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革命传统,倾力打造我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传承革命传统,倾力打造我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1940年4月,共产党在高宝湖西地区(金湖境内)开辟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自此,金湖境内人民群众投身革命斗争,涌现革命烈士832名,留下许多革命遗址和众多的革命文物,“从奴隶到将军”的著名军事家罗炳辉、“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等也曾在此战斗过。1400平方公里的金湖,是革命者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沉积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意志坚定、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金湖红色文化最本质的要素,这是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传承和弘扬我县的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文化,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积极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创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体现,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也是一项经济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1、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金湖大文化。红色文化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红色文化吸收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优秀成果,融合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华。毫不夸张地说,红色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吸收着中外文化优秀思想的营养雨露,具有高度融合力,因此,她必然会结出最美最甜的文化果实。
3、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推动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红色旅游事业也是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一种最直观的形式。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涵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需求。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近几年,革命圣地逐渐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每逢重大节庆日、旅游黄金周和学生寒暑假,到革命胜地参观游览人数明显增长。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省对红色旅游开发制定的《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就是为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开拓旅游消费市场的重要举措。统计显示, 2009年全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
3.53亿人次,增长29.8%;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385亿元,增长11.8%。权威部门认为,红色旅游接待人次、收入还将逐年增长,红色旅游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
二、我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及现状
金湖地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因而有一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今年七月刚结束的、长达半年之久的全国革命遗址遗迹普查中,县党史办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根据《中共金湖地方史》、《金湖革命史料》、《金湖县志》等史志,对众多革命遗址进行一一筛选,同时与各镇和民政、文化、档案等部门密切配合,确定了13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都是我县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一些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这13处遗址遗迹,处处有迹可循,有案可查。在这13处革命遗址遗迹中,按照类别分类,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7处,烈士公墓及纪念设施6处。按照年代分类,其中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遗址8处,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纪念设施5处。
这些革命遗址足迹记载的历史,传承的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厚重的红色内涵。下面介绍几处在我县有代表性的遗址足迹:
1、新四军二师兵工厂遗址:1941年,时任新四军二师军工部指导员的吴运铎,带了8名技工来到小朱庄(现金南镇福寿村),筹建年产60万发子弹的兵工厂。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几间草房,两三台旧皮带车床,连最简单的三角尺、丁字尺、绘图板都是自己动手制作。为生产冲床的核心部件螺旋杆,吴运铎和战士们便搭起高台,抡起铁锤,硬是把一根半吨重的粗铁杆捶打成两头细、中间粗的螺旋杆,没有铣床,就用钢凿一下一下凿出螺旋杆的螺纹槽。他们研制出当时赫赫有名、威震敌胆的枪榴弹。枪榴弹研制成功后首战告捷,六合桂子山战斗,80多日军毙命枪榴弹。一次,为修复一批废弃的迫击炮弹,吴运铎左手四个手指被炸飞,左眼被炸瞎。1942年夏,因厂房太小,兵工厂迁至原西北约3千米处的仙墩庙,面积约2000平方米,1946年新四军北撤,兵工厂迁移。吴运铎,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研制兵器,曾屡负重伤,九死一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前苏联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2009年,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由中宣部、中组部等11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双百”人物评选中,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2、农抗河及农抗河保卫战:农抗河现名利农河,流经黎城、金南两镇,是我县丘陵地区东部排涝、引水灌溉的河道。开挖农抗河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发生在农抗河的战斗故事至今为人传诵。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打破敌人封锁,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共高邮县委、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提出在金沟河以西,从黎城向南开挖一条直通高邮湖的大渠,解决黎城、金沟两区抗旱与排涝问题。1944年秋后,高邮县委、县政府组织协调金沟、闵塔、银涂、黎城、南湖、北湖、马坝、东阳8个区农民抗敌协会的3万余名会员,挖土180多万立方米,前后经过7个多月的奋战建成。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3月,金沟河东保卫战打响,4月下旬,淮南支队3营7连两个排的战士奉命在农抗河东岸抬饭桥一侧高墩处阻击国民党军队。5月1日,敌再次来犯,7连战士在多次击退敌人冲锋后,最终因寡不敌众,最后仅剩12名战士,弹尽后与敌展开肉搏,全部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农抗河东侧,建起了农抗河保卫战烈士墓。
3、冀家围平暴:1940年5月,被留用的原国民党乡长冀长庚、罗介人等一伙暴徒诱捕共产党派去的牌楼乡指导员、共产党员周壁(女)和副乡长王辉(女),敌人对他们施以酷刑,但她们临时危不惧,坚贞不屈,第二天傍晚,周壁、王辉在原衡阳乡衡阳滩东岳庙被敌人用石头绑坠三河,惨遭杀害。冀长庚等地主土顽还带人偷袭抗日民主政权黎城区公署,虽然被击退,但造成新四军3人伤亡。冀长庚在失败后,仍叫嚣要与抗日政府较量。为了狠狠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和地主土
顽破坏抗日的反动气焰,中共津浦路东省委和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部命令10团团长成钧(建国后任军委防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十二大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率部平息**。平暴三日,二十多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现在县烈士陵园内有一座“冀家围平暴烈士墓碑亭”和周壁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瞻仰。
4、章辅等九位烈士殉难处:塔集镇双桥村(原夹沟刘奶奶庵附近)有一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章辅等九位烈士而立。1940年7月,外逃运东德原国民党高邮八区区长盖庆成,纠集残部,窜回高宝湖西,指挥闵、塔、夹等12个乡的地主土顽200余人,进行武装**。新四军五支队民运队员章辅(女)、杨少青、高邮抗日民主政府指导员曹良、通讯员杨定基、乡干部刘铁、杨永洲、孙维虞、税务干部薛长发、石宝生等9人不幸被捕,在7月7日惨遭杀害,女民运队员章辅遇害时年仅22岁。1940年8月1日,新四军第5支队在黎城镇召开进军淮宝的誓师大会,罗炳辉司令员在会上表彰了章辅的崇高革命气节,并代表支队党委追认她为中共正式党员,号召全体指战员学习她的革命精神,为死难烈士报仇。金湖的红色文化正如金湖的水乡文化一般,有着鲜明的湖区特点:
以湖荡为根据地展开各项军事斗争。在金湖战斗的共产党人领导金湖人民,依托金湖地理优势,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英勇抗击日伪军的一次次扫荡,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种种破坏活动。
以治水为中心开展各项生产建设。党领导金湖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锹,开展各项建设。连并淮南圩、开挖农抗河,掀起治水前所未有的治水热潮;鼓励开荒种粮,积极发展手工业,使生产力迅速复苏。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建县以后,金湖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运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抓实这项工作,让红色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至党的自身建设服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县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今年上半年开展的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中列为有普查价值的的13处遗址为例,保护好的、较好的只有5处,达到开发利用的更是不足三分之一。一是全县的革命遗址管理有待规范。13处遗址遗迹中有县民政部门管理的,如县烈士陵园;有当地乡镇管理的,如闵桥、塔集、金北烈士纪念碑;有当地村
委会管理的,如吉家庵被服厂遗址;有的就根本没人管理。如金沟河东保卫战遗址、石头坝阻击战遗址,除知道战斗发生的地点位置外,其它的都无迹可寻。管理的不规范,加之资金的不足,革命遗址的保护有待加强。
二是全县革命遗址的利用亟待开发。除了县烈士陵园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专门机构管理,但除了重大节日或重大纪念活动外,平常参观瞻仰的人数不多。其他革命遗址或因地理位置偏僻,或因损毁严重,或遗迹难而无人问津。
三、对我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而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工作刻不容缓,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重视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多媒体等途径宣传我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要以多种的形式,广泛、定期地开展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重庆市开展的读红书、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系列活动,现如今已成为新兴的文化现象,一曲曲红歌、一本本红书、一段段故事,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歌唱中受到教育,得到了激励和启发。
青少年教育事关未来,加强对他们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让他们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更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青少年以“追寻先烈踪迹”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打造成“第二课堂”等。
2、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机制,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建立专门机构,科学指导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出台相应的文件和地方性的法规,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同时,利用我县的红色资源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现在中央及各省、市对革命遗址遗迹的开发保护有专门的资金和诸多的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我县相关部门应在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努力争取这类资金的支持。
3、红色文化要“乡土化”、“本土化”。红色文化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文化,它是由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因而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性。提到红色文化“乡土化”的目的,就是要让红色文化“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征集红色文化资料,加以梳理、取舍,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形式,将红色文化更形象、具体、深入、广泛地加以宣传。在我县的城乡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名人”的作用,运用好“名人”效应。我县能够采用某些企业的名称来命名道路,如“理士大道”、“神华大道”,同样也能够用一些“人名”来命名一些道路,如“罗炳辉路”、“吴运铎路”等以英烈的名字来命名的道路,利农河能否恢复为“农抗河”等。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开展特称企业班组、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活动,建立如“吴运铎特称党支部”、“周壁特称团支部”、“王辉特称少先队”等。这些都是推行红色文化“本土化”的方式。
4、整合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我县的红色文化资源有部分已经损毁较为严重,有的只剩下一片瓦砾,有的只留下一丝痕迹。怎样既开发和保护我县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观光等作用已该不容缓。
吴运铎及新四军二师兵工厂遗址的开发意义重大,目前,我县正在积极谋划吴运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吴运铎纪念馆。对于其它红色文化资源,也应加以开发、修缮和保护,重建或修缮一些发生重要历史事件旧址。如为方便群众参观瞻仰,结合城市建设择址为章辅、叶开俊、周壁、王辉等烈士塑造雕像,在利农河畔建立纪念碑,建有战斗场景浮雕图的纪念墙等。借以这样的方式让当地的群众、县内外的游客能够“看得见”、“感觉到”。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把我县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市场,使其成为金湖文化的又一载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5、打造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我县的生态环境好,每年来金湖观光的人数众多,旅游部门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如旅游部门可以推出几条精品旅游线路,将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这样的“荷花”才会别样“红”。
传承和弘扬我县的红色文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诸如: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建设文化强县规划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挖掘、整理、甄别革命斗争史料;进一步加强地方党史研究、注重党史资料的分类集成;重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提倡在党员干部中普及地方党史知识,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在文学创作中渗透红色文化等,努力把金湖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好、宣传好、保护好。
第二篇:传承红色经典文化
传承红色经典文化 共建共享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红色经典文化是近代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和精神核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弘扬红色经典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弘扬红色经典文化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
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红色经典文化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同舟共济、合力建设。红色经典文化真正得以传承,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可爱的中国》方志敏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无论我走到那里,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无论我身居何方,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你永远充满希望,祖国啊,祖国,你永远朝气蓬勃!
第三篇:发扬革命传统__弘扬红色文化
学习苏区革命历史,弘扬苏区革命精神
------第九周主题班会材料
一、教学目标:
1、回顾革命历史和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感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让学生学习革命历史,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3、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活动形式:
讨论、讲故事、朗诵、歌曲。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朗诵、歌曲。
2、学生收集有关苏区革命战争年代中的英雄故事。
3、学生查找关于瑞金叶坪、沙洲坝、红井等历史资料。
四、活动过程:
首先,阐述瑞金作为中国革命的“红都”的历史和在中国革命中产生的具大影响:
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1949年10月诞生的新中国的雏形。瑞金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红都”之后,不仅是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还是全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大本营和领导指挥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创造和积累了许多领导国家和军队的丰富经验,初步学会了治国安民、治国安邦的领导艺术。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骨干。他们当中,不仅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一批领袖人物,还有张闻天、任弼时、王稼祥、项英、董必武、林伯渠、李富春、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叶剑英、杨尚昆、胡耀邦等一大批国家精英。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0位开国元帅、10位开国大将、57位开国上将、177位开国中将。其中有9位开国元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林彪)、7位开国大将(粟裕、陈赓、黄克诚、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34位开国上将和106位开国中将,以及440位少将,都曾在中央苏区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此外,还有一大批建国后在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担任主要领导工作的老同志,也是从中央苏区走出去的。中央苏区的红军部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支柱。中央苏区还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在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培育形成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其次,教育学生要跟据实际,学习苏区革命历史,发扬革命精神。
1、教育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中央苏区斗争初期,红四军中以林彪为代表的一些人,对革命前途存在右倾悲观情绪,对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针对林彪的错误思想,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就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毛泽东在信中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论断。毛泽东预言,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一定会成为燎原之势。毛泽东这一英明论断,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对于苏区人民乃至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定信念,经受各种曲折与考验,从土地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毛泽东这一论断提出后不到两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在瑞金成立,这恰好应验了毛泽东这一论断的英明与正确。
2、学习苏区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中央苏区时期,处于战争年代,加上国民党经济封锁,物质生活异常艰苦。那时严重缺粮,苏区人民以红薯、青菜充饥,节约每一粒粮食支援红军。后方工作人员每天只吃两餐饭,节省一餐口粮支援前线。苏区缺衣少被,寒冬腊月,很多人身穿单衣过冬,将稻草捶软塞进被套当棉被盖。没有盐吃,只好将老墙土弄到锅头里熬制硝盐,用这种硝盐炒的菜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长时间吃不到肉食品,菜碗里看不到油花,更是常有之事。苏区干部和红军官兵都没有工资薪饷,公家只发给少量的伙食费。为了节省经费开支,许多家住苏区的干部连伙食费也不要公家发,自觉从家中带米带菜到机关吃。有一首苏区山歌唱道:“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苏区有句很响亮的口号:“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当时点灯,规定每盏灯只能用一根灯芯,如果用两根灯芯,马上就有人提出批评。毛泽东是中央政府主席,按规定他可以点3根灯芯,但他也和大家一样只点一根灯芯,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工作到天亮。苏区机关干部自己动手开荒种菜,自制办公用品,千方百计节约办公经费。艰苦难不倒共产党人,难不倒苏区军民。面对如此菲薄的物质生活和艰苦的斗争,大家没有怨言,没有灰心,时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
3、弘扬苏区革命精神,养成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无私奉献,勇于牺牲个人的一切乃至将生命献给党、献给革命、献给苏维埃事业,是苏区革命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
苏区时期,赣南人民为了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据统计,赣南苏区和游击区总人口约240万,前后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达33万余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作战的有60余万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余人,其中赣南籍子弟就有五六万人。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烈士有10.82万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其中兴国县苏区时总人口23.18万人,参加红军有5.5万人,有革命烈士23200余人,全县平均每4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每10人中有一人为革命牺牲;瑞金县苏区总人口24万人,参加红军4.9万人,有革命烈士17200余人;于都县苏区总人口34.43万人,参加红军6.7万人,有革命烈士16200余人。
有一个兴国县革命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的故事。
李美群出生后因家庭贫困,被送给别人当童养媳。1929年红军到了兴国,她这个苦妹子加入了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兴国县委妇女部长、少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等职,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苏维埃候补执行委员。
1934年1月15日,李美群在兴国县坝南村生下了一个小女孩,取名“钟全列”。但是,女孩刚生下不久,由于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形势日益紧张,江西省委通知她赶快回省委工作。
李美群爱自己的女儿,她知道刚生下的婴儿离开了母亲,是很难活下去的。但是,她更知道自己是个革命者,是一个共产党员。对于共产党员来说,革命工作高于一切,通知就是命令。她毫不犹豫地服从了革命的需要,忍痛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了别人,骑上省委送来的战马,拖着产后虚弱的身子,日夜兼程返回宁都,投身到紧张的反“围剿”战争之中。
1935年1月,李美群和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在宁都县小布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她被俘后被押送到南昌。在敌人监狱里,她坚贞不屈,同审问她的敌人展开坚决斗争,驳得审讯人员哑口无言。1936年春天,受尽折磨的李美群在狱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25岁。
李美群“马前托孤”的那个女儿,由革命群众收养,为免遭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辗转迁徙到泰和县,改名“金冬秀”。金冬秀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1979年12月,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为调查李美群烈士事迹,才找到金冬秀即钟全列。1982年,钟全列夫妇专程从泰和县前来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她双膝跪在母亲李美群“马前托孤”塑像前,泪流满面,悲痛欲绝。
4、学习苏区精神,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革命先辈都具有争创“第一等的工作”进取精神。表现最突出的是兴国县苏区干部。他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全苏区的模范。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表扬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毛泽东还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字,赠送给兴国的同志们。兴国县长冈乡和福建上杭县才溪乡,也是受到毛泽东表扬的两个模范乡。毛泽东号召全苏区都要向他们学习,“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
大阿中学政教处 附宣讲材料:
瑞金为什么会被称为“红都”呢?事情得从头说起。在近百年以前,赣南同全国各地一样,处于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之下,社会黑暗落后,农村的土地都被地主豪绅霸占着,农民没有土地,工人没有工做,儿童没有书读,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这种黑暗的社会,使农民有地种,工人有工做,使全体劳动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政治上翻身作主人,早在85年前,也就是1926年,赣南许多县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赣南各县党组织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领导发动贫苦农民,组织农民协会,高举革命红旗,拿起大刀长矛,举行武装起义,打击地主豪绅,建立革命武装,创建红色政权,拉开了赣南土地革命斗争序幕。
从1929年1月起,赣南革命斗争得到中国人民大救星毛泽东和红军领袖朱德等的直接领导。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进攻,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从井冈山突围,挺进赣南和福建闽西,与人民群众一起,经一年多艰苦斗争,开辟建立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10月4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攻占了赣江中游的吉安城,接着在吉安城宣告成立江西省苏维埃临时政府。
“苏维埃”,是一个俄文名词,是“代表会议”的代名词。苏维埃政府,是由民主选举出来的工人、农民、革命士兵代表组成代表会议,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民主管理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是专为工人、农民、兵士和一切劳动人民谋利益的政府。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区域,叫做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
江西省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说明江西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好。但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却对迅猛发展的苏区和红军非常害怕。从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先后共调集国民党军60万兵力,对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和苏区连续发动3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但是每一次都被红军打败。毛泽东、朱德指挥不到4万人的红军部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共消灭国民党军7万余人,缴枪4万余支,取得了伟大胜利,使赣西南苏区与福建闽西苏区连成一片,成为巩固的中央苏区。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领导下,在瑞金叶坪村隆重召开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在大会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同时,在瑞金还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
因为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叶坪村,所以瑞金便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首都所在地,瑞金也就被人们称誉为“红都”,当时还改名为“瑞京”。中国人民都亲切地称毛泽东为“毛主席”。“毛主席”这一称呼,最早就是从瑞金开始的。
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1949年10月诞生的新中国的雏形。瑞金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红都”之后,不仅是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还是全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大本营和领导指挥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创造和积累了许多领导国家和军队的丰富经验,初步学会了治国安民、治国安邦的领导艺术。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骨干。他们当中,不仅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一批领袖人物,还有张闻天、任弼时、王稼祥、项英、董必武、林伯渠、李富春、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叶剑英、杨尚昆、胡耀邦等一大批国家精英。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0位开国元帅、10位开国大将、57位开国上将、177位开国中将。其中有9位开国元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林彪)、7位开国大将(粟裕、陈赓、黄克诚、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34位开国上将和106位开国中将,以及440位少将,都曾在中央苏区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此外,还有一大批建国后在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担任主要领导工作的老同志,也是从中央苏区走出去的。中央苏区的红军部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支柱。中央苏区还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在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培育形成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保卫中央苏区的光荣历史,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红都瑞金的历史地位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那么崇高,所以全国各地的人们才络绎不绝地前来瑞金参观考察,游览学习。
同学们:赣南人民跟着共产党,跟着毛泽东、朱德闹革命,在建立、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中,作出了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赣南苏区和游击区总人口约240万,前后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达33万余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作战的有60余万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800余人,其中就有五六万人是赣南子弟。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0.82万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其中兴国县苏区总人口23.18万人,有革命烈士23200余人,全县平均每10人中有一人为革命牺牲;瑞金县苏区总人口24万人,有革命烈士17200余人;于都县苏区总人口34.43万人,有革命烈士16200余人。兴国县的邱会培烈士,全家革命,一家8口人为革命壮烈牺牲。南康市龙回镇共产党员朱伯璜,自己是南康苏维埃革命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还动员妻子和3个儿子一起革命,全家5口人全部为苏维埃事业献出了生命。定南县镇田乡留輋村的胡传周,带领3个儿子和一位弟弟,全部参加农民赤卫队、游击队,先后为革命英勇献身。像这样全家革命、壮烈牺牲的事例,在赣南比比皆是。为了支援红军,赣南人民节衣缩食,将大量的粮食、衣物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保证红军的供给。当时的口号是:“节省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一分钱,一粒米,都送到前线上去”。赣南人民真正这样做到了。这种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建立、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中,赣南的共产党人、革命群众表现出革命信念坚定不移、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于都县有位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革命者,叫高克勤,1929年9月率领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被俘。敌人对他施行打“地雷公”、香火烫皮肉、铁丝穿鼻等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用脚趾夹毛笔在地面上写下“我为革命而死,革命一定会胜利”的铿锵誓言。凶残的刽子手将他割耳剜皮,剁手砍脚,剖腹挖心,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寻乌县有位革命烈士叫邝才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十一军第五十团参谋长。1930年2月在寻乌县澄江圩与地主靖卫团作战中,不幸负伤被俘。敌人用4枚大铁钉将他的四肢钉在一棵大樟树上,连续3天用小刀将他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他每挨一次刀割,就痛骂敌人一阵。临终时仍竭力高呼:“中国革命一定胜利!”“中国共产党万岁!”安远县镇岗乡有个尊三围,扼守着中央苏区南大门,当年是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3年5月,广东的国民党军队调集重兵,对这个红色堡垒发动疯狂进攻。镇岗乡党支部带领乡赤卫队员和住在围内的群众,凭着简陋的武器,血战40余天,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尊三围被敌军攻破后,坚守围内的共产党员、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共157位男女老幼,全部被俘。他们任凭敌人严刑拷打,无一人屈服。最后,156位镇岗儿女(其中包括20多名儿童和7位孕妇)全部被敌人杀害,仅剩1人夹在死难烈士遗体堆中死里逃生。革命先辈这种对革命忠贞不渝、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同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建立、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们赣南留下了数不清的光辉足迹,留下了他们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等方面数不清的故事。瑞金沙洲坝村严重缺水,村民饮水困难。1933年秋,毛泽东主席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和苏维埃政府干部,在村中挖了一口井,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问题。全国解放后,沙洲坝村民们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就是世代传颂、感动全国人民的“红井”故事。红军总司令朱德,在行军中发现红军战士严德胜丢掉破草鞋,赤脚行军,便将破草鞋捡回连夜补好,悄悄地送回到已经熟睡的严德胜身边。严德胜知道后,深深为总司令关心战士的行为所感动。
“毛泽东退盐”和周恩来坚持与红军战士“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刘少奇吃野菜的故事,同样十分感人。那是1933年夏,前方红军部队给中央机关送来了两担盐。中央政府总务厅给每位中央领导干部分发了一小包。毛泽东知道盐十分珍贵,不肯接受,让警卫员将盐转送给了红军医院。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都将盐转送给了红军医院。同样是1933年的一天,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的警卫员看到首长因缺盐身体比较虚弱,让炊事员在首长的菜中放了一点盐。周恩来尝出后,严肃地批评了警卫员,并说:我们只有为人民多做工作的义务,没有向人民索取多一些享受的特权。刘少奇在中央苏区担任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有一段时间,在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机关食堂吃饭的同志,发现刘少奇经常不来吃午饭,心生疑窦,结果却发现他为了节约粮食支援前线,独自躲在伙房吃野菜充饥。
这样的故事,真象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苏区时期,象我们这般年龄的孩子们,都参加了儿童团。他们每天除上学读书外,还肩抗红缨枪,勇敢地在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检查行人,积极参加宣传鼓动、慰劳红军等革命活动。大家一定要知道,是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勇敢奋斗,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万代,象我们的前辈那样,象我们的先烈那样,永远做一个革命者,永远当一个为人民大众的集体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者,永远当一个共产主义者。”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永远不忘革命先辈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更加热爱家乡,热爱赣州,热爱祖国。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长大后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昌盛强大贡献力量!
第四篇:作文传承红色文化
红 色 足 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今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日子。
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妈妈带我到长岛烈士陵园参观革命英雄纪念碑,缅怀先烈。
烈士陵园的大门敞开着,我们走上一级级台阶,台阶的顶端也就是山的最高处竖立着革命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的四周都是一排排笔直的松柏树,像一位位战士日夜守卫着美丽的长岛。松柏树下是许多为解放长岛而牺牲的解放军的墓碑,我发现有许多都是无名烈士碑,之所以是无名烈士碑,是因为他们参加解放长岛战争牺牲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只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和妈妈献上一束鲜花,深深地鞠一躬,表达我们对烈士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意。
我们来到烈士陵园纪念馆,这里正在播放抗战纪录片,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的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冬天没有棉衣棉鞋,只穿单衣、草鞋,饿了吃树皮、草根,渴了喝雨水、雪水,每个人脸上、手上都冻破了。过沼泽地时,一步走错就陷入泥潭里,几个人拉都拉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被泥潭吞噬。在抗日战争中,日军想尽一切办法断我军弹药、食品、药品供给,我们的解放军在缺弹少药、忍饥挨饿的条件下与日军顽强抵抗,子弹没了用大刀与鬼子拼,战到最后一人,为大部队赢得宝贝的作战时间。
看完一个个鲜活的抗战事迹,我心中产生了对解放军强烈地崇敬之意,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的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中华儿女要以勿忘国耻、热爱祖国、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精神永远保卫我们伟大的国家。
长岛第一实验小学 四年级一班 刘芮含
第五篇: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精品教材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精品教材
党员电教中心
**
多年来,赣州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按照中组部、省组部的部署要求,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为目标,立足红色厚土,打造精品力作,为全市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目前,我市每年开发课件150部以上、80小时左右,其中,人物片《红土地上的望夫石》、电视栏目《赣南党建》、党员教育微电影《扶墙》均获得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人物片《红军哥哥慢慢走》、历史文献片《老红军口述长征》、远程教育栏目《农闲听报》获得全国二等奖。赣州市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一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并在全国有较好反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关键所在。赣州市委组织部始终把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宣传推介党建工作、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和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来。对于党员教育电视片的重点选题和重大采访拍摄活动,部领导牵头谋划推动,严格审核把关,并从经费、设备、人员等方面,及时解决教学资源建设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部里每年从留存党费中下拨20多万元用于党员教育电视片的摄制工作,市财政每年预算110多万元远程教育工作经费,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今年5月,成兵部长高位推动和亲自点题,电教中心联合市广播电视台摄制的七一放歌“**”快闪节目,甫一推出便出现了“霸屏”效应,在10天内阅读量达500万人次,有力传播了“党建好声音”。
二、服务中心、主题策划是有力抓手。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组织工作大局,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动员全市各地各部门力量,组织策划系列宣传教育片的摄制工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如2012年,组织开展了党委书记“抓好党建促发展
喜迎党的十八大”系列电视访谈活动,共制播访谈节目27期,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2014年,开展“群众路线大家谈”电视系列访谈活动,搭建开放式、互动式讨论平台,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2016年,围绕全市解放思想主题教育,牵头组织摄制了一批宣传教育片,为全市庆祝建党95周年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的地方教材。2017年,举办全市喜迎“十九大”党建微视频大赛,取得良好反响。2019年,征集了一批“**”微视频(微电影)作品,遴选11部作品编辑制作了《红土地上的初心》音像教材,为“**”主题教育提供鲜活的地方特色教材。
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是重要基础。立足于打基础、管长远,赣州市着力构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全市教学资源建设实施办法,从2008年起编制全市教学资源建设五年规划,每年组织开展教学资源需求专项调研,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向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市远程教育成员单位下达教学资源建设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办法措施,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单位协同参与的良好格局。制定了教学课件专家评审办法和优秀课件奖补办法等,建立教学课件评审专家库,不定期聘请党建、影视、文艺和涉农部门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对远程教育课件进行评审打分,市远程办对评为优秀等次课件按照每分钟1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于被中央、省远程教育教学平台采用的优秀课件节目,以及在全国、全省观摩交流活动获得奖项的优秀作品,则分别给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奖励。这些制度办法,有效调动了全市各地各部门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推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轨道。
四、题材本土、深挖红色是最大特色。赣州是著名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摄制党员教育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独特题材。多年来,赣州市立足地域特色,一直专注于本土红色题材的创作挖掘,在广泛搜集资料、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一至两个重点选题,全力打造党员教育片“红色”精品,配合省组摄制了《红色故事汇》系列电视片,组织开展“寻访革命先辈
弘扬苏区精神”大型抢救式采访获得,自主拍摄了人物片《泽覃守灵人》、《曾思玉冒死送密信》、文献纪录片《根基》、《老红军口述长征》、工作片《寻乌再调查》、纪录片《告慰—一封红色书信背后的故事》等一大批红色精品力作,其中人物片《红土地上的望夫石》、《红军哥哥慢慢走》、历史文献片《老红军口述长征》《苏区干部好作风》等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采,分别获得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一、二等奖和优秀奖。
五、加强培训、建好队伍是根本保证。为了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教学资源建设骨干队伍,赣州市非常注重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经常组织全市电教远教干部外出学习充电,开阔眼界,拓展思路。1992年以来,赣州市每年举办一届全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2008年以来,同时举办远程教育课件评比。观摩交流活动采用现场开放、观摩点评、交流学习的评选方式,按照征集作品、资格审查、观摩交流、业务培训、成果运用等五个步骤进行,以评促学,学评相长,成为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此外,赣州市还从1995年开始自办《赣南党建》电视栏目,市县互动,联手合作,每月摄制播出两期专题节目,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锻造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吃苦、敢打硬仗的队伍。节目质量和水平也稳步提高,《赣南党建》栏目收视率稳居前三名,2007年、2009年先后获得全省、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一等奖。
六、整合资源、巧借外力是必要手段。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量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单靠组织部门单打独斗很难摄制出高质量的作品,必须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赣州市在有效调配各县(市、区)组织部、远程教育成员单位资源的同时,采取单独请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党员教育电视片摄制工作“把脉问诊”,提出合理化建议,力求做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同时,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法,聘请影视文化公司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市远程办负责选题策划和审片把关。近年来,聘请外力参与摄制的作品《特殊的生命礼物》《不舍你离去》《洪峰浪尖的“最美身影”》《万万年》《葡萄熟了》均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