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教案(原创)

时间:2019-05-13 09:3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知录教案(原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知录教案(原创)》。

第一篇:日知录教案(原创)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①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②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③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 1

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②作者对他所列作品的态度是否一致?你从何而知?

③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⑤参考译文: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第二课时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①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②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③参考译文: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四)总结: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益之文(正面立论)(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无益之文(反面申述)

第二则“著书之难”

“后人”“成书太易”

(著书贵在独创)

著书原则

第三则“文人之多”

假“文人”多,真“文人”少

(思想观念出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第二篇:日知录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3、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1、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正始》:(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和“经世致用”思想的介绍:

1、顾炎武和《日知录》

“清学”开山始祖——“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2、经世致用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用的。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也就是把对伦理道德的实践看得比知识学习更为重要。

北宋以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上面的论述,主张“穷经,将以致用也”(《二程遗书》卷四)。南宋时期浙东学派的吕祖谦极力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之风。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更是猛烈抨击义理之学,提倡以适用为主的经世思想。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傅山、颜元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形成了一股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社会思潮,发出了“高论百王,不如宪章当代”(徐孚远《明经世文编序》)的呼喊。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理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钻研经书要与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在阐释古典经义的同时,升华出自己的社会见解,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进而改造社会。

他们在政治上反思或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反对土地兼并,在教育上抨击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在哲学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成为中国启蒙思想的先驱。朱舜水(明末清初)把经世致用思想概括为“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八个字。这种社会思潮,经魏源、龚自珍延及近代的张之洞、梁启超,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救民精神。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谀佞(yú nìng)无稽(jī)剿(jiǎo)袭

2、知识盘点:(见《学案导学设计》知识盘点)词类活用 ① 曰明道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 ② 察民隐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伤痛)

③ 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④ 多一篇之益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加)⑤ 多一篇之损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危害)文言句式

①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状语后置句)② 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状语后置句)

3、内容探讨:

(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3)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论证)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舛(chuǎn)漏

2、知识盘点

词类活用:此子书之一变也(动词活用为名词,变化)文言句式:①此子书之一变也(判断句)

②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

3、内容探讨:

(1)本则论述的问题是什么?(著书之难。)著书之难,难在何处?(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2)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3)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书贵创新”的观点。)(4)举司马温公和马贵与的例子有何用意?

明确: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 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诗韩文。因为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开质量问题不谈,却对两位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

(5)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事例论证、对比论证。)《著书之难》是《日知录》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这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达到吗?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炎武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

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第二课时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潢(huáng)潦 襟裾(jū)葘畲(zī shē)摭(zhì)

2、知识盘点

词类活用:①然则以文人名于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②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实)

文言句式:①何文人之多也(定语后置句)②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状语后置句)

3、内容探讨:

(1)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文人之多。)(2)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明确: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4 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

(3)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识经术,通古今”。)(4)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引用论证)

(5)引用韩愈、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时,嬉戏玩耍,看不出差别。长大以后,或龙或猪,高下不一,取决于“学与不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本文引用的几句,意义相对独立,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不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

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行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推向高潮。刘、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

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的话以草木为喻,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义理(学术著作)痛心疾首;黄庭坚的话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鼓励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到了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续,无助于国计民生,只增加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引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出“嘉靖以来,亦有此风”。下面的文字,涉及了当时的三个人物。他认为,作诗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地步,也无济于世,李杜不过是两个醉汉。

(6)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说明了什么?

明确: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中的话,再次表明顾炎武崇尚实用的思想。欧阳修对政事的关心,也可看做他对“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观念的践行。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四)总结: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课堂延伸。

1、辩论

A、读书人应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B、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2、课后探究:如何看待网络小说?

五、布置作业。

顾炎武所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在今天有什么现实的积极意义? 以“文须有益于天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板书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益之文(正面立论)(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无益之文(反面申述)第二则“著书之难” “后人”“成书太易”

(著书贵在独创)著书原则

第三则“文人之多”

假“文人”多,真“文人”少

(思想观念出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第三篇:日知录三则教案完整版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三、研习

无稽(jī)之言剿(chāo)袭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装潢(huáng)潦(lǎo)水襟裾(jū)摭(zhí)谈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①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 之说;谀佞之文

②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③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③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⑤参考译文: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第二课时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①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②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文人之多》内容探究

真正文人:识经术,通古今

韩愈诗:经训乃菑畲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经训是学问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基石)

刘挚训:以器识为先(重器量见识,轻文采华章)

扬雄、黄庭坚:仅赏其文辞,则助长华而不实的风气

陆文裕所记言:刘健重义理、典故,轻诗歌创作

欧阳修语: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对政事的关心,要经世致用)

③参考译文: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四)总结: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益之文(正面立论)(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无益之文(反面申述)

第二则“著书之难”

“后人”“成书太易”

(著书贵在独创)

著书原则

第三则“文人之多”

假“文人”多,真“文人”少

(思想观念出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第四篇:录 用 通 知 书

录 用 通 知 书

先生/女士:

非常高兴地邀请您加盟理工监测,希望您与公司共同成长!基于我们双

方的充分沟通,我们相信您在理工监测公司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司对您的录用将基于下列条款:

1.您将在部门担任职务,公司保留根据运营需要与您协商并调整工作内容的权力。

2.您的试用期为/月;转正后税前薪资为元/月,您的福利包括国家相关规定的社会保险及其他公司统一福利。

3.您入职后即与公司签订一份正式劳动合同。

4.公司实行薪酬保密制度,请对公司提供的薪酬相关信息保密,非公司授权情况下泄露相关薪酬信息将导致本录用通知无效。

5.此录用通知经您签字,并由公司确认您的体检结果后正式生效(体检报告应能证明职位申请人无传染性疾病)。

6.您报到时请提供如下资料:

1)最高学历的毕业证、学位证、其他技能证书(如外语或专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2份;(注:查验原件,收复印

件)

2)六个月以内区级以上医院开具的健康体检报告原件1份(包含肝功能、胸

透和心电图检查);

3)1寸免冠彩照5张;

4)退工单或加盖原单位公章的离职证明原件;

7.本录用通知在年月年月日上午8:30

报到地点:

8.以上条款解释权归本公司人力资源部。

请签名确认上述条件及条款

如有疑问,欢迎致电与陈娟 联系

第五篇:录 取 通 知 书

录 取 通 知 书

先生/小姐:

您诚意应聘本公司职位,经初审合格,依本公司任用规定给予录取,谒诚欢迎您加入本公司行列。有关报到事项如下,敬请参照办理。

一、报到日期:年月日(星期)时分正。地点:xxxxxx

二、携带资料:

(一)录用通知书;

(二)居民身份证;

(三)最高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原件;

(四)离职证明;或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

(五)劳动手册;

(六)体检合格证明(区以上医院血液肝功能体验证明);

(七)非本市户口需携带外出就业证明;

(八)计划生育证明(结婚证、独生子女证、未婚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原件;

(九)要求职员提供招商银行卡帐号;做为薪金发放之用;

(十)一寸相片两张;

三、按本公司之规定新进员工必须先行试用个月,试用期工资。

四、本通知有效的前提是你向我司提供的个人信息均为真实的;

五、前列事项若有疑问或困难,请与本公司行政人事部联系:

联系人:XX电话:XXEMAIL:XX

年月日

XX公司

下载日知录教案(原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知录教案(原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鱼我所欲也》和《日知录》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和《日知录》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7.录 用 通 知 书范文

    录 用 通 知 书先生,您好! 非常荣幸的通知您,您已被我司录用,您的岗位为,希望您能尽快到岗。我们非常欣赏您良好的背景和工作经历,希望公司成为您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新平台。公......

    录 用 通 知 书OFFER

    录用 通 知 书 尊敬的 先生/小姐: 我代表 集团公司分公司很高兴地通知您,您已经通过了公司的笔试/面试考核,拟录用您为我公司员工。 诚挚的欢迎您加入我公司 部任 职位,目前您......

    未 录 用 通 知 书(大全)

    未 录 用 通 知 书Information for Refuse _________先生/女士 您好!首先感谢你对本公司的信任和大力支持。本公司征求人才一案,承蒙您参与应征,您的学识资历均给我们留下良好......

    指南录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一、解题 1.序、后序知识介绍。 2.诗集的命名由来。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化用诗中两句,表达了作者心指......

    通 知【119消防日】

    通 知 各学校(幼儿园): 每年11月9日为我国“消防日”, 今年消防日的主题为“找火灾隐患,保家庭平安”。经中心校研究决定,在今年“消防日”到来之际,各学校(幼儿园)要围绕主题,紧紧抓......

    《雪》录课教案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测案 设计:杜守海 修改:杜守海 修改时间:2015.04.09 课时:两课时内容: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6课50至56页 校对定稿:杜守海 6......

    《指南录后序》教案

    《后序》预习题 (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