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9:4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水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水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吉水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吉水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吉水县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发展不是很快,水平不是很高。最近,笔者深入部分乡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基本情况

吉水县现有18个乡镇,249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47.9万。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农民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观。

(一)基础设施极大改善。2000年以来,吉水县文广电局通过银行贷款、职工集资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先后建起了县文广电大楼、县文化馆大楼、县博物馆大楼、县影视娱乐城等一大批县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尤其是县博物馆大楼的兴建,将馆藏、展览、保护、教育、研究融为一体,开创了我省县级博物馆建设的先河。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加强,有的乡镇通过捐资、入股、政府出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解决了文化阵地建设难的问题。如文峰镇从2000年开始由政府出资先后投入70余万元在县城建起了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2004年底,全县架通了17个乡镇的光缆网络信号,基本实现了县乡光缆联网。网络建设总投资380余万元,杆路建设里程220余公里,光缆联网自然村121个,光缆联网用户16000余户。去年10月,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又与市广播电视局、江西新和有限公司签订了《地面数字电视发展合作协议》,微波数字电视信号已覆盖我县70%以上的自然村,传送数字电视节目36套,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目前,吉水县有县级博物馆、文化馆、图 1

书馆各一个,18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8个乡镇文化中心,4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5户文化中心户,基本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覆盖的文化网络。

(二)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发展。近年来,县文化馆、县文工团、县图书馆、县电影公司等文化下属单位,每年都会积极组织文艺人员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仅县文工团每年送戏下乡80余场,县电影公司每年送电影下乡120场以上。去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后,农民文化生活极大改善。从去年至今,全县农村文艺演出116场,农村电影放映2058场,开展较大规模的文体活动6次,基本解决了农民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2004年,吉水县对县境内的文物进行了一次重新整理和登记,共发现古城墙1处,古窑址1处,古墓葬11座,古桥、古牌坊、古寺庙、古祠堂、古民宅等古建筑289处,革命遗址10处。目前,县博物馆有馆藏文物16816件(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2003年,吉水县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此后,吉水县又组织文化人员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共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处。为保护和传承盘谷“鳌鱼灯舞”,县文化馆多次与村民一道手把手学习和改进制作设计。为挖掘和保护吉水民间传统艺术,县文广电局多次组织人员深入螺田、冠山等地指导农民业余剧团的发展。目前,有5个农民业余剧团已具雏形,并开始编排节目为农民演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近年来,县城文化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一些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仍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如县文化宫由于建设时间久远,目前已成危房,场地基本闲置。县图书馆虽有四层,但顶层多处漏雨渗水,多次维修无效,严重

影响了馆藏图书的保护。县文化馆由于大楼建设时欠下较多债务,大多楼层已出租或出售出去,只剩下两层供办公之用,活动场地非常有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全县18个乡镇只有8个乡镇建有乡镇文化活动中心,45个行政村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从目前活动场地来看,大多是五、六十年代所建或是从居民家租用过来的,年久失修,存在隐患。乡镇电影院6座、图书馆、阅览室8座,且80%以上建于六、七十年代,多数已破旧,有的甚至已成危房。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场地甚少,且不断流失。目前,全县18个乡镇文化站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寥寥无几,基本上无活动场所、无活动设施(按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要求,每个乡镇文化站至少要有400平米的文化活动场所)。全省百强文化(中心)站的水南镇文化中心,因2000年涨水洪水被淹后,无钱购买书籍等活动设施,难以恢复,虽有场地,仍关门吊琐。大多村级文化活动室,因无钱购置书籍、报刊等,有场地,没有设施,也无法为农民及时提供科技、文化等精神食粮。

(二)文化工作人员年龄老化,专业人员匮乏。全县从事文化工作人员145人,其中乡镇文化广播电视工作人员51人,这些人员大部分是20世纪70—80年代招聘进来的大集体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在这145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上20人,占14%,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67人,占46%。乡镇文化人员是2003年机构改革后合并过来的广播电视工作人员,文化业务不熟,组织能力较差。加上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人员较紧,一般乡镇站为2人,少数站只有1个人,这些人员平常开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业务都显得非常吃力,更无暇顾及农村文化工作。

(三)经费投入不足。一是人员经费紧缺。县文工团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至今已有10年没有为职工交纳社保金,8年没有交纳医保金,仅社保金欠帐28万元。县电影公司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97年开始没有交纳单位社保金,医疗体制改革后,单位也一直没有为职

工交纳医保金,社保金欠帐达70万元。二是办公经费不足。按县财政预算,文化办公经费按人头包干,每人每年500元。由于文化单位自我造血功能较差,单位创收较少,办公经费非常拮据,有的单位连日常开支都难以应付。三是专项经费少。近二年,省文化厅共下拨县博物馆文物维护专项经费20万,县财政每年安排图书购置经费1.5万元,2005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程后,农村文化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政府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经费仍偏少,尤其是乡镇财政用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经费更是微乎其微。

(四)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开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网吧、音乐茶座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一些优势传统文化如省级文化名村、古村落、革命遗址、大东山、桃花岛等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领导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新农村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发展县、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构建农村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议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和乡镇年终目标管理考评,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文化队伍建设。要立足实际,加大专业人才的聘用、聘任力度,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的选拔力度,切实解决县乡文化单位文艺人员紧缺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现有文化人员的培训力度,真正把他们培养成懂业务、善组织文艺骨干。二是加强民间文化队伍建设。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支持民

间文艺团体、文化中心户的发展,并帮助引导他们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活跃在农村文艺舞台上的生力军。

(三)加大投入,切实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困难问题。一是要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即一个乡镇建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行政村建有一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的目标),重点加强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对于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期间,用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含有线电视建设)的专用资金,应加强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二是要加大对新农村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县乡财政每年应配备一定比例的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用于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图书报刊的征订、活动器材的购置、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安排等等。

(四)立足优势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建立一批特色文化村。对于能够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方风貌、民族风情、生活习俗、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成片的建筑遗产、文物古迹要大力挖掘,大力打造和包装,并将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古建筑、古文物多的村庄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名村。二是要立足优势,发展旅游文化。吉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自然风光遍布各地,要在创建文化特色村,整体保护各类文化生态资源的同时,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着力做好开发利用文章,努力打造具有吉水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依托大东山、桃花岛、江南第一墓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设计各类文化活动载体,使之成为融民族展示、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品牌。要重点保护、整修、开发利用一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带动周边文化项目和产业的综合开发,形成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产业带。(吉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夏军平、李柄霈)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四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及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看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组织了这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保护您的隐私权,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将了解到的情况与意见如实反映,以便为您的文化生活提供帮助,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帮助。对您的合作与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基本情况(请在符合您情况的项目□内划“√”)

1、性别:(1)□ 男(2)□ 女

2、年龄:(1)□20—44岁(2)□45—59岁(3)□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2)□初中

(3)□高中(含中专)(4)□大专及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

(1)□共产党员(2)□共青团员

(3)□民主党派(4)□群众

5、您的职业:

(1)□农民(2)□村两委干部

(3)□乡镇干部(含乡镇事业单位)(4)□农村文体骨干

(5)□乡镇文化员(6)□其他(请注明)

二、调查内容(请在符合您意见的项目□内划“√”)

1、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限选一项)

(1)□比较了解(2)□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3)□没听说过,不了解

2、您的家庭2011年全年收入(限选一项)

(1)□1000元以下(2)□1000—2000元

(3)□2000—3000元(4)□3000元以上

3、您的家庭2011年平均文化生活支出(限选一项)

(1)□100元以下(2)□101—200元(3)□201—300元

(4)□301—500元(5)□500元以上

4、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可多项选择)

(1)□看电视(2)□看电影(3)□看戏(文艺演出)(4)□读书看报(5)□打牌、打麻将、下棋(6)□上网(7)□唱卡拉OK

(歌舞厅)(8)□听广播(9)□跳舞或健身活动(10)□其他(请注明)

5、您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可多项选择)

(1)□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2)□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

(3)□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4)□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

(5)□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6)□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7)□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

(8)□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演戏)(9)其他(请注明)

6、您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限选一项)

(1)□平均每年5次以上(2)□平均每年3—5次

(3)□平均每年1—2次(4)□没有看到

7、您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限选一项)

(1)□平均每年12次以上(2)□平均每年6—12次

(3)□平均每年6次以下(4)□没有看到

8、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限选一项)

(1)□满意(2)□较满意(3)□不太满意

(4)□不满意(5)□很不满意

9、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可多项选择)

(1)□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2)□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3)□建立村广播室(4)□建立村级文化室

(5)□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6)□为您安装广播电视

(7)□建立农家书屋(8)□增添村级体育健身路径

(9)□其他(请注明)

10、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限选二项)

(1)□有(2)□没有(3)□不清楚

(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去过

11、您所在的村有文化室或老年活动室吗?是否经常到村文化室参加活

动?(限选一项)

(1)□有(2)□没有(3)□不清楚

(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参加

12、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限选一项)

(1)□重视(2)□较重视(3)□一般

(4)□不重视(5)□不了解

13、您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可多项选择)

(1)□加大文化设施建设(2)□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3)□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4)□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4)□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三、您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请留下您的意见和看法。(若不够写,可另附纸)

占用您的宝贵时间,谢谢您的配合!

第五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前,部分地区过于注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城市化和经济化,忽略了文化内涵展现和建设,部分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窘境,而一些不良文化现象却有抬头和蔓延之势。文化建设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社会造成的,政府也有责任,百姓也有一定的义务。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政府工作人员和当地百姓进行调查来了解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看看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缺失,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采风期间,我们也对当地的农民(主要是塔川和齐云山地区)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得出一定的结论。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象

1.不同收入的人群对于文化建设的支出是不同的2.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集中在看电视、读书看报。

3.大部分群体看文艺演出的次数都集中在每年1-2次,农村播放的电影

更是没有看到过。

4.农民对农村的文化生活满意度并不是很高

5.大部分农民还是希望建立乡镇级的文化公共设施,这样可以贴近生活,就近居住地,活动也比较方便。

6.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没有文化活动中心,即使有,人们也很少去。

7.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不信宗教。

8.饮食习俗、殡葬习俗、建房习俗保存的比较好。

二、这些现象引发的一些问题

1.农民的收入限制了他们的文化消费,所以追求利益的观念影响了他们

对文化建设的看法。

2.他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缺乏相应配套设施。

3.人们的文化建设的观念比较淡薄,缺乏一定的引导和教育。

4.物质性的民俗保存很好,但精神性的民风、民俗大部分已经消逝。

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1.国际化、市场化的影响。大众消费的需求。

2.人们生活还没有基本稳定,小康水平很没有实现,消费水平仍然是制

约因素之一。

3.人们的思想观念淡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4.相关部门的不重视,做得不够,宣传也不到位,不能保障农民的利益,甚至还侵犯了农民的权益。

四、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有效建议

1.加强政府的重视,增加政府的经费投入,指导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同时保障好农民的利益。

2.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招引外资,加大开发力度,不仅要注意物质文

化的开发,还有注重精神文化的开展。

3.就地取材,注重深层次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宏村的流水,西递的楹联,塔川美丽的乡间村景,齐云山的云雾缭绕和风光山色等。

4.经常组织农民自编自演有自家风俗的表演,注重民风、民俗的传承。

鼓励农民学习老一辈的传统文化,如雕刻,木匠活,织锦等等。

下载吉水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水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大全)

    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福海县福海镇党委书记 戴卫国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是开展基层群众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一、课题的产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

    关于全市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市廉政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现状,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水平,今年3月份开始,市纪委监委成立联合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基层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5篇]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编办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为摸清我市基层建设的现状,我们组建专班在11月7日—......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2011)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2008年以来,公司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五大发展战略过程中,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将解放思想做为企业文化之灵魂,以推动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调查问卷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调查问卷 1、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限选一项) (1)□比较了解 (2)□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3)□没听说过,不了解 2、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

    关于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思考

    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新要求。面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这项新工作,今......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1-4 18:51: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