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9:5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

第一篇: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

<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

如今社会旅游成为当今社会部可缺少的一种休闲消遣的方式。现在人们在生活中一直强调文化旅游,所谓文化旅游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众多的旅游口号,其实背后隐藏着众多的利益群体:在明媚的大海边吹海风晒太阳、在险峻高山背包探险、在体育赛事活动上热心观战,等等,都有不同的受益群体存在着。文化旅游将旅游活动依附在一些特别的文化主题上,知识趣味格调高,历史时空性强;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全人类创造发明的最高智慧,如何兼顾“消费文化”与“保护文化”不同需要也在时刻考量着我们人类的智慧。本书令我最感兴趣的一句话就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适合开展文化旅游活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鲍勃·麦克彻的《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本书坦率地指出,遗产管理者不仅需要理解旅游,而且需要把他们所管理的资产通过商品化过程转化为旅游产品。作者要求旅游业的管理者要尊重构成他们所销售的旅游吸引物的文化遗产资产,并且要充分了解与这种旅游产品的长期保持相联系的一系列问题。这本内容丰富的著作向读者介绍了文化旅游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基本方面。它既对这一重要的旅游领域进行了概念上的审察,又对基本的管理实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中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媒介管理系2009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国际旅游管理班的学生,再看待旅游方面已经不可以单单从最简单的定义去理解了,需要从更多的方面理解旅游,正如书中说的,要把旅游看做一种文化,看做一种遗产来面对,这样对以后学习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媒介管理系 旅游产业管理

范冰洁

2011/2/19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自信

2016121375申贵萍 学科教学历史

摘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活力,对我们长期以来建立文化自信有着特殊的、积极的意义。而现如今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少有问津,逐渐被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所遗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来思考中国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及解决措施

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是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为基础及历代王朝发展而来的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的一种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美好记忆,具有活态性的特征,它以人为载体,又需要依靠人来传承。然而我们对非遗的保护和重视却少之又少。实际上,我们目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着

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导致面临失传甚至绝迹的危险。而保护“非遗”,就是在帮助我们人类记住自己“回家的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回归我们最原始的文化面貌,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问题

1、地方保护机制欠缺。很多地方由于地处偏远,对于政府的政策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表现为“轻普查重申报、重申报轻保护”。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有申报,无保护,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如云南东川的彝族神鼓曾经获得“第七届中国民间才艺·山花奖”,荣登吉尼斯之夜,代表中国民间艺术访问韩国,是2008年奥运会和春节联欢晚会的备选节目,但是由于保护机制欠缺至今已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淡忘。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非遗”保护体系,国内目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系列法律法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应该是政府。因此,地方立法也是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2、后继无人。首先,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鲜的事物,更加方便的器械代替了原来的手工生产,很多人渐渐失去了这一项技能,同时又忙于生计,更加加速了原生态事物的退化和消失。其次,传承人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特别是一些传承下来的老艺人因年逾古稀、生活缺乏保障,年轻人又缺乏传承的经济动力,使得一些民间传承随着老人的离去而失传灭绝。

3、专业素养的缺乏。由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很多青少年对保护非遗的重要性不了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非遗专业人员较少,缺乏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保护

对非遗的保护,除了政府立法之外,还有一些活化措施:

1、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规划优先,整体保护为原则。在民族聚居地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以规划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遗产为目标。根据非遗项目的产生背景、生存现状和独特形态分类分级,区别对待,分别编制我区非遗项目发展规划。着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协调力度,明确具体责任和任务,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可以借助当地的旅游资源,在不损害原生形态的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进行嫁接、变形、重构,相互汲取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文化创意。

2、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坚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必经之路,首先,应该定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收集,汇报。定期开展非遗认定工作。资助一部分生活困难的继承人,给予表彰。对相关非遗传承人应当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定期对非遗开展宣传,讲座、展示和交流等公益性。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半以技艺传承,口传等方式加以延续,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信息断链,使其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协会和社团组织等密切协作,通过高校的名师名家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将会是现今对非遗保护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学生是将来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是国家富强的有生力量,如果能把文化的保护推广到校园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从而保护我们国家现有的文化,同时也为非遗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研究。

3、与商业化、旅游化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日常生活中留下来的,对本地深远影响,是本地区人民的代表,然而其他地区的人民,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这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核心,保护是为了拯救即将灭亡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让人民群众了解这一文化,使得这种文化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认为不仅在“文化遗产日”呼吁大家参与遗产的保护,了解中华民族的精髓。保护不仅仅要政府,还需要商业的炒作,旅游业的支持。当地政府在保护的基础上,吸引外来游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表演,明信片,礼品等方式加以销售。形成产业链。不仅使国内游客了解这一遗产,也使中国的民俗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保护“非遗”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它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一个剧种、一种民俗,抑或一项手艺、一种风味,等等,人类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了上百成千年的流传和积淀而成,如果没有上自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领导干部,下至亿万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保护“非遗”只是一句空话。同时,对于薪火相传至今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应该树立自信,懂得自珍自爱。所有堪称“非遗”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是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都将以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惠及人类自身,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最终做到“文化自珍”,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第三篇: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调查报告

班级:1106姓名:叶靓靓学号:25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针对历史文化所作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议题。针对敦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我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展开了此次社会实践。

通过统计,多数人的家乡属于历史文化古城,经济欠发展地区。虽然有旅游资源,但是并没有开发出来,不能很大程度上来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大多数人外出旅游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交通和时间。在这中间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学生群体是被价格因素所限制,其次才是交通问题。而往往上班族是被金钱和时间问题所限制到。28%的人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不好,不满意,而72%的人则认为一般。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和口耳相传等方式来了解历史文化遗产,并且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貌,通过历史文化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文化,推进当地旅游产业,改善当地生活和环境。

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间的历史,是民族的本源。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

制品和文化空间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象征,是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被接天山、准格尔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亚。东接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交通要冲。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对中西贸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桥梁作用。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发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经统计,56%的人喜欢佛教文化11%的人了解佛教文化,44%的人不喜欢佛教文化而且大多数人也不了解佛教文化。有67%的人曾有意识的去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其余的人则没有。只有少数人了解过有关敦煌文化的历史知识,而多数人几乎是不了解的。人们认为莫高窟的现实意义在于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缩影,能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是一把文化与精神财富留给人们思考,对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多数人并不认为有必要学习敦煌文化,态度不积极。人们赞成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保护与开发并举,在开放旅游景点的同

时,严格限制游客数量,提高游客素质,政府出资维修保护,修建博物馆。在多数人看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政府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宣传力度不够,公众不够重视等。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尽量维护遗产的原状,不要改的面目全非在保护的前提下,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做好系统的规划,统筹兼顾,不造成资源浪费。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不要破坏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敦煌文化遗址,保护我们民族的瑰宝。敦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明,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爱它,更要保护它。

第四篇:学习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管理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管理的心得与体会

本学期选修了世界遗产与旅游管理这门学科,感触颇多,尤其是对中国的文化遗产深以为自豪,同时对中国当前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明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广大规划界的关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热点话题。寻求适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现代规划师肩负的一大重任。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这种关系,两者能否取得双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受到大家广泛关注。本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为一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深感愧疚,同时又在逐渐了解的过程中深深自豪。中国,一个疆域辽阔、河山锦秀的国家,全世界691处遗产地中,中国拥有27处,其中4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遗产,是自然以及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杰作,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留下许许多多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更是丰富了世界文化历史。关于“世界遗产”,联合国曾经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世界遗产,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的且无法替代的财产,……由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并作为全人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文物古迹遗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成为军事攻击目标。”近年来,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国内一些地区对世界遗产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不力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很多。游客素质不高,乱抛垃圾、乱刻画,破坏世界遗产景区的环境,是国内世界遗产保护遭遇的一大难题;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旅游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所谓旅游威胁,除了黄金周时的“人满为患”,更严重的是世界遗产景区内的“楼满为患”,也就是遗产地的“商业化”、“人工化”和“城市化”问题。目前国内的世界遗产地附近、周围,以至景区内,几乎到处都有喧嚣的商业街、土特产市场,游客一到景区,就不断有商贩前来拉客,强行推销住宿、旅游商品;目前相关部门对世界遗产的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世界遗产地的申报成功不断造就我国新的一批著名旅游目的地。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巨大利益面前,申遗难免迷失初衷,申遗艰难成功之日,就是旅游疯狂开发之时。像云南丽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仅2000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44亿元。遗产不幸成了“唐僧肉”之后,毁坏是必然的:武当山遇真宫毁于大火;孔庙元代“御赐尚飨奠之记”碑被车撞成六大块;泰山修建了索道像一把把匕首直插泰山心脏;武陵源不断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天梯直上云霄……

世界遗产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播与接受,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与提升。在实践上,世界遗产为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确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使我们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使遗产保护有了生动而具体的标准和前所未有的激励与促进。

从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以自然和文化遗产拉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原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这样的动机与世界遗产公约的初衷存在着一定的裂隙。比如说,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原本就十分脆弱,如果当地旅游业真的因为申遗成功而受到“极大刺激”,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必定也相应受到刺激,在缺乏有力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申遗成功未必不会演变为大熊猫的噩梦。一旦进入世界遗产目录,遗产所在地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历史与现实责任,也就是说,要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世界遗产”就仿佛是一根文化的接力棒,人们希望以这种形式来保存人类文化的类别与差异,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和文明的多样性,使人类文明长存。

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天然就存在着辩证的张力,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对我们民族智慧的考验。当我们为世界遗产申报成功而欣喜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忘记光环上所承载的沉重责任;当遗产地正准备“趁势而上”大干一场的时候,他们更应该好好温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世界遗产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开发。公司经营世界遗产的现象必须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此外,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法制化、民众特别是官员素质的提高、管理体制的理顺、对外合作交流的开展等许多方面,还有许多尚待改进与完善之处,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世界遗产”就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应当世世代代完美无缺流传下去的大自然或祖先留下的杰作,“世界遗产”并不只供我们这一代人所享用,当代人有更大的责任将这些“世遗”真实、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应该指出,“申遗”工作是与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思想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对于文化遗产,应该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没有很好的保护,就根本谈不上开发利用,如果只“申”不“保”,不把“申遗”当作一种责任的话,则有可能落下个千古骂名。

人类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的未来命运掌握在年轻人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识、珍惜与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7年起,就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在青少年中进行世界遗产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世界遗产与年轻人》这个世界教育项目已经激励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年轻人,他们积极投身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并以活跃的宣传者、鼓动者的姿态将保护的观念传递给周围的人们。如今伴随着《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中文版的诞生,伴随着中国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举办,拥有27个世界遗产地的中国从此拥有了首批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相信在以后的中国世界遗产与经济一起想更加康庄大道迈进。

第五篇:文化旅游管理培训班学习心得

做整合做营销做服务

——香港理工大学文化旅游管理培训班学习心得

2013年是xx市旅游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xx市做为优秀旅游城市,承办了xxxxxx节。借助xxxxx节这个炫丽的大舞台,xxx将抓住机遇向国际展示并提升清远形象。

市政府深知要想提升清远形象、做好xx旅游必先炼好“内功”。由市委组织部组织的“香港理工大学文化旅游管理培训班”8月成行。在组织部及公司领导的安排下,我做为一名旅游投资开发企业的工作人员很荣幸成为培训班的一员,赴港参加为期5天的培训课程。

本期培训在课程安排上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授课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几位专家教授从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城市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目的地前沿营销战略、旅游服务业的市场营销与管理及个角度引导我们去思考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工作及方法。外访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座谈会则让我们从他们的实际操作中了解学习如何进行城市旅游推广。

旅游文化传播、旅游城市形象推广是门精而深的学问,在5天的培训中,专家教授们从专业角度帮我们打开了思路。以下是我通过这次培训从3个层面总结出的心得体会:

一、整合旅游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旅

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让旅游要素自由流动和重组,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旅游区域,从而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传统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局限于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虽然这样的资源观念由于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需求是变化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资源的认识的变化,所以旅游资源的概念在不断的向社会所有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发展。现代旅游资源观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我们清远地区的旅游环境,我们拥有并有开发空间的有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会议旅游资源、休闲旅游资源、健身旅游资源、节庆旅游资源、再加上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上述资源,并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规划形成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我们在旅游产业开发及推广中的重要工作。

二、网络营销应用对旅游产品推广的助力

旅游产品在国内的推广形式大多以参加旅游推介会为主。通常是面向旅行社,对普通民众的穿透力不强。具研究表明,18-38岁是旅游人群最集中的年龄段,这部分人群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交换信息的情况比较普遍。他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所以,加大网络营销力度、进行网络营销创新是我们应对旅游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诞生了不少旅游消费点评类网站,如国外的Tripadvisor、国内的到到网等,这类网站集中了大量网民对旅游

消费的点评、攻略等。我们可以有效借用这些网络社区,通过不断的积累,建立清远地区旅游产品的口碑。

拥有庞大人际关系网络的SNS网站(如开心网、Myspace、驴友录等)的客户也是我们旅游产品的目标群体,如果能在SNS网站做好旅游产品的推广,传播辐射也将会以次方速度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细化服务在旅游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知微见着,可见天下事,必要于细。细则成,细则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一般会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目的性满足,它包括体验的满足、兴趣的满足、追求的满足、感悟的满足。另一方面则是生活要素的满足,它包括交通运行、安全保障、景区解说、牌示指引、饮食供应、购物条件、住宿设施、娱乐参与、景区厕所等等。在我们旅游业管理中,需要通过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满足游客这两方面的要求,满足游客的期望值,真正建立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有游客才有市场,才有旅游产品的持续发展。

这次培训让我们对xx的旅游产业推广工作进行反思,怎么利用xxx旅游资源的优势,去面对变化的市场。做强做大xx旅游产品。学无止境,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参加此类相关内容的培训,提升自身能力,为企业贡献微薄之力。

学员:xxxxxxxx

下载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与管理

    乔春洋:论文化与管理乔春洋, 文化, 管理(一)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管理是一种社会......

    旅游文化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武汉轻工大学 选修论文 标题: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姓名:刘阳杰 学号:1204080337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1201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近年来,文化旅游逐......

    旅游文化

    旅 游 文 化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老师:饮食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旅游资源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华饮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洗......

    旅游文化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什么意思?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新鲜出炉,采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旅游文化doc

    1.大梨树生态农业旅游区 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大梨树国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位于辽宁省凤城市南郊10公里处,总面积21.37平方公里,距沈丹高速公路凤城出口仅5公里。......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课程论文 班级:旅游09班姓名:李国翠 学号:120093604017 江南水乡的风俗民居与饮食 摘要:江南是一个美丽富庶的地方,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江南水乡的民俗民......

    旅游文化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因其本身的形象性和渗透性,与旅游开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色彩文化对于旅游资源评价、文化发掘、特色主题打造、色彩景观设计、资源整合、线路设计......

    旅游文化

    一. 宗教文化和旅游景点相结合介绍其特色和价值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