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小课题研究暨小论文评比活动方案
数学小课题研究暨小论文评比活动方案
2013年虹桥一小“第二届数学周”
——之数学小课题研究暨小论文评比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让快乐与数学同行,让智慧伴活动共生。
二、活动目的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拟开展“2013年虹桥一小‘第二届数学周’——之数学小论文评选暨征集活动”。
三、参赛对象:
五、六年级学生
四、活动程序:
1、第三周:发动学生,并开展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
2、第三周至第七周:整理并撰写数学小课题论文。
2、第八周:上交小论文,每班限交5篇。
3、第十一周:评委会对上交的小论文进行初评,对优秀的小论文要求小作者进行现场答辩。
五、参考研究内容:
1.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2.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自己发现的数学奥妙、趣事;
5.对书本知识的质疑或思考;
6.个人在解题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思路;
7.游戏中的数学技巧及各种数学活动情感体验;
8.对数学某一知识进行深入剖析。
„„
六、小论文要求:
1、小论文应突出知识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简练、叙述明晰。
2、文体形式包括观察日记、探究活动记录、试验报告、考察报告等。
3、小论文标题自定, 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超过4000字,正文不得署名。统一用A4纸打印,一式三份。封面一份,在封面上注明:小论文题目、班级、姓名、指导老师。
4、各班参评的小论文电子稿以“班级+姓名+题目”为名称发送至邮箱hqyxxxg@163.com5、参评小论文的纸稿和电子稿上交截至日期为10月28日。
七、评比方法:
1、组织评委对选送的作品进行认真的评选,将按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获奖的作品讲参加学校数学节的论文答辩比赛。
3、本次获奖的成绩作为校级“小数学家”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并择优推选到市里评比。
虹桥镇第一小学教务处
2013年9月13日
第二篇: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2年4月25日下午教研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数学教研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议题: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内容:
邵书刚: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
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
王永兵: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刘书静: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官增光: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
姜海梅: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2年9月28日下午教研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数学教研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议题: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如果依旧照此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还有可能束缚孩子的思维,阻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永远只会让别人扶着走路。因此,在研究的第二阶段,提高要求由扶到半扶半放,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前阅读文本后,要求自订学习提纲,再尝试完成课后练习,这一环节一般都是模仿练习,很多学生缺少深入思考,对知识只是一知半解,但在模仿练习正率较高,因此,产生一种假知现象。对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学生理解的关键和难点,引导学生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由扶到放,秩序渐进,结合激励评价,提高能力提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在课前5分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交流,内部消化,保留精华问题集体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画知识树。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他们构建的过程,就是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进行分类,进行巩固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概括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成效
1、学生在发展。学生的发展可以体现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掌握了有效的解题策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各种活动中做到自由探索、自发生疑、自主选择、自行组织,善于讨论、争论、辩论,他们乐学、会学、善学,学习自信心在增强,综合素质在提高。
2、教师在成长。学校鼓励教师展示改革实验活动成果,创设浓厚的研讨氛围,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篇: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生物小课题的制定、实施《初中生物利用图片教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2011年版《生物课题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突显生物图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图片,巧设语言情景导入图片的观察,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达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中“教学并重”的目的。
关键字:自主观察 思考
探究性学习抽象 直观 微观 宏观 科学素养 我八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着,钻研教材、思考学生的学,怎样将教学并重,教师怎样扮演情景能打开学生心境,使他们能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将新课程理念深入有效推广与教学过程中且像科学家那样能主动探究和思考。我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尝试教学,我有收获的欣慰和快感。
现将2012年以来,制定新的研究小课题——《初中生物利用图片的教学研究》供大家分享。实施过程结合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为准绳,把握好每一堂课教材中图片的呈现时机,提升教学效果,使每一幅图成为课堂教学亮丽的风景、或是科学成果的事实、或是„„ 吸引学生的眼球,观察、思考、讨论,这样利用图片实施教学的作用。
一、图片教学使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抽象知识直观化,对学生有助理解。教师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精心研究,从教材内容哪一点出发才能引发学生对全文的探究性学习呢?生物教材的图片直观、间接、便于自主观察、讨论。色彩丰富图片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图片尽管直观、形象但还隐含着秘密。教师只要巧设语言情境,导入图片的学习。学生用心观察、分辩,为解开谜底,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进行到教材文字没有涵盖到的信息。如,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我用简短的语言说:“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排尿几次,你知道尿液从哪种组织来?尿液怎样形成?请同学们打开教材81页,观察肾脏内部结构示意图。”色彩分明的肾脏结构示意图,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一颗颗明亮的眼睛扑闪着、思考着,没过一分钟大多数学生一哄而出:“尿液来自血液,因为入球小动脉血出来时分两路。”你看,直观的图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生自我感觉有成就感,教师有目的的给予鼓励性评价,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获取新知识的问题中,尿液怎样形成?又一次观察图片、思考。观察阅读教材文字信息,主动思考、讨论、联想知识迁移到血液成分(有形物,可溶物),毛细血管的特征等,将尿液形成生理原理基本结构的功能,生理过程理解的异常热烈、透彻。正如教育家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由图引发多个疑问,自主或求助学生、老师解决问题,这不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吗?
教师浅显的疑问引入生物图片,学生轻松的主动的由浅入深探究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新课标》的课程思路的意图教学。更可贵的是学生最后的疑问难倒了当堂我——教师。问题是:“老师,这个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入球小动脉血经过过滤、重吸收后收集的血怎么会是暗红色呢?这一定是色绘错了。”我当时愣了,心想留下疑问的课堂也是灿烂的课堂,下课铃声响了,我一下表现的坦然,老师也不明白噢,希望同学们好好思考,一定要帮老师解决之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要求学生搞创造发明,而是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
类似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利用生物学教材的结构示意图还有“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超级鼠示意图”、“鸟体的气囊分布示意图”、“光合作用示意图”等学习过程,教师的谈话或置疑导入各具特点图片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诚实、主动合作、创造力的思想就在这里引发。生物利用图片教学,培养了学生时空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二、图片教学使微观生物学知识宏观化,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本学期教学《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时我开门见山,直接对学生是这样说的:“真菌中的一些霉菌和细菌在我们生活中常常搞破坏,甚至危害我们的身体,你见过他们吗?”学生哑口无语了,我说打开书55页,观察图片。色彩丰富的模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认真观察图片,阅读课题,我强调“广泛分布”你们会猜想出那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时色彩丰富的菌落图促使着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细菌真菌的广泛分布眼睛看不到,怎么办呢?不用说,学生一个个研读教材、思考、讨论,一会儿有些学生竟然说,老师我们现在在培养基怎么做,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进入探究阶段。我根据他们探究提出的问题,预测性提出了两个问题考验了,听说后,我将高温灭菌后一套套培养基发于他们手中,因情况而定,这样菌落形态图既有启发性,又能促使学生的好奇心,由宏观的生物学知识进入微观化探究,培养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和诚实的思想品质。
还有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等图将微观知识宏观化,图表达了那些用文字难以言状的具体细节,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活了学生思维火花,教师点到为止,学生思考想象联想,有些学生问题甚至把几节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我真感觉到偏远小区学校,将来有一些生物研究方面的科研者。
生物科学家是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生命现象就在身边,包括自己,但生命现象微乎其妙的变化你怎么领进学生讨论呢,乃至构成生命体的微观形态结构各自怎样完成使命维持生命活动等。这些教材中都给我们编排了图片,充分利用图片引入教学探究,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像一潭鲜活的泉眼,不论何时都涌现温暖而鲜活水,滋润着我的心。
联想知识迁移阅读教材文字信息,教师观望着真是一种轻松、喜悦的欣慰,有时而学生会打破你的沉浸。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
海南华侨中学 数学组 苏晓君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困难生的界说众说纷纭。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中学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基础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积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也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影响学习的效率。如果这些学困生一旦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层面,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的达成度,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才行。
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运用唯物辩正法和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分析学困生的特点,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数学学困生达到最优的发展。换言之,研究不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在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借助于科学方法,以求得数学学困生问题的解决。
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阐述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设计一套较系统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使学困生学会更好的数学,提高学习质量。
三、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中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等表现不同的类型,具体有以下几种。
1、学习不得法型。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数学知识题目、综合运用的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
2、贪玩懒惰型。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类儿童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有的儿童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有的儿童由于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知识点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数学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学习就无法进行。
4、情感中断型。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会造成有的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遇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
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无兴趣,学习数学情绪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远疏,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中断。在上述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中,他们的学习又表现其不同心理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为教师,做作业为家长,教师追一追,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勉强应付,被动对待。
2、学习情绪差。课堂学习情绪低落,被动听课,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参与思维过程,学习与教师、同学很难配合。
3、学习品质差。学习不提问、不思考,做作业寻找现成的答案,遇到一些难题,赖于教师或者抄袭同学的作业,往往找寻“捷径”。
4、学习迁移能力差。有的学困生接受知识的信息有限,知识的储存不足,智力品质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知识迁移。
四、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对证研究
教学中转变数学学困生,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创设有利于学困生的教育氛围,同时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而使他们走出困境。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研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1、“小目标”训练法。学困生一般的情况都由于知识系统某项残缺,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而教师必需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补缺补差着手,有效的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采取“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的方法,具体做法:要求放低,适当补“差”。掌握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小目标”,使学困生能一次一得。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对学习本单元仍未达标的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不留“夹生饭”进入下单元的学习。实行分组教学,分层次提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快速反馈,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采取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与小组指导相结合教学方式,提供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成功激励法。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情感障碍,一方面由于学生每次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无兴趣,消极对待。另一方面,由于带上无形的学困生帽子,班级里的事都不能沾边,失去参与的机会。学困生与教师与班集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情感交流的中断,因而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困生的特长、优点和潜能。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使其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其次,教师要把爱生和知生结合起来,“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以真诚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碍。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去争取成功。
3、学习习惯矫正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终身受益。如有位同学,人机灵豪爽,办事说话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做数学作业丢三落四,学习静不下心来,被同学戏称为“猴子屁股”、“马虎大王”,由于这种习惯导致他解数学题精确率很低。因此,通过班级活动来加以刺激,在班级数学竞赛“百题无错奖”中,我有意识地请这位同学作为此项活动的负责人,使他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以后通过数学活动不断地矫正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逐步强化,此后,他做数学作业认真多了,参加数学趣味竞赛也有他的份了。
4、学法指导。学困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有两种。学习观点的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观点,认真求实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掌握知识方法指导。主要包括在知识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
中注意力等。在知识储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强化知识等。在知识输出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与综合,如何解决问题等。
5、自我控制法。教师不定期的随时采用谈话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品质,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正。如有些同学数学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比别人“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耐心地反复疏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时时矫正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五效果分析:
1、“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方法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数学质量。通过“小目标”方法,在完善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缩短了班级群体的数学成绩距离,提高了单元目标的达成度,大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达到了100%,个别单元5%左右的学生未掌握,对这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辅导完成单元教学。
2、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健康有较大进步。通过学习习惯的矫正,这些学困生基本上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自信心也增强。学习成绩有的有较大的提高,也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成功激励法”能激发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他们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学习、去竞争。
第五篇:科学小论文评比方案
首届“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评比通知
各位同学、科学辅导员:
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志趣,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经研究决定举办全校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科学小论文主题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成果。小实验、考察、对生活、课堂 教学中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的调查报告、观察日记。
二、参评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的3—6年级学生
三、征文内容
1.小学生本人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发现或得出的解释;
2.小学生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3.小学生自己设计的小实验;
4.科学方面的奇思妙想等。
四、注意事项
1.征文一定是小学生自己的作品,不要由教师和家长加工。不得剽窃他人劳动成果,一经发现,取消评比资格。每位作者仅限报送1篇科学小论文参评。
2.科学小论文的内容要求具体、真实、有条理、语句通顺。字数一般应在400字以上。
3.征文抄写或打印一式三份(可复印),要求字迹清楚、规范,须写明题目、作者姓名、年级、指导老师等。
4.所有征文于2012年10月30日前上交教导处。
五、评选办法
学校将组织有关教师对推荐的小论文进行评审,评出校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作者和指导教师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