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之书读后感:阅读的自由与文化的宽容

时间:2019-05-13 09: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胡兰成之书读后感:阅读的自由与文化的宽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胡兰成之书读后感:阅读的自由与文化的宽容》。

第一篇:胡兰成之书读后感:阅读的自由与文化的宽容

随着胡书热的陆续出版,关于“胡现象”的讨论已基本尘埃落定,便是遇上了抗日战争60周年纪念日,也很少有人拎出胡来示众,胡兰成之书读后感:阅读的自由与文化的宽容。胡,更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非政治现象浮现、热论、淡化于人们的视野,最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挂靠在张爱玲的身后,着实有些暗淡的落寞。

胡兰成之于国人,有两点分外醒目,一是张爱玲之爱人,二是汉奸名号。而之于我,他有两本书更爱不释手:《今生今世》、《禅是一枝花》。爱之欢悦,已浑然忘记其汉奸身份,流连不知返。今看到老笨同学谈及张爱玲与胡兰成,因为喜欢,也旁逸斜出,从另个角度谈谈胡,是为呼应。

1、阅读的自由

提倡自由的阅读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必然。在大家阅读的同等基础上,读者所反映出来的观点绝对不相同。例如我者,我喜欢并赞美胡的文字与爱情,在个人的信仰与价值取向上,能奈我何?我向来不认为阅读胡的作品的读者都是小情调小情趣的人,很多愤青也读过。他们在对待胡的作品的思想性与文学性的鉴赏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情态,和几个典型的天才民族很有一些相似之处:“英国的天才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粗俗化和自然化;法国的天才们把它们稀薄化、简单化、逻辑化,装潢打扮;德国的天才把它们融合、调和、缠绕和道德化;意大利的天才远为自如和巧妙地使用借鉴的东西,并且往里放入的要百倍地多于从中取出的,他是最丰富的天才。”

作为若干个读者之一,我承认我是英国天才和法国天才的二合一,“自然化”和“装潢打扮”的融合。我很少也不愿意写读后感,但,我认真用心地分别写了《我看〈今生今世〉》和《我看〈禅是一枝花〉》两个读后感,只是表达我一个普通读者的心音罢了。

在这里,无论哪一种天才,不过只形象地概括了一个民族对其外来东西(包括文化)的态度,皆与各民族长久以来积淀的处世哲学有着内理的相通。道理正如每一个个体的阅读者都在阅读行为中形成的个人习惯一样,无所谓好坏之分优劣之别,不同的只是外在的方式。而长期以来根积于心的价值观不会非常容易地被击败,相反,它从另一个层面另一种意义上较多地提供给我们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从而改变我们过去单一保守的思维模式,在形式法则中进行健康互动的碰撞,从而无意识地在精神秩序中寻求和谐统一,就如我们针对每一种文化或政治现象展开的热烈讨论一样,读后感《胡兰成之书读后感:阅读的自由与文化的宽容》。

通过一种文化现象衍生出另一场几乎与它无关却比它更为广阔的思考,这是文化现象本身所始料不及的——这是阅读的解禁与话语的相对自由带来的必然结果——相同的文化现象出现过不只一次,前几年的“余秋雨热”,八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仅仅是读者在一定时期精神寻求的一个方向而已。

没有经济头脑的出版商是失败的,很少有出版商在做书之时会以书的内容为终极目标而漠视其市场效应。胡书的出版策划人沈浩波,是看中了胡兰成的汉奸身分?张爱玲爱人的名分?胡本身文字的可看性?读者的阅读需求?还是多元化社会的阅读自由?或者,正是这几个点,构成了“胡热”的汹涌澎湃。

2、文化的宽容

对于“胡热”现象,当时比较著名的观点是:读者与书商相互勾结,在上演一场低级趣味的把戏。他们认为,“胡热”反映出了读者层次的低下和文化素养的不坚定,我们都在一个汉奸的妖言里丧失了一个中国人最根本的阅读立场,表现出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彻底失衡,以至于溃不成军。

文化与政治,是社会的两个领域。“文化的宽容”与“政治的宽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正的文化不带有阶级性,它要求大家坐下来,实现对话与融合。我们讨论的,是关于胡兰成的文字及他的学术观点,而非其汉奸身份。前者属于文化,后者划归政治。

胡兰成的书所以解禁,这是文化包容的产物。无论从中看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哪怕如同一些愤青们的批评与思考,都是宽容带来的收获。我所喜欢并赞同的,也只停留在文字及爱情的层面上而已,既没有背经离道,更谈不上歪曲历史,背叛历史。

任何人的任何作品都有其不足之处。若坚守着自家的圣地不被污染而拒绝一切,并非明智之举,大到一个民族,小到读者本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大段大段宣扬宗教的力量,我们没有因其作者的牧师身份而废止其书在中国的流行,而按照愤青们的“爱国思维”,运用另一种隐蔽的方式在中国传经布道,应该封杀。至少,一个有良心有觉悟的读者,都不要去读这样的书。那么,我们失去了,将不会是我们自己,而是整个世界。

曾看过康晓光、王岳传等人在《世纪大讲堂》的演讲,我对他们所提到的“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和“发现东方”的有关关于中国文化的重构与整合表示兴趣。他们以宽容的姿态和思索的方式与文化对话,而绝非一味的排拆与抵抗。这才是对待文化的认真而理性的态度。

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做到了对文化的宽容和对民众阅读的尊重,就会使人们因为全面地阅读更加正视历史或者从不同层次观察了一个人。同时,还对当代文化的宽容姿态保持深深的敬意,感谢它给我们提供了阅读的空间,让我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历史与现实、道德与良知等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愉快交流。

第二篇:《胡兰成.天地之始》读后感

《胡兰成.天地之始》读后感

自六日我的博停了,原因是当日我联系上了胡老,庆幸当中,有些不想轻率出言了,《胡兰成.天地之始》读后感。八日,胡老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天地之始.胡兰成》。我因书是繁体字,便也不着急寻。翌日晚,胡老便将该书电子版发过来。我连用两天,加今早天不亮即读毕。

以前没有博客,每看完一部好书之后,什么也不想写,总要默默地消化几日。况我自知不是一个博闻强记的勤奋用功人,书读完了也仅能记个大概,读书也惟靠感觉喜好。也因此每每谈论书和人什么的,总不能字字确凿自信,无所旁引佐证,便显得口齿不清,其实只那种好意表达不完全不充分,我也不在意,心里欢喜便行了。

读《胡兰成.天地之始》一书的情况也是这样。我明知落笔草草,但也要有个大致心迹感想记录下来,留个过往的记号。如今,更可喜的是还可与胡老交流,变得不寂寞,如与球迷一起看球评球那样的欢畅欣慰。

该书作者薛仁明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又因其在台湾,方便搜罗大量的海外信息资料,加以自身的学问做底色,成就了此书。确是迄今为止,为一部较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胡兰成之作。

书中引用唐君毅的一句对《今生今世》的评价:“这是一部修行的书”,可以说一语中的。薛仁明也每每说到胡兰成的生命大翻转,可以理解为大飞跃,是生命的高度体悟。我刚开始读《今生今世》时,完全是为了欣赏书中的文字。渐渐读下去,愈觉得其中的生命智慧与真性情,在默默滋养着我。

我现在越来越不想理会那些纷纷扬扬的是非公案了,甚至对胡兰成的定位以文学家修行者与否都不在意。如果非要说些评论的话,我想我应该对时代说话。我曾经纳闷,又旋即不很上心的是,中国的历史大开大阖,波澜壮阔,每发生翻天覆地的万象更新的时代,总能走出光耀千古的历史文化巨人。何以像五四运动这样千年一遇的时代变革中,单只出了一个仅仅讨伐呐喊的急先锋鲁迅呢?这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足以对应这样大的时代,读后感《《胡兰成.天地之始》读后感》。好在历史不欺人,大时代果然催生了一个文化巨人。

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都不关乎他的存在。他的一生就在那里,你每回面对他都能照见自身的影子,那是巨人投下的。

正如书中所说:“这座大山当然是难以攀登,但是远远一眺,也的确「无限风光在险峰」,而向来中国人登高,不在意是否攻顶,但能一路苍翠,满目青山即可,故不妨杖策且徐行,缓缓地走走瞧瞧吧!”

呵呵,我偏巧早有这个网名叫“走着瞧瞧”,那就慢慢走着瞧吧。

安国记 之 临水照花人

今天一手拿着《天地之始》,一手提着水壶,壶里沏了这回从安国带回来的茉莉花、玫瑰花(只有花,没有茶的),一个人去了水上公园,走走逛逛,我真疑心是不是全天津所有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来水上公园集合了,简直有点节假日里滨江道的光景!听成群结队的老人们说什么“九月九”什么“重阳节”,这才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我混进老人们阵中与老同乐了。面湖背风坐下来读书。再起来走走逛逛,心中默念刚读到的好辞句见解,“独自闲行独自吟”,又在长廊里坐下接着读。

其实为什么想到一个人来逛公园呢,我只是怀念这长廊。小时“五一”水上公园的长廊有书展,父母带着我来过几次,也不知现在还有没有。我至今还能从书柜里检出在那时那地买的书。

不远的亭子里有几个中老年妇女用她们灵活创造演化的民族唱法唱歌(配有高音喇叭,一老头二胡伴奏),要搁平时坐在那里欣赏,我非听得七窍流血不可,可手捧着这么本好书,就可以“一夫当关”,御得牛鬼蛇神。

读此书如对知己啊。作者学识(围绕“胡学”之林林总总)之渊博,见识之宽阔,眼量之旷达,令我如见“仙苑奇葩”,又如撑篙泛于历史之河。很多涉及禅宗的东西我不懂,还要补习。

中午还是一个人进了个狗肉馆,填了一肚子狗肉。第一次吃狗肉,很是美味,以后还要多吃。

第三篇:《沙之书》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沙之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昨天,学习了《沙之书》,我心中激荡起阵阵不安的涟漪。

《沙之书》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近乎魔幻的故事,但是又令人感到真实。

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位卖《圣经》的人的推销下,叙述者见到了“沙之书”。这本书无始无终,只有无尽的内容,而且又时常变化。在好奇与兴奋下,叙述者买下了这本书。渐渐的',这本书让他精疲力尽,心力枯竭——甚至无法入眠。不安,恐惧之情充斥了他的心灵。最后,他决定逃避,把这本书藏在了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沙之书”——一本无法穷尽的书,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沙之书”好像在生活真有似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在获取知识的本能下,我们在不断的去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在我的世界之中,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疑惑,然后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令我可悲的是,疑惑就似“沙之书”:当你学习、探索到了知识,解决了疑惑之后,又会有更大的疑惑出现。甚至,有时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之中就会有疑惑出现。即使你解决了疑惑,疑惑之后又有新天地,就像“黑体辐射”与“光速问题”背后拥有的广阔平原一样。悲哀!疑惑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无穷无尽,真实版的“沙之书”!我怕,当疑惑大到、复杂到我们解决不了怎么办?那时,我们不会像《沙之书》之中那个叙述者一样不安、恐惧吗?我们,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能力有限!难道我们学习、探索就是去自寻烦恼?我开始我的怀疑学习目的了。

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可以解决疑惑?但是他却带来更大的疑惑!学习消去了一丝恐惧、不安,却又成倍的反馈给你。还是老子说的好——绝学无忧。

这时,我想起季老也有一句话:真理不是愈辩愈明,而是愈辩愈糊涂。的却如此,以前人对世界的思考是如此简单——世界是神创造的。而现在,世界不仅是世界,还是思维、夸克、能量子、时间、空间……令人头痛无比!学习难道真的是让世界更加复杂?

那,我们此时此刻学习干什么?不要学习?不要学习的人,好像不可称之为人吧,而是猿猴吧。人生在世一出生就会学习,无时不刻在学习。因为人类有着更强的学习能力,人就之所以为人了吧。我们如今放弃学习那就等于放弃做人,去做猿猴。

当然,我没有认为动物是卑贱的,我知识说明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是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使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我们退缩,那么就是自我退化!

所以,作为一个人,若心中为人,我们就得学习、探索、解惑。虽然眼前是无尽的小疑惑、大疑惑、更大的疑惑。但是我们就是要走下去!我记得高尔基笔下的丹柯有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是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疑惑也是如此!虽然有些浪漫主义倾向,但是我想人生就是一次浪漫主义的存在吧。虽然“前路漫浩浩”,但是推动它的进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我相信必定会后继有人!

也许,我忽略了一个事情,人生在世不仅仅仅是学习、解惑而已,而且是活得幸福感。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那是最大的幸福感吧。

我,作为60亿“沙之书”的手捧者之一,愿无怨无悔的学习、工作、解惑、推动认识进步!愿我自己久远地记住这一点去点亮我前面的路,不让我迷失方向。

【《沙之书》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沙之书读后感

2.沙之书读后感范文

3.沙之书好词好句

4.《沙之书》的读后感

5.小说沙之书读后感1200字

6.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读后感

7.工作就是责任之书读后感

8.《丛林之书》读后感

9.《山河之书》读后感

第四篇:《时间之书》读后感

《时间之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时间之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本《时间之书》讲的是有关时间的书,它以二十四气节为主线,书写了有关时间的诸多故事,在书中我们可以品味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惊叹千百年来先人们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一首关于气节的儿歌,小时候对气节的最初印象就从这里得知,所以对气节一直没有什么感触。直到看到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在他的文章里,看到了时间的纹理,突然,对“二十四气节”又有了新的感触。在余老师的书里,一年就像一生,一生就像一天。古人讲,大道为自然。最自然的',乃是踩着时间的鼓点,做一个合乎时间的人。也就是明阳先生所说的“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以上人”。

初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24节气各个不同特点,各节气的物候,它们对农耕的影响,以及从哪些自然现象可以辨别不同节气……深层阅读,会理解节气背后的许多故事,理解天人关系,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在霜降时期,秋天就要结束了,人们都在此时伐木,因而发现了树的年轮,年轮不仅说明树木本身的年龄,还能说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并且还能记录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的化学成分,更可以告诉我们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及有关未来的事情,人们从这些大自然中得到教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律,所以,通过大自然的启示,人们需要反身修德,积贤德而移风善俗,正如那句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时间之书》里,“二十四节气”只是科普,比之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的领悟,以及,人的传统与现在,诗词考据,文化传承,所以《时间之书》,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出发点,一部真正关于时间的百科全书,至少,他贴近中国人心灵的一部关于时间的书。余老师本人,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我最早知道他,应该是某个编辑的书里,他提到了余世存的《大民小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超越了时间,也失去了时间感。古人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还有百年大计,有千年忧患。但现代人没有这种感觉。时间感丧失,生物钟就会紊乱,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出问题。最直观的,很多人身体不调,上火发炎,脸上长痘痘等,这就是丧失时间感的结果。时间感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仅是健康方面,更是人生幸福和意义方面的。

人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说,其实何尝不是如此,生有时,死有时,一生是一天,一天也是一年。时间是个玄妙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时间概念。读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至少,我们要尊重和诚实对待时间。

第五篇:沙之书读后感

沙之书读后感(一)

从未接触过,听到过博尔赫斯。更别说关于博尔赫斯的作品。在这堂课开始前,一切都是熟悉的。唯有博尔赫斯!读了十几年的书了,不曾知道博尔赫斯不知道算不算是肤浅。大师级别的文章也多多少少读过一些。脑海里正搜寻着似乎听到的关于博尔赫斯的这个人。老师的开场白将我思绪打断!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至此将我引进博尔赫斯的世界。

博尔赫斯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在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虽然短,但并不妨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叙述的才能。

沙之书读后感(二)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不管怎样,《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作为一个玄想型作家,虚构在博尔赫斯的写作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书》里,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这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设置了小说的其他附属情节: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最后下落,这一切使故事丰厚起来。之所以把沙之书的来源地确定为印度的孟买,源于博尔赫斯对于东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东方异国情调为背景的。这之间有一个神来之笔: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这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充满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样有助于使叙述显得煞有介事。在这些情节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场景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这里涉及到博尔赫斯对待虚构和幻想的态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现实的界线,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似乎对他来说,幻想即是现实,现实也是幻想,生活之中处处有神迹。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说: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同样可以说:不是小说应该遵循现实的逻辑,而是现实应该向小说靠拢。

《沙之书》开头一段博尔赫斯即表明了他对待虚构的态度: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这里,人们可以理解为是那些主张写作忠于现实的人,他们的小说强调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但在博尔赫斯看来,反而可能是虚构的;而他的故事虽然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可能反倒是一点儿不假。这和博尔赫斯对虚构一向的看法有关。在《论惠特曼》一文中,他说:一件虚假的事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对博尔赫斯而言,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实在的方式;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以《沙之书》为例,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看见这样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这样,沙之书便类似于一种透镜,它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现实的障碍。《沙之书》也证实了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的有效性。

下载胡兰成之书读后感:阅读的自由与文化的宽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兰成之书读后感:阅读的自由与文化的宽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河之书》读后感(通用)[五篇范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河之书》读后......

    《坟场之书》读后感[5篇范文]

    《坟场之书》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坟场之书》......

    读后感之《沙之书》

    读后感之《沙之书》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不,这些几何学概念绝对不是开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如今人们......

    书中之书讲演录 读后感[最终定稿]

    读《书中之书讲演录》——《圣经》文化今读有感好久没有这么一本正经地去写一篇读后感了,习惯了网上一两句简短说说的形式,向外的急于表达自己是这个时代青年们普遍的特点,网络......

    爱与自由读后感

    如何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 ---- 读《爱与自由》有感 大自然创造了人,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那么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够让个性不同的儿童得到发展?蒙......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

    爱与自由 读后感

    爱与自由 爱可以给予,爱可以接受。爱是一种感受,爱更是一种美德,润物细无声! 有人说爱是种甜蜜的负担。那么他是一个施爱者。就像父母老师,在不断的给予过程中去感受爱。 有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