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工业设计之我见
中国工业设计之我见
——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文化 郭志强
摘要:现代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意识,各国的设计形成了一种融合型的文化潮流。而我国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可以启示、感召我国的工业设计更具民族特质。关键词:现代工业设计文化我国传统文化
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可以说,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中技术与艺术的变革而产生的;是伴随着人类对自我、对环境的不断认识,对工业产品的不断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从“劳力、土地密集”的农业时代(第一波)过渡到以“机器、工厂为主”的工业时代(第二波,1760-1950),便已经造成在生活与工作环境上非常大的变迁,比如:大量生产、环境污染、工会的产生及城市化、银行体系„„因此有人称它为时代大革命。“第三波”会有怎么样的冲击?许多专家都指出:国际网络的革命(1994年网络浏览器的诞生以来)迫使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新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再只是制造生产,更得去思考如何透过服务、信息、个别的服务与感性来提高产品的“无形价值”,以符合消费者的期望和理想。数字化的时代因为具有模糊化(Blur)的特质(欲望模糊化、资源模糊化),使得新产品从需求开始,到设计研发的过程,再到完成上市,都渐渐地被模糊地融合成为一连贯的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工业设计不仅受文化浪潮和趋势的影响,而且受电子与科技新动态的影响。设计者必须预测未来文化和市场的动态,使得自己跟上未来的潮流和时尚。另外,生物工程、材料科学、遗传学、计算机等在设计中的应用也日趋成熟。为了使设计的机能更准确,所有控制设计的精确性的因素都将预先经过计算和研究,以使设计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工业设计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复杂,设计师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工业设计的概念才不断得以深化。
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有失控的感觉,因此,人们更渴望能够通过知识和文明重新规范人类社会的秩序、道德和伦理。对工业化和现代主义的信仰已经证明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设计作为生活方式的创造者,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承担着人类文明延续的角色。在后工业时代,设计已经成为连接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桥梁,抒情特点和诗意情感的表达成为优秀设计作品的特征。人们在希望设计能够提供更好的功能,表达出更多人情、个性的同时,也期望设计还可以包含更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是一个国家的设计区别与另一个国家的设计、一个民族区别与另一个民族的体现。从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对工业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工业设计是一种再创造。那么这种再创造有没有一定的原则可言,也就是说存不存在着一个设计法则。这是设计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认为设计有一个核心,它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条件、文化因素、社会形态、环境因素等每一件产品都应有一个合适的形式,这个形式必须为产品的功能服务,它包括了物质功能、精神功能、社会功能和环境功能。另一部分认为设计只是一种假设、一个步骤、一个瞬间,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真实性,只有经验性;没有“那是什么”,只有“发生了什么”。设计是一种随意,一种不受文化、传统、主义约束的创造。其实,对非常复杂的设计世界下一个公认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必须清楚,不管设计存不存在着法则,工业设计本身绝不可能是一个固有的结论。因为工业设计师设计产品,正是在设计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着人类的文明。如果对设计作出一个思辩性、逻辑性、唯
一确定的理性结论,那就给人们铸成了一种凝固的生活模式,给人类创立了一种僵死的文明。设计应始终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不断引导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可以认为是设计的一个较为恒定的原则。如果把设计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去认识的时候,设计便开始真正进入了生活。也就是说,设计者设计了一种功能,而不是为了功能在设计。广义地讲,是设计者设计了生活方式。这就是工业设计的内涵——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新”并非一定指未来设计,有创意的回归就是一种“新”。
工业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一种美化技术、物化艺术的交叉过程。在整个工业产品的设计中,正确研究人与产品的关系及人对产品的需求,乃至人类生存环境与整个客观世界的群体等非常重要。设计师的素质不仅要有产品的结构、性能、材料与工艺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重新改变人们心理结构与审美意识和社会结构与环境等更高层次的智商。因此,正是设计,在引导着人类的未来。
美国的莱茵•辛格(Len Singer)对产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阐述,不仅适用于今天的人去观察古代遗址中出土的那些人造物品,也适用于同一时代的这个民族(或地区、国家)的人去观察另一个民族(或地区、国家)的人造物品。他认为工业设计师是文化的代言人,“于是,好的设计便具有了新的含义:它不仅意味着充分满足了使用功能,而且使用方便、舒适,是丰富的知识载体,完美的精神功能的体现,充满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及风格内涵。”工业设计考虑文化的因素并不意味着仅以概念的更换为满足,文化的定义对设计的内涵提出了更深更新的要求,它不应该是设计师个人的、任意的想象和作为,而是将生活行为中的“文化意识”显现化。工业设计与文化之间并不是抽象的联系;相反,如果仅将工业设计的一些基本形式法则就理解为它的全部原则和出发点,希望不研究具体环境就能实现完美的设计,甚至建立一种超越地域和民族的对形式、色彩、结构、功能的共同要求和喜好,直至世界一统的设计风格,那就真正丧失了它将作为一种文化活跃在人类生活之中的活力。
工业设计必须依赖具体的文化环境,工业设计本身也是在创造一种文化,体现一种文化意识。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就在于从具体的生活行为中提炼出潜在的文化特质,使其演化为一种现代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生活方式。早在1960年代初期马克思•本泽(Max
Bense,1910-1990)从资讯美学与记号论的观点预测不久在平面设计与工业设计间需要培养一种新人才——记号设计师。他能通晓两者间的问题,能解决工业产品与环境造型间沟通的问题,这种人才的培育与方法论的确立,对黑箱化的工业产品与人机界面(人机对话环境)而言,实是当务之急。
文化是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民族和地区会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在不同国度产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如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在我国历史上,不同的地域也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两广文化等。它们都是特定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产物,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和独特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物质产品虽然属于器物文化,但是它的设计过程却涉及到各种形态的文化内容。因为设计是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作为物质生产的前提,使生产活动可以依据人的自觉目的来进行。它既要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又要以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依据。因此,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整合过程。文化整合,就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这里是以社会的需要为依据,使各种文化在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价值目标的调整中重新组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即一种生活文化,支配物、空间、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创造了生活文化的形态,唤起了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潜在需求欲望,刺激了生活,给予人们向改变生活方向努力的目标。
可以确切地说,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意识。
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显示,使各国的设计都凝聚着属于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又贯穿着属于时代的文化风貌,形成一种融合型的文化潮流。我们这样说,工业设计是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理解后的意识,是人类认识自身后运用材料、技术表达自己理想的行为,是人类科学、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设计文化不是一场文艺复兴式的运动,而是人类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自然,以及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场社会哲学思想的革命意识。
设计进入了全球规模设计的时代,这是由高科技发展形成的“国际文化(技术文化)”带来的结果。“国际文化”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性文化现象,这种整体性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闭关自守的褊狭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它是指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间日益广泛、日益迅速的相互交流、影响、作用,从而形成的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联系和沟通,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互济互补的产物。因而这种整体性渗入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及设计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感觉到并重视高科技社会中“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国际文化)”的同等地位。约翰•奈斯比特更是有先见之明地说,“大约一百二十五年以前,当蒸汽引擎和铁路出现的时候,当时有些作家说,我们将变成使用单一——语言英语的世界。这件事当时没有实现,现在也不会发生,„„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愈来愈互相依赖的全球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复兴即将来临。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中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设计中必须融入地方文化才有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象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和造物文化渊源但还没有走上设计正轨的国家,已经迫不及待!
我国的地方文化就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我们的悠久的传统文化。英国工业设计家弗雷泽•安吉沃德所写的《设计美学》序章中首先所举的古代优秀设计的范例便是中国的夏禹治水;其后出现的设计家(最重要)的应当是鲁班,他从高粱秸插成的蝈蝈笼子得到启示,创出了中国梁橼结构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承重部分落在橼架上,所以负载减轻,可以“墙倒屋不塌”;隋朝开皇大业年间由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既减轻重量,又节省材料,还便于排洪,且增加美观。在世界桥梁史上,其设计与工艺之新为石拱桥的卓越典范,跨度之大在当时亦属创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马王堆古墓出土的漆制食器,其造型合理、简练、流畅;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不但造型优美,而且具有消除烟炱、调节方向的作用,堪称实用、经济、美观的优秀设计,等等。除此之外,从先秦诸子的思辩到宋明清文人士大夫的笔记、著述,从《考工记》、《天工开物》、《髹饰录》、《长物志》,到无数口头承传的工匠口诀,集中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造物、设计及其精神内涵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绘画、雕刻、书法、诗歌等文化以及古代哲人思想、见地,都能给我们以启示、给我们以感召,可以使我们的工业设计具有民族特质。
设计的民族化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而只是表面形式的简单套用和照搬,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神韵”融入到设计中。运用现代设计的表现元素,体现传统文化的意蕴。
让我们一起记住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采用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概论程能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七月
中国工业设计之我见
——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文化
专业班级:工业设计二班学号:08011340223
姓名:郭志强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第二篇:中国工业设计综述
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
提纲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指出:“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是落伍者。”综观国际市场的热门产品,都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品牌独特的优质产品,无一不闪烁着工业设
计的火花。
学号:011201
21专业:工业造型设计
姓名:畅航
前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从市场潮流,人的需要到提出设计构思方案,除了解决技术与材料的问题,还要研究内部结构与功能、使用习惯与方法、生产工艺的选用,节约原材料与降低成本、外观设计与色彩、包装与运输,直到如何推向市场销售等问题。有机地将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适用与美观等方面统一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上,设计中寻求和解决人一产品一环境一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协调,除去某种产品系列中不符合人的使用目的的因素,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关键词:工业设计、现代工业、专业。
正文
这个时代是体现个性消费的时代,运用丰富的色彩,美妙的曲线,独特的造型,新奇的构造方式和使用方法,较浓的个性化色彩,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达到影响人、感染人和使人易于接受的目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时代,而工业设计正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这样的时代里,工业设计师的贡献度与存在价值将因为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日益扩大而水涨船高。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手段,不仅在过去的时代中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新的世纪中,也必将和其他领域一同携手,为人类共同创造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
工业设计专业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历史,而在国内最早由湖南大学开办本专业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而,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目前,国内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约400所大专院校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艺术类院校,另一类是理工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而后者占了所有这些院校的绝大多数。可见,理工科大学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专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资料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强校东北大学较的热门专业:04年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其他各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率也普遍较好,表现出了这个专业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但是,众多接近100%的数据在我眼里非但不能使人信服,反而,不由的引发我去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调查。随这资料的积累,一些事实出现在我眼前,其中最让我警醒的就是一篇介绍山东省艺术考生就业现状的文章,下面是我对原文的简略引用:
2005年山东省本科共录取192270人,其中艺术类录取42462人,占到五分之一。与此同时,艺术生就业不容乐观,2005年艺术生就业率不足50%,艺术生如何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仔细分析这篇报道,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山东省艺术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现状,也是乃至我们工业设计专业的现状。现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设计在中国人眼中升温,设计被认为又是一条发财之路,大批人如潮水般涌入,各种各样的高校大专培训班开设了工业设计这门专业或课程。单从人
数上面,我们这个专业的竞争局面可想而知。但与设计人员增多的速度不相称的是当今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并不如前些年所预料的那么紧缺,现在中国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我们用武之地的只有少数大中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我们根本无法施展,况且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生产商生产的东西粗制滥造毫无设计成分在其中,或者仅仅进行了很低级很简单的设计,产品不追求美观,种种使得我们的就业面也很窄。现在工业设计毕业生主要想向电子产业涉足,但是这些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没有明显逐年递增,而是平缓的大约每年5%,这远远低于投入涉及领域的学生们。
并且在当今外界的影响下,学设计的学生常将自己置身尊位,一心只想找一份回报高.体面.高尚的工作,不能将自己心态调整好,找一份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这样导致某些用人单位门庭若市,另外一些单位却无人可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为一种大众教育,作为学生,是把自己当成大众还是精英,是否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专业的学习,能否在接受教育的这段时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精英,也决定着我们将来就业的成败。也就是说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分称心的工作要求我们是大众中的佼佼者,用人单位选择的是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的求职者,我们现在就要衡量一下究竟自己可以创造些什么价值。作为涉及领域的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外,增加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与基础学科相比,我们有更多机会做兼职,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为就业铺路,并在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转行中提供丰富知识和经验积累;增加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是我们大学生与大专或培训班竞争的最有力武器。
总结
现如今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刚刚起步的专业,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目前多人才少岗位的情形下,就业前景较为紧张,竞争较为激烈。但是我们应该看的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业设计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将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李乐山 《工业设计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何人可 《工业设计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丁玉兰 《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简召全 《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3赵得成 《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2010.2赵农 《设计概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王昭 《工业设计专业英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6许或青 《绿色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5
9廖国伟 《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姚文放 《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近三十年的变迁,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中国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30年前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三十年的建设成就,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以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生活文明之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大概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这四条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最大的成就就是将中国由计划经济变为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替代物,无疑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而在许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眼中(当然也包括诸多西方经济学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似乎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正因为如此,当国内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主张时,立即被认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起始于对计划经济体制修修补补:试图把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改革为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计划。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而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
当然,改革开放也使中国的社会体制发生了变化,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向认为,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当然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改革只能触及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比如,把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改造成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探讨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国有制,还是其他形式;国有制是采取承包制,还是租赁制,抑或股份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采取承包制,还是股份合作制?
在上述传统观念束缚下,人们在很长时间内是讳言所有制改革的,因为这很容易被扣上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大帽子。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背景下,一些有胆识的经济学家提出产权改革的主张,试图通过区分产权和所有制概念,绕过所有制这个“烫手的山芋”,达到优化所有制结构的目的。
中共十三大(1987年)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描述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但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五大(1997年),非公有制经济一直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这种认识到中共十五大召开,有了本质的变化。中共十五大报告把非公有制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之中。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六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六大报告还提出,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进而强调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十六大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表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所发生的变化。这也许正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条最为成功的经验。
尽管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仍然没有完成,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同样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现实。所以,中国现阶段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认识、战略选择和政策依据,不能脱离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国仍然必须坚持30年来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鼓励发展为政策方向,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在毋庸置疑的发展成就面前,仍然必须保持更高度的清醒、理智和务实精神。
不管未来的前景如何,我们始终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在这三十年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将在改革开放的天空下更加自由的飞翔;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正真的巨人!
中 国 改 革
开 放 之 我 见
班级:13机电一班姓名:张晓玲 1301050040 指导老师:郝良玉
学号:
第四篇:中国梦之我见
作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梦”之我见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年 级 2015年秋季
专业层次 财务管理专科起点本科
学生姓名 黎春燕
2015年 11 月 30 日
“中国梦”之我见
目录
摘要 2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3
二、中国梦的内涵 4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4(1.)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4(2.)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5(3.)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6 参考文献: 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认真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坚定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 国家富强 民主振兴 人民幸福 中国道路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中国梦”的由来
梦,就是理想,就是追求。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用目标来组织队伍,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叫“共产党”,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有远大理想的党,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又善于从实际出发确定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我们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不仅为我们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而且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今天,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时候,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同样是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内涵和历史要求。在“康乾盛世”这一落日的辉煌中,中华民族因夜郎自大而错失工业化的机遇,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因落后而挨打后,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丧失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开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不渝地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
圆梦之路无比艰辛,无比漫长。由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要解决的是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的梦想也就包括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和“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之梦两大梦想。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2050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长达200多年。第一个100年,是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为了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先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都是为了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得“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足足奋斗了一个多世纪,才圆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第二个100年,是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之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创设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社会前提。而只有实现了这个梦想,才能最后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经过7年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站起来的中国人就已经踏上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路。由于我们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真正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今天我们圆梦,就是要圆这“两个一百年”之梦。现在离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的历史使命,只有8年时间了。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指出的:“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党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为此,中共十八大发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号召。
十八大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知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自觉地承担起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责任,承担起了为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历史使命,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号召。
二、中国梦的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名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成果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名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名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提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想通的。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1.)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道路来之不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振兴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正是靠着改革开放,我国GDP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9万亿元,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当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在长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昌盛,有利于激发当今社会的创新活力。
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还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俗话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激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意义。
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通过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凝聚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
实现中国梦还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兴旺发达的源泉和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鲜活力量。改革开放政策铸就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改革创新精神激发了当代中国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冲破各种思想羁绊和观念枷锁,破解各种改革和发展难题,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3.)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中国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万众一心、同心协力,才能使中国梦变成现实,使每个中国人梦想成真。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56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13亿中国人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中国梦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集体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因为集体的团结能给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实现中国梦,靠的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只有每个人都梦想成真,才能使中国梦变为现实。习近平同志说得好,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让中国梦梦想成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原则,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了更好地汇聚起全国人民的无穷力量,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切实实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真正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它又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中国人民对未来的期许又高了一层。在此情况下,党提出中国梦,无疑是顺应潮流的表现。
参考文献:李君如:《中国道路与中国梦》,外文出版社2014版
王英梅,王晋京:《中国梦党员干部读本》,研究出版社 2013版
第五篇:中国社会现状之我见
中国社会现状之我见
赵昌杰
(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北赵村 2014届襄汾高中毕业生)
当人们都在惊叹中国的GDP迅猛增长时,当中国梦不断被国人提起时且日益实现时,当世界感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日益民主、经济、文化日趋繁荣时…..我们不得不放慢自身发展的脚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以及脚下的坎坷。中国的真正发展还没有开始,而且距离崛起还有很大的距离。
1政治问题
习近平主席的反腐倡廉,大力整顿权力滥用的行动,举国震动。虽然查处了类似于表哥、房叔等一些贪官,但是这些只是“苍蝇”,不是“老虎”。究其原因,是打压力度不够、用人不当、官员素质不高、内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而致。反贪局的成立,说白了也只是个摆设,中国社会如今物欲横流,多数官员都不可免的会收贿受贿,包括反贪局内的一些成员。我国若想真正防止权力的确实与滥用,应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彻底将老虎苍蝇一网打尽。
2教育问题
纵观世界教育,中国排名靠后,教育方式落后便是其原因之一。虽然近些年提出课改,要求放活学生思维,减少老师干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等,但中国的教育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传统的灌输思想仍然存在且力量巨大,严重阻碍了中国新式人才的培养。中国的教育现状转变,必须从教育方式入手,加大课改力度及监督课改实施的力度,尽力排除基层教育蒙骗上级,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发挥媒体的力量,加大曝光力度,将有违新式教育的行径公之于众。同时也应注重群众知识的普及,教以群众新式教育的意义,推进民众监督。
3道德问题
从“XX到此一游”到当街摔童再到大陆与香港之争,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当今道德意识的流失,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过分的功利主义盛行,人们为追求功利,放弃了一些传统美德,出现了所谓的“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等等事件。二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在现在的教科书中不难发现,从前的社科文在减少,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较少,多数农村百姓甚至是城中人对于道德的定义已经变得模糊,这皆是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对此问题,国家应该健全立法,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奏响时代主旋律,重申八荣八耻,普及道德教育;个人应该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敢于同有违道德社会建设的行为作斗争。
4民生问题
国家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也的确拨了巨资去搞民生建设,实在令人高兴。但是,由于多级官员的“抽成”,发到农民手里的钱也就微不足道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个是基层文化建设,国家开始发起文化下乡活动,在我看来,无异于那一杯水去浇灌撒哈拉沙漠。群众积极性不高,下乡的文化产品质量差,越来越多的联合学校更是将基层教育单位连根拔起。民生中的经济、文化问题是困扰民生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应加大对资金拨放流程的监管,推进阳光民生资金项目的建设;也应想方设法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争取每个农村都可以拥有一个小学,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基层文化现状,也可以减少校车事件的发生,为国家建设保存有生力量。
5新闻产业
我对于我国的新闻产业一直持一种怀疑态度。国外的每件坏事几乎都不放过,而国内的坏事却很少有报道,这使得国人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总感觉社会主义好,从而被蒙蔽了双眼,中国的现状与利比亚、叙利亚没什么不同,只是没有爆发战争而已。社会矛盾其实也是十分尖锐的,作为实话实说的新闻媒体,应注意事实的客观性,将完整的中国展现在世人眼前,而不只是好中国。
其实中国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国人一起努力去改变完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中国而出谋划策,争创辉煌。511975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