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数据二次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9:1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收征管数据二次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收征管数据二次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税收征管数据二次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税收征管数据二次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主要信息系统实现省级集中,税务机关积累了大量的涉税数据信息,其在税收管理和服务中的核心作用日趋明显。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税收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挖掘、应用,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揭示蕴含的税收经济和税收管理规律,更好地为

税收科学化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成为近年来税收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并把数据转换为信息、知识,己经成了科学管理、决策分析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税收体制是与行政体制配套设置的,虽然金税一、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ctais系统的推广,使税务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但是信息处理的集中度还不高,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数据的集中度。在前期税收业务信息化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相关业务系统,比如税收征收管理系统((ctais)、税收稽核系统、协查系统、涉外税收管理系统、所得税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各系统都有多个独立运行的应用软件。虽然它们在税收业务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彼此之间相互隔绝,缺乏一体化建设规划,软件功能交叉,条块分割严重;数据集中程度低,信息共享困难,难以综合利用;信息化停留在模拟手工阶段;数据传输手段各异、方式混杂;各应用系统设备自成体系,重复投资,设备闲置与紧缺现象并存。软件系统各自为阵,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征管数据大集中后,数据资源丰富,可提取的样本量大,为区域性的比较、全省性的比对提供可能,更有利于利用样本数据分析统计发现一些能起宏观指导作用的指数指标。概括起来省级数据大集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提供了及时、客观、完整的全省税收信息数据,让数据分析向广度与深度拓展有了极大的空间,有利于提升运用征管数据质量档次和水平;二是提供了标准、客观、公正的税收征管业务平台,既实现了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也增加了税收执法管理的透明度,让运用数据进行考核有了客观、公正、透明的平台;三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平台以及基层可以使用的相关平台和机制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为上下联动进行税收执法管理评价提供了可能。四是丰富的数据资源基础和较高的信息技术优势,有利于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统计分析和深层次利用,让税收执法管理方式变革有了空间与可能。但是征管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数据不全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数据的收集是一个薄弱环节,数据不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税收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征收管理软件采集的信息,包括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信息等。二是业务部门在征收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如处罚信息,稽查案件信息,税收会计信息等。三是通过对基础信息加工产生的二次信息,如各项统计表,监控表,纳税人综合信息等。在税收管理活动中,税收业务部门普遍重视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等核心数据的收集,而对于纳税人的财务数据、纳税人会计核算资料、经营状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的大量数据,基本上没有采集或采集不全。随着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化,数据采集的领域扩大到行业及外部信息。行业信息包括行业税源分布信息,行业税负信息、行业特点和工艺流程信息、国标信息等。外部信息主要是来源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经济执法部门的第三方信息。这些领域的数据采集工作才刚刚起步。

由于基础数据采集不全,导致对纳税人整体纳税情况的评估和对税源变化的因素分析缺乏依据,信息管理与应用受到局限。

(二)数据失真

各应用管理系统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后,数据失真问题逐渐凸现。首先,由于纳税人数量众多,变更频繁,往往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信息系统内的基础信息没有及时变更,其次,部分录入人员税收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操作过程中出现误操作,产生错误数据。部分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工作规程,业务流程来处理处罚信息,稽查信息,没有对错误信息及时进行清理,产生垃圾数据。第三,部分纳税人在报送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等资料时,出现错误或虚假申报,与实际情况不符。数据差错不能及时更正,日积月累,错误信息越积越多,数据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利用不够

现阶段,数据运用主要还处在对税收业务的简单实现阶段,数据加工处理的手段主要是查询统计。一方面对现有软件的查询统计功能运用不够,另一方面现有软件的查询统计功能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表式单一,速度慢。在横向上数据仅是单方面的应用,本应互相关联、相互作用的数据系统并没有得到有效关联。

据统计,目前税务系统使用的应用软件数目较多,数据库平台不大一致,各自为政,孤岛现象严重,数据交换缺乏标准,缺少互操作能力,形成了信息割据的局面。日常征管信息无法实现跨区域交流共享。数据采集、存

第二篇:强化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

采取四项措施 强化征管数据质量管理

落实信息管税与风险管理的理念,以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为抓手,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大监控管理力度,建立完善考核措施,强化保障机制,促进了税收征管数据管理质量提升,为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机制。针对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岗位多、业务政策性与复合性强的特点,成立综合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负责,调整牵头科室,合理分解工作职责,将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四大类类132个质量监控指标分解到税政、法规、征管等6个业务科室进行对口指导,同时将征管数据质量纳入责任制考核,提高全员对数据质量的重视程度,形成了全局联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征管数据质量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强化培训学习,提高责任意识。对外认真开展税收宣传,辅导提高纳税人提交的纳税资料质量;对内组织各类征管软件操作人员培训,统一数据口径标准和操作规范,讲解数据质量监管指标内容和业务要求,提高岗位工作水平,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结合执法督查问题纠改,组织数据源头成因分析,牢固树立“数据质量无小事”的观念,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征管数据录入、监控的真实性及时性。

三是实施过程联控,做好跟踪监管。严把数据采集录入关,操作人员按照税收征管业务规范与综合征管软件操作规范进行审核,原始资料审核有误的,须修正后再录入或导入;强化日常监控审核,各单位指定专人从事数据质量管理岗位日常监控工作,以省局数据质量管理系统为工作载体,对监控方法、监控频率、责任部门、纠错方法等

进一步明确,使日常数据监控规范有序;把好事后运维修正关,对发现的疑点数据,及时反馈录入单位和指导科室,开展分析评审,确定是否属错误数据,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做好数据修正工作,共同建立起入口把关、过程监控、事后修正的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网络,及时化解风险。

四是注重总结反馈,实施闭环管理。在日常监控基础上,定期组织数据质量通报,针对异常数据产生,开展运行质量讲评,剖析问题成因,提出修正建议,加以督导整改。及时归集总结发生错误率较高的指标信息,对操作性原因形成的错误信息,编写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反馈给操作人员,以便在后续工作中加以改进,预防错误形成,使监控窗口前移。建立起问题通报、分析讲评、整改督导、预防应对的管理闭环,数据质量有了稳步提升。

第三篇:税收征管人性化思考

税收征管“人性化”问题思考

孝感市国家税务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性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设计、商业营销、工商管理等日趋人性化,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把“人性化”纳入税收征管活动中,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征管水平,缓和征纳矛盾,实现税收征收管理的顺利开展,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本文试图对此作点粗浅的探讨。

一、税收征管“人性化”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并认为人的需要是对人的行动产生激励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我们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纳税人(特指涉税自然人,下同)作为生物有机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有种种需要,既有物质的,如享受税收优惠,减少纳税费用等,也有精神的,如需要被尊重、理解、关怀,希望自己的纳税行为为社会所承认等,而且纳税人的这些需要同样对其纳税行动产生激励。

2、管理学基础。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的趋势。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把人看成机器一样的工具,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这是上世纪初所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二是注意到人是“社会人”,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和对人的激励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行为科学理论。三是战后出现的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下将。恰恰相反,新的阶段,管理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并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出了个性需求和1

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人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思想。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纳税人既是征管对象,也是纳税主体,我们不能把他们视为纳税的“机器”,也不能仅仅把他们当作单纯的被管理者,而是要充分重视其纳税主体地位,在税收征管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依靠其自我指导、自我控制,把税收征管推向一个顺应人性管理的新阶段。

3、传统“人本”文化基础。以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为内涵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古代的人本精神主张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在解释一切问题中体现的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1)管子较早提出“人本”概念,他主张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我意志,满足人的需要,可称为人本位主义。(2)孔子不仅在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其仁学即是人本精神的充分体现。(3)墨子人本思想的体现即是著名的“兼相爱”的主张。(4)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从仁中发掘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超越了自然人、本能人,是人的哲学升华,是人本精神显现,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5)荀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亲亲仁也”、墨子的“兼受”思想,把爱分为爱人和爱民两个层次,爱人是非道德价值的选择,爱民是政治价值的选择。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为我们在税收工作中推行人性化的征管提供了很宝贵的启发。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税收征管这个特定领域也有必要继承和发扬。

二、税收征管“人性化”的必要性

1、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税务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为纳税人服务,保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把纳税人的利益实现好,时刻关心纳税人的冷暖,了解纳税人痛痒,为纳税人办实事,为纳税人排忧解难,既讲执法,也讲服务。

2、缓解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诸多矛盾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税收处于利益分配的焦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各种税收违法行为日益猖獗,偷逃骗税与反偷骗逃税斗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暴力抗税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从根本上遏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坚持依法治税。同时,可以通过优化税收服务,推行人性化的税收征管,来缓解征纳矛盾。

3、社会主义税收征管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集中的资金,主要用于各类公共支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且作为一个公民,每个人都要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因而,依法纳税就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纳税越多,说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所以从本质层面上讲,我国税收征管中“征收”与“缴纳”双方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为国、为民之间,利国、利民之间,并不冲突。我国税收征管的这种人民性,要求我们在税收执法的同时,必须注重纳税人的需要,保护纳税人的利益,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4、贯彻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新颁布实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强调了规范征纳双方的行为,明确了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注重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依法治税思想。比较而言,新征管法较多地体现了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纳税人的权利,增加了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约束,完善了依法治税的内涵。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税收征管中,严格按法律规范办事,切实保护纳税人权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把“人性化”征管要求写入了法律。

三、税收征管“人性化”应遵循的原则

1、法治原则。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一切税收以及与其有关的活动都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人们不负有纳税义务,任何机关和个人也都无权向人们征税。这个原则也是对税收征管的基本要求。有五个方面的具体化含义:即征管权法定、征管程序法定、征管权处分法定、纳税人义务法定、纳税人权利法定。税收征管人性化必须遵循这些法治原则,依法办事。

2、公平原则。这有两个方面,一是税负公平。即是对于具有同等纳税能力的人应当规定相同的税收负担。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中,就要求我们对纳税人不得因种族、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经济性质等实行差别对待。二是纳税费用公平。就是税务部门要求纳税人自行承担的各项纳税费用,对所有纳税人要同等对待。三是服务公平。这就是说,在税收征管中,提供税收服务要对实行非歧视性的原则,对抽有纳税人实行无差别待遇,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3、效率原则。税收行政效率是税收成本与税收收入的关系问题,为使税收变得有意义,税收成本应尽可能小于税收收入。这个成本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针对纳税人而言,就是要求纳税成本,即税收执行费用最小化。就是纳税人在按税法纳税时所支付的费用为最少,包括填写各种报表、雇佣人员、所花的时间,等。这就要求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不使他们在这方面花去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

4、便利原则。便利原则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赋税四原则之一。该原则指出,赋税完纳应尽一切可能使纳税人得到最大便利,一切均以纳税人的便利为归宿。我们在税收征管中也要遵循便利的原则,就时间而言,应当在纳税人收入丰裕的时候征收,国家既可以及时取得税收,纳税人又不感到纳税困难;就办法而言,应求简便易行,不使纳税人感到手续繁杂;就地点而点,税务机关应设在交通便利的场所,使纳税人纳税方便;就形式而言,就尽量采用货币形式,以避免纳税人因运输实物而增加额外负担。

5、激励原则。按照管理心理学原理,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外部的积极因素,经常地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发挥作用,不断地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精神激励、物质奖惩激励、宣传教育激励、典型激励等方式,来激发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积极性。

四、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的思路

1、征管理念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树立人性化的征管理念是基础。一是树立征纳平等的观念。征纳双方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这种理念首先要体现在税收立法中,其次是要落实在具体征管实践中。二是树立征管服务的观念。税务人员在征

管活动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之中,既要严格执法,又要优化服务。三是树立纳税需要的观念。纳税人的各种需要只要符合前述诸项原则,就应当视同税收征管活动的第一需要予以满足。孝感市国税部门经常开展走访纳税人、调查问卷、征纳座谈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与纳税人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听取其意见,了解其需要,深受纳税人好评。

2、征管机制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建立一个人性化的征管机制是前提,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严密的征管模式。从实践来看,以“申报纳税、优质服务、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微机监控”为具体内容的新的征管模式,基本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申报纳税”,纳税人依照法律规定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按照规定的申报纳税程序和方式自行办理申报纳税事宜,发挥了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优质服务”,建立一个税务机关与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为纳税人提供有关纳税方面的综合服务;“集中征收”,合理设置受理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场所,让纳税人在规定时间申报纳税或办理各项纳税事宜;“重点稽查”,税务机关把工作重点放在稽查上,维护纳税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微机监控”,税务机关把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到征管上来,利用微机对征管全过程进行监督,用“机器管人”,用“机器管税”,减少税收征管的随意性。孝感市国税部门根据实际征管流程的客观要求,制定严密科学的岗位职责体系,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了相应的权限,明确各个岗位该干什么、怎样干、什么时候干、干到什么程度,有效的避免了“暗箱操作”,进一步规范了操作程序。

3、征管手段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征管手段人性化是载体。我们要在税收征管活动中尽可能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纳税人办税提供便利、快捷、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当前,主要是要利用这些技术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的申报纳税方式供纳税人选择,如邮寄申报纳税、电话申报纳税、电子远程申报纳税等。孝感市国税部门在税收征管中,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同时,特别注重社会资源优势,与金融、邮政等部门实现联网,利用这些部门网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4、征管行为的人性化。尽可能满足纳税人在税收征管活动中的需要,是税收征管行为人性化的落脚点。纳税人的要求由低到高分别是:一是安全需要。具体表现在:经济上,要求明白纳税,有什么权利,等;心理上,要求免受不公正待遇,如刁难、敲诈等;其他方面的安全,如商业秘密、个人稳私得到保护;二是社交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指纳税人渴望在征管活动中得到征收对象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三是尊重的需要。指纳税人渴望得到名誉和声望,渴望自己的纳税行为为人们,为社会认同、称赞。孝感市国税部门制定并推行税收服务承诺制、税收执法公开制度、税务特邀监察员制度等;在涉税举报中,制定并推行举报税务违法案件奖励办法、举报税务违法案件保密规定等;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纳税表彰,例如,今年全市国税部门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了近百名“诚信纳税”先进单位和个人,极大地鼓励了广大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税收征管中,可以针对纳税人以上需要,把税收征管行为逐步人性化。一是抽象征管行为人性化。就是制定税收征管的规范性制度时,要体现人性化特点;二是具体征管行为人性化。就是在具体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要体现人性化特点,如推行承诺服务、微笑服务等。(执笔:唐继先等)

主要参考资料:

1、《税务行政管理》胡道新主编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

2、《新征管法实务》胡道新、刘勇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税收的复兴》魏贵和著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

4、《管理心理学》向延光、杨再述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5、今日心理网站http:// 郭卜乐

第四篇:关于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关于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税收信息化从TMSIS运用到CTAIS上线、从金税工程一期推行到金税工程三期的全面建设、从三大系统综合征管软件同步运行到税收分析监控管理系统运用的转变发展,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可以说,现代税收征管步入了数据化管理的新阶段。总结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分析未来税收征管的变化趋势,把握新形势下税收征管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对于强化科技加管理的税收发展理念、建立以税收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收征管新模式、有效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本文谨就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问题作以分析和探讨。

一、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流程特征 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既是税收征管实践的产物,也是未来税收征管发展的必然。经过近年来的税收征管实践,数据化税收征管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模式特征逐步显现。

(一)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内涵 数据化税收征管,就是充分借助于现代化网络硬件平台和专业软件系统,通过税收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职能优化和技能提升,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收管理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以涉税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应用为主线,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数据资源,提高税收决策、管理、监控、服务效能,进而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推进依法治税的全过程。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即是按照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科学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逐步建立以提高税收征管效能为目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科学征管流程为导向,以税收预警分析为平台,以数据分析利用为核心,实施集约型操作、扁平化管理、层级式监控、优质化服务的税收征管新格局。根据这一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其一,它的创新是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革重组,并带来整个税收管理体系的一系列变化;其二,它的载体是建立一个整合税务机关、纳税人、社会部门等多方信息资源,并定期发布数据比对信息的预警分析平台;其三,它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利用数据资源、深化税收数据分析、开展疑点数据核查、组织税收纳税评估、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和税收管理长效机制。其四,它的目标是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采集和积累数据,及时传递和加工数据,科学利用和衍生数据,进行预警指标分析和查纠,防范执法风险,降低征纳成本,优化税收服务,提高征管效能。河沙烘干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运行流程

根据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内在要求,其整个运行流程可概括为“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三级管理、规范六个环节”。

1、搭建一个平台。就是在省局建立一个涵盖税收业务、行政管理、信息技术等层面的预警分析平台。税收业务层主要负责内外部及第三方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形成历史的、现有的、强大数据信息资源库,通过设定数学模型和预警指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对和分析,定期发布数据信息指令,供各方查询、核对和自我纠错,指导基层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控管理;行政管理层主要明确省、市、县三级税务部门数据化税收管理的工作职责,指导制定工作方案、技术方案,从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为数据化税收征管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机构保障;信息技术层主要负责数据运行维护、完善运行维护机制,改进运行维护手段,强化运行维护管理责任,确保信息系统高效、平稳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借助这个平台,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增强管理监控的实时性和严密性,提高纳税服务质量,便于联网共享,并为领导层决策分析创造条件。

2、实施三级管理。就是建立完善省、市、县局三级科学严密的层级管理控制流程,以保证数据化税收征管的顺利运行。(层级管理控制流程具体运行模式见图一)

省局决策层:除兼部分管理、操作职能外,主要负责开展宏观税收分析,研究全国和全省经济税收情况,收集社会相关信息,提出完善政策、加强管理的措施;发布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负率、利润率、平均物耗等预警指标,为基层开展纳税评估和加强管理提供依据;针对全省征管现状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深挖根源,以点带面,促进分析的深化;为基层开展分析提供数据、方法和手段上的支持。市局管理层:除兼部分决策、操作职能外,主要负责收集辖区内宏观经济指标及纳税人信息,向上层做好数据的传递、报送;加强对企业财务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同行业税负水平、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等问题的专项分析;对上级通报下发的疑点问题进行综合排查,提供税源管理部门开展纳税评估;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进行抽样剖析,及时发现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相应管理措施,强化税源管理。

县局操作层:除兼部分管理、决策职能外,主要负责把好数据入口关,保证各项数据准确可靠;及时准确了解掌握辖区内的税源变化、停歇业变动、纳税人税负指标、发票领用信息等情况;负责上级疑点数据指标调查核实和稽查反馈问题整改;建立完善征管数据日常把关审核等制度措施。

任务监控比对分析应用分析应用 下达指令下达指令下达指令 数据调查反馈

图一:层级管理控制流程

3、规范六个环节,就是规范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稽查处理、成果运用六个环节的工作。(征管数据操作流程见图二)规范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入口。由税收管理员负责对纳税人内外信息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收集、输入、调整。内部信息主要以完善“一户式”制度为重点,一方面规范纳税人税务登记、停歇业、纳税申报、税负水平、发票领用、财务报表等相关数据信息采集,另一方面规范税务人员实地调查的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情况、税源构成及其税源的变化情况等信息的采集;外部信息主要收集包括GDP、工业增加值、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各类行业生产销售、政府职能部门及下游行业等有关指标。

规范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它既包括税收总量增减的分析,也包括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尤其是对与流转税、所得税税基关系密切的GDP、弹性系数、物价指数、销售收入、利润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贸易量等经济指标的分析。通过对税收相关指标的系统、深度分析,进行即时预警提醒,查找出疑点数据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规范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关键。评估部门通过综合运用指标测算、行业数据模型、比对评析、约谈举证等方法,对已确定的评估对象进行机内分析和实地调查,对存在的涉税疑点问题作相应的处理。规范税源监控:税源监控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基础。税源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和数据核查,对纳税人假停歇业、虚假申报、发票违章等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堵塞管理漏洞,加强日常监管,逐步建立税源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稽查处理:稽查处理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纽带。稽查部门对有偷逃税线索的纳税人,按稽查规程实施稽查,并提出稽查处理意见。

规范成果运用:成果运用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目的。通过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个环节数据的交换和信息的传递,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图二:征管数据操作流程

(三)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主要特征

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较之传统税收征管模式有着明显的特质差异。集中表现为以下六个特征:

1、信息数据集约化。全面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后,征管数据全部集中存储到省局,市、县局负责区域内种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上传和备份,这种征管数据的有效集约化,构建起全省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平台,有利于更好发挥税收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

2、业务流程规范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数据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反馈和集中。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应当制定和遵循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主要包括数据流量和质量标准、业务操作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软件对接标准等,使税收征管工作流程更趋科学、规范、优质、高效。

3、管理结构扁平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下,操作层是税收工作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初级加工地,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管理层根据要求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配,在授权范围内有效实施管理;决策层根据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数据,从客观上进行决策、指导。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构架,适应了网络化的税收管理需要,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4、税收管理效能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建立后,税务机关可以利用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统一的预警分析平台,便捷、准确地查找出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征管。同时征管业务流程更加优化,办税更加快捷,促进了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发挥。

5、部门协作一体化。在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下,税收分析成为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全局性工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会更加明晰,衔接会更加紧密。通过建立健全部门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广泛协作,形成横向联系、纵向交流、全面分析、各有侧重的工作格局。

6、纳税服务深度化。针对以往纳税服务表象化、形式化的问题,通过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一方面改进征管手段,进一步扩大网上办税,可以为纳税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纳税服务,另一方面利用集约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即时发布有关税收政策,并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延伸了服务领域。同时,借助于定期发布的预警指标信息,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救济,规避纳税风险,促进了纳税服务的深化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管税的科学理论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正确导向。为适应我国现代化税收发展的需要,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新的征管模式,特别提出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勾画出了未来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蓝图。同时,“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①,这为我们推进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法律基础。并且,国家税务总局近期提出的“推进信息管税,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思路,指明了数字化税收征管的发展方向。

(二)覆盖全面的网络设施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运行平台。近年来,国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初步集中,经过了制度的完善、流程的梳理、运维人员的组建,初步形成了以省级运维为基础,总局运维为依托的两级运维管理模式。并且建立完善了从总局覆盖到城乡税务分局(所)的局域化税收网络,为数据化征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就XX国税而言,近年来,按照“两个转移”的要求,不断加大基层网络建设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为基层配备电脑1758台,安装线路81条,网速由原来的256KB提高到2 M或10M,基本建立了覆盖市、县、乡三级局域网络,可以较好地保证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②。

(三)功能完备的系统软件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随着CTAIS软件、预警系统、所得税系统、金税工程、出口退税软件、稽查软件、纳税评估软件等软件的上线运行,基本贯穿了国税征管的每一个环节,国税部门的软件应用得到了有效保证。目前,XX国税系统征管应用软件已达 36个,涉及征管指标25条、纳税评估指标60条,覆盖了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满足进一步推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③。

(四)存量丰富的内部资源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资源保障。伴随着局域网络和专业软件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的海量信息资源涵盖了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发票使用、税种认定、资格认定、税收优惠、纳税申报、金税工程、出口退税、预算级次等方面,信息部门通过对信息的检查、检测、维护,数据管理质量大大提高,垃圾数据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通过对信息资源实施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使这些数据成为开展税收分析、堵塞管理漏洞、增强执法针对性的“利器”。XX市局经过近几年的数据采集整理,已经建立了包括全市3882 户一般纳税人、57317户小规模纳税人、766户非增值税纳税人,涉及数亿条信息数据的强大数据资源库,并建立了征管数据、金税数据、出口退税数据、车购税数据、抵扣凭证管理数据等多个专项数据库。近几年来,利用这些资源,XX市局深入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专项整治工作,增加税收10多亿元④。大量有效的、全面的数据为数据化征管提供了资源支撑。

(五)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人力条件。近年来,国税人员在计算机培训方面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变化,同时通过多渠道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税收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税收业务培训,大部分人员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征收、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对各类征管软件的操作、信息数据的提取、分析、应用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税源发展变化状态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目前,XX国税部门能够熟练操作微机的人员数量占到总人数的30%以上,这就为数据化征管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六)全球一体的信息技术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发展空间。电子商务近年来在全球快速兴起并迅猛发展。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上网用户3.2亿人,网购人数约8000万人,各类电子商务网站2万多家,全国直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约400亿元⑤。电子商务一方面催生和推动了全球化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税收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税收管理也开始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的做法,正在着手研究网络化税收管理问题,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措施,重视加强与海关、商检、公安、外汇管理、统计、银行及企业之间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换。而且,随着国家“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和“全国办公业务资源网”联网,以及“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的建设进展,将为推进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拓展很大的空间。在这方面,XX市国税局积极探索网络化税收的有效办法,制定了加强网络税收管理的措施,并通过网络强化非居民纳税人管理。所有这些,为推进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积累了经验。

三、当前影响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运行的症结

尽管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数据采集、分析、利用,以及人员技能和部门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与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税收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主要有:

(一)数据采集不规范。一是部分基础数据失真。由于部分基层税务干部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审核把关不严,CTAIS2.0上线运行后,录入的一些基础数据逻辑关系错误,甚至形成垃圾数据。如税务登记项目不完整、行业品目鉴定不准确等。同时,少数纳税人受利益的驱动,采取做假帐、搞“两本账”等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务机关采集虚假的、不完整的涉税数据。二是一些基础数据的采集不全。诸如企业产值、产量、销量、库存、用工情况等数据未纳入系统进行管理,也影响了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是未按制度规范要求采集数据。如省局多期数据分析报告中指出的基层在一般纳税人、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调查落实,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是由于税收管理员、大厅工作人员数据录入错误造成的,还有部分问题是我们在工作中由于没有完全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形成的无效数据。四是有的数据采集不及时。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对其经营情况的动态反映。部分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上级要求限期报送、修改的数据指标,不能迅速采集,及时反馈,致使部分数据信息明显滞后于纳税人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预警指令的准确性。

(二)数据利用不充分。一是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一些数据的查询、监控和分析功能还不够全面和灵活,仅限于分类统计、静态查询的层面上,数据价值潜在效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数据利用率不高,支持税收管理与决策的作用发挥不够。目前,信息系统有些应用软件只满足单一业务需要,信息共享性差,不能从区域、行业等角度进行横向、横向对比、分析, 难以综合利用。三是数据分析体系尚未形成,缺少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规范。开展分析、设置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岗位、具体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这些属于数据分析体系中的内容还未得到明确和界定。四是数据预警分析平台尚未构建,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缺乏统一的数学模型、预警指令,还存在指令下达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三)数据资源不对称。一是涉税数据来源渠道狭窄。就目前来看,税务机关所掌握到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主要是靠纳税人提供和到其他部门收集,而收集来的数据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数据掌握上的不全面、不充分,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客观性。二是内部各系统信息数据共享度不高。虽然目前税收征管中常用的V2.0、出口退税、金税工程系统已进行了整合,但主要业务数据还不能完全共享,执法考核和数据报告中的质量问题还交叉存在,平台不统一,数据闲置,系统信息资源集成能力、整合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数据分析的纵深发展。三是外部信息数据交换不充分。由于税务机关与社会其他各部门间信息化发展不同步、不平衡,导致部门间信息不能平滑对接和共享,信息孤岛问题仍然突出。数据交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并且外部数据的取得还存在着的缺失、断裂、甚至虚假等情况,数据质量达不到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的要求,不能形成运行顺畅、高效便捷、满足工作需要的有机数据链条。

(四)数据应用不适应。一是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综合技能有待提高。市局、市区集中的人才多,基层、县局人才相对贫乏,有能力单独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人员少;部分一线人员数据管理意识不强,征管软件操作不熟练,管理手段单一,缺乏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二是少数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巡查巡管记录虚假,典型调查流于形式,税款核定搞平均主义,上级发布的各种分析的疑点数据核实、落实不到位;不去主动的搜集纳税数据,存在着等、靠、要的现象,习惯于被动接受上级发布和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对纳税人最新的经营情况、资金运动等动态数据缺乏及时、全面、准确了解,致使数据采集把关不严,虚假信息、垃圾数据大量存在,机内错误信息不能及时得到修正,不能满足利用征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需要,人机管理脱节,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新增税源、帐外税源、体外循环税源没有管住管好。三是数据化管理机构不完善。各级税务机关由于没有独立的税收分析机构,因而也缺乏专业的税收分析队伍,税收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是单兵作战,影响了税收分析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五)数据考核不完善。数据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互不兼容,有的考核指标甚至互相矛盾,指标设置不科学,个别指标脱离实际,考核办法制定的太细、太繁琐,既不便科学考核,也不利科学管理。比如数据的采集、应用,要求税收管理员日常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等缺乏全面认识和合理界定,对数据质量的好坏难以准确衡量,造成干多不如干少,干少不如不干的局面,致使以责任落实与追究为出发点的考核措施往往流于形式,也加重了基层的负担,造成基层疲于应付,甚至诱导基层为部分数据指标弄虚作假。

(六)数据管理不协同。一是内部协调互动机制配合协调不够。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还缺乏常态化、规范化的内在有机衔接,围绕涉税数据,计征、税政、征管、稽查等部门没有真正形成相互传递、相互配合的互动机制,各职能部门间业务缺乏统筹,责权划分不清晰,各自为政现象还比较突出,有些权力过程分工过细导致推诿扯皮,有些权力过程分工过粗导致缺乏监督,工作仍然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涉税数据利用不充分、业务整合不到位,影响了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二是外部部门配合不到位。税务部门与税源管理关系密切的工商、银行、地税、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十分有限,只停留在基础报表数据的交换上,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三是税收法制建设、税收行政执法和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只规定社会各部门有关的法律义务,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操作性不强,亟待规范完善。甚至依据征管法律法规所明确的协护税权利与义务没有得到完全履行。

四、深化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对策建议

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税收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思考。针对当前影响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按照税收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我们认为,进一步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应着力进行以下方面探讨思考。

(一)树立数据化税收征管全新理念。当前,信息化建设整体态势日益呈现出更加注重应用、实效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特征。对税务系统而言,信息化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监控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对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紧密依托信息数据手段开展税收征管工作,已经成为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数据化税收征管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突破口,只有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才能实现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推动税收整体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应树立税收征管与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推进的观念和以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带动税收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积极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新模式,适应社会信息化大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规范数据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围绕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在优化征管业务流程时,应重点解决以下环节的问题:一是规范信息数据采集渠道。根据实际,可建立内部基层分局、县局、市局、省局四级数据采集网,并明确职责分工。税收管理员负责采集纳税人的各种数据,其侧重点是税务机关不能通过登记、申报征收自动采集的数据;基层税务机关(包括市局)负责收集和处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税源数据;省局负责采集、分析全省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向社会收集和下级上报,通过集中分析,确定管理方向,提出管理措施,反馈和指导下级工作。税务稽查部门应在检查完毕,将查处结果、发现的管理问题以及稽查建议,以工作通报或其他书面形式告知税源管理部门;征收部门的主要责任是提高申报征收数据的准确度。二是严格加强数据质量的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有关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监督考核,对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三是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逐步实现综合征管应用系统、增值税管理应用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稽查管理等各类征管数据的统一的存储、加工和管理,实现各类信息资源互通互联共享,实现征管工作各环节在信息化支撑条件下的相互衔接。四是完善税收数据分析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经过不断探索,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体系。五是强化信息数据处理应用能力。每月征期过后,根据各类涉税信息指标,结合实地查核的情况,分行业、分户分析,参照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企业的税负情况和上年、上月份的税收收入水平,分析查找问题。把税收分析作为加强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发现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和促进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分析与税收征管实现良性互动,把分析结果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注意建立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征收管理到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从分析发现问题,从评估查找原因,通过征收管理解决问题,通过税务稽查实现以查促管。六是构建统一税收预警分析平台。根据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求,开发适用的软件,自动完成数据质量分析、各类目标及专题分析,对系统间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预警分析、统计分析、群体比对等,提高数据处理分析的技术含量。同时,在设置指标体系和进行数据分析之后,比较符合实际地确定适合重点企业经营数据峰值和警戒值,及同一指标区间的上下限数值。通过设立预警指标,发现指标差异,既可以及时提醒纠错,又可以确立工作标准,能够收到综合运用效果。

(三)创新数据化税收征管分析方法。科学选择税收数据分析方法,应注重搞好六个结合:一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通过宏观分析了解本地区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税种、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找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对税负明显偏低的地方,有疑点的企业、存在问题多的行业进行微观分析,采取切实措施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二是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基层国税机关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重点分析。三是分析与评估、稽查相结合。通过税收分析发现问题,对分析中发现的指标异常企业,税源管理部门要重点进行纳税评估,通过纳税评估查找原因,问题严重的及时移交稽查部门立案查处。加快推进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税务稽查管理软件与税收大征管软件的全面整合和并轨运行,建立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下的税务稽查机制,完善由稽查向征管反馈数据信息制度,全面提升税务稽查快速应变能力。四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二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五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进行税收数据分析时,注意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结合使用,坚持从经济看税源,从纳税人的发展看税源。六是上级与下级相结合。根据各级国税机关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有的放矢地做好税收数据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上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收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对比和分析。

(四)健全数据化税收征管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数据化税收征管部门联动机制。为适应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本着税收管理重心向数据化管理转移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初步设想是,省局设置全省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数据管理中心,并适当调整相关部门管理职责,进一步增强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加强对全省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市局应建立统一的数据化征管数据处理中心,合理配备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数据化管理工作,加强该项工作的力量配备。同时,重新整合信息中心、征管、法规、流转税、所得税、国际税务管理、稽查、计统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职能,构建数据化税收管理大征管的格局。并成立专门的评估核查机构,抽调专业评估核查人员,建立日常化评估核查制度,完善疑点数据通报核查机制,加强数据分析核查工作;县(区)局可适当调整征管、信息中心、政策法规、计统等科室的职能,设立数据操作中心,负责收集、处理发现的疑点问题,并加强督促督办职能,如期反馈上一级税务机关要求上报的有关数据。因地制宜成立专门的重点税源评估机构,加强评估分析管理。将基层分局(所)的职能全面实现向实施数据化税收征管的转变,拿出95%以上的人员和精力开展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工作,成立若干个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数据操作专门小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集纳税人的动态和静态信息,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数据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税务检查、调查反馈等,确保数据采集、动态掌握、疑点核查和问题整改、日常管理等工作的落实。二是健全外部信息数据交流机制。研究统一指标口径,加快搭建信息数据交流网络平台,拓宽税务部门获取纳税人涉税数据的渠道。尝试通过运用政府网站,从工商、公安、财政、统计、银行、技术监督等政府部门采集有关经济信息数据,在涉税领域构建一个社会化、全方位的税收沟通、交流、监管体系。三是完善税收数据分析利用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分析互动机制,避免数据重复分析和漏项分析等问题,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税收数据分析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数据整理、传递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税收分析数据交换渠道畅通,充分发挥税收分析的实质性作用。完善疑点数据调查落实机制。对上级局数据报告中反映的问题要户户落实,确保每一期数据分析报告落实到位,反馈及时,以充分挖掘数据应用潜力。四是深化税收电算化网络机制。按照金税三期的要求对现有软件进行清理、整合,特别是尽快与工商、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和所有纳税人联网,多渠道获取第三方面信息,为数据化管理奠定基础。

(五)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现金交易相关法律,确保数据链源头的完整。尽快制定完善结算制度和相关法律,对现金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规定。可采用全国统一固定的银行账号,将企业代码、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终身唯一的固定账号,并与医疗、社会保险等结合起来,国内所有银行实行通存通兑,严厉打击多头开户、虚假开户;规定各类交易转账标准,实行现金超额支取处罚,最大程度地控制单位和个人的现金交易行为;对现行《征管法》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尽快实现税银企之间的全面联网。二是尽快明确征管数据法律效力。在不影响文书作用与效果的前提下,加大电子文书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尽快推行CA(数字证书认证中心)认证,结合加密技术,有效的解决网上税务文书流转的法律效力问题。三是健全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法律体系。认真分析原有的征管法规,根据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减修改,尽快把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方面的法律体系构建起来。如《网络税收管理法》、《网络税收共享法》以及与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配套的岗位、职责、机构设置等,均需于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六)明确数据化税收征管考核标准。应建立健全一套责任明确、奖惩挂钩、推动有力的科学合理的数据质量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一是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规范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纸质资料,轻电子数据,重数据录入,轻数据质量等现象。二是推行数据质量领导负责制。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规范性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数据无人过问,职责不清等现象。三是推行征管数据调整审批制。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严禁从数据库底层随意的修改数据,严格限制越权操作、越权审批等不良行为,要有明晰的操作权限划分,这样才能使得各种“责任追究制”有据可查。四是实行数据运行过程控制制度。建立数据审计系统。充分利用数据集中优势,通过数据审计程序检测,将数据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相关机构进行分析、整改,并随时监测整改情况,规范操作行为。五是推行数据运行监督制。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考核,对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弄虚作假,或因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出现重大失真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六是完善工作奖惩制度。将税收征管数据工作成效作为评价、考核税务干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于在数据化管理中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人员要大张旗鼓地进行鼓励、表彰。鼓励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提高税收人员学业务、比能力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打造一支懂市场、懂经济、懂政策、会分析、会筹划、会管理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高素质人才队伍。

(七)提高数据化税收征管操作技能。一是强化综合技能培训。加强对税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研究制定专业培训方案,根据领导层、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的不同的需要,分级分类进行全员信息化培训,着力提高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加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专业技术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的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深层次理解,把税收实践同信息技术紧密衔接,研制开发更加新颖、更加实用、更加便捷的应用程序,促进税收工作和税收信息化发展。三是树立科学用人导向。在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关心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专业技术人员,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引用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②③④《2007年XX税务年鉴》、《2008年XX税务年鉴》。⑤新浪网,《关于电子商务现状的分析思考》,2008年6月。参考文献:(1)《推进信息管税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1日。(2)《影响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宁夏国税网《调研论文》2007年4月18日。(3)贾国和、陆文润《实施征管数据大集中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金昌地税网《调研论文》2007年9月11日。

(4)亢永平《数据大集中后征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金昌地税网《调研论文》2008年11月25日。

(5)李天星《关于税收分析若干问题的思考》,河南省国家税务局《工作调研》2007年第93期。

第五篇:1022农村税收征管思考

农村税收征管现状及思考

广大农村地区受地理位臵、经济文化以及基层国税局经费、装备、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条件所限,“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现代化征管模式未得到真正落实。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税收征管暴露出越来越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桂阳县为例,就目前农村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农村税收征管现状

桂阳县经济结构以矿产品采掘、加工和烟叶为主,2009年

全县国税增值税收入3.60亿元,其中矿产品采掘、加工冶炼和销售实现增值税2.7亿元,占全部增值税的75%。2002年郴州市率先在全省推行集中征收,撤所建分局后,农村税收的征收管理与以往的税收的征管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桂阳县所辖的39个乡镇除大型矿山企业、邮电、供电、金融等国有、集体企业外,能够主动上门申报的乡镇企业和固定个体工商户不足10%。从税源构成看,农村主体税源多以集体、私营企业为主,且以资源依赖型企业为主。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纳税意识淡漠,财务核算极不规范,税收管理难度较大。从税源特点看,除部分企业外,农村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经营方式简单灵活,转产、兼并、倒闭、关停等现象时有发生,使税源管理信息采集质量不高,不利于税收信息化效能的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撤所后导致农村地区征纳双方成本均增加。一方面,纳税人缴税成本增加:除县城城区附近乡镇纳税人缴纳税收方便外,其他乡镇的纳税人距办税大厅约有30一100公里,纳税人往来一次缴税,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这无疑给纳税人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若纳税人办税准备不充分,到大厅后发现缺少必需的纳税申报资料等或是遇上管理部门具体经办的人不在,纳税人还得再来一趟,少数农村纳税人嫌麻烦,干脆不缴税。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征税成本增加:农村税收征管由于受地理位臵、交通环境和信息化建设滞后等条件的制约,农村税收征管一直处于一种较原始的人工征管阶段。有时为了征收几百元的税款,所消耗的税收征收成本“得不偿失”。往往是国税机关面对广阔的农村现状,只能“日升车出,日落车归”。纳税人也是“你来我走,你走我来”,国税局往往只能望税兴叹,有心无力。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目前,国

税系统广域网已覆盖省、市、县级城区,计算机已经普及所有单位和岗位,实现了税收征管全程信息化。但于之相关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却远远落后税收信息化建设。农村乡镇经济欠发达,计算机谈不上被广泛应用,乡镇企业又大都分布在偏僻的山村,信息化建设滞后或者根本没有。同时,农村纳税人信息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也远远不能适应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国税部门推行的电子申报,网上报税,网上认证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纳税申

报方式在桂阳县推行却举步维艰,根本原因就在于桂阳县多数企业都是资源依赖型和简单加工型企业,这些企业位于深山老林等偏远地区,没有宽带网,不能使用信息化网络,纳税人购买了“金税工程”设备基本上不能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的征管模式在短时期内在农村难以真正形成。

(三)协税护税的部门联动较少。撤税务所后,国税部门与当地乡镇政府工作联系往来少了,税收征管也从以前的齐抓共管到现在的你抓你的我管我的,缺乏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使得农村税收征管始终陷入“收效甚微,步履维艰”境地。2009年桂阳国税个体双定户3565户,全年征收缴纳增值税300多万元,而桂阳地税个体双定户3788户(含以增值税为主的个体户),全年征收税收1000多万元。国地税相比,地税部门是国税部门征收税款的三倍之多。笔者调查了解,地税在全县下辖五个征收分局,形成了以中心乡镇为点,以附近乡镇为线,点面结合,依靠当地乡镇政府,对农村税收实现全面征管。而国税部门只是以县城为主,全面收缩农村征管,仅对少数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进行了征管。

(四)农村税收征管质量不高。桂阳县局税源管理部门共

25人,平均每个税收管理员负责3—4个乡镇的税收征管,管理面相对偏大。农村地区税源零星分散、流动性大,基层国税局管理科(分局)难以全面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经营活动,造成税源管理部门对税源底数不清、监控不力。此外,目前征管“七率”

考核严格,导致税务管理人员为了考核达标,对那些不能正常申报的纳税人或是默许其不办税务登记,或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变成了税务人员自由分期代替纳税申报,增大了税收征管的不真实性。

(五)纳税服务理念落后。税收管理员重管理轻服务,没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停留在“执法就是管理”的传统观念上。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税收管理员强调要求纳税人做什么,而忽视了能为纳税人做什么,强调纳税人服从的必要性,而忽视了为纳税人的遵从提供可行性;对纳税人只讲权力,不讲义务,个别税务干部甚至发生滥用职权的行为。这一切使征纳关系没能融洽地协调发展,纳税人的抵触情绪没能有效地化解,给征管和服务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阻力。许多人心目中的纳税服务仅仅是纳税服务机构的服务,仅仅将纳税服务锁定在一般化的服务方面,造成了纳税服务与征收、管理、稽查的相分离,纳税人多层次多方位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加强农村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税收征管模式。一是对国税税源相对

密集的几个乡镇,采取集中征收的办法,建立农村税收中心分局,设立纳税服务大厅,实行上门申报纳税管理。二是对边远或者国税税源较少的乡镇可采取半年一次或全年一次性征收办法管理,或采取委托乡镇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农村村委会等代征办法管理,并根据《湖南省零散税收委托代征管理办法》的规定,签订

代征协议,发放委托代征证书,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三是对边远农村经营规模相对较大、账目比较健全的业户,应在典型调查和逐户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纳税人自行民主评定,税务机关核实,实行定期定额的征收办法管理。四是对那些账簿不全或未建账的业户,取消末达起征点免税的优惠政策,按照税收政策最低限额核定征收,从而以经济手段督促纳税人建账建制,依法纳税。

(二)建立以纳税人为核心的税收征管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目前,税务征管信息系统是以税务部门征收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在当前税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新时期税收征管中,我们应当建立以纳税人为核心的适应广泛、多网络、全天候,简单安全,在功能和技术上体现高度灵活性的全新理念的税收征管信息化系统,把税收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纳税人内部,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促进税收遵从,体现对纳税人合法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三)从创新服务方式着手提升农村纳税服务工作水平。按照为纳税人服务无小事的原则,以“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为追求目标,建立或完善“农村纳税人学校”、“农村纳税服务点”、“农村税收预约服务”、“政策告知”、“评税定税公开”等各项服务制度。强调实行“五零服务”,即“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法规政策规定之外零收费”。突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方法的艺术性,努力满足农村纳税人个性化服务需求。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纳税人所提出的服务要求,使服务做到更加周到细致。增强农村纳税人纳税意识,增大农村纳税人纳税遵从度。

(四)加强农村税源管理建设,抓好源头控制。农村税源管理方式将着力点放在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上,实行农村乡镇纳税信誉等级等措施,按纳税信誉等级采用以重点企业实行专人管理,对零星税源实行“分段”管理等方式。严格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税务登记人机结合分类管理监控台帐。制定农村个体税收评定具体办法,强化农村纳税人税源情况变动的监控,完善未达起征点纳税人、非正常户纳税人、重点税源户管理制度,在户籍管理上形成规范化,在税源监控管理上形成信息准确化。

(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税环境。在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实效原则的基础上,把改善基层的征管设备和基础设施臵于突出位臵,优先安排经费投入,优先安排物资配备,着力改善基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制定与之相适应,高度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税收岗责体系,严格兑现奖惩,有效地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真正减轻基层负担,尽力减少基层的麻烦,使基层的干部全神贯注地做好征管工作。

下载税收征管数据二次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收征管数据二次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熊敏 摘要:建筑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税源控管缺位、征纳秩序混乱、税收管理手段不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施工环节多、生产周......

    关于加强税收征管(本站推荐)

    基层单位如何加强税收征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税收培育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税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如何......

    直属税收征管数据质量考核实施办法

    税收征管数据 质量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湖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省局办法》),为进一步规范我......

    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

    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税收征管数据集中后管理的需要,共享税收信息资源,服务税收征管工作,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办......

    加强税收征管的思考[小编推荐]

    加强税收征管的思考 税收征管模式简单地理解,就是实行税收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的税法规定,对税收工作实施管理,征收,检查等活法的总称,又......

    加强税收征管的几点思考[小编整理]

    加强税收征管的几点思考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如何围绕经济发展做好税收征管工作,是税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着重研究的课题。税务部门作为政府经济调控的重要职能部......

    县级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的几点思考

    县级(尤其是我们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县)房地产业具有规模小销价低购买力不能持久的“短平快”特点:一般都是是挂靠在大开发商下的小规模企业,运作模式是购买一块地兴建一个小区或......

    加强物业管理公司税收征管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的快速发展,物业公司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物业公司本身的特点,其税收问题也应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科就本次检查中的物业公司存在的不同情况作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