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应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城市文化的空间形态。城市文化的发展,在空间形态上,一方面表现为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它不仅是文物的静态保护,还包括历史街区、城市空间格局与整体风貌的持续整治,不仅保护有形的历史遗存,还应发掘和弘扬无形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的建设,应该以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为核心,从外延、本体和内涵三个层次,延续文化生成、发展的历史空间。另外,还应体现与历史文化谐调统一的充满现代气息和个性色彩的城市文化氛围。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的文化更新和文化创造,才能使一个城市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二,城市文化的层次结构。城市文化的资源整合和创新,必须面对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特质的关系问题,比如,在当前冲突最为激烈的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建构国际现代化城市文化与保持地方文化特色,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等等。在现代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必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理论走向实践。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的节奏,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媒介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应运而生,城市文化建设需要从基层开始,通过不同性质的文化细分模式的培育和积累,凸显城市文化的总体形象。
第三,城市文化的发展机制。文化产业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朝阳产业”。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和文化形态对撞,强势文化中的文化霸权正逐渐控制或影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而且对整个国家、民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对于城市文化这一主题,文化产业是真正落到实处并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操作方式,也是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编辑:莫凡)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网络版 2001-11-29 11:31
第二篇: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二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四):
中国城市文化行动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四):中国城市文化行动 陈宇飞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实际上这一讲是想就我们自己的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践讲几个要点。因为我感觉个城市问题确实太复杂了,真的要讲全面了不可能,我想就选取几个点。
一、实施文化行动
第四讲,分这样几个点。第一,实施文化行动,就是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发展到这样一个状态,这样的快速的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更多的关注城市发展质量的时候,适时提出以文化历程、以文化支撑城市发展与文化决定我们未来实施真正的文化行动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第一个本题我想讲“实施文化行动”。我们所说的城市文化的行动或者城市文化的战略,大概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品质,也就是说你的文化战略要有一种真正的内在质量的保障,真正的支撑,第二个要素就是品性,也就是你这个城市文化战略它的特性也是一种保障,所谓品性在这个意义上里理解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在哪里,也就是特性;第三个要素就是品行要素,也就是文化战略的行为保障和行动保障,就是你对自己的内在的内容有没有很好的展示能力?对你的特性有没有很好的推荐能力和展示能力,这是一种行动能力的比较。
所以在我们的文化战略这个三要素它都有分别的不同的要求。我们看一个文化行动的案例之一,就是苏州。苏州可持续发展案例中,它为自己的定位首先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它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所以这是它做文章的第一点,也就是严格保护古城风貌,它这个古城风貌的这套行动之一,这个内容就是一城两线三片的保护,保护范围。这些范围都有严格的保护方法和实施方案。在它第二个操作的点上,就是维护历史文化的生态,它知道自己历史文化的面貌不是某一个点上的事情,而是一个序列化的完整风貌,它有古典园林、古城建筑、名人故居、寺庙、道观、佛学书院等等,但是它也不是说我们就只注重古代的遗存,不注重当代人的生活。在市民生活这些基本要求上有很多很多新的内容,被巧妙、有机的融合到整个历史文化生态中来。像咖啡店、创意小店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在这个体系中,成为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第三个,这种文化行动的第三个内容,就是保护与更新有机的结合,保护传统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让古代的文化在今天继续生活下去,继续有生命力,在这里头也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在今天苏州的城市文化风貌上,老城部分你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它那种来自于历史文明自信一种完整性,而在它整个的新区还有它的新加坡工业园这两翼都是最现代化的设施。这个起飞起来以后,这个老城本身的那个味道反而更足。苏州城会感受到全系列的文化保护,包括苏州的刺绣,苏州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这种烹饪工艺、手艺等等都是在这个文化形态的风貌中。
像新型的建设,苏州博物馆,这个够是既是苏州味道的,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他对家乡、故乡那种深厚的情感,让他自己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但是它又是一座现代博物馆,所以这个尺寸,那种格局、那种内在细节的使用都是精心的,充满了艺术气息那样的环境,你感受到它是现代的,是艺术的,但是也是苏州的,这就是一种努力。
对于城市风貌的课题,确实是要有一种完整的定位,它如何保持原有的风貌,同时要更新、同时要发展,这对中国大量的有过很好的历史风貌的这些地区都有这个问题,都面临这个问题,还有丰富的课题,它生活和展示以及文化之间如果定位,为了旅游那要展示,但是它和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它是不是很自然的表达一种生活追求?还有就是城市的营销,你的模式、你的方法和你的效果定位也要做一个很好的梳理和疏解。
二、推进以文化人的战略
在城市发展中,对人心灵的影响,对人精神面貌的改变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内容,如果不注重对人的影响,建物不建人,城市建设只有设施而没有对人的关照,这个实际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建设,它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升人的精神气质,推进文化养成,培育文明素养,你说多了还可以有无数的,但是这就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看几个行动方式,第一个行动方式就是怎么推进文明素养它的提升,如何实现文化包容?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我特别要提到中国的城市创城活动,也就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这点也许在民间社会是有一些质疑的,就是说这是不是一个简单的形象工程,或者是一个政绩工程,人们是不是拿这个当成一种面子,或者应付领导检查?我想从这个创城活动它的初衷以及行动方案都是很好的,它让我们提升城市文明素养,有抓手、有用力点、有实实在在的可以考评的内容,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政府主动推进的文明素养养成和文化包容的实现是要有政府去促进引导去实现的。所以这个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不能低估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头的作用,这是第一点。第二个行动,就是通过环境意识的设置,改变城市的环境氛围,实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人心的作用,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是注意不要过分,不要用各种各样的塞满一个一个的空间,实际上要有一种点睛之笔,适可而止,艺术对位很准确的方法来让环境艺术既巧妙又自然,又有艺术效果。大的叙事可以是宏大的,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它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那种庄重的回顾是感动了无数的人,这是大叙事,可以完成的很好,如果有时间我们为了想达到一种正面宣传的效果,可是又缺少大投入,真正的艺术表达不到位的话,反而会影响很多应该有的效果。就是我们看到有一些艺术雕塑很粗糙,应付了事,实际上这是投入不到位的问题。
环境艺术是一个巧妙、精心的环境为好,我们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城市环境,它可以让我们在一个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上海静安寺一组街头雕塑,这个地方是两个高楼之间,旁边黄色的就是静安寺,在这旁边就是静安寺的商场,这里也许风可能比较大,这两个轻松的雕塑把这个小小的环境特点给艺术化的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一个好的行动。
我们再看一个小姑娘的一个行动,给城市生活带来一种清新的一种气息和氛围感。石家庄的一个小姑娘叫王月,她在一次偶然的行动中给城市带来了一份惊喜,她就是看多树木上有很多树疤,她突然就动了一个念头,说这些树疤能不能画一画,给它美化一下,结果她的行动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居民对这个行动很认可,所以政府也就没有组织她这种行动,好像这不是简单的乱写乱画,当然她用的也是广告色,不想要了很快就可以洗掉,很方便也不伤害树。这个小姑娘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环境有没有这份艺术之心,我们看了她画的那些树洞,就会被她感动的像山涧的小溪水、西天的落日、啄木鸟、小猫、小狗,还有小动物的很多画都很生动,非常美丽,当然这小姑娘是学艺术的,她画的画也很好看,乱写乱画的不好,“王二小赶快回家”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个反而就不好。这是一个小小的个人行动,但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启示。
第三个行动,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要坚持不懈的做好审美教化,特别是首先要提到国家大行动,要坚持品位至上,要注意培育审美,要用各种方法,让它的文化成果汇集大众。我们看像国家大剧院,它之所以有现在今天的品牌效应,就是坚持,就是坚持用艺术改变生活这套观念,始终贯彻在他们的行动中,培育听众群体,广招天下著名艺术家搭建,为他们服务,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培育了自己的节目,也培育了观众,这是国家大剧院做到很好的一个效果。还有就是国家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它就是很好的承担起一个国家大馆的文化责任,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形象,坚持就收到了效果。像刚刚结束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道法自然”这样一个展览,在这个展览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拿来了大量的精品,确实是精品。像著名的美国画家比兹塔特画下的壮丽的想象中的山水,像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画下来的干草垛,以及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人生第一部这样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面临梵高的,真的面对梵高的作品,它对你的打动力确实是很深刻,确实是一般的艺术家可能没有这种能量,他可以释放给你很多很多,你去细微体会它能体会到的信息。第四个行动就是“场所精神”,就是要有非常准确的场所内容的定位,然后通过场所很好的设计和良好的服务传递你最想传达的,这点我就不去多说了。
第五个方面的行动就是习俗养成,就是在我们整个的城市文化近来上,要注重培育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素养的养成,培育人们的相互关爱。比如说大家现在讨论比较多的一个事情就是在人家的神庙上刻字,但是我更关注,就是大家也注意到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刻字事件之后出现的人肉搜索,实际上这是一个双向文明缺失的问题,刻字固然不对,但是那种过度搜索、过度的谴责,那种居高临下也同样不是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这是我们真的要在今天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学会和别人友好的相处,那这样的相互约定才有效。学会如何坐好电动扶梯这么一件小事情;学好在地铁上相互帮助,不要让那些不文明的行动有市场;学会爱护环境,不随手丢弃垃圾;这是一个在一夜之间,在这个沙滩上留下了几十吨垃圾触目惊心的事情;还有今天过马路问题,他同样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公共生活中的相互约定、相互关爱的问题。很多城市都行动起来,提倡过好马路,学会过马路的文明习俗。北京就有一个斑马行动,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我们也要说,在城市很多的设施、建设上是没有完成一种方便人,有效的让人通过的一种设置,在很多的城市人行横道的设计上,本身就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对真正不方便的群体更细致到位的关注,像很多城市的城市盲道、管理和意识都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文明习俗,真的要有一种意识,不要遮挡车牌,不要占用应急车道等等这些行动,都是一种新文明习俗,这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行动,让行动改变我们的一切。
三、实现以文滋城
我们前面说到的改变人,那对我们的城市也要有一种文化的关照,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关注我们城市它的文化气质、文化感染力等等方面的内容,这里首先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风貌问题。城市的风貌是传递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的一个第一信号,他给你的东西就是你一看,你就知道他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文化追求。
所以在今天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强调这种城市文化的建设。这是有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研讨会,就是强调了这样一个内容,我想在以文滋城给城市增添气质这样的行动中,第一就是要培育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这个文化气质是由人们的具体行动来造成的。我们说一个城市有文化气质,他是怎么来的?通过无数的努力来完成的,这个我又回到了刚才说到过的十大人文城市,我这里特别说一下排在第一名的台北,它是一座中国的城市中最有特色的一个,然后这些评委给它很有意思、很独特的评价,这个评价我就不念了。总之它注意到这座城市有独特的文化风貌、有文化气质,有一种特有的儒家味道,还有丰富的文化产品,让人流连忘返,它的城市风貌有中国城市温文尔雅那种味道,它的城市人有一种特有的文化气质,我们特别要说有一个著名的,你也不好说他是工艺品大师还是什么大师,这就是著名琉璃工房的创始人,原电影明星杨惠姗她用了10多年的努力去发掘琉璃工艺,终于把一个实际上已经流失了、已经淹没了工艺给发掘出来,重新整理出来,并把它发扬光大,她的产品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数的美,也给一座城市增添了气质。还有我们说这个城市有书店,经营很好的书店,能够吸引多种多样读者群体的书店,这也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台北有一个24小时营业的书店,叫诚品书店,经营的非常好,有特别好的吸引力,不同的群体在这里都能找到读书的乐趣,台北最精致、最核心的一个文化品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原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抗战期间,经过大转移,其中一部分精品,转到台北以后组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根底。那他由于藏品太多,他不会不定期的举办专题展,据说几十年才能展览一遍这些展品,这就是我们说文化的展示方法,内容是极其广阔的天地。
第二个行动就是形成风貌体系,刚才我们说给一个城市增添气质,提升气质。我们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风貌体系问题,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大家已经更加强烈的感受到独有的风貌,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一个根,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价值是没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大家都在失去了自己的风貌体系以后,又在努力的寻找自己的风貌体系,除了保护传统的,就是重新建设,这个东西我后面可能还要提到一点。过去我们认为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历史遗存是有矛盾的,但实际上可能没矛盾,可能他可以通过重新的精心的组织,他重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点是可以完成的。历史中有大量的现实就是我们历史文化遗产失去的太快,战争会大规模破坏,现代建设也会破坏,在我们记忆中有一位清华大学著名专家梁思成先生,他对城市发展的思路有过很好的思考。
梁思成先生思考就是在建设现代的城市的时候,如何面对历史文化遗存?他在1950年对北京城提出了一个建设新北京、保护旧北京的思路,这就被称作著名的“梁成方案”。其实这个思路在今天看说不现实,成本太高,今天仍然有些人说那只是一个想象,也是不可能完成。我想这点可能既不能离开当时的意识环境,也不能说好像这是我们吃后悔药的事情,不是这样的。它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行动方案,北京城的那种历史完整性是非常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那把它保护下来确实是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当然他也有可操作性,不是说成本就一定付不起,这实际上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会发现你不把它在旧城里建设新城,一样会有个成本发生的问题,而且这种叠加方案造成了旧城保护不好、新城展不开天地这么一个新问题,但是当时梁思成先生这套设计是没有完成的。
后来梁思成先生也设想过能不能保留城墙,因为北京的城墙是明代的遗存,它也很宝贵,也是很珍贵的历史遗存。而且各个城门楼都比较完整,但是就是这个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也没有完成,梁先生采取了一个更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但是后来也广受批判,就是建设大屋顶那个楼房,像地安门两座部队用的两座营房楼就是大屋顶,他想我在老城里头,老城保不了,城墙也保不了,那能不能做点带有传统味道的建筑?这已经是求其次再求其次了,就是城墙的保护确实也没有完成,他也设想过能有这样一个让人们上去看看风光的城墙,但是也没有,在1965到1970间北京一圈的明代城墙也就拆除了。
这张图是北京西直门在拆除时候留下来的影象。西直门拆除有一个以外的发现,就是在明代的西直门城墙里面包着一个元代的和义门,这确实是一个以外的发现,这些资料我是借助新华社的王军先生的几个图片,这个和义门确实是很珍贵的留下遗存,但是当然也没有保护下来。所以我们特别说为什么关注特色?关注文化遗存?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城市风貌、城市风俗、风物、风情的这种独特性的价值,这个完整的序列确实是非同反响,有非同反响的价值。
我们再说第三个行动,就是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保护的这样一个观念转变,过去我们可能比较多的是强调文物保护,但今天我们更注重文化保护,因为文化是完整的,是序列的,是日常加节日的,不是点上的保护,我们这里就讨论一个例子,就是怎样获取城市发展的更大动力。山西省的大同,它对古城的这套重建确实是有争议,但也确实是有价值,这个案例是有价值。就是大同的曾经的工业城市为新中国的成长做过大的很贡献,当这个能力慢慢失去了以后,它怎么能够维持更长久的发展动力,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事情。它的一任市长叫耿彦波,耿彦波是留给了人们很多讨论和关注的一位市长,但是他有热情、有想法、有行动力。他对大同城的三个不同点的选择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新的发展动力。
这三个思考大同城它有三个选择,要么就是保持现有的一切靠微循环,慢慢更新,那早着呢,第二个就是保护现有的文物,然后其余的进行彻底改造,风貌无所谓了,只留文物点,但是这恐怕是表达文化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保护。所以第三个保护就是恢复整体风貌,形成文化特色,这才是一种文化动力。这个当然风险比较大,它需要你完的保留老城,然后形成一个整体风貌,而大同城新的发展要到新的东区去发展了。这个新路就是新旧两城,分开发展,反而各自展开手脚,这个努力它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它的东区是新的城市发展需要,而老城它首先要把整个城墙建设起来,在整个城墙建设中有大量的拆迁,这个城墙建起来以后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对这些真正文物的保存像大同的华严寺的保护,它采取了过渡式的方式,对于真正那种近代的文物一丝不苟的保护到,但是对他周边却要形成一个风貌过渡带,这就是一种很到位的文化发展方式,或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发展方式,但是这个思路能不能完整的贯彻下去,这需要在发展中再来重新定位。我们说真正的文化价值它是有一个排序的,最高价值的是原生的,第二个价值是重建的,第三个价值是仿建的。真正对待原生文化那是要一丝不苟的,所以这是有四个发展方式的,对原生就是要保护原来的东西,对于重建的,就是原来有过,你现在按照历史档案要重建的,这要坚持有一个精准的原则,谨慎的原则,重建要适度,要有一种完整的清晰的历史依据,像山东枣庄台儿庄的重建,像大同古城的重建,还有很多像西安对一些著名景点的重建,依据的是这个原则,就是激活历史元素,进行重建,他不是仿建,他是重建,那这个重建像台儿庄的重建,我觉得比较好。
我们说这就是一个仿建,仿建是最没有文化价值的。然后就是生长和拓展,生长和拓展是依照自己原来文化要素的内容去生长出来,它不一定是仿造的,也不一定是重建的,它是对自己文化元素很好的理解。像上海世博会中国的主馆,我这里不主要讨论它的造型,而重点讨论它对颜色的激活,中国红是一种特殊的色彩表达,他们完成的很好,这么大面积使用红,很难做到视觉效果很好,它会让人产生色差,但是他们在考察和对比了、汲取了故宫那种营养资质,那种滋养以后,他们知道故宫用的红,看上去是一体的,但它不是一种红,在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光线下可能要用不同的红,这样他们还原出来的中国红,大面积的非常有中国味道,把一种中国原有的元素再次升华了。
四、学习与创新
这点一定要知道消化、转化是重要的,像国家大剧院为什么它跟周边环境有这样冲突?可能那种转化之工还没有完成。还有就是我们有时候仿建别人的,这件事情其实是最不好做的。奥地利有一座著名的小镇叫哈尔施塔特小村子,非常独特,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很美丽,生活非常宁静,但是你如果说简单的仿照它的外形,不但生硬而且没有文化,让人家也不舒服,人家说我们这么好的一个小村庄让你这么简单模仿确实是不好。
第四点培育优质的环境,这点我就不去展开说了。我们说环境是人设计的,但是注意关键点是为人的,它不仅仅是拿来看的,更重要的是拿来做的。比如我们说在城市发展今天的进程中,文化的关照要到位、表达要符合文化的规律,这样我们才可以造就一种更加可亲、可爱、可敬的,我们大家认同的一个有长久魅力的城市,这里我们要做到城市发展要做到:大局不迷失,细节不缺失,人文不流失。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一个好的城市,文化发展。
所以第四讲我的小结是这样的,我们这里要学会全面梳理文化资源,要完成自己的文化发展定位。
第三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着布局不合理、树种搭配不当、绿化养护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在考虑城市现状、地域特色、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办法。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对策
前言:
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园林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是该地区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象征,园林绿化还起着美化和调节人类居住环境的作用。随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树种搭配不当、不具备特色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城市环境的整体美观。
1.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园林绿地贴近人们的生活空间,满足了当地居民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娱乐、锻炼和社交活动的需求。园林绿地已经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绿色的环境不仅可以使人们产生安静祥和的感觉,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可以调节气候,监测和改善环境。同时园林绿化还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2.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2.1重置草坪而轻种乔木
受草坪热的影响,人们用草坪作为包装,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等种植草坪时过多、过滥,造成城市园林单调雷同。这样做既不适应城市的需求,又造成养护的费工费力。尤其对缺水的北方城市来讲,实为一种高度消费,由于乔木少,遮荫、降温效果差,夏季人们在园林中漫步时无处纳凉。同时也达不到城市环境健康的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设计规划时忽略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其乔、灌、草植物未能合理配置。
2.2重外来树种轻乡土树种
轻视本地的有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不惜花巨资,从外地移植外来树种,成为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的时尚。一些外来的大树在运输途中难免树体受伤,所以栽植后常难以成活;一些树木因不适宜环境条件,种植后明显地显示生长不良,慢慢变成小老头树,直到死亡。重用外来树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盲目决策,盲
目攀比。
2.3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
绿化“千城一面”,不同的城市有特殊的地理、气候、地质等条件,因而应该有相应的植物群体。而植物也只有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才能健康茁壮成长,它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也才能发挥出来;而实践中,人们并不遵循这一法则,只是简单的照搬一些成功设计的例子,造成了植物结构单一,千城一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大量草坪的单一种植,或者把单纯的草本、灌木、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这种单一的结构,导致它的稳定性很低,容易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特色的城市,都有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等,亦需要恰当的植被景观点缀、烘托。如我国广州被誉为花城、贵州赤水市被誉为竹城等,还有洛阳的牡丹,云南的山茶,都增加了他们城市和地方绿化的品位和情调。
2.4重种植轻管理
轻视乡土树种的这种做法,不仅加大了城市的园林绿化的费用,而且还得不到好的效果。不少地方光种植,不养护,或者养护不到位,致使园林内树形杂乱、杂草丛生,随之而来的是病虫害增多。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原本不多的城市绿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应,因而直接影响到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养护的重要性,管理不到位。
2.5投资比例不当,绿化养护配套设施不健全
一些单位领导和园林工作者,没有把绿化建设当作百年大计、造福子孙大事来做,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诚,缺乏长远考虑和全面安排。在人类步世纪、生态环境问题已被优先考虑的今天,仍将建筑凌驾于景观之上。只觉得植物造景时间长、效果慢,强调植物材料有困难,偏重短期的显性环境建设,缺乏建设生态大园林、城市大环境的宏观调控。园林绿化的建设中,必要的功能性设施,是完全必要的,但若数量过多,不但浪费建设资金和宝贵的绿化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城市园林化发展的步伐。同时绿化只看重前期投入,对长期的绿化养护投入较少,缺乏长远计划,统筹按排的观点,因而造成绿化的养护技术落后、设备不配套和管理体系不健全。常言说“三分栽,七分养”,充分说明了养护管理的重要性。绿化养护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能否枝叶繁茂、形态优美,也关系植物造景能否达到设计的艺术效果。
3.提高我国园林绿化水平的几项措施
3.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建设要想取得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科学的城市绿化规划系统。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还可以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和花卉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和花卉事业,保持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3.2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领导
挖掘当地植物资源优势,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以法治绿。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各种用途绿地的实施方法,配给足额经费,增加苗圃地。苗圃 的生产应注重培育大苗,注重对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城市园林绿地坚持以人为本,倾听市民的心声,既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3园林绿化应以树木为主,科学选择植物,不盲目泛建草坪
草坪投资大,养护费高,其消音、滤尘、防风的效果差,综合效率远不如树木,且单一的草坪绿量不足,还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不能以草代木,泛建草坪,应选择多种种植形式,多栽生态效益高的乔木。对已建成的草坪要适量增植树木。当前,在一些层次单调乏味,空间缺少变化的广场上,建议以乔木为主体,用地被和草坪植物作绿地的底色,这样既可以看到开敞的空间,又能凸现夏季遮荫的效果,集自然、通透、开放于一体。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在植物的选择上要做到科学搭配,尽量减少形成单一植物种类的群落。注意常绿和落叶树种的搭配,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在空间上植物种类的搭配应高低错落,结构上协调有序,充分展示其三维空间景观的丰富多彩性,做到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叶成荫,秋则果实累累,冬则树木常青。
3.4注重植物造景的功能,发挥不同地域园林绿化的特点
园林发展的好坏不仅标志着城市的活力和文明,城市环境的好坏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状况和人们素质水平的高低。而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古城西安市花石榴的应用,宁夏银川市反映其回乡风情特色的沙棘、枸杞、垂柳等的应用都是很好的例证。如果不注意不同地域树种的变化和特点,以及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破坏环境生态。如红花 浆草与樟树配植会加重红蜘蛛的危害,北京二环路曾经将野牛草与银杏配植,由于互争养分,导致银杏早期落叶,也影
响了绿化的景观效果。
3.5加强园林绿化管护,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社会风尚。以正确的态度对园林绿化地段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定期培训,全面提高管护人员水平和文化及艺术内涵。以生物治虫为主,使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从而实现大地园林化。
3.6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做好所有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使其茁壮成长,是发挥绿化效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巩固绿化成果的关键,与发展具有同样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贯彻《宪法》、《森林法》、《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各种法规,并且随着园林管理中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及时制订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商业标准,制订一些对古树名木和城市大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采伐制度。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城市绿化工作的执法力度,使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真正步入法制轨道,提高绿化养护的技术水平。完善绿化养护的设备,加强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避免“春天栽树热情高,夏天无人把水浇,秋天牛羊啃树皮,冬天拔来当柴烧”的不良现象产生。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的城市园林绿化面临着标准规范缺失,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文在考虑了城市现状、行业现状、植物生态特性、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
第四篇:基层工商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层工商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基层工商干部中主要有三种认识错位:一是与己无关。认为自己职位不高,手中的权不大,因此反腐倡廉与己关系不大,表现为对廉政文化建设不够关心,甚至消极抵触。二是自我满足。认为现在重大腐败案件特别是窝案、串案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不正之风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还比较严重,社会上存在笑贫不笑贪、清官不香、贪官不臭的风气,比起披露的那些贪官,自己是廉洁的,廉政建设搞不搞都无所为。三是缺乏信心。有的干部认为廉政教育不外乎上大课、作报告、树典型,形式老套、内容老化、没有新意,理论与实际脱节,即使自己做得再好、基层管得再好,对较高层次的反腐败起不了什么作用,缺乏从我做起的信心和决心,表现为对廉政建设敷衍了事。
2、廉政氛围营造的缺乏。一是强调业务多。廉政教育虽然重视,有时忙于业务工作而缩减了廉政教育活动。怎样进一步理清思路,在经常性、实效性中注入新的理念,指导基层部门正确处理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二是教育的内容不全面。随着基层工商部门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物资奖励亦不是万能的。怎样有效地应用激励机制,在精神上、意识形态领域注入新的内涵,引导广大干部正确认识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解决廉政建设“差不多”、“过的去”的思想问题。三是教育载体缺少新意、效果不佳。怎样创新载体,在多样性、针对性中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基层部门和干部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激发“勤政为民”、“争创一流”的决心。这些都需要一个实质性的主题和浓厚的氛围来解决。
第五篇:城市文化建设
试述昆明城市单中心转向三中心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
——以呈贡新区为例
【摘要】文化是一个潜在的社会力量,它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越政治、超越经济。对于现代城市管理者来说,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可以牵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应当从充分认识文化的软实力,看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新城区的建设意味着重塑文化,所以新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新区建设阶段尤为重要的关键。
关键词:新区文化文化建设新区特色
2008年8月,最新一版昆明城市总体规划出炉向市民征求意见,如何让昆明恢复健康发展,成为整个总规的核心内容。新总规提出,昆明目前的主城单中心,将演变成为了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为核心的开放式网络城市空间结构。呈贡新区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是从一个发展较为滞后的昆明城郊的县城崛起的,从呈贡到现代新昆明呈贡新城,呈贡的容颜和城市功能,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
一、新城文化建设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的缩影,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目前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大中城市都面临着城市的转型,由于主城区功能退化,资源利用紧张,人口密度过大,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为了减轻主城区的压力和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建设新城、卫星城等,建设新的城市就意味着必须重建新的文化,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文化是城市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文化,说明城市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控性,但是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可控的。城市在形成之初就在塑造他的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也可以说,根本就不是城市”。
在文化塑造方面,新城区建设与城区改造有着共同的地方,尽管新城是一个全新的城市,最具代表的文化就是一个“新”,但是这里的新城并不是在完全无人区新建一个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可能是农村、县城等小城镇)从新规划和建设形成的,所以现在的新城区、卫星城等的文化建设不仅面临文化的塑造也面临着原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所以新形成的城市往往会带有他之前的文化气息,所以新城区的城市文化建设无疑需要确定城市文
化的定位、和文化的内涵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呈贡新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呈贡新区的文化建设就是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城市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城市文化的一般结构。包括:
物质文化:建筑、道路、通讯设施、住宅、水源、各色商品、绿化环境等。制度文化: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
精神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二)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即为衣、食、住、行、语言、休闲娱乐
(三)城市文化特征:
1、城市文化具有集聚性
2、城市文化具有辐射性
3、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4、城市文化具有世俗化特征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及吸收外界的思想、准则、艺术等思想价值的观念及其表现形式。呈贡新区的文化也囊括了以上的内容:
1、全新的城市设施,规划较为前卫,道路宽畅,绿化面积大;原有的农村还未进行改造许多没有规划的村子和凌乱的共管设施与新建筑并存。
2、道路虽然比较宽畅但是新城区的相关城市职能还不健全,距离主城区较远,公共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不便等,让在新区的居民感觉自己身在农村,人们的意识里还没有形成城市观念。
3、目前为止新区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居住人口较少,但是人员不断流入,带入了大量的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大学城的建成在新区居住着十余万人数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新区里不仅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代表着新区的文化,呈贡新区的大学生由于现实条件的影响与处在市区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远离繁华的都市,在公园式的新校园里学习生活,已经被烙上了呈贡的印记。
4、原有居民的任然是新城区的主要居住人口,原来的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外来文化,大学的进入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习惯,当然大学与这些民族村寨为邻,他们具有着失地农民、和新城市居民的独特身份,吸引着许多专家学者对他们的研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
三、呈贡新区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规划建设较为前卫,文化正在逐步形成呈贡新区的建设本身就是为了减轻主城区的负担,加快昆明的整体发展,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强调对利润的过度追求,过分追求城市的功利性是城市建设严重不协调,城市文化建设等由于需要巨大投资、对市场反应不敏感等导致了被忽视,现阶段我国文化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1)城市环境严重污染,城市
生态面临失调的危险,人居环境条件差。(2)城市交通、治安混乱,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3)群众性、公众性的文娱活动开展的较少,城市生活压抑。文化气息缺乏。(4)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严重。“拜金主义”普遍存在,社会道德观念败坏。呈贡新区的文化建设时,在物质条件上做了统一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合理,生活环境优美,对于文娱活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呈贡新区有一个非常有利的优势就是十多万大学生的存在,大学生自然是道德修养形成的一个推动作用,绝大部分大学学生在道德修养上是比较高的,而且大学生每天都在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现在就经常可以看到大学附近的居民每当得知校园中有什么活动时都会踊跃的观看或者参与其中,这些只要利用好了都是良好文化形成的关键。
(二)原有文化与新文化开始交融
呈贡新区的文化还未真正形成,现在是文化的孵化期,原有的文化与新进入的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具有许多不稳定的形态,现在的定居人口还不是很稳定,人群可以分为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群体:呈贡县的原有居民;居住在呈贡的上班人员(大学教师、政府工作人员等);居住在市区工作在新区的人员;大学城的大学生;在新区经商的人员等几类,这些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这是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会给新区带来不同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也意味着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人员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现在的文化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新区真正发展完成后的文化形态。
(三)呈贡新区的文化发展必须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稳定问题,这两大群体有其独特性,会限制新区的发展。新区文化必然会在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和失地农民这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过程中形成新区特色,政府部门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如何构建呈贡新区的文化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1]
呈贡新区文化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也就是新区城市形象的树立过程,如何形成独具新区特色的文化是对新区的重要考验,也会影响到新区今后的发展。
(一)新区文化建设要挖掘自身特色,突出个性。
我们需要调查研究呈贡县之前的优势特征,找到与其它城形象不同的优势特征,定位、形象系统构建避免雷同,突出城市个性,有效强化认知,提升城市品
牌知名度。曾经的呈贡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建设绿色经济强县为目标,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求实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墓础,以基地为保障”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先后被列为全国“科技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县”、“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示范县,、“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花木之乡”,全省“双拥模范县”等,这些都是呈贡的文化形成的基础,优秀的方面是必须保留的。这是呈贡县在作为县级政府时探索出来的道路,就算现在被划分为新的城市中心之一,由县上升为区也脱离不了原有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属性,要保留其特色并把握好新区的职能将优点利用好。
(二)依靠市场导向,依托资源,树立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成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凸显差异化优势,提升城市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发挥凝聚功能,降低整体宣传成本,提升城市营销效益;确保城市形象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增强危机应对能力;产生正面外部效应,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品牌构建要能够体现城市战略发展方向和城市建设目标,从而引导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关注、感知本城市形象个性与优势,在心目中形成良好心理预期,并对个体行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推动城市健康发展;自然现在呈贡的定位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县城的定位,但是在新区形成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区的经济结构不可能脱离原有的产业和特色,现在呈贡新区发展的目标是“亚洲花都”、“新兴工业园区”、“科研教育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可谓充满了商机。但这是在其城市职能上升之后必须做的战略调整,其基础来源还是原有的经济基础,所以这将会成为影响呈贡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区的品牌形象。
(三)获得公众认同
新区文化是全新的文化,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构建要充分反映城市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现居人口和未来可能进入的人口之间的目标都是必须予以考虑的,使公众在感知城市各方面要素和传播信息的接触中,逐渐形成对新区品牌形象的认知与支持。这里面包括:长期形成的城市观念、行为和表达方式,新区品牌的构建即是要在追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化的同时,从观念、行为和表现方式上寻求和公众的共鸣;在新区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得顺其自然保存其自身的特色。保持原有优秀文化部分,有利于获得原有居民的认同,不同文化兼容发展有利于吸纳更多的人群加入到新区的建设中来。
(四)定位现实可行,符合新区实际
城市形象定位要从实际出发,符合贴近城市显示,确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它包括:价值观念的可认同: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经济环境;行为规范的可接受:城市经济环境、产业特征、市民素质特征;视觉表现的可执行: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发展状态、投入成本;品牌管理的可操作:系统有序、原则鲜明、细节可调。
四、城市文化建设可以利用的资源
(一)人群特色
大学城、科技文化中心必将成为新区的重要特色之一,目前新区人口四十多万,其中有十多万是在校大学生,这不仅为带动了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针对学生的商家到新区进行投资,是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不仅是利用好大学生整体的数量,十余万的大学生起个体的力量分散开了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的发展需要方向,但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些原则是不会变的,我们要一个文明和谐的新区,当然就要提高新区人民的素质,这些大学生可以为新区的所有人提供一种道德模范作用,比如在公交车上就可以体现出来,170路公交车必然是路程较长,最为拥挤的公交线路之一,但有了大学生其为老弱病残让座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而且大学里经常有学生组织倡导大家文明乘车,排队上车等,只要比较一下大学城和周边城镇的公交线路的文明程度就可知,所以利用好大学生人群这个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新规划整合的土地空间
现在的新区道路宽敞,各种公共设施都是从新规划过的,在目前为止是规划最合理的,所以要利用好各种公共设施,引导市区人民转变生活方式,提高市民素质。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林资源
新区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新区文化建设正处于成形阶段,现在的一切问题都值得关注,所有的资源都值得利用,不仅要关注我们现在的新区文化也要关注新区文化发展的方向。新区的文化建设不能与全国的新区一样变得无特殊,如何增强新区的魅力和吸引力已经成为新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杨章贤.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人文地理2002.8,第四期.朱铁臻.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