们的需要是首先要着力解决的。我最近请所有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语文老师》,要求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写。有很多孩子写到了......

    学习化学从兴趣出发

    学习化学从兴趣出发 抚顺市实验中学 刘 辉 学习化学从兴趣出发 摘要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其结果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成绩......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

    从课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从课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只有时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我们的智慧,有效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