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西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方案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河西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我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2009〕1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文化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接收文化素养培训等基本文化权益。根据《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办学宗旨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标任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乡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构建覆盖全乡的农村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组织架构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西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设名誉校长1名,由乡党委、政府领导担任;设校长1名,由乡文化站站长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设置教员2名,由乡文化站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培训、电子阅览室管理、教学辅导、设备维护等工作;设辅导员若干名,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负责某一培训项目的辅导工作。
乡农文网培学校在各行政村设立分校。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分校校长,由村文化活动室或党员活动室管理人员担任辅导员并负责分校日常培训管理等工作。
四、培训对象
本乡农民群众、民办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乡村干部等。
五、教学方式
(一)根据“三农”工作的需要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文化娱乐的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专项培训以上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基地实训为重,采取学时制和学分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合格并达到学分规定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三)流动培训主要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
六、教材来源
(一)服务器点播资源;
(二)文化教育培训资源类光盘;
(三)“三农”电子图书及期刊;
(四)共享工程的各类专题信息资源。
七、设备配置
(一)电子阅览室的基本配置
1、培训资源专用服务器1台。用于培训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服务;
2、教学用电脑6台以上。用于培训资源的个性化浏览、多媒体培训课件点播、网上信息资源检索;
3、投影机及投影布(100寸)1套。用于集中培训和辅导;
4、高清移动播放机1台。用于流动培训和辅导,以及电影的流动放映;
5、互联网接入。装有不低于2MB带宽的互联网接入;
6、其他设备。音箱、网络设备、稳压电源、标牌等。
(二)培训教室的基本配置
1、课桌椅20套左右;
2、黑板、教具等;
(三)图书室的基本配置
1、图书2000册以上;
2、阅览桌5张左右;
3、书柜5个左右。
八、教学环境
教师场地布置要协调大方,方便实用,通过粘贴宣传画,制作字符标语,提升教室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第二篇:[2012]第36期(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
老 窝 简 报
(2012年第36期)
老窝乡党政办公室2012年5月10日
加强网络培训争当新型农民
为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在服务“三农”和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中的功能作用,同时不断拓展各村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功能,实现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鉴赏、教育培训、文化娱-1-
乐、科普教育、影视放映等功能的共同发展,以广大农民群众为对象,积极开展文化科普教育、知识信息服务、图书借阅、文化娱乐、公益文化讲座等多个服务项目,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5月10日上午,老窝乡举办了民素质教育网络业务培训班。
培训会上,乡文化站工作人员左英同志向前来参加培训的广
大学员介绍了云南省农民素质教育网络是相关情况;培训会还专门邀请了老窝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赵文,赵老师采取理论说明与实
际操作、文字讲解和图片搭配
相结合的方式,为前来参加培
训的学员们讲解了计算机的基
本操作和维修。崇仁村委会副
主任张晓明说:“村里面很早就
配备了这些设备,但一直不会
用,通过这次培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以后,我们能够比较顺利的把网络共享工程的一些资源,能够把它下载下来,更多的服务农村、服务群众,这个方面可以说是很及时,很重要的,为我们解决了一些管理使用上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
送: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2-
第三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小石桥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方案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小石桥乡农民素质教育
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我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2009〕1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文化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接收文化素养培训等基本文化权益。根据《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办学宗旨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标任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乡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构建覆盖全乡的农村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组织架构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小石桥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设名誉校长1名,由乡党委、政府领导担任;设校长1名,由乡文化站站长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设置教员2名,由乡文化站站长及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培训、电子阅览室管理、教学辅导、设备维护等工作;设辅导员若干名,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负责某一培训项目的辅导工作。
乡农文网培学校在各行政村设立分校。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分校校长,由村文化活动室或党员活动室管理人员担任辅导员并负责分校日常培训管理等工作。
四、培训对象
本乡农民群众、民办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乡村干部等。
五、教学方式
(一)根据“三农”工作的需要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文化娱乐的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专项培训以上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基地实训为重,采取学时制和学分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合格并达到学分规定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三)流动培训主要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
六、教材来源
(一)服务器点播资源;
(二)文化教育培训资源类光盘;
(三)“三农”电子图书及期刊;
(四)共享工程的各类专题信息资源。
七、设备配置
(一)电子阅览室的基本配置
1、培训资源专用服务器1台。用于培训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服务;
2、教学用电脑6台以上。用于培训资源的个性化浏览、多媒体培训课件点播、网上信息资源检索;
3、投影机及投影布(100寸)1套。用于集中培训和辅导;
4、高清移动播放机1台。用于流动培训和辅导,以及电影的流动放映;
5、互联网接入。装有不低于2MB带宽的互联网接入;
6、其他设备。音箱、网络设备、稳压电源、标牌等。
(二)培训教室的基本配置
1、课桌椅20套左右;
2、黑板、教具等;
(三)图书室的基本配置
1、图书2000册以上;
2、阅览桌5张左右;
3、书柜5个左右。
八、教学环境
教师场地布置要协调大方,方便实用,通过粘贴宣传画,制作字符标语,提升教室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九、标牌制作
1、材质:采用银灰色底的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制作。
2、规格:宽600mm,高400mm。
3、文化共享工程标识颜色:蓝色90 M 10 Y50 K20;橙色Y100 M60;
4、字体:文字使用红色。第一排为“宋黑”字体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二排为“隶书”字体分别为“XX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各州市文化局、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
第四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云办发〔〕1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政办发〔〕190号)精神和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文化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我镇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及双政办发〔〕19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建立“农文网培学校”,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途径,通过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扩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农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通过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社会各方面的师资力量和覆盖到村的培训网络,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流动教学等形式,创新农民素质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根据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提供农民群众所需的各类知识信息,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
二、办学宗旨和目标任务
(一)办学宗旨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标任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构建覆盖全镇的农村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通过建立“农文网培学校”,从而推动文化设施资源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共建共享,实现站点向学校的转换,全面扩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服务功能,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利用水平,使之能够开展文化科普教育、知识信息服务、图书借阅、文化鉴赏、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公益文化讲座等多项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组织机构
勐勐镇“农文网培学校”设名誉校长1名(聘请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镇长担任);设校长1名(由文化站站长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设教员2名(由文化站站长及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培训、电子阅览室管理、教学辅导、设备维护等工作;设辅导员若干名(从镇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负责培训项目的辅导工作。具体人员如下:
名誉校长:李应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校长:代云红(镇文化站站长)
教员:潘卫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
辅导员:董华兰(勐勐镇党校校长)
李本应(镇农村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镇农业
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翁志涛(镇林业站副站长)
郑万勇(镇畜牧兽医站站长)
李文锦(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
“农文网培学校”下设办公室在镇文化站,办公室主任由代云红担任,工作人员为潘卫华。各行政村设立分校,聘请村支部书记担任分校校长,村文化活动室或农村党员活动室管理员担任辅导员并负责分校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四、培训对象和教学方式
(一)培训对象
1、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组长、农民群众。
2、本镇辖区内民办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等。
(二)教学方式
1、根据“三农”工作的需求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文化娱乐的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2、专项培训以上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基地实训为重,采取学时制和学分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合格并达到学分规定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3、流动培训主要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
五、设备配置
(一)电子阅览室的基本配置
1、培训资源专用服务器1台,用于培训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服务;
2、教学电脑5台以上,用于培训资源的个性化浏览,多媒体培训课件点播,网上信息资源搜索;
3、投影机及投影布(100寸)一套,用于集中培训和辅导;
4、高清移动播放机1台,用于流动培训和辅导,以及电影的流动放映;
5、互联网接入。安装有不低于2mb宽带的互联网接入;
6、其他设备配置:音箱设备、网络设备、稳压电源、标牌等。
(二)培训教室的基本配置
1、课桌椅20套;
2、黑板、教具等相关用品。
第五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汇报
为了大地的丰收
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宁市分校
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宁市分校创建于1981年,现是一所隶属常宁市教育局管理的副科级农业职业中专学校。学校坐落于繁华市区的常荫路,交通便利、环境幽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举目远眺,田园风光、叠翠山峦、城市楼群尽收眼底,是一所理想的教学场所。
学校占地面积10005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各一栋,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学生宿舍、食堂、操场、球场、跑道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拥有教学仪器设施50台(套),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摄像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齐全,拥有图书12000余册。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教师团队素质优良,战斗办强。现有教职员工共49人,大专以上学历36人,其中研究生1名。校长刘朝晖同志先后18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7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8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6次被评为服务“三农”先进个人。2004年荣获团市委“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2005年出席常宁市九届党代会,2006年立三等功一次,2010年荣获市“十大杰出女性”光荣称号,2011年再次出席常宁市十一届党代会。
学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方针,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采用部门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村联合,多学科、多层次、多
形式的办学模式,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
大力举办函授学历教育。一是举办中专学历教育,先后开设了种植、养殖、会计、乡村综合管理、农业工程、农村经济管理等6个门类30个专业,已累计培养中专毕业生4295人,有1400余人成为我市乡、村干部和种养专业户。目前,学校已成为全市农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二是实行联合办学举办大专本科函授学历教育。近十年来学校先后同湖南农大、湖南科大、湖南工学院、湖南医学院、南华大学、衡阳电大、西安财政学院等院校联合举办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开设了农学、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电器自动化等热门专业。共招收大专、本科学员1616人,已毕业1267人。现有大专、本科函授班8个,在校学员349人。
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近六年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班近1200余期,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技术扶贫户3万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近十万余份,推广农业新技术30余项。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2012年五次被省委农村工作部农经委评为“农民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自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以来,学校通过广泛宣传、规范管理、跟踪服务,共培训全市农村劳动力6449人。2007年被衡阳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评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先进单位”。2009-2012年,根据省市精神,实行一村一品、就地培训、就地转移的方针,共举办阳光工程培训58期,培训3731人,每年均
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大力开展各项其他涉农培训。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其他培训。内容涉及扶贫培训、农业综合开发培训、移民培训、生态家园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2010-2012年在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167个村实施的各项农民培训中,共推广现代农业先进技术26项,共培训农民1.8万余人次,创办农业经济实体示范样板基地28处,面积8800亩。
植根大地,天道酬勤。1998年学校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指定为“全国四所重点示范分校之一”;2008年被湖南省授予“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2010年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全国先进农广校”;2011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农技推广奖。
为了大地的丰收,“常宁农广人”以农业科技之根,以强农惠民之魂,谱写了既无愧于学子,更无愧于大地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