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改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7:0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课改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课改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课改的思考

关于荔波二中课堂改革的一些思考

自2010年下半年荔波县教育局牵头带队组织了全县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赴山东杜朗口学和昌乐二中参观学习了那里的教学模式以后,各所中学随后分期分批派人去培训学习。我是我们学校派去学习的第一批学员。此后,在全县吹起了课堂教学改革之风。这也使我真正领悟到了国家积极推行的素质教育的涵义。为了积极推行“三三六” 杜郎口中学或“五步三查”昌乐二中教育教学模式,我县教育局和我们学校采取许多措施旨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也进行的大胆的尝试.说实话,课堂比以前活跃多了.最明显是学生参与课堂人次增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上课打瞌睡的现象几乎没有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怎么参与、怎么学。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可以吗?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或理论,吸收先进教育教学思想,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根据这一哲学思想,联系我县或我校实际,本人做了以下思考.供同行商榷.一、学情

我校班额学生人数多(一般每班在60人左右),我们所到的杜朗口中学每班也就30人左右。那里的学生似乎人人都能说,人人能展示,人人会学习,而我校的学生似乎只是少数人会说,少数人能展示,少数人会学习。课堂学习学生参与度远远不如杜朗口中学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高。由此看出发达地区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晚自习我观察到了一部分班级,有老师在和没老师时,人人都能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而我校的情况是一部分学生能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不愿学习,甚至弃学。特别是杜朗口中学的学生能用双色笔做笔记,更能看出他们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么的强。

二、设备

杜朗口中学教室四面都是黑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一个板面,而我们学校前后一共两块,好在学校去年添加了“班班通”设备,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

三、经济文化

山东泰安是个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人也比较开放、外向、贵州荔波是个经济文化欠发达县,人相对保守、内敛。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每天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教室里参观者川流不息。

第二篇:研训十:课改思考

研训十:PK赛之后谈感受

课改PK赛如期举行了,这次课改PK赛,我校与华阁中心小学进行PK,在两校听完八节课之后,我深有感触。对于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一直以来,对于如何教学,如何课改,我不少思考,但是这样的活动,让我得到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会是我最深刻的:

1.关注平时教师习惯和学生习惯的培养。华阁中小给我的感悟是最深刻的,三年级语文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朗读水平,这样富有感情,还有辅助动作的朗读,对于孩子们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亮点。语文教学,我们很多的老师存在的误区就是只关注了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能够培养孩子语文水平的主要还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把一篇文章朗读得富有感情,声情并茂,这样的孩子语文成绩不会差。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职责,培养孩子优秀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基本点。那么作为教师,你自身教学习惯更加需要培养,那样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2.摆好心态,参与课改。年轻老师对于课改的抵触情绪较少,年长的老师总是觉得为难。其实,课改真的不是一件难事,更不是一种形式。真正的课改,是你作为老师对于教学的思考,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整个课堂中如果都是老师在提问,学生在答问,答不出的你就将答案公布,那么教学活动就谈不上实效了。教师有智慧的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解疑,如此一系列的活动,必然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会有很好的效果。

3.课改不是表演,而是一种体验和锻炼。PK赛既然是比赛,我们很多的老师便追求形式与外在,以及评委的看法。其实这是错误的,真正的课堂,无需表演性,无需观赏性,只需要真实性和有效性。精彩源于真实,源于学生的积极,老师的促进,思维的碰撞。学生出错,同学质疑,讨论甚至是辩论而得出更好的结论,那样的课堂才有实效。作为老师,对于教学的设计,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都应该是为培养孩子们能力而作为出发点的。

教育植根于爱:学生爱学习,老师爱思考。如果没有这两种爱,教学就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教孩子们什么?“三生教育”!生命的教育:教会孩子们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存的教育: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生活的教育:通过知识能力的培养,学会思考生活,有理想、有追求。

同事们,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你不要质疑崇高在哪里。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世俗物欲与崇高相比,渺小得不值得一提。你若相信崇高,崇高便与你同在!

第三篇:对我校课改的几点思考

对我校课改的几点思考

渣渡中心学校

张武

自2012年下学期,我校开始课改尝试、探索和实践,至今已快两年。两年的课改之路,我们的确走在了一条全新的路上,沿途我们既看到了一些美丽的风景,又经历了不少预料中的坎坷。截止目前,我校的课改依然走在一条荆棘遍布的路上,刺痛和受挫的感受还远远多于成功和胜利的体验。作为一名课改实践的参与者,下面是我对本校课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是“课改”还是“改课”

从杜郎口模式到洋思模式,从铜都实验到景弘课改,从二中探索到我校实践,我校的课改从借他山之石到自己独立攻玉,一步步走来,似乎一路顺风顺水,轰轰烈烈。至少,我们在全市已经小有名气:到今年上期,已被市教育局定为课改示范学校,一些兄弟单位已经“慕名”来我校考察学习,交流取经,甚至全市的课改小组建设交流活动也在我校成功举行。

成绩似乎显而易见,我们也因此增加了不少课改的信心。然而,当课改名声在外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少教师对课改的不认同,许多学生对课改的反感,教学效果的不容乐观,学生流失的不可遏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课改的不如人意?

虽然,任何改革都会有阻力,任何新生事物都会有一段适应期,但我总觉得,好的改革必然会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为什么我校的课改已进行近两年,却依然能听到许多不和谐的杂音?

老师说:课改就是让小老师代替我上课,小老师站中间,我站两边;学生说话,我闭嘴;学生唱戏,我看戏。

学生说:课改就是让我多做作业,多走动;老师不教,自己学;学没学懂无所谓,小组加分是关键。

面对我校课改当中的种种现状,我时常问自己,我们真的是在“课改”吗?我们全盘否定传统的课堂模式,传统课堂真的一无是处吗?别人的模式虽然很成功,它真的适合我校的学生实际吗?课改既然很好,为什么需要行政强制命令来执行?我们主张个性张扬,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什么一定之要求课堂形式统一一致?种种问题总是萦绕于脑际,困扰于内心。

近日,忙里偷闲翻看了一期《中国教师报》,其中一篇关于课改的文章让我感同身受,颇受启迪。下面是文章的摘录:

课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倘若依然只拿改课说事,那我们的课改就难免走入形式主义的老套。要知道改课不等于课改,完整的课改不只在课上,还在课下,所以课改不能止于改课。„„ 2013年,《中国教师报》曾提出了“第三代课改”的概念:第一代课改是改变课堂结构;第二代课改是改变课堂内部教和学的关系,以及师和生的关系;第三代课改旨在把教室打造成一个学生集体学习、集体生活、共同成长的地方,让教室这一方空间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领地。课改的终极目的是要重建学校管理,重塑学校文化,再造学校课程;就是要从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向管理中的学生自治和生活中的学生自理;就是要让我们的工作不再以考试评价为导向,而是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为学生的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提供均衡的营养。——摘自2014年3月12日《中国教师报》《课改不能止于改课》一文 权衡之下,我校当前的课改还处在第一代,只是强制改变了课堂结构,规范了课堂操作流程,还没能完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换句话说,我校的课改还处在课改康庄大道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面临的矛盾还很多:传统课堂与课改课堂、老师教与学生学、课堂效率与考试评价等之间还存在诸多对立与冲突。至于课改的终极目的,有如共产主义社会,“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非得有导学案吗

导学案似乎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无论哪种模式的课改,都要十分重视导学案的编写,而且,凡成熟的课改模式都有比较固定的导学案模块。我校重点参考借鉴的是杜郎口模式,虽然如今的杜郎口已不再要求一定编写导学案了。

对于蹒跚于课改初级阶段的我们,导学案有如“拐杖”,是支撑我们摸索前行的必备“利器”。在学习借鉴他人导学案模块的基础上,我校也基本固定了自己的导学案结构形式。以新授课为例,我校的导学案由五大板块组成,它们依次是“学习目标”、“新知探究”、“演练提升”、“巩固梳理”和“达标检测”。五大板块体现的是课堂的五个环节和基本流程。

导学案的编写显然增加了老师的备课负担,至少在没有现成的导学案可利用之前是如此。编写一张象样的导学案自然是颇费脑力和时间的事,尽管我们有备课小组,可以集思广

益,但实际主笔还是由个人完成的。由于个人的业务水平不一样,工作态度也相差悬殊,所以导学案的质量也就参差不齐。有的导学案在设计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有的导学案则仅仅是习题的汇集,或是教材内容不分主次的重复,或是网上内容的整合,根本起不到“导学”的作用,反倒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便于课堂上操作。

为了完善导学案的编写,充分体现“导”字功能,学校已多次召集全体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探讨,还请了市教研室的专家来我校现场指导。老师们的探讨,不可谓不热烈,专家们的指导也切中要害,一致的结论是,导学案上不光要有题目和问题设置,更应该有“学法指导”。于是,学校做出决定,凡是没有“学法指导”的导学案,一率视为不合格,要求重写。硬性规定自然“有效”,从此,导学案上的“学法指导”成了醒目的内容。只可惜坚持没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有的“学法指导”千篇一律,有的“学法指导”只是课堂操作流程的简要说明。更有意思的是学生根本就不在意“学法指导”,他们只关注题目能不能完成。

真是“导”什么,来什么,越“导”(捣)问题也就越多。作为两门课程导学案的编写者,我深切地感受到,不同学科的导学案,其编写原则也不尽相同,“导”的方向也相去甚远。就拿本人主持的语文和地理导学案来说,语文导学案侧重于把学生“导入”文本,引导学生如何感知和理解课文,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而地理导学案侧重于把学生“导入”地图,掌握积累知识要点,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与地理相比,语文似乎需要导学案些,因为教材里不再明确提出每一课的学习目标,没有了目标,我估计学生读课文也就没有了方向。地理虽然也没有在每节前写明具体的学习目标,但每个方框的标题基本告诉了学生学习要点和该节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不言自明。至于数、理、化等课程,教材编写本身就遵循了“导学”的原则,再“导”,无非是老师的个性体现罢了。

这样说来,我倒很赞同杜郎口不再强调导学案的做法,扔掉“拐杖”,独立上路,应该是课改的更高阶段。窃以为任何导学案都不可能兼顾到教材的方方面面,总会遗漏些信息,甚至把学生“导上”歧途。把导学案作为课改上路的“拐杖”则可,一旦作为课改的“标志”,只怕越“捣”越乱了。

“小老师”真的有必要吗

不论是督导课改工作的市教科所研究员,还是来我校学习的兄弟单位老师,听完我们的课后,都会对我校课堂上“小老师”的设置特别感兴趣。总体评价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认为“小老师”的设置是课改的亮点,它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二是认为“小

老师”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它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课改形式。

本人在近两年的课改实践中,既感受到了“小老师”带来的好处,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小老师”组织课堂的诸多不足。这大概就是辩证法所说的:凡事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我校的“小老师”设置大抵遵循“一科一任”或“一科两任”的原则,即每门课推选任命一个或两个“小老师”,他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维护者,代替老师行使课堂主持和管理的权利与责任。实践表明,“小老师”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增强了口头表达力和自信力,提升了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此外,“小老师”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负担。来我校学习的老师,往往对“小老师”们赞赏有加,夸我们的学生素质不错。可见,课改当中“小老师”素质的提高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的课改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追求的是课堂的高效率。衡量课改成败的关键,不是看少数几个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学生利益为代价。近两年的课改实践,我更切实地感受到“小老师”设置带来的不少问题。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人肯定“小老师”是我校课改的一大“亮点”,而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问题一是,“小老师”的数量毕竟有限,哪怕一门课设置两个,他们也只是全班中的少数,大多数同学依然只能做“学生”,不可能得到同等的锻炼机会。那么,采取“风水轮流转”,“小老师”轮换当的做是否可行呢?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良好的设想,学生的素质毕竟有高有低,培训一个“小老师”也绝非一日之功。倘使真的这么执行起来,课堂效率将更加大打折扣,沦为“小老师”的培训场。

问题二是,“小老师”究竟是学生,他们的知识有限,课堂管控能力也有限,让“小老师”全权代替任课老师是十分激进冒险的做法。尽管任课教师就站在课堂上,但他们已被课改的条条框框剥夺了大部分的话语权,面对“小老师”掌控的局面,他们充当的是“旁观者”和“救火者”的角色。一旦“火”已成灾,“救火”也只能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了。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调查发现,大多学生不喜欢“小老师”上课,嫌他们罗嗦而不得要领,“小老师”们也不喜欢自己上课,感觉费力而不讨好。

问题三是,“小老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课程内容的学习,而不是学习如何当“老师”。为了完成“小老师”神圣而光荣的任务,“小老师”付出的是更多的课外时间,牺牲的是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他们得提前完成导学案,熟悉教材内容,聆听任课老师的课堂设计,而课堂上却只能把时间和智慧都奉献给其他学生。可怜的“小老师”啊,他们的学习任务本已

十分繁重,却不得不腾出课堂时间,挤占课余时间来应付那些本该属于任课教师的事务。虽说“小老师”们提高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当“老师”的能力,可这一切真的值吗?

问题四是,课堂时间是宝贵的,课改追求的目标是打造高效课堂。虽不能否认有个别“小老师”的确相当出色,完全能够完成任课老师下达的任务,甚至有自己的创新。但事实上,更多的“小老师”还离不开大老师的支撑,在课堂是,与其让“小老师”做一番无谓的努力,充当大老师的传声筒,还不如大老师直接传达的了当。课堂时间如此短暂,经不起折腾,一折腾效率自然就低了。更可怕的是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说了一箩筐,让学生们在云里雾里中失去了耐心。我已经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另外,“小老师”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却也滋长了部分老师的惰性。他们往往顺水推舟,表面积极践行课改要求,实则把担子推给“小老师”。同时,“小老师”的设置也让大老师失去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因为他们的“三尺讲台”已交给了学生。

可见,“小老师”的设置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在课改实践当中,我们还需反复权衡利弊,以便扬长避短。

如何分组才更科学

课改的中心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说课堂流程是课改反传统的内容体现,那么小组合作则是课改反传统的形式体现。任何课改模式都是建立在小组建设基础上的,小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我校的课改小组建设直接借鉴的是株洲景模式。全班分为六大组,每组根据学情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再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三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分组遵循的是平等互助,公平竞争的原则,即六大组的实力是平等的,共同体内是互助合作的,组与组之间是公平竞争的。

看似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也总是层出不穷。为什么在株洲景弘这种完美的分组方式,在我校推行当中会产生种种问题呢?

小组本来是一个团结拼搏的小集体,一旦形成,组内成员理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牢抱成团,拧成一股绳。可是,从我所教的两个班看来,组内的团结问题难以形成凝聚力。两年来,没有哪一个组是固定的,几乎每个组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调兵换将。即便组内有了新鲜血液,我也时常见到组内矛盾频发,不时有人向老师提出转移“阵地”。

可见,分组的科学性并不能消弭组内的矛盾,营造小组团结的精神,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才是根本。

共同体的宗旨是互帮互助,讲求的是传、帮、带,可是我们的共同体往往是孤掌难鸣。由于生源质量的限制,小组选出三名A层学生已是矮个里拔高个,退而求其次。所以,平摊到各共同体的三名成员,往往很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合作探讨中,常常是A层同学自说自话,时间久了,合作自然就成了空话。更可怕的是两名B、C层同学,甚至全小组的B、C层同学在“团团坐”的合作氛围中,形成一股强劲的逆流,把三名力量本就单薄的A层同学席卷而下,淹没在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探讨中。虽然我也见到极具定力的A层学生,但他们是多么的孤单啊!可见,平等的分组原则,应该建立在大多数同学好学上进的前提之下,否则,平等就只能使大家都变得消极怠惰。

组间竞争本是一件好事,其初衷是为了激发全班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争当先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态势,进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班级班风。我校在小组建设中,也引进了这种激励机制,不单班内组间竞争,而且全校建立了小级晋级制度,并建有专门的小组晋级栏。有了竞争,自然就有评价打分: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课间,从教室到寝室,从学习到休息,从纪律到卫生等等方方面面,学校都建立了评价打分细则。

为了给小组加分,同学们可没少动脑筋,甚至加分已成了校园生活的中心任务,至于分数背后所应真正争取的反倒变得次要起来。当然,也有班组不为分数所动的,分数加多加少无所谓,反正又不会输钱失地,大不了挨一顿批评,罚几天卫生,跑几圈操场或抄几遍作业。而且,罚的又不只我一个,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心里平衡着呢。

对待分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代表了小组竞争的两种不同极端,一样的不足取。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走向良性的竞争,是学校决策者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钥匙,也许不在“加分”机制里,而应在“罚分”制度中,更可能隐藏在更科学理性的、合乎本校实际的分组原则和管理理念中。

集体备课为何难以坚持

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集体备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学校不只一两次在教师会议上提出此事,并向全体教师发出号召,而且进行了具体的操作实践。但出于种种原因,我校的集体备课,依然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都难以坚持。每次学校发出号令,各备课组迫于

学校检查,装模作样维持两三周,以后便不了了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自然很多,但我认为“不见实效”、“没有时间”,是两大主因。

我校的课改已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年多,从课改开始,学校就主张集体备课,甚至也采取措施,在期初和期中集中进行了两三次集体备课安排,但目的仅仅是写出一周的导学案,防止无学案上课而已,至于集体备课究竟该如何操作实施,如何才能真正集思广益,尚未认真考虑过。每次集体备课无非是讨论一下进程安排,分配一下主备任务,然后便是各自独立行事。这样一来,集体备课达成的是统一了教学进度,分解了备课任务,很难在如何解读教材,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上有所突破。因此,集体备课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很难有实际的效果,也就没了坚持的理由。

更何况,我校的课改工作还有许多不彻底的地方,既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没有把老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当中解脱出来,更有不少纯粹应付检查的工作要对付。大多宝贵的时间空耗在一些意义不大的琐屑工作上,挤占了教师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虽说时间如海绵里的水,但每块海绵里所藏的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挤不干。因此,老师们疲于应付批改作业,牢骚于写各种检查材料,哪有时间和心思静下心来集体备课。结果,再强力的号令,也只是一时应景,成不了长久坚持的常态。

除了以上两大原因,集体备课机制没有建立健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任何事情要想长久得以维持,总得有一个长效机制,我认为学校在加大检查力度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对教师集体备课的激励机制,引导全体教师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加。坚持久了,老师们从集体备课中尝到了甜头,自然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让集体备课成为常态。

课改是大势所趋,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课改路上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就止步不前,更不应该倒退走回老路。套用校长的一句名言:“开弓没有回头箭,课改没有回头路。”我们如果能用最大的智慧解决课改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迎难而上,课改的成功就不会有“问题”。

第四篇: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引言:校长职能:规划发展;经营文化;优化管理(理念: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构建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组织;完善机制制度);引领课改;培养干部;统筹资源;协调环境;督促指导;搞好服务;总结提高。

所以,校长要研究和引领课改

一、为什么课改?

政府层面:培养人出了问题。

目标:知识——三维

视野:功利视野——国际

方式方法:讲授、灌输——启发、自主、探究、合作 人才结构:单一——复合学校层面:顺应政府要求;减负提质

二、课改的困惑

想不明白

构建不了特色体系

突破不了难点

改变不了师生

怎么课改?

课改其实很简单,从改善做起。

改善理念文化

改善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

改善课堂:情感态度;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结构(建模);评价

改善辅助活动:全员参与;特色发展

改善教育:立德树人,教育也是课改

改善管理: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依法管理 改善评价:多元评价——全员全面;定性定量;他评自评 改善机制:学习、培训、研究、考核

最终目的是改变人,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策略:先从形上做起,从简单做起。

课改真的很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把握。策略:从改课突破;做好整体构建;开发特色课程——学校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叫课程——符合校情,符合学校特色规划,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

三、课改关键

●建立学习型组织

理念:以学习求发展

策略:打造学习型团队;打造学习型学生;打造学习型家长 方法:自由阅读:实现三个境界——阅读——悦读——越读。目标:校长学者味;教师书卷气;学生书生气;学校书香校园 ●集体备课:

备课:备学生——学生认知情况;年龄生理情况;兴趣爱好情况。备教材——目标;重难点;关联引申。备教师——知识储备;资料准备;实验准备;能力训练。写教案,做课件。

集体备课:主备人试备——集体补备——形成个体教案

●小组建设

小组构建策略:小组组成(人数;构成;形式);小组管理(分工;职责;要求;培训);小组文化(名称;目标;格言;组风)

小组学习策略:接受任务;分工负责;形成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举手质疑;遵守纪律。);有效交流(起立——聚首——讨论——交流——补充——总结)

小组评价策略:

评价内容:学习评价(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卫生评价)

评价策略:小组轮流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

小组奖励策略:

理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类别:日常管理奖;考试成绩奖;明星小组奖

策略:淡化个体、强化小组;奖惩结合;重精神轻物质;奖惩方式多样。

● 构建模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理念:先学后教,教是为了不教

指导思想:四个必须——那就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适用、高效、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易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必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必须有助于诱发学生把知识拓展到课本以外,延伸到生活之中,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

基本内涵:“4321”是其基本内涵。“4”指新授课的基本环节,语文四读(一读清障碍;二读解大意;三读品文本;四读练表达),数学四步(一“引”,引入质疑新知;二“探”,探究学习新知;三“议”,讨论总结新知;四“练”,运用延伸新知);“3”指基本课型,语文分为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成果汇报课,数学分为新知学习课、综合练习课和整理复习课;“2”指两单,问题申请单、学习报告单;“1”指一卷,自主测试卷。

课堂策略:学生先学(师引导质疑)——小组合作(释疑——引导再疑)——小组交流(相互释疑——质疑——释疑)——总结重构(教师点拨,学生构建)

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三维目标实现);教师行为(引导大师);学生行为(课堂主人——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自如恰当高效);教学特色(教师教学个性和风格)

四、课改推进

(一)教师方面

1.认识上解决“三心”问题

决心:与旧我决裂。旧我或许是一个懒惰、守旧、保守,不思进取的我,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我。课改就是要下定决心,与旧思想、就观念、旧方式方法的我彻底告别,去适应新的变革。

信心:端正心态,相信自己;善于学习,吸取正能量;做好职业

生涯的人生规划,不断寻求发展的第二曲线,使自己的成长无限。

诚心:把忠心献给组织、学校、事业,不做两面派,不做课改的两面人。

2.理念上解决一个深度问题:入脑、入心、入髓,入行

3.敬业上解决三爱问题

好教师标准:德才兼备,对学生的教育——知识影响;思想影响;道德影响;灵魂影响。

爱学生:比关心

爱学校:比团结

爱事业:比贡献

4.行动上解决“四勤”问题

勤学

勤研

勤省

勤思

奥斯特诺夫斯基说,谁脱离集体谁就会悲哀。让老师们保持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

(二)学校方面

1.集体研究常态开展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按照:“主备者教学案——集体教学案——个人教学案”的流程提前一周备好教学案。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做到定时、定内容、定人员、定任务开展教研活动。

2.课题研究引领水平

开展校级课题申请活动,鼓励人人开展问题式研究;搞好六个县级课题的研究,并积极筹备结题;提炼“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申请市级课题。

3.五项活动推进课改

四课:研究课、示范课、合格课、精品课研究课改

三会:汇报会、推进会、表彰会推进课改

两诊:教师、学校定时诊断课改

五评: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评价课改 一展:每期举行课改成果展示。

4.三节两会延伸成果

常态开展三节两会活动:上期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达标运动会,下期开展读书节、田径运动会。展示课改及素质教育成果。

5.完善机制科学评价

建立六项机制:教师教研培训机制;教研组集体研究机制;教师课改合格课评价机制;行政教研机制;督导室课改督导机制;课改成果奖励机制。以实现课改的评价奖惩。

科学评价:学生评价(多元;多视角;定性定量);教师评价(全员全科;过程结果;自评他评);小组评价。

第五篇:2013课改

陈家滩小学2013--2014小学新课程改革实

施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教师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⑵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含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评比,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程改革网上培训与网上交流。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分析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四、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 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讨论、座谈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2)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

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 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课程、教材

与教法研讨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 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四优”评比活动:优秀实

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

程的实施水平。

陈家滩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

组长:雷榜柱

副组长:陈团

张茹

组员:全体任课教师

下载关于课改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课改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改材料

    理念引领教学模式导引课堂 阳城三中是省级示范初中,担负着阳城县初中教育示范的重任。实施新课程以来,全校师生群策群力,潜心实践,多年来,我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办人民......

    课改范文大全

    课改 催生教学新常态 ——仙源学校2014年教学工作总结 2014年,仙源学校教学工作的总目标是: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强化“激情、高效、精细”课堂建设,推进“三步·六环”......

    课改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材料 ——文昌小学 刘辉 一、实施课改的策略和做法 课改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攻艰战,这场战役的胜负,取决于每一个课改实践者能否打破传统教学的坚固堡垒,更新......

    课改[模版]

    课堂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呈现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类特点,预习课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这种模......

    课改材料

    东风夜放花千树 课改春潮涌圣源 河南省夏邑县圣源学校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课改大潮正席卷大江南北。改,就会朝气蓬勃,一片光明;不改,只会是死水一潭,没有出路。为了学校的生......

    课改实践中的感受及思考(曼)

    课改实践中的感受及思考 目前,我们学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实行课程改革。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们以团团坐的形式上课,8到9人一组,全班分为6组。而一个教室有三面是......

    中职会计基本技能课改的几点思考最新

    D类: 中职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改革的思考 海南省商业学校 王 香 摘要:会计基本技能是财会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操作性较强、易学难教的课程。传统的会计基本技能课程主......

    关于课改的几点思考任晓琴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任晓琴 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有效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育的改革,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样,任何先进的教育理论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其理论的可行性,促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