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精神旗帜,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益成果,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具体体现在党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奠定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进一步深化了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不懈探索文化建设规律,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日益明晰。
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进步,最根本原因在于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新的思想观念涵盖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凝结成了广泛共识。比如,提出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强大动力,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目标,在服务大局的同时必须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文化不仅具有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工作、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改革出动力出活力,早改革早受益;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在把握导向、保证方向的同时,要重视市场、占领市场;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必须统筹好两种资源、用好两个市场,等等。这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文化建设长期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冲破了文化建设上的种种思想迷障,初步构建了一整套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
开辟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比如,正确处理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两个效益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等等。这些规律性认识,是对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反映出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化,标志着文化发展的道路日趋成熟。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思想观念实现大飞跃,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大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复兴之路、成功之路、光明之路。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建设只有在明确方向和道路的前提下,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我们党强调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更加凸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不注重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必将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保证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文化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观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文化发展方针,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着若干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的同时,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近些年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改革创新的成果。因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也是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不断推动文化发展取得新成就,不断创造文化发展的新辉煌,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的开放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有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坚持它、发展它,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要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培育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文化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也源于人民。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努力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更好地激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
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文化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承续民族传统、植根伟大实践、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活力,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之树开出新的时代之花,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自觉担当历史责任。思想上的自觉,工作上的主动,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觉不仅关涉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重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不断把文化创新的丰硕成果奉献给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谱写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作者: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
第二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党的教育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开创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面对更加激烈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先行开发,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强国必先强教”的科学论断,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工作部署,明确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六大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得到有效实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正在实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已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加快发展,2011年全国幼儿园比2002年增加5.4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了1388万人,学前教育“短板”状况大为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领先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两基”意义重大,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标志性成果。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1年的84.0%。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学生数量是中国的2倍,2007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印度的2倍。2010年,我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930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育人为本之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青少年要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青少年成长成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给青少年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等传媒中传播的一些有害信息,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必须把育人为本放在首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六大以来,中央专门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下发文件,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作出专门部署。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大学生入党踊跃,仅2010年一年就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全国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2%。
实践表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使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渴望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要进一步解决好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还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等问题,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教育改革创新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举措。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明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扩大教育开放,通过改革创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
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强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了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和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形成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强化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改革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了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教育发展的最鲜明标志,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促进教育公平之路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但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要求,强调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为关键,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不断加大推进教育公平的力度。明确了基本思路,强调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出了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强调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力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切实解决特殊群体的上学问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适龄儿童。这一重大举措,与取消农业税、终结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一样,都是惠及民生、载入史册的巨大成就。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保证了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的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初步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正在缩小。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普通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取得明显效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实践表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必须抓住机会公平这个关键,满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提高教育质量之路
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把提高教育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时代的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框架: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紧紧依靠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全面规划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把教师队伍作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深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全国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从2007年的63.4%、41.4%提高到2011年的78.6%、62.8%。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高校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成果,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更加凸显。
实践表明,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针。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必修③《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二、教材分析
第九课主要讲述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道路和任务,主体是国家。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框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究竟该“怎么办”。第八课我们带领学生领略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并学习了面对各种问题、现象时,如何做出选择。第九课开始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2.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3.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给中华文化点个赞”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掌握并区分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2.通过 “2015春晚总导演”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设计创意和策划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点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七、教学思路
该教学设计立足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采用了“点赞中华文化”的复习导入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讲解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结合学生熟知的素材,如“最强大脑”“感动中国”“爸爸去哪儿”“米歇尔写书法”“春晚”等节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接下来,结合教材98页,让学生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 为什么这么设计?小组讨论,请四位“学生导演”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回到本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展示文化复古和全盘西化观点的持有者及其思想,引起学生重视和思考,总结出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最后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升华课堂,同时布置课下作业:文化强国微写作。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文化知识,给中华文化点个赞──说说你认为最赞的中华文化是什么?
学生:青花瓷、孔子的儒家学说、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的是“礼义廉耻”、汉字从古到今源远流长、风筝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巩固旧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衔接过渡
教师:刚才我们找了几位同学给中华文化点了赞,根据同学们的点赞,我们能不能回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不可否认我国是个文化大国,自古至今五千年的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大国是不是等同于文化强国?(PPT)
学生:沉思并持有不同意见,回答者各持己见。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体验对比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3.新知讲授一
教师:很高兴看到同学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大国还是文化强国的看法。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生:打开课本95页预习新授课的内容。
教师:下面哪些可以成为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为什么呢?
图一:米歇尔到师大二附中写书法 图二:最强大脑
图三:爸爸去哪儿 图四:功夫熊猫
图五:来自星星的你 图六:感动中国
图七:习连套餐 图八:2014春节联欢晚会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回答,有的选图
一、图八,还有的选图六。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的区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生:在课本96页跟随老师标记重要的教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4.新知讲授二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图片,阅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和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分析总结出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
教师: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课本97页教学内容,并结合上述图片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五个路径去分析思考。
五个路径:
(1)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
(2)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
(3)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4)人民群众根本意愿;
(5)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节目,层层递进,分析出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5.新知讲授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出这组图中你认为最能成为中国文化强国符号的那一个。
同学:春晚。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图八,春节晚会那些事儿。
1983年至今,春晚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
同学:朗读PPT
2012年4月,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春晚”是家喻户晓、闻名海内外的节日文化盛宴,是所有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
教师:2013年除夕夜当晚,全国有202家电视台对春晚进行同步播出,综合计算出全国有7.04亿观众收看了马年春晚。春晚不是“私人订制”、大众订制,它是“国家订制”。央视春晚肩负着对内、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请同学们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请说明设计理由。
学生:阅读课本98页“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讨论方案。
学生甲“林导演”──结合生肖,凸显羊年文化宣传;总结前一年的大众流行文化;传统的相声小品还需要保留;服饰文化要体现中国风;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3D的舞台设计,如果能有穿越文化设计理念就更好了。
学生乙“张导演”──主持人可以穿旗袍和唐装。教师:发展中华文化,“春晚总导演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在总体的设计理念中要不忘记文化自觉──觉察、觉醒、觉悟,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认识文化视角)
学生丙“郑导演”──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有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我们还要加入一些西方元素,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丁“康导演”──每年春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难忘今宵》,想请彭丽媛来演唱压轴节目。要有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
教师:“康导演”提到的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说明春晚的设计除了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还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信心、信念、信仰,指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待文化态度)
设计意图:情境体验,探究新知,分享合作,成就设计。
6.倒叙回顾
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文化强国,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观点:
“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学生:全盘西化论
教师:大家能猜猜这是谁的观点吗?
学生:小声议论,没人举手回答。教师:展示PPT,胡适。不加评论,继续展示PPT请同学们继续猜猜看。
“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学生:阅读并等待答案的揭晓
教师:揭晓答案──康有为。请同学们回到课本95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这两段文字,得出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具体做到:
一是要不忘本来。
二是要吸收外来。
三是要着眼将来。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巩固新知,引起重视。
7.升华巩固
师生:齐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师:请同学们就今天的学习感受进行140字左右的微写作,下节课我们进行微分享。设计意图:升华课堂,布置作业,课后成长
九、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注重归纳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通过已知引出新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建构新知,运用“假如你是春晚总导演”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形成创新比拼,凸显教学环节中的学生主体作用,设计好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味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设计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法较为创新,形式比较新颖。根据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还需要在内容上丰富完善,从细节上修剪梳理;在课题提问上有所改进,以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掌握能力为主要参照点,不断探索实践,把教师的创新设计、主旨意图、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四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 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研究,汲取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确保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 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司法,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从审判权、执行权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入手,努力破除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司法公信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 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设,在巡回法庭建立全新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使巡回法庭成为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
■ 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法院队伍。
2015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人民法院党组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明确要求,为人民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领导,保障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应当切实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总书记指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这充分表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人民法院各项工作,才能确保人民法院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统领工作、指导实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切实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研究,汲取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确保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二、加强人民法院党组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人民法院的党组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派出机构,是实现党对人民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制度保证。人民法院的党组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工作能否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到审判职能作用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人民法院必须切实加强党组建设,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两个责任”,切实担负起抓工作、带队伍的责任。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要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健全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各项制度,把各级法院党组建设成团结带领广大干警不断开拓奋进的坚强领导集体。正确处理党组和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党组决策机制对审判委员会改革的指导作用,从职能定位、工作机制、组织构成、监督保障等方面大力推进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确保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正确进行集中,提高审判委员会决议的质量,通过讨论决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和重大案件,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促进法律统一适用。
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人民法院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人民法院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四个全面”对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做到观大势、掌全局、议大事、抓大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决策水平、审判水平和指导水平,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严惩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犯罪,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促进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开展。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妥善审理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自由贸易区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案件,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激发创新动力。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切实保障国家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高度关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民生诉求,妥善化解相关矛盾纠纷,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打击犯罪、化解矛盾、明辨是非、惩恶扬善,褒奖善行义举,遏止歪风邪气,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裁。
四、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党的领导是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坚强保障。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人民法院才能排除非法干扰,形成有利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司法环境;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人民法院才能彻底解决制约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提供坚强保障。同样,人民法院只有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才能在司法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党的执政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等,这为人民法院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提供了坚强保障。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司法,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从审判权、执行权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入手,努力破除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司法公信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始终坚持严格司法,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认真听取律师的辩护和代理意见,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依法复查、及时纠正机制,确保案件的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始终坚持阳光司法,继续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改进审判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司法审判大数据促进科学决策,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同时,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坚决克服各种非法干扰,推动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惩治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
五、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和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更多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将显现出来。通过改革,卓有成效地破解这些问题,人民法院工作就能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来崭新的发展空间。各级人民法院要在党中央和中央政法委领导下,以自我革新的胸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敢于担当、勇于进取,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贯彻落实。认真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等改革,进一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继续推进人财物省级统管等改革试点,加强对知识产权法院工作、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工作和深圳前海合作区、珠海横琴新区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设,在巡回法庭建立全新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使巡回法庭成为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深化涉诉信访改革,推进涉诉信访法治化、信息化。完善案件繁简分流,加强法官职业保障,实施法官职务序列改革,缓解案多人少、人才流失等问题。要通过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强化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严格司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断提高人民法院队伍素质
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法院队伍。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法院队伍,确保审判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要教育引导广大干警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脚踏实地,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深入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引导干警坚守法治信仰,热爱司法事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做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法官、好干部。加强对下级法院领导班子的协管监督,配好配强领导班子,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法官招录、遴选机制,坚持按“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着力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推进法院队伍专业化建设,坚持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和裁判文书写作能力。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和“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问题,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司法腐败,使从严要求成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新常态,为坚持公正司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五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联合召开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部分发言摘编
编者按 在中国工会十五大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致祝词,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要求全面把握这条道路的精神实质,努力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这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日前在北京联合召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就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充分展示新时期工运理论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以下是座谈会发言摘要。
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推进和谐劳动关系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工会组织通过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把职工的意愿和工会的主张变成各方的广泛共识,密切了政府与职工群众的联系,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中国工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加强各种利益协调机制和对话机制建设,工会在国家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工会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从根本上讲,我们与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将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重要讲话要求,把更多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为工会履行职责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工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积极参与和支持促进就业工作,参与劳动就业法规政策制定,推动建立企业裁员预警机制,共同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培训技术工人、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有力地维护职工的劳动就业权益。二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维护职工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权益工作,共同开展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监督企业按时支付职工工资并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有力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参与和支持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共同推进和指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工作,大力支持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员队伍建设,工会系统的兼职仲裁员达到1万多名,有力地促进了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建设。四是积极参与 和支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积极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积极参与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和治理整顿工作,推动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积极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由原劳动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创立的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在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对话渠道和协调机制,并通过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发挥职工创造活力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李荣融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职工队伍,接受党的教育最多、政治觉悟最高、组织纪律性最强,是我国工人阶级的核心力量,是我们党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重要根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对于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关系到职工全面发展,是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发挥职工创造活力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央企业普遍开展了以“报效祖国、振兴企业”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国家负责、向社会负责、向企业负责”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职工。深入开展“„十一五‟建功立业杯”、“创先争优”、技术革新、科技攻关、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引导广大职工始终站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前列。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广泛开展了“降本增效”劳动竞赛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与企业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推动中央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培育高技能人才,是培养一流职工队伍的重要抓手,也是职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我们组织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五年来,举办了26个工种的决赛,120万名员工参加了各个层面的技术竞赛,有56702人晋升职业资格,220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比例由2003年的3.07%提升到2008年的5.41%,高出全国水平1.4%。
坚持实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广大职工创造活力的重要平台。我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我们始终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以完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为主体的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体系,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使广大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目前,中央企业劳动关系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应签劳动合同职工的合同签订率接近100%,“五大类基本保险”基本实现了全员覆盖,并能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在企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职工收入稳步提高,2003年到2007年,中央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年均增长15.8%。在推进中央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和整体上市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国有控股企业的性质不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广大职工的主体地位不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原则不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但是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目标不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做到“歇岗不失业,减薪不裁员”,最大限度地减轻金融危机对广大职工生产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
继续探索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李景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总道路和具体道路之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这些具体道路,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段话,为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大方向和基本路径,具有决定全局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是具体目标、具体方向和具体路径。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科学认识,全面把握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在坚持总道路问题上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决不能离开总道路去探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来丰富具体道路的内涵和形式,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自觉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的具体道路。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之路,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经过长期探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我国工会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会开辟了中国特色工会的革命发展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会又开始对自身建设和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尽管走过弯路,但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我国工会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强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工会事业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与中国工会运动相结合,领导我国工人阶级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工会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几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新时期的工会建设和发展,有一系列重要指示。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探索,在工会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2005年7月全总十四届六次主席团会议通过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政治保证、根本任务、职能作用、组织体制、对外交往、内在动力等作出全面概括,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工会和怎样建设工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历史的必然 时代的要求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欧阳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职工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当代中国工运的主题,准确分析和判断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工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接受党的领导,使工会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着力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素质,发挥了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提出并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不断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有力地维护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权益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推动了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坚持维护工人阶级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会对外交往,扩大了中国工会的国际影响;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推动了工会工作开创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我理解,这首先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其次是由中国工人运动事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党领导的工运事业始终同党的事业紧密相关,中国工运的主题始终与党的历史使命高度一致。在新世纪新阶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崇高的历史使命,也必然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事关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事关中国工会前途命运。第三,是由中国工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我们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肯定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地位和重要意义,鲜明地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走什么样的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工会”的重大课题,为工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事业必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动员组织职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朱之鑫
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会通过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和技术技能培训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工会积极参与劳动立法和政策制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有力地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总体协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工会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增多,欠薪、断保等问题不断发生,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各级工会组织以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促就业,保稳定、促和谐为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共同约定行动”,加强宣传引导、坚定职工信心,坚持依法推进、互利共赢、共同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应对危机和维护大局稳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准确把握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特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规律,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调动劳动与创造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劳动竞赛活动,动员广大职工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功立业。二是强化工会教育职能,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着力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三是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证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丰富职工民主参与形式,畅通职工民主参与渠道。四是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职工收入,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五是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提升工会的社会影响力。以吸纳农民工入会和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推进组建工作,创新组织形式,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六是发挥工会独特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尽快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坚持以职工为本,密切关注和解决金融危机给职工生产生活带来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发挥工会在参与涉及职工权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中的作用。
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党委要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这里的“坚持”、“尊重”、“充分发挥”,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依靠对象 6 和怎么依靠等基本问题,并对全党同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就是在深入具体地宣传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深入具体地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就是在深入具体地宣传党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对象,就是在深入具体地宣传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的工会宣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有了很大变化,工会工作的内容有了极大丰富。特别是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观察、来统筹,中国工会既有独特的优势,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既有广阔的前景,也存在现实的忧患。在当前的新闻宣传中,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对工会领导的基本原则,令人信服地宣传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伟大作用,理直气壮地宣传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积极主动地宣传我国工会的对外方针,毫不动摇地宣传工会的团结和统一。
宣传报道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然而,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这又为我们的新闻宣传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会宣传工作需要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在宣传中学习,在学习中宣传,不断探索创新,力求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宣传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新路子。要创新表现形式,既唱响工人阶级的正气歌,也防止老一套的不合时宜的表达;既讴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也加强对工会维权职能的宣传;既明确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立场,也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使之深入人心;既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宣传,在重要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也做到“长流水、不断线”,渗透到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内容丰富,前途光明。抓住了特色,也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关键;宣传了特色,也就宣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精髓;传播了特色,也就传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价值。在当前的新闻宣传中,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对工会领导的基本原则,令人信服地宣传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伟大作用,理直气壮地宣传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积极主动地宣传我国工会的对外方针,毫不动摇地宣传工会的团结和统一。我们要在宣传中学习,在学习中宣传,不断探索创新,力求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宣传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新路子。要创新表现形式,既唱响工人阶级的正气歌,也防止老一套的不合时宜的表达;既讴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也加强对工会维权职能的宣传;既明确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立场,也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使之深入人心;既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宣传,在重要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也做到“长流水、不断线”,渗透到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去。
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核心
求是杂志社社长 李宝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就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精神实质,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这个核心。
工人阶级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肩负着消灭剥削、推翻阶级压迫制度、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工人阶级中最觉悟、最活跃、最积极的先进分子所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始终坚持符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纲领和路线,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历史经验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够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领导工人群众作为一个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自觉地行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下,工人运动才有光明前途,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我国,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中国工会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与当代中国工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特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工会、教育职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工会各项工作之中,把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推进党和人民事业而努力奋斗;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作用;就要支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完善职工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管理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就要把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就要准确把握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