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基础教育引向素质教育轨道。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新大纲的这一提法,对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搞好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才。
一、优化师生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针,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巧练,讲练有机结合,教师提供条件、创造情境,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导、练、评循环运作教学法,即:化讲授为导学、化讲后再生性巩固练习为探索形成性学习训练,化练前提示练后小结为研讨学习训练基础上的评析,从而加强学生探索学习的指导,化简单传授知识为着眼启迪学生思维。
二、用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双基训练。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数学知识的精灵——数学思想方法纳入了基础知识的范畴,使数学教学的能力要求有了新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就是不仅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躯体,还要掌握内在的精神,我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小到一个题目的解决,大到章节的思维训练,都特别注意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加强基础知识教与学的统帅作用,使之沿着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条主线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上。教学致力于在思想方法思维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领悟到数学的观点、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掌握数学思想的脉络,提高数学思想素养,改善思维品质,从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由于平时教学注意突出了基本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学生学习方向明确,积极主动、兴趣浓厚。
三、优化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就思维内容而言,我们不但要坚持传统的逻辑思维,用常规思维训练保障教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还要关于打破数学是完善的、纯演绎的体系的旧观念,提高学生归纳猜想,类比联想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养成,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
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几点,广大数学教师们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ZZ]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以下的工作:
1.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
第三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探讨
一、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涵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
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还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始终贯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给数学教学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应用,以微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情趣盎然。
在这种形势下,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不能胜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时刻了解数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数学的要求等。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成为学生的示范者、咨询者、质疑者、鼓励者。
三、探索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教材改革
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提高数学素养应优先解决的问题,严格的说,我国目前部分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应试目的而设计的,忽视了实际应用。数学仅看成是继续学习的工具,它所强调的思维,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基本都是通过习题来培养的,以致变成了解题能力的训练。而很多例题、习题又是多年不变,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形势,因此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在新教材未出台之前,立足现行教材,充分挖掘内涵,渗透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内容则是必须和有效的,但教材内容调整应注意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要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一般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二是要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横向渗透的目的;三是要更具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2、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思想方法可产生和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得突出思想方法教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
3、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
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这样两个方面努力:①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学生们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及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在学习导数的应用,如生产效率、边际、弹性时,就不致于觉得过于抽象而无从下手了。
②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反过来又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理论与实际的中介和桥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训练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入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
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划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随着能力和经验的增加,可通过实习作业或活动小组的形式,由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分析每种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修改意见,讨论是否有进一步扩展的意义。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中培养信心,纠正理解的片面性。比如下面实际问题的建模,学生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模型。
问
题:对于同样的航程,船在静水里往返一次时间和在流水中往返一次时间是否相同设船速为U,航程距离为5.水流速度为V,(其中U>V)。
模型1:
a.流水中船的上水速度为U-V,下水速度为U V,则上下水平均速度为U V U-V/2=Ub.因为静水中船速为U,静水和流水往返行程均为2S。
得结论为船在静水和流水中往返一次时间相同。
模型2:
a.流水中船上水用时间:t上=s/UV下水用时间t下=S/U V往返总时间t1=t上+t下=S/U-V S/U V=2US/U的平方-V的平方b.静水中往返总时间t2=2S/U-2US/U的平方C:比较∵U平方>U的平方-V的平方∴t1>t2得结论,船在静水中往返所用时间要短些。
对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是有效的,也弄清了模型1失效的原因是简单地采用算术平均值求平均速度所致。学以致用,必须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充分吃透和掌握,否则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抓“双基”、培养三大能力和加强应用教学的关系,防止厚此薄彼的片面作法。
总之,提高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对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这一形势需要。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写在教学研讨课前的话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检查了教学进度,算了下时间,不由得感叹:时间很紧,上完新课后用来进行期考复习的时间只有一周的六个课时,比期初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少了两周的复习时间,期考复习工作做得不扎实,期考质量就不会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初二数学备课组的三个老师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分析教与学的情况,试图探索一条既能使老师按正常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
务,又能使学生有效学习的路子。
过去,我在071班上数学课时,参考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教的数学内容,课堂上有知识讲解分析,巩固的练习,课后布置作业,认真批改,进行一些个别辅导。这是我们教学常态模式,看起来很正常,学生的课堂纪律良好,课后的作业也能完成。但仔细观察了解,会发现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而一部分参与者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方法是背诵加练习,很多认真而勤奋的学生是“勤劳而不致富”,不认真的学生就是在听天书了。教师上课处于两难境地,顾了课标的目标和进度,就顾不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常常为了迁就学生的状况而放慢进度,所以就达不到计划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好,在本学期的段考中虽然试卷中有23分的难题,但最高分只有74分,70分以上的只有3人,及格的只有10人,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18.87% ,低分率达45.28% 这就说明了教学效率低下,要改革常
态的教学方式才有出路。
二、改进的策略:
教师在上课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教师不能恰当组织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一旦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发言或者到黑板练习作业出现“意外”,教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只是少部分自然适应教学的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广大的没有机会参与课堂公开交流与沟通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就只能被排挤到课堂之外。所以要组织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经营课堂学习时间。
为此,我们备课组经过探讨,决定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学生预习要学会阅读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把学习搞好不能是“把希望寄托在上课能听懂上,”而是“课前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指导学生学会看课本中和概念和例题,试着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中的习题,这样到上课时学习就有目标和方向了,减少了盲目性。当然,为了给学
生在课余时间有主动性,老师不再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了,但老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分成适当的学习小组,以有利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课堂上以前后三桌六人为一组,这六人的数学水平是不同的几个层次,可以互相帮助,会的帮助遇到困难的,这是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通过这样的九个小组改变了过去一个老师面对50多个学生的局面,班上有了十多个小老师在教
学,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课后的小组是同一个层次十多人组成的小组,以利于培优补差。
3.改进课堂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首先,将上课开始阶段的情景问题导入新课为主,改进为对前一节课的复习巩固与问题纠正和导入新课相结合,尽量对前一节课学生学习后存在的知识漏洞和问题做出修正。其次,在讲解基本概念和例题的环节,由老师详细讲解引导为主,改进为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与老师对全班性的引导讲解相结合。最后,在每节新课的后十分钟,进行一次分层检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检测题,批改后给予相同的评价,这个环节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紧张学习的关键所在,要科学地编好测试题,当天批改,及时反馈,使所学内容在当堂达标,或课
后达标。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控制中进行教学内容调控和教学方式方法调控的肤浅认识,通过从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开始的教学情况观察,具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各个层
次的学生在作业和练习上的质量都有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老师们指出。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浅谈农村中学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小寨中学
江歆敏
摘要:新课标、新教材给数学带来新的活力,农村中学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数学课堂真正呈现出一种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资源共享;精心设疑;启发教学;联系实际;结合传统手段;创造性教学培养情感,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参与意识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课改下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面目一新,精彩纷呈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情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新教材融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来完成新教材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
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也从以前的“教、练、考”的单纯训练教学向新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因我校属于山区农村中学,现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谈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改革尝试。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利用周五晚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各年级对本周所教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教材、教法、学法进行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突破难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些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然后再各自备课,形成具有个性
风格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人的教学风采。
二、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新教材要求学生活动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因此,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启发性、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在提问时机把握上尽量成熟,如果把握不准,就会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从而出现“满堂问”的局面,表面上提问次数多,实质上没有效果。只有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安排问题,学生才能有目的地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体验学习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学习条件都比较落后,导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认知结构等都相对较弱,数学内容有的很抽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熟识的实际问题出发,联系身边实际,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例如:“函数”是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从在太阳底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影子入手,说明一一对应关系,再出示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揭示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并说明x的变化,会
引起y的变化,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函数概念。例子为:农村用电的价格为0.78元/度,设x度电应付电费y元,那么y= _____元,此题中的电价y随用电度数x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生活中用电知识十分了解,也就很容易理解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从而也就了解函数这一抽象概念。
四、适当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数学是一门特殊的思维学科,许多逻辑推理、论证、简便计算等都要通过板书来传授。因此,质量高的板书对数学效果影响极大,它是无法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辅之以必要的板书加以示范,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常规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九年级下册投影与视图一章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画出它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课后搭出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模型,对照模型在教室的三个互相垂直面上画出它的主、俯、左视图,学生们兴趣十足,慢慢比划,个个都画得很好,尤其对一些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的画法更容易理解。这样既学好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因地制宜,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造性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学好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情感教学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强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辐度下降。
2、化枯燥为趣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黑色的为负,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如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
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遇到新题型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掌握所学知识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数学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顾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和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欲速则不达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当今的中学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只听,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如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1、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
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①模特儿。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②评论员和仲裁人。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彩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心服口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
③欣赏者。支持学生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什么,抓住学生奇妙的火花,多加赞赏。
2、提高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自由、主动地学习。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也就没有意义。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
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②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数学公式定理形式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无论是哪一种都要亲自去推导、体验,例如:在推导前几个相邻奇数和公式时,先让学生列出几个特殊的相邻奇数来求和,再从中找出规律,最后去验证。
即:观察:1+3=4=21+3+5=9=3 1+3+5+7=16=4
4……
猜想:
1+3+5+7+┅+(2n-1)=?(n为自然数)验证:(略)
在验证时,老师要积极引导、提示使用倒叙相加法。
令s=1+2+3+5+……+(2n-1)
又令s=(2n-1)+(2n-3)+……+1
∴2s=2n×n 得s=n2
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许多数学问题都有一题多解的解决途径,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教学二次根式的除法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使用除法法则,又可用分母有理化,同时还可以用因式分解来约分。总之,在课堂上应极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变成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发展着的,以上只不过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收获,浅显而又粗陋,在新课标、新课改的思想指引下,作为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更要有紧迫感,更要不断探索、创新,教海无边,在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
断摸索,不断总结、反思,努力克服困难,一定会探索出更好、更多的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培育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章能全、任其平、焦凤君《农村教育论稿》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3)关君文《数学学习论》广西出版社
2001.12
(4)黄新民《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浙江大学报
2000.1
(5)翁凯庆《数学教育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