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1
小学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案例
《整理和复习》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学习了二年级第四册第三单元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关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3、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培养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5、懂得大自然的美丽离不开人们的精心呵护,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关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活动的情景。
二、自主探索
1、二年级小朋友每6人组成一个小组在种花草树木,可以分成6个小组。种完了树,小朋友们每9人排成一排,可以排成几排?
(1)读题。从题目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说一说解题步骤。
(3)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分步解答。6×6=36(人)36÷9=4(排)
用综合算式解答。6×6÷9=4(排)
(4)小结: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这天,同学们种了很多花草树木。请看:
同学们种了4行小树,每行6棵。如果把这些小树分成3行,平均每行种多少棵?
同学们种了4行月季花,每行9株,又种了6株蝴蝶花。一共种了多少株花?月季花的株数是蝴蝶花的几倍?
(1)学生独立练习。
(2)指名学生板演。
(3)对照板演,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几年以后,小树渐渐地长大了,树下到处是小草。引来了许多可爱的小鸟,还有各种小动物,树林里真热闹!
3、树上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
白鸽子的只数是黑鸽子的几倍?
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生1:求白鸽子是黑鸽子的几倍,就是把黑鸽子(8只)看成一份,看看白鸽子(24只)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生2: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窝?可以先算出白鸽子和黑鸽子的总数(8+24=32)。每个窝里住4只,看看32里面有几个4,就需要几个窝。
生3: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窝?先算出8只黑鸽子需要几个窝,再算出24白鸽子需要几个窝,然后把白鸽子和黑鸽子的窝合起来就可以了。
同学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数学就应该这样!
(2)让学生各自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
草地上有6只黑羊,24只白羊。
(1)白羊的只数是黑羊的几倍?
(2)如果每5只羊需要一个人看管,一共需要多少个人?
(3)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我们种了花草树木,几年或者十几年以后,成了鸟语花香的好地方。老爷爷、老奶奶到树林里参加锻炼,他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练剑,还有的在打太极拳。星期天,小朋友们也到树林里去做游戏,他们的游戏是什么呢?
5、游戏:看看谁的方法最多!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4 □×□+□=24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运算顺序正好相反。
三、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习数学很有趣。
生4:通过这件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爱护树木,爱护花花草草,这样我们的地球才会更漂亮。
2013年1月
第二篇: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总结
数学备课组
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总结
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们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速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进步,很多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正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的共识。树立环保意识,掌握环境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是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危机的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自然观。要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也是一种动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进化运动的产物。从生物种群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任何生命都具有同样的尊严和同样的价值。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平等的关系,而不应当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更不应当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惟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
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环保”教育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当前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之一是保护环境。了解当前对环境保护的几大问
数学备课组
题:如保护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有机地与日常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将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以加强品德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一、将环保意识寓于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有关美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只有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形成“环保”共识,学生们才能有崇尚自然的美好心灵,才能从小养成美的行为习惯。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如数学中的工程问题中,运用一些实际的问题作为题目的背景,给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渗透环保的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二、用好书上素材,开展环保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教育素材,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环保教育功能,选择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和数学史料,向学生进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环保教育。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中的例4,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米,测得斜坡的倾斜角为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
在教学这道例题前,可问学生为什么要种树?并向学生介绍近十
数学备课组
几年来人们由于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环保知识,以及我市近几年来大量植树造林的目的及好处。这样,把环保教育与书本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数学学科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的意识。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环保意识。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人类在不断反思,积极寻求对策。人们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呼声持续高涨,保护运动的同时兴起了绿色革命。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环境保护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立志为保护地球化出一份力量,好好学习。通过有关环境方面应用题的教学,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思想教育范围,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提高学生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认识。
另外,课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1、自觉节约能源,让学生知道不浪费水、电、粮食、纸张,就是保护环境。
2、变废为宝,把垃圾进行分类。
3、爱护动植物,让学生明白这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
4、不使用白色污染的用品。
5、吃东西要选择绿色食品,让学生懂得这样更有利于健康。
第三篇: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总结
数学备课组数学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总结
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们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速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进步,很多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正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的共识。
树立环保意识,掌握环境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是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危机的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自然观。要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也是一种动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进化运动的产物。从生物种群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任何生命都具有同样的尊严和同样的价值。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平等的关系,而不应当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更不应当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惟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
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环保”教育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当前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之一是保护环境。了解当前对环境保护的几大问 1
题:如保护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有机地与日常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将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以加强品德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一、将环保意识寓于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有关美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只有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形成“环保”共识,学生们才能有崇尚自然的美好心灵,才能从小养成美的行为习惯。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如数学中的工程问题中,运用一些实际的问题作为题目的背景,给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渗透环保的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二、用好书上素材,开展环保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教育素材,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环保教育功能,选择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和数学史料,向学生进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环保教育。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中的例4,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米,测得斜坡的倾斜角为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
在教学这道例题前,可问学生为什么要种树?并向学生介绍近十
几年来人们由于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环保知识,以及我市近几年来大量植树造林的目的及好处。这样,把环保教育与书本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数学学科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的意识。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环保意识。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人类在不断反思,积极寻求对策。人们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呼声持续高涨,保护运动的同时兴起了绿色革命。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环境保护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立志为保护地球化出一份力量,好好学习。通过有关环境方面应用题的教学,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思想教育范围,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提高学生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认识。
另外,课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1、自觉节约能源,让学生知道不浪费水、电、粮食、纸张,就是保护环境。
2、变废为宝,把垃圾进行分类。
3、爱护动植物,让学生明白这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
4、不使用白色污染的用品。
5、吃东西要选择绿色食品,让学生懂得这样更有利于健康。
第四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1
染色游戏德育渗透课例(2016—2017)上学期
吴继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水粉颜料及其水溶性的特点,了解生宣纸具有吸水的特点;学会染纸折、叠、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欣赏“土耳其水拓画”,认识水粉颜料及其用途;比较实验,了解生宣纸吸水特性;欣赏染纸作品,观察、分析纹样特点,探究、学习纸的折法;赏析染纸作品,探究纸的染法,感知水粉色渗染特性,运用不同的染法晕染一至两张染纸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染纸活动中,初步形成探究分享成功的体验,感受水粉色的渗化美,增强美化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纸方法。
难点:染纸过程中晕染时间的掌控及完整展开染纸作品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具:水粉颜料、生宣纸、若干盘子、一次性手套、染纸作品、多媒体资料。
学具:水粉颜料、生宣纸、若干盘子、一次性手套、抹布。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观赏“土耳其水拓画”,师生交流感受。2.小结:(1)图案优美。(2)色彩亮丽。
3.出示染纸范作,学生欣赏、感知染纸作品的美。4.揭示课题:《染色游戏》
二、教学新授:
1.游戏新授,感受染纸的魅力(1)了解染纸材料——生宣纸特性。①吸水实验:比较不同的纸 ②小结:生宣纸具有吸水的特性(2)赏析染纸作品,探究折纸方法。(3)分析染纸纹样,寻找纸的染法。(4)师生染纸竞赛,实践折染方法。2.讲授染纸游戏要领。
3.教师演示染色,强化染纸要领。
①将折叠好的生宣纸用浸染的方法从纸边或纸角开始染色。②小结:染纸边会形成线。染纸角会形成面或点。③染纸的时间掌控。
④小结:时间长染的面积就大,预染的颜色比实际的颜色面积要小一些,晕染面积越大展开作品时已破损
●提示:已染色的生宣纸湿润易破,揭开时要小心,动作轻柔,从纸的边缘处揭起,逐层展开,避免撕破,保持染纸作品的完整。⑤点染方法的运用。
可在染好的色块上可以用棉签沾水粉色进行点染,增加晕染的效果。⑥打开时没有染到的位置可以再补染。4.发现水粉色的渗化特性。
展开染色生宣纸,观察水粉色发生的变化。①引导学生观察染纸作品,色彩变化的效果。②小结:色彩间相互渗化的现象是水粉色的特性 5.提出要求,学生染色。(1)作业要求: ①自主选择折叠方式。
②运用不同的染法晕染一至两张染纸作品呢。③装帧染纸作品。
(2)学生尝试染纸,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品展示,学生互评和自评
1.运用模版装帧染纸作品,完成“多彩的生活”展示。2.学生评价:发现作品中不同的美。3.教师总结:
(1)播放视频,介绍扎染。(2)教学总结:
①用探究方式,学习染纸的基本方法——折和染,发现染纸纹样的魅力,并用染纸习作完成一件装饰作品。
②在染纸的过程中认识水粉色溶于水、相互渗化的特性。
第五篇:数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数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2007第一学期
实验小学
叶按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 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