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熊敏
摘要:建筑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税源控管缺位、征纳秩序混乱、税收管理手段不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施工环节多、生产周期长、作业流动性大,建筑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能力不强以及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低。提出了加强部门联动、前置税源监控、突出项目管理、强化纳税评估、加大税收宣传和稽查处罚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建筑业;税收征管;项目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金额越来越大,逐步成为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重要税源。但是,在建筑业对税收贡献日益增大的同时,由于建筑业的自身特点,给建筑业税收征管增添了许多难点。本文对建筑业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目前我国建筑业税收征管的现状
(一)税源控管缺位
1.部门配合机制缺位,管理措施乏力。税务部门与建设、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合机制,对建设工程的情况未及时沟通,给税收征管带来了诸多隐患。第一,在竞招标过程中税务部门未及时介入。建筑工程实行竞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色。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而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但税务部门却不参加竞招标过程,导致不能从源头上把握建筑工程的施工计划,难以对纳税人的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第二,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协调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项目的最终造价,从而确定最终应缴税金,不能及时清缴税款,保障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2.建筑工程项目分散,挂靠、分包、转包项目多,控管难度大。由于建筑项目开发周期长、工程项目流动分散,建筑工程在立项时,虽然在建委、计委、税务等部门均有登记,但是承建单位并未登记,税务机关很难掌握工程项目开工、进度、完工结算情况。而且一个外来经营建筑企业往往有多个工程项目,但是这些工程项目大部分都是挂靠经营的,工程承包者向建筑企业支付一定管理费,利用建筑企业的名称开展建筑业务,开具建筑业发票。还有一些异地工程,工程的分包、转包不规范,甚至一项工程多次分包、转包,分包、转包情况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备案,造成了税收控管难度大。
(二)征纳秩序混乱
1.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利用“甲方供料”滞纳税款或偷税问题突出。受利益驱动的作用,许多建筑业纳税人想尽办法利用政策制度不完善和行业特点,为了谋取私利,不惜以身试法,偷逃国家税款。尤其是建筑企业往往利用“甲方供料”延迟缴纳税款或偷税。现在有一些建设单位(甲方)出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或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自己提供建筑材料给建筑单位(乙方)使用,双方约定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建筑业中的“甲方供料”现象。按照现行营业税条例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
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生产周期长,企业一般要在整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才办理“甲方供料”结算手续,申报缴纳营业税。然而这些建筑材料已经实际使用,按照税法规定应在使用时缴纳税款,由此造成税款延迟缴纳。还有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已经竣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却长期不办理结算手续,滞纳国家税款。甚者更有少数单位在工程结算时,由建设单位凭购买建筑材料的原始发票直接入账,施工单位按差额开具建筑安装发票纳税,偷逃国家税款。从税务稽查部门了解的数据显示:每年税务查补的偷、漏税款中有近30%与建筑业有关。
2.不同辖区行政争税造成建筑业税收大量流失。在部分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为紧张,同级行政存在相互之间争抢税源的情况。为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少数财政部门许诺对不应属于本级财政收入而在本级财政入库的外来税款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即俗称“引税”。在利益的驱动下,少数建筑安装企业通过注册假建筑企业、签订假分包合同、转开建筑安装发票等形式,在各级税收预算级次之间相互转换财政收入。“引税”行为一方面扰乱了国家财政税收经济秩序,造成各级财政名义收入很高,实际可用财力却非常有限,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入了私人的口袋,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另一方面无形中助长了偷税行为的产生。少部分建筑单位利用分包工程,在总包单位转出工程收入减少利润,在分包单位采用税款体外循环、收入不入账等形式偷逃国家税款。也有部分建筑企业,虚开建筑业发票,在享受“转、引税”返成的同时,同时也虚增建筑成本,虽然多缴了部分营业税,但由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所得税大量的流失。
(三)税收管理手段不足
1.税收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建筑行业涉及水泥、钢铁、木材等行业,建设过程中涉及规划、国土、劳动等管理部门,要核实建筑企业成本,获取建筑业的外部信息,就需要广泛的行业、管理知识。因此,要管好建筑企业,就要求税收管理员既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又有广泛的综合行业知识和扎实的税费专业知识。而目前税务部门征管一线人员专业单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当部分管理人员根本不懂工程。
2.税收征管模式粗放。随着依法治税的要求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从客观上占用税收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税收管理员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迎接考核检查、统计上报数据等,用到征收管理的时间占的比例减少,对企业情况不熟。再加上税务机关一线管理人员较少,专业性管理薄弱,管理流程设置尚待完善,各级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控税”的方式,建筑业的税收管理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的基础上。税务部门对建筑业纳税人征管信息的获取往往主要是从纳税提供的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上,对纳税人的具体工程项目、税款缴纳情况难以及时准确把握。不少企业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税务部门不能及时掌握施工企业完整、真实的财务状况,给工程的税收监控造成困扰,致使税款滞后或流失现象严重。
3.税务稽查难以开展。由于建筑行业涉及水泥、钢铁、木材等行业,一些建安企业就在成本费用上做文章。加上各地执行税收政策不一致,不少建筑商到税负较低的地方申请代开发票,还有些建筑商干脆使用假发票。建安的材料发票是增值税发票,由国税部门管理,而建筑业税收主要由地税部门征收,由于国、地税部门工作协同性欠缺,给地税部门的稽查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此外,税务部门在查办案件中发现欠税、偷税,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对建筑安装业纳税人难以实施。在实施冻结、扣缴银行存款流程时,通常会发现大部分建筑安装业企业在本地银行只设了一个临时账户,一般而言,工程款在这个户头上停留的时间很短,税务机关很难扣到大笔的存款;在实施查封、扣押财产流程时,在建筑施工现场,属于承建方的往往只有一些简单的施工工具,建筑材料很多是“甲方供料”,产权不属于承建方,在建的工程、完工的工程也不能查封、无法扣,如果到承建单位的注册地强制执行,《税收征管法》和实施细则都没有对异地执行冻结、扣缴、查封、扣押的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执法成本高,风险大。
二、加强我国建筑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建立与建委、审计、财政、监察、国土管理部门、房产管理、国税、工商、城建、银行、国土、房管、建设、规划等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定期交换联系制度,做到资源共享。健全协税护税的控管网络,齐抓共管,及时从不同的部门,获得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道路建设、项目招投标、施工许可、建设合同等相关信息,实行全程动态跟踪管理,切实发挥信息管税的重要作用,提高建筑业的税收征管效率。
(二)树立人本思想,加强建筑业税收日常管理
近几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但是无论税收信息化进化到何地步,税收管理软件如何先进,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加强一线征管力量,让税收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从事税法宣传、调查研究、抓登记申报入库、纳税评估、税收检查、采取税收措施等等具体的税收征管工作。安排重点力量抓重点税源,同时强化税收管理员职责,严格推行片区责任制,使税收管理员主动联系,巡视管理,建立工程作业信息连动,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工程施工情况和基本的资料,及时做好税法的宣传与咨询,督促纳税人及时的办理各项纳税事宜,做好建筑业税收的日常管理与监督。
(三)建立税源监控前置机制,实行专业化项目管理
及时介入工程招标、工程开工、竣工验收等环节。从项目工程中标、开工之日起及时介入,责令纳税人提供相关工程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并按月提供在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进度表、预收帐款收取等情况。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并加强实地稽核,督促纳税人如实申报。对完工项目及时督促竣工结算,办理营业税、所得税等各项税款的结算。
(四)实行双向监督,加强异地施工管理
加强纳税人机构所在地和项目所在地税务部门的协作,提高机构所在地和项目所在地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监督力度。机构所在地税务部门要定期与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进行信息沟通,结合经营地税务机关开具的发票、完税凭证复印件等各项资料对纳税人的应纳税款进行清算。对外出经营活动已结束的纳税人,核实纳税人各项已纳税款凭证,对发现未按规定期限结清税款的,及时追缴入库,有效防止税款流失。加强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的管理,要求纳税人在外出经营活动前,必须申请办理《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并加强续批管理,对施工期限超过180天的建筑工程项目,要求外出经营纳税人在到期后及时办理缴销和申报手续,然后开具新的管理证明,避免税款流失。
(五)加强纳税评估,实施行业税收预警
加强对建筑业税收的宏观分析,从企业日常经营情况、税款缴纳情况,以及影响税源的减免税、税前扣除、政策变动因素等微观指标入手进行纳税评估分析,选取建筑业中部分具有典型性的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剖析,确定建筑业的税收负担率,实行行业税收预警。纳税评估中把建筑业内长期零申报及在预警值以下的企业,作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通过个案剖析、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分析,从中探索建筑企业营业税及其他税种纳税评估的路子,促使企业增强税法遵从度,提高建筑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水平。
(六)加强税法宣传和税务稽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一方面有针对性开展税收宣传,提高建筑业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税收法制意识;另一方面以查促宣,以查促管。既要提高群众举报税收违法行为的积极性,严厉打击建筑业的偷税行为,又要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重大的税收违法案件及时进行公开曝光。通过税收稽查行为,增大纳税人包括经济成本和信誉损失成本在内的偷税成本,从而促进建筑业税收的良性管理。
参考文献:
[1] 岳远相,建筑业税收征管现状的分析城市建设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2009年第31期
[2]孙明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管理财经界Money China 2011年第20期
[3] 孙德利, 周桂权山东工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2007年第21卷第5期
[4]周春先,张远勤关于建筑行业税收征收管理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 2009(11)
第二篇:税收征管人性化思考
税收征管“人性化”问题思考
孝感市国家税务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性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设计、商业营销、工商管理等日趋人性化,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把“人性化”纳入税收征管活动中,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征管水平,缓和征纳矛盾,实现税收征收管理的顺利开展,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本文试图对此作点粗浅的探讨。
一、税收征管“人性化”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并认为人的需要是对人的行动产生激励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我们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纳税人(特指涉税自然人,下同)作为生物有机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有种种需要,既有物质的,如享受税收优惠,减少纳税费用等,也有精神的,如需要被尊重、理解、关怀,希望自己的纳税行为为社会所承认等,而且纳税人的这些需要同样对其纳税行动产生激励。
2、管理学基础。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的趋势。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把人看成机器一样的工具,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这是上世纪初所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二是注意到人是“社会人”,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和对人的激励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行为科学理论。三是战后出现的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下将。恰恰相反,新的阶段,管理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并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出了个性需求和1
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人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思想。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纳税人既是征管对象,也是纳税主体,我们不能把他们视为纳税的“机器”,也不能仅仅把他们当作单纯的被管理者,而是要充分重视其纳税主体地位,在税收征管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依靠其自我指导、自我控制,把税收征管推向一个顺应人性管理的新阶段。
3、传统“人本”文化基础。以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为内涵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古代的人本精神主张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在解释一切问题中体现的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1)管子较早提出“人本”概念,他主张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我意志,满足人的需要,可称为人本位主义。(2)孔子不仅在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其仁学即是人本精神的充分体现。(3)墨子人本思想的体现即是著名的“兼相爱”的主张。(4)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从仁中发掘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超越了自然人、本能人,是人的哲学升华,是人本精神显现,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5)荀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亲亲仁也”、墨子的“兼受”思想,把爱分为爱人和爱民两个层次,爱人是非道德价值的选择,爱民是政治价值的选择。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为我们在税收工作中推行人性化的征管提供了很宝贵的启发。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税收征管这个特定领域也有必要继承和发扬。
二、税收征管“人性化”的必要性
1、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税务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为纳税人服务,保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把纳税人的利益实现好,时刻关心纳税人的冷暖,了解纳税人痛痒,为纳税人办实事,为纳税人排忧解难,既讲执法,也讲服务。
2、缓解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诸多矛盾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税收处于利益分配的焦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各种税收违法行为日益猖獗,偷逃骗税与反偷骗逃税斗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暴力抗税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从根本上遏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坚持依法治税。同时,可以通过优化税收服务,推行人性化的税收征管,来缓解征纳矛盾。
3、社会主义税收征管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集中的资金,主要用于各类公共支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且作为一个公民,每个人都要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因而,依法纳税就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纳税越多,说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所以从本质层面上讲,我国税收征管中“征收”与“缴纳”双方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为国、为民之间,利国、利民之间,并不冲突。我国税收征管的这种人民性,要求我们在税收执法的同时,必须注重纳税人的需要,保护纳税人的利益,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4、贯彻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新颁布实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强调了规范征纳双方的行为,明确了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注重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依法治税思想。比较而言,新征管法较多地体现了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纳税人的权利,增加了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约束,完善了依法治税的内涵。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税收征管中,严格按法律规范办事,切实保护纳税人权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把“人性化”征管要求写入了法律。
三、税收征管“人性化”应遵循的原则
1、法治原则。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一切税收以及与其有关的活动都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人们不负有纳税义务,任何机关和个人也都无权向人们征税。这个原则也是对税收征管的基本要求。有五个方面的具体化含义:即征管权法定、征管程序法定、征管权处分法定、纳税人义务法定、纳税人权利法定。税收征管人性化必须遵循这些法治原则,依法办事。
2、公平原则。这有两个方面,一是税负公平。即是对于具有同等纳税能力的人应当规定相同的税收负担。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中,就要求我们对纳税人不得因种族、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经济性质等实行差别对待。二是纳税费用公平。就是税务部门要求纳税人自行承担的各项纳税费用,对所有纳税人要同等对待。三是服务公平。这就是说,在税收征管中,提供税收服务要对实行非歧视性的原则,对抽有纳税人实行无差别待遇,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3、效率原则。税收行政效率是税收成本与税收收入的关系问题,为使税收变得有意义,税收成本应尽可能小于税收收入。这个成本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针对纳税人而言,就是要求纳税成本,即税收执行费用最小化。就是纳税人在按税法纳税时所支付的费用为最少,包括填写各种报表、雇佣人员、所花的时间,等。这就要求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不使他们在这方面花去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
4、便利原则。便利原则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赋税四原则之一。该原则指出,赋税完纳应尽一切可能使纳税人得到最大便利,一切均以纳税人的便利为归宿。我们在税收征管中也要遵循便利的原则,就时间而言,应当在纳税人收入丰裕的时候征收,国家既可以及时取得税收,纳税人又不感到纳税困难;就办法而言,应求简便易行,不使纳税人感到手续繁杂;就地点而点,税务机关应设在交通便利的场所,使纳税人纳税方便;就形式而言,就尽量采用货币形式,以避免纳税人因运输实物而增加额外负担。
5、激励原则。按照管理心理学原理,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外部的积极因素,经常地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发挥作用,不断地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精神激励、物质奖惩激励、宣传教育激励、典型激励等方式,来激发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积极性。
四、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的思路
1、征管理念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树立人性化的征管理念是基础。一是树立征纳平等的观念。征纳双方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这种理念首先要体现在税收立法中,其次是要落实在具体征管实践中。二是树立征管服务的观念。税务人员在征
管活动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之中,既要严格执法,又要优化服务。三是树立纳税需要的观念。纳税人的各种需要只要符合前述诸项原则,就应当视同税收征管活动的第一需要予以满足。孝感市国税部门经常开展走访纳税人、调查问卷、征纳座谈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与纳税人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听取其意见,了解其需要,深受纳税人好评。
2、征管机制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建立一个人性化的征管机制是前提,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严密的征管模式。从实践来看,以“申报纳税、优质服务、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微机监控”为具体内容的新的征管模式,基本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申报纳税”,纳税人依照法律规定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按照规定的申报纳税程序和方式自行办理申报纳税事宜,发挥了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优质服务”,建立一个税务机关与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为纳税人提供有关纳税方面的综合服务;“集中征收”,合理设置受理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场所,让纳税人在规定时间申报纳税或办理各项纳税事宜;“重点稽查”,税务机关把工作重点放在稽查上,维护纳税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微机监控”,税务机关把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到征管上来,利用微机对征管全过程进行监督,用“机器管人”,用“机器管税”,减少税收征管的随意性。孝感市国税部门根据实际征管流程的客观要求,制定严密科学的岗位职责体系,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了相应的权限,明确各个岗位该干什么、怎样干、什么时候干、干到什么程度,有效的避免了“暗箱操作”,进一步规范了操作程序。
3、征管手段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征管手段人性化是载体。我们要在税收征管活动中尽可能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纳税人办税提供便利、快捷、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当前,主要是要利用这些技术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的申报纳税方式供纳税人选择,如邮寄申报纳税、电话申报纳税、电子远程申报纳税等。孝感市国税部门在税收征管中,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同时,特别注重社会资源优势,与金融、邮政等部门实现联网,利用这些部门网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4、征管行为的人性化。尽可能满足纳税人在税收征管活动中的需要,是税收征管行为人性化的落脚点。纳税人的要求由低到高分别是:一是安全需要。具体表现在:经济上,要求明白纳税,有什么权利,等;心理上,要求免受不公正待遇,如刁难、敲诈等;其他方面的安全,如商业秘密、个人稳私得到保护;二是社交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指纳税人渴望在征管活动中得到征收对象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三是尊重的需要。指纳税人渴望得到名誉和声望,渴望自己的纳税行为为人们,为社会认同、称赞。孝感市国税部门制定并推行税收服务承诺制、税收执法公开制度、税务特邀监察员制度等;在涉税举报中,制定并推行举报税务违法案件奖励办法、举报税务违法案件保密规定等;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纳税表彰,例如,今年全市国税部门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了近百名“诚信纳税”先进单位和个人,极大地鼓励了广大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税收征管中,可以针对纳税人以上需要,把税收征管行为逐步人性化。一是抽象征管行为人性化。就是制定税收征管的规范性制度时,要体现人性化特点;二是具体征管行为人性化。就是在具体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要体现人性化特点,如推行承诺服务、微笑服务等。(执笔:唐继先等)
主要参考资料:
1、《税务行政管理》胡道新主编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
2、《新征管法实务》胡道新、刘勇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税收的复兴》魏贵和著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
4、《管理心理学》向延光、杨再述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5、今日心理网站http:// 郭卜乐
第三篇:1022农村税收征管思考
农村税收征管现状及思考
广大农村地区受地理位臵、经济文化以及基层国税局经费、装备、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条件所限,“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现代化征管模式未得到真正落实。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税收征管暴露出越来越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桂阳县为例,就目前农村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农村税收征管现状
桂阳县经济结构以矿产品采掘、加工和烟叶为主,2009年
全县国税增值税收入3.60亿元,其中矿产品采掘、加工冶炼和销售实现增值税2.7亿元,占全部增值税的75%。2002年郴州市率先在全省推行集中征收,撤所建分局后,农村税收的征收管理与以往的税收的征管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桂阳县所辖的39个乡镇除大型矿山企业、邮电、供电、金融等国有、集体企业外,能够主动上门申报的乡镇企业和固定个体工商户不足10%。从税源构成看,农村主体税源多以集体、私营企业为主,且以资源依赖型企业为主。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纳税意识淡漠,财务核算极不规范,税收管理难度较大。从税源特点看,除部分企业外,农村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经营方式简单灵活,转产、兼并、倒闭、关停等现象时有发生,使税源管理信息采集质量不高,不利于税收信息化效能的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撤所后导致农村地区征纳双方成本均增加。一方面,纳税人缴税成本增加:除县城城区附近乡镇纳税人缴纳税收方便外,其他乡镇的纳税人距办税大厅约有30一100公里,纳税人往来一次缴税,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这无疑给纳税人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若纳税人办税准备不充分,到大厅后发现缺少必需的纳税申报资料等或是遇上管理部门具体经办的人不在,纳税人还得再来一趟,少数农村纳税人嫌麻烦,干脆不缴税。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征税成本增加:农村税收征管由于受地理位臵、交通环境和信息化建设滞后等条件的制约,农村税收征管一直处于一种较原始的人工征管阶段。有时为了征收几百元的税款,所消耗的税收征收成本“得不偿失”。往往是国税机关面对广阔的农村现状,只能“日升车出,日落车归”。纳税人也是“你来我走,你走我来”,国税局往往只能望税兴叹,有心无力。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目前,国
税系统广域网已覆盖省、市、县级城区,计算机已经普及所有单位和岗位,实现了税收征管全程信息化。但于之相关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却远远落后税收信息化建设。农村乡镇经济欠发达,计算机谈不上被广泛应用,乡镇企业又大都分布在偏僻的山村,信息化建设滞后或者根本没有。同时,农村纳税人信息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也远远不能适应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国税部门推行的电子申报,网上报税,网上认证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纳税申
报方式在桂阳县推行却举步维艰,根本原因就在于桂阳县多数企业都是资源依赖型和简单加工型企业,这些企业位于深山老林等偏远地区,没有宽带网,不能使用信息化网络,纳税人购买了“金税工程”设备基本上不能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的征管模式在短时期内在农村难以真正形成。
(三)协税护税的部门联动较少。撤税务所后,国税部门与当地乡镇政府工作联系往来少了,税收征管也从以前的齐抓共管到现在的你抓你的我管我的,缺乏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使得农村税收征管始终陷入“收效甚微,步履维艰”境地。2009年桂阳国税个体双定户3565户,全年征收缴纳增值税300多万元,而桂阳地税个体双定户3788户(含以增值税为主的个体户),全年征收税收1000多万元。国地税相比,地税部门是国税部门征收税款的三倍之多。笔者调查了解,地税在全县下辖五个征收分局,形成了以中心乡镇为点,以附近乡镇为线,点面结合,依靠当地乡镇政府,对农村税收实现全面征管。而国税部门只是以县城为主,全面收缩农村征管,仅对少数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进行了征管。
(四)农村税收征管质量不高。桂阳县局税源管理部门共
25人,平均每个税收管理员负责3—4个乡镇的税收征管,管理面相对偏大。农村地区税源零星分散、流动性大,基层国税局管理科(分局)难以全面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经营活动,造成税源管理部门对税源底数不清、监控不力。此外,目前征管“七率”
考核严格,导致税务管理人员为了考核达标,对那些不能正常申报的纳税人或是默许其不办税务登记,或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变成了税务人员自由分期代替纳税申报,增大了税收征管的不真实性。
(五)纳税服务理念落后。税收管理员重管理轻服务,没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停留在“执法就是管理”的传统观念上。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税收管理员强调要求纳税人做什么,而忽视了能为纳税人做什么,强调纳税人服从的必要性,而忽视了为纳税人的遵从提供可行性;对纳税人只讲权力,不讲义务,个别税务干部甚至发生滥用职权的行为。这一切使征纳关系没能融洽地协调发展,纳税人的抵触情绪没能有效地化解,给征管和服务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阻力。许多人心目中的纳税服务仅仅是纳税服务机构的服务,仅仅将纳税服务锁定在一般化的服务方面,造成了纳税服务与征收、管理、稽查的相分离,纳税人多层次多方位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加强农村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税收征管模式。一是对国税税源相对
密集的几个乡镇,采取集中征收的办法,建立农村税收中心分局,设立纳税服务大厅,实行上门申报纳税管理。二是对边远或者国税税源较少的乡镇可采取半年一次或全年一次性征收办法管理,或采取委托乡镇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农村村委会等代征办法管理,并根据《湖南省零散税收委托代征管理办法》的规定,签订
代征协议,发放委托代征证书,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三是对边远农村经营规模相对较大、账目比较健全的业户,应在典型调查和逐户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纳税人自行民主评定,税务机关核实,实行定期定额的征收办法管理。四是对那些账簿不全或未建账的业户,取消末达起征点免税的优惠政策,按照税收政策最低限额核定征收,从而以经济手段督促纳税人建账建制,依法纳税。
(二)建立以纳税人为核心的税收征管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目前,税务征管信息系统是以税务部门征收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在当前税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新时期税收征管中,我们应当建立以纳税人为核心的适应广泛、多网络、全天候,简单安全,在功能和技术上体现高度灵活性的全新理念的税收征管信息化系统,把税收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纳税人内部,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促进税收遵从,体现对纳税人合法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三)从创新服务方式着手提升农村纳税服务工作水平。按照为纳税人服务无小事的原则,以“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为追求目标,建立或完善“农村纳税人学校”、“农村纳税服务点”、“农村税收预约服务”、“政策告知”、“评税定税公开”等各项服务制度。强调实行“五零服务”,即“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法规政策规定之外零收费”。突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方法的艺术性,努力满足农村纳税人个性化服务需求。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纳税人所提出的服务要求,使服务做到更加周到细致。增强农村纳税人纳税意识,增大农村纳税人纳税遵从度。
(四)加强农村税源管理建设,抓好源头控制。农村税源管理方式将着力点放在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上,实行农村乡镇纳税信誉等级等措施,按纳税信誉等级采用以重点企业实行专人管理,对零星税源实行“分段”管理等方式。严格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税务登记人机结合分类管理监控台帐。制定农村个体税收评定具体办法,强化农村纳税人税源情况变动的监控,完善未达起征点纳税人、非正常户纳税人、重点税源户管理制度,在户籍管理上形成规范化,在税源监控管理上形成信息准确化。
(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税环境。在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实效原则的基础上,把改善基层的征管设备和基础设施臵于突出位臵,优先安排经费投入,优先安排物资配备,着力改善基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制定与之相适应,高度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税收岗责体系,严格兑现奖惩,有效地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真正减轻基层负担,尽力减少基层的麻烦,使基层的干部全神贯注地做好征管工作。
第四篇:加强农村建筑业税收征管促进地方税收稳定增长
加强农村建筑业税收征管
促进地方税收稳定增长
---定陶县地税局孟海分局狠抓农村建筑业税收征管
自开展“管理年”活动以来,定陶县地税局孟海征收分局紧紧围绕各项管理的内容和任务,逐一明确目标,逐一分解责任,切实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在税收管理方面,针对目前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后,税源减少和税收任务增幅不断加大的矛盾,在抓好极少数重点企业征收管理的同时,又加强了对个体户的征管力度,尤其是农村建筑业税收的征管强度。
农村建筑业税收的征管一直是地方税收征收的难点。孟海分局针对近年来辖区内个人建房标准越来越高、投入的建房资金越来越多、但建筑业营业税却没有相应提高的现状,在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片管员蹲点、协税员配合、镇直相关部门协助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建筑业税收的征管。首先各行政村协税员统计上报近期建房数量及规模;然后与乡镇土管部门沟通,采集建筑业准确资料;最后由片管员包村定点蹲点查实的工作方法。先后对辖区内75个自然村的小型临时建筑队,按照农村新宅基地的划分情况,通过村委会对农村私人新建房屋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登记造册。同时针对农村建筑队承包人纳税意识淡薄的情况。由镇税收办
专门组织他们进行税法学习并将建筑业税收的有关知识印刷成小册子发放到承包人手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1-4月份,该分局共对辖区内11个临时建筑队承建的251户个人住房劳务,征收建筑业营业税及其他相关税费共计7.1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筑市场的税收征管。为农村建筑业的征管提供了先进经验。此举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表扬和县局党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县局党组作为管理经验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第五篇:关于加强税收征管(本站推荐)
基层单位如何加强税收征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税收培育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税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如何深化税源管理,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登记管理不完善 税务登记制度有待于完善。应办理而未办理税务登记的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假停歇业的问题。
(二)税源征纳信息不对称
第一,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受利益的驱使,纳税人不可能将自己掌握的税源信息向税务机关和盘托出。纳税人存在在银行多头开户、建两本账、账外账、大量的现金交易、销售不开票等现象,第二,从税务部门的角度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营情况的判断主要源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会计资料以及对纳税人实施的税务稽查等。而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会计资料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因而税务机关获取纳税人的真实涉税信息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三,从社会环境条件的角度看。税务网络未能与纳税人、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实施有效联网,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完整地掌握纳税人资金流动等有关信息。特别是纳税评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第三方信息数据,由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度较低,许多的第三方信息采集不到真实的数据。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
(三)税源管理力量不过硬
一是税源管理力量分布不均。在税源管理过程中,许多地方存在着交通便利单位人员多、地理位置偏僻单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二是税收管理员队伍政治素质有待于提高。个别税收管理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人以税谋私。三是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基层税收管理员中既懂法律、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又熟悉税收业务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型知识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纳税评估的能力相对低下,造成纳税评估结果不理想,弱化了纳税评估的作用,从而影响了税源管理的整体质量。
(四)税源管理手段不科学
首先,税源管理分类不科学。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有些单位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非重点行业、非重点区域或非重点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其次,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还不能结合大量的外部信息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第三,信息数据分析应用不够。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税务机关储存了大量的征管信息数据,但大多数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
一是一些社会公共信息、纳税人涉税在采集时缺乏法律依据,特别是银行结算信息、统计、社会计划等部门信息,想采集到可靠的涉税信息非常困难。二是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国税、地税、工商、公安等部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三是由于国税机关内部分工管理不够规范统一,部门岗位职责交叉,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缺乏有效协调配合的情况仍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源管理效能。
二、对深化税源管理的措施
(一)广泛加强税收宣传,提高涉税遵从水平改革税收宣传办法,各政府网站均要开辟税收宣传主页,公开税收政策,供纳税人免费查阅;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免费向纳税人提供税收宣传资料发放服务;调整税收宣传月活动的内容,避免将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宣传搞成纯粹的税务形象宣传。另一方面,在税收服务上要进一步抓实。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为纳税人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核算、申报纳税、政策解读、咨询答疑、电子申报、网上缴税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以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涉税遵从水平。
(二)强化税务团队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对税收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要培养他们全力为国聚财的责任感,提高其执法为民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使他们彻底认识到只有抓好税源控管,才能为国家财政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二是进行管理资源重组。优化税收管理员资源配置,特别是县区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要求,大力充实一线税收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与税源管理的实际相匹配。建立辖区轮换制度,定期对税收管理员分管片区进行轮换,避免因长期管理某些区域而形成“人情网”,在评估检查时抹不开面子,影响管理的力度。同时也防止个别人员将管片当成“自留地”,滋生不廉洁问题等。三是构建科学的税收管理员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推广税控装置,提高以票控税效力
一是加强普通规范化管理,应逐步全面取消手工票、普通电脑票,广泛使用机开增值税普通发票。广泛推广使用税控装置,通过税控收款机开具普通发票,可以准确记录纳税人的经营和销售情况,同时也为税务机关实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
(四)加强源头信息控制,提高纳税评估效果
首先,强化信息采集。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其次,深化税收分析。加强税负分析,揭示地区、行业、企业以及税种税负之间的差异和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加强税收弹性分析,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因素,从中发现纳税申报和征管的异常和漏洞;加强税源分析,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本、物耗、利润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评判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加强税收关联性分析,充分利用征管业务系统数据、税收会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以及经济部门和企业财务数据等有相关关系的各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第四,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五)建立税收工作平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要注意研究使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税收管理员平台要完善提供任务分配、综合查询、工作记录、分析评估以及数据补充和变更等操作功能,并能与包括“一户式”信息管理系统、邮箱、网络申报系统等在内的各类相关管理系统实现相应对接,做到不同平台之间功能互动、切换便捷和信息共享,便于税收管理员同纳税人实现互动交流。通过工作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要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管与不管怎么样”等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完善协税护税网络,提高综合治税效能
一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二是建立一个以税务机关为主导的社会化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税务机关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