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前景研究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前景研究
闫昱蓉
(班级:11财策本1学号:11110605023)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动漫、电影等也逐渐登上了国际舞台,但我国在此方面的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纵观历史,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远超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不如这些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用其强大的文化产业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影响我国的文化市场,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因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将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的更加强大,将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做大做强,从而屹立于国际舞台。
关键字: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中国,国际
一、文化的含义及重要性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的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二)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三)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
1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2002年,十六大以政治决议方式作出了“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6年,我国发表了第一个《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2009年是我国文化产业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继颁布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后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之后,《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了空前重视,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1.高新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不仅带来文化产业的兴起,而且逐渐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1)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快捷。出产数字电影的影片越来越多,而且质量较好,有些影片直接进军柏林电影节和奥斯卡电影节。如《龙门飞甲》,《龙门飞甲》是传奇导演徐克2012年拍摄的作品,是《新龙门客栈》的续集,是中国大陆继香港后大中华区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3D武侠电影。
(2)与此同时,我国的动漫产业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且也将数字技术运用到了动漫中,是我国的动漫产业也逐渐雄起。如自2005年推出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在在动画片领域取得较大成就后,毅然进军电影领域,推出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并且受到全国少年儿童的欢迎,在全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再比如《大闹天宫3D》版,将在本届柏林电影节新世代单元做参展。
(3)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也进入了音乐产业,为我国的音乐产业注入了生机。虽然唱片的销售额较为下降,但互联网音乐服务却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与此同时,唱片业、中国原创音乐正在与网络、无线下载融合并形成可观经济效益,而3G的到来和手机音乐播放功能的不断加强则预示着未来更大的市场前景。
(4)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给新闻出版产业也带来较为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图书出版作为一个新兴的出版行业其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小说的发展势头较为“凶猛”,由穿越小说到都市言情,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的一大喜好,从而其市场也得到了应有的扩张。
(5)数字技术也被普遍应用于演出业,极大地丰富了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魅力。如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等,都大量运用了数字技术,实现了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运用所形成的数字内容产业,成为当代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因而,我国十分重视扶持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从而,以数字技术带动文化产业,将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2.走向融合的媒体产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宽带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渗透,媒体融合成为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媒体积极向新媒体进军。在互联网逐渐家喻户晓时,一些报刊、杂志行业也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了各自的官网,在此基础上,同时出现了各大视频网站,如奇异,优酷,迅雷看看等。
(2)传统媒体与电信和知名网络媒体联合。如手机报,飞信,微信等。当人们不使用电脑及平板电脑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关注自己身边的事儿。
(3)新媒体向传统媒体进行渗透。2006年3月,百度公司推出“泛媒体联盟”,传统报业的网站中,大洋网、奥一网、大江网、天极网成为最早入盟的成员。在目前纸质报业市场趋于饱和的状况下,利用网络寻求新的价值和突破成为传统报业的共识。
(4)电视媒体也同样与网络媒体结合起来。2006年10月成立的全国电视台“网络视频联盟”以CCTV.com为平台,集成全国电视台及其他机构优质视频节目资源,努力提升各电视台影响力和各传统媒体子网站访问量,以期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3.我国的文化产品进入国际高端文化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始终受到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所诞生的文化作品从国内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市场,这进一步促使了我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优化了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国际文化市场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同时,我国的文化产品国际文化市场的高端领域也数不胜数。当今我国的电影和绘画艺术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圆明园画家村,以及多次进入奥斯卡的入围影片--《山楂树之恋》、《神探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
(三)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文化产品数量少且质量水平还不够高
在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后,陆续出现了一些表达国情的文学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逐渐转移到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尤其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但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缺少知名品牌企业和人士
目前,我国文化生产领域人各自为营,以小企业的模式开发自身的文化资源。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文化产业链,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般包括一个文化产品创意的提出、制作、宣传、销售以及周边产品的开发。而在国内,我们没有看到一天完整的产业结构生产、包装、销售的文化产业结构链。
而且,我国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竞争力比较弱,知识产权作用的发挥比较弱,对文化的创作、研发、制作水平比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
3.关于文化产业的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文献,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不够完善。对于文化产业的立法比较薄弱,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比较薄弱,存在较多侵犯个人或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情况。
4.丰富的文化资源被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大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不胜枚举;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多姿多彩„„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对这些文化的利用和发展较少。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是家喻户晓,但去许多人熟视无睹,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大的反响,票房口碑双丰收。还有《功夫熊猫》、《李小龙传奇》等。
5.文化贸易存在逆差,“走出去”战略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些年来,国际大片进军中国市场。如吸血鬼大片《暮光之城》、大型奇幻大片《哈利•波特》、最近新上映的《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都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但同时,我国的国产片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较少,且得奖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
6.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发展的苗头
目前,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热情高涨,竞相上马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遍布各地,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这一方面体现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如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有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产开发。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规划、引导和调控,很可能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三、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培养健康、积极的文化市场。
(二)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扶持政策。
(三)深化体制改革,培养市场主体。
(四)搭建产业平台,加强人才培养。
(五)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区。
(六)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
(七)加大政府财政部门对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
(八)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发展壮大民族文化服务产业。
(九)统一认识,牢固树立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
参考文献:[1]来源:内蒙古研究发展中心时间:2012-04-25 10:24:002012年第12期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industry and research prospects
Yurong yan
(class:11财策本1Number:1111060502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ulture industr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 animation, film and so on also gradually stepped o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but our country in this aspect of the quality, level and developed country to still have certain difference.Throughout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far exceeding the American, Britain and Japa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far inferior to those in developed countries.These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their powerful cultural industry on China's cultural infiltration, thereby affecting China's cultural market, then influence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Therefore, our count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of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of the more powerful,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market bigger and stronger, to st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Keywords: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market, China, international
第二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
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对策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对策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对策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对策四: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会计101 张弘宇 16810117
摘要: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文化既是与人类活动相伴的历史概念,又是与社会发展同行的动态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广义上的文化既可体现为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也体现为知识、精神、修养,既反映在不同区域民族人们的气质、性格中,也凝铸体现在各种器物设施之上。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文化发展状况: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衰,则国家衰。
什么是文化产业?虽然联合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乃至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界定,但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的内容,主要有:文化产业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文化内涵和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所提供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含蕴、又能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精神存在高于物质存在;文化产业既不是地里长出来的(第一产业),也不是资金衍生出来的(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中除了商业、流通业之外的部分。
一、发展现状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定位把文化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 《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继“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之后,政府方面再次提及要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发展,也意味着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从“新引擎”到“支柱性”的定位变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以往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总结,也是文化产业政策沿革的逻辑选择,同时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总结。
二、具体分析
我国从1994年开始就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曰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现在的日本和韩国游戏软件、动漫画、日剧韩剧等文化产业在几年内已经迅速成长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却被甩得很远。
特别是娱乐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当国外已经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国内的文化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大多零散的存在于市场而且在市场中的生存周期特别短暂。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不容乐观.包括媒体、动漫游戏等.都是无法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上的碎片化庸俗化定位严重失衡。它只是定位在一个纯商业性的附属物的地位上。比如近几年闹得比较火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便完全是纯商业的运作是真正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办节的同时.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企业论坛.而且搞得热火朝天.决策者和当地媒体也对举办活动所带来经贸上的收益津津乐道。把文化只看成一种平台而且这种平台只是为经济这一主角准备的。文化只是一个相当表面的点,是一个只扮演衬托的配角。从来不曾深入地发掘这些特色文化的真正的实质性的内涵和潜力。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从生产者角度看制约因素众多。一是文化创作环境不佳。目前国内很多文化主体,特别是大学、艺术团体等受到体制的限制,条条框框太多,婆婆太多,使得它们的创造性受到戕害,甚至导致缺少创作的活力。二是市场开放程度过低。从出版业来看,在产品层面上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而企业化和股份化依然步履蹒跚。最突出的表现在动漫产业,由于我国电视台的动画播出费极低,出现了制作机构的经营活动难以为继的局面。三是法制环境不理想,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图书出版为例,正版还没上市,盗版就已经大行其道,甚至有些读者找作者签名,拿的就是盗版书。此外,山寨现象也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尴尬。山寨作品一方面体现了草根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那些恶意剽窃他人创意的做法确实严重挫伤了原创者的创造热情。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立法来既保护创造性的“山寨”活动,又限制“剽窃式”的盗版活动,是摆在中国立法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四是中国文化推广方式过于死板,媒体海外落地后仍难参与主流舆论。目前,中国媒体落地海外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此类媒体由于官方色彩较浓,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西方国家主流社会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国外消费者心存偏见。
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目前中国中低收入阶层达到11亿人左右,是基本的消费群体,居民收入扣除基本生活需要和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福利支出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并不多,消费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二是国际各种对华偏见与措施的影响。出于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有意无意的误解,不少国家一直对中国心存偏见,各种“谬论”以及莫名其妙的举措层出不穷,比如其“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去中国化”等等。这都是妨碍其他国家的国民接受中国文化的严重障碍,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自然很难获得认可。
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我们党的一大理论创新,既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清除了理论障碍,同时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文化体制改革时至今日,仍然听到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区分不开的,在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相互重叠的“准公益性”灰色地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事业与产业只是概念之分,文化是可以产业化的,应当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化”。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单位大都采取事业体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2003年起,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出版发行、文艺表演以及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等重点领域,除个别单位继续保留事业体制外,绝大多数都已作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即使在最难区分的新闻媒体行业,也已确定改革思路:党报党刊将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电台电视台将网络传输、电视剧制作以及广告经营等经营性部分也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实行制播分离。下一步,拟将各类报刊社区分为时政类与非时政类两种类型,推动非时政类报刊社转制为企业。
文艺院团的分类改革被认为是最难的,目前也确定了基本思路,即保留事业体制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代表国家水准、起示范作用的,主要是文化部直属的文艺院团;一类是体现民族特色、属于民族瑰宝的,如少数京剧、昆曲;再一类就是市场发育需要一定过程、高雅艺术的,如芭蕾、交响乐、歌剧等。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分得开的,在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不存在模糊地带。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党的十八大以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前后十年时间,文化事业单位就基本完成了分类改革,这在我国改革史上是一个奇迹。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的、规范的改革,凡是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做到“可核查、不可逆”,在体制上保障和巩固改革成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树立了典范。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提出“文化产业化”,而是始终坚持事业和产业“两轮驱动”。即使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所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也包括继续保留事业体制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以及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和重点文艺院团等。“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误解。
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除了对二者进行科学的区分外,还应当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区分事业和产业是为了推动改革,那么,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为了促进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她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事业是文化的积累与积淀,而文化的积累与积淀是永恒的、永无止境的,图书馆、博物馆等积淀的就是人类在过去创造的灿烂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在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还会产生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表现为各种市场需求。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当期文化消费,就要依靠文化企业创作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文化市场,从而形成了文化产业。
如果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置于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二者的内在联系就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文化产业的成果,除满足当期消费外,必然会作为文化的积累与积淀,逐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组分。因此,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原创作品不断涌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
有鉴于此,深刻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深化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更高层次上寻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发展对策
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
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继续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一是重视并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二是支持依法设立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产业;三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四是加快特效电影发展;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六是发展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为重点的文化设计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二是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上市等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支持,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并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参考文献:
[1]徐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3).[2]范周.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3).[3]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4]陈柳钦.文化产业倍增,“金融杠杆”撬动[J].人民日报,2010,(1).
第四篇: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将酒泉文化产业作为酒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努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文化,推动酒泉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果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那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酒泉拥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酒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其中,敦煌动漫创意信息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但是,在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少、产值低。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但是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实力,有带动性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政府职能的“管、办”不分,造成文化部门既管文化产业又办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部门所管理的往往是“小文化”范畴,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发行、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行业就分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市始终将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4、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构成情况看,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剧、项目包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且现有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大多都不是专业人员,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大大阻碍和限制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5、财政投入不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融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国内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都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酒泉,这个位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还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资金成为了发展文化
产业的短板。
三、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践证明,人们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当前,伴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此,我们应乘势而为,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一、精心策划好文化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比如,社会需求如何、消费能力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等等。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应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并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如我市着力打造的“酒泉航天”和“敦煌飞天”这两大文化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体制,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对现有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像“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五分钟文化休闲圈”等活动,要逐步向农村渗透,促使城市优质文化向基层和农村蔓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
第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增加增量;既要实现集约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又要适当进行数量扩张,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这就必须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区域文化产业投入的主体应多样化,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
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文化产业是未来酒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众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全力推动酒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1期
—《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经过一年紧张而又高水准的合作科研,顺利完成了《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并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为《文化蓝皮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蓝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谢绳武任主编,国家相关部委的主要领导大多都担任了编委会的副主任和委员。
据专家介绍,这本书有三个第一:是我国第一本文化蓝皮书,也是第一本代表国家水准的文化蓝皮书,更是院校首次强强合作在文化研究领域完成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社科院与上海交大本着优势互补、勇于攻关的精神,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报告、“十五”期间和入世后的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化行业的报告、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现状报告、与国外文化产业的比较、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中国大城市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标统计研究,以及专家论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报告。
《文化蓝皮书》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况,展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前景。它的适时诞生,预示着我国正以世界的眼光、时代的要求融入世界发展的格局之中。正如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在序中所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显。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一些文化出口大国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本国重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联姻,正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一个飞速扩张的时代。许多国外的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都将其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他们甚至断言,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这样的判断包含着发人深省的预见性,是不可等闲视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