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名字研究
一、中国人姓名研究综述
(一)当前研究现状
尹黎云《华中国人的姓名与命名艺术》、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董保军《起名的艺术》、纳日碧力戈《姓名论》、王泉根《华夏姓名面面观》、马挺生《命名艺术》等,从人名的起源到各个时代的发展,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如从寻根的角度对台湾与大陆的骨肉关系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台湾同胞是大陆的血亲挚友,又如人名与信仰的关系,道教、佛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以及政治信仰,当前研究的都与宗教信仰交叉,政治信仰却很少提及,其实这也直接包括在不同民族的君主统治下,就是民族融合的另一个方式。
本人认为,虽然那么多著作中似乎都已依次把中国姓名研究的淋漓尽致,现阶段的研究也逐渐从当时社会现象转入到产生的原因上,但更多的应转入文化心理的基础上,而现在的“姓名学”也提到了是文化产物,为落实姓名这一文化的根本,从文化心理这一领域出发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相关概念界定
文化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侯玉波先生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它是研究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的相互整合的机制。”[1]李炳全在《文化心理学》一书中道:“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文化心理学所展开的正是人文领域已开发的课题——宗教感、诗意、乡愁、情爱与生病等活动。”[2]名字所承载的文化,体现的与心理、地域、文化、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
名字的文化。现在我们提及的名字,包括姓、名两个方面,基本不提氏、字、号,在古时候,这些都在名字的范畴中。姓氏名字号,许慎的《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不同于姓,是一种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在《左传·隐公八年》提到:“因生以赐姓,胙赐之土而命之氏。”“名”也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说文解字》:“名,自命
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是商朝的名。而“字”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号”见于《释名》:“号,呼也,以其善恶呼名之也。” 号不同于名、字,可以自取为自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号还包括谥号、尊号、年号等。
第二篇:详谈中国人的名字变化和时代变迁
三正起名网 | www.xiexiebang.com 详谈中国人的名字变化和时代变迁
每一代人喜欢的名字都有不同,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何从一个名字里读懂一个时代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导语:“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礼貌问候语。“我们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人啊”是中国同姓的陌生人相互之间拉进关系的时候的有效说辞。姓氏在中国的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我们现在讲名字,但是在过去,名和字可不是一回事。在古时,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女子许嫁之时,孩子会得到一个“表字”,这个“表字”才是他在社会上进行交际所用的正式称呼。现在,回想起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我们都能很流利地说出他们的名和字。
中国人喜爱将国家大事记录在姓名中,这不只宣告着孩子出世年代的光辉,更承载着父母对于孩子“借国运而兴昌”的期许。建国、解放、援朝、跃进„„这些词语不是动词,而是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名。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建国”“建华”“国强”等名字成为流行,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代,人们不只对于国家心怀期望,对于“人民翻身做主人”也颇有希冀:名字含有“民”字的人群中,约60%的人出生于那个时期。而在其时,一家数个兄弟姐妹悉数取上相关时势型词语则更显气势。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国人又纷纷把相关字眼加入姓名当中。“援朝”“抗美”成了不少人的取名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有上万的叫李援朝、王援朝、张援朝的,就连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司令朱德也为其 三正起名网 | www.xiexiebang.com 长孙取名为“援朝”。而以“张”姓为例,当前中国的1000个“张援朝”里,就有近900多个出生于60年代以前,约占“张援朝”名字为总人数的90%。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取名方式更加多样,更多的人回归到人性层面,哺以文化意蕴。不过,即使在姓名“记功铭史”功能被弱化的现在,仍有不少人跟着国事走向为孩子取名。例如,绝大部分名叫“和谐”的人出生于2004年9月“和谐社会”概念提出后。而北京奥运会举办当年,取名为“奥运”的宝宝就井喷至近5千人。或许,在这些名字不仅是时代印记的强力嵌入,更是中国的老百姓“国、家相连”政治文化的民俗演绎。
国人名字的变化,见证了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现在的人在起名时,更加讲究意境的构思,既不偏重于时代,也不偏重于某个地区和某种职业,开始更多地倾注个人的感情和关怀,文化底蕴更加丰富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人们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起名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
近日,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出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近一亿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7左右 “王”姓终于登上了“第一把交椅”,王、李、张三姓的众多“子民”,还有多少人会在意是否是“全国大姓前三甲”呢?或者,又有多少人在意自己姓氏的排名呢? 姓氏排名关注度的降低,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三正起名网 | www.xiexiebang.com —家族观念或者说家族意识正在淡化。
在当代,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年后,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家族观念的消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比如,名字不再习惯使用辈份,追求好听、好记、文雅、大器者越来越多。再比如,如今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逐渐淡漠了家族关系的维系,朋友相聚更容易代替亲戚相聚,血缘纽带的力量日渐削弱。就原因而言,现代社会的发展,会将在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的家族观念慢慢冲淡。所谓的“本家”意识,也被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所取代。其实,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固守农耕的小农经营模式、家庭经营模式变为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的权利意识就会占据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客观来说,家族意识淡化是一种进步。胡适先生曾言,“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吾国家庭,父母视子如养老存款;子妇视父母遗产为固有;甚至兄弟相倚依,以为兄弟有相助之责,甚至一族一党,三亲六戚,无不相传依„„”虽说家庭成员在财力方面相互帮助自是合理,家族意识亦有其正能量的多种表现,但胡适先生正是看到了家族文化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才发出此言的。
面对家族观念的消逝现实,可能会在在主观情感上感到怅然若失,但更需看到的是权利意识取代家族意识,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而存在了几千年的宗法关系和宗法意识,也会慢慢被法律意识所取代。当然,之于每个个体也要分清 三正起名网 | www.xiexiebang.com 楚,家族观念的消逝,并不等同于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的淡化,对于父母、妻子或丈夫以及孩子,都要履行相应的家庭责任。家庭责任并不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相左相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再姓苟”近日,这句话在网上炸开了锅,引发网友热议。这句话来自河南郑州一位姓苟的先生,因为姓氏,他从小就被人喊作“小苟”、“汪汪”,直到今日,他依然没能走出姓氏阴影,在妻子准备怀孕的时候,他撂下了这句狠话。事实上,因为部分姓氏少见,在生活中,常常被人拿来说事,甚至取笑,但殊不知,这些姓氏的背后却藏着许多你所不知的传奇故事,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如果你还因自己的稀缺姓氏感到不安,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苟”姓源远流长,有近千年的历史。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晋,迁都开封。在石敬瑭做后晋皇帝期间,有个姓敬的大臣因为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后被定了罪,朝廷下令让所有的敬姓人改姓“苟”。没多久,后晋被后汉灭了,敬姓族人不用再避讳了,很多改姓苟又改回敬姓。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讳,而重新改姓苟。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高、低、贵、贱、贫、富之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姓氏逐渐变得稀 三正起名网 | www.xiexiebang.com 缺,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也有一些好事者在生活中以他人名字取乐。姓氏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充分认同自己姓氏中包含的历史,正确看待姓氏文化,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自己的名字而自信、自豪,并对他人的姓名表现出尊重。(中国青年网)
第三篇: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但是与选择自杀相比,绝大一部分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在伤口上进行反思的,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逐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唾弃迷信中的误导,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待人生。
从思想方面来说,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去触及以往那些被奉为禁止的东西了。他们的心态开始逐渐变得更包容更开放,对于文艺创作和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追寻人性、人道主义等方面的美。从真理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慢慢发生改变,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改变了文革时期个人崇拜和一刀切的心理。对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没有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上。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包容起来。开始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来促进本国的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社会上流行
了这么一句话“80年代下海经商,90年代炒股票,00年代搞网络”,这反应了不同的时代独具特色的追求财富的社会现象。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态和思想潮流。“80年代下海经商”说明当时人们心态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优点和利益,为此,当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他们从心里已经认可和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了。对改革与保守,封闭和开放也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大方向不变,一切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生活有利的我们都应该学习和肯定,改革就是要大胆的去尝试,开放就是要以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站在国际舞台上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他们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1年3月20日,北京大学学生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中举起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旗帜,引起全国亿万青年的强烈反响。
此时,大量西方理论的译介首先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震动,其中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的意志生命和生命哲学为代表,强调乃至夸大人的意志,并将意志置于本体论地位,从生命的意义上立论,要求“重估一切价值”。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转型实质性启动,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发展商品经济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大步。由于当时我国刚刚经历的文革的沉重的打击,改革开放也是刚刚起步不久。所以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现实的政治体制不适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政治体制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种西方政治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兴起。现代西方政治中诸如分权制、制衡制、多党制,以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从1981年至1985年,青年寻求民主的热情绵延还断,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青年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着,并有明显的盲目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形式的印迹。
在企业,青年们纷纷要求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毛遂自荐者、献计献策者不乏其人。在农村,广大青年农民则从对封建家长作风和宗族观念的反感情绪,对包办、买卖婚姻的反抗中,向新一代农民应具备的民主权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对民主管理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国家事务的愿望也日趋强烈。从单纯的要求民主自由发展到对党内腐败现象的气愤和斗争,以及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呼唤,深刻反映了青年在新形势下从追问到追寻的过程。特别是1984年后,改革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许多青年因此认为个人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一时间跳槽、辞职、下海,热浪滚滚,并在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中找到理论依据。
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应该如此,国家的领导人更应该是这样,要想进一步实行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在国际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当时我国的各种条件还不够成熟,就应该向外国学习,尤其是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欧美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等,我们既然决定走出去,那么引进来也是必不可少的,走出去要求我们以世界的眼光来要求自己,把自己放到世界这个大舞
台上来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引进来则要求我们在这个舞台上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各国的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否则如果只是单纯的走出去,那其实是跟封闭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善于向别人学习对国家的管理者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20世纪8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还体现在对人生价值、生活意义的思考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似乎正好适应了青年一代的迷惘的思绪,尽管形成的社会条件完全不同。在深刻甚至痛苦的反思中,“潘晓”信中提到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成为青年讨论和争执的焦点。绝对的“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念开始被青年们所怀疑,而以“自我”为出发点,注重个性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青年的热门话题。正如“潘晓”之一黄晓菊所说:“回首往事,我想,那场讨论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得出了什么结论,找到了什么答案,更主要的在于它第一次打破了长期的思想禁锢,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认识,对自身价值的深沉思考,对个人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度。”(彭波主编:《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潘晓讨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说明当时走在前端的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在社会这个大集体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改变了以往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大于一切的观点。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自身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重要性,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中也更为理智了,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心态的改变。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对思想的大解放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潮流的矛盾和碰撞必然会引起人们心态和思想的变化和重新认识。80年代作为这些新旧体制和思潮的过渡时期,人们的心态演变就显得尤为激烈,作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过高等的教育,对问题的看法也更加会考虑得多。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国际国内形式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独特的慧眼来把握形式,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中。
第四篇:浅谈中国人
浅谈中国人性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20年前由柏杨先生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中国大陆84年被禁,88年出版。
或许是被封锁消息的原因,或许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关于这本书,我是直到高中才在书摊上见着,还听说是“禁书”。高中语文老师一直力荐这本书,课堂上也常常提到书中语句,这勾起我无限的兴趣。然而,时值高考,实在是狠不下心再去看一本、读一本、品一本书。于是到了大学才赶紧买下这本书。说来可笑,20年前被称“十恶不赦”的禁书,而今可谓风靡全国了。
切入正题吧,看这本书,我感觉到,柏杨为我们打开的关于中国人丑陋的潘多拉的盒子直到今日仍然没有完全合上。中国人有丑陋的一面,但并非没有美丽的一面,看这本书要有思想准备,不然就会因事实的存在而入偏激了。
读后感慨颇多。
作为一个想要从言行修正自己的中国人、要想真正、彻底改变自己身上的劣根、劣性,那可是一项不小的压榨工程。对照着自己,还有身边的人和这个社会来读这本书的,每件事都深表赞同,万分佩服柏杨先生的敏锐洞察力和敢说敢做的精神。看到身边太多不平事和太多的问题。也常常感叹,但是又能怎样?只能自己尽力为之,希望可以做好自己,影响身边的人。
既然是“丑陋的中国人”,那我也来总结一下,柏杨先生所说的“丑陋”到底丑在何处。整本书或许也有细节为被我见到,但大体而言,书里体积较多的便是中国人的内斗、虚伪、自私、不团结以及没有规则、缺乏诚信。
柏杨先生真是一个智者,他话说的一针见血,让我觉得燥热、刺痛,但还是依旧茫然,我不知道我一个微小的力量能做些什么,是他的话让我觉社会变得透彻而麻木,我甚至觉得傻子的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
中国人向来喜欢和自己的同胞明争暗斗。这种明争暗斗争己持续几千年了,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一种不可缺乏并且与生俱来的斗争。总觉得在中国,人与人之间似乎都是仇家,走在街上相对的都是冷漠的眼神,一些主动帮忙的热情总会被认为是图谋不轨。很多中国人走那都带着那虚伪的面具,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以面具这种方式示人,虚情假意的逢迎。虚假更象是一种礼貌,不可缺失。当这种风气蔓延开来的时候,真实的内心就已经被掩藏起来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一切倒置,并且我们习惯这变成常理的时候,我们以与真实己背道而驰了。
自私是人的天性,正因为人的自私才推动这个社会进步,我觉得自私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伤害别人利益的自私是一种与己、与人不负责的行为。人与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权利伤害另外一个人,没有责任感是我们的通病,所以很多人不会看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和扰乱了社会的秩序。没了原则,也就没了道德底线,利己却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那么人们之间只会不断的互相伤害,并且是无休止的伤害下去。
中国人漠视规则,不尊重程序。很是痛恨不守规则的人,多少事实证明己崛起的大国,都是有着严格的执行制度的,而中国有着太多的人情化的东西,已经严重障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人情大于法,这些事己是举不胜举了,百姓对此更是寄希望于情了。当然我们不能坚决否定法的作用,但它和冤假错案混在一起时,又是种什么味道?什么心情呢?
中国有众多的人基本没有什么信用度可言,就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已经比比皆是,领导、工人、平民百姓皆有,也许是中国人的缩影了。痛恨那些对自己和别人都不负责任的人和行为,信用的低下,是这个社会才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似乎做生意就是一定要欺骗别人才可以,有时我都怀疑把踏实做事的精神和诚恳待人的态度坚持下去,那会不会是个死胡同?
让我茫然。
咨询了父母与外婆:“对于中国人的个性,有什么想法呢?中国人丑陋吗?”
父母生存的时代是相同的,都在默认着这种变化。不同的是,母亲更寄希望于我们,相信我们这全新的一代将会改变这种变化;而父亲,一直以来十分认真,与我认真分析了当前局势,我归结为这几点:
一、中国无论从政治还是民情上都存有缺陷,这也是造成上述中国人个性的原因之一,若要改变,一定要从根开始;
二、对他人抱怨无用,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是中国大环境带来的,别国也有着各自的问题;
三、改变自己,才能影响他人。
外婆可以说代表老一辈人的思想,对于现状不住叹息,原来的人们远不是这番光景,没有那么多心计与名利猜疑。当然,这也与外婆生存的并非大城市有一定关系吧。
我的总结是对读后感得一点补充,不同时代的人,经历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想法,总而言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确是十分值得一阅的。
如今柏杨先生已去,也用此文做一个小小的悼念吧。
第五篇:中国人(范文模版)
中国人何炅
1、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 这是个季节 我们将离开 难舍得你 害羞的女孩 就想一阵清香 萦绕在我的心怀
2、栀子花开 如此可爱 挥挥手告别 欢乐和无奈 光阴好象 流水飞快
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
栀子花开呀开 栀子花开呀开 象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栀子花开呀开 栀子花开呀开
是淡淡的青春 纯纯的爱/
2、栀子花开呀开 栀子花开呀开
象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栀子花开呀开 栀子花开呀开 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祝你一路顺风
吴奇隆
1、那一天知道你要走 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 当午夜的钟声敲痛离别的心门
却打不开你深深的沉默
2、那一天送你送到最后 我们一句话也没有留 当拥挤的月台挤痛送别的人们
却挤不掉我深深的离愁 我知道你有千言你有万语却不肯说出口
你知道我好担心我好难过却不敢说出口 当你背上行囊
卸下那份荣耀 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 面带着微微笑用力的挥挥手 祝你一路顺风 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 我只能深深的祝福你 深深的祝福你最亲爱的朋友 祝你一路顺风
大中国羽泉1、2速度七十迈 心情是自由自在 希望终点是爱琴海 全力奔跑梦在彼岸 我们想漫游世界 看奇迹就在眼前 等待夕阳染红了天 肩并着肩许下心愿
3、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 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 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 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随风飞翔有梦作翅膀 敢爱敢做勇敢闯一闯 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 再大的浪
也会有默契的目光/
4、我们想漫游世界 看奇迹就在眼前 等待夕阳染红了天 肩并着肩许下心愿
踏浪-群星1、2啦……啦 小小的一片云呀 慢慢地走过来 请你们歇歇脚呀 暂时停下来 山上的山花儿开呀 我才到山上来 原来嘛你也是上山 看那山花儿开 小小的一阵风呀 慢慢的走过来 请你们歇歇脚呀 暂时停下来 海上的浪花儿开呀 我才到海边来 原来嘛你也爱浪花
才到海边来 啦……啦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1、当我还是小孩子 门前有许多的茉莉花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2、当我渐渐地长大 门前的那些茉莉花 已经慢慢地枯萎不再萌芽 什么样的心情 什么样的年纪 什么样的欢愉 什么样的哭泣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