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对课改,我的实践与思考
面对课改,我的实践与思考
下炉小学黄爱红
今年金秋,校园的阳光似乎特别灿烂,也许这一切都有缘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
容不得半点犹豫,容不得半点心虚,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山雨欲来风满楼”,但还是搅乱我平静的教学生活。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更新观念”、“互动”、“动态生成”、“平等中的首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新鲜名词如急风骤雨劈头盖脸而来。在懵懵懂懂、恍恍惚惚之中,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
于是,我像蹒跚学步的孩童,试着改变曾经不可动摇的教学信条,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思索。于是,在跟孩子们进行交流的时候,在课后反思的时候,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都在不停地思考。许多教学的感触和想法像潮水一般在脑海里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波澜,冲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影响着我的教学。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抓住这些虽说不成熟的,但却弥足珍贵的点点滴滴,与大家一同分享、一同感受:分享我面对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我依托生活,构建鲜活的数学课堂
新一轮的数学课改已经进行两年了,作为教师,我真心地从心底羡慕孩子们。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思想,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思维的“积淀”。现行的教材更加紧密联系生活。翻开书本,你往往都能寻找到很多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素材:
如教学的例题少了以往那些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逐渐变成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事例;数学的作业练习也设计得很有特色,像在《年、月、日》中,教材引入了十二生肖这个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小明今年9岁,属鼠,叔叔21岁,属什么?爷爷属牛,可能是几岁?这样的练习不仅引起学生对《年、月、日》的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中国民俗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推理能力……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数学课程真可谓是包罗万象,色彩纷呈!
我以“生活”为依托,努力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用数学”,着力构建鲜活的数学课堂。
我积极创设生活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臵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在玩中学、学中玩,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编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天线妈妈分月饼”的故事:天线妈妈拿出四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天信宝宝吃,妈妈先把第一块月饼平均切成2块,分给“迪希”一块。“拉拉”连忙说:“一块太少,我要两块。”妈妈就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拉拉”2块。“波儿”见妈妈满足了“拉拉”的要求,抢着说:“我要3块”。于是,妈妈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切成6块,分给“波儿”3块。“丁丁”大叫:“我要4块”,妈妈又把第四块月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了“丁丁”4块。每个天线宝宝都认为妈妈满足了自己的要求,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之际,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宝宝分到的月饼多?”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到底谁分得多呢?我又让学生拿出4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代替月饼),分组操作分月饼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验证,得出结论:宝宝分到的月饼同样多。这个鲜活的生活故事的创设,不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数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不需要数学的活动领域。我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使用数学信息、处理数学信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安排作息时间表、调查商品价格、填写商品发票、记载天气变化情况等。我试着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实践活动来“包装”、“改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迁移、运用知识。在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我与学生一起“逛超市”。课前师生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里办一个模拟超市,学生准备了一定数额的虚拟人民币。活动中,几名学生自演收银员,其余学生自由购物。学生们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亲身经历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有的学生发现买东西过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向他人借,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活动后,我布臵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历,编几个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对三步计算应用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又得到提高。
我想让学生做生活中的 “数学家”!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我想孩子们只要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有一颗对现实生活的好奇心,有一股自发的数学意识,有一种勇于实践,爱解决数学问题的劲儿!那就足够了!
我将生活与数学链接,在教学中很注意自己的各种方法。在师生交往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言语。教师的语言素质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地让学生接受。如在讲循环小数时,我突发奇想地讲了一个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一个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一个故事……”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学生很容易感知循环就是“不断重复”的意思,由此得出循环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还经常借助外在的学具、实物、模型、数学活动、创设情境,把这些隐性活动变成显性的活动,训练他们的思维,让学生 “触摸” 到这些隐性的数学。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一个很感人的镜头:某乡村小学师生计算需要搬多少块砖才能换来车费钱的故事情节。我让学生先感受影片中那种氛围,进而使他们在情感上和心理上产生去帮助影片中的老师解决问题的愿望。学生争先恐后地去完成这个任务,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影片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我喜欢反思、更注重学习!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现在正亲身体验着这份喜悦与成功。我开始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后不断地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然后知困”,在一节课后,我都会想想:我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如何,教学中各个过程是否合理,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充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还做的不够,课前的预设和课中的生成有多大距离,对于超出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又驾驭得如何,学生积极性如何,学生学得是否高兴,我教得是否愉快,我是否感到成功!……
在这基础上,我还尽可能多地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从他们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我常常琢磨着,学习着,行动着,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提炼,不断地提升着自我……
在不断的反思与学习中,我的思维渐渐开阔了,对新课程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把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一位老师说得好,我们虽然没有与课改匹配的教学条件,但多给学生一点关爱,让课堂多一点生命活力,我们总能做到吧!其实,课改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罢了。它并不清高,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可以的,也是可信的。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数学也不例外。我想,我正努力地让孩子们开心地去接受数学这份“宝贵的礼物”,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同成长。
第二篇: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引言:校长职能:规划发展;经营文化;优化管理(理念: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构建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组织;完善机制制度);引领课改;培养干部;统筹资源;协调环境;督促指导;搞好服务;总结提高。
所以,校长要研究和引领课改
一、为什么课改?
政府层面:培养人出了问题。
目标:知识——三维
视野:功利视野——国际
方式方法:讲授、灌输——启发、自主、探究、合作 人才结构:单一——复合学校层面:顺应政府要求;减负提质
二、课改的困惑
想不明白
构建不了特色体系
突破不了难点
改变不了师生
怎么课改?
课改其实很简单,从改善做起。
改善理念文化
改善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
改善课堂:情感态度;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结构(建模);评价
改善辅助活动:全员参与;特色发展
改善教育:立德树人,教育也是课改
改善管理: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依法管理 改善评价:多元评价——全员全面;定性定量;他评自评 改善机制:学习、培训、研究、考核
最终目的是改变人,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策略:先从形上做起,从简单做起。
课改真的很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把握。策略:从改课突破;做好整体构建;开发特色课程——学校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叫课程——符合校情,符合学校特色规划,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
三、课改关键
●建立学习型组织
理念:以学习求发展
策略:打造学习型团队;打造学习型学生;打造学习型家长 方法:自由阅读:实现三个境界——阅读——悦读——越读。目标:校长学者味;教师书卷气;学生书生气;学校书香校园 ●集体备课:
备课:备学生——学生认知情况;年龄生理情况;兴趣爱好情况。备教材——目标;重难点;关联引申。备教师——知识储备;资料准备;实验准备;能力训练。写教案,做课件。
集体备课:主备人试备——集体补备——形成个体教案
●小组建设
小组构建策略:小组组成(人数;构成;形式);小组管理(分工;职责;要求;培训);小组文化(名称;目标;格言;组风)
小组学习策略:接受任务;分工负责;形成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举手质疑;遵守纪律。);有效交流(起立——聚首——讨论——交流——补充——总结)
小组评价策略:
评价内容:学习评价(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卫生评价)
评价策略:小组轮流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
小组奖励策略:
理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类别:日常管理奖;考试成绩奖;明星小组奖
策略:淡化个体、强化小组;奖惩结合;重精神轻物质;奖惩方式多样。
● 构建模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理念:先学后教,教是为了不教
指导思想:四个必须——那就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适用、高效、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易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必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必须有助于诱发学生把知识拓展到课本以外,延伸到生活之中,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
基本内涵:“4321”是其基本内涵。“4”指新授课的基本环节,语文四读(一读清障碍;二读解大意;三读品文本;四读练表达),数学四步(一“引”,引入质疑新知;二“探”,探究学习新知;三“议”,讨论总结新知;四“练”,运用延伸新知);“3”指基本课型,语文分为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成果汇报课,数学分为新知学习课、综合练习课和整理复习课;“2”指两单,问题申请单、学习报告单;“1”指一卷,自主测试卷。
课堂策略:学生先学(师引导质疑)——小组合作(释疑——引导再疑)——小组交流(相互释疑——质疑——释疑)——总结重构(教师点拨,学生构建)
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三维目标实现);教师行为(引导大师);学生行为(课堂主人——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自如恰当高效);教学特色(教师教学个性和风格)
四、课改推进
(一)教师方面
1.认识上解决“三心”问题
决心:与旧我决裂。旧我或许是一个懒惰、守旧、保守,不思进取的我,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我。课改就是要下定决心,与旧思想、就观念、旧方式方法的我彻底告别,去适应新的变革。
信心:端正心态,相信自己;善于学习,吸取正能量;做好职业
生涯的人生规划,不断寻求发展的第二曲线,使自己的成长无限。
诚心:把忠心献给组织、学校、事业,不做两面派,不做课改的两面人。
2.理念上解决一个深度问题:入脑、入心、入髓,入行
3.敬业上解决三爱问题
好教师标准:德才兼备,对学生的教育——知识影响;思想影响;道德影响;灵魂影响。
爱学生:比关心
爱学校:比团结
爱事业:比贡献
4.行动上解决“四勤”问题
勤学
勤研
勤省
勤思
奥斯特诺夫斯基说,谁脱离集体谁就会悲哀。让老师们保持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
(二)学校方面
1.集体研究常态开展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按照:“主备者教学案——集体教学案——个人教学案”的流程提前一周备好教学案。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做到定时、定内容、定人员、定任务开展教研活动。
2.课题研究引领水平
开展校级课题申请活动,鼓励人人开展问题式研究;搞好六个县级课题的研究,并积极筹备结题;提炼“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申请市级课题。
3.五项活动推进课改
四课:研究课、示范课、合格课、精品课研究课改
三会:汇报会、推进会、表彰会推进课改
两诊:教师、学校定时诊断课改
五评: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评价课改 一展:每期举行课改成果展示。
4.三节两会延伸成果
常态开展三节两会活动:上期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达标运动会,下期开展读书节、田径运动会。展示课改及素质教育成果。
5.完善机制科学评价
建立六项机制:教师教研培训机制;教研组集体研究机制;教师课改合格课评价机制;行政教研机制;督导室课改督导机制;课改成果奖励机制。以实现课改的评价奖惩。
科学评价:学生评价(多元;多视角;定性定量);教师评价(全员全科;过程结果;自评他评);小组评价。
第三篇:我与课改
我与课改
厦门市第四幼儿园 龚欣
厦门市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三年了,这三年也是我与课改共同成长的三年,因为课改经历的三年是我由一名一线教师→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转变过程,可以说在这三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我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其间的体会更成了我教学生涯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所以今天想从这三个时期谈谈对课改工作的体会:
教师
三年前我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所处的厦门市实验幼儿园已经率先在99年就开始尝试建立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模式,作为有幸提早搭乘上了课程改革列车的我而言,对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时却总觉得底气不足“我到底能用什么理论依据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呢?”因此我决定先从加深自身理论根基开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研究,充实理论学习打造自身基础。尽快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而在反思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经常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需要或是写论文、碰到问题时才会去有选择地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这种学习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能产生应急效果,不能达到真正有深刻内涵的学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1)从表面的学习深入到有内涵的学习
对《纲要》、《指南》进行更深层次透彻的解读,我不再为自己能随口背出其中的某一段而引以为荣,更多的是将文字表面融入实际工作、当前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中来剖析和理解。对照《纲要》《指南》分析班级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怎样?还可进行怎样的拓展?通过这样理性学习和思考,我对这些法规文件更多了一份感性的理解。同时,经常通过专业杂志、教育网站、外出听课学习等多种渠道汲取国内外的先进理论经验,除了参加省、市、园内培训之外,定期自学了教育行动研究、多元智能等理论,在这些书籍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扩充自己的眼界,提升理论水平。
(2)从涣散的学习到有针对性的学习
我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主题探究活动主体性作用发挥研究”、“幼儿园英语教学研究”上,以此为目标列出一学习计划,选择相关材料,学习后注意筛选和梳理,并分类成册,短短一年时间就归整了十几册的一手材料,为经验总结奠定积累。
(3)从纯粹的学习到运用的学习
学习的关键是能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之中,我将学习后的反思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先后根据实践经验撰写了论文《主题探究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的调查报告》、《在主题活动中促幼儿主体性发展》、《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习得英语》、《幼儿园英语教学探究》,分别获市基础教育课改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发表于《厦门市幼儿园课程改革论文集
(二)》、《福建幼儿教育》、《福建省第二期幼儿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教 育科研论文集》中。
这段时期最深的感受是深信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只有以加倍的努力和热情去关注教改信息、洞悉教育理论体系与基本模式,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有根基的新型教师,才能真正适应课改的需要。
管理者
2002年由于幼儿园的工作需要,我成为一名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从教师转变为管理者,角色的转换让我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始终都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但看到领导、同事、朋友信任鼓励的目光不由化压力为动力,相信自己能迎难而上。
我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为课改服务,树立服务意识,真正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困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我静下心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在课改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想一想自己作为教师的经历,有许多心得也有许多困惑,因此我深入到老师中间,了解她们在课改过程中碰到的实际困难有三怕:一怕开课,二怕发言,三怕写论文。这三个顾虑实际上也体现了课改中教师最需解决的问题:教学组织能力、反思概括总结能力、实践提升到理论的能力,如果这三个问题能解决,那么教师的专业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于是我开始尝试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伙伴者的身份,将帮助、扶持、推进的工作作风渗透入管理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1、说什么?怎么说?
针对如何促进教师们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大胆分享自己的经验我采用的方式是:
1)改全园性的教研研讨为小组式的研讨,根据课改工作重点制订几个研讨的小专题,请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教师选择自己关注的熟悉的专题,更有利于她们大胆、独立、充分地发言,作为管理者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通过研讨记录、与教师事后的沟通了解研讨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提早告知讨研讨内容,在每次研讨的前一星期,我们都会告知老师们下次教研活动要研讨的内容,并在园设立的资源库中投放相关资料,请老师们列出发言提纲,这样有备而来的教师们在活动中既能又条理清晰又能从容不迫地侃侃而谈了。
3)选择教师当前关注问题为议题:要使教师们能愿意发言,必须以教师为本,以课改的难点为出发,如我们结合幼儿园课改特色,进行了“幼儿个案分析”活动,教师们以一个幼儿为例从现象、原因、采取措施、有何效果、目前存在问题、今后思路等几方面分析,在分析交流中互相研讨,解决困惑;经常性地交流各班主题活动进展现状、有何成效,存在问题等等,老师们都愿意抓住这种时机多提、多说,在不断的互动中促进学习。
4)以多样的形式让教师愿意发言,使发言转化为内在动机,如课改知识竞赛、课改辩论会针对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分正负两方展开激烈的争辩等形式,教师们十分喜欢这些形式,往往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会自觉收集学习大量课改资料,无形中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的提高。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教师们从以往的“不愿说”转变为“抢着说”,都希望以此为契机分享一些经验,解决一些问题。新课程对教师要求的能力也在无形中提高。
2、写什么?怎么写?
学期后的总结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本阶段工作回顾及对下阶段工作提出新的方向,我认为教师的总结反思能力是急需提高的能力,尝试以每个教师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解决这一问题。
1)从注重形式的研究到注重实效的研究:
以往在制订课题研究方向时关注的是有无新意,是否新颖,现在关注的是幼儿的发展需要,管理者根据幼儿园的发展方向、从教学一线老师们的所思所想出发制订大课题,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疑惑或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制订出相应的子课题,并订出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朝着这个方向积累相关资料、针对问题反复“反思----实践”,从反思到实践,从改进到进步的反思这个不断循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教育实践得以改进,教育内涵也不断增加,只有这样经过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才能使自己的经验总结有价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由量的积累上升到质的突破。
2)变硬性规定为弹性评价
以往总是硬性要求教师每年要写一篇论文或经验总结,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浸润着我,“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有总结反思能力的标准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我们让教师将经验总结与课题的研究相结合,自己弹性掌握总结的时间。
3、谁来教?教什么?
幼儿园课改中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都是通过观摩的方式来展示经验的,主要采用几个做法:
1)变个体参与为全体参与
在以往的对外公开课活动中幼儿园往往都是选取几个教师作为开课对象,其他教师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在我园采取的以“主题探究活动”为课程模式的课改后,采取了全面开花式的观摩方式,每位教师在各种省市观摩活动中都承担任务,她们珍惜机会,屡战屡胜,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面对观摩任务,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成功或失败,当成一次检验自己课改实践的锻炼机会。
2)变指定内容为自选内容
以往的观摩活动内容都是由管理者指定,现转变为自下而上,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实际发展需要确定公开观摩活动内容。
3)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设计
以往的每一个观摩活动,管理者都经过反复推敲、设计后再由教师执教,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表演者的角色,现在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设计,管理者在此基础上与教师共同商讨、略微修改。
另外还采用了其他方式对教师进行多种渠道的锻炼。慢慢地,“三怕”现象在教师们身上慢慢地看不到了,她们渐渐地由被动转为主动,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逐步树立 了“让每位幼儿多元智能得到更大发展”的教育观念,注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通过环境创设,到实景参观感受,探索研究来开展活动,鼓励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鼓励幼儿多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们学会了学习、学会思考。
作为分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我深深体会到在课改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改实验的直接执行者,课改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们的观念。要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借助于富有内涵的帮助和推进,经常与老师进行倾心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支持,才能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004年夏天我幸运地成为一名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同时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调到了第四幼儿园,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又一次考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两年之后顺利地成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如何胜任第四幼儿园副园长的工作成为压在我身上的两副重担,妥善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我提出了一大挑战。
面临压力、对新环境的适应,我重新调整、找准定位,以四幼课改特色“发现每个幼儿的天赋,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同时将自己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研究课题“幼儿发展评价研究”与之相融合,把课改工作立足点放在如何促进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提高,将关注点放在让幼儿真实有效地发展上,并以省课改基地园开放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成长。
我和老师们一同从解读孩子入手,让老师们选择部分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照相与文字等形式,坚持每天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从活动镜头、活动实录、指导策略、指导设想等方面进行不断分析、反思、发现并及时分析观察对象的点滴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并形成了经验汇编《读懂孩子》,取得了“个体差异”教育的极佳效果,同时还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而我自己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我深深感受到“学科带头人”这个称谓不应只是光环,不是成长道路上的句号,而是提供展示自我的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是应该通过不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使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理念、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不断发挥自身作用,和教师们共同成长,初见成效: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她们逐步树立了“发现天赋、张扬个性、活动丰富多彩、家园形成合力”的教育观念,先后迎接了几次省、市、区课改工作检查观摩均取得了专家的较高评价。当面对专家们提出的种种问题,老师们能一一解答,思路清晰,有理论有实例。在课改基地园开放活动的反馈中教师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创设的让幼儿参与的环境、体现教师为多元智能发展获得的潜心研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称赞。
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曾经有过的迷茫和困惑,曾经经历的艰辛和曲折,都将敦促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深入地去思考、坦然 地去面对,作为同时肩负教师、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三种角色的我,更深感任重而道远,今后我还将继续凭着追求卓越和优秀的精神动力、不断超越的进取心继续投入到课改之中。朝着学科带头人的方向——校本教研的引领者、学科教学的示范者、课程改革的探索者、青年教师的培养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而努力!
最后我想以一个小故事来结束我的发言。(这个故事也是我在参加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时华南师大刘良华博士给我们举的一个例子)
——有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之职,日日如此,也觉逍遥。有一天庙内住持要换人取代他的位置。小和尚很不服气地说:“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难道不响亮?”
老和尚告诉他:“你敲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有什么感召力。钟声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来的钟声不仅要响亮,而且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怎么能担当起神圣的撞钟职责呢?”(刘焕鲁)
我想以这个故事与大家共勉,让我们一起做有心人,心中有钟,心中时时有“孩子、家长、教师”,一起迎接课改的新一轮太阳的升起!
第四篇:我的课改创新与实践故事
我的课堂教学故事
德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郝丽萍
今年暑假,我聆听了著名教师张万祥的讲座——做一个幸福的优秀教师,张老师的一句话,我深有感触,他说:教师要扮演编剧的角色,为学生创造精彩的人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激活我们的课堂。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算作一个好的编剧,但我在不断尝试着、努力着,以下就是我这个编剧的作品,主角是我的学生,地点是我的课堂。
首先,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展示课上的惊喜
学习完综合性学习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我给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在作文本上摘抄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并写上赏析,周一进行展示评比。
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换作品欣赏,然后每组再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轮到薛雨涵了,她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大家好,汪国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昨天我摘抄了他的七首诗,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七首!”我颇感意外,我只要求摘抄一首即可,她却一连写了七首,我万万没想到。
她翻开作文本一页一页向同学们展示着,足有七八页之多,一行行俊秀的文字再加上精美的插图,让人爱不释手。这是一个多么喜欢诗的女孩呀!
接下来,她深情地读起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独白》
不是我性格开朗,我也有许多忧伤。
也有许多失眠的日子,吞噬着我,生命从来不是只有辉煌。
只是我喜欢笑,喜欢空气新鲜又明亮,我愿意像茶,把苦涩留在心里,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
她还特意拿来了一本汪国真的诗集,虽书页已经泛黄,但仍掩饰不住它的光彩,看到它,我是那样亲切,它曾经伴我走过我的学生时代,如今我的学生也一样喜欢它,忽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在轻轻吟诵的那一刻,我和学生之间有了共鸣。
“我愿意是茶,把苦涩留在心里,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这是学生喜欢的诗。当时我就想,如果学生是茶,我愿意做沸水,滋润学生,溶解学生的苦涩,让学生在我的课堂里自由地绽放,欢快地舞蹈,让爱的清香飘溢。
其次,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让孩子们爱上写作课
我先说一个小插曲:
一天下课,赵海龙同学就让我批阅他写的一篇科幻小说。我一下子被赵海龙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连声称赞,还未等赵海龙回到座位,杨凤林同学就走过去小声对他说:“赵海龙,放学后,我想把你写的小说带回家欣赏,可以吗?
我心为之一颤!赵海龙近来特别喜欢作文课,这得益于他的作品在“班级故事会”获得到了展示,他的写作热情如开闸的春水,一发不可收,变成了我班的小作家,他的作文深受同学们的喜欢,粉丝一片,因为他的名字有个龙字,学生们戏称他的粉丝团,叫龙须面。
“班级故事会 ” 是我班开展了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写作活动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采取组长负责制。每天选择一名同学将当天发生的班级故事记录下来,并做好第二天的“传递”工作。每周五下午第二、三节课学生轮流上台,读出自己所写的故事,全班投票评出本周的“优秀小作家”。我把特制的优秀小作家奖章,郑重地送到他们手中。并将它们的作品做成精美的图册,放在班级群里展示,孩子们看重荣誉,带动了写作的热情。
美和简单往往是同义语,学习写作也是一样,最好的技巧应该是最简单的。如果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读到孩子们那颗跳跃的心,读到他们的真性情,那才应是作文教学改革成功之时。总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手中的笔已不知在什么时候发芽,开出了芬芳的花朵
接下来,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在听故事中学语文
我组织同学们收看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讲——《讲故事的人》学生时而微笑,时而沉思,很多孩子还能将故事内容复述下来,看完,我让孩子们畅谈哪一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言辞中流露着真情。
我坚持写下水文。话题围绕着我的生活实际,然后读给我的学生听,反映童年生活的《猪圈历险记》、《童年囧事》、《都是牙齿惹的祸》、《贪吃的女孩》、《我家的蒙古犬》,反映青春生活的《智斗劫匪》、《新来的服务生》,反映成年生活的《一园之长》、《穿短裙的老师》、《卖鞭炮的女人》等。
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老师,喜欢听你讲故事,那些溢着童真、纯美的故事,好像让我也沐浴了你的少年时光。那些打拼、抗争的故事让我体味到你的坚强。
莫言说:“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莫言的话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顿悟,一个学生为什么会特别喜欢某个老师的课堂呢,那是因为孩子们在那个老师的课堂上获得了快乐、自信和尊重,课堂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最后,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作业也可以这样布置
学校发了一张评选孝星的报纸,上面登载了很多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我灵机一动,何不把报纸利用起来。
我对同学们说,今天的作业是阅读报纸上人物的感人事迹,并选出你心目中的一位孝星,给她(他)写上颁奖词,同学们一下来了兴
致,看得出大家很喜欢这样的作业
第二天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站在讲台上,讲述着他们心目中的孝星,我相信孩子们也一定会成为感恩懂孝的人,他们就是时代版的“皮革马利翁”,高尚的孝星正在他们的期待中变成现实。多好的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呀!
有时我想,教师理想的课堂到底该是怎样的呢?学生课堂的理想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上课总是爱说话,不听讲,那既然爱说、好动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天性,我们为什么非得逆天性而为呢,我们就创造机会让他说,让他动起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课程改革创新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要把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结合,教育应体现学生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应该充实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
老师们,“洒遍地春光育新绿,催满园桃李吐芬芳。”让我们沐浴新课程改革的春光,用春风化雨的情怀,去创新,去实践,打造我们理想的课堂,实现学生课堂的理想。
第五篇:面对课改,作业怎么做
面对课改,作业怎么做
上杭三中李菊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
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
二、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三、新型作业展望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
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6.作业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研究创新性的作业。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必将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它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凸显。
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
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