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5:1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一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王寿林 《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2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的全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宣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植根中国社会,符合现实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艰辛探索的重要成果和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最显著的区别。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方位和全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是否坚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也是党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的,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不同环节,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凝结着人民的意志,而人民的意志又是通过党来汇集和凝聚的,通过权力机关变成国家意志的,通过执行机关组织实施的,通过党的组织带头贯彻的,因而党当之无愧成为我国立法的政治设计者、执法的组织协调者、司法的思想引导者、守法的行动带动者。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才有可靠保证。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了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构筑了法律监督和法律救济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法律常识的普及工作,从而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作为人民的一部分,是法治的主体;党作为国家政权体系的一部分,又是法治的对象。作为法治的主体,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作为法治的对象,党又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将党的政治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的方式和程序制度化规范化,将党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人选的方式和程序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以党的正确主张和模范行动带领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尊法守法,这本身就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凝结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稳固载体和可靠依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逐步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是我国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的法律规范和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赖以巩固的根基,有利于确保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依法治国方略的稳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赖以发展的保障,有利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奠定平稳的发展路径、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立足中国法治建设实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在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领域的具体展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先后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调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领导人民制定、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好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植根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准确把握时代新变化、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待,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根本任务和政治保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识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信念更加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建设与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相适应的法治中国,既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民生性具有一股子韧劲,确立了方向就不会回头,认准了目标就不会动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一定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创造法治中国的美好明天!(作者单位:空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中心)

第二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 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研究,汲取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确保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 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司法,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从审判权、执行权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入手,努力破除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司法公信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 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设,在巡回法庭建立全新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使巡回法庭成为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

■ 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法院队伍。

2015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人民法院党组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明确要求,为人民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领导,保障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应当切实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总书记指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这充分表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人民法院各项工作,才能确保人民法院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统领工作、指导实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切实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研究,汲取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确保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二、加强人民法院党组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人民法院的党组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派出机构,是实现党对人民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制度保证。人民法院的党组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工作能否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到审判职能作用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人民法院必须切实加强党组建设,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两个责任”,切实担负起抓工作、带队伍的责任。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要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健全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各项制度,把各级法院党组建设成团结带领广大干警不断开拓奋进的坚强领导集体。正确处理党组和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党组决策机制对审判委员会改革的指导作用,从职能定位、工作机制、组织构成、监督保障等方面大力推进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确保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正确进行集中,提高审判委员会决议的质量,通过讨论决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和重大案件,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促进法律统一适用。

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人民法院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人民法院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四个全面”对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做到观大势、掌全局、议大事、抓大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决策水平、审判水平和指导水平,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严惩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犯罪,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促进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开展。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妥善审理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自由贸易区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案件,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激发创新动力。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切实保障国家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高度关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民生诉求,妥善化解相关矛盾纠纷,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打击犯罪、化解矛盾、明辨是非、惩恶扬善,褒奖善行义举,遏止歪风邪气,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裁。

四、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党的领导是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坚强保障。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人民法院才能排除非法干扰,形成有利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司法环境;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人民法院才能彻底解决制约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提供坚强保障。同样,人民法院只有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才能在司法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党的执政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等,这为人民法院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提供了坚强保障。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司法,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从审判权、执行权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入手,努力破除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司法公信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始终坚持严格司法,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认真听取律师的辩护和代理意见,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依法复查、及时纠正机制,确保案件的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始终坚持阳光司法,继续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改进审判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司法审判大数据促进科学决策,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同时,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坚决克服各种非法干扰,推动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惩治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

五、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和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更多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将显现出来。通过改革,卓有成效地破解这些问题,人民法院工作就能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来崭新的发展空间。各级人民法院要在党中央和中央政法委领导下,以自我革新的胸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敢于担当、勇于进取,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贯彻落实。认真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等改革,进一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继续推进人财物省级统管等改革试点,加强对知识产权法院工作、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工作和深圳前海合作区、珠海横琴新区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设,在巡回法庭建立全新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使巡回法庭成为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深化涉诉信访改革,推进涉诉信访法治化、信息化。完善案件繁简分流,加强法官职业保障,实施法官职务序列改革,缓解案多人少、人才流失等问题。要通过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强化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严格司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断提高人民法院队伍素质

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法院队伍。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法院队伍,确保审判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要教育引导广大干警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脚踏实地,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深入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引导干警坚守法治信仰,热爱司法事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做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法官、好干部。加强对下级法院领导班子的协管监督,配好配强领导班子,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法官招录、遴选机制,坚持按“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着力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推进法院队伍专业化建设,坚持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和裁判文书写作能力。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和“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问题,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司法腐败,使从严要求成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新常态,为坚持公正司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三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之二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 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深刻阐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要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规律来指导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四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精神旗帜,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益成果,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具体体现在党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奠定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进一步深化了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不懈探索文化建设规律,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日益明晰。

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进步,最根本原因在于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新的思想观念涵盖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凝结成了广泛共识。比如,提出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强大动力,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目标,在服务大局的同时必须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文化不仅具有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工作、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改革出动力出活力,早改革早受益;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在把握导向、保证方向的同时,要重视市场、占领市场;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必须统筹好两种资源、用好两个市场,等等。这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文化建设长期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冲破了文化建设上的种种思想迷障,初步构建了一整套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

开辟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比如,正确处理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两个效益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等等。这些规律性认识,是对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反映出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化,标志着文化发展的道路日趋成熟。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思想观念实现大飞跃,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大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复兴之路、成功之路、光明之路。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建设只有在明确方向和道路的前提下,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我们党强调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更加凸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不注重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必将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保证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文化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观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文化发展方针,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着若干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的同时,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近些年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改革创新的成果。因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也是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不断推动文化发展取得新成就,不断创造文化发展的新辉煌,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一句话,只有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的开放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有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坚持它、发展它,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要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培育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文化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也源于人民。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努力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更好地激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

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文化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承续民族传统、植根伟大实践、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活力,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之树开出新的时代之花,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自觉担当历史责任。思想上的自觉,工作上的主动,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觉不仅关涉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重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不断把文化创新的丰硕成果奉献给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谱写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作者: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

第五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党的教育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开创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面对更加激烈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先行开发,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强国必先强教”的科学论断,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工作部署,明确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六大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得到有效实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正在实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已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加快发展,2011年全国幼儿园比2002年增加5.4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了1388万人,学前教育“短板”状况大为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领先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两基”意义重大,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标志性成果。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1年的84.0%。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学生数量是中国的2倍,2007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印度的2倍。2010年,我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930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育人为本之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青少年要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青少年成长成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给青少年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等传媒中传播的一些有害信息,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必须把育人为本放在首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六大以来,中央专门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下发文件,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作出专门部署。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大学生入党踊跃,仅2010年一年就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全国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2%。

实践表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使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渴望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要进一步解决好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还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等问题,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教育改革创新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举措。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明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扩大教育开放,通过改革创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

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强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了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和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形成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强化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改革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了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教育发展的最鲜明标志,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促进教育公平之路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但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要求,强调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为关键,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不断加大推进教育公平的力度。明确了基本思路,强调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出了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强调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力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切实解决特殊群体的上学问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适龄儿童。这一重大举措,与取消农业税、终结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一样,都是惠及民生、载入史册的巨大成就。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保证了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的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初步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正在缩小。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普通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取得明显效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实践表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必须抓住机会公平这个关键,满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提高教育质量之路

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把提高教育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时代的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框架: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紧紧依靠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全面规划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把教师队伍作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深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全国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从2007年的63.4%、41.4%提高到2011年的78.6%、62.8%。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高校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成果,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更加凸显。

实践表明,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针。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下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